導航:首頁 > 寶寶起名 > 恐龍四個名字

恐龍四個名字

發布時間:2021-04-11 09:12:17

1. 名字是四個字恐龍

食肉牛龍、猶他盜龍、波塞冬龍、馬門溪龍、刺盾角龍、利艾林龍、鸚鵡嘴龍
以上都是舉比較常見的例子

2. 常見的恐龍名稱有哪些

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現在已經滅絕。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徵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鳥臀目。
常見的有:
1.霸王龍(暴龍)

霸王龍,又名暴龍,屬暴龍科中的一種,名字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是史上最龐大的肉食性動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龍,它是恐龍中生存年代最晚的種類之一。2.雷龍

迷惑龍,梁龍科迷惑龍屬,包括埃阿斯迷惑龍(A. ajax)和路氏迷惑龍(A. louisae)。重量達30噸,據阿根廷新發現的恐龍大腿骨頭,身高為20米到30米高,身長為35米左右。

這只恐龍比此前發現的最大生物還要重1.55萬磅(約7噸)。
3.翼龍

翼龍又名翼手龍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爬行類動物,共有近100多個品種。盡管與恐龍生存的時代相同,但翼龍並不是恐龍希臘文意思為「有翼蜥蜴」,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

生存於晚三迭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2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4鯊齒龍

鯊齒龍

3. 恐龍有那些名字

生活於地球上的恐龍很可能在1000種以上,但是恐龍時代和我們相距如此遙遠,我們只能通過已發現的化石去了解它們。被發現的恐龍有上百種。隨著恐龍研究工作的不斷進展,我們所知的恐龍種類還會不斷增加。
根據臀部結構的不同,所有恐龍都可以歸入蜥臀目和鳥臀目兩個大類。這兩個大類又可以劃分為比較小的類,直到科這一層。
蜥臀目
蜥臀目分為蜥腳類(Sauropoda)和獸腳類(Theropoda),蜥腳類又分為原蜥腳類和蜥腳形類。
原蜥腳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早侏羅紀,是一類雜食-素食性的中等體型的恐龍,例如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種巨型恐龍——板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安琪龍。
鳥臀目
鳥臀目分為5大類:鳥腳類(Ornthopoda0、劍龍類(Stegosauria)、甲龍類(Ankylosauria),角龍類(Ceratopsia)和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ia)。
鳥腳類是鳥臀類中乃至整個恐龍大類中化石最多的一個類群。它們兩足或四足行走,下頜骨有單獨的前齒骨,牙齒僅生長在頰部,上頜牙齒齒冠向內彎曲,下頜牙齒齒冠向外彎曲。它們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全都是素食恐龍。如:鴨嘴龍、禽龍等。
劍龍類,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質刺棒兩對或多對,劍龍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是恐龍類最先滅亡的一個大類。其代表有被認為居住在平原上的劍龍、被發現於坦尚尼亞的肯氏龍。

甲龍類恐龍體形低矮粗壯,全身披有骨質甲板,以植物為食,主要出現於白堊紀早期。
角龍類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骨後部擴大成頸盾,多數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我國北方發現的鸚鵡嘴龍即屬角龍類的祖先類型。
腫頭龍類的主要特點是頭骨腫厚,顬孔封閉,骨盤中恥骨被坐骨排擠,不參與組成腰帶,主要生活在白堊紀。
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恥骨之間留下了一個小孔,這個孔在其它各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正是這個孔表明,與所有其他各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個目的動物之間有著最近的親緣關系。
亞種分類
白堊紀
禽龍
(截至2013年)
早白堊世
始盜龍(Eoraptor)
美麗龍(Klamelisaurus)
異特龍(Allosaurus)
西風龍(Zephyrosaurus)
棱齒龍(Hypsilophodon)
禽龍(Iguanodon)
穆塔布拉龍(Muttaburrasaurus)
無畏龍(Ouranosaurus)
馬鬃龍(Equijubus)
穆塔布拉龍
高吻龍(Altirhinus)
南陽龍(Nanyangosaurus)
沉龍(Lursaurus)
康納龍(Kangnasaurus
荒漠龍(Valdosaurus)
福井龍(Fukuisaurus)
錦州龍(Jinzhousaurus)
腱龍(Tenontosaurus)
原巴克龍
原巴克龍(Probactrosaurus)
雷利諾龍(Leaellynasaura)
阿特拉斯科普柯龍(Atlascopcosaurus)
絲路龍(Siluosaurus)
快達龍(Qantassaurus)
閃電獸龍(Fulgurotherium)
熱河龍(Jeholosaurus)
孔椎龍(Thecospondylus)
恐龍
宣化龍(Xuanhuasaurus)
狹盤龍(Stenopelix)
祖尼角龍(Zuniceratops)
古角龍(Archaeoceratops)
朝陽龍(Chaoyangsaurus)
遼寧角龍(Liaoceratops)
紅山龍(Hongshanosaurus)

烏爾禾龍(Wuerhosaurus)
勝山龍(Katsuyamakensaurus)
查干諾爾龍(Nurosaurus)
約巴龍(Jobaria)
極龍(Ultrasaurus)
亞洲龍(Asiatosaurus)
奧古斯丁龍(Agustinia)
蒙古龍(Mongolosaurus)
暹羅暴龍
尼日龍(Nigersaurus)
伊斯的利亞龍(Histriasaurus)
雷尤守龍(Rayososaurus)
雷巴齊斯龍(Rebbachisaurus)
利邁河龍(Limaysaurus)
阿馬加龍(Amargasaurus)
亞馬遜龍(Amazonsaurus)
釜慶龍(Pukyongosaurus)
江山龍(Jiangshanosaurus)
軟骨龍(Chondrosteosaurus)
阿拉果龍(Aragosaurus)

畸形龍(Pelorosaurus)
澳洲南方龍(Austrosaurus)
鳥面龍(Ornithopsis)
毒癮龍(Venenosaurus)
星牙龍(Astrodon)
優腔龍(Eucamerotus)
側空龍(Pleurocoelus)
索諾拉龍(Sonorasaurus)
波塞東龍(Sauroposeidon)
雪松龍(Cedarosaurus)
高龍(Aepisaurus)
阿爾哥龍(Algoasaurus)
齊碎龍(Clasmodosaurus)
朱特龍(Iuticosaurus)
棘椎龍
丘布特龍(Chubutisaurus)
大尾龍(Macrurosaurus)
怪味龍(Tangvayosaurus)
布萬龍(Phuwiangosaurus)
潮汐龍(Paralititan)
戈壁巨龍(Gobititan)
安第斯龍(Andesaurus)
馬拉維龍(Malawisaurus)
頂棘龍(Altispinax)
簧椎龍(Calamospondylus)
首都龍(Capitalsaurus)
恩巴龍(Embasaurus)
陰龍(Inosaurus)
加賀龍(Kagasaurus)
秋田龍(Wakinosaurus)
沃格特鱷龍(Walgettosuchus)

克拉瑪依龍(Kelmayisaurus)
原恐齒龍(Prodeinodon)
棘椎龍(Spinostropheus)
小力加布龍(Ligabueino)
比克爾斯棘龍(Becklespinax)
威爾頓盜龍(Valdoraptor)
挺足龍(Erectopus)
非洲獵龍(Afrovenator)
吐谷魯龍(Tugulusaurus)
暹羅龍(Siamosaurus)
脊飾龍(Cristatusaurus)
棘龍(Spinosaurus)
重爪龍(Baryonyx)
似鱷龍
似鱷龍(Suchomimus)
激龍(Irritator)
崇高龍(Angaturama)
福井盜龍(Fukuiraptor)
高棘龍(Acrocanthosaurus)
矮異特龍(Dwarfallosaur)
新獵龍(Neovenator)
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
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
巴哈利亞龍(Bahariasaurus)
吉蘭泰龍(Chilantaisaurus)
簧龍(Calamosaurus)
似菊娜鳥龍(Ginnareemimus)
似鳥身女妖龍(Harpymimus)
七鎮鳥龍(Heptasteornis)
敏捷龍(Phaedrolosaurus)

彩蛇龍(Kakuru)
阿肯色龍(Arkansaurus)
恩霹渥巴龍(Nqwebasaurus)
內德科爾伯特龍(Nedcolbertia)
桑塔納盜龍(Santanaraptor)
棒爪龍(Scipionyx)
雅爾龍(Yaverlandia)
中華龍鳥(趙闖 繪)
極鱷龍(Aristosuchus)
中華龍鳥(Sinosauropteryx)
華夏頜龍(Huaxiagnathus)
寐龍(Mei)
小坐骨龍(Mirischia)
原始祖鳥(Protarchaeopteryx)
似提姆龍(Timimus)
義縣龍(Yixianosaurus)
小獵龍(Microvenator)
尾羽龍(Caudipteryx)
小盜龍(Microraptor)
顧氏小盜龍(M.gui)
中國鳥龍(Sinornithosaurus)
帝龍(Dilong)
始暴龍(Eotyrannus)

暹羅暴龍(Siamotyrannus)
吐魯茨龍(Tonouchisaurus)
中國鳥腳龍(Sinornithoides)
中國獵龍(Sinovenator)
竇鼻龍(Sinusonasus)
古似鳥龍(Archaeornithomimus)
神州龍(Shenzhousaurus)
山出龍(Sanchusaurus)
似鵜鶘龍(Pelecanimimus)
切齒龍(Incisivosaurus)
盜龍
盜龍(Rapator)
聯鳥龍(Ornithodesmus)
猶他盜龍(Utahraptor)
恐爪龍(Deinonychus)
纖細盜龍(Graciliraptor)
阿拉善龍(Alxasaurus)
阿基里斯龍(Achillobator)
北票龍(Beipiaosaurus)
原羽鳥(Protopteryx)
半鳥龍(Unenlagia)
近鳥龍(Anchiornis)
晚白堊世
肉食龍(Carnosaurus)
虛骨形龍(Coeluroides)
御船龍(Mifunesaurus)
牛頓龍(Newtonsaurus)
酋爾龍(Quilmesaurus)
酋爾龍
擬西得龍(Sidormimus)
斯基瑪薩龍(Sigilmassasaurus)
土倉龍(Tsuchikurasaurus)
膝龍(Genusaurus)
巧鱷龍(Compsosuchus)
傷形龍(Dryptosauroides)
銳頜龍(Genyodectes)
賈巴爾普爾龍(Jubbulpuria)
似鳥形龍(Ornithomimoides)
肌肉龍(Ilokelesia)
福左輕鱷龍(Laevisuchus)
皺褶龍(Rugops)
西北阿根廷龍(Noasaurus)
惡龍(Masiakasaurus)
速龍(Velocisaurus)
伶盜龍(Velociraptor)
毖鱷龍(Betasuchus)
怪踝龍(Xenotarsosaurus)
塔哈斯克龍(Tarascosaurus)
印度鱷龍(Indosuchus)
阿貝力龍(Abelisaurus)
瑪君龍(Majungasaurus)
食肉牛龍
奧卡龍(Aucasaurus)
食肉牛龍(Carnotaurus)
印度龍(Indosaurus)
直角龍(Orthogoniosaurus)
獁君顱龍(Majungatholus)
勝王龍(Rajasaurus)
烏奎洛龍(Unquillosaurus)
三角洲奔龍(Deltadromeus)
安尼柯龍(Aniksosaurus)
小獵龍(Bagaraatan)
原鳥形龍(Archaeornithoides)
重腿龍(Bradycneme)
兩鑿齒龍(Diplotomodon)
沼澤鳥龍(Elopteryx)
嶼峽龍(Labocania)
理查德伊斯特斯龍(Ricardoestesia)
歐爪牙龍(Euronychodon)
近爪牙龍(Paronychodon)
擬鳥龍(Avimimus)
傷龍(Dryptosaurus)
恐齒龍
山陽龍(Shanyangosaurus)
脅空鳥龍(Rahonavis)
千葉龍(Futabasaurus)
依特米龍(Itemirus)
獨龍(Alectrosaurus)
金剛口龍(Chingkankousaurus)
恐齒龍(Deinodon)
分支龍(Alioramus)
阿爾伯脫龍(Albertosaurus)
蛇發女怪龍(Gorgosaurus)
後彎齒龍(Aublysodon)
矮暴龍
矮暴龍(Nanotyrannus)
暗脈龍(Stygivenator)
恐暴龍(Dinotyrannus)
鄯善龍(Shanshanosaurus)
懼龍(Daspletosaurus)
暴龍(Tyrannosaurus)
霸王龍(T.rex)
霸王龍
特暴龍(Tarbosaurus)
欒川特暴龍(T. Luanchuanensis)
阿勞干盜龍(Araucanoraptor)
無聊龍(Borogovia)
鴕鳥龍(Tochisaurus)
拜倫龍(Byronosaurus)
蜥鳥龍(Saurornithoides)
傷齒龍(Troodon)
細爪龍(Stenonychosaurus)
恐手龍
恐手龍(Deinocheirus)
似奧克龍(Orcomimus)
似金翅鳥龍(Garudimimus)
似雞龍(Gallimimus)
似鵝龍(Anserimimus)
似鴯鶓龍(Dromiceiomimus)
似鳥龍(Ornithomimus)
似鴕龍(Struthiomimus)
中國似鳥龍(Sinornithomimus)
天青石龍(Nomingia)
河源龍(Heyuannia)
近頜龍(Caenagnathus)
亞洲近頜龍(Caenagnathasia)
纖手龍(Chirostenotes)
單足龍(Elmisaurus)
葬火龍(Citipati)
竊螺龍(Conchoraptor)
雌駝龍(Ingenia)
竊蛋龍
可汗龍(Khaan)
竊蛋龍(Oviraptor)
阿瓦拉慈龍(Alvarezsaurus)
巴塔哥尼亞爪龍(Patagonykus)
單爪龍(Mononykus)
小馳龍(Parvicursor)
鳥面龍(Shuvuuia))
阿基里斯龍(Achillobator)
惡靈龍(Adasaurus)
斑比盜龍(Bambiraptor)
一些恐龍擁有羽毛,如斑比盜龍。
朝鮮龍(Koreanosaurus)
大盜龍(Megaraptor)
火盜龍(Pyroraptor)
瓦爾盜龍(Variraptor)
野蠻盜龍(Atrociraptor)
馳龍(Dromaeosaurus)
蜥鳥盜龍(Saurornitholestes)
二連龍(Erliansaurus)
內蒙古龍(Neimenggusaurus)
懶爪龍(Nothronychus)
秘龍(Enigmosaurus)
死神龍(Erlikosaurus)
南雄龍(Nanshiungosaurus)
慢龍(Segnosaurus)
鐮刀龍(Therizinosaurus)
南方棱齒龍(Notohypsilophodon)
厚頰龍(Bugenasaura)
奇異龍(Thescelosaurus)
小頭龍(Talenkauen)
奔山龍(Orodromeus)
恐龍蛋化石
帕克氏龍(Parksosaurus)
冠長鼻龍(Lophorhothon)
凹齒龍(Rhabdodon)
柵齒龍(Mochlodon)
查摩西斯龍(Zalmoxes)
慢行龍(Onychosaurus)
鳥骨龍(Ornithomerus)
寡頭龍(Oligosaurus)
敏捷龍
加斯帕里尼龍(Gasparinisaura)
酋長龍(Loncosaurus)
阿納拜斯龍(Anabisetia)
比霍爾龍(Bihariosaurus)
似凹齒龍(Pararhabdodon)
扁臀龍(Planicoxa)
刃齒龍(Craspedodon)
闊步龍(Hypsibema)
廣野龍(Hironosaurus)
滿洲龍(Mandschurosaurus)
正骨龍(Orthomerus)
獨孤龍(Secernosaurus)
始鴨嘴龍(Protohadros)
破碎龍(Claosaurus)
計氏龍(Gilmoreosaurus)
沼澤龍(Telmatosaurus)
阿斯坦龍(Arstanosaurus)
苦龍(Gadolosaurus)
帆骨盆龍(Pteropelyx)
原賴氏龍(Eolambia)

巴克龍(Bactrosaurus)
青島龍(Tsintaosaurus)
卡戎龍(Charonosaurus)
副櫛龍(Parasaurolophus)
日本龍(Nipponosaurus)
阿穆爾龍(Amurosaurus)
牙克煞龍(Jaxartosaurus)
賴氏龍(Lambeosaurus)
扇冠大天鵝龍(Olorotitan)
巴思缽氏龍(Barsboldia)
冠龍(Corythosaurus)
亞冠龍
亞冠龍(Hypacrosaurus)
鴨嘴龍(Hadrosaurus)
小鴨嘴龍(Microhadrosaurus)
克貝洛斯龍(Kerberosaurus)
雙廟龍(Shuangmiaosaurus)
強龍(Thespesius)
短冠龍(Brachylophosaurus)
慈母龍(Maiasaura)
鹽海龍(Aralosaurus)
格里芬龍(Gryposaurus)
小貴族龍(Kritosaurus)
大鴨龍(Anatotitan)
埃德蒙頓龍(Edmontosaurus)
山東龍(Shantungosaurus)
譚氏龍(Tanius)
原櫛龍(Prosaurolophus)
櫛龍(Saurolophus)
鸚鵡嘴龍
天鎮龍(Tianzhenosaurus)
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中國鸚鵡嘴龍(P.sinen)
梅萊營鸚鵡嘴龍(P.meileyingensis)
短腳龍(Brachypodosaurus)
腫頭龍(Pachycephalosaurus)
冥河龍(Stygimoloch)
小頭龍(Microcephale)
重頭龍(Gravitholus)
傾頭龍(Prenocephale)
膨頭龍(Tylocephale)
圓頭龍(Sphaerotholus)
劍角龍(Stegoceras)
劍角龍
平頭龍(Homalocephale)
麗頭龍(Ornatotholus)
微腫頭龍(Micropachycephalosaurus)
飾頭龍(Goyocephale)
皖南龍(Wannanosaurus)
南印度龍(Dravidosaurus)
秦嶺龍(Qinlingosaurus)
久野浜龍(Hisanohamasaurus)
健頸龍(Megacervixosaurus)
杉山龍(Sugiyamasaurus)
埃及龍(Aegyptosaurus)
傾齒龍(Campylodon)

似傾齒龍(Campylodoniscus)
北方龍(Borealosaurus)
華北龍(Huabeisaurus)
葡萄園龍(Ampelosaurus)
高橋龍(Hypselosaurus)
耆那龍(Jainosaurus)
馬扎爾龍(Magyarosaurus)
柏利連尼龍(Pellegrinisaurus)
沉重龍(Epachthosaurus)
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
南極龍
細長龍(Lirainosaurus)
南極龍(Antarctosaurus)
博妮塔龍(Bonitasaura)
拉布拉達龍(Laplatasaurus)
納摩蓋吐龍(Nemegtosaurus)
非凡龍(Quaesitosaurus)
掠食龍(Rapetosaurus)
阿拉摩龍(Alamosaurus)
銀龍(Argyrosaurus)
巨龍(Titanosaurus)
伊希斯龍(Isisaurus)
林孔龍(Rinconsaurus)
風神龍(Aeolosaurus)
岡瓦納巨龍(Gondwanatitan)
後凹尾龍(Opisthocoelicaudia)
內烏肯龍(Neuquensaurus)
洛卡龍(Rocasaurus)
薩爾塔龍(Saltasaurus)
鄂托克龍(Otogosaurus)
特狽路龍(Taveirosaurus)
多梅科龍(Domeykosaurus)
南角龍(Notoceratops)
腫角龍(Torosaurus)
原蜥腳類恐龍
板龍(Plateosaurus)

天山龍(Tianshanosaurs)
安琪龍(Anchisaurus)
蜥腳型類恐龍
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震龍(Seismosaurus)
迷惑龍(Apatosaurus)
腕龍(Brachiosaurus)
盤足龍(Euhelopus)
劍龍類恐龍
劍龍(Stegosaurus)

肯龍(Kentrusaurs)
嘉陵龍(Chialingosaurus)
華陽龍(Huayangsaurs)
沱江龍(Tuojiangosaurus)
甲龍類恐龍
棱背龍(Scelidosaurus)
林龍(Hylaeosaurus)
棘甲龍(Acanthopholis)
加斯頓龍(Gastonia)
頂盾龍(Stegopelta)
輪狀龍(Tyreophorus)
雕齒甲龍(Glyptodontopelta)
裝甲龍(Hoplitosaurus)
甲龍
多刺甲龍(Polacanthus)
重裝甲龍(Sauroplites)
戈壁龍(Gobisaurus)
沙漠龍(Shamosaurus)
敏迷龍(Minmi)
天池龍(Tianchisaurus)
雪松甲龍(Cedarpelta)
甲龍(Ankylosaurus)
黑山龍(Heishansaurus)
北山龍(Peishansaurus)
孔牙龍(Priconodon)
纖龍(Rhadinosaurus)
劍節龍(Stegosaurides)
古伊犁龍(Palaeoscincus)
爪爪龍(Pawpawsaurus)
竊肉龍(Sarcolestes)
棄械龍(Anoplosaurus)
結節龍類群(Odosaurids)
結節龍(Nodosaurus)
海拉爾龍(Hylaeosaurus)
厚甲龍(Struthiosaurus)
德克薩斯龍
尼奧布拉拉龍(Niobrarasaurus)
德克薩斯龍(Texasetes)
活堡龍(Animantarx)
埃德蒙頓甲龍(Edmontonia)
林木龍(Silvisaurus)
胄甲龍(Panoplosaurus)
楯甲龍(Sauropelta)
白山龍(Tsagantegia)
馬里龍(Maleevus)
山西龍(Shanxia)
藍尾龍(Talarurus)
徐龍(Syrmosaurus)
包頭龍
安吐龍(Amtosaurus)
結節頭龍(Nodocephalosaurus)
釘背龍(Polacanthus)
多智龍(Tarchia)
美甲龍(Saichania)
包頭龍(Euoplocephalus)
繪龍(Pinacosaurus)
克氏龍(Crichtonsaurus)
角龍類恐龍
糙牙龍(Trachodon)
圖蘭角龍(Turanoceratops)
纖角龍(Leptoceratops)
傾角龍(Prenoceratops)
亞洲角龍(Asiaceratops)
小角龍(Microceratops)
雅角龍(Graciliceratops)
安德薩角龍(Udanoceratops)
貝恩角龍(Bainoceratops)

湖角龍(Kulceratops)
角龍(Ceratops)
開角龍(Chasmosaurus)
大師龍(Polyonax)
陋龍(Ugrosaurus)
五角龍(Pentaceratops)
准角龍(Anchiceratops)
無鼻角龍(Arrhinoceratops)
原角龍(Protoceratops)
戟龍(Styracosaurus)
牛角龍(Torosaurus)
雙角龍(Diceratops)
三角龍
三角龍(Triceratops)
厚鼻龍(Pachyrhinosaurus)
河神龍(Achelousaurus)
獨角龍(Monoclonius)
短角龍(Brachyceratops)
野牛龍(Einiosaurus)
戟龍(Styracosaurus)
尖角龍(Centrosaurus)
愛氏角龍(Avaceratops)
奇跡龍(Agathaumas)
劣牙龍(Dysganus)
無鼻角龍(Arrhinoceratops)
弱角龍(Bagaceratops)
喇嘛角龍(Lamaceratops)
扁角龍(Platyceratops)
矮腳角龍(Breviceratops)
巨嘴龍(Magnirostris)
越前龍(Echizensaurus)
蒙大拿角龍(Montanoceratops)
馬達加斯加龍
河南發現恐龍新屬種
專家將這個新屬種命名為汝陽雲夢龍。

4. 恐龍的名字都有哪些

作為原始生物的恐龍,他們的名字都是如何命名的?各位,雖然恐龍的化石已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直到十九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這么奇特的動物存在過。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公元1820年,他和夫人瑪麗安發現了一些嵌在岩石里的巨大牙齒。曼特爾醫師從沒見過這么大的牙齒。當他在附近又發現了許多的骨骼後,他開始對這些不尋常的發現物展開認真的研究。

亞伯達龍:Albertosaurus這種巨型食肉恐龍的化石更初在加拿大的亞伯達(Alberta)省發現,所以名叫亞伯達龍。

霸王龍:Tyran saurus這種可怕的恐龍原名意思是暴君(tyrant)蜥蝪。也有人稱它為暴龍。

禽龍:,牙齒很像現代的鬣蜥,因此而得到它的原名。

羽齒龍:(翼龍的一種) Ptera don原名的意思聽起來很好笑,是「有翼無齒」。

盜蛋龍:原名意思是偷蛋的賊,因為更初發現的盜蛋龍骨骼化石是壓在一堆原角龍蛋上面的。


5. 所有恐龍的名字

1、霸王龍

霸王龍即雷克斯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期(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



6. 恐龍有幾個名字

恐龍有好幾個名字。醜八怪也叫恐龍

7. 恐龍的名字有哪些

一、翼龍

翼龍又名翼手龍(Pterosauria),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爬行類,共有近100多個品種。盡管與恐龍生存的時代相同,但翼龍並不是恐龍。希臘文意思為「有翼蜥蜴」,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 生存於晚三疊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翼龍的翼是從位於身體側面到四節翼指骨之間的皮膚膜衍生出來的。較早的物種有長而布滿牙齒的顎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

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生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翼展超過12米,牙齒有10厘米長,有巨大的尖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翼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霸王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劍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雷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扁臀龍

8. 恐龍的種類有哪些名字

1、霸王龍

霸王龍即雷克斯龍(Tyrannosaurus Rex),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9噸,(生態平均7.6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2、異特龍

異特龍,又名躍龍或異龍,是蜥臀目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異特龍是種中型的二足、肉食性恐龍,身長8.5米,最大9.7米,體重1.5~3噸最重3.6噸。它們生存於晚侏羅紀,約1億5500萬年前到1億3500萬年前。

自從在1877年被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命名以來,已有許多的可能種被歸類於異特龍屬,但只有少數被認為是有效種。異特龍非常聰明,會圍攻大型獵物,是一種龐大、兇猛的肉食性恐龍。

3、雙冠龍

雙冠龍(學名:Dilophosaurus)是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恐龍,雙冠龍長達6米,站立時頭部高約2.4 米。頭頂上長著兩片大大的骨冠,故名雙冠龍。

4、鯊齒龍

鯊齒龍(學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齒龍,名字含義是「像噬人鯊的蜥蜴,(Carcharodon是噬人鯊屬的拉丁學名,在希臘語中καρχαρο(karcharo),意思是鋸齒狀的。

οδοντο(odonto)意思是『牙齒』,而σαυρος(sauros)意思則是蜥蜴。)」,屬於獸腳亞目鯊齒龍科,生活於10000萬到93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期到白堊紀晚期,生存時代為白堊紀的阿爾布階到土侖階。

5、恐爪龍

恐爪龍(學名:Deinonychus)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身長約3.4米,生活於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中期至阿爾布階早期,距今約1億1500萬-1億800萬年前。

它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δεινος」(意為「恐怖」)及「ονυξ/ονυχος」(意為「爪」),因為它的後肢第二趾上有非常大,呈鐮刀狀的趾爪,在行走時第二趾可能會縮起,僅使用第三、第四趾行走。一般

9. 恐龍名字大全

1,腕龍

腕龍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ς」(蜥蜴)結合而來,因它的前肢比起後肢大很多。腕龍是曾經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的動物之一,亦是所有最有名的恐龍之一。

2,異特龍

異特龍,又名躍龍或異龍,是蜥臀目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異特龍是種中型的二足、肉食性恐龍,身長8.5米,最大9.7米,體重1.5~3噸最重3.6噸。它們生存於晚侏羅紀,約1億5500萬年前到1億3500萬年前。

3,鯊齒龍

鯊齒龍又名望齒龍,名字含義是「像噬人鯊的蜥蜴,屬於獸腳亞目鯊齒龍科,生活於10000萬到93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期到白堊紀晚期。

4,巨齒龍

巨齒龍是最早被命名的恐龍,但生活的時期卻是在侏羅紀。早在1677年,就有一位英國牧師對它的零星骨骼進行了描述,可惜那位牧師並不知道何種動物會有如此之大的骨骼,便把它說成是「巨人」的遺骨。

直到1823年又發現了同一動物的頜骨及牙齒,才由英國地質古生物學家威廉姆·巴克蘭對它作了科學的記述,命名為「巨齒龍」。

5,霸王龍

霸王龍即雷克斯龍(Tyrannosaurus Rex),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閱讀全文

與恐龍四個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