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寶寶起名 > 葡萄牙四個王朝名字

葡萄牙四個王朝名字

發布時間:2021-05-25 10:59:32

Ⅰ 誰知道葡萄牙的歷史

葡萄牙歷史

history of Portugal 葡萄牙共和國位於歐洲西南伊比利亞半島西部。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地理學家把這一地區稱作盧西塔尼亞。葡萄牙西、南瀕臨大西洋,東、北與西班牙接壤。面積92072平方公里。人口1023萬(1985),99%以上為葡萄牙人,余為西班牙人。95%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首都里斯本。 古代歷史 史前伊比利亞半島居住著伊比利亞人和克爾特人,稱克爾特伊比利亞人。後來腓尼基人進入半島,公元前3世紀迦太基人統治了盧西塔尼亞的南部。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佔領葡萄牙中部,統治了半島。5世紀西羅馬帝國日益衰落,西哥特人佔領了半島, 8世紀阿拉伯穆斯林侵佔這一地區,逃亡的西哥特人佩拉吉奧在阿斯圖里亞斯山集結抵抗力量並建立阿斯圖里亞斯王國。經過幾個世紀的努力,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回了半島,建立了萊昂王國與加利西亞和卡斯特拉兩個小國。 王國的建立與海外擴張 11世紀,萊昂王國和卡斯特拉王國的阿方索六世(1072~1109在位)成為半島的統治者,他封勃艮第的恩里克為葡萄牙的伯爵。恩里克之子阿豐索一世在1143年建立了獨立的葡萄牙王國。1385年與英國結盟。15~16世紀進行海外擴張。 葡萄牙的崛起是從中世紀後期開始的。1481年若昂二世(1481~1495在位)即位,當時葡萄牙面臨著王權與貴族特權的矛盾。若昂二世以謀反的罪名逮捕並處死了葡最大的貴族布拉干薩公爵弗蘭特,接著又粉碎了幾起暗殺陰謀,懾服了貴族,改變了國內封建割據的局面。1495年曼努埃爾一世(1495~1521在位)即位後,葡萄牙的海外擴張達到了鼎盛時期。葡萄牙的海外擴張史可以追溯到14世紀初的迪尼斯國王(1279~1325在位)時期,當時他鼓勵發展農業,使葡萄牙的糧食有剩餘供出口,國王還鼓勵工業特別是優質亞麻布的生產,國內市場活躍,並組織商船隊到歐洲其他地區進行貿易。他招雇能乾的海員,使本國人民學到了最新的航海技術。到15世紀中葉,被稱作「航海家」的亨利為後來的海外探險做了大量的准備工作。1481年若昂二世即位後很快就派船遠征,於第 2年到達非洲的黃金海岸(今迦納)並建立了要塞,葡萄牙人稱它為聖若澤達米納。1485年 D.康的船隊抵達扎伊爾(剛果)和安哥拉海岸。1487年由B.迪亞士率領的探險隊沿非洲西海岸南下,1488年發現了好望角。1497年7月,達·伽馬指揮4隻船,約 170人從里斯本出發,11月22日繞過好望角,到達非洲東海岸的莫三比克等一些地區,後於1498年 5月20日抵達印度西海岸,開辟了歐洲至亞洲的航線,促進了歐亞商業關系的發展。1500年4月22日,P.卡布拉爾的船隊到了巴西,宣布巴西歸屬葡萄牙。後又繞過好望角,經馬達加斯加,到達印度南部沿海的卡利庫特。葡萄牙人費爾瑙·德·安德拉德曾到過中國廣州。1542年,葡萄牙商人獲准在中國寧波定居。1557年葡萄牙建立澳門殖民地。葡萄牙人佔領了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大片土地,使當地的財富大量流入葡萄牙,葡萄牙帝國達到全盛時代。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也有很大發展,特別是民族詩人L.V.de卡蒙斯(1524~1580)成為迄今為止葡萄牙最負盛名的文學家。 1580~164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並,淪為西班牙的藩屬。1581年,葡萄牙議會同意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兼葡萄牙國王,稱費利佩一世。西班牙人的橫征暴斂,使葡萄牙人民陷入極度貧困的境地,葡萄牙的艦隊、海防遭到嚴重破壞,它在東方的一些主要殖民地也漸漸落入英國、荷蘭人手中,從此葡萄牙迅速衰落。 布拉干薩王朝時期 1640年12月1日,布拉干薩公爵若昂在一些貴族的支持下,利用西班牙國內外不安定的局勢,領導起義,趕走了西班牙總督,建立了布拉干薩王朝。布拉干薩公爵為國王,稱若昂四世(1640~1656在位)、1703年新王朝通過與英國簽定的梅休因條約,再一次加強英葡間的同盟關系。18世紀初,由於巴西殖民地的迅速發展,巴西金礦和金剛石礦的發現,再度使葡萄牙變得富有,王室並未致力於發展工業、農業和其他經濟,卻大肆揮霍這一巨大財富。1750年若昂五世當政時(1706~1750),人民和國家都背負了沉重的債務。蓬巴爾侯爵S.J.de卡瓦洛·埃·梅洛首相的改革曾使葡萄牙經濟有所好轉。1807年法國入侵葡萄牙,王室逃亡巴西。葡萄牙人民的反侵略斗爭持續了 7年,後法軍因受英國打擊,於1811年撤離葡萄牙。1820年 8月24日,葡萄牙立憲主義者發動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10月4日在里斯本組成政務會,驅逐英國軍官。1821年若昂六世(1816~1826在位)回到里斯本,1822年召集立憲會議制定一部自由憲法。不久,若昂六世的兒子佩德羅一世也在巴西宣布獨立,並頒布憲章。在布拉干薩王朝統治的後期,葡國內建立了主要鐵路網,同西班牙以及歐洲大陸的其他國家相連接,對外貿易逐漸增加,並擴大了它在非洲的殖民地。葡萄牙提出一個以「玫瑰色地圖」著稱的擴張計劃,企圖從安哥拉橫越非洲到莫三比克,進行殖民擴張,因而觸犯了英國的利益。英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葡萄牙人撤出希雷河流域,葡萄牙政府屈服,引起國內不滿,共和主義運動不斷高漲,1891年爆發波爾圖起義。 共和國時期 1910年10月4日葡萄牙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建立了共和國。1911年召開立憲會議,通過憲法, M.J.de阿里亞加就任總統。新政府宣布廢除君主制,政教分離。1926年 5月A.□.de F.卡爾莫納將軍發動軍事政變,成立新政府,自任總統(1928~1951)。1932年A.de O.薩拉查任總理,1933年頒布新憲法。他所領導的「國民同盟」成為唯一的合法政黨,建立了獨裁統治。在薩拉查統治時期,發展工業、電力,使葡萄牙渡過了經濟困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名義上保持中立,但為交戰雙方都提供戰略物資。1943年後又先後向英國、美國提供亞速爾群島海空基地。戰後經濟主要依靠美國。194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5年加入聯合國。 薩拉查在葡萄牙統治長達37年,對內實行專制獨裁,對外鎮壓葡屬非洲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60年代後,葡屬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武裝斗爭日益激烈,葡萄牙國內人民也奮起反對獨裁統治和殖民主義戰爭。1961年12月19日,印度接管了葡在印的領地果阿、第烏、達曼。1973年9月24日幾內亞比索獨立。1975年6月25日,莫三比克獨立。同年 7月5日維德角、7月12日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先後獨立。11月11日安哥拉宣布獨立。1970年薩拉查病逝,M.J.das N.卡埃塔諾繼任總理,繼續執行薩拉查的政策。1974年 4月25日,一些中下級軍官組成的「武裝部隊運動」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法西斯政權。政變後成立過6屆臨時政府。1975年3月,成立由軍人組成的軍事委員會,作為國家的權力機構之一。之後,實行了廣泛的國有化,將銀行、保險公司以及運輸、通信、能源等部門劃歸國有。1975年4月,進行立憲議會選舉。1976年4月頒布憲法並進行議會選舉,同年6月選舉總統,A.dos S.R.埃亞內斯當選總統。第一屆憲法政府由社會黨單獨組閣。 1979年2月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1980年初,社會民主黨、社會民主中心黨和人民君主黨聯合執政。1982年修改憲法,取消原由軍人組成的革命委員會,成立國務委員會和憲法法庭。1983年 6月,社會黨和社會民主黨聯合執政,成立第 9屆憲法政府。因聯合執政後在經濟、社會政策和總統選舉問題上的分歧,導致社會民主黨於1985年 6月退出政府,至此政府解體。同年10月舉行大選,社會民主黨單獨執政,為第10屆憲法政府。1986年1~2月舉行總統選舉,社會黨總書記M.A.N.L.蘇亞雷斯當選總統。成為葡萄牙近60年來的第一位文人總統。

Ⅱ 求歐洲歷代有名的國王名字。。

英國歷代國王世襲表
一、諾曼王朝

1、威廉一世(征服王)(法文:Guillaume le Conquérant; 英語: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拉丁文:Willielmus Rex Anglorum,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諾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蘭國王(1066年-1087年在位)。
2、威廉二世·魯弗斯(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約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蘭國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3、亨利一世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蘭諾曼底王朝國王(1100年—1135年在位)。
4、斯蒂芬(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蘭國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二、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1133年3月25日—1189年7月6日)是英格蘭國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國的諾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
2、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又名獅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是英國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他在位期為1189年至1199年。
3、約翰(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蘭國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三、金雀花王朝

1、約翰(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蘭國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2、亨利三世(英文名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英格蘭國王,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雖然他的在位時間相當長,他是英格蘭歷史上最無名的國王之一。
3、愛德華一世(英文名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英格蘭國王,由1272年到1307年在位。
4、愛德華二世(英文名Edward II,1284年4月25日~1327年9月21日),英格蘭國王,由1307年到1327年在位。
5、愛德華三世(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蘭國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6、理查二世(英文名Richard II,1367年約1月6日~1400年2月14日),英格蘭國王,由1377年到1399年在位。

四、蘭開斯特王朝

1、亨利四世(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蘭國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2、亨利五世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蘭蘭卡斯特王朝國王(1413年—1422年在位)。
3、亨利六世Henry VI (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蘭卡斯特王朝的最後一位英格蘭國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

五、約克王朝

1、愛德華四世(英文名Edw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蘭國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
2、愛德華五世(英文名Edward V,1470年11月4日~約1483年),英格蘭國王,1483年在位。
3、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蘭國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六、都鐸王朝

1、亨利七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蘭國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2、亨利八世(生於1491年6月28日–卒於1547年1月28日)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開始在位。
3、愛德華六世(英文名Edw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國國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
4、琴·格蕾或者簡·格雷(可能1537年10月12日出生,1554年2月12日逝世)是一位英格蘭女王。她在位僅於1553年內數日。但她的女王地位有爭論(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正式算作英國女王)。
5、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6、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

七、斯圖亞特王朝

1、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英國國王,1603年3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並成為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英文名James VI),1567年7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
2、查理一世,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Charles I,無頭查理,1600~1649,1625~1649在位)。詹姆斯一世之子。
3、查理二世(King Chales II,復辟,1630~1685,1660~1685在位)
4、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II,1633~1701,1685~1688在位)
5、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King William III,1650~1702,1689~1702在位, Queen Mary II,1662~1694,1689~1694在位)
6、安妮女王(Queen Ann,1665~1714,1702~1714年在位)

八、漢諾威王朝

1、喬治一世(King George I,1660~1727,1714~1727在位)
2、喬治二世(1683~1760,1727~1760在位, George II)
3、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1760年~1820年在位)是英國及愛爾蘭的國王,漢諾威皇朝的第三任君主。喬治二世的孫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終年81歲。
4、喬治四世(King George IV,1762~1830,1820~1830在位)
5、威廉四世(King William IV1765~1837,1830~1837在位)
6、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1830年~1901年在位) 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

九、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1、愛德華七世(King Edward VII,1841~1910,1901~1910在位)

十、溫莎王朝

1、喬治五世(King George V1865~1936,1910~1936在位)
2、愛德華八世(King Edward VIII1894~1972,1936年在位11個月)
3、喬治六世(King 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喬治·溫莎(1)(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英國國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後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後一位愛爾蘭國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領國王(1947-1949)。
4、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生於1926年,1926年4月21日即位),全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和英聯邦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Ⅲ 葡萄牙的歷史大事年表

1140年,葡萄牙脫離卡斯蒂利亞王國統治,阿豐索-恩里克「稱王」,成為該國的第一位國王。
1143年,一個獨立的君主制國家葡萄牙,在光復領土的戰爭中應運而生,並且得到了羅馬教皇的承認,這是歐洲大陸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
葡萄牙如今的版圖成型於1249年的王阿方索三世統治時期。
公元前時期公元前一千年時就有若幹部族居住在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而第一個有證據支持曾居住此地的是公元前8、9世紀時,住在葡萄牙北部及西班牙的加利西亞(Galicia)的塞爾特人(Celts);同時期還有沿著奧加威(Algarve)建立漁村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s),他們並曾往北開拓直到現今的里斯本(Lisbon);希臘人(Greeks)及迦太基人(Cathaginians)則住在南方及西方海岸地帶。 羅馬人(Romans)在公元前201年擊敗迦太基人,公元前140年打敗塞爾特人後,就掌控了葡萄牙中部及南部。在羅馬統治的六個世紀中,引進屬於拉丁語系的葡萄牙語及風俗,也替基督教的引入打下基礎。 西哥德人及阿拉伯人統治時期(公元469—1139年)羅馬帝國公元3、4世紀時勢微,連帶影響這個地區的統治權。
公元469年,屬日耳曼民族的西哥德人(Visigoths)越過庇里牛斯山(Pyrenees)來到此地,7世紀時引進基督教。 公元711年,回教徒入侵推翻了西哥德王朝,在科多巴(Córdoba)建立艾爾安答路斯(al-Andalus)王國;雖然回教統治者不排斥猶太教及基督教,但許多基督徒改信回教,公元9、10世紀是回教最興盛的時期。 經過近四個世紀的回教統治,葡萄牙境內仍有許多回教式建築地標,以及許多源自回教及阿拉伯的習俗,也影響了當地的方言。 十字軍東征及葡萄牙建國時期(公元1139—1415年)
公元1139年,來自葡萄凱爾(Portucale)(以波爾多為中心的領地)邊境的貴族艾方索?亨利克斯(艾方索一世) (Afonso Henriques)(Afonso I)宣布獨立,並自稱是第一任葡萄牙國王,藉由十字軍的協助與回教徒對抗,
在公元1147年收復里斯本,公元1249年在阿列提住(Alentejo)及奧加威擊潰殘存回教部隊,至此完全取回此地的統轄權。 迪尼斯一世(Dinis I)(公元1279—1325年)推廣使用葡萄牙語(以取代西班牙語),在公元1290年創立第一所大學,公元1297年簽訂奧卡尼塞許條約(Treaty of Alca?ices)確立國界,成為十四世紀歐洲第一個獨立國家。
大探險時期(公元1415—1580年)艾維茲王朝(House of Aviz)第一位國王裘奧一世(Jo?o I)(公元1385—1433)在位時,成就了葡萄牙前所未見的興盛景象,也為日後的版圖擴張與經濟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增強國力,與英國簽訂溫瑟條約(Treaty of Windsor)建立永久的同盟關系。 15世紀是海權時代的黃金時期,在裘奧的兒子導航者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的領軍下,葡萄牙成為海洋技術及探險的世界領導者。葡萄牙冒險家的足跡從摩洛哥(Moroccan)、馬德拉群島(Madeira Islands)直至無人居住的亞速爾群島(Azores Islands),並為了奴隸及財富進軍非洲大陸。
公元1443年,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從羅卡角出發的葡萄牙航海家穿越了西非海岸的博哈多爾角。在此之前,這里是已知世界的盡頭。
到1460年,被葡萄牙繪在地圖上的非洲西海岸已經達到了4000公里。
公元1488年巴托羅繆?迪亞茲(Bartolomeu Diaz)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之後,世界就此改變,他不僅開啟前往東方的大門,也打開了葡萄牙香料貿易的入口。接下來雖然葡萄牙與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失之交臂,仍在公元1498年,由瓦思庫·達·加瑪(Vasco da Gama)率領第一隻遠征艦隊前往印度(India),在東非及印度尼西亞打下不少殖民地。兩年後,佩卓·奧維瑞許·卡布奧(Pedro Alvares Cabral)拿下巴西,建立廣大的葡萄牙帝國。
哈普斯堡及布拉剛薩王朝時期(公元1580—1807年)公元1580年艾維茲王朝失勢,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Felipe II)強說他有一半葡萄牙皇室血統,使得伊比利半島的統治權又回到一個國家手中,在哈普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nurg)統治60年中,葡萄牙被拖進好幾次戰爭中,最慘的是公元1588年西葡無敵艦隊慘敗給英國,經過這些歲月葡萄牙帝國也逐漸消失。

里斯本昔日王宮

里斯本昔日王宮公元1640年,葡萄牙布拉剛薩王朝(House of Bragan?a)反抗西班牙的菲利普四世
宣布獨立,為抵抗西班牙維持國家獨立,他再次長途跋涉與英國修好。經過半世紀,裘奧五世(公元1706—1750年)利用巴西採到的黃金及鑽石振興經濟,使得葡萄牙再次興盛。
公元1755年的大地震摧毀了里斯本及葡萄牙南部,超過15,000人死亡,彭波候爵(Marquês de Pombal)配合國家經濟改革,進行里斯本的重建工作。
拿破崙及後拿破崙時期(公元1807—1910年)拿破崙(Napoleon)在公元1807年攻進葡萄牙,王室卻為了保命逃到巴西。裘奧六世在公元1821年重返里斯本,所面對卻是紛擾不斷葡萄牙王室所產生的詭譎政治氣氛,兒子佩卓在巴西自立為王並宣布獨立,
公元1826年裘奧六世死後,就發生兄弟戰爭(War of the Two Brothers)(公元1826—1834年)。 因為公元1822年曾在皇室缺席情況下草擬憲法,大幅削去君主的權力,所以公元1826年時,立憲派(有佩卓,巴西第一位國王)與君主派(有米格爾(Miguel),佩卓的兄弟)就在葡萄牙各地爆發戰爭。8年的血腥沖突後,米格爾遭到放逐,由年僅15歲佩卓的妹妹瑪麗亞二世(Maria II)(公元1834—1854年)繼任王位,不過接下來的75年中,自由民主派與君主派仍然持續對峙。
第一共和到薩拉札時期(公元1910—1974年)公元1910年10月5日曼紐爾二世(Manuel II)亡命英國,正式宣告上世紀的政治喧擾告一段落,第一共和(First Republic)時期由此展開,新政府賦與男性選舉及參政權,並削弱教會影響力,同時工人也擁有罷工權,也依工作表現評定人事考績而不是依家世背景;但挑戰教會權力引發全世界反彈,釋出勞工權益也造成政府與勞工間的對峙。 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更使得經濟動搖,國內動盪,公元1926年的軍事行動正式結束脆弱的共和政府,安東尼奧?卡莫那(António Carmona)將軍成為臨時軍事政府的領導人,為了解決經濟危機,他指派著名經濟學教授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札(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擔任財政大臣,公元1932年成為首相,但不久也成為獨裁者,依舊抱著權力不放,恐怖的秘密警察抓出反對薩拉札的人,並且血腥鎮壓非洲的叛亂,這也拖垮了葡萄牙的全國經濟。 革命改造時期(公元1974—1999年)70年代早期,國際反
葡萄牙塔維羅的聖地亞哥教堂
對帝國主義聲浪高漲,國內軍
葡萄牙塔維羅的聖地亞哥教堂人亦對鎮壓非洲殖民地行動感到厭煩,於是在
公元1974年4月25日左派軍隊發動政變,即為康乃馨革命(Revolution of Carnations),在葡萄牙每個城鎮都有一條叫做4月25日的街道以資紀念。
公元1975年社會主義政府宣布放棄非洲殖民地的管轄權,公元1976年舉行第一次選舉,選出頗具人氣的馬利歐?索瑞茲(Mario Soares)擔任首相,面對國內經濟危機,他提出「百日維新」來振興經濟。
公元1986年葡萄牙加入歐洲共同體(也就是現在的歐盟),這項新挑戰仍無法阻止索瑞茲贏得這年的總統大選,他也是葡萄牙第一位平民總統。 現今的葡萄牙葡萄牙目前仍致力在經濟趕上其它的西歐國家,加入歐盟似乎尚未對葡萄牙的經濟產生不良影響,
公元1999年的經濟成長率達3.5%,這幾年在公共建設亦有頗多進展。雖然在里斯本舉行的1998萬國博覽會不甚成功,參加人數不如預期,但籌備過程中改善了里斯本的交通運輸,也提高了葡萄牙的國際聲勢。 重生的葡萄牙在後殖民地時代扮演一個全新的角色,過去幾年都在協助過去的殖民地安哥拉及東帝汶(East Timor)尋求和平。
公元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同意放棄最後一個殖民地—澳門(Macau),將它交還中國結束442年的統治
[編輯本段]
【國家政治】
2004年底,因社民黨和人民黨組成的執政聯盟政績不佳且內部矛盾不斷,桑帕約總統遂於12月10日宣布解散議會並提前舉行大選。2005年2月20日,在野3年的左翼政黨社會黨在議會選舉中以絕對多數獲勝,隨後上台執政。新政府在內政、經濟、外交、軍事等領域全面推行改革。但由於改革力度較大,觸及社會各階層利益,導致民眾不滿情緒上升,包括軍人、警察和法官等階層也舉行罷工及抗議遊行,社會矛盾有所加劇。在2005年10月舉行的全國市政選舉中,社民黨利用選民對政府的不滿贏得選舉,保持了地方政府中的優勢地位。2006年1月22日,在葡總統選舉中,受社民黨和人民黨支持的卡瓦科·席爾瓦當選為總統,同年3月9日就職。任期5年。

Ⅳ 葡萄牙的歷史

最初遷入今日的葡萄牙一帶的是尼安德特人,後來被智人所替代。葡萄牙早在公元前1千年,已有凱爾特人在伊比利亞半島定居下來。
羅馬人於公元前219年初次入侵伊比利亞半島。公元前140年前後,羅馬人征服了葡萄牙,將其劃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稱為琉息太尼亞省,並一直統治到公元5世紀。
公元5世紀日耳曼部落(包括斯維比人、汪達爾人和阿蘭人)入侵伊比利亞半島。後來這些部落都被西哥特人逐出伊比利亞半島之外。
711年北非穆斯林摩爾人入侵伊比利亞半島,西哥特王朝滅亡了,僅葡萄牙北部的阿斯圖里亞斯高地還在信奉天主教的哥特貴族的手裡。哥特人在阿斯圖里亞斯便開始發起「收復失地運動」,旨在跟南部穆斯林政權作戰,重新統治伊比利亞半島。
1179年該地區成為葡萄牙王國,隨著重新取得穆斯林所佔據的部分而擴張起來。現代歐陸的葡萄牙疆界是在1270年國王阿方索三世手中完成的。
15、16世紀乃葡萄牙的全盛時代,在非、亞、美擁有大量殖民地,為海上強國。這時代期間,不論在經濟、政治、文化上,葡萄牙都已遠遠超越歐洲其他國家。
葡萄牙的殖民帝國成立於1415年8月21日,當航海家亨利率領葡萄牙艦隊征服北非的伊斯蘭貿易中心休達。隨後葡萄牙的航海家與探險家陸續發現了亞速爾群島、維德角、比奧科島、聖多美島、普林西比島和安諾本島等無人居住的島嶼。
1471年,長期與西班牙爭奪的北摩洛哥城市坦幾亞終於被葡萄牙人占據。
1488年春天,葡萄牙航海家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最早探險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爾灣,為後來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開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498年5月20日達·伽馬終於到達離印度城鎮科澤科德不遠的海灘。
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初次看到巴西的海岸。
1501年,卡布拉爾發現了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1507年也到了模里西斯。
1510年,阿爾布克爾克征服了印度的果阿地區和馬來西亞的馬六甲(1511年)。
1514年以後,葡萄牙的航海家到了遠東的中國和日本。1517年,葡萄牙商人及官員費爾南·佩雷茲·德·安德拉德到了廣州,而其與明朝朝廷的交涉被稱為近代中國與歐洲接觸的開端。葡萄牙人於1542年意外發現了日本,後來很多歐洲商人和傳教士被吸引到日本(參見南蠻貿易)。1557年,葡萄牙人租借澳門,並開始與中國進行貿易。
1522年,葡萄牙探險家斐迪南·麥哲倫所率領的西班牙船隊首次環航地球。
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租借澳門,這也成為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以1553年算起)。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佔的,並首次提出把澳門交還中國。由於當時不具備適當的交接條件,時任總理的周恩來提出暫時維持澳門當時的狀況。
但隨著其他歐洲國家繼取得海上霸權後,葡萄牙實力有所下降。1580年因皇室姻親繼承關系,曾被西班牙侵佔,直到1640年才擺脫西班牙統治。葡萄牙的殖民地同時被荷蘭人和英國人攻擊。
17世紀間,大量葡萄牙人移民到巴西,直至1709年為了防止人口流失約翰五世下令禁止葡萄牙人移民。
1755年11月1日早晨,里斯本發生9級地震,地震所造成的損失加上接踵而至的海嘯和火災將整個里斯本夷為平地。這場災難是當時葡萄牙經濟無法承受的沖擊。但此時的葡萄牙帝國仍然強大,隨著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的崛起,葡萄牙帝國逐漸沒落,到1999年葡萄牙將澳門交給中國後,葡萄牙帝國500多年的歷史結束。
1807年拿破崙進攻葡萄牙,同年12月1日佔領里斯本。直到1812年因得到英國相助才擺脫法國的統治。1808年葡萄牙王室與大部份里斯本貴族逃亡到巴西里約熱內盧,從1808年到1821年把這個城市當作葡萄牙的首都,是當時歐洲僅有的不在歐洲本土的首都。
1820年8月,葡萄牙發生了自由黨人的革命,新政府的頭項措施是請流亡到巴西的國王若昂六世回國。若昂六世最終決定帶著幾乎所有的王室成員和大臣們回國,1821年7月在里斯本登陸。
若昂六世回國後,葡萄牙的第一屆立憲議會企圖取消若昂六世受給巴西的各種特權,使巴西重新陷入殖民地的境地。巴西人民早已習慣有一個自己的國王和政府,這種做法進一步刺激了巴西人民要有自己的國王和政府的情緒。巴西不能接受對其特權的取消和再次淪為殖民地。若昂六世的兒子佩德羅決定留下來反對葡政府的這項決議,若昂六世也默許了兒子的做法。
1821年12月,葡議會以完成政治教育為由,敦促佩德羅回國,並規定巴西各省直接受里斯本管轄。在巴西獨立派的推動下,佩德羅拒絕了葡議會的命令,建立了以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為首的新政府,並與1822年5月自立為「巴西永久的保護者」。葡議會因此廢黜了其巴西攝政王的職務。1822年9月7日,剛到達聖保羅的佩德羅獲悉了此決議,於是在依皮朗加河畔拔劍宣誓「不獨立,毋寧死!」(葡萄牙語:Independência ou Morte!),正式宣布了巴西的獨立。
1822年10月12日,佩德羅稱巴西皇帝佩德羅一世,並於1822年12月1日舉行了加冕儀式。
1910年10月的革命推翻了君主制,成立第一共和國。
1926年5月,發生軍事政變,卡爾莫納元帥上台,建立軍事獨裁政府。
財政部長安東尼奧·薩拉查於1931年組織「國民同盟」,1932年升任總理以因應財政危機,次年制定新憲法,建立其帶法西斯性質的新國家體制(Estado Novo,葡萄牙歷史上的「第二共和國」),成為獨裁者。薩拉查對內推行法西斯專政,對外於1936年追隨德、意法西斯,幫助佛朗哥叛軍進攻西班牙共和國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名義上保持中立,實際上親近軸心國集團。戰後於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6月接受馬歇爾計劃。1951年與美國簽訂「軍事援助協定」,其後又簽訂各種協定,允許美國在葡萄牙及其屬地建立軍事基地。
1974年4月25日,發生所謂康乃馨革命,一批中下級軍官組成的「武裝部隊運動」推翻了持續42年的極右政權,開始民主化進程。
1986年,蘇亞雷斯成為60年來的第一位文人總統。
1979年2月8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1986年,加入歐共體;1999年成為首批加入歐元區的國家之一。
1999年12月20日,根據中葡兩國於1987年簽署的《中葡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將澳門主權交還中國。

Ⅳ 葡萄牙歷史

葡萄牙的歷史
葡萄牙位於歐洲西南方,她是歐洲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公元前7世紀,葡萄牙就有腓尼基人、希臘人、羅馬人和西哥特人等定居者。

1140年,葡萄牙脫離西班牙統治,亨利克「稱帝」,成為該國的第一位國王。

葡萄牙如今的版圖成型於1249年的王阿方索三世統治時期。

公元前時期公元前一千年時就有若幹部族居住在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而第一個有證據支持曾居住此地的是公元前8、9世紀時,住在葡萄牙北部及西班牙的加利西亞(Galicia)的塞爾特人(Celts);同時期還有沿著奧加威(Algarve)建立漁村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s),他們並曾往北開拓直到現今的里斯本(Lisbon);希臘人(Greeks)及迦太基人(Cathaginians)則住在南方及西方海岸地帶。

羅馬人(Romans)在公元前201年擊敗迦太基人,公元前140年打敗塞爾特人後,就掌控了葡萄牙中部及南部。在羅馬統治的六個世紀中,引進屬於拉丁語系的葡萄牙語及風俗,也替基督教的引入打下基礎。

西哥德人及阿拉伯人統治時期(公元469—1139年)羅馬帝國公元3、4世紀時勢微,連帶影響這個地區的統治權。公元469年,屬日耳曼民族的西歌德人(Visigoths)越過庇里牛斯山(Pyrenees)來到此地,7世紀時引進基督教。

公元711年,回教徒入侵推翻了西歌德王朝,在科多巴(Córdoba)建立艾爾安答路斯(al-Andalus)王國;雖然回教統治者不排斥猶太教及基督教,但許多基督徒改信回教,公元9、10世紀是回教最興盛的時期。

經過近四個世紀的回教統治,葡萄牙境內仍有許多回教式建築地標,以及許多源自回教及阿拉伯的習俗,也影響了當地的方言。

十字軍東征及葡萄牙建國時期(公元1139—1415年)公元1139年,來自葡萄凱爾(Portucale)(以波爾多為中心的領地)邊境的貴族艾方索?亨利克斯(艾方索一世) (Afonso Henriques)(Afonso I)宣布獨立,並自稱是第一任葡萄牙國王,藉由十字軍的協助與回教徒對抗,在公元1147年收復里斯本,公元1249年在阿列提住(Alentejo)及奧加威擊潰殘存回教部隊,至此完全取回此地的統轄權。

迪尼斯一世(Dinis I)(公元1279—1325年)推廣使用葡萄牙語(以取代西班牙語),在公元1290年創立第一所大學,公元1297年簽訂奧卡尼塞許條約(Treaty of Alca?ices)確立國界,成為十四世紀歐洲第一個獨立國家。

大探險時期(公元1415—1580年)艾維茲王朝(House of Aviz)第一位國王裘奧一世(Jo?o I)(公元1385—1433)在位時,成就了葡萄牙前所未見的興盛景象,也為日後的版圖擴張與經濟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增強國力,與英國簽訂溫瑟條約(Treaty of Windsor)建立永久的同盟關系。

15世紀是海權時代的黃金時期,在裘奧的兒子導航者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的領軍下,葡萄牙成為海洋技術及探險的世界領導者。葡萄牙冒險家的足跡從摩洛哥(Moroccan)、馬德拉群島(Madeira Islands)直至無人居住的亞速群島(Azores Islands),並為了奴隸及財富進軍非洲大陸。

公元1488年巴托羅繆?迪亞茲(Bartolomeu Diaz)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之後,世界就此改變,他不僅開啟前往東方的大門,也打開了葡萄牙香料貿易的入口。接下來雖然葡萄牙與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失之交臂,仍在公元1498年,由瓦思庫?達?加瑪(Vasco da Gama)率領第一隻遠征艦隊前往印度(India),在東非及印度尼西亞打下不少殖民地。兩年後,佩卓?奧維瑞許?卡布奧(Pedro Alvares Cabral)拿下巴西,建立廣大的葡萄牙帝國。

哈普斯堡及布拉剛薩王朝時期(公元1580—1807年)公元1580年艾維茲王朝失勢,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Felipe II)強說他有一半葡萄牙皇室血統,使得伊比利半島的統治權又回到一個國家手中,在哈普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nurg)統治60年中,葡萄牙被拖進好幾次戰爭中,最慘的是公元1588年西葡無敵艦隊慘敗給英國,經過這些歲月葡萄牙帝國也逐漸消失。

--------------------------------------------------------------------------------

2 葡萄牙的歷史

公元1640年,葡萄牙布拉剛薩王朝(House of Bragan?a)反抗西班牙的菲利普四世宣布獨立,為抵抗西班牙維持國家獨立,他再次長途跋涉與英國修好。經過半世紀,裘奧五世(公元1706—1750年)利用巴西採到的黃金及鑽石振興經濟,使得葡萄牙再次興盛。

公元1755年的大地震摧毀了里斯本及葡萄牙南部,超過15,000人死亡,彭波候爵(Marquês de Pombal)配合國家經濟改革,進行里斯本的重建工作。

拿破崙及後拿破崙時期(公元1807—1910年)拿破崙(Napoleon)在公元1807年攻進葡萄牙,王室卻為了保命逃到巴西。裘奧六世在公元1821年重返里斯本,所面對卻是紛擾不斷葡萄牙王室所產生的詭譎政治氣氛,兒子佩卓在巴西自立為王並宣布獨立,公元1826年裘奧六世死後,就發生兄弟戰爭(War of the Two Brothers)(公元1826—1834年)。

因為公元1822年曾在皇室缺席情況下草擬憲法,大幅削去君主的權力,所以公元1826年時,立憲派(有佩卓,巴西第一位國王)與君主派(有米格爾(Miguel),佩卓的兄弟)就在葡萄牙各地爆發戰爭。8年的血腥沖突後,米格爾遭到放逐,由年僅15歲佩卓的妹妹瑪麗亞二世(Maria II)(公元1834—1854年)繼任王位,不過接下來的75年中,自由民主派與君主派仍然持續對峙。

第一共和到薩拉札時期(公元1910—1974年)公元1910年10月5日曼紐爾二世(Manuel II)亡命英國,正式宣告上世紀的政治喧擾告一段落,第一共和(First Republic)時期由此展開,新政府賦與男性選舉及參政權,並削弱教會影響力,同時工人也擁有罷工權,也依工作表現評定人事考績而不是依家世背景;但挑戰教會權力引發全世界反彈,釋出勞工權益也造成政府與勞工間的對峙。

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更使得經濟動搖,國內動盪,公元1926年的軍事行動正式結束脆弱的共和政府,安東尼奧?卡莫那(António Carmona)將軍成為臨時軍事政府的領導人,為了解決經濟危機,他指派著名經濟學教授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札(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擔任財政大臣,公元1932年成為首相,但不久也成為獨裁者,依舊抱著權力不放,恐怖的秘密警察抓出反對薩拉札的人,並且血腥鎮壓非洲的叛亂,這也拖垮了葡萄牙的全國經濟。

革命改造時期(公元1974—1999年)70年代早期,國際反對帝國主義聲浪高漲,國內軍人亦對鎮壓非洲殖民地行動感到厭煩,於是在公元1974年4月25日左派軍隊發動政變,即為康乃馨革命(Revolution of Carnations),在葡萄牙每個城鎮都有一條叫做4月25日的街道以資紀念。

公元1975年社會主義政府宣布放棄非洲殖民地的管轄權,公元1976年舉行第一次選舉,選出頗具人氣的馬利歐?索瑞茲(Mario Soares)擔任首相,面對國內經濟危機,他提出「百日維新」來振興經濟。公元1986年葡萄牙加入歐洲共同體(也就是現在的歐盟),這項新挑戰仍無法阻止索瑞茲贏得這年的總統大選,他也是葡萄牙第一位平民總統。

現今的葡萄牙葡萄牙目前仍致力在經濟趕上其它的西歐國家,加入歐盟似乎尚未對葡萄牙的經濟產生不良影響,公元1999年的經濟成長率達3.5%,這幾年在公共建設亦有頗多進展。雖然在里斯本舉行的1998萬國博覽會不甚成功,參加人數不如預期,但籌備過程中改善了里斯本的交通運輸,也提高了葡萄牙的國際聲勢。

重生的葡萄牙在後殖民地時代扮演一個全新的角色,過去幾年都在協助過去的殖民地安哥拉及東帝汶(East Timor)尋求和平。公元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同意放棄最後一個殖民地—澳門(Macau),將它交還中國結束442年的統治.

Ⅵ 古時世界上各個國家古稱叫什麼

1、高麗(朝鮮)

高麗(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國家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君主弓裔部下起事,擁立王建為王,935年合並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實現了「三韓一統」。高麗都城為開京(今朝鮮開城)。

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朝鮮半島中南部,11世紀中葉後以千里長城與遼、金為界。西北在12世紀的高麗睿宗時期達到鴨綠江沿岸,東北在高麗末年的恭愍王時期擴張到甲州(今朝鮮甲山郡)、吉州(今朝鮮吉州郡)一線。

高麗歷經34代君主,共475年,對外先後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契丹(遼朝)、金朝、蒙古(元朝)、明朝等大陸國家稱臣,並曾與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爆發戰爭。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自立,建立了朝鮮王朝。

佛教是高麗的國教,高麗大藏經是世界瑰寶之一。阿拉伯商人將高麗的名稱傳播到歐洲世界,是今天Korea(Corea)單詞的原型。高麗是繼統一新羅之後成為朝鮮半島歷史上又一統一的國家,「高麗人」也成為全球朝鮮民族的別稱。

2、暹羅(泰國)

暹羅,是中國對現東南亞國家泰國的古稱,泰語為สยาม(Sayam),英語為Siam。主體民族為泰人,信奉上座部佛教,自公元13世紀開國,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四個時代。

1939年6月24日改國號為「泰國」,1945年復名「暹羅」,1949年再度改名為「泰國」,沿用至今。

3、大食(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是中古時期時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蘭帝國。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均稱之為「大食」,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阿拉伯帝國歷經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發時期(632年-661年)和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兩個世襲王朝。

阿拉伯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裏海以及法國南部,南至阿拉伯海與撒哈拉沙漠,國土面積達134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亦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之後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阿拉伯帝國為與當時世界大國唐帝國進行領土爭奪,集中全國發展軍事水平。710年,軍事實力大體趕上吐蕃。由於重視軍事而忽視經濟發展,導致農業發展落後,內部農民起義不斷。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無力東進。1258年,阿拔斯首都巴格達被大蒙古國的西征統帥旭烈兀攻陷,阿拉伯帝國滅亡。

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改變了周邊許多民族的發展進程,在中世紀的歷史上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4、大秦(羅馬帝國)

大秦是古代中國對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的稱呼。隨著公元前2世紀末絲綢之路的開通,東西方文明交流逐漸加速,而羅馬正位於貿易路線上的終點,當時的中國把它命名為「大秦」。《後漢書·西域傳》對此有所記載。

班超於公元97年率領70000士兵到達裏海,並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

在唐代,長安與拂菻(東羅馬帝國,又稱作拜占廷帝國)之間,有著頻繁的使節和商旅交往。

很多人不知道唐代的中原和西亞、歐洲、非洲,曾經通過海陸交通有過頻繁的交往。

中國唐代旅行家杜環(又稱杜還),在唐天寶十年(751),隨高仙芝在怛邏斯城(又名呾邏私城,今哈薩克江布爾)與大食(阿拉伯帝國)軍作戰被俘,其後曾游歷西亞、歐洲、北非。

公元762年,杜環結束了其游歷生涯,隨商船在廣州登岸,回到了中國。

5、天竺(印度)

天竺:古代中國以及其它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在中國歷史上,對天竺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唐初統稱為天竺。天竺是唐朝時期大國,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經(即西天取經)此地為西天。

天竺歷史上相繼出現了四大帝國:孔雀帝國、笈多帝國、德里蘇丹國和莫卧兒帝國。

Ⅶ 歐洲王朝的名字和什麼有關

歐洲王朝的名字和家族姓氏或地名(爵位)有關,一般是以姓氏命名王朝。
1、以家族名命名的如卡佩王朝,開創者為於連.卡佩。之後為瓦盧瓦王朝,家族為瓦盧瓦家族。2、以地名命名的神聖羅馬帝國中薩利安王朝即是薩利安家族統治,但又稱法蘭克尼亞王朝,因為薩利安家族又為法蘭克尼亞公爵。
3、當然還有別稱,如金雀花王朝,正式名為安茹王朝,因開創者亨利二世的祖父喜歡金雀花,故以花名稱之。

Ⅷ 葡萄牙王國的介紹

葡萄牙王國(葡萄牙語:Reino de Portugal,英語:The Kingdom of Portugal)為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1139年至1910年。這個王國在15世紀以後通常被稱為「葡萄牙帝國」,但這個名稱只是指其殖民地帝國。這個王國經歷了四個王朝,分別是勃艮第王朝(Borgonha)、阿維什王朝(Avis)、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o)及布拉干薩王朝(Bragança)。

Ⅸ 葡萄牙歷代王朝世系表

西班牙王室世系

卡斯蒂利亞女王+阿拉貢國王
伊莎貝拉 費迪南
1451-1504
二女 胡安娜女王+哈布斯堡的費利佩親王

哈布斯堡王朝

卡洛斯一世(1519-1556)

菲力浦二世+葡萄牙公主 瑪麗婭.曼努埃拉
1556-1598 +英格蘭女王 瑪麗.都鐸
+法國公主
+哈布斯堡的安娜公主

菲力浦三世(1598-1621)

菲力浦四世(1621-1665)

卡洛斯二世(1665-1700)

波旁王朝

菲力浦五世(1700-1846)

費迪南六世(1746-1759)

卡洛斯三世+薩克森的瑪麗亞.阿瑪利亞公主
(1759-1788)
卡洛斯四世+帕爾瑪公國的瑪麗亞.路易莎公主
(1788-1808)

費迪南七世

拿破崙時代

那不勒斯國王約瑟夫.波拿巴(1818-1813)

波旁王朝復辟

費迪南七世+那不勒斯的克里斯蒂娜公主

(克里斯蒂娜王後攝政)
伊莎貝拉二世+阿西斯親王
(1883-1868)

義大利薩瓦家族
阿馬德奧(1870-1873)

西班牙共和國(1876-1874)

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

阿方索十二世+蒙潘歇公爵的女兒梅塞德絲
+哈布斯堡的瑪麗亞·克里斯蒂娜
(1874-1885)

阿方索十三世(瑪麗亞·克里斯蒂娜王後攝政到成年)+巴騰堡的維多利亞.歐亨妮
(1886-1931)

巴塞羅納伯爵胡安三世(未登基)+西西里的瑪麗亞·德·拉斯梅塞德斯公主

胡安·卡洛斯一世+希臘的索菲婭公主

西哥特王朝
1阿拉里克(在位395-410)(註:早期日耳曼軍事首領提倡選舉,不強調血統繼承,因此以下繼承關系中有篡位和非血緣繼承,不再一一標注)
2阿陶爾克(在位410-415)
3西格里克(在位415)
4瓦利亞(在位415-418)
5提奧多里克一世(在位418-451)
6圖里斯曼多(在位451-453)
7提奧多里克二世(在位453-466)
8尤里克(在位466-484)
9阿拉里克二世(在位484-507)(註:阿拉里克二世被法蘭克的克洛維一世處死,西哥特失去南高盧,成為純粹的西班牙國家;期間蘇維匯人在西班牙西北建立小王國)
10傑薩雷克(在位507-511)
11阿馬拉里克(在位511-531)
12提尤底斯(在位531-548)
13提尤底塞羅(在位548-549)
14阿吉拉(在位549-554)(註:伊比利亞東南被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奪取)
15阿坦納吉爾多(在位554-567)
16利尤瓦一世(在位568-573)
17萊奧維希爾德(在位573-586)(註:兼並蘇維匯王國)
18雷卡里德一世(在位586-601)(註:雷卡里德一世宣布西哥特王國放棄阿尼烏異端,改宗天主教)
19利尤瓦二世(在位601-603)
20威特里克(在位603-610)
21岡德馬洛(在位610-612)
22希塞布托(在位612-621)
23雷卡里德二世(在位621)
24蘇印提拉(在位621-631)
25西塞南多(在位631-636)
26辛提拉(在位636-639)
27圖爾加(在位639-642)
28辛達斯文托(在位642-649)
29雷塞斯賓托(在位649-672)
30瓦姆巴(在位672-680)
31伊爾維吉歐(在位680-687)
32伊吉卡(在位687-702)
33威提扎(在位702-710)
34阿提拉(在位710)
35羅德里戈(在位710-711)(註:對阿拉伯作戰陣亡,西班牙並入阿拉伯倭馬亞王朝。西哥特殘余進入阿斯圖里亞山區)

阿拉伯倭馬亞王朝(註:正統倭馬亞王朝於750年被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馬亞王子阿卜杜勒·拉赫曼在伊比利亞重建政權)
安達魯斯埃米爾(總督)
1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在位756-788)
2希沙姆一世(在位788-796)
3阿哈坎姆一世(在位796-822)
4阿卜杜勒·拉赫曼二世(在位822-852)
5默罕默德一世(在位852-886)
6阿曼希爾(在位886-888)
7阿卜達拉(在位888-912)
安達魯斯哈里發
8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在位912-961)(註:阿拔斯王朝衰微,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於929年稱哈里發)
9阿哈坎姆二世(在位961-976)
10希沙姆二世(在位979-1009,1010-1013)
11默罕默德二世(在位1009,1009-1010)
12蘇萊曼(在位1009,1013-1016)
13阿里·本·哈姆德(在位1016-1018)
14阿卜杜勒·拉赫曼四世(在位1018)
15阿卡希姆·本·哈姆德(在位1018-1021,1023)
16亞哈亞·本·阿里(在位1021-1023,1025-1027)
17阿卜杜勒·拉赫曼五世(在位1023-1024)
18穆罕默德三世(在位1024-1025)
19希沙姆三世(在位1026-1031)(此後阿拉伯政權分裂為23個小國,並不斷被基督教世界蠶食,世系不再給出)
北非柏柏爾人政權
穆拉比特王朝(1061-1147)(西班牙訛傳「阿爾摩拉維德王朝」)
1伊本·尤素福· 塔什芬(在位1061-1106,死後國家陷入內亂)
穆瓦希德王朝(1130-1269)
1伊本·圖麥爾特(在位1130)
2阿卜杜勒·穆敏(在位1130-1163,推翻穆拉比特在摩洛哥和西班牙的統治)
4 艾卜·尤素福· 葉爾古卜(在位1184-1199)
5默罕默德·納賽爾(在位1199-1214,1212年作戰失敗,被逐出伊比利亞)

中世紀基督教諸國
阿斯圖里亞斯王朝
1佩拉約(在位718-737)
2法維拉(在位737-739)
3阿方索一世(在位739-757)
4弗魯埃拉一世(在位757-768)
5奧雷利歐(在位768-774)
6西羅(在位774-783)
7莫雷戈托(在位783-788)
8貝爾穆多一世(在位788-791)
9阿方索二世(在位791-842)
10拉米羅一世(在位842-850)
11奧多諾一世(在位850-866)
12阿方索三世(在位866-910)(註:阿方索三世將首都遷至羅馬第七混成軍團舊營址,改稱萊昂王國)

阿斯圖里亞斯(註:阿方索三世三個兒子瓜分國土,後萊昂王國歸於弗魯埃拉二世)
弗魯埃拉二世(在位910-925)
萊昂
1加西亞一世(在位910-914)
2奧多諾二世(在位914-924)
加利西亞
奧多諾二世(在位910-924)
萊昂王朝
1弗魯埃拉二世(在位924-925)
2阿方索四世(在位925-931)
3拉米羅二世(在位931-950)
4奧多諾三世(在位950-955)
5桑喬一世(在位955-958)
6奧多諾四世(在位958-960)
7桑喬一世(在位960-966)(註:958年被貴族叛亂推翻,後由哈里發拉赫曼三世幫助復位)
8拉米羅三世(在位967-982)
9貝爾穆多二世(在位982-999)
10阿方索五世(在位999-1028)
11貝爾穆多三世(在位1028-1037)
卡斯蒂里亞·萊昂王朝(註:卡斯蒂里亞本是萊昂王國之下伯爵領,後獨立。兩王國數度分合後終統一)
費爾南德一世(1016-1065.12.27)(在位1037-1065)(註:拉瓦納國王桑喬三世之子,1039年稱皇帝)
萊昂王國
阿方索六世(1040.9-1109)(在位1065-1072)
卡斯蒂里亞王國
桑喬二世(1037-1072)(在位1065-1072)
加利西亞王國
加西亞二世(在位1065-1071)
卡斯蒂里亞·萊昂(包括加利西亞)
1桑喬二世(在位1072)(註:通過武力重新統一三國)
2阿方索六世(在位1072-1109)(註:1077年稱帝)
3烏拉卡(1077-1126.3.8)(在位1109-1126)(註:阿方索六世之女,與丈夫阿拉貢的阿方索一世共治,後於1114年離婚)
4阿方索七世(1104-1157.8)(在位1126-1157)(註:1135年稱帝;1143年表弟阿方索·恩里格斯在葡萄牙獨立;阿方索七世死後西班牙皇帝稱號被廢除)
萊昂王國
1費爾南德二世(1137-1188.8.22)(在位1157-1188)
2阿方索九世(1171-1230.9.24)(在位1188-1230)
卡斯蒂里亞王國
1桑喬三世(1134-1158.8.31)(在位1157-1158)
2阿方索八世(1155-1214.10.6)(在位1158-1214)
3恩里克一世(1203-1217.6.6)(在位1214-1217)(註:恩里克即亨利,得名於其外公英王亨利二世)
卡斯蒂里亞王國(兼並萊昂王國)
1費爾南德三世(1201-1252.5.30)(卡斯蒂里亞國王1217-1252,萊昂國王1230-1252)
2阿方索十世(1221.11.23-1284.4.4)(在位1252-1284)
3桑喬四世(1257-1295.4.25)(在位1284-1295)
4費爾南德四世(1285.12.6-1312.9.7)(在位1295-1312)
5阿方索十一世(1311-1350.3.26)(在位1312-1350)
6佩德羅一世(1334.8.30-1369.3.23)(在位1350-1369)
特拉斯塔馬拉王朝(1369-1504)
1恩里克二世(1333-1379.5.29)(在位1369-1379)(註:阿方索十一世私生子,殺死兄長佩德羅一世立國)
2胡安一世(1358.8.20-1390.10.9)(在位1379-1390)
3恩里克三世(1379.10.4-1406)(在位1390-1406)
4胡安二世(1405.3.6-1454.7.21)(在位1406-1454)
5恩里克四世(1425.1.25-1474.12.11)(在位1454-1474)
6伊莎貝爾一世(1451.4.22-1504.11.26)(在位1474-1504)(註:胡安二世之女,與丈夫阿拉貢的費爾南德二世共治;徹底鏟除西班牙的伊斯蘭勢力;支持哥倫布航海事業,開拓海外殖民地)
7菲利普一世(1478.7.22-1506.9.25)(在位1506)(註: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之子,將母親勃艮第的瑪麗的尼德蘭領地帶入西班牙)
胡安娜(1479.11.6-1555.4.11)(註:卡斯蒂里亞女王;伊莎貝爾與費爾南德之女,與菲利普聯姻;丈夫死後由父親費爾南德攝政至1516年)
阿拉貢王朝
1拉米羅一世(?-1063.5.8)(在位1038-1063)(註:阿拉貢王國開國君王,拉瓦納國王桑喬三世私生子)
2桑喬一世(1045-1094.7.6)(阿拉貢國王1063-1094;拉瓦納國王1076-1094)(註:拉瓦納國王桑喬四世被暗殺,桑喬一世繼承拉瓦納王國)
3佩德羅一世(1068-1104.9.28)(阿拉貢國王,拉瓦納國王1094-1104)
4阿方索一世(1073-1134.9)(阿拉貢國王,拉瓦納國王1104-1134)(註:娶卡斯蒂利亞女繼承人烏拉卡,但四個王國並未合並成功;死後將王國贈與聖殿騎士團和醫護騎士團,招致國人反對)

5拉米羅二世(?-1154)(在位1134-1137)(註:阿拉貢貴族推舉阿方索一世弟拉米羅二世繼承阿拉貢,拉瓦納貴族推舉加西亞·拉米雷斯繼位,兩王國分開)
6佩特羅尼利亞(在位1137-1163)(註:拉米羅二世之女,與法國巴塞羅那伯爵拉蒙·貝倫格爾四世聯姻)
7阿方索二世(1152-1196)(在位1164-1196)(註:佩特羅尼利亞與拉蒙·貝倫格爾四世之子,合並巴塞羅那伯爵領至阿拉貢王國)
8佩德羅二世(1174-1213.9.12)(在位1196-1213)
9海梅一世(1174-1213.9.12)(在位1213-1276)
10佩德羅三世(1239-1285.11.11)(阿拉貢國王1276-1285,西西里國王1282-1285)(註:1262年娶西西里曼弗雷斯王朝女繼承人康斯坦絲;1282年西西里「晚禱起義」驅逐安茹的查理,佩德羅獲得王位。教皇馬丁四世將其開除教籍,使西西里歸屬不明)
11阿方索三世(1265-1291.6.18)(在位1285-1291)
12海梅二世(1264-1327.11.6)(西西里國王1285-1295,阿拉貢國王1291-1327)(註:1295年宣布放棄西西里,獲得科西嘉島和撒丁島作為補償)
13阿方索四世(1299-1336.1.24)(在位1327-1336)
14佩德羅四世(1313.9.5-1387.1.5)(在位1336-1387)
15胡安一世(1350.12.27-1395.5.16)(在位1387-1395)
16馬丁一世(1356-1410.5.31)(阿拉貢國王1396-1410,西西里國王1409-1410)(註:其子西西里國王馬丁一世死後無嗣,傳位於父親,在西西里稱「馬丁二世」)
17費爾南德一世(1379-1416.4.2)(在位1412-1416)(註:阿拉貢國王佩德羅四世外孫,卡斯蒂利亞國王胡安一世之子,屬於特拉斯塔馬拉王室;西西里,科西嘉,撒丁諸島正式歸屬西班牙)
18阿方索五世(1385-1458.6.27)(阿拉貢國王1416-1458,那不勒斯國王1442-1458)(註:作為那不勒斯女王喬安娜義子和繼承人得到那不勒斯王位)
19胡安二世(1398-1479)(阿拉貢國王1458-1479,拉瓦納國王1425-1464)(註:1420年與拉瓦納國王卡洛斯三世之女布蘭卡聯姻獲得拉瓦納王位;1458年繼承其兄阿方索五世阿拉貢、西西里、撒丁王位;那不勒斯王位由阿方索五世私生子費蘭特繼承)
20費爾南德二世(1452.3.10-1516.1.23)(阿拉貢國王1479-1516)(註:1469年與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爾一世聯姻;1512年吞並拉瓦納王國的西班牙領地,為統一西班牙打下基礎)
拉瓦納王國(註:桑喬六世前稱潘普洛斯王國)
潘普洛納伊尼加王朝
1伊尼格·阿里斯塔(?-851)(在位810-851)
2加西亞一世(?-870)(在位851-870)
3弗爾頓·加西斯(?-905)(在位870-905)
4桑喬一世(?-925)(在位905-925)
5加西亞·桑切斯一世(919-970)(在位925-970)
6桑喬二世(?-994)(在位970-994)
7加西亞·桑切斯二世(?-1005)(在位994-1000)
8桑喬三世(992-1035.10.18)(在位1000-1035)(註:1034年稱帝,分封諸子形成卡斯蒂利亞,阿拉貢諸國)
9加西亞·桑切斯三世(?-1054.9.1)(在位1035-1054)
10桑喬四世(1038-1076)(在位1054-1076)(註:1076年被暗殺後王位由阿拉貢的桑喬·拉米雷斯繼承)
11桑喬五世(1045-1094.7.6)(阿拉貢國王1063-1094;拉瓦納國王1076-1094)(註:阿拉貢稱桑喬一世)
12佩德羅一世(1068-1104.9.28)(阿拉貢國王,拉瓦納國王1094-1104)
13阿方索一世(1073-1134.9)(阿拉貢國王,拉瓦納國王1104-1134)
14加西亞四世(?-1150.11.21)(在位1134-1150)(註:拉瓦納貴族反對阿拉貢的拉米羅二世繼位,推舉其恢復古老世系)
15桑喬六世(?-1194.6.27)(在位1150-1194)
16桑喬七世(1154-1234.4.7)(在位1194-1234)(註:最後一位西班牙人國王,傳為給香檳伯爵提奧巴爾多,此後拉瓦納王國成為法國屬地)
18提奧巴爾多一世(1201.5.30-1253.7.7)(在位1234-1253)
19提奧巴爾多二世(?-1270)(在位1253-1270)
20恩里克一世(1210-1274)(在位1270-1274)
21胡安娜一世(1273.1.14-1305.4.27)(在位1274-1305)
菲利普一世(1268-1314.11.29)(拉瓦納國王1284-1305,法蘭西國王1285-1314)(註:法國稱腓力四世,1284年與恩里克一世之女胡安娜聯姻獲得王位)

22路易十世(1289.10.4-1316.6.5)(拉瓦納國王1305-1316,法蘭西國王1314-1316)
23胡安一世(1316.11.15-1316.11.19)(拉瓦納國王,法蘭西國王1316)(註:胡安即約翰)
24菲利普二世(1293-1322.1.3)(拉瓦納國王,法蘭西國王1316-1322)(註:法國稱腓力五世)
25卡洛斯一世(1294-1328.2.1)(拉瓦納國王,法蘭西國王1322-1328)(註:法國稱查理四世)
26胡安娜二世(在位1328-1349)(註:卡洛斯一世無男嗣,法國王位爭端引發百年戰爭;西班牙不排斥女性繼承,由其女胡安娜繼位拉瓦納國王)
27卡洛斯二世(1332-1387.1.1)(在位1349-1387)(註:其父是法國的埃夫勒伯爵)
28卡洛斯三世(1361-1425.9.8)(在位1387-1425)
29布蘭卡(在位1425-1441)(註:卡洛斯三世之女,與丈夫阿拉貢的胡安二世共治)
胡安二世(1398-1479)(阿拉貢國王1458-1479,拉瓦納國王1425-1464)(註:1464年將拉瓦納王位讓給女兒萊奧諾)
31萊奧諾(在位1464-1479)(註:丈夫是弗瓦克斯公爵加斯東)
32弗朗西斯科(在位1479-1483)
33卡特琳娜(在位1483-1512)(註:弗朗西斯科妹,嫁給法國著名的阿爾布雷家族的讓)
讓·阿爾布雷(?-1516)(在位1484-1516)
34恩里克二世(1503.4-1555.5.29)(在位1516-1555)
35珍妮·德·阿爾布雷(1528-1572)
安東尼·波旁(1518.4.22-1562.11.7)(註:旺多姆公爵,與恩里克二世之女珍妮聯姻)
36恩里克三世(1553.12.13-1610.5.14)(拉瓦納國王1562-1610,法蘭西國王1589-1610)(註:法國稱亨利四世;拉瓦納王國在其遇刺後,比利牛斯以北並入法國)

西班牙王國
哈布斯堡王朝
1卡洛斯一世(1500.2.24-1558.9.21)(西班牙國王1516-1555,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20-1555)(註:卡洛斯即查理,德意志稱查理五世。其領地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奧地利、尼德蘭、盧森堡、弗朗什-孔泰及美洲殖民地,非洲突尼西亞、奧蘭)
2菲利普二世(1527.5.21-1598.9.13)(西班牙國王1556-1598,葡萄牙國王1580-1598)(註:神聖羅馬帝國由查理五世之弟斐迪南繼承,獨立為德意志哈布斯堡世系;菲利普二世第一個妻子是表妹葡萄牙的瑪麗亞·曼努埃拉,使他繼承葡萄牙王位,第二個妻子是表姑英國女王瑪麗一世)
3菲利普三世(1578.4.14-1621.3.31)(西班牙國王,葡萄牙國王1598-1621)(註:1609年,尼德蘭北方聯合省共和國獨立)
4菲利普四世(1605.4.8-1665.9.17)(西班牙國王1621-1665,葡萄牙國王1621-1640)(註:歐洲三十年戰爭西班牙失利,1640年葡萄牙獨立)
5卡洛斯二世(1661.11.6-1700.11.1)(在位1665-1700)(註:卡洛斯二世無嗣,引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使西班牙在西屬尼德蘭和義大利的領地徹底喪失)
波旁王朝
1菲利普五世(1683.12.19-1746.7.9)(在位1700-1746)(註:安茹伯爵;菲利普四世的重外孫;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之孫)
2路易斯一世(1707.8.25-1724.8.31)(在位1724)(註:1724年菲利普五世讓位其子路易斯,但當年病死)
3費爾南德六世(1713.9.23-1759.8.10)(在位1746-1759)
4卡洛斯三世(1716.1.20-1788.12.14)(那不勒斯國王1734-1788,西班牙國王1759-1788)(註:那不勒斯繼承於其母帕爾馬的伊莎貝爾)
5卡洛斯四世(1748.11.11-1819.1.20)(在位1788-1819)(註:那不勒斯由其弟費爾南德繼承)
6費爾南德七世(1784.10.14-1833.9.29)(在位1808)(註:拿破崙入侵,逼迫其讓位)
波拿巴王朝
約瑟夫·波拿巴(1768.1.7-1844.7.28)(那不勒斯國王1806-1808,西班牙國王1808-1813)(註:拿破崙兄長;1806年法軍驅逐那不勒斯王朝,立約瑟夫為國王;1808年拿破崙調其去西班牙任國王)
波旁王朝
1費爾南德七世(在位1814-1833)(註:拿破崙失敗後費爾南德七世於1814年3月22日復辟)
2伊莎貝爾二世(1830.10.10-1904.4.9)(在位1833-1868)(註:1868年被軍人政變推翻)
薩伏伊王朝
阿馬德奧一世(1845.5.30-1890.1.18)(在位1870-1873)(註:義大利國王維克多·伊曼紐爾之子,君主立憲派推舉的王維繼承人;1873年隱退;國民大會宣布西班牙為共和國)
波旁王朝
1阿方索十二世(1877.11.28-1885.11.25)(在位1874-1885)(註:伊莎貝爾二世之子;1874年保皇派軍人推翻共和國,波旁王朝復辟)
2阿方索十三世(1886.5.17-1941.2.28)(在位1886-1931)(註:1931年共和黨大選獲勝,成立共和國)
國家主義政權(1939-1975)(註:1939年佛朗哥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共和國,建立獨裁政府)
波旁王朝
胡安·卡洛斯(1938.1.5-)(在位1975-)(註:阿方索十三世之孫;1969年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指定其為國王,胡安·卡洛斯於佛朗哥死後兩天繼位)

Ⅹ 有關葡萄牙的資料

氣候永遠用不到寒冷與酷熱這兩個詞,空氣中永遠是清新的海風,陽光,海灘,生活似乎應該用來享受,整個國度沉浸在這樣的閑適中。落日的余輝照耀在歐洲之角,風中輕輕飄來哀傷的「法都」,葡萄牙這個南歐小國,彷彿一位暮氣沉沉的老人,在往日的榮光中靜靜地咀嚼。

美食,另一種藝術

在里斯本老城區阿爾法瑪,居民門前就擺放著燒烤架。每到中午時分,空氣中就彌漫起濃烈的烤魚香味。海蚌、海蟹、海蝦、魷魚和帶魚,都是大西洋恩賜給葡萄牙人的禮物,當然,不能忘開一瓶甘醇的波爾圖白葡萄酒。老一輩的葡萄牙人說:「葡葡酒是大地和太陽的兒子,它振奮我們的精神,啟發我們的智慧。」

吃,在葡萄牙被視作一種藝術,一種文化,當然更是一種享受。因此傳統飲食的繁文縟節,被老輩的葡萄牙人奉如圭臬——一盤菜湯也能喝上十幾分鍾,配菜、主食、甜品、水果,餐後酒,都是必須的程序,要不是生活閑得發慌的人,怎會醉心於這些羅嗦的步驟?鱈魚是葡萄牙的國魚,相傳他們研究了365種吃法,可以天天吃不重復。這個原本產鱈魚的國家,卻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鱈魚消費國,可見國民對鱈魚的情有獨鍾。

必須還要提到精美的糕點製作。這些美味的糕點不僅可口,而且極具觀賞性,陳設在櫥窗里,宛如一件件藝術品。葡式蛋塔或許是其中最負盛名的美點,在帝國廣場附近的真正百年老字型大小,1837年第一家葡式蛋塔的點心作坊今天還在營業。撲上肉桂粉,外脆里嫩,口感細致,綿甜不膩,天下蛋塔,此為極品。

建築,凝固的音樂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當你看到遍布葡萄牙的各式古典歐式建築,耳邊如同響起悠揚的樂聲,這不是通感的修辭,是不由自主的心靈感應。

宮殿、古堡、教堂,基本可以含蓋了一部葡萄牙歷史大事記。從16世紀到18世紀,隨著國力的興衰,統治者的變遷,相繼建立的各類建築同時體現了各種流派的風格,從直刺蒼穹的哥特式到華麗奇巧的巴羅克式,還有伊斯蘭教的宏大圓頂,既是古典建築藝術的融合,也記錄了外來文化對這個國度的征服。

到處是城雕,到處是淙淙的清泉,鴿子一點不怕生,毫無懼色地在遊人悠閑的腳步間覓食。奧古斯塔大帝的雕像,1833年就佇立在凱旋門的另一端,青銅馬,白玉雕,人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這個姿勢擺了快200年,這樣居高臨下地俯視著一群群的遊人,不緊不慢地從廣場踱過。

站在特茹河北岸,觸摸貝倫塔基那粗大質感的白色岩石,端詳這座傳世古跡的巍峨身形,傾聽特茹河在即將匯入大西洋前最後的驚濤拍岸聲,有一種懷想油然而生:今天,我們花1天時間,就可以跨越空間站在瓦斯科·達伽馬當年開拓印度航線的紀念物前;而500年前,從這里出發到達遙遠的東亞大陸,將至少經歷半年以上的海上歷險,那一天,碼頭萬炮齊鳴,為航海英雄送行——遙想歲月,追古思今,我們經歷了一種怎樣的時空隧道?

慵懶,生活的方式

「要想改變它的生活方式,就像咬斷一根棉絮那麼難。」人們這么形容葡萄牙人的倔強性格,但它所謂的倔強,無非是不想現有的生活方式被改變。慵懶二字,足以提煉出他們的生活狀態。

和葡萄牙人打交道,必須習慣他們的不守時,約好9點,你若是9點20分去,沒准還是第一個。除了公路飛車和小小羅在邊路的突破外,什麼事都是慢條斯理,「明天再說」是最常聽見的口頭禪。因此,落後歐洲主流30年的城市建設,他們不急;到處都是蓋了一半或拖延了工期的半拉子工程,他們也不急。葡萄牙人不急著上獻禮工程,因此歐洲杯期間本應該開放的鬥牛場,到明年也未必完得了工。

馬路上,行走的人永遠不會像東京紐約那樣行色匆匆。女人挽著男人,在街頭不急不慢地閑逛,他們的目標,不是酒吧,就是海灘。酒吧文化在歐洲太過普遍,而真正讓葡萄牙人沉醉的,還是全歐洲獨一無二的金色海灘。

阿爾加夫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海灘,沙軟潮平,浪緩水凈,日照充分,早晚涼爽宜人。綠樹濃蔭點綴綿長的海灣,柔軟的沙灘如金色綢緞般細膩,天高雲淡,n大海無垠,白浪舒捲,海鳥飛翔。享受陽光和海灘的葡萄牙人,可以一整天趴在太陽傘下,一動不動,將皮膚鍍上一層古銅色。孩子們則熟練地玩著沙灘足球,看著他們嫻熟細膩的腳法,你就一點不奇怪菲戈和科斯塔們是怎麼練就一身技藝的。

法都,風中的憂傷

曲折狹窄的老巷,久遠地擁有500年的歷史。兩旁總有幾家小酒館,掛一盞老式的鐵花吊燈。這些地道的老酒館,滿是懷舊的氣氛,簡陋的桌椅,褪色的窗幔,上了年紀的酒客,說來說去又說到祖先的英雄偉業,這時候,不知哪來的「法都」聲,悠揚地飄進來,有了幾分醉意的酒客,愈發地失魂落魄。

「法都」一詞,源於拉丁文「命運」,這種由吉它伴奏的民謠,19世紀起便在里斯本的老城區開始流行,多是描寫背井離鄉的苦楚和生活中的感傷。在酒吧里,四周燈火漸暗,人群漸熄了嘈雜,傾聽藝人表演。歌詞雖然不懂,但哀傷的旋律如泣如訴,有一種骨子裡與生俱來的憂郁。我們這些異鄉客,竟也被勾起了離別的思緒,飲一杯酒,俯看特茹河上的點點漁火,恍惚間思念起遠方的家人。

閱讀全文

與葡萄牙四個王朝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