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文名字 > 攝大乘論英文名字

攝大乘論英文名字

發布時間:2021-05-21 20:56:36

1. 古今中外有名的 旅行者都有誰(列舉3~5個)

一、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出生於克羅埃西亞考爾楚拉島,義大利旅行家、商人,著有《馬可·波羅游記》。據稱17歲時,馬可·波羅跟隨父親和叔叔前往中國,歷時約四年,於1275年到達元朝的首都,與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誼。

他在中國游歷了17年,曾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西南部的雲南和東南地區。回到威尼斯之後,馬可·波羅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海戰中被俘,在監獄里口述旅行經歷,由魯斯蒂謙(Rustichello da Pisa)寫出《馬可·波羅游記》(Il Milione)。但其到底有沒有來過中國卻引發了爭議。

二、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三、鄭和(1371年? - 1433年?),回族,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雲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人。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後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後,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說在途中於1433年(宣德八年)卒於古里國,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四、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萬字(遺失達200多萬字,只剩下60多萬字),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五、馬歡,字宗道,號會稽山樵,回族,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信奉回教。明代通事(翻譯官)。

馬歡精通波斯語、阿拉伯語,在鄭和使團中,作為通事、教諭,一身兼兩職,既為外事翻譯,又負責傳播中華文化。由於他「善通番語」被選入鄭和船隊,曾隨鄭和於1413年、1421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親身訪問占城、爪哇、舊港、暹羅、古里、忽魯謨斯、滿剌加、亞魯國、蘇門答剌、錫蘭、小葛蘭、柯枝、古里、祖法兒等國, 並到麥加朝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可·波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玄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霞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歡

2. 唐玄奘的原名叫什麼

本名陳禕(yī)。

玄奘是東漢名臣陳寔的後代,曾祖父陳欽,曾任後魏上黨太守;祖父陳康,以學優出仕北齊,任國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陽);父親陳惠,身高體壯、美眉朗目,平時潛心學問,博覽經書,為時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縣官,後來隋朝衰亡,便隱居鄉間、託病不出,當時的有識之士都稱贊他的志節。

陳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個兒子,玄奘於隋朝仁壽二年(602年)出生。隋大業八年(612年),玄奘時年10歲,受大理寺卿鄭善果激賞,破格於東都洛陽凈土寺出家。玄奘出家後,首先在洛陽凈土寺跟景法師學《涅槃經》,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下簡稱《攝論》),達六年之久。

後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

(2)攝大乘論英文名字擴展閱讀:

玄奘是研究中國傳統佛教成就最大的學者之一,又是繼承印度正統佛教學說的集大成者。

他不顧艱難困苦,萬里迢迢去天竺尋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進行翻譯和講說,同時撰寫《大唐西域記》,不僅深遠地影響了東亞文化(包括中國文化、韓國文化和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也為東亞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發揮積極作用打下了基礎。

在中國譯經史上,玄奘結束了一個舊時代,開辟了一個新時代。從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翻譯家對於譯經各有貢獻,但從總體上說,玄奘的成就都在他們之上。

印度佛學從彌勒、無著、世親,次第相承,直到陳那、護法、戒賢等人,已定為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譯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無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的作用。

3. 《攝大乘論》的作者是﹖

無著。
攝大乘論 (Mahāyāna-samgraha-śāstra)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簡稱《攝論》。印度無著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國先後有三種漢譯:即北魏佛陀扇多譯,2卷;陳真諦譯,3卷;唐玄奘譯,3卷。此外,還有藏譯一種。玄奘譯本與藏譯本十分接近。影響大、流行廣的是真諦和玄奘的譯本。《攝論》與印度《大乘阿毗達磨經》的關系極為密切,此經已佚,且未傳入中國。
無著(梵文轉寫:Asanga),音譯為阿僧伽,阿僧佉,北印度犍陀羅人,約生活於公元4世紀,古代印度佛教高僧。他和弟弟世親(梵文轉寫:Vasubandhu)是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即印度唯識宗)創始人。在整個佛教歷史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4. tag: 佛教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於大乘佛教,因此在基本教義上有許多共同點。而作為同一流派藏傳佛教各派也有許多共同點。有些與漢傳佛教也大體雷同。如信徒以利益眾生為目的,承認三皈依,四法印。按律部規定受持戒律,抑惡揚善,凈化社會,依戒、定、慧三學、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以六度修福慧資糧,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無二正見」破除三界煩惱障蔽,修正錯誤,完善人格,自覺覺他二利兼顧等。但不同的是藏傳佛教是顯密合一完備的佛教流派,四部密法俱全,各派都有以龍樹中觀見為主,在事理見解等方面與漢傳佛教有很大差別,還由於所處自然環境、信眾生存條件生活習俗以及歷史文化積淀的相異在飲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風格、信仰習俗、共祭方式、信眾的心理素質等許多文化內涵方面與漢傳佛教多有差異,如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曾長期存在的政教合一制度。舊時雄厚的寺院經濟基礎,經院的設置和管理方式制度供養對象的名稱、類別、形態等等,都具有自己的特點。此外,還有藏傳佛教不禁葷的飲食習俗,也與漢傳佛教不同。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區別 (2007-07-27 23:30:53)

1、藏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基礎,吸收小乘、印度密教和西藏原始苯教的教理逐漸形成。藏傳佛教這一稱謂是相對於漢傳佛教、南傳佛教等不同佛教支派而言的,無論是區域上的區別,還是語繫上的異同,都能在這一稱謂中得到體現。
藏傳佛教與喇嘛教:藏傳佛教是通過藏語言流布在以青藏高原為主要區域的佛教支派的最准確而科學的稱謂。而「喇嘛教」中的「喇嘛」一詞,在藏語里最初是從梵文義譯而來的,意為「上師」或「導師」,一般指佛學知識淵博並收徒傳教的高僧大德。後來由於大多數「活佛」起始於某高僧大德,而且許多「活佛」本身能夠培養成為佛學知識淵博的大師。所以,廣大信徒對「活佛」也親切地稱之為「喇嘛」,從此「喇嘛」這一稱謂又成為藏傳佛教「活佛」的一種別稱。然而將藏傳佛教稱為「喇嘛教」,不但在概念上極為模糊、狹窄,而且還帶有片面性。
藏傳佛教的宗派:五個較大宗派,除下列之外還有覺囊派、希解派、覺域派、布敦派和普東派等小宗派。
五大宗派:寧瑪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寧瑪二字是藏文的漢文音譯,意指「古」或「舊」。寧瑪派即古派或舊宗派,是相對於「新派」而言的。因為寧瑪派密宗的教法儀軌等傳承源於「前弘期」(公元七至九世紀),其餘諸多宗派所奉行的密法均產生於「後弘期」(公元十世紀之後)。因此,寧瑪派在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是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宗派,故命名為寧瑪派。寧瑪派紅衣紅帽,在漢文書籍或期刊中俗稱「紅教」或「紅帽派」之類(其實不應該這樣稱呼,而應該稱「 寧瑪派」)。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僧人穿白衣,漢文書籍俗稱「白教」。該派很注重對密法的修習,而對於密法的修習,又必須通過口授耳傳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說,該派是一個以領受語旨教授而傳承的教派,故稱噶舉派。「噶舉」一詞是藏文的漢文音譯,其中「噶」字的本意為佛語或佛陀的教法;而「舉」字則指「 傳承」,因而「噶舉」一詞可解釋為佛陀的教法傳承。總之,噶舉派這一稱謂最能體現該宗派特有的傳教風格,再不應出現「白教」之類的俗名。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是由昆"貢卻傑布(1034一1102)創立的。這位大師當時在後藏仲曲河谷北岸購買一塊土地,並在此地興建一座寺院作為自己的傳教基地,而建築寺院的位置正好處在一片灰白色的土地之上,便將該寺命名為薩迦寺,「薩迦」一詞是藏文的漢文音譯,意為灰白色的土地。後來薩迦寺作為傳教中心便形成了一個宗派,該宗派也隨之起名為薩迦派。可見,薩迦派這一稱謂在自己的宗派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但是,有些教外人士以薩迦寺的外牆上塗刷紅、白、黑(藍)三種顏料為由,將薩迦派俗稱為「花教」,這種稱謂極其不妥。
格魯派,是藏傳佛教中最後形成的重要宗派,由宗喀巴大師(1357一1419)創立。宗喀巴是藏族近代史上出現的一位名副其實的偉大人物,他不僅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而且是一位世界著名的佛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和宗教改革家,在藏傳佛教史上被尊稱為「第二佛陀」。宗喀巴主張僧侶要嚴持戒律,並積極倡導學經要遵循次第。因此,人們稱宗喀巴創立的宗派為格魯巴,即格魯派。「格魯巴」是藏語的漢文音譯,意為「善規者」或「善規派」。這一稱謂突出了格魯派在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倡導嚴守佛教戒律的風范。所以,俗人以宗喀巴曾戴黃帽為由給該宗派起一個「黃教」(新黃教)或「黃帽派」的別名,實為不妥。現在的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最初就是宗喀巴的徒弟分支。
噶當派,(戴黃帽,俗稱老黃教)是藏傳佛教宗派之一,是阿底峽尊者(982一1054)倡導,由仲敦巴(1005一1064)創立的。噶當一詞是藏語的漢文音譯,意指「佛語教授」。這是表明佛祖所講的經律論三藏在內的一切教義,均包含在阿底峽建立的「三士道」的理論之中。因為「三士道」理論的繼承和發揚者便是該派,所以,取名為噶當派。
藏傳佛教的特點:(1)政教合一(2)喇嘛的地位極高(3)講究咒術(4)活佛轉世思想
2、漢傳佛教一般來說是指由印度北傳或南傳而形成的中國佛教。
北傳佛教: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漢地佛教。傳播路線為印度向北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日本、朝鮮、越南等地,以大乘佛教為主。現已形成中國佛教最大的體系,經典為漢語,也稱為漢語系佛教。
南傳佛教:傳播路線為印度向南傳入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和中國雲南地區,以小乘上坐部佛教為主。
漢傳佛教的主要宗派:大乘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在我國漢地有所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許多有中國特色的宗派,主要的有八大宗派,如下:
天台宗,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盤經》為扶疏,《大般若經》為觀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該宗的根本典籍。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
該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加以整理和發展而成一家之言,當時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對隋唐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元明以後,該宗學者往往兼倡並凈土,形成"教在天台,行歸凈土"之風。該宗在漢族地區雖幾經興衰,但仍廷續至今不絕。
三論宗,隋吉藏創立。因依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等三論立宗,故名。此宗所依經典,自羅什、僧肇、僧朗相承以來,就以《大品》、《法華經》、《華嚴經》為宗依。至法朗又加《涅盤經》。即有4部大經,所以隋唐諸三論師的傳記中每每有"四經三論"或"四論三經"之說。此外《維摩經》、《仁王經》、《金剛般若經》、《勝鬘經》、《金光明經》等,也都有較詳細的疏解。《智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此宗的根本論典,除《智論》外,吉藏均有註疏。關於此宗的專著如《大乘玄論》、《法華玄論》、《凈名玄論》、《二諦章》、《三論玄義》等皆是此宗的要典。諸法性空的中道實相論, 為此宗的中心理論。
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名。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學瑜伽一系學說,其所依經典,即以《瑜伽師地論》為本,以《百法明門論》、《五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大乘庄嚴經論》、《分別瑜伽論》等十論為支的所謂"一本十支"為主要典籍。《成唯識論》為其代表作。此宗所傳唯識因明之學對後世影響很大。 又稱唯識宗。
律宗,中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因依據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稱四分律宗。復因道宣住終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稱。以《十誦律》、《四分律》、《摩訶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論》、《摩得勒伽論》、《善見律毗婆沙》、《薩婆多論》、《明了論》,為基本經典,通稱四律五論。將釋迦一代教法判為化、制兩教。化教為佛教化眾生令生定慧的教法,即經論之所詮,如四部阿含,《發智論》和"六足論"等。制教為佛教誡眾生而對其行為加以制御的教法,即律教之所詮,如《四分律》、《十誦律》等。化教又可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三類。性空教攝一切小乘,相空教攝一切大乘般若,唯識圓教攝大乘《華嚴經》、《楞伽經》、《妙法蓮華經》、《大般涅盤經》。制教又可分為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三宗。實法宗即立一切諸法唯有假名的經量部等,以非色非心法為戒體。圓教宗即立一切諸法唯有識的唯識圓教等,以心法種子為戒體。律宗在三教三宗中屬唯識圓教宗。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該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
凈土宗,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凈土法門,故名。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凈土,故又稱蓮宗。實際創立者為唐代善導。歷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均為後人據其弘揚凈土的貢獻推戴而來。按近代印光所撰《蓮宗十二祖贊》,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為蓮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蓮宗九祖傳略》大致相同。後印光也被其門下推為第十三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世親的《往生論》為該宗所依經典。稱三經一論。善導所著《觀無量壽經疏》、《往生禮贊》、《觀念法門》、《法事贊》、《般舟贊》等,為該宗主要代表作。該宗教義簡單,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凈土。
該宗由於修行方法簡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後廣泛流行。宋明以後與禪宗融合,其它如律宗、天台宗、華嚴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門。同時又很快普及於一般社會,有所謂"家家彌陀佛"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
禪宗,主張修習禪定,故名。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該宗所依經典,先是《楞伽經》,後為《金剛經》,《六祖壇經》是其代表作。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主要依據是達摩的"二入"、"四行"學說。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禪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青原兩家弘傳最盛。南嶽下數傳形成溈仰、臨濟兩宗;青原下數傳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世稱"五家"。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開成黃龍、揚岐兩派。合稱"五家七宗"。禪宗五派的思想,相差無幾,僅是門庭施設不同,接引學人方法有所區別,以致形成不同宗風。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至今仍延綿不絕。它在中國哲學思想上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華嚴宗,因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號賢首,也稱賢首宗。以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並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門,來闡明無盡緣起的意義。
密宗,亦稱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剛乘、真言乘等。因該宗依理事觀行,修習三密瑜伽(相應)而獲得悉地(成就),故名。該宗認為世界萬物、佛和眾生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造。前"五大"為"色法",屬胎藏(有"理"、"因"、"本覺"三個方面的意義);"識"為"心法",屬金剛界(有"智"、"果"、"始覺"、"自證"四個方面的意義)。主張色心不二,金胎為一。兩者賅宇宙萬有,而又皆具眾生心中。佛與眾生體性相同。眾生依法修習"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業"清凈,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成佛。此宗儀軌復雜,所有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等,均有嚴格規定,需經阿闍梨(導師)秘密傳授。
其中,對中國文化思想和知識分子影響最大的是禪宗,在民間擁有最多信眾的是凈土宗。
3、上座部佛教與下座部佛教:公元前4世紀至1世紀,佛教內部對教理和律義的理解出現分歧,形成維護傳統的上座部佛教和順應形勢發展而改革的大眾部佛教(即所謂的下座部,是上座部對其的貶稱)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1世紀中葉至7實際,由大眾部演化出的大乘佛教迅速發展,成為佛教的主流。大乘比喻大車子,裝載多,運行快;小乘比喻小車子,載人少,運行慢。小乘由上座部演化而來,最初是大乘對其的貶稱,近代學者所說的小乘是指佛教派別,不含貶義。
以上為教學資料,如有錯漏,請指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23f6c010009mb.html

5. 攝論學派研習的攝大乘論主要宣傳了什麼

攝論學派因研習和弘傳《攝大乘論》而得名。《攝大乘論》主要宣傳惟識觀。由真諦首倡,其下以智愷、法泰、曹毗、道尼四人為最著,其主要觀點是以第八阿梨耶識為妄識,而又立第九阿摩羅識作為純凈之識,認為阿摩羅識亦指佛性,一切眾生都有佛性。

6. 有誰知道唐僧叫什麼名字(出家前的)

姓陳,本名褘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3歲出家,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

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6)攝大乘論英文名字擴展閱讀: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褘」,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

早在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就有唐僧取經故事,唐僧、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後來不斷演繹,就有了《西遊記》。

7. 唐僧叫什麼名字

唐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

8. 攝大乘論的歷史影響

《攝大乘論》一出,當時在印度就受到重視。世親、無性先後撰《攝大乘論釋》以發揮《攝論》的思想。中國自真諦譯出此論及世親的《攝大乘論釋》12卷後,研習者日多,傳播益廣。真諦歿後,門下雖分居異地,但仍承其遺教,傳播《攝論》。法泰初講《攝論》於建康(今江蘇南京),門下靖嵩弘揚於彭城(今江蘇徐州)。曹毗專講於江都(今江蘇揚州)。道尼傳論於九江,入隋,又講學於長安,傳承頗盛。僧宗、慧曠宣講於廬山。影響所及,北方曇遷,亦隨之專研《攝論》。隋文帝於開皇(581~600)間邀曇遷講學於長安,慧遠亦「橫經稟義」,於是研習《攝論》蔚然成風。以後玄奘重譯《攝論》,文字、義理皆趨完備。
《攝大乘論》在中土的兩個最早譯本是在北魏太武帝禁佛之後產生的,故不會蒙受這次災難;但這兩譯本早在北周之前已出現,特別是真諦的譯本頗為通行,影響較。至北周武帝大規模禁毀佛典時,《攝大乘論》自然在受焚之列。但由於它在南方仍能自由流布,故能得以完整的保留,仍能流傳至今。

9. 如何學習《攝大乘論》

以智會性,以識起相,

法相和識有關,性和智有關,

大乘分體相用,體:大空本體,

相,就是法相

10. 攝大乘論的簡要內容

《攝大乘論》(簡稱《攝論》)分作十部分,叫「十勝相」,按照佛教修行的境、行、果的次序排列,是用唯識無塵思想觀照整個佛教體系,由此發展成一個完整的佛教哲學世界觀體系。
真諦譯本結構謹嚴,譯文流暢清晰,是法相唯識宗的重要代表作。依據該譯本,具體內容是:①依止勝相品(內分眾名、相、引證、差別四品),闡述阿賴耶識為宇宙萬有的本源;②應知勝相品,著重解釋三性;③應知入勝相品,強調多聞,熏習相續,增植善根,以便悟入勝相;④入因果勝相品,論述六波羅蜜;⑤入因果修差別性相品,論述十種菩薩地,即菩薩修行的十種階位;⑥依戒學勝相品,論述三種戒;⑦依心學勝相品,論述依心學六種差別;⑧依慧學勝相品,論述無分別智差別及應離五種相;⑨學果寂滅勝相品,論述六轉依;⑩智差別勝相品,論述佛的自性、受用、變化三身。

閱讀全文

與攝大乘論英文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