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唐代的各種稱呼都是怎樣的呢
1、家嚴(家君、家尊):舊時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2、家慈:舊時對別人稱自己母親的謙辭,由嚴父慈母而來。
清 胡壽頤 《小螺庵病榻憶語跋》:「女史亡矣! 張姥 猶時為予述往時攜女史釵鈿求家慈修飾,家慈恆樂為之勞。」
3、膝下:古代兒女與父母通信時用的敬辭,書面語。
《孝經·聖治》:「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4、伯仲叔季:古時兄弟間老大為伯,老二為仲,老三為叔,最末為季。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 穆後 及 大子壽 早夭即世, 單 劉 贊私立少,以間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5、千金: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有金貴之意。
《紅樓夢》第五十七回:「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門千金,而且又小,那裡知道這個?」
6、拙荊(山荊、荊室):一般人家丈夫對妻子的稱謂,荊釵布裙為貧寒人家婦女而穿,故以此代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嫁女》:「遂有婦人出拜,年可四十餘。翁曰:『此拙荊。』公揖之。」
❷ 請問:論述唐代文學的風貌
http://www.guoxue.com/jrxz/WXS/Xws2-11.htm
❸ 盛唐時期時代風貌的什麼急!!
銀器
silver ware
以白銀為原料製成的器皿、首飾、擺件等金屬工藝品。有的全部以銀製成;有的以木、瓷等為胎,外麵包銀;有的在銀器上鑲嵌珠玉;還有的為銅胎鍍銀。
沿革 中國銀的使用始於器物的裝飾。戰國時期就有在銅器上鑲嵌、裝飾金銀的金銀錯工藝。漢代稱銀為白金,除用作器物裝飾外,也有少量銀器,如碗、碟以及銀印等。十六國時已有用銀制的餐具。唐代是中國銀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全國有銀作56處,主要產地有陝(今河南陝縣)、宣(今安徽宣城)、潤(今江蘇鎮江)、饒(今江西鄱陽)、衢(今浙江衢縣)、信(今江西上饒)等州。當時銀器生產分官作與行作兩種。前者屬官營的作坊院,後者為金銀行業的工匠作坊。銀器品種繁多,有碗、盤、杯、碟、盆、盒、壺、瓶、鍋、匜以及熏爐、熏球等。唐代銀器,形體豐盈,氣勢博大,紋飾繁密,富麗堂皇,反映出盛唐時期的時代風貌,多為王公貴族們所享用,其中許多銀器是地方的貢品。不少銀器設計頗為巧妙。如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莊出土的一件唐代銀熏球,球體兩半有鉸鏈相連,開合自如;球內有一盛香料的小金碗,用套環與球體相連,不論球體如何轉動,小碗始終保持平穩,碗內香料不致翻倒,技藝精湛。宋代,銀器業也很發達,銀器形體比唐代的小巧,胎體輕薄,紋飾風格趨向寫實,並出現鏨刻詩文等題材。元代,瓷器廣泛使用,使銀器生產逐漸衰落,但宮廷中仍有不少銀器。元代朱碧山是著名的文人兼金銀工藝家,他製作的蝦杯、蟹杯、龍槎杯等均為傳世精品。明代,北京的銀絲鑲嵌已有較高水平。清代,宮廷有大量的銀餐具和銀炊具。康熙六十一年(1722),廣東向清廷貢奉的銀器有茶壺、燭剪、墨汁罐、匣、文具、耳挖等物,其中匣和文具來自歐洲。道光年間(1821~1850),御膳房的金銀用具多達3000餘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全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都有銀器生產,主要產地有北京、成都、上海、天津等。
品種和工藝 銀器品種很多,工藝多樣,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銀器有首飾、胸針、頭飾、服飾、餐具、茶具、酒具、煙具、文具、燈具、罐、盒、盤、瓶,以及壁飾、擺件等。工藝技法有鑄、鍛、刻、鏤、焊、編織、堆壘、鑲嵌等。花絲以北京、四川成都為最著名,其中四川成都的銀絲製品不用模具,全憑藝人用手將細如發的銀絲運用填絲、壘絲、穿絲、搓絲等工藝,製作出各種造型的器物,花色品種多達400多個。上海和天津的銀器是將熔融的銀料碾軋成片後,用手工錘製成型,再將接縫及附件(如碗底、杯把、壺嘴等)進行焊接,然後通過鏨刻、鏤空、堆焊、鑲嵌、壘絲等工藝,在器物表面加工出各種裝飾紋樣,最後進行打光或鍍銀;也有的以素亮為主,只打光不加紋飾。80年代還出現了銅胎鍍銀的餐具。中國藏族和蒙古族使用銀器較多。藏族的銀器主要包括餐具、酒具、盤、盆、罐,以及酥油燈、凈水壺、護身符、銀塔、銀帽等。蒙古族的銀器主要有洗手壺、奶壺、碗、筷、罐等。此外,銀首飾是許多少數民族婦女所喜愛的飾品。
❹ 概括唐詩唐朝精神風貌的特點
1、唐詩反映了唐人重視事功、富有理想、胸懷開闊、熱情豪邁的總體風貌。
2、時事、政治、邊疆、市井、民間的歡樂與痛苦、征夫思婦的哀怨與憂傷是唐詩最可見的題材。
3、自然景物與生活感受的詩意結合,是唐代山水詩的突出特點。
4、最能表現唐人生活浪漫和傳奇色彩的,要算邊塞詩。
5、把冰冷的悲感與生活中的溫暖的成分融合在一起描寫,構成豐富的色調,幾乎是中唐以後一些優秀的古體長篇的共同傾向。
6、唐詩以情韻勝,宋詩以理意勝。
7、唐詩一個方面的重要風貌特徵——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廣與唐人在將豐富的生活體驗化為精神產品時超勝於其它時代的詩類。
8、唐代文人中庶族地主階層的思想觀念的新特徵。
拓展資料: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參考資料:唐詩 (唐朝詩歌通稱)_網路
❺ 唐代文學風貌及歷史地位
唐代的文學風貌基本以唐詩為主,唐詩在我國的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唐詩的風格也是風格迥異,盡顯風采,是我國文化史上的瑰寶
❻ 杜甫草堂名字的來歷
杜甫草堂由杜甫自稱得來。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 (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他的詩「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因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而又被稱做杜工部。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帶口告別成都,兩年後經三峽流落荊、湘等地。
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庄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復而成,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布局,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聖地。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館,2006年12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現存杜甫行蹤遺跡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處。
今日草堂,古樸典雅,規模宏偉,佔地300多畝。其中大廨、詩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紀念性建築物,坐落在中軸線上,幽深寧靜。廨堂之間,迴廊環繞,別有情趣。祠前東穿花徑,西憑水檻,祠後點綴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風光。園內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蘭園、茂密如雲的翠竹蒼松。整座祠宇即有詩情,又富畫意,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著名園林。
文物價值
2008年6月30日,四川省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授牌儀式在成都舉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與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廣安鄧小平故居陳列館等五家文博單位同獲此殊榮。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餘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成都杜甫草堂因詩名揚天下,借詩聖而後世流芳。
景點概況
草堂完整保留著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總面積近300畝。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博物館按功能區分為:文物景點游覽區(草堂舊址)、園林景點游覽區(梅園)和服務區(草堂寺)。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庄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徵著杜甫的茅屋,已成為杜甫草堂的標志性景點和成都的著名景觀。
成都杜甫草堂正門匾額的"草堂"二字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所書寫。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築。詩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都曾經寓居蜀地詩人陸游、黃庭堅陪祀。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徵著杜甫的茅屋,"少陵"本為地名,漢宣帝墓稱"杜陵",宣帝皇後墓因規模小於帝陵所以稱:"少陵"。杜甫曾在這里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稱他為"杜少陵"了。工部祠後有近代1997年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借鑒川西民居的特點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杜甫草堂還有一處位於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在盆景園內有1999年建成的「杜詩書法木刻廊」,陳列著百餘件杜詩書法木刻作品,是從館藏數千件歷代名人手書杜詩真跡中挑選出,用楠木鐫刻而成,頗具觀賞價值,其詩歌、書法、用材、工藝有「四絕」之稱。2005年重建的萬佛樓矗立於草堂東面楠木林中,復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風貌。位於原梵安寺古建築群第三重大雄寶殿的「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館內的基本陳列《詩聖著千秋》,榮獲了第五屆「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最佳創意獎。
草堂大廨
進入杜甫草堂正門,跨過石橋,是一座通堂式敞廳,高朗明亮,氣勢不凡。兩壁懸掛有一幅意深語工的長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卧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原為清代顧復初撰書,惜早已不存,如今的所見墨跡為解放後由著名書法家邵章補寫。
詩史堂
詩史堂是中軸線上的第三重建築,也是主體建築。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詩歌,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生活畫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杜甫被後世尊為「詩聖」,他的詩歌被稱為「詩史」, 「詩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廳的正中陳列著一尊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以寫實的手法來刻畫的杜甫塑像。
工部祠
因杜甫曾作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故稱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階,花窗格門,肅穆莊重。祠內有明、清兩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萬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遺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詩人黃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詩為宗,所以清代將黃庭堅、陸游配祀於杜甫像兩側,故又稱三賢堂。堂中有「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的聯語。壁間還嵌有清乾隆、嘉慶年間石刻「少陵草堂圖」,刻工精細,解放後即是據此圖恢復草堂舊貌。
少陵草堂碑亭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頂的亭子,內樹有一石碑,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筆力渾厚,筆姿秀潤,是果親王允禮所書。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親王送達賴進藏,經過成都,特拜謁草堂,留下此手跡。此景點是我館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人們常常將其作為茅屋的象徵。
花徑
當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他在詩中曾寫到:「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今天的花徑,是連接杜甫草堂紀念建築群與原草堂寺的一條紅牆夾道小徑,花徑盡頭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勸業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於此,數度毀損又幾經修復。1958年毛主席視察草堂時,曾對著這兩個字久久凝視。作為草堂標志之一,來往遊人多在這里攝影留念。
梅園
梅園,位於草堂的西北角,佔地數十畝,原是一處私家花園,也是建國後劃歸草堂管理的。過詩史堂折而向西,經水檻,穿月洞門,梅園就在眼前了。此時,你站在月洞門外,便可見一座四層磚塔聳立湖畔,一座曲橋橫跨湖上,塔名"一覽亭"。取杜甫《望岳》詩"一覽眾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與曲橋形成絕妙的呼應,而月洞門則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處的取裁下,塔、橋、湖、花、樹,渾然構成一幅精美的畫面,難怪許多遊人以此為背景,留下自己的倩影。
雅堂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寶殿, 2002年正式開放。門上匾額「大雅堂」三個字是集的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字。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
浣花祠
又名冀國夫人祠。從草堂的詩史堂北往東行,在花徑紅牆的中部有一門樓,門內一廳兩廂獨院,粉牆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凈。是為紀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傑冀國夫人而於清光緒十二年(1866)修建。正廳塑冀國夫人和兩仕女像。據傳,杜甫離成都後,冀國公崔寧將杜甫舊居的一部分辟為別墅讓其妻冀國夫人(又稱浣花夫人)居住,後冀國夫人舍宅為寺。冀國夫人死後,寺中立專祠並繪像紀念她。祠幾經變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緒年間,才建造成如今所見的浣花祠。
茅屋
杜甫草堂博物館依據
茅屋
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於1997年恢復重建了「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
唐代遺址
唐代遺址陳列館位於草堂東北面。2001年底,在草堂內發掘出大面積的唐代生活遺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它極大地豐富了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內涵,印證了杜甫當年對居住環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寫,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爭,增加杜甫草堂的歷史厚重感,而且為這塊聖地增添了新的光彩。
萬佛樓
2005年重建的萬佛樓矗立於草堂東面楠木林中,它復
萬佛樓
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風貌。憑欄遠眺,美景盡收眼底,是杜甫草堂又一標志性建築和文化旅遊新亮點。
❼ 唐代的社會風貌
唐代的婦女生活習俗最有代表性和獨具特色,她們與其它朝代尤其是後世婦女相比受到封建禮教束縛較少,生活開放自由,因而精神面貌也比較開朗、奔放、活潑、勇敢這是唐代婦女的特色,形成這種特色的原因在於特定的時代背景。
首先,唐代以其特有的開放著稱於古代,封建禮教在那個時代遠沒有後來那麼嚴酷。
其次,李唐源於少數民族,這一時期各民族交往非常頻繁,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很深,使唐代形成了特有的「閨門失禮」
禮教不興的狀況。也正是因為唐朝的社會風氣、婦女的地位的特殊性,促使這個時代出現
了一位空前絕後的女皇帝武則天。其稱帝後又推行了一系列提高婦女地位的措施,使得婦女地位有所上升,
更進一步助長了唐代婦女生活特色的形成。唐代宮廷婦女參政之事屢屢出現,尤其是唐朝前期,不僅後妃參政,公主、女官也紛紛干預政事。在人際交往中,唐代婦女與異性接觸,交遊不拘禮法,比較自由隨便。
後妃、女官、公主可與外官交往,民間婦女甚至官宦人家的婦眷也不大迴避男賓,普通女子更可隨意與異性交往。
《琵琶行》便記敘了一商婦夜晚與一群陌生男子同席交談,共飲並彈奏琵琶之事。唐代上層家庭的女子都較有文化修養,還特別注重歌舞、音樂方面的修養,並從事騎馬、射箭、逐獵之類的體育活動,愛情婚姻較自由
唐代是這樣一個朝代:它曾經是我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時期,一百多年
的開拓發展,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繁榮,思想的兼容並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
創造了對文化發展極為有利的環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進取精神、開闊胸懷、恢
宏氣度,極大地豐富了文學的創造力,也給文學帶來了昂揚的精神風貌,創造了
被後代一再稱道的盛唐氣象。同時,它也經歷過安史之亂這樣一場空前戰禍,在
士人面前展開了殺戳破壞、顛沛流離、災難深重的生活。大繁榮與大破壞都經歷
過了,然後是力圖中興而始終未能的振作。這樣豐富的生活並不是每一個朝代都
有的。多樣多彩的生活,為文學的發展准備了豐厚的土壤,為文學家提供了極為
豐富的題材,擴大了他們的視野,給了他們激情,讓他們不得不歌吟。
但這只是唐文學繁榮的客觀條件。從文學發展自身說,唐文學的繁榮乃是魏
晉南北朝文學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文學發展到魏晉南北朝,它的藝術特質得到
了充分的認識,它已經朝著獨立成科的道路迅速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它逐步與學
術分離,淡化它的政教之用的功利目的,自覺地追求審美。自內容言,重個人情
懷的抒發,無論是表現玄理還是抒情,都是為了抒發個人情懷,發展到極端時,
甚至由抒情走向娛樂。自形式言,辭采聲律之美的追求,表現技巧的創新,創作
過程的體認,包括對於想像、靈感、言意、形神的感知與把握,都已經有了驚人
的進展。駢體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極致,同時也暴露了它的弱點。詩歌的聲律
形式已具雛形,將要影響我國千餘年的一種新的詩歌體式已經呼之欲出。表現領
域的擴大和表現技巧的豐富,促進了文章體裁(文類)的變化與擴展。原有的多
種文體的寫作目的與寫作規范正在發生變化;新的文體不斷出現。僅劉勰《文心
雕龍》論及的文體就有81種,雖然其中包含有大量應用文體,並不屬於文學的
范圍,但文學體裁的多樣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些都說明,魏晉南北朝文學已經為
我國文學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階段作好了一切准備。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唐人迎
來了一個詩的輝煌時代,吸取了駢文的成就,摒棄了它的弱點,進行了文體文風
改革。從文學發展自身說,沒有魏晉南北朝文學,就沒有唐文學的繁榮。
唐文學的繁榮,表現在詩、文、小說、詞的全面發展上。詩的發展最早,在
唐文學中也佔有最為重要的地位。當詩發展到它的高峰時,散文開始了它的文體
文風改革。就文體文風改革的規模和影響說,前此還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與它
相比。小說也開始走向繁榮。而當散文、小說、詩相繼進入低潮時,詩的另一種
體式——詞,又登上文壇,煥發光彩。終有唐一代,幾乎找不到一個文學沉寂的
時期。
唐文學的繁榮,還表現在作者眾多而大師輩出上。
《全唐文》收作者3035人,
《全唐詩》收作者二千二百餘人,據不完全統計,唐人小說今天可以找到
的還有二百二三十種。唐代出現的傑出詩人數量之多,為我國詩歌史上所僅見。
唐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是詩,它可以說是一代文學的標志。唐詩的發展存在著
不同的段落。最初的90年左右,是唐詩繁榮到來的准備階段。就表現領域說,
逐漸從宮廷台閣走向關山與塞漠,作者也從宮廷官吏擴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
調說,北朝文學的清剛勁健之氣與南朝文學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風骨又
開朗明麗的境界;就詩的形式說,在永明體的基礎上,唐人做了兩個工作,一是
把四聲二元化,一是解決了粘式律的問題,從律句律聯到構成律篇,擺脫永明詩
人種種病犯說的束縛,創造了一種既有程式約束又留有廣闊創造空間的新體詩—
—律詩。到了開元十五年前後,無論是情思格調、意境興象,還是聲律形式,都
已經為唐詩繁榮的到來准備了充分的條件。繼之而來的便是開元、天寶盛世唐詩的全面繁榮。這個時期,
出現了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把山水田園的靜謐
明秀的美表現得讓人心馳神往。出現了邊塞詩人高適、岑參,把邊塞生活寫得瑰
奇壯偉、豪情慷慨。還有王晶齡、李頎、崔顥、王之渙等一大批名家。當然最重
要的是偉大詩人李白,以其絕世才華,豪放飄逸的氣質,把詩寫得行雲流水而又
變幻莫測,情則滾滾滔滔,美如清水芙蓉。後人對此期唐詩,有許多的評論,概
括的說就是骨氣端翔,興象玲瓏,無工可見,無跡可求,而含蘊深厚,韻味無窮。
正當唐詩發展到它的高峰的時候,唐代社會也從它繁榮的頂峰走向動亂與衰
敗。天寶後期,社會矛盾激化,部分詩人開始寫生民疾苦。天寶十四載(755)
冬,安祿山反於范陽,史稱安史之亂。這場歷時八年的戰爭席捲北方半個中國,
經百餘年積累起來的社會繁榮毀於一旦。安史之亂成了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分水
嶺,這一社會大變動,也引起了文學的變化。詩歌中開元、天寶盛世繁榮期那種
興象玲瓏、骨氣端翔的境界意味已逐漸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調也逐漸消退。
代表這一時期的最偉大的詩人,就是詩聖杜甫。他直面這場歷經八年的大戰亂,
以動地的歌吟,表現戰火中的人間災難、生民血淚。把強烈深沉的抒情融入敘事
手法中,以敘事手法寫時事,從題材到寫法,都不同於盛唐詩了。這可以說是唐
詩發展中的一種轉變。此後大歷詩人出來,因社會的衰敗而心緒彷徨,詩中出現
了寂寞情思,夕陽秋風,氣骨頓衰。待到貞元元和年間,士人渴望中興,與政治
改革同時,詩壇上也出現了革新的風氣。詩歌創作出現了又一個高潮。韓愈、孟
郊、李賀等人,受到杜甫奇崛、散文化、煉字的影響,更加怪變,怪怪奇奇,甚
至以丑為美,形成韓、孟詩派。白居易、元稹,還有張籍、王建,則從樂府民歌
吸取養料,把詩寫得通俗易懂,形成元、白詩派。這些中唐詩人在盛唐詩那樣高
的水平上,在盛極難繼的局面中,以他們的革新精神和創新勇氣,又開拓出一片
詩歌的新天地。長慶以後,中興成夢,士人生活走向平庸,心態內斂,感情也趨
向細膩。詩歌創作進入一個新階段。題材多狹窄,寫法多苦吟。在這一片詩的退
潮中,杜牧、李商隱突起,聚顯光芒。特別是李商隱,以其善感靈心、細膩豐富
的感情,用象徵、暗示、非邏輯結構的手法,表現朦朧情思與朦朧境界,把詩歌
表現心靈深層世界的能力推向了無與倫比的高峰,創造了唐詩最後的輝煌。
❽ 閱讀唐詩三百首找一找其中有哪些是描寫唐朝社會風貌的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風貌、代表盛唐詩歌高度藝術成就的,是偉大詩人李白.他的詩充分表現了盛唐社會士人的自信與抱負,神采飛揚,充滿理想色彩.他的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極大地豐富了古體詩的表現技巧,把樂府詩的寫作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絕句和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一起被後世推為唐人七絕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富於想像的詩人,他的詩常常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又由於他性格開朗豪放,他的詩意象明麗清新、色彩鮮艷.他純然是一位天才的詩人.
當時另一位偉大詩人,是被後人稱為「詩聖」的杜甫.唐代沒有任何一位詩人,像他那樣深廣地反映安史之亂的歷史,因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唐詩到杜甫是一大轉變,題材轉向寫時事、寫底層百姓的生活;寫法上採用敘事和細節描寫,在敘事和細節描寫中抒情.
杜詩中著名的「三吏」、「三別」,全面反映了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深重苦難.
哀王孫
杜甫
長安城頭頭白鳥,夜飛延秋門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宮走避胡.
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得同馳驅.
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
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
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不敢長語臨郊衢,且為王孫立斯須.
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橐駝滿舊都.
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
竊聞天子已傳位,聖德北服南單於.
花門嫠同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無時無.
❾ 唐代的社會風貌是怎樣的
我這么跟你說吧,在唐朝,殺一個下縣的縣令是不犯超綱的。
也就是說,某地死了個下縣縣令,皇帝不管也不問。
❿ 唐詩三百首那些描寫唐朝社會風貌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風貌、代表盛唐詩歌高度藝術成就的,是偉大詩人李白。他的詩充分表現了盛唐社會士人的自信與抱負,神采飛揚,充滿理想色彩。他的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極大地豐富了古體詩的表現技巧,把樂府詩的寫作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絕句和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一起被後世推為唐人七絕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富於想像的詩人,他的詩常常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又由於他性格開朗豪放,他的詩意象明麗清新、色彩鮮艷。他純然是一位天才的詩人。
當時另一位偉大詩人,是被後人稱為「詩聖」的杜甫。唐代沒有任何一位詩人,像他那樣深廣地反映安史之亂的歷史,因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唐詩到杜甫是一大轉變,題材轉向寫時事、寫底層百姓的生活;寫法上採用敘事和細節描寫,在敘事和細節描寫中抒情。
杜詩中著名的「三吏」、「三別」,全面反映了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深重苦難。
哀王孫
杜甫
長安城頭頭白鳥,夜飛延秋門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宮走避胡。
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得同馳驅。
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
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
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不敢長語臨郊衢,且為王孫立斯須。
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橐駝滿舊都。
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
竊聞天子已傳位,聖德北服南單於。
花門嫠同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無時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