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的狐狸叫什麼名字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的狐狸叫斯密爾
②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的男孩是誰他的身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其實這是一本兒童讀物,但是我讀它的時候已經上初中了,還是感覺很新奇。
③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的主要人物
講的是一個叫尼爾斯的小男孩,調皮搗蛋,還愛虐待小動物。有一天因為他的頑皮,得罪了一位有法力的小狐仙,被小狐仙變成了一個比動物還小的小人,而且突然能聽得懂小動物的話。他開始慢慢明白自己以前做錯的事情。在公牛的指點下騎著家鵝莫爾典,隨大雁漂泊,踏上了尋找小狐仙的漫長旅程。他們沿著狹長的瑞典國土飛行,一路上經歷了無數的危險,演繹了種種傳奇。漫長的旅途,其實也象徵著尼爾斯成長的歷程,他逐漸的長大懂事了,知道了什麼是善惡,學會了同情和愛,最後尼爾斯用行動證明了自己改過的決心,當然,他也恢復了原來的樣子。該片通過動畫的形式給小朋友講述了很多的道理(這個小朋友裡面就有我了,不知道有你沒呢?),頗有教育意義,而充滿浪漫色彩的想像力與形象的人物製作,給予在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孩子無盡的童年快樂!
④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尼爾斯簡介
一個名叫尼爾斯的14歲小男孩的故事,他家住瑞典南部,父母都是善良、勤勞卻又十分貧困的農民。他不愛讀書學習,調皮搗蛋,好作弄小動物。一個初春,尼爾斯的父母上教堂去了,他在家裡因為捉弄一個小精靈而被精靈用妖法變成一個拇指一般大的小人兒。正在這時,一群大雁從空中飛過,家中一隻雄鵝也想展翅跟隨大雁飛行,尼爾斯為了不讓雄鵝飛走,緊緊抱住鵝的脖子,不料卻被雄鵝帶上高空。從此,他騎在鵝背上,跟隨著大雁走南闖北,周遊各地,從南方一直飛到最北部的拉普蘭省,歷時8個月才返回家鄉。他騎在鵝背上看到了自己祖國的奇峰異川、旖旎風光,學習了祖國的地理歷史,聽了許多故事傳說,也飽嘗了不少風險和苦難。在漫遊中,他從旅伴和其他動物身上學到不少優點,逐漸改正了自己淘氣調皮的缺點,培養了勇於舍己、助人為樂的優秀品德。當他重返家鄉時,不僅重新變成了一個高大漂亮的男孩子,而且成了一個溫柔、善良、樂於助人且又勤勞的好孩子。
作家簡介:塞里瑪·拉格洛芙(1858~1940)是瑞典的優秀女作家,1909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拉格洛芙生於瑞典西部的一個陸軍中尉家中。她從小喜歡聽祖母講故事,喜歡讀書,立志要當一個作家。長大後,她在一座小城當了十年中學的地理教師。在任教期間,她開始了文學創作,寫出了許多優秀的短篇小說。《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是她唯一為兒童而寫的長篇童話,它是根據瑞典教育部的要求,作為一部學校地理教育讀物而寫的,不料它在以後竟成為了世界文學藝術的珍品。因為拉格洛芙的巨大成就,1914年她被選為瑞典皇家學會會員。在瑞典,現在有一項最重要的兒童文學獎,就是用尼爾斯這名字命名的。
⑤ 騎鵝旅行記里的男孩叫什麼幾歲講述什麼故事
騎鵝旅行記,又稱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主人公尼爾斯是一個十四歲左右的少年,作品主要講述了一個頑童騎鵝旅行的故事
內容簡介:
尼爾斯不愛學習,一看到書本就會犯困;不愛牧鵝放鴨,會經常捉弄家裡飼養的小動物,以至於家禽看到他就會咬他。可是同住一個小村莊里的還有一群小精靈,尼爾斯有一天戲弄了一隻小精靈,受到懲罰變成一個拇指大的小人。還沒等他弄明白是怎麼回事,他已經騎在家鵝馬丁的脖子上,和一群野鵝飛上了天空。馬丁決定和野鵝飛往北方,那是他嚮往已久的拉普蘭。途中尼爾斯發揮人的聰明機智和狡猾的狐狸做斗爭,不畏艱險和困難智取烏鴉山的盜賊。尼爾斯和野鵝群一起主持正義,扶危濟困,在去往拉普蘭的路上,結交了很多好朋友。正是這些經歷使尼爾斯從一個頑皮搗蛋的孩子變成一名具有正義感、真誠、智慧、勇敢、善良的小英雄。尼爾斯最終變成善良懂事的小男孩,他變回原形,回到家生活在父母身邊,從此也變成一名熱愛學習的好學生。
⑥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的小男孩現在在哪裡為什麼會忍不住笑起來
因為這小男孩兒遇見高興的事情了,他就忍不住的笑起來,小男孩笑得是那樣的高興,小男孩高興了是一樣的好事
⑦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人物有誰
人物介紹
編輯
尼爾斯
作品中的主人公尼爾斯本是一個十四歲左右的少年,他調皮、貪玩、任性、懶惰,不愛學習,對待動物和人十分兇狠,因為對小精靈不恭敬、出爾反爾,受到了懲罰,被小精靈變成了一個只有拇指般大小的小人兒。旅行路上的尼爾斯,跟著鵝群看到了許多美麗迷人的瑞典自然風光那些巍巍高山、茫茫大河、黑黑森林、或貧瘠或富饒的土地、或雄偉或壯觀的城鎮,都讓尼爾斯驚奇不已,在這一條前行的路上,他收獲了友情和愛。然而,也有孤獨、無助、飢餓、寒冷甚至死亡的一次又一次威脅。 [6]
阿卡
野鵝群的頭鵝,是個一百多歲的老鵝。她對人懷著很深的警惕,所以不願讓尼爾斯呆在野鵝群里。當尼爾斯被馬丁帶到野鵝群里的時候,她決定第二天早上就攆尼爾斯回家,可是當天晚上狐狸斯密爾偷襲了野鵝群。尼爾斯憑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救回了一隻野鵝,從而讓阿卡對尼爾斯產生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