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皇帝的兄弟叫什麼皇帝的兒子又叫什麼
拿清朝來說,皇帝的兄弟被稱為王爺,例如,咸豐皇帝的弟弟奕,他就是恭親王。而皇帝的兒子中,將來要做皇帝的叫做太子,他即位之後就叫做皇帝,其他那些皇子就是將來的王爺。住在自己的王爺府里的。
清朝皇帝的「子」分「宗室」和「覺羅」,什麼叫「宗室」?什麼叫「覺羅」?是努爾哈赤的父親,以下就是努爾哈赤的兄弟,跟他的子孫,叫「宗室」,他們系黃帶,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以下,子孫叫「覺羅」,系著紅帶子,這個是不能混的。
在清朝,系黃帶子就是黃帶子,系紅帶子就是紅帶子,不能混淆,個別有例外,這是「宗室」和「覺羅」。「宗室」它也分級,這個爵位分級,分十二級,頭四級就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是四級,每一級都是等級森嚴的。
後面五、六、七、八還是四級,後面四等就是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八分」就是八份。當年在關外打仗的時候,努爾哈赤打仗的時候,打勝了之後,把那些東西分八份,一個旗一份,不入,那不夠八份,就別參加。
後來就變成一個固定名詞,「入八分」,不入八分,就是八份,這是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就是奉國將軍,奉恩將軍,鎮國將軍,輔國將軍,也是四個,合一塊是十二等。
皇帝的皇子一般是15歲,大體上15歲就成年了,就是指婚,結婚,分府,親王就是親王府,郡王就是郡王府,貝勒府,貝子府,分府,就搬出皇宮住了。但是有例外,個別的也可以住在皇宮。
親王的兒子封郡王,郡王再往下封是貝勒,貝勒兒子是貝子,一代一代往下降。因為當時他考慮到大清王朝億萬斯年,要萬歲,一萬年,這一萬年,他這個王就不得了,所以要往下降,降到最後,叫閑散宗室,就沒有爵位了,這是一般情況。
有的例外,叫做世襲罔替,八個不降。這八個,就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郎,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還有敬謹親王尼堪,還有兩個郡王;
一個是克勤郡王岳託,還有一個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就是六個親王,兩個郡王當年開國的時候,他們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他們就是世襲罔替,就是親王有一個人繼承,還是親王,一直到清朝末年,始終是親王,這八個世襲罔替的親王和郡王,俗稱「鐵帽子王」,這么來的。
另外四個親王世襲罔替,一個是怡親王允祥,就是幫助雍正取得皇位那個,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這四個親王世襲罔替,所以清朝世襲罔替的王,前面是六個親王,兩個郡王,後面是四個親王,一共是12個王,世襲罔替,就是他們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親王,其他的不行。
(1)古代皇帝男孩子叫什麼名字大全擴展閱讀:
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庄、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親王和郡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但是後代的襲爵待遇不一樣。
滿清皇室爵位是這樣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清初諸王都是因軍功受封,功勞大的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後代襲爵沒有變化都是原始的王爵。
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Ⅱ 皇帝如何稱呼自己的兒子
皇帝對兒子的稱呼:親昵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字,如桓兒,構兒等。
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法定繼承人,稱太子或世子。兩漢,皇帝與諸侯王的繼承人皆稱「太子」, 但惟皇儲稱「皇太子」。漢以後,諸侯王的繼承人改稱「世子」,「太子」成為了皇位繼承人獨有的稱呼。
封建社會的太子,其地位僅次於皇帝,擁有監國的權利,並擁有類似於朝廷的東宮官。需要指出的是,「太子」並非與生俱來的身份,而是皇帝賦予的身份。只有獲得「冊封」,才會取得太子的身份。
皇帝女兒的稱呼:皇帝的女兒稱公主,皇帝的姐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媽稱大長公主,或者太主。這是個輩分問題,隨著不同的皇帝登基,公主們也會有不同的封號。
(2)古代皇帝男孩子叫什麼名字大全擴展閱讀:
1、皇帝的自稱:
先秦時期的王或者古代的部落聯盟時期,這時候的首領的自稱與一般人沒有區別,稱「我」、「 吾」、「 余」、「 朕」。要注意再先秦時期「朕」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
但是秦始皇做了始皇帝後,規定「朕」是皇帝的專用的,誰敢再自稱朕那就是謀反了。而在古代的喜劇里表演皇帝的話,也只能用「寡人」,代表自己。
2、臣民對皇帝的稱呼
皇帝還在世時,其他人對皇帝要稱「陛下」、「皇帝陛下」、「聖上」、「主上」、「至尊」、「我主」、「吾皇陛下」、「大家」,等等,而皇帝的子、女們稱呼皇帝為「父皇」。此外,皇帝生前還可以稱呼他的尊號和年號。
尊號一般都是贊美之詞,像唐懿宗李漼,尊號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主要是美化皇帝自己,沒有實際意義。
Ⅲ 給男孩起名字。想知道歷代皇帝給自己造的字。
歷史上最喜歡造字的皇帝有兩個,一個是武則天,還有一個是三國時期孫權的兒子孫休。
武則天當初造了很多字,但是大部分都沒能流傳下來,比如她曾經想把國家的「國」字內部改為「武」字,後來有人說這是將自己困了起來,所以又重新改回來了。她造的字里比較出名的就是這個「曌」字。【日月當空】之意。
孫權的兒子孫休是三國時期的吳景帝,字子烈。他沒有什麼大的功績,可是非常喜歡造字。他有四個兒子,名和字都是他自已造的。那些字很復雜,很多已經打不出來了,連字典上也沒有了,我可以給你描述出來。
另外較出名的就是南漢開國皇帝劉岩。劉岩於926年為自己改名為「劉龑」,自創一「龑」字,取自《易經》中「飛龍在天」之意。唐代還有一首詩叫《復留侯從效問南漢劉岩改名龑字音義》。
伏羲初畫卦,蒼氏乃制字。點畫有偏旁,陰陽貴協比。
古者不嫌名,周公始稱諱。始諱猶未酷,後習轉多忌。
或援他代易,或變文迴避。濫觴久滋蔓,傷心日益熾。
孫休命子名,吳國尊王意。單莔雨升僻,壹臣昷蔜稱異。
梁復踵已非,時亦跡舊事。專免傑自其一,蜀闖是其二。
鄙哉化晵名,陋矣麥黃專義。大唐有天下,武後擁神器。
私制迄無取,古音實相類。歷塤乙囝星,□忠厓□埊。
□圀及曌□,作史難詳備。唐祚值傾危,劉龑懷僭偽。
吁嗟毒蛟輩,睥睨飛龍位。龑岩雖同音,形體殊乖致。
廢學愧未弘,來問辱不棄。奇字難雄博,摛文伏韓智。
因誦鄙所聞,敢布諸下吏。
這首詩里提到的好多奇奇怪怪的字是孫休給自己兒子造的字。
你說的那些不普通的字比如說「猷」「彖」「翾」,很帥的。
嘿嘿,我很喜歡人名和漢字的,你要是想取名的話,說一下你想要的字的意思和姓,我幫你想。
Ⅳ 皇上的兒子叫什麼
以清朝為例,皇帝的兒子被稱為皇子、阿哥。
不同朝代有不同稱呼,史書有明確記載的是清朝,在清朝,對於皇子的稱呼有幾種,不同身份的人對皇子的稱呼是有區別的。
皇帝或者皇帝的妃子或者老佛爺在稱呼皇子時可以稱幾阿哥,或者直接叫皇子的名字。
同時"阿哥"也是大臣們對皇子的稱謂。內務府官員和太監在書面上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稱"皇兒子"。
(4)古代皇帝男孩子叫什麼名字大全擴展閱讀:
皇室女宗親的稱謂
皇帝的女兒稱公主,皇帝的姐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媽稱大長公主,或者太主。這是個輩分問題,隨著不同的皇帝登基,公主們也會有不同的封號。
皇室宗親的女兒的封號根據她們父親的封號來定。朝廷封的藩王的女兒叫郡主,這些王一般是皇帝的兒子,那麼郡主,一般是在任皇帝或先皇帝的孫女輩份。
也有年長的郡主,那是因為皇帝的變換,但是郡主的封號不變。離皇室較遠的宗親封的郡王也較小,他們的女兒稱為縣主。
Ⅳ 古代皇上的稱呼有哪些
中國古代帝王的稱謂,除了稱王、稱皇帝、稱謚號、稱廟號、稱年號以外,還有一些別稱,散見於一些典籍當中。平時讀書,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參考。
1、皇王:對君王的敬稱,猶言大王。見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四方攸同,皇王維辟,皇王烝哉。」朱熹《集傳》:「皇王,有天下之號,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規定,朝廷祭告宗廟,高祖以上概稱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別稱。《隋書·王劭傳》:「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蓋謂至尊受命出為天子也。」
4、主:古代對國君的稱呼。《商君書·君臣》:「故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
5、主上:臣下對國君的稱呼。《資治通鑒》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
6、主公:臣下對君主的稱呼。《三國志·蜀志·法正傳》:「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國君的別稱。《墨子·貴義》:「且主君亦嘗聞湯之說乎?」
8、君:君主、天子。《尚書·大禹謨》:「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9、君王:對帝王的稱呼。《國語·吳語》:「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書·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無不亂之國。」
11、君人:指皇帝。《商君書·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於諸侯,必劫於百姓。」
12、先帝:當朝帝王已死的父親。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稱其先代君王的稱呼。《詩經·鄴風·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後:先世君王的稱呼。《漢書·韋賢傳》:「我既此登,望我舊階,先後茲度,漣漣孔懷。」顏師古註:「先後,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長,已故的帝王。《禮記·緇衣》引逸詩雲:「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鄭玄註:「先正,先君長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稱呼。唐,杜甫《憶昔》詩之一:「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咸陽。」
17、先主:對開國君主的稱呼。《三國志》有《先主傳》。
18、先公:對天子、諸侯祖先的尊稱。《國語·魯語上》:「諸侯祀先王先公。」韋昭註:「先公,先君也。」
19、先聖王:古代的賢明君主。《呂氏春秋·論人》:「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宮中近臣或後妃對皇帝的一種稱呼。《新唐書·李輔國傳》:「代宗立,輔國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謂帝曰:『大家第坐宮中,外事聽老奴處決。」
21、大王:對帝王的尊稱。《舊唐書·玄宗紀上》:或曰「先啟大王。」
22、大君:古時天子的別稱。宋。范仲淹:《六官賦》:「伊六官之設也,所以經綸庶政,輔弼大君。』
23、大皇:對帝王的尊稱。《昭明文選·晉·陸機·辨亡論》:「大皇既沒,幼主蒞朝。」
24、大庭:傳說上古帝王的名稱。《莊子·胠篋》:「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對初死皇帝的諱稱。《後漢書·安帝紀》:「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聖、聖主、聖明主、聖上、聖君、聖明、明哲:都是對皇帝的尊稱。班固《東都賦》:「於是聖上賭萬方之歡娛,又沐浴於膏澤。」
27、上:在上者,有時特指君主、帝王。《禮記·王制》:「尊君親上,然後興學。」
28、今上:對當時帝王的稱呼。有時也稱當今。《史記·史公自序》:「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鄭玄:《詩譜序》:「詩之興也,諒不於上皇之世。」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稱呼。《荀子·王霸》:「百王之法不同。」
31、足下:戰國前後,臣下對君主的敬稱詞。相傳起於春秋時晉文公懷念介之推。《戰國策.燕一》:「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
32、萬歲:古代臣民對王侯的祝賀之詞,秦漢以後演變成皇帝的尊稱。
33、陛下:秦以後專稱皇帝為陛下。
34、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稱的謙詞。《老子》:「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彀。」《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彀?』」
35、寡君:人臣對別國稱自己國家君主的謙詞。《左傳》僖公四年:齊侯曰:「豈不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彀同好何如?」對曰:「君惠憿福於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36、國王:君主或帝王的稱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漢至明一直沿用。
37、國主:國君、國王。《文選.李陵,〈答蘇武書〉》 :「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
38、帝、帝王:古代君主的稱號。如,三皇五帝。
39、後王:古代君主的稱呼。《荀子·不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後王是也。」後王:當今之王。
40、素王:遠古帝王的稱呼。道家稱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為素王。儒家稱孔子為素王。
41、世主:國君。
42、少主:年輕的皇帝。《大唐新語》卷十一:「高宗大漸,顧命裴炎輔少主。」
43、社稷主:國君的代稱。《大唐新語》卷一:「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於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異議?』」
44、元後:對天子或君主的稱呼。後世又稱帝王嫡妻為元後。
45、社君:對幼主的稱呼。
46、元首:君主。
47、元君:善良的君主。
48、嗣皇、嗣君、嗣聖、嗣王:繼位的帝王。《禮記·曲禮下》:「踐阼,臨祭祀,內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49、駕、大駕、車駕、御駕、聖駕、尊駕:原為帝王車乘的總稱,後來常用為帝王的代稱。《舊唐書.宦官傳》:「車駕頻致播遷,朝廷漸加微弱,原其禍作,始自中人。」
50、萬乘:帝王的代稱。《孟子·梁惠王上》:「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有千乗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乗。故以萬乘稱天子。
51、乘輿:帝王的車輿,後亦代稱帝王。《後漢書·耿弇傳》:「乘輿且到,臣子當擊牛醨酒,以待百官。」
52、皇輿:帝王的車輿,後亦代稱帝王。屈原《離騷》:「豈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53、真主:帝王別稱,即所謂真命天子。《後漢書·王常傳》:「常大悟曰:『王莽篡弒,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傑並起。今劉氏復興,即真主也。』」
54、真人:帝王的別稱。《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55、天子:君主。《禮記·曲禮》:「君天下曰天子。」
56、天王:殷周時天子只稱王。春秋以後,一些諸侯例如楚、吳等相繼稱王,於是尊稱周王為天王。後來泛指封建帝王。杜甫《憶昔》詩:「犬戎直來坐御床,百官跣足隨天王。」
57、天顏:帝王的容顏,代稱帝王。
58、天囚:對帝王的蔑稱。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為漢族之元首,是何異取罪人於囹圄而奉之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別稱。舊時又代指父親和丈夫。《後漢書.梁竦傳》:「(竇)憲兄弟奸惡繼伏辜誅,海內曠然,各獲其宜。妾得蘇息,拭目更視,乃敢昧死自陳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喪時的自稱。《左傳》僖公九年:「凡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沖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稱的謙詞。
62、太祖、高祖:對開國帝王的尊稱。多用為廟號。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對開國帝王的尊稱。多用為廟號。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64、皇考:本為人名。(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皇考忠)常在清代,指當朝皇帝已死的父親。
65、大行:是指剛剛崩逝,未稱廟號、謚號的皇帝。
66、太上:本指遠古帝王時代。《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釋文:「太上,謂三皇五帝之世。」後世尊稱帝王為太上。
67、太宗:對開國第二代皇帝的尊稱。
68、可汗:古代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族對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三世紀時最先用於鮮卑族。
69、單於:兩漢時匈奴稱其君長為單於。郎主:遼、金時期對北方君主的稱呼。
70、人牧:國君的別稱。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71、九重:原指宮禁,帝王之居處。《楚辭.九辯》:「君之門以九重。」後又代稱天子。《舊唐書.宦官傳》:「萬機之與奪任情,九重之廢立由己。」
72、朝廷:本來指帝王接見臣下紇處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帝王的代稱。
73、明上、明王:對帝王的尊稱。
74、後主:後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習慣上也稱後主。如南朝陳後主、五代李後主。
75、縣官:皇帝的代稱。古時稱王畿內都邑為縣,所以又以縣官為朝廷的代稱。
76、官家:皇帝、朝廷的別稱。胡三省:「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白居易《喜罷郡》詩:「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歲月屬官家。」
77、至尊:皇帝的代稱。賈誼《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
Ⅵ 黃帝有幾個兒子,都叫什麼名字
史載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依次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少昊、顓頊、帝嚳、唐堯、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這些後裔在黃帝到堯、舜、禹時期大都已經脫離黃帝母族,建立了大批的氏族方國或部落,有了獨立的姓和氏。
後來,周武王(姬發)從陝西東出中原建立了周朝,分封諸侯或方國,其中姬姓國53個,這些姬姓國以國為氏,於是形成了中國的大多數姓氏,中國人遂自稱「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
黃帝的配偶:
1、嫘祖:一作「累祖」。為西陵氏之女,軒轅黃帝的元妃。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出生於西陵(一說今河南省西平縣,一說今四川省鹽亭縣)。
嫘祖生玄囂、昌意二子。玄囂之子蟜極,蟜極之子為五帝之一的帝嚳;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帝」。
2、女節:方雷氏,黃帝次妃。
3、彤魚氏:名蒼林、麗娛,諱邛,炎帝之女,黃帝第三妃,負責人們的飲食住行。被後世尊為烹飪始祖。
4、嫫母:面貌醜陋,但為人品德賢淑,性情溫柔,為黃帝第四妃,曾幫助黃帝大敗炎帝、殺蚩尤。
Ⅶ 中國古代皇帝的兒子都有什麼稱號
在沒有封號以前按順序叫幾殿下,有封號則稱呼封號。
1、皇子,一般來說皇子長到一定年紀後就封王。
2、一旦封王,是否就藩要看朝代,例如漢代、晉代還有中唐以前的唐代、明代,藩王都是正式出藩的,也就是到相應的封地去。至於唐代玄宗開始,皇子一律留居京城,宋代也是,此時封號只是象徵性的,不享有實際的封地。
3、在清朝時期,皇子被稱為阿哥。
4、太子,是中國古代帝王的繼任者的稱謂,被定為王位、皇位繼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稱皇太子,僅帝制時代的太子,才可稱皇太子。
(7)古代皇帝男孩子叫什麼名字大全擴展閱讀:
陛下
原是古代對帝王的尊稱,《韓非子 存韓》:「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未也。」秦朝以後,專稱皇帝為陛下,
萬歲
原為古人飲酒上壽之祝詞,上下通用。《事物紀原 卷一》:「戰國時,秦王見藺相如奉璧,田單偽約降燕,馮諼焚孟嘗君債券,左右及民皆呼萬歲。蓋七國時,眾所喜慶於君者,皆呼萬歲。秦漢以來,臣下對於見君,拜恩慶賀,率以為常
上
這是一個方位詞,由於皇位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管子 君臣下》:「民之制於上,猶草木之制於時也。」《史記 太史公自序》:「作今上本紀第十二。」今上,指的是漢武帝。
上主
指賢明的君主
聖上
臣下對皇帝的稱呼。
聖
對皇帝的尊稱。
聖人
對皇帝的尊稱
官
對皇帝的敬稱。如晉石鑒稱其君趙太祖石虎(見《晉書 石季龍載記下》)、南朝齊荀伯玉稱齊高帝蕭道成(見《南齊書 本傳》)皆曰「官」。
官家
對皇帝的稱呼
縣官
西漢時對皇帝的稱謂。《史記 絳侯世家》:「庸知其盜買縣官器,怒而上變告子,事連污條侯。」索隱:「縣官謂天子也。所以謂國家為縣官者,《夏官》王畿內縣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
國家
東漢時對皇帝的稱謂。
國主
一國的君主。
至尊
對皇帝的尊稱。
君王
古時對帝王的一種稱呼
君人
指皇帝或國君
皇後
指君主。皇,大;後,君
王後
指君主
官里
指皇帝,猶言官家。元周密《武林舊事》:「是日,官里大醉,申後宣逍遙子入便門升輦還內
聖歷
指皇帝。南朝粱江文通《詣建平王上書》:「方今聖歷欽明,天下樂業。」唐劉良註:「聖歷,謂天子也。」。
Ⅷ 關於皇帝兒子的稱謂
在清朝,冊封太子前一般叫阿哥。對於「太子」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稱謂。
1、一般來說皇子長到一定年紀後就封王(一般為親王級),所以可以稱呼封號,或者殿下、大王(王爺這個稱呼明代中期以前基本不存在)
2、一旦封王,是否就藩要看朝代,例如漢代、晉代還有中唐以前的唐代、明代,藩王都是正式出藩的,也就是到相應的封地去。至於唐代玄宗開始,皇子一律留居京城,宋代也是,此時封號只是象徵性的,不享有實際的封地。
3、對皇子的稱呼,也不像現在影視劇中一律稱「阿哥」。在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不同身份是有區別的,「阿哥」是大臣們對皇子的稱謂,內務府官員和太監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稱「爺」。書面行文則按排行稱「皇幾子」。
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法定繼承人,稱太子或世子。兩漢,皇帝與諸侯王的繼承人皆稱「太子」, 但惟皇儲稱「皇太子」。漢以後,諸侯王的繼承人改稱「世子」,「太子」成為了皇位繼承人獨有的稱呼。
封建社會的太子,其地位僅次於皇帝,擁有監國的權利,並擁有類似於朝廷的東宮官。需要指出的是,「太子」並非與生俱來的身份,而是皇帝賦予的身份。只有獲得「冊封」(見下),才會取得太子的身份。
皇帝女兒的稱呼:
皇帝的女兒稱公主,皇帝的姐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媽稱大長公主,或者太主。這是個輩分問題,隨著不同的皇帝登基,公主們也會有不同的封號。
舉個例子,漢武帝的時候,漢武帝劉徹的姐姐平陽在劉徹父親在位的時候稱平陽公主,劉徹即位後就應該稱呼為平陽長公主,而劉徹的姑媽,也是劉徹第一任皇後陳阿嬌的母親,被稱為館陶大長公主,因為館陶大長公主的母親,也就是劉徹的奶奶姓竇,所以館陶大長公主也稱竇太主。
Ⅸ 中國古代所有皇帝的名字
司馬炎是個大帥哥,即位後憑借著祖宗遺留下來的豐厚家業,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在皇宮發了幾條進兵的詔書後,吳主孫皓便自縛而降,統一大業就這么順利完成了。晉武帝一看原來做皇帝這么容易高興壞了,天天在皇宮里和自己的女人搞文藝節目。當然皇帝如此,整個社會立即奢靡起來。
Ⅹ 古代皇帝的稱謂
1、夏代帝王生時稱「後」,死後稱「帝」。後稷、後羿等的「後」,都是君長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稱「王」,死後稱「帝」。
2、在商代,「後」開始成為君主配偶的專稱。周代君主稱「王」。從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號都是自稱。謚法起於周孝王以後。謚號是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有褒貶之意。
3、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他認為:「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而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決定將三皇、五帝的名號合一,自稱「皇帝」。
4、秦朝滅亡後,謚法制度又被恢復。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謚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
5、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
6、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如西漢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廟奉祀。這也是古代文獻對隋以前帝王只稱謚號、不稱廟號的緣故。
7、明清以後,帝王的稱謂又為之一變。人們習慣上對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永樂帝、乾隆帝等,以後歷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
8、明清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君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幾乎都要改元。明清兩代,每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都只用一個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