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孩起名 > 三國人物名字都兩個字

三國人物名字都兩個字

發布時間:2021-04-12 09:22:47

⑴ 三國演義里的人物的名字為什麼都是兩個字

看看下文的解釋:

為什麼漢朝的皇帝王爺們名字大多都是只有兩個字?

西漢的皇帝不全是用單名,雙字名也有幾位,但東漢不管是皇帝還是平民大多都是單字名。

翻開歷史看看,整個的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一個字,雙字名是極少極少的。《後漢書》、《三國志》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乳名,如劉盆子、鄭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苟巨伯。知識分子、官員、顯要是找不出雙字名的。這真是怪事。
問題出在王莽身上。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撿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這個人對「名」特別重視,他一上台,就鬧起了一股改名風。首先把中央各級官名改了,然後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來,弄得人不知所措。後來,甚至將「匈奴」改成「降奴」,「單於」改成「服於」,由此引發了民族戰爭。王莽對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對自家的「王」看得特別重,對許多劉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賜姓「王」,以示恩寵。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出了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准備搶班奪權。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復名會宗。」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二、王莽上台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漢書·王莽傳》又有:「匈奴單於,順製作,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於依順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個字。可見,當時不但有禁止使用雙字名的法令,而且還影響到了匈奴。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范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單字現象得以沿續,一直到三國時代。

⑵ 三國中名字是兩個字有哪些人

王莽改制,強行規定成年男子必須單名雙字。到東漢末年,基本都是這種情況。
三國時期,見於記載有些人起名是兩個漢字。這里分幾種情況:
第一種是女性:如張春華、王元姬、孫魯班。
第二種其實還是一個漢字,由於復姓少見,使人產生錯覺,如高堂隆、成公英、仲長統、胡母班。
第三種是翻譯的名字,如步度根、沙摩柯、軻比能。
第四種是允許使用的例外雙名情況:用帶有福氣的詞語取名,如音樂家左延年、秦朗之父秦宜祿、田豫之子田彭祖。效仿前朝知名人物魏無忌、霍去病、劉病已取名的,應該也不在少數。
第五種是記錄者不知道此人的名,只知道他的表字,如劉備叔父劉元起、曹操謀士戲志才,也不排除要避諱而故意這樣記載的可能性。
第六種是表字名氣太響,世人甚至他自己都只呼表字,不再稱名,史書也隱去不記。如孔明岳父黃承彥。這類人物南朝很多,最著名者蘭陵王高長恭。
第七種可能是賤民出身,從小無名,只有綽號,如嚴白虎、張飛燕。
第八種是文學作品虛構人物,如關羽的手下敗將程遠志、趙雲的手下敗將邢道榮。
冷知識:秦國的武安君白起冤死之後,後人隱姓逃走,改姓武安。在傳統戲曲里,白起所用的武器是鏈子雙錘。所以虛構的虎牢關前呂布的手下敗將武安國,還真不好說是不是雙名人物。

⑶ 三國時期的人物名字為什麼都是兩個字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幾乎全是單名,這確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其實這種潮流從西漢滅亡一直持續到五胡亂華,當時的中國人都熱衷於起單名。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1、先秦以來,流行單名,但不排斥雙名。數數先秦各代的統治者,就不難發現人們喜歡單名。但雙名的也不少。

2、孔子在修訂春秋時,說到「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鄆」,然後《公羊傳》為這句話作注時說「此仲孫何忌也,曷為謂之仲孫忌?譏二名,二名非禮也。」意思是仲孫忌本來叫仲孫何忌,為何孔子寫成了仲孫忌呢?是因為孔子譏諷他名為雙字,所以故意省去一個何字,成為單字。雙名是不符合禮法的。

其實雙名在當時也是符合禮法的,公羊傳這么說有點牽強,我估計是孔子無意漏掉了一個字罷了。但孔聖人的這么隨意的失誤,就被後人理解成為孔子不喜歡雙名了。

3、到了穿越大師這里了。王莽建立新朝,進行「托古改制」,從先秦時代文化為自己的改革尋找靈感。王莽改了很多,其中包括名字。比如他把叫了幾百年的匈奴單於改成了「降奴服於」,把匈奴改為「恭奴」;他又把高句麗改名為「下句麗」,不知道他是想故意挑起戰爭還是心血來潮,反正雙方因此打了起來。

4、都給少數民族改名字了,當然少不了新朝子民。王莽的長孫叫王宗,估計是想當皇帝憋不住了,在家裡偷偷的准備了玉璽、龍袍等僭越物品。王莽知道後大怒,王宗被迫自殺。事後,王莽說「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復名會宗。」說的是,我這孫子王宗本名為王會宗,依據制度(製作)改名為王宗,現在他犯下了大不敬之罪,所以恢復他王會宗的名字,以示懲罰。

本來當時社會上雖然單字為主,但雙字也很多,經過王莽這么一折騰,人們就基本不敢起雙名了,於是單名成為絕對主流。

5、雖然劉備、曹操、孫權、關羽、張飛、趙雲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人物都是單名,但三國時代也有「殺馬特」非主流,敢於起雙名。(諸葛、司馬、皇甫、淳於、太史這種復姓不在其列)

最出名的,當屬諸葛亮喜愛的好同志之一郭攸之,郭攸之,字演長,南陽人。他有名有字,所以能夠證明郭攸之同志是三國時代實打實的敢於起雙名的非主流之一。

除此之外,曹魏大將田豫給自己的兒子也起了雙名――田彭祖,彭祖是我國傳說中的長壽之人,田豫起這么個名字估計是他兒子小時候得過大病,叫個彭祖,希望他能長命百歲。

孫權的兩個公主也是雙名:大女兒孫魯班,字大虎;小女兒孫魯育,字小虎。

還有存疑的,比如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承彥,我認為是字,而不是名,但史書並未記載其姓名,所以存疑。如曹操早期的謀士戲志才,志才也應該是字,不是名。如袁紹手底下駐守烏巢的幾個將軍,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等,我認為元進、莒子、威璜也是字,而不是名。

還有一些是《三國演義》虛構的人物,比如嶺南大將邢道榮、北海高手武安國等,就不說什麼了。

⑷ 《三國演義》中幾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單個字,有沒有兩個字的人呢

這是與古代的姓名命名禮制有關,姓.名.字是三個不同的意思。姓代表著家族的符號,孩子出身時就會冠姓,是中國家天下的一種表徵。名是父母給子女起的稱呼,一般非家族中人直呼其名是對對方的一種不尊重。字是家族中長輩(不一定是父母,爺爺或者族老可能性更大)在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時(也有十二或十六冠禮)正式起的稱呼,所以古時女子有名但無字。



其四、少數民族音譯,這個嚴格來說並不能計較字數了,不止三個的也有,少數民族當時都有自己的文化,名字也都是音譯過來的,比如沙摩柯、丘力居,於夫羅,軻比能,北宮伯玉,金環三結等。

⑸ 三國中的人物姓名為什麼都是兩個字

問題出在王莽身上。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撿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了幅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准備搶班奪權。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

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復名會宗。」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

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二、王莽上台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范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單字現象得以沿續,一直到三國時代。

拓展資料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⑹ 三國時期的人為什麼名字都是兩個字

據說好像是王莽那個年代規定的 最後發展成只有地位低下的人才有雙名...(當然後來又不是了)

《三國演義》里也有一些雙名出現,不過大多數都是作者虛構的人物 馬元義:張角的弟子。正史記載,估計是他的字,不是名。 程遠志:黃巾黨。虛構。 裴元紹:黃巾黨。虛構。 秦慶童:董承家的一個奴才。虛構。 郭攸之:蜀國大臣。這個確實是名,聽說那時候有個習慣,在名後邊加個助詞,此風晉朝依然有之,如裴松之、王羲之。 馬日磾:這個也是名,聽說他是因為崇拜金日磾才起的這個名,他的字據說也和金日磾一樣。 傅士仁:著名叛徒。這個大概是老羅搞錯了,這傢伙本姓士,名仁,字君義,那個「傅」字不知道誰給加上去的... 王子服:東漢大臣。正史記載,不過據說他還有個別名叫王服,也有管他叫李服的(見諸葛亮《後出師表》),待考。 蔣義渠:袁紹的部將。正史記載,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字。 尹大目:魏國武將。正史記載,不過這個確實是字,不是名。感覺很奇怪,怎麼起這個么破字... 石廣元、孟公威、崔州平、黃承彥:諸葛亮的朋友還有岳父。這幾個都是字,不是名。石廣元真名石韜,孟公威本名孟建,崔、黃二公本名待考。 楊大將:袁術的謀士。估計寫這一段的時候老羅剛好發燒了,人家明明叫楊弘...正史有明文記載。 呂威璜、韓莒子、眭元進:正史有記載。這三個傢伙都是淳於瓊的副將。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字。 李春香:黃奎的妾,不過似乎又是老羅虛構出來的人物。 劉元起:劉備的叔叔。估計也是字。 曹安民:曹操的侄子。不知道是名還是字。 曹文叔:曹爽從弟。這個一看就知道是字... 董荼那、阿會喃、金環三結、朵思大王、帶來洞主、木鹿大王、兀突骨、軻比能、徹里吉、俄何燒戈、胡赤兒、胡車兒:全是什麼南蠻、羌族、鮮卑的那號人物...估計全是音譯過來的... 綜上,似乎只有「郭攸之」還有「馬日磾」這兩個名字是正正經經的雙名,其他的要麼是字,要麼是謬誤,要麼就是異民族...

兩個原因:一是避諱禮制,二是「王莽改制」。 「三國」人物絕大多數是單名,取雙名的印象中只有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三國時期,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幾乎清一色的都用單名,這種現象與兩點有關。一是避諱禮制。先秦的《禮記·曲禮》規定「二名不偏諱」,意思是說:如果兩字為名,只諱言其一字,另一字可不諱。隨著避諱制度的漸趨嚴密,「二字不偏諱」也成非禮了,不如「一字為名令難言而易諱」。二是「王莽改制」。西漢末年,王莽上台之後,將全國土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均不得買賣;還曾屢改幣制,更改官制,改了官名改地名,改了地名改人名,他下達了禁止使用二字名字的法令。 《漢書·王莽傳》載:「莽念中國已平,唯四夷未有異,乃遣使者齎黃金幣帛,重賂匈奴單於,使上書言:『聞中國譏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聖制。』」這則史料告訴我們,王莽做了皇帝後,派遣使者攜帶金銀財寶送給匈奴的單於。單於回復說:聽說中國取消二字名,我原名囊知牙斯,現在改名為知,以服從「聖制」。 王莽取消雙名而主用單名的制度,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造成後來東漢、三國等朝代取單名之風達300餘年之久

⑺ 三國人物里的名字為什麼大多是兩個字

翻看東漢、三國長達300多年的歷史,會發現一個驚人的「巧合」:這一時期內的人物,絕大部分取得名字都是單字的,除了一些有個性的隱士如龐德公,和一些乳名如劉盆子外,要想在有身份、地位的人中找到名為雙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保證統治地位和強調政權的合法性,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幾乎無孔不入,當然也涉及了人名。

在這一系列「托古改制」的改革中,王莽對「名」特別重視,他一上台,就大刀闊斧對事物的名稱進行改革。而對姓名更是特別在意,他曾下過一道這樣的命令:第一,王莽上台後,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第二,只有良民才有資格使用單字,用雙字是一種懲罰。

王莽對姓名的改革影響了後世,人們為了顯示自己是良民,是有地位的人,紛紛取單字,這也就是為什麼東漢、三國時期人們的名字多是單字的原因。

⑻ 為什麼三國人物的名字都是兩字的

翻開中國歷史,整個的東漢至三國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一個字,雙字名是極少的。《後漢書》、《三國志》中的人名,少有兩個字的,即使有也是些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而知識分子、官員、顯要者是找不出雙字名的。
問題出在王莽身上。
西漢末年,王莽掌握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撿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當然也涉及到人名。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等到爺爺和爹爹死了以後,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了幅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准備搶班奪權。可能力有限,事情暴露了。
盡管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復名會宗。」 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原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他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
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二、王莽上台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范圍、交際范圍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單字名現象得以沿續,一直到三國時代。

⑼ ·為什麼《三國演義》里人名都是2個字·

兩個原因:一是避諱禮制,二是「王莽改制」。

《三國演義》的出場人物,有人做過統計分類,其中有名有姓者共1092人,有姓無名者40人,無名無姓,但在書中有活動和涉及具體情節者27人。

有幾個人物出場不多,姓名不全,卻容易記住。一是有名無姓的貂蟬,按雜劇里貂蟬的表白,她原是山西忻州木耳村人,姓任,父親任昂,自己小名喚作紅昌。漢靈帝選拔為宮女,職掌貂蟬冠,因而得名貂蟬。二是有姓無名的大喬、小喬,東吳的這對美女,沒見有人提起她們叫什麼。三是無名無姓只有個官銜:督郵,他說劉備「詐稱皇親」,想索取賄賂,沒想到挨了張飛的一頓臭揍。

《三國演義》里的人物姓氏(包括10種復姓)共220種。張姓最多,有71人;劉姓次之,61人;王姓再次之,48人。孫、李、曹、陳、楊、韓、趙,均在20人以上。有的姓氏很生僻。

「三國」人物絕大多數是單名,取雙名的印象中只有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三國時期,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幾乎清一色的都用單名,這種現象與兩點有關。一是避諱禮制。先秦的《禮記·曲禮》規定「二名不偏諱」,意思是說:如果兩字為名,只諱言其一字,另一字可不諱。隨著避諱制度的漸趨嚴密,「二字不偏諱」也成非禮了,不如「一字為名令難言而易諱」。二是「王莽改制」。西漢末年,王莽上台之後,將全國土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均不得買賣;還曾屢改幣制,更改官制,改了官名改地名,改了地名改人名,他下達了禁止使用二字名字的法令。

《漢書·王莽傳》載:「莽念中國已平,唯四夷未有異,乃遣使者齎黃金幣帛,重賂匈奴單於,使上書言:『聞中國譏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聖制。』」這則史料告訴我們,王莽做了皇帝後,派遣使者攜帶金銀財寶送給匈奴的單於。單於回復說:聽說中國取消二字名,我原名囊知牙斯,現在改名為知,以服從「聖制」。

王莽取消雙名而主用單名的制度,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造成後來東漢、三國等朝代取單名之風達300餘年之久。王莽的長孫王宗本名叫王會宗,此人覬覦祖父大位,事敗自殺,王莽在宣布對他的處理時還不忘名字的事,指定恢復他的原名,用雙名表示懲罰。

閱讀全文

與三國人物名字都兩個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