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西省寧都縣2011年文廂西路6-12號左右有個乾洗店叫什麼名字有沒有那個好心人知道謝謝
那你的確是有個乾洗店,而且應該叫品如的名字,而且這個牌子的話也十分的不錯
2. 我出生於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農歷1993年02月02日,請哪位專家幫我分析命局。用神 大運 小運 流年 取名
公歷:1993年2月2日(星期二)
農歷:壬申年正月十一日
於弘倫 於泰元 於君瑞 於雲晉 於濤輝 於寒元 於雨哲 於睿棋 於濤曠 於松澤 於月悟 於彤瑋 於文韻 於智鶴 於青平 於晉毅 於彬龍 於松柏 於濤聰 於宇傑 於瑋信 於葉秋 於苑博 於翰澤 於崇融 於鼎豪 於韻南 於德興 於哲倫 於博順
3. 求:給寶寶起名(急)
鍾諾
4. 姓寧起名大全
寧月松
寧壚淋
寧矩杳
寧昌旭
寧雨凡
寧藝賢
寧凌濤
寧素貞
寧潼彥
寧奇
寧俸弼
寧春禹
寧歌
寧明豐
寧廣佑
寧沖之
寧墁亭
寧肇雄
寧德益
寧祥桂
寧炯
寧盛
寧巾卜
寧明月
寧昕
寧尚鵑
寧疆
寧鵬民
寧凱輝
寧松琪
寧雨帆
寧浩哲
寧上翔
寧伯齊
寧佳彤
寧音子
寧全利
寧鎂淇
寧禧圭
寧語苘
寧枚
寧小漪
寧嘉瑋
寧苗
寧嘉游
寧魯
寧榕
寧延琪
寧楚笛
寧駿
寧灧彥
寧糧蕁
寧菊
寧歆童
寧月璇
寧靖楓
寧為貝
寧默翰
寧哲敏
寧峻崎
寧芯
寧志偉
寧鳴瀟
寧慶春
寧為
寧哈
寧軼凡
寧萇洪
寧智睿
寧先政
寧豐羽
寧珈
寧冠東
寧宸
寧海峰
寧春菊
寧驛弦
寧奕洲
寧弈靜
寧騏
寧虹
寧心嵐
寧銀瑣
寧妮
寧演蕊
寧廷軒
寧建寧
寧瑜
寧屹芙
寧越揚
寧睿航
寧貝克
寧釗遠
寧鈺磊
寧大清
寧邦景
寧新剛
寧盈
寧蓓
寧建國
寧永波
寧煜權
寧布諾
寧德絢
寧宏榪
寧蔚
寧芷旭
寧曉峰
寧亞君
寧斯亮
寧宸亮
寧忠潤
寧憶胭
寧家萌
寧一一
寧虎躍
寧學海
寧金榮
寧延可
寧雪菲
寧海波
寧顏珂
寧林鶴
寧崢恆
寧鈞皓
寧健澤
寧方平
寧都
寧惠珍
寧壟鑫
寧熙民
寧同宇
寧柰勁
寧文傑
寧慶雲
寧聖家
寧歡佳
寧偉強
寧泰百
寧立運
寧再吉
寧女真
寧煥新
寧臣金
寧子軒
寧書毓
寧益民
寧金鑫
寧永鳴
寧書暢
寧小蕾
寧夢菲
寧衛昌
寧星
寧吝東
寧雷翔
寧藝忱
寧紅斌
寧羽僮
寧升雨
寧荔雲
寧蘭馨
寧花樣
寧晨蕾
寧菲
寧東海
寧落
寧皓辰
寧志宏
寧宜衡
寧瀲灧
寧家宜
寧愛青
寧睿璇
寧偉華
寧柏杉
寧子樂
寧不言
寧靈囹
寧俊凌
寧叢君
寧博毓
寧克
寧藝鳴
寧康平
寧月欣
寧本富
寧迎春
寧龍珠
寧麒同
寧宇
寧朝鴻
寧奕賢
寧雲慶
寧澤華
寧永棠
寧寇希
寧盛釗
寧曦雨
寧欣揚
寧炫
寧楠
寧越芊
寧子赫
寧林羽
寧宇琪
寧欣宇
寧左傑
寧卿源
寧子煒
寧嘉禎
寧震
寧化漁
寧佳鷺
寧恆逸
寧江綿
寧亞楠
寧海錫
寧曦
寧志國
寧蘋蘋
寧文博
寧如駒
寧毓痕
寧維緯
寧麗筠
寧業佳
寧全發
寧典
寧紀瑞
寧漪涵
寧麗姝
寧沐昊
寧聖祺
寧章
寧明
寧震勃
寧國鏵
寧號強
寧憫
寧景泉
寧國丹
寧貴升
寧夢銅
寧策曦
寧婉迪
寧酥手
寧鎰濤
寧彤潼
寧浩
5. 怎樣寫關於寧都招牌的文章
你是要起名字還是做招牌呀,做的話,直接去招牌店就可以了,他們會給你設計的
6. 各位大師,本人姓李男寶寶2019.10.5日凌晨2.23農歷九月初七分出生,求大師解五行八字起名用
八字:己亥,癸酉,乙亥,丁丑
八字五行金木水火土齊全
金:月支酉金,時支丑中暗藏辛金
木:年支亥中暗藏甲木,日干乙木,日支亥中暗藏甲木
水:年支亥水,月干癸水,日支亥水,時支丑中暗藏癸水
火:時干丁火
土:年干己土,時支丑土
7. 江西省寧都縣田埠鄉東龍村今後有什麼發展
「早期客家搖籃」 贛南寧都縣
寧都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北部,版圖面積4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位,人口72萬,居贛州市第三位,其中縣城人口13萬,現轄12鄉12鎮。
寧都建縣歷史悠久。寧都縣建縣始於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曾用陽都、寧都、虔化、博生等縣名,元清時期兩度升為直隸州,1934年10月為國民黨專署駐地,解放初曾設寧都專區,1952年並入贛州專區。
寧都是著名的紅色故土。蘇區時期,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留下戰斗足跡。寧都是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和主戰場。1931年12月14日,國民黨26路軍1.7萬餘人在趙博生、董振堂的率領下,舉行了震撼中外的「寧都起義」,誕生了紅五軍團。1932年10月,中央蘇區中央局在東山壩小源召開了全體會議,史稱「寧都會議」。
寧都是早期的客家搖籃。大量的譜牒研究和田野調查證實,中原漢人唐宋時期南遷進入現在的客區,最早定居在寧都一帶,站穩腳跟養足實力後,逐漸向閩西,然後向粵東推進。寧化客家公祠所列一百多個客家姓氏中,有好幾十個是自寧都遷入的,如賴氏、廖氏、邱氏等。現在全縣客家姓氏130多個,客家人口占總人口的98%。孫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孫訁利於唐朝末年被封為東平候,定居寧都。
寧都素有「文鄉詩國」之美譽。「詩國」之稱始於宋代,明清之際,寧都文化達到巔峰,以清初著名的三大散文家之一魏禧為代表的「易堂九子」的出現,以及清初「三山學派」之首易堂學館的創立,寧都又添「文鄉」之譽。自宋至清,中榜狀元2人,探花1人,進士123人,舉人431人,居贛南之首。寧都教育底蘊深厚,民間崇學重教之風盛行,寧都中學曾連續10年高考上線人數名列全市前茅。
寧都是資源大縣。寧都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71%,活立木蓄積量784.8萬立方米,為國家首批100個生態示範縣之一。野生植物、野生動物資源、礦產資源豐富。寧都還有迷人的旅遊資源,最著名的自然風光數翠微峰風景區,該景區集儒、佛、道和革命歷史於一體,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被道家列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人文景觀中,有唐東平候孫中山先祖孫訁利 墓、建於西晉的青蓮古剎、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水口塔等,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等一批革命歷史文物。
寧都是農業大縣和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寧都經濟以農業為主,有「贛南糧倉」之稱,年產糧食30萬噸以上,2004年被評為全省糧食生產大縣。2004年全縣生產總值30.52億元,財政總收入1.4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38元,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現有貧困人口2.73萬。全縣新產業發展迅速,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形成了優質稻、臍橙、黃雞、加工型紅薯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和蘑菇、席草、蠶桑、茶葉、白蓮五個區域特色產業。目前建立了全國最大的紅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產加工基地。今年1-6月份,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7億元,同比增長11.8%,其中一產增長4%、二產增長19.6%、三產增長11.5%。實現財政收入8355.9萬元,同比增長17%,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062元,同比增長12.5%。全縣各級組織以新農村建設為總抓手,不斷發展新產業,調整調優經濟結構,實施工農聯動、城鄉互動戰略,轉變觀念,理清思路,力促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強勁邁進。
寧都風景:
1、翠微峰 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
翠微峰景區地處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地區東北部,寧都縣縣城西北郊5公里處。南距贛州市168公里,—抵省會南昌市330公里。總面積為16.1平方公里。
翠微峰景區古稱金精山區,區里丹霞紅層地——奇特,氣候條件優越,是江南古今風景旅遊勝地之一。其中的金精洞被北宗張君房所著《雲笈七簽》稱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三十五福地,並載入當代《中國名勝大辭典》。景區所屬地寧都縣,東臨南豐,廣昌、石城三縣,西鄰永豐、興國,北望義安、宜黃,南與於都、瑞金毗連。省內近鄰的風景名勝有:東面的龍虎山風景區和三清山風景區,南邊的漢仙岩省級風景名勝區和九連山自然保護區,西邊的井崗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青原省級森林公園,北邊的廬山風景區和梅嶺國家森林公園。外省鄰近廣東、福建兩省,兩省的旅遊景點豐富,所有這些景區與翠微峰風景區一線成片,形成了面上的旅遊網路。
2、蓮花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寧都縣城西面約15公里,翠微峰景區南端。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3公里,地域面積約15平方公里,海拔953.8米。山上蒼松蔭翳,幽笪夾道,氣候涼爽,山色迷人。因山形如蓮花,景色旖旎,故名蓮花山。
山上有一寺廟,名「青蓮古剎」。據碑文記載,寺為西晉釋氏青蓮祖師所建。明代萬曆二十六年無際九世法孫道正重建。現瓦青當上尚存明代紋飾,並有「青蓮」二字。寺內為書院式建築,外殼青磚青瓦,內殿樑柱列架,天花板和屋樑上繪有各色花——圖案。紅漆門楣上書有一方橫匾,上寫「青蓮古剎」四個遒勁達到旁邊。整個殿宇分前、中]、後三幢十殿:大雄寶殿、西方殿、吡羅殿、觀音堂、金光殿、祖堂、伽蘭殿、天王殿、地藏殿、臨齋殿。全寺佔地面積約2800平方米。
青蓮寺內,原有千年木魚梆、釵股鍾、石香爐、甘露柏等許多珍貴文物古跡,歷代相繼散失。現公存明、清碑刻十四方。
山中蘊藏龍卧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儲量達4700萬噸。蓮花山還有一峰、一岩、二洞,即白茅峰、出水岩、出風洞、太平洞。石林岩海,呈奇獻巧,為游攬勝地。
3、凌雲山
位於寧都縣西北部東韶鄉境內,在寧都、永豐、樂安三縣交界處。海拔1454.9米是寧都縣第一峰,屬雩山山脈。山峰由花崗岩體構成,山間多峽谷。
該山為寧都縣西北部天然屏障,東北—往西走向。主峰往東北主向綿延25公里,與大龍山毗連,往西南方向伸展,30公里,與鉤刀咀相接。東西寬10公里,四周有千米以上的牛牯嶂、天門嶂、崖鴣崬、寒婆崬、竹高嶺、盧穆峰、王泥崗等山,群峰崢嶸,巍峨壯觀。
4、武華山
位於寧都縣東面,與蓮花山遙相對峙。南北走向,東西寬10公里,南北長15公里。植被有濃郁的松、杉、竹和灌木林。主峰海拔1080.8米,它是武夷山的一餘脈,峰巒起伏,蒼籠相迭。
山上建有庵堂五座,寨牆東南面,有一座茶亭式門樓,上面橫嵌一塊石匾,鐫刻「地接琅環」四個大字。進門樓,往上行十餘步,左邊是一座庵堂,稱「腳庵」。大門上一方清同治年間石匾,刻「武華山」三個大字。庵分上下兩廳,為做佛事的主要場所。「腳庵」右上有一茶亭式建築,曰「過路亭」(亦為庵)。「」左上方約50米處為「觀音庵」。再上十餘米,便是距「真君庵」。其結構形式為一般民房所用的穿欄式。行至山頂,砌成。天氣晴朗時,登高遠眺,平疇綠野,星羅棋布。廣昌、石城、瑞金、興國諸縣山川景色歷歷在目。
5、東龍十景
在田埠鄉東龍村。十景為:
東龍古隘:寧都與石城縣交界處。隘口兩山夾峙,山間建涼亭一座,形勢險要。
巽峰插天:村東南山嶺上建有古寨。寨中有一棵徑粗三尺余高四丈五尺古杉樹,遠望之「舉高插漢如天齊」 。
玉崬擎雲:村西北有玉崬山,山上終年雲煙繚繞,如柱擎雲。
五馬落槽:村東南五座低矮山丘,象五匹馬同聚於一個山窩。
凌雲古閣:村北古剎,氣勢雄偉,遠望之有凌雲之勢。
雙澗抱村:村東兩條小溪,分別流經該村南北,至村西匯合。
虹橋鎖水:村西水口建「興隆」石拱橋一座。長三丈,寬一丈五。石橋橫跨水面,如鎖蛟龍。
塔影湖心:村西水口邊有七層寶塔一座,始建於明嘉靖,清雍正五年改建。塔下有深潭,每當初陽斜照,塔影倒立,景色十分倩麗。
七星環冢:又名七星抱月。村內有一古樟,旁以魚塘,塘邊立李姓開山祖墳冢一座。每當皓月當空,七條樹杈倒影池心,環抱明月(古冢)。
虎峰喬巒:村南有高低起伏的山嶺五座,同址於一大山窩內。從村莊高處望去,真乃「虎峰喬巒」,山川奇異自天成。
6、永寧寺:
永寧寺位於江西寧都縣城南,始建成於明朝萬曆年壬辰年間,初起名為永凝寺。寺東有碧波盪漾的梅江河,西臨蒼青翠綠的王屋山,北靠巍峨聳立的水口塔,南朝栩栩如生的龜山,自然戈爾巴喬夫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建成寺前,相傳寺東有旋渦翻騰的龍潭,潭成水災,由此,邑人發起建成寺鎮龍,確保平安。建成寺後,青龍受焰口法會的甘露水沐浴,改邪歸正,從此,寧都縣城安然無恙。
永寧寺景色優美,已日漸成為寧都縣城旅遊名勝之一,也是庄嚴的佛教聖地。現已建成有大殿、念佛堂、齋堂等建築,面積五千平方米。寺內黨住人員五十多人,堅持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暮途窮不食」的清規,過著晨鍾暮鼓的凈修生活。由於道風大振,譽靡海內外,因此香港、廣州、南昌等地的水陸法會接鍾而來。
7、水口塔:
水口塔又名「風水塔」,因寧都素稱「文鄉詩國」,又稱「文風塔」。它位於縣城南外一公里的梅江之濱,塔南有佛都永寧寺殿堂。1959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該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口塔始建於明真公元1592年,由知縣莫應奎興建的,塔身八面重檐,清乾隆二十六年塔頂被毀壞,乾隆四十三年顧鑒於維修,修後為七層高三十九米,塔身由外壁、內廊、塔心三部分組成,內廊中有階梯可通上下各層,塔心的東南西北各設一門,塔心室內與內廊時應相通,外壁也設四門供遊人登高永遠的各塔室都不相同,二層以上設有塔門,虛實相通,從底層南向塔門沿級再逐級上頂層,上下可不重路,可謂曲折回環如入迷宮。
8、寧都起義舊址:
寧都起義是1931年12月14日,國民黨二十六路軍一萬七千人,在該軍地下黨組織中共特別支部委員會的(簡稱特支)的策動、組織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的指揮下,由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黃中嶽率領,於江西寧都縣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這是中國現代革命史上一次著名的、有重大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事件。「耶穌堂」就是當年起義的總指揮部舊址。這里原來是耶穌教牧師的住宅,始建於1916年,是一座西歐式羅馬建築,佔地280平方米,為兩層磚木結構,高瞻元矚10.8米,四周是拱券式迴廊,在房屋底部有高出地面1.2米的防潮、防水磚基。1987年這里被列為全國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還被列為贛州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9、孫 利墓:
位於城南2公里馬家坑。始建於唐末,明、清時期多次維修。最近的一次重修是在八十年代後期。墓前為面闊6米、高3米的仿石牌坊。墓呈圓形,徑2.8米,頂有高在封土堆。墓左側碑刻《重修唐故東平侯孫 利墓記》,右側碑刻蘇東坡的《東平侯像贊》。
《寧都直隸州志·塋墓誌》載:「東平侯孫訁利墓,在州南第三橋烏石營(今名馬家坑)。」孫訁利為孫中山先生的世祖。中山大學羅香林教授著《國父家世源流考》(民國三十一年版)載:「其遠世源流,則唐以前俱住陳留,為中原世族,自唐僖宗時黃巢變亂,其遠祖訁利公,始以領兵堵御之故,遷居江西寧都,歷五代至宋,子孫寢多,散布於贛南閩南等地,元明之際,始多自閩贛遷粵。國父之人粵始祖友松公,即自福建長汀河田遷粵之一支也。」
10、劉宗臣鐵墓:
安福鄉馬跡村西北1000米。劉宗臣,唐金紫光祿大夫,其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跡不詳。墓始建於唐,歷代屢修(號稱「鐵墓」)。墓面用花崗石砌成,墓高3米,寬4.5米,墓堂徑2.5米,佔地60平方米。1977年曾在墓旁發現青釉瓷盤一件。現存墓為1981年劉氏後裔重修。
歷史沿革
考古資料證明,在原始社會晚期,寧都已有人類居住。春秋屬吳國,戰國初屬越。後楚滅越,全境屬楚。
秦統一後,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寧都屬九江郡。
西漢屬豫章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雩都縣。寧都為雩都縣地,屬廬陵郡。
三國屬吳。孫權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廬陵郡立南部都尉於雩都,析雩都縣東北陂陽鄉白鹿營(今黃石鎮營底村)置陽都縣。此為寧都建縣之始。
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陽都為寧都(因境內有太平里,以安寧之意而名為寧都)。此為「寧都」縣名之始。遷縣治於陽田營(今石上鎮王田營村)。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南部都尉為南康郡(治雩都)。
東晉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南康郡移治贛縣(今贛州)。寧都隸之。
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南康郡為南康國。寧都隸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析寧都虔化屯(今東山壩鎮大布村)置虔化縣(舊志載:縣西五里有石狀如虎,傳由虎化為石。虎為凶物,改為虔,故名虔化,縣以此得村名),並屬南康國。
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南康國復為南康郡。寧都、虔化均屬南康郡。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陳,改南康郡為虔州。虔化並入寧都,隸虔州。開皇十三年,陂陽縣(今石城縣西)並入寧都縣。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寧都為虔化縣,隸屬如前。遷縣治於雪竹坪(今梅江鎮)。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虔化屬洪州總管府虔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為十道。虔化屬江南道虔州。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江南為東西道。虔化屬江南西道虔州。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升虔州為上州,虔化為上縣。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升虔州為節鎮,號百勝軍。虔化隸之。
五代十國時,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析虔化之石城場置石城縣。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天下為十五路。虔化屬江南路虔州。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東、西路。虔化屬江南西路虔州。
宋大觀元年(1107年),升虔州為望郡,虔化為上縣。
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為贛州,虔化為寧都。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江西行中書省,改贛州為路。寧都屬贛州路。
元元貞元年(1295年)十一月,升寧都縣為州,轄石城縣,屬贛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贛州路為府,改寧都州為寧都縣。洪武九年(1376年),寧都縣屬江西布政使司贛州府。
清初沿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直隸州,轄瑞金、石城二縣。
民國二年(1913年),寧都復改為縣。
民國三年,全國行政區劃設省、道、縣三級。江西設四道,寧都縣屬贛南道。
民國十五年,廢道,寧都縣直屬江西省政府。
1929年,寧都為中央蘇區屬縣。
1931年9月,寧都縣分為寧都、彭湃兩縣。1932年2月,寧都、彭湃兩縣復並為寧都縣。
1933年1月8日,趙博生在南城金溪黃獅渡戰役犧牲。同月13日,為紀念趙博生,寧都縣改為博生縣。
1933年7月,根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關於重新劃分行政區劃的決定》,寧都分為博生、洛口、長勝三縣。隸屬如前。
民國二十三年十月,紅軍長征北上抗日,仍為寧都縣,屬江西省第十二行政區,並為專署駐地。
民國二十四年四月,江西省政府將全省改劃為八個行政區,寧都屬第八行政區,仍為專署駐地。
1949年8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寧都縣城。29日成立寧都縣人民政府。同年9月,省人民政府決定設瑞金分區,後未成立,改為寧都分區(1951年6月改稱寧都專區)。寧都縣隸之,並為專署駐地。
1952年8月29日,撤銷寧都專區,並入贛州專區。寧都縣屬贛州專區。
1954年6月,改贛州專區為贛南行政區。寧都縣隸之。
1964年5月,改贛南行政區為贛州專區,1971年2月改稱贛州地區。寧都縣隸之。
1999年7月1日,改贛州地區為贛州市,寧都縣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