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容城現在叫什麼名字
是蓉城.呵呵蓉城」的來歷: 成都建城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早在周朝末年,蜀王開明第九即遷都成都。而成都的舊址則是戰國時期游說六國的張儀按照秦都咸陽的模式修建而成。秦昭王時,蜀守李冰主持興修都江堰,利澤川西十縣,成都便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的首府。蜀地的農桑由此而迅速發展,其蠶絲織錦——蜀錦則因色彩鮮艷而名聞天下,於是成都便有了錦城之稱,大江也有了濯錦江和錦江之名。從秦、漢起,歷代都在成都設立錦官一職,專管向朝廷進貢錦織,因此成都又有了錦官城之稱。成都又名蓉城,全稱芙蓉城,其傳說有二:一說為「龜畫芙蓉」:建城之初,地基不穩,累築累圮,後來出現神龜引路,其城乃成,而神龜指引的路線恰似一朵芙蓉花,蓉城之名因此而生。另一說是「芙蓉護城」:後蜀主孟昶曾在成都土城上遍種芙蓉,每當九月,芙蓉盛開,遠望則如錦如綉,名之曰芙蓉城。 成都多名勝,卻都離不開一個古字:浣花溪上的杜甫草堂,濯錦江畔的望江樓,松柏掩映的丞相祠堂,佛家的文殊院,道教的青羊宮,加上周邊的桂湖、寶光寺,灌縣都江堰乃至樂山烏尤,無論是好山勝水,還是名園古剎,都沉積著散發著清幽淡雅的古色古香。在成都的每一天,我們感受到的都是尋古的神秘,訪古的樂趣。
❷ 長城名字的由來450字
名稱由來
兩千多年來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長城:這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長城是一種很長的牆體防禦建築,或形式和牆體相近、防禦性質和牆體一樣的防禦建築。長城之稱始於長城產生的春秋戰國時期。《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方城:稱長城建築為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漢書·地理志》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
塹、長塹、城塹、牆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史記·秦本紀》在記載秦簡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築長城時,就只用了「塹洛」兩字,《北史·契丹傳》載:「契丹犯塞,文帝北討至平州(今河北盧龍縣)遂西趣長塹。」
塞、塞垣、塞圍: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表示關口要隘。這些被稱之為塞的關隘,有的就在長城之上,有的則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另一個意義是用以表示長城。如《史記·匈奴列傳》載:「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後漢書·烏桓傳》載:「秦築長城,漢起塞垣。」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這是把長城同塞並在一起合稱長城的一種表示形式。這種稱謂在史書中也很常見,如:《晉書·唐彬列傳》載:「遂開拓舊境,卻地千里,復秦長城塞」。杜佑《通典》古冀州條下載:「密雲縣東北至長城障塞一百十里。」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中有:「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
壕塹、界壕:壕塹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多指在不易築牆的地方,挖有深廣各若干丈的深溝,並將所挖取之土堆於溝的一側,其防禦作用同修築牆體是一致的。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除金之外,基本沒有使用界壕一詞來稱長城的。
邊牆、邊垣: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帶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牆或邊垣。如《明史·戚繼光傳》載:「薊鎮邊垣,延袤兩千里。」《明史·兵志》載:「請修宣、大邊牆千餘里。」
❸ 求五嶽和五大淡水湖的資料
1、東岳:泰山高1545米。
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余脈涉及周邊十餘縣,盤卧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2、西嶽:華山高2154.9米。
華山南峰海拔2154.9米,是華山最高主峰。登上南峰絕頂,頓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舉目環視,但見群山起伏,蒼蒼莽莽,黃河渭水如絲如縷,漠漠平原如帛如綿,盡收眼底,使人真正領略華山高峻雄偉的博大氣勢,享受如臨天界,如履浮雲的神奇情趣。
3、南嶽:衡山高1300米。
衡山主要山峰有回雁峰、祝融峰、紫蓋峰、嶽麓山等,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北起衡山縣福田鋪鄉,南迄衡陽縣樟木鄉,西起衡陽縣界牌鎮,東止衡陽市南嶽區,長38千米,最寬處17千米,總面積640平方千米。
4、北嶽:恆山高2016.1米。
恆山,亦名「太恆山」古稱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
5、中嶽:嵩山高1491.7米。
嵩山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通鄭汴,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是古京師洛陽東方的重要屏障,素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
6、鄱陽湖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的南岸,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在洪水位21.69米時,湖長170.0公里,平均寬度17.3公里,面積為293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9.19米,平均水深5.1米,蓄水量149.6×108立方米。
鄱陽湖湖水主要依賴地表徑流和湖面降水補給,主要入湖河流有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
7、洞庭湖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的長江中游以南,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它的面積在枯水期約有3100平方公里,洪水期為3900多平方公里,湖區總面積達18000平方公里。容積達一二百億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
8、太湖
太湖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是中國東部近海地區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的第三大淡水湖。湖區總面積約為3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為2420平方公里。流入太湖的河流主要有東茹溪等。
9、洪澤湖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區總面積為2069平方公里。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入洪澤湖的河流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
10、巢湖
巢湖位於安徽省江淮丘陵中部,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總面積為753平方公里。其源頭起自英、霍二山,主要入湖河流有豐樂河、杭埠河、兆河等。
(3)漢起名字擴展閱讀:
近代一般以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為「五湖」。古代的說法不同,如《國語》、《史記》中的五湖專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 六湖 : 我國的幾個大湖 ,說法不一,一般指 洞庭湖 、鄱陽湖 、太湖 、巢湖、洪澤湖、千島湖。
在《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中 ,原先的五湖名稱是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鑒湖。(彭蠡即鄱陽湖。鑒湖到了清代則被洪澤湖代替。) 但根據《史記河渠書集解》五湖,湖名耳,實一湖,今太湖是也。
五嶽的說法始見於《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周禮》成書於戰國後期,是儒家思想融合道、法、陰陽等諸家而形成的。因此我們認為五嶽的思想是糅合夏代、商代以來的四方神和戰國初期的五行觀念而形成的山嶽崇拜。
五嶽是封建時代帝王加封的。《史記集解》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帝王們為了「報天之功」,常以雄偉險峻的大山為祥瑞,在峰頂上設壇祭祀,舉行封禪大典。
封禪的理論估計起源於東周春秋戰國時代。而第一個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秦始皇親自祭祀的地方只有泰山一處。到了唐代和武周武皇武則天,封禪活動在中原中嶽嵩山。經過封建帝王的封禪歷史,五嶽的地位更高了。
五嶽劈地摩天,氣冠群倫。千百年來,皇帝在這里祭祀,僧人道士在這里修行念經,善男信女在這里燒香許願,名人雅客也喜歡在這里賦詩作畫,給五嶽留下了眾多的人文遺跡,五嶽更加有名了。難怪人們登五嶽後,會發出「五嶽歸來不看山」的慨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湖
❹ 寶寶出生2015年農歷30出生,爸爸姓蘇屬兔,媽媽姓陳屬狗,起什麼名字好呢
蘇祖悟 蘇明鎔 蘇楚仲 蘇磊健 蘇寧遼 蘇韻易 蘇海震 蘇斌豫 蘇霖肅 蘇秉任 蘇龍境 蘇禹百 蘇南皓 蘇暄南 蘇珽躍 蘇廷宸 蘇湘玄 蘇邦鴻 蘇堯政 蘇漢起 蘇亞筠 蘇齊尉 蘇銘昌 蘇太千 蘇森淵 蘇彭權 蘇翎琛 蘇玄晟 蘇晉愷 蘇智軻 蘇綺思 蘇勝佩 蘇青淼 蘇鈞榕 蘇泛橋 蘇千汐
❺ 長城名稱的由來
長城,又叫萬里長城。因為其長度從山海關至嘉峪關就有6千千米合古代計量的1.2萬里,所以叫萬里長城。其實就是按意思來叫的,一萬里長的城牆,簡稱長城(萬里長城)。
概述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根據此前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名稱由來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長城
這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長城是一種很長的牆體防禦建築,或形式和牆體相近、防禦性質和牆體一樣的防禦建築。長城之稱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方城
稱長城建築為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漢書·地理志》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
塹、長塹、城塹、牆塹
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史記·秦本紀》在記載秦簡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築長城時,就只用了「塹洛」兩字,《北史·契丹傳》載:「契丹犯塞,文帝北討至平州(今河北盧龍縣)遂西趣長塹。」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表示關口要隘。這些被稱之為塞的關隘,有的就在長城之上,有的則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另一個意義是用以表示長城。如《史記·匈奴列傳》載:「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後漢書·烏桓傳》載:「秦築長城,漢起塞垣。」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
這是把長城同塞並在一起合稱長城的一種表示形式。這種稱謂在史書中也很常見,如: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中有:「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晉書·唐彬列傳》載:「遂開拓舊境,卻地千里,復秦長城塞」。杜佑《通典》古冀州條下載:「密雲縣東北至長城障塞一百十里。」
壕塹、界壕
壕塹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多指在不易築牆的地方,挖有深廣各若干丈的深溝,並將所挖取之土堆於溝的一側,其防禦作用同修築牆體是一致的。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除金之外,基本沒有使用界壕一詞來稱長城的。
邊牆、邊垣
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帶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牆或邊垣。如《明史·戚繼光傳》載:「薊鎮邊垣,延袤兩千里。」《明史·兵志》載:「請修宣、大邊牆千餘里。
歷史意義
促進了邊帶的發展。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的重任。
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在文化方面,長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長城的修建和戍守,長城區域的爭戰,反而促使了中國古代漢族和十幾個少數民族進行了廣泛的融合。
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長城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歷代的中華文人名士及國際人士,許多中國的文人墨客以長城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美術、音樂等文藝作品,其中唐代的「邊塞詩」尤為典型。如李白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干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詞至今還廣泛傳唱著。唐以下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現代,均有不少詩人詞人名人,路經或登臨長城,有感於長城的修築、作用,以及長城兩側的壯美河山等,揮毫寫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廣為流傳,大大豐富了長城文化的寶庫。
對於中國人來說,長城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志,象徵著中華民族偉大意志與力量。《義勇軍進行曲》的長期傳唱,使長城在人們的心目中已升華為民族精神和意識,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
❻ 莊子故里蒙城名稱的由來
蒙城由蒙而來。
蒙在秦漢之初是蒙縣。《漢書
❼ 謝李含香這個名字有什麼含意
自漢起,人們用丁香祛口臭,含香指含著丁香的意思,也司理解成嚼古代口香糖
❽ 求三國小說主角名字
黃琰字漢起 南陽黃忠族弟 有王佐之才,隨黃忠入仕劉備,同諸葛亮皆為劉備肱轂,為尚書令。234年諸葛亮逝,官拜丞相,大將軍,太子太傅 同魏徵戰20餘年 257年同姜維在長安和孫讓大戰3個余月 終因國力不支,派姜維領大軍回轉 自己獨守長安 同孫讓長談之後 鳩毒而亡 孫讓賜廟號 武忠 279年蜀滅 280年孫讓稱帝 283年孫讓薨
❾ 五嶽和五大淡水湖的資料
鄱陽湖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距南昌市東北部50km。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在正常的水位情況下,鄱陽湖面積有 3914 平方公里,容積達 300 億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鄱陽湖在九江的水面約 20 萬公頃,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廬山區等六個縣(區),它是贛北的一顆明珠。
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由於帶有大量水蒸氣的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在 1000 毫米以上,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在我國的湖泊中,鄱陽湖具有最大的淡水水產養殖的水域,是長江中一些珍貴魚類漫遊、產卵與育肥的場所。水域中有魚類 122 種、浮游植物 50 種。鄱陽湖還有 200 萬畝草洲,水草豐美,每年 10 月至翌年 3 月,有數十萬只珍禽候鳥來這里越冬。1983 年 6 月,江西省政府在永修縣吳城鎮建立了鄱陽湖候鳥自然保護區;1988 年 5 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個保護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鶴群體所在地,白鶴種群約佔全球的 98% 以上,也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鴻雁群體所在地,鴻雁數量達 3 萬只以上。保護區棲息著 54 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有 13 種鳥類被國際鳥類保護組織列為世界瀕危鳥類。豐富珍貴的鳥類資源為我國贏得了聲譽。世界自然基金會會長——英國菲利普親王、丹麥亨利克親王及國內外專家、學者都專程來到這里考察,眾多的國內外旅遊者紛紛慕名前來游覽,稱這里是「珍禽王國」、「中國第二長城」。
巢湖
巢湖,古稱焦湖,位於江淮之間,是中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它地處合肥、巢湖二市和肥東、肥西、廬江三縣境內,西有大別山屏障,因地理位置險要,歷為兵家必爭之地。總面積820平方公里,東西180里,水域遼闊,四周河溝渠道360多條,縱橫交錯,曲折回環;沿岸山磯聳立,沙灘眾多,湖中有山,山中有水,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巢湖不僅風景秀美,帆檣如畫,而且沿湖周圍名勝古跡眾多,姥山、中廟、四頂山、半湯溫泉、王喬洞、銀屏仙人洞、銀山猿人遺址、神墩文化遺址、楚歌嶺等,猶如眾星拱月,環繞巢湖。
巢湖水產資源豐富,銀魚、蝦米、螃蟹被譽為「三珍」聞名遐邇。
姥山,卓立湖心,矗立水面,面積約100公頃,海拔115米。島上三山九峰,林木蔥郁,四季常青,如青螺浮水,為800里巢湖的「湖上綠洲」。姥山島人文景觀豐富。南麓,有一天然避風良港,舊稱「南塘」,是元末抗元將領俞通海、廖永安等率水師屯寨姥山裡修建。山腰,望湖而建的聖妃廟,祭祀主湖女神,始建於晉朝。山巔的文峰塔建於明崇禎四年,塔身為條石壘砌而成,高51米,七層八角,共135級。塔內磚雕佛像802尊,石匾25幅。郭沫若當年游湖時曾揮毫寫下了「遙看巢湖金浪里,愛她姑姥發如油」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