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鮑字怎麼起名
個人感覺 應該叫 鮑隆興比較富貴的名字 不行就 叫 鮑魚吧 很貴的 要不就叫 鮑請地 有個 清天了 咱就 清地把
Ⅱ 全國唯一一個以四個民族命名的自治縣叫什麼
全國唯一一個以四個民族自治的縣是雲南省臨滄市的雙江拉祜族佤族布郎族傣族自治縣。雙江縣位於臨滄市,因瀾滄江和小黑江在縣東南交匯而得名。全縣總面積2165平方公里,人口17萬。是一個擁有漢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彝族,白族等眾多民族居住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Ⅲ 煩請生辰八字,五行屬相,取名
徐寶寶的出生真太陽時:2012-8-26 21:59
生辰八字:壬辰年 戊申月 己未日 乙亥時
八字五行得分情況:
火3; 土30; (同類得分:33)
木19.08; 金7.98; 水26.4; (異類得分:53.46)
相差:-20.46 綜合旺衰得分:-20.46
八字過弱。
候選名:
徐振哲
徐寶寶起名需要考慮真太陽時,經過出生地矯正得出的八字才最精準。根據你提供的現有材料,在適宜入名的漢字中,測算出寶寶五行、五格滿分的吉名總數為31346,你選擇的餘地是很大的。我幫你選的可以做參考、打開思路,希望你能起到稱心如意的好名字。
Ⅳ 古佤族是生活在那裡
山巒跌宕,雲霧飄逸。在雲南西南部的崇山峻嶺和茫茫林海中,居住著數十萬從部落社會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民族——佤族。告別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方式和狩獵生活,驟然融入現代文明之中,使發生在阿佤山的一切充滿了傳奇色彩。「村村寨寨喲,敲起鼓,打起鑼,阿佤唱新歌……」在傳統與現代文明的沖突中,佤族同胞艱難然而堅定地逐漸跟上了時代潮流。於是,阿佤山留下了一個個可歌可泣和令人回味的故事。翻過千山萬嶺,穿過層層雲海,記者慕名來到我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的滄源佤族自治縣,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幕幕令人欣慰的圖畫,聆聽到的是阿佤人民唱出的一首首動人新歌。立新寨的變遷「不會打獵的人不是佤族男人,不會織布的人不是佤族女人」——這是歷史上人們對阿佤山留下的深刻印象。坐在勐角鄉立新寨佤族漢子李尼家的火塘邊,這位56歲的「老獵手」感慨萬千。「佤族男子過去是身不離槍,手不離刀。」李尼邊說邊從馬桶包里拿出一個火葯包。「現在,我們的槍全都交給政府了,就留著火葯包作紀念。」陪我們造訪立新寨的滄源縣文化局幹部接過話頭:「李尼有三個兒子,要是在過去,他就得配三支槍,送每個兒子一支。因為槍也是佤族男子最重要的裝飾。」這位幹部回憶道,佤族男子過去帶刀槍兼有防身和打獵的目的,防身主要是防止被其它部落砍了頭去祭谷。20世紀50年代後期,滄源縣早已革除了獵頭祭谷的習俗,但他的一位本家叔叔仍被境外稱為「野卡」的佤族部落砍了頭。獵頭祭祀,是遠古社會包括漢族在內的許多民族都有過的原始習俗。由於社會發育緩慢,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部分佤族地區還保留著「獵頭祭谷」的遺風。當地傳說,孔明用熟谷種欺騙佤族,說如果地里不長苗,就只有砍人頭祭祀才能豐收。砍了人頭後,孔明把好谷種交給佤族,果然長出了好莊稼,於是,食不果腹的佤族先民從此相信了獵頭祭祀的愚昧神化。人類學家認為,這一舊俗是人類遇到不可抗拒的災害時,因生產力低下又難以逃脫災害而表現出的無奈反應。立新寨過去建在山頭上,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才搬到平壩來。據寨里老人說,很早時這個地方也有一個寨子,只因不斷有人被獵頭而逐漸荒涼了。解放後,佤族人民自己革除了獵頭祭谷的陋俗,現在,立新寨的年輕一代只有從爺爺輩那裡,才能聽到這一可怕而又荒唐的陳年故事了。過去,佤族人家養豬養雞從來不賣,一旦殺豬就要請全寨子人來享用。生病了去找「家司伯」(相當於巫師),小豬小雞都送給「家司伯」了,想吃肉男子就上山打獵,婦女下地捉蚱蜢。在獵物的分配上,實行見者有份,狩獵者僅得一條腿或肝臟,其餘部分由全寨子分著吃,否則家裡有事寨子的人就不會來幫忙。20世紀60年代末,立新寨糧食不夠吃,一直吃返銷糧,一個寨子100多人10天才能分到兩袋米,阿佤山滿山轉的野生動物更成為村民最好的食物。後來連野兔都逮不著了,村裡人只好挖野菜吃。那個年代,獵槍實際上成了佤族的生產工具。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阿佤山逐漸開始禁獵,獵槍慢慢失去了實用價值。兩年前,滄源縣全面禁獵,家家戶戶的佤族男子將近2萬支火葯槍、銅炮槍上交了政府。目前,阿佤山仍不富裕,滄源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僅五六百元,但人均有糧已達到356公斤。雖然立新寨的大多數人家還住在茅草房裡,很少有人家有家用電器,但畢竟挨餓的日子已成為遙遠的噩夢。李尼家的8畝水田單產已由200多斤提高到800斤。賣糧,加上賣甘蔗和靠拖拉機跑運輸,一家7口人一年少不了賺萬把塊錢。這位歷經滄桑的佤族漢子憨厚地說,「現在想吃肉了就上街買。」而寨里的殷實戶陳尼嘎日子過得更歡,他家的8畝水田全租給外人種,自己一門心思伺弄家裡的小養豬場。今年他已賣了10頭豬,圈裡還有30多頭豬仔叫得正歡呢。黑頭發飄起來佤族能歌善舞,佤族歌舞的種類不勝枚舉。據不完全統計,僅吹著蘆笙跳的佤族舞蹈就有200多種,敲著木鼓、芒鑼、銅鼓跳的舞蹈則有數百種之多。佤族人甚至認為,親人死了不能哭,否則親人在地下也不安寧,必須用歌舞把「鬼」嚇走。前幾年,阿佤山的文藝工作者對一出佤族舞蹈進行藝術加工,創作出了奔放熱情的「甩發舞」:一群皮膚呈古銅色、身穿紅黑服飾的佤族姑娘,和著節奏明快的音樂節拍,甩起了黑黑的長發,黑發忽而像瀑布傾瀉下來,忽而像風浪中的水柱向後飛揚,灑脫、奔放而又充滿了野性,把佤族的民族性格展露無余。一時間,「甩發舞」成為佤族舞蹈的代表,並迅速風靡全國,許多大型文藝活動和慶典活動中,都有佤族姑娘的「黑頭發飄起來」。以表演佤族舞蹈為特長的滄源縣文工隊,也應邀赴歐洲演出,並在法國連續演出50多個場次。靠跳舞闖世界,成為許多佤族青年的夢想,通過勤學苦練,不少青年圓了心中的夢,將佤族歌舞帶出了阿佤山,傳播到海內外。據滄源縣文化局不完全統計,目前,約有700多名佤族青年從阿佤山走向昆明、北京、上海、廣東、山東、遼寧等省內外的劇場、賓館、酒店等各種演出場所,表演民族歌舞。佤族小伙的木鼓舞還跳到了港澳,佤族姑娘的黑頭發「飄」到了俄羅斯、韓國等國家和地區。40歲的佤族男子茶紅明是滄源縣「司崗里佤族部落藝術團」創辦者,這個藝術團曾到過日本、新加坡演出。至今茶紅明已培訓了5批、共300多名佤族青年男女學習民族舞蹈。在縣文化宮前的廣場上,一群全是從農村來的年輕人在他指導下正在認真地練習著,佤族學員們舞姿輕盈、動作整齊,絕不像才參加培訓一個月的「新手」。他們中,不少人是從家裡背著米到城裡來學習跳舞的,有的甚至沒有穿鞋,光著腳丫在水泥地上跳呀跳。「他就是這樣訓練出來的。」茶紅明手指自己的助手、佤族小夥子肖三木不勒說。5年前,22歲的肖三木不勒從滄源縣糯良鄉壩尾村來到「司崗里佤族部落藝術團」接受培訓,3個月後,就被輸送到昆明的雲南民族村藝術團當演員。肖三木不勒不但漂洋過海到過日本表演佤族舞蹈,而且在電視劇里當過配角演員,還拍過商業廣告。「我想出去跳舞,再苦再累也受得了。」培訓班裡24歲的佤族小伙田愛告訴我們。田愛說,他們村現在有5個年輕人在廣西、廣東的公園里跳民族舞,有的已開始給家裡寄錢。茶紅明對佤族舞蹈的沖擊力極為自信,他幽默地說:「佤族是東方的黑珍珠、中國的野玫瑰、雲南的黑牡丹。」茶紅明相信,來自阿佤山的「黑牡丹」一定會盛開在華夏大地,這不僅使一些阿佤人靠唱歌跳舞脫貧致富,也使外界了解了阿佤山。據滄源縣委宣傳部介紹,象這樣以農村青年為主的舞蹈培訓班,目前在滄源縣有4個。一批批學員從山林里來到縣城,走向省內外,然後帶著新思想、新觀念和掙錢的本事重返阿佤山,使昔日封閉的阿佤山日益跟上了現代社會的節奏。部落首領的兒子是護林官在滄源縣西南部的國家自然保護區南滾河保護區采訪時,我們邂逅了保護區班老管理站站長保明良。他面色黝黑發亮,雙眼炯炯有神,一看就是典型的佤族漢子。保站長話不多,但話語簡潔、平實,言語間自給人一種穩重威嚴之感,且腰板隨時挺直,似是行武出身。沒想到,這位管理站長就是已故的班老末代大頭人保洪忠的大兒子。半個世紀前,私有制在佤山還不突出,山林公有,部分好的土地由部落首領「頭人」及大戶擁有。部落首領實行世襲,在部落中擁有至高無尚的權力,他有權任意處置部落里的土地和大小事務。保明良的父親保洪忠,是班老的四大頭人之一。1951年中央訪問團來到滄源,班老四大頭人找到帶部隊進駐滄源的縣工委書記張春雅同志,重申班老是中國的土地,並要求給封號。張春雅同志感到很為難,急中生智給四大頭人起名為保衛國、保衛民、保衛廠和保洪忠,以表明他們對祖國的忠貞。從此四大頭人便以此為正式姓名。後來保洪忠同志擔任了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保洪忠的大兒子保明良出生於1964年,這時班老回歸祖國僅3年,頭人在佤族村寨中仍享有極高的威望。當時班老寨有36支槍,其中19支是保家的。保明良對童年往事仍有印象。「那時寨子里的人打到獵物後,最鮮嫩的裡脊肉肯定要送到我家來;動物的心、肝也用繩子串起來提到我家。」現早已不吃野味的他模糊地記得:「我小時候吃過大象肉,不好吃,就象水牛肉一樣。」保明良的叔叔保洪興當時正當壯年,他回憶道,佤族歷史上雖有狩獵的習慣,但過去阿佤山每月有一天是大象日,誰打大象要處罰誰,寨里還有供奉大象的地方。佤族人相信,「有大象的地方不會窮。」可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上級組織了打獵隊,誰不想參加就挨批判,說是有迷信思想,1969年打獵隊曾在3天內打死了6頭大象,通知全鄉人去吃大象肉。「那時不養豬,不養雞,專門吃象肉。一頭大象重幾噸,煮一整天都煮不爛。」保明良的叔叔回憶說。班老寨南坡的南滾河一帶山林,曾是野生亞洲象的樂園。20世紀50年代,這里有近百頭大象,象群穿過山林時,轟隆隆的腳步聲經常在遠近山谷間回盪。但文革期間的濫獵,使受到驚嚇的大象沿著南滾河逃到了境外,有的從此再也沒有回來。「大象消失了!」這一事實令從沒離開過佤山的保明良感到萬分難過。1987年,他來到昆明就讀於西南林學院,學業結束後立即回到阿佤山,在南滾河自然保護區當了一名護林人。他說:「山林是我們佤族的命根子,我就喜歡做這一行!」班老管理站只有3名職工,每天的日常工作是在林區巡邏。管理站沒有交通工具,保明良他們巡邏全靠兩條腿,僅從管理站到保護區邊緣的南滾河邊,來回就要走30來公里。如果要進保護區的中心地帶,走的路程更長。鑽過荊棘叢生的草叢,爬過一道道急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保明良對保護區的溝溝坎坎全都瞭然在胸,他和同事制止了一起又一起濫捕亂獵事件,僅去年就懲處了11名捕獵者。保明良一直住在老家上班老寨,捕獵者里不少人是他認識的鄉鄰。他的同事說,保站長的家世對附近佤族寨子里的捕獵者仍有一定威懾力,但最重要的是,他以理服人的處理方式使違禁者雖受到懲罰,但卻心悅誠服。末代頭人的兒子留下了一個個新傳奇,也見證了南滾河自然保護區的變遷。據當地政府介紹,在護林人員的說服教育下,佤族山民已徹底放棄了祖傳的刀耕火種耕作方式,南滾河保護區周圍的山林植被得到了迅速恢復。現在,滄源縣2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原始森林和次生林覆蓋率已佔30%左右,雜木林更是覆蓋了絕大多數山地。流離家園的亞洲野象又重返南滾河安家落戶;孟加拉虎、豚鹿、雲豹、黑熊、白掌長臂猿等珍稀動物也成為這里的「常客」。「南滾河的野象數量已不少於18頭,而且會越來越多。」保明良興奮地說。「南滾河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將進一步擴大。我的工作越來越有搞頭了!」
Ⅳ 為瑞典人取名中文字
麥翼凱。麥可以理解為麥苗,代表生命和希望;翼,雙翼,即翅膀之意,代表騰飛,奮進;凱,凱旋,是勝利的意思。整個名字的含義,有一股很強的沖勁,寓意著奔向成功!希望這個名字對你有用。
Ⅵ 用特產命名的城市
普洱市別稱思茅,是雲南地級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轄1區9縣,2012年全市人口258萬人,總面積45385平方公里。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更名普洱市。
普洱市分別管轄思茅區、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思茅區月光路。
普洱市有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居住著漢、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61%。普洱當地的民族傳統節日有佤族木鼓節、拉祜族葫蘆節、彝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等。
Ⅶ 幫我總結一下三國里諸葛亮的事跡!!謝!!!
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隆中對
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裡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卧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卧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卧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餘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並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裡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里修建了寺廟。
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牆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地群眾給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里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田,遊客來這里總想找一找古戰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地叫落星灣,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建於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獻殿內兩側牆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岳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贊頌岳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諸葛亮故事
------以下是應網友要求而整理。
吃 瓜 留 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救後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裡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0 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0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0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0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裡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0,0打開信,只見裡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0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0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飢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裡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矇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NOTE: 南陽武侯祠同樣有「三顧茅廬」一說,難以定論。大家可以看。
Ⅷ 以少數民族命名的地名
我國共有117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分別是:
序號 自治縣 所屬城市 所屬省份
1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酒泉市 甘肅省
2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哈密地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3 巴馬瑤族自治縣 河池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
4 白沙黎族自治縣 海南省
5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海南省
6 北川羌族自治縣 綿陽市 四川省
7 本溪滿族自治縣 本溪市 遼寧省
8 滄源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 雲南省
9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0 昌江黎族自治縣 海南省
11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白山市 吉林省
12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宜昌市 湖北省
13 城步苗族自治縣 邵陽市 湖南省
14 大廠回族自治縣 廊坊市 河北省
15 大化瑤族自治縣 河池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
16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西寧市 青海省
17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遵義市 貴州省
18 東鄉族自治縣 臨夏州 甘肅省
19 都安瑤族自治縣 河池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
20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大慶市 黑龍江省
21 峨邊彝族自治縣 樂山市 四川省
22 峨山彝族自治縣 玉溪市 雲南省
23 豐寧滿族自治縣 承德市 河北省
24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阜新市 遼寧省
25 富川瑤族自治縣 賀州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
26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 雲南省
27 恭城瑤族自治縣 桂林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
28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雲南省
29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安順市 貴州省
30 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 塔城地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31 河口瑤族自治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雲南省
32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黃南藏族自治州 青海省
33 互助土族自治縣 海東地區 青海省
34 化隆回族自治縣 海東地區 青海省
35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河池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
36 桓仁滿族自治縣 本溪市 遼寧省
37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臨夏州 甘肅省
38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 雲南省
39 江華瑤族自治縣 永州市 湖南省
40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雲南省
41 金秀瑤族自治縣 來賓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
42 景東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 雲南省
43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 雲南省
44 景寧畲族自治縣 麗水市 浙江省
45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懷化市 湖南省
46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朝陽市 遼寧省
47 寬城滿族自治縣 承德市 河北省
48 寬甸滿族自治縣 丹東市 遼寧省
49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雲南省
50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普洱市 雲南省
51 樂東黎族自治縣 海南省
52 連南瑤族自治縣 清遠市 廣東省
53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清遠市 廣東省
54 陵水黎族自治縣 海南省
55 龍勝各族自治縣 桂林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
56 隆林各族自治縣 百色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
57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昆明市 雲南省
58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河池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
59 麻陽苗族自治縣 懷化市 湖南省
60 馬邊彝族自治縣 樂山市 四川省
61 門源回族自治縣 海北藏族自治州 青海省
62 孟村回族自治縣 滄州市 河北省
63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普洱市 雲南省
64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海東地區 青海省
65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普洱市 雲南省
66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 昌吉回族自治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67 木里藏族自治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 四川省
68 南澗彝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 雲南省
69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 雲南省
70 寧蒗彝族自治縣 麗江市 雲南省
71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重慶市
72 屏邊苗族自治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雲南省
73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松原市 吉林省
74 青龍滿族自治縣 秦皇島市 河北省
75 清原滿族自治縣 撫順市 遼寧省
76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海南省
77 融水苗族自治縣 柳州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
78 乳源瑤族自治縣 韶關市 廣東省
79 三都水族自治縣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貴州省
80 三江侗族自治縣 柳州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
81 石林彝族自治縣 昆明市 雲南省
82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重慶市
83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臨滄市 雲南省
84 松桃苗族自治縣 銅仁地區 貴州省
85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酒泉市 甘肅省
86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張掖市 甘肅省
87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喀什地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88 天祝藏族自治縣 威武市 甘肅省
89 通道侗族自治縣 懷化市 湖南省
90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畢節地區 貴州省
91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 雲南省
92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承德市 河北省
93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 雲南省
94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宜昌市 湖北省
95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遵義市 貴州省
96 西盟佤族自治縣 普洱市 雲南省
97 新賓滿族自治縣 撫順市 遼寧省
98 新晃侗族自治縣 懷化市 湖南省
99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玉溪市 雲南省
100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重慶市
101 岫岩滿族自治縣 鞍山市 遼寧省
102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昆明市 雲南省
103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海東地區 青海省
104 焉耆回族自治縣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05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銅仁地區 貴州省
106 漾濞彝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 雲南省
107 伊通滿族自治縣 四平市 吉林省
108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銅仁地區 貴州省
109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重慶市
110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麗江市 雲南省
111 玉屏侗族自治縣 銅仁地區 貴州省
112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玉溪市 雲南省
113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天水市 甘肅省
114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安順市 貴州省
115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普洱市 雲南省
116 芷江侗族自治縣 懷化市 湖南省
117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安順市 貴州省
Ⅸ 廣西梧州藤縣,藤縣是怎麼命名的
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廢寧風、感義、義昌三縣,並入鐔津縣,屬藤州。元代,今藤縣仍稱鐔津縣,屬藤州。藤州這時基本上確立了今藤縣地理區域。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銷鐔津縣,並入藤州。十年(公元1377年)降州為縣,命名為藤縣,屬梧州府,這是藤縣得名之始。
秦以前藤縣屬於百越地,即眾多部落聚居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劃入秦朝的版圖,屬南海郡轄地,郡治番禹,即今廣州。秦末漢初,趙陀在南方建立南越國,藤縣屬南越國。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置南海、蒼梧等九郡,今藤縣為猛陵縣地,屬蒼梧郡。三國時代(公元220年一280年),今藤縣屬吳國轄地,區城仍是蒼梧郡猛陵縣地。晉穆帝昇平五年(公元361年),分猛陵縣地設置安沂縣,後因地盈寬廣,晉安帝義熙中,分安沂縣地置夫寧縣,同屬永平郡。南朝梁代改安沂縣為安基縣。當時的夫寧、安基仍在今藤縣縣境。 藤縣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永平郡。十年(公元590年)置石州,十二年(公元的591)寧縣為永平縣。十二年(公元592年)改石州為藤州,這是藤州得名之始。十九年(元599年)增置隋安縣、淳民縣,均為藤州轄地。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藤州復改為永平郡,統轄永平、安基、隋安、淳民等縣,郡治永平縣。
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蕭銑據南方稱帝,國名梁,永平郡歸屬梁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蕭銑,廢永平郡復置藤州,州治永平縣。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年一960年),今藤縣地初屬楚國,公元917年後歸屬南漢。藤縣境內分為鐔津縣、義昌縣、感義縣、寧風縣。
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廢寧風、感義、義昌三縣,並入鐔津縣,屬藤州。元代,今藤縣仍稱鐔津縣,屬藤州。藤州這時基本上確立了今藤縣地理區域。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銷鐔津縣,並入藤州。十年(公元1377年)降州為縣,命名為藤縣,屬梧州府,這是藤縣得名之始。
清代仍為藤縣,屬梧州府,歸廣西行省管轄。民國時,藤縣先屬蒼梧道,後屬梧州區。解放後,藤縣屬廣西省梧州專區。1949年全縣有88709戶,38.49萬人。1950年2月,全縣劃分為6個區29個鄉、2個鎮。1951年2月劃分為12個區。1951年5月劃糯們歸岑溪。同年7月,梧、郁專區合並改名為容縣專區。1953年3月,劃三堡區歸岑溪縣,全縣設166個鄉、3個鎮,區為縣派出機關,共10個區;鄉鎮為一級政權組織。1955年5月第一至第十區依次改名為城廂、赤水、浪南、大坡、大黎、象棋、金雞、天平、渡江、太平區。1958年1月1日撤區並鄉,全縣劃分為44個鄉;保留大黎區(轄8個鄉)、太平區(轄11個鄉)。同年5月撤銷區,全縣調整為31個鄉。 藤縣1958年7月,原梧州專區恢復,藤縣屬轄區內。8月撤鄉鎮,成立12個人民公社。1959年4月後,分出18個人民公社,下設生產大隊。1960年,全縣有104634戶,人口423372人。1961年5月,全縣劃為6個區,區轄42個公社(稱中等公社),公社轄684個大隊。1962年10月,全縣劃為14個區、1個鎮,區設鄉,鄉社合一,每鄉一社(小公社),共200個小公社。1964年人口普查有人口453995人,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千米117人。1968年11月改區為公社,鄉改稱大隊。1969年8月,從城關分出白沙,金雞分出新慶,大黎分出寧康,垠南分出同心,藤城鎮改稱藤城人民公社,共19個公社。1971年11月,梧州專區改稱梧州地區。
198O年8月,太平公社又分出太平鎮公社。1982年有125466戶,67231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70人。1984年8月,南安公社分出赤水。月,各人民公社改稱鄉、鎮。11月,白沙改稱津北鄉。1987年月,太平鄉和太平鎮合並稱太平鎮。1990年有人口772357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96人。1997年城關鄉改稱潭東鎮,新慶、同心、津北、東榮鄉改稱鎮。同年4月,隸屬梧州市。(以上根據「梧州市政府網站」等資料匯總)
2001年,全縣轄藤城、南安、浪南、津北、金雞、象棋、同心、嶺景、新慶、天平、漾江、和平、太平、古龍、東榮、大黎、潭東17個鎮,赤水、寧康、平福3個鄉;行政村266個,居民委員會13個。
2002年4月,南安鎮與赤水鄉合並,設立塘步鎮,至此,全縣轄17個鎮,2個鄉。總戶數229326戶,總人口927847人。
2009年,藤州鎮調整,至此,全縣轄16個鄉鎮,總人口96.5萬。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