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南覃氏
姓氏名稱: 覃
拼音: qin[二聲]
序號: 0439
覃姓當代分布
覃氏人口經過幾千年的遷徙、創業,有了很大發展,同時不斷與其他姓氏融合,分布到五湖四海。根據各省、市、縣地方誌有關資料及各地覃氏家譜記載,覃姓定居地有: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西、廣東、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福建、海南、江西、浙江、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台灣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包括漢、壯、土家、布依、毛南、仫佬、仡佬、苗、瑤、侗、傣、水、京等13個民族。定居海外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緬甸、英、美、法、德、荷蘭、瑞士、紐西蘭、加拿大、巴西、哥斯大黎加等21個國家。關於覃氏人口,難以進行精確統計。根據廣西民族出版社 1996年出版的《中國覃氏通書》記載,全國約有人口900萬。根據1997年徵集到的資料統計,覃氏人口有900多萬。
介紹文件
覃姓起源
覃姓起源
「覃」讀音考
由於各種典籍和辭書,大多數都把「覃」說成是來源於「譚」讀「譚」或「潯」,這就給人們以誤導,早在公元前21—16世紀的夏朝,就已經出現了覃部落——覃懷氏——覃氏了。比齊桓公滅譚國的·公元前 684年要早1000年左右。覃氏中確有從譚國的後裔中改來的,這僅是覃氏宗族中的一個分支,不是全部。它是其中一個來源,而不是惟一的源頭,更不是最早的源頭。
民國十一年(1929年)撰寫,1983、1984、1989年三次修改的《四川大足覃氏家史》中說:「覃字早已出現於《詩經》、《書經》,詩雲……『葛之覃兮』、『覃公為私』,書曰:『覃懷底績。』這些古老書籍,皆有所載,是早期字也,非譚去言而為覃焉。有的譜牒皆言姓譚而去言從覃者,訛矣,予以更之。」1947年《廣西通志稿》氏族卷載:「來賓縣覃氏丁四千八百強,罩讀如尋,西粵皆然。在漢時讀尋音,望出嶺南。……覃氏族姓頗繁,鄉音絕不讀覃為譚。」
四川省巴縣石龍覃氏支族譜記載:「巴縣石龍支族乃上古皇覃氏後裔。」四川省達縣覃家壩火車站支族譜記載,其支族是上古十三族皇覃氏後裔。廣西修仁縣(現屬荔浦縣境)覃氏祖宗神位上寫有「皇覃氏歷代宗親之位」。湖南省石門《覃氏族譜》說:「覃氏的祖先,考稽上有皇覃氏。」皇覃氏是繼因覃部落、覃懷地而得覃姓之後的又一命姓,就產生的時間來說,覃懷氏要早於皇覃氏,因為覃懷氏因地名、部落名命氏,這屬自然命氏。
湖南省《石門縣志》記載,覃為古有竺氏後裔,於周穆王時分居覃地為民,遂以國為姓。當地的覃氏族譜記錄有《覃氏源流世系歌》:「覃氏鼻祖墨胎初,孤竹君後是有竹。」據湖南省張家界市覃氏族譜,覃氏是有竹氏的後裔。這兩地族譜所記載的歷史上覃氏是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的後裔,可以看作是覃氏發展過程中命姓的演變,是覃氏部落分支的命姓。其中以孤竹命名的覃部落到周中期,分為三支遷徙,一支到達山東章丘、歷城一帶;一支向今河北省內丘縣西北17里的有孤山,河北省房山縣有孤山,這可能與孤竹北遷時曾居留過有關;另一支向南、西南方向發展,遷入湖南西部和貴州一帶(即古夜郎國)。
覃氏和譚氏關系密切,《辭海》、《姓氏辭典》、《萬姓統譜》、《百家姓探秘》等有關工具書和姓氏研究的書籍,都說覃本姓譚,是因為避難,把言字邊去掉,改為覃。譚是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章丘(一說故地在今山東省歷城縣東),公元前684年為齊國所滅。傳說譚國國君逃到莒國(今山東省莒縣),子孫以國為姓,是為譚氏。周武王滅商後,除隨同伐紂的諸侯外,殷商所封諸侯一概廢除,削為平民,為防止殷商遺民叛逃,武張遣送他們到今河南洛陽地築城,稱為東郡。這時候,孤竹國也被滅亡,孤竹氏覃民從河北盧龍被驅到洛陽和殷商遺民一起築城,淪為工奴。後又到有褒(今陝西省南鄭縣)為周穆王建築祗宮,這是公元前1001年的事。祗宮建成後,穆王為償工奴的勞績,把他們分配到各附庸國為民,有竹氏的覃民被分配到譚國(今山東省境內)為民,有竹氏又得姓譚氏。到春秋時期周莊王十四年(前683年),周被齊國所滅,有竹氏譚姓國民又遷徙他地。求神問卜的結果是:早往西行,謹記勿言;日落西方,及早回家。預示遷徙的方向是西方,而且西、早二字相疊起來是覃字,正是譚字去言邊,也包含著「謹記勿言」的意思。而且日落西方,及早回家是暗示要等齊桓公死了,要及時早早回到譚城老家來。這一段傳奇,在湘、鄂、桂一帶覃氏族譜中都有記載,而且世代相傳。後來有竹氏的譚姓國民扶老攜幼經過數千里跋涉,於齊桓公滅譚後的次年(前 682年)秋天,陸續到達了有褒(今陝西省南鄭縣境),按照「謹記勿言」,把譚字的言旁去掉,恢復覃氏。
覃姓的起源
覃姓是一個有多種讀音的姓氏,不同的讀音代表著不同的覃字在讀為tan時,所代表的姓氏血統與譚姓相同,相傳其姓氏本來也就是由「譚」字去掉偏旁而來的。漢代時,譚姓人中有人與名將韓信關系密切,後來韓信因故被殺,他怕受牽連,便攜家人逃往外地,改姓為覃,他的後代在後來也相沿以覃為姓。歷史上,這支覃姓人以齊郡(治所在今山東淄博)為郡望,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和關隴地區。
覃字讀為xun時,主要是指居住在長江以南原古代蠻族或巴蜀區的覃姓人。早在漢代時,澧中、平川、賜州等地的蠻族中都有覃姓,蜀郡也有覃姓。至南朝梁時,出自這一支派的覃姓人還出了一位名為覃元先的名人,官至東寧州刺史。直到清代,居住在今四川一帶的覃姓人仍把自己的姓氏讀為xun。
覃字讀為qin時,主要指生活在今廣西一帶的覃姓人。相傳,他們姓氏的讀音原為tan,與表示品嘗之意的「啖」字同音,後訛為qin,遂相沿成習。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出自這一支派的覃姓人大約有50萬,而廣西也因此是全國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
根據大多數覃(qin)氏族譜記載,覃姓始祖在河南省沁陽一帶。四川省大足縣《覃氏家史》說,他們的始祖可追溯到春秋一個叫覃懷的地方。湖南省石門覃氏族譜說,覃氏是有竹氏的後代,周穆王時因功得封於陝西覃地及覃懷地,以地為姓。廣西壯族自治區邕寧縣《覃氏源流》記載,皇覃氏根基於覃懷。廣西上林、馬山、容縣、賓陽等縣《覃氏源流》說,覃姓,起源可追溯到上古的覃懷古國,其位置在今之河南省沁陽、武陟一帶。
沁陽市位於今河南省西北部沁河沖積平原區,太行山南麓,東經112。26'至 113。02'與北緯34。59'至35。18'之間,東鄰博愛,西接濟源,南毗溫、孟二縣,北界山西晉城。沁陽歷史久遠。夏為覃懷首邑,屬冀州;商代屬京畿;紂時封鄂侯於邗,其地為邗國。秦漢稱河內郡,明清設懷慶府。歷為豫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1989年,河南省政府批准沁陽為「歷史文化名城」。武陟縣古時屬沁陽縣。歷代修的《沁陽縣志·建置》中都有沁陽在夏代為覃懷地的記載。1989年沁陽撤縣改市,1993年5月出版的《沁陽市志》記載「沁陽歷史久遠,夏代,地處覃懷地」。《武陟縣志·建置》中也記載,該縣「夏,稱覃懷」,在「姓氏錄」中,也記載有覃姓居民。沁陽一帶自古就流傳一句話:「覃懷古郡,河溯名邦」,意思是說,沁陽既是歷史悠久的古郡,又是名邦。早在4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了覃氏部落,夏代稱覃懷地。這里位於黃河以北、沁河以南的平原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經濟相對發達,所生產的地黃、山葯、菊花、牛膝,稱為「四大懷葯」,歷史上曾列為貢品,至今仍聞名於世。這里歷代外出經商的人較多,出門的生意人喜歡在肩上背一個肩袋(當地稱為肩褡),袋上寫有「覃懷人×××」字樣,表明自己是覃懷地人,並以此為驕傲。這種現象,解放前隨處可見,今天在一些地方,仍有這一習俗。
覃懷地因覃部落而得名,覃氏因覃部落和覃懷地而得姓。而傳說中,覃姓的始祖是伯益。伯益又叫伯翳,也叫大費,傳說他能馴服鳥獸成為家禽家畜,開創了人類飼養家禽家畜的歷史;他還協助大禹治水,把九州的洪水疏導入大海,所以他深得禹的信任,被賜給嬴姓。
介紹文件
覃姓遷徙史
覃姓遷徙史
概述
覃氏經歷了幾千年來的頻繁遷徙,總的流向和趨勢可概括為:北南東西,即自北向南,先東後西。根據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譜記載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黃河流域的幾次遷徙之外,還有八次較大的遷徙。從覃懷地到會稽郡覃懷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揮部」,也是治黃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夏禹治水,從冀州出發巡視,冀州治理工作從壺口開始,然後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懷的治理由於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伯益帶領覃懷人隨禹到浚縣安營紮寨,治理黃河,後又跟隨禹到各地治水。現在距大任山10公里的屯子鄉席營村,還聚居著800多人的覃氏後裔。大任山明代古碑上,還刻著覃氏先祖「席營村覃滾」的名字。接著大禹帶領大家繼續治理黃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兗州(今山東省境內),再到徐州 (今江蘇省境內),到安徽塗山,經過疏導,引黃河流入渤海。大禹最後到達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並在會稽去世。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懷人在內的民眾輾轉從北到南,到達會稽。為了紀念祖先伯益,覃懷人把會稽作為覃氏的堂號。至今,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上南、下南、水源、洛陽、溫平等鄉,河池市的沖蒙屯等覃氏支系都以「會稽郡」作為覃氏堂號。
從湖南武陵南遷
覃兒健是目前所見歷史記載的第一位覃氏歷史人物。據《後漢書·西蠻西南夷傳》、《湖南通志》、《中國覃氏源流世系考》等記載,覃兒健(前4年一80年),武陵(今湖南省張家界市)人,祖籍雍(今陝西),望出關中。其父受封武威鎮夷將軍,於漢平帝三年(3年),領兵助武陵太守征剿有功,駐守灃水流域溇中、充中及零陽等地,當時正值王莽推行新政,他組織民眾合力抵抗新政,被推舉為精夫(即統帥)。覃兒健自幼在父親的指導下,學文習武,練得一身好武藝,長大成人後得到大家的信任。父親去世後,覃兒健繼而成為領導當地民眾的統帥,威鎮武陵地區。 漢章帝建初三年 (78年),武陵溇中地區民眾擁覃兒健反抗官府增加稅賦,先後攻下零陽、作唐(今湖南省安鄉縣境內)等地。次年,漢王朝調荊州 (今湖北省境)等七郡及汝南潁州 (今河南省境)的囚徒5000多人前來征剿,覃兒健戰死,民眾失去主帥,潰不成軍,紛紛逃往深山野谷。覃兒健後裔為逃避官軍搜索,免遭滅族之禍,大舉南遷,進入今廣西北部的九萬大山, 分居於今三江侗族自治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及陽朔、永福、鹿寨、柳州、宜州等市、縣;現在這些地方覃姓人口較多,與覃兒健後裔的南遷有很大關系。民國《宜山縣志》中就有有關覃兒健的記載。
覃萬傳從陝西入川
覃萬傳 三國時人,祖籍陝西南鄭,曾任蜀漢胖舸郡太守馬忠的總兵。蜀漢建興三年(225年)隨諸葛亮南征有功,經馬忠推薦受封武陵君,鎮撫五溪(五溪為雄溪、滿溪、西溪、撫溪、辰溪),即今黔東、鄂南、湘西交界一帶。三國時魏景元四年 (263年),魏伐蜀漢,漢後主降魏,萬傳無法返祖籍,落籍五溪。其後人一部分自貴州思南、鎮遠、榕江等地南下廣西,現在貴州東部各縣(自治縣)及廣西融安、融水、環江、宜州等各縣(自治縣、市)的覃氏,有的是覃萬傳宗支的後裔;另一部分留居原地,成為湖南武陵地區覃氏的主力。湖南漵浦縣覃行璋、祁陽縣覃季以及邵陽、武罔等縣覃氏中,也有覃萬傳的後裔。
覃元先入桂
覃元先(生卒年不詳) 南北朝南梁時東寧州(今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刺史。關於他的籍貫有兩種說法。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說是「南海人」。台灣《覃考》說是陝西南鄭人,生於南朝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原名覃彥。該書還評論道:「覃元先,《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有其傳說,內容充滿了傳奇色彩,也有些是穿鑿附會的幾乎神話,現據人、時、地三因素,從史書中吸取其片斷資料,予以聯串敘述,使其完整與真實。」這里我們把上述兩書的記載採取諸說並存的辦法,轉述如下,供後人研究。
《中國人名大辭典》說,元先「善騎射,多力,齊末反者四起,元先募兵衛鄉里。……武帝召見,謂曰,公當立勛業,書彝常,奈何無名字,元先遂改今名,拜東寧州刺史,累著戰功,加雲麾將軍,侯景反,元先與蕭雲討伐,擒斬賊將,所向無前。卒於軍」。台灣《覃考》說,武帝召見問名時,元先因名「彥」字和蕭衍的「衍」字近音,怕犯諱而不說,後來皇帝給他起名「元先」,元先就高興地接受了。元先任刺史後,回陝西老家帶領覃家子弟兵隨武帝作戰,英勇果敢,梁武帝天監五年(506年),大敗東魏於鍾離(今安徽省五河縣),武帝加封雲麾將軍稱號。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反,武帝任命覃元先偕同蕭雲率師征討。覃家軍過關斬將,使侯景受挫。次年(549年),侯景攻陷梁國都城,武帝死,元先失去支柱,率軍回東寧。這時已年過七十,加上在戰斗中負過傷,不久去世。元先去世後,其後人紛紛散居羅城周圍各縣,北至融安、融水,中部至柳城、柳州、來賓、象州,南至平南、桂平、貴港,甚至廣東的南海、肇慶、茂名、信宜、化州、羅定等地,都有覃氏後裔居住。據湖北省利川市覃氏族譜記載,他們的祖先是在清朝後期隨太平天國起義部隊征戰到達南京,再隨翼王石達開征戰到四川,石達開死後,又由四川東下落籍利川縣 (今湖北省利川市),歷時100多年,發展到100餘戶。根據《太平天國史》十五《列傳》記載:覃炳賢,廣西永安(今蒙山縣)人,隨太平軍征戰南京,又隨石達開逃難到四川,達開死後,由川東而下,落籍湖北利川縣(今利川市)。還存覃炳賢的後裔,其先祖是覃元先。
唐代覃汝先駐鎮施州
根據湖南《石門縣志》、《覃氏族譜》,覃汝先生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台灣《覃考》說,中國覃氏於十六國混亂以及南北朝南梁(302—564)滅亡後,即從關中有褒、南鄭、漢中一帶,遷到四川的瞿塘關(今重慶市境),歷經200年,族人散居夔州 (今重慶市奉節縣)、開州(今四川省開縣)、歸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施州(今湖北省恩施市)等地域,繁衍發展,再次成為巨族。在唐代開元年間(713—741)的一次政治劇變中,覃氏獲得了一次發展的良機。
當時的唐玄宗李隆基,本是一位聖明的君主,但其晚年之時,由於寵幸楊貴妃,沉迷子女色,曠廢朝政,大權旁落在奸詐的外戚楊國忠手裡,導致安祿山造反,京都長安陷落,唐明皇被迫西逃成都,到扶風縣馬嵬坡時,楊國忠被亂兵殺死,楊貴妃亦被迫以三尺白綾弔死於梨花樹下。在皇上落難之時,覃汝先半路護駕勤王。奏書中說:草民覃汝先,四川逵州人氏,得悉皇上蒙塵,便率領家丁及地方眾兵千餘人,兼程北上護駕。唐皇聞奏,喜出望外,即封汝先為行軍總管及左僕射,護駕西行。平定安祿山之亂後,又加封覃汝先光祿大夫,住鎮施州 (今湖北省恩施市),安撫十八蠻,准許世代承襲。覃汝先於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病故,享年89歲。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長子襄堯襲職,從第一代傳襲到第十二代。汝先生伯堅、伯圭二子,伯圭後代子孫興旺,主力居湖南省的石門、慈利、大庸、桑植、桃源、常德、邵陽等縣、市;一支居湖北省長樂、長陽、鶴峰、宜昌、枝江、松滋、公安、天門等縣市;另一支在廣西融安、融水、柳州、來賓等縣市,人口達百萬以上。汝先後裔傳到十二世覃友仁時,覃友仁襲任「施州行軍總管」,遷駐添平。覃汝先的第三十八代孫覃添順被明太祖敕封為「武德將軍」,准其子世襲,統轄湘西渫水淡水流域。添順六世裔孫覃善教奉命遠征嶺南修仁(今廣西荔浦縣境),以官為籍,定居繁衍。
從山東白馬縣遷邕州
今廣西南寧市郊區,邕寧、武鳴、上林、馬山、賓陽、橫縣、宜州、環江、河池,雲南省文山、廣南、馬關等縣、自治縣、市的覃氏族譜都有記載說自己的先祖在宋代來自「山東白馬縣」,為此,解放前後,有不少人先後到山東省尋根,但都找不到白馬縣。山東白馬縣到底在哪裡呢?這些族譜為什麼都寫上自己的先祖來自山東白馬縣呢?本書作者之一覃芝馨利用主編《南寧市郊區志》的機會,到山東、河南兩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
根據調查走訪和查閱有關資料得知,山東,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古人說的山東,是個地理名詞,指的是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帶,一般指黃河流域,有時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也有指太行山以東為山東。山東和河南,古時都是指一個廣泛地域的名稱,兩者互相涵蓋,互相包含,約相當今山東、河南兩省及蘇北、皖北等地區。今山東省地域自古至今未發現有白馬縣。白馬縣及其縣治所在地,從秦漢到唐代的史書、地理著作上都有詳細的記載。白馬縣建於秦朝,歷經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代1500年之久,一直到明朝末期才改稱滑縣,其位置在今河南省滑縣,縣治在今滑縣縣城東10公里的白馬牆村,經考古發現有古代的城牆和各種文物。古白馬縣在今河南省而不在山東省——這就是許多人到山東省卻找不到白馬縣的原因。
白馬縣是古代的交通要道和軍事重鎮。覃氏先祖南遷自漢代以來歷朝歷代都有,但以宋代較為集中,這與軍事行動有關。在北宋年間,朝廷對廣西有幾次大的用兵,一次是皇祜年間(1053年前後),宋朝派狄青等率數萬兵馬南征儂智高,打敗儂智高後,在邕州一帶屯兵4000餘人,駐在水陸交通沿線,後來其中許多人落籍成為當地居民,有不少為覃氏。據1998年底統計,僅南寧市郊區就有覃氏4615人,占郊區人口的1.3%,按姓氏人口排第19位。這些講平話的漢人,大多數家譜上都寫有宋代跟隨狄青南征留下來的。再是宋熙寧年間 (1069—1077),宋朝廷派大將郭逵率兵討伐交趾乾德叛亂,平息後留下部將戍邊。此外,從北宋到南宋期間,因北方戰亂和黃河多次決口,特別是隨著北宋的滅亡,王朝向南遷移,皇族和官員及大批民眾來到南方,其中嶺南地區是重要的移民遷徙地之一。當然,這些移民中,不一定人人來自白馬縣,也有來自中原、華中其他地區的,但隨軍行動大都經過白馬縣,所以都作了這樣的記載,正如黃河中下游一帶群眾,問起祖籍也都說是來自山西洪洞一樣。這就是許多覃氏族譜上都寫著先祖來自「山東白馬縣」的原因。
宋代,覃氏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其中覃慶元三代進士,在朝野產生了一定影響。
覃慶元 融州 (今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人,景德進士,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間 (1006—1010)被封為御史中丞。為人穩健,遇事敢於發表意見,舉朝服其公正。其兒子覃光佃,宋開寶五年(972年)進士,任監察御史。他不怕高官權貴,對腐敗和失職的朝廷官員,都如實呈報皇帝嚴辦,被人稱為「真御史」。當時北方經常發生戰事,他曾三次上書力主抵抗,後升知雁州,對沿邊將士貪功及失職者都懲之以法。後晉升都總管兼勸農史,甚得皇帝信任,升為銀青光祿大夫。覃光佃的兒子覃昌,宋慶歷進士,官至國子祭酒,退休後閉門講學,教人讀經書,著有文集。
覃三耀入桂留戍東蘭民國23年(1934年)出版的廣西《上林縣志》中的「民族志」記載:覃三耀(又名覃懷滿,亦作山耀、三孝),生於元至J幀二年 (1331年),原籍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為起義軍首領覃景山之子。覃景山去世後,三耀繼承父志,高舉義旗,繼續聚眾起義,稱「天下兵馬大元帥」,帶了一支覃家軍隨明將廖永忠征南,明洪武元年(1368年),白海路經福州、潮州,再取東莞、梧州、潯州、邕州、賓陽,後移宜州德勝司入東蘭。由於韋天珍、覃懷滿平亂有功,明朝廷授韋天珍為東蘭州世襲知州,覃懷滿為世襲武官,留戍東蘭州,落籍於都彝哨(今廣西東蘭縣大同鄉那雅村)。韋氏土司實行軍政合一的封建領主世襲制,土司除了直接佔有和經營部分土地外,按哨封給韋氏宗族和覃、黃、龍等姓官兵。這支覃家軍又分出一支繼續進軍西藏,為明朝統一邊疆立下汗馬功勞,後來落籍鹽井(今西藏自治區鹽井縣)。據四川省大足縣的人說,近鄰四川省的西藏自治區邊境還有覃氏居民。覃懷滿在東蘭生真賢(維昭)、真聖(維真)、真仁(維彥)三子,後裔繁衍黔、滇、桂20多個縣及越南同登、諒山、高平等地,人數有上百萬。
1990年出版的河南省《浚縣志》記載,該縣100人至1000人的姓氏有覃、毛、程、友、齊、霍、僥等。1993年出版的河南省《武陟縣志》記載該縣的姓氏有……簡、覃、靖、蒯、蒿、福、熊、雛、裴、譚……等414個。浚縣屯子鄉席營村《覃氏族譜》記載,明代初年,覃家子弟兵隨反對元朝的起義軍南征,南方平定後,又北上。一同征戰的還有席姓和張姓的兵,打到大名後,回故土落籍, 因為席姓先到,所以當地就叫席營村 (距前文所述的古白馬縣白馬坡10多公里),朝廷將300畝耕地,另3畝4分墳場地賞給覃大義等有功人員,世代免納糧,這個待遇,到解放前還為歷代政府所承認。
明代,覃氏中出現不少人才,其中較著名者有覃應元,字德芳,四川雲陽縣人,明嘉靖進士,知河南府。他以德感召下屬及群眾,平息匪亂,整肅地方治安,政績突出,升任四川副使。覃達,湖南石門人,曾任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萬戶官, 明洪武年間 (1368—1398)被征調到四川征剿,奮勇殺敵立功。喪於四川省大溪坪。
遷移海外
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華僑中也有一些覃氏居民。海外覃氏主要是從廣西、廣東地區出境的。他們遷居海外的原因很多,其主要者或為貧困所迫,或逃避政治迫害、民族壓迫,或因不願稱臣於新朝,或遭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拐騙擄掠等。這些華僑漂洋過海留居海外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而大量出走並留居海外的則在明、清和民國時期。廣西華僑人口僅次於廣東、福建兩省,居全國第三位,廣西又是覃氏聚居最多的省區,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海外覃氏,以祖籍為廣西者居多。以容縣為例,據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縣人口59萬,其中覃氏3萬,佔5%強。1979年出版的台灣《廣西文獻》第3期說,馬來西亞有廣西籍華僑華人50萬,其中容縣籍20萬,在容縣籍華僑中,覃氏約2000人。
家譜
家譜文件
家譜文件
覃姓字輩
覃姓字輩
覃氏家族在明朝以前已有派行,但未盛行,明末各支族才先後確定統一派行,流傳至今。一般是請族內德高望重之長者排行序,逐代按序取其中一字為行,一直排到末字,周而復始,也有重排序。班輩字文字精煉,內涵豐富,寓意深奧。內容主要是歌宗頌祖,教育後代,啟迪子孫,訓導族人,激勵向上,預示未來,字數不等,目前見到最長的班輩字有100個,一般為二三十個,最少也有十個字。
湘西覃氏公定統一派行(100字):
良尚宗光祚,家聲慶遠長。
文章遵正大,基業照榮昌。
定邦勛名在,承先盛績揚。
萬傳敦本序,佑啟自聯芳。
忠厚前謨顯,詩書宜訓詳。
攀桂才高舉,培蘭庭滿香。
崇儒昭謙讓,造育多熹康。
逢原創涼史,餳粒振三綱。
為孝垂能守,居臨循五常。
支源流澤久,百代若同堂。
河南浚縣屯子鄉席營村覃氏行輩十六字:
繼憲增祥,維念顯揚,
建
2. 古代著名的商鋪有哪些最好是大家都熟悉的。或者電視劇里的也行 被採納的加分哦
邵芝岩筆庄、胡慶余堂、邊福茂鞋店、六必居、頤香齋等。
1、邵芝岩筆庄
創建於清代同治元年(1862),慈溪人邵芝嚴在杭開了一家名為「粲花寶」的筆店,後以店主名為店名,店址在官巷口附近,自設制筆墨工場,製作的毛筆以「尖、齊、園、健」四絕為特色,深得歷代藝苑儒林稱著,清時列為貢品。
為杭州富有書卷氣息和專業特色的百年老店。筆庄精製的芝蘭圖牌毛筆以書寫揮灑自如、得心應手而多次獲得國際博覽會金獎。筆庄自產自銷的毛禾筆主要有羊毫、狼毫、紫毫和兼毫四大類。
此外,還供應各種名貴和實用的硯台、宣紙、徽墨、筆架等文房四寶。1956年公私合營,邵芝岩與石愛文筆庄合並,後又並入隆泰昌文具店。改革開放後邵芝岩筆莊重新恢復。
2、胡慶余堂
「江南葯王」胡慶余堂,系清末「紅頂商人」胡雪岩於公元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創建,地處杭州歷史文化街區清河坊,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晚清工商型古建築群,系徽派建築風格之典範。
整個建築形制宛如一隻仙鶴,棲居於吳山腳下,寓示「長壽」。恢宏的建築,輝煌的大廳,精湛的雕刻,以及它特立獨行的經營格局至今風貌猶存。
一百四十多年過去了,胡慶余堂國葯號始終秉承「戒欺」祖訓、「真不二價」的經營方針,已成為保護、繼承、發展、傳播祖國五千年中葯文化精萃的重要場所,是杭州人文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3、邊福茂鞋店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開設於杭州長慶巷五老巷口。創建人邊春豪,諸暨人,擅長製鞋手藝,其子邊啟昌隨父習藝,善於理財,後繼承父業。宣統三年(1911)遷太平坊(中山中路)營業。
邊福茂製鞋選料認真,注重質量,造型輕巧,幫面挺括。民國十年(1921年)在羊壩頭設分店,經營皮鞋,21年在上海設分店。杭州俗稱「頭頂天,腳踏邊」,指的是「天章」的帽子,「邊福茂」的鞋子。
解放後,毛澤東、周恩來、譚震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梅蘭芳、蓋叫天等藝苑名流,均曾在該店定製布鞋。
隨著時代的變遷,皮鞋等已代替布鞋成為主流,邊福茂除經營具有傳統特色的布鞋外,還經營其它鞋類。
4、六必居
六必居醬園店設在北京,相傳創自明朝中葉。掛在六必居店內的金字大匾,相傳是明朝大學士嚴嵩題寫。
六必居原是山西臨汾西杜村人趙存仁、趙存義、趙存禮兄弟開辦的小店鋪,專賣柴米油鹽。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這七件是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趙氏兄弟的小店鋪,因為不賣茶,就起名六必居。
5、頤香齋
頤香齋食品店創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創始人葛景山,蘇州人,青年時在蘇州一家南貨店學手藝,後輾轉來杭謀生,在清泰街義井巷口擺攤,現做現賣定勝糕。
後經一位李姓老主顧的幫助,將義井巷口的一開間門面轉讓給葛氏開店,取名頤香齋。開店時,前店後坊。傳統糕點有條頭糕、方糕、綠豆糕、麻酥糕、椒桃片、小清沙與蘇式月餅等。
糕點配方注重「三重」,重色,色深不焦,香味濃郁;重油,油而不膩,入品酥鬆;重糖,甜味適品,綿軟柔糯,其中潮糕和月餅最負盛名。
1937年12月杭州淪陷,頤香齋遭受地痞惡棍和日軍的搶劫,損失慘重。1951年,葛氏因無力經營,將頤香齋盤給上海同業許炳華。文革期間,企業改名為「東風」,1980年才恢復老字型大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必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胡慶余堂國葯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邵芝岩筆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頤香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邊福茂鞋店
3. 求古代女子的姓名
趙姓 錢姓 孫姓 李姓 周姓 吳姓 鄭姓 王姓 馮姓 陳姓 褚姓 衛姓
蔣姓 沈姓 韓姓 楊姓 朱姓 秦姓 尤姓 許姓 何姓 呂姓 施姓 張姓
孔姓 曹姓 嚴姓 華姓 金姓 魏姓 陶姓 姜姓 戚姓 謝姓 鄒姓 喻姓
柏姓 水姓 竇姓 章姓 雲姓 蘇姓 潘姓 葛姓 奚姓 范姓 彭姓 郎姓
魯姓 韋姓 昌姓 馬姓 苗姓 鳳姓 花姓 方姓 俞姓 任姓 袁姓 柳姓
酆姓 鮑姓 史姓 唐姓 費姓 廉姓 岑姓 薛姓 雷姓 賀姓 倪姓 湯姓
滕姓 殷姓 羅姓 畢姓 郝姓 鄔姓 安姓 常姓 樂姓 於姓 時姓 傅姓
皮姓 卞姓 齊姓 康姓 伍姓 余姓 元姓 卜姓 顧姓 孟姓 平姓 黃姓
和姓 穆姓 蕭姓 尹姓 姚姓 邵姓 湛姓 汪姓 祁姓 毛姓 禹姓 狄姓
米姓 貝姓 明姓 臧姓 計姓 伏姓 成姓 戴姓 談姓 宋姓 茅姓 龐姓
熊姓 紀姓 舒姓 屈姓 項姓 祝姓 董姓 梁姓 杜姓 阮姓 藍姓 閔姓
席姓 季姓 麻姓 強姓 賈姓 路姓 婁姓 危姓 江姓 童姓 顏姓 郭姓
梅姓 盛姓 林姓 刁姓 鍾姓 徐姓 邱姓 駱姓 高姓 夏姓 蔡姓 田姓
樊姓 胡姓 凌姓 霍姓 虞姓 萬姓 支姓 柯姓 昝姓 管姓 盧姓 莫姓
經姓 房姓 裘姓 繆姓 干姓 解姓 應姓 宗姓 丁姓 宣姓 賁姓 鄧姓
郁姓 單姓 杭姓 洪姓 包姓 諸姓 左姓 石姓 崔姓 吉姓 鈕姓 龔姓
程姓 嵇姓 邢姓 滑姓 裴姓 陸姓 榮姓 翁姓 荀姓 羊姓 於姓 惠姓
甄姓 麴姓 家姓 封姓 芮姓 羿姓 儲姓 靳姓 汲姓 邴姓 糜姓 松姓
井姓 段姓 富姓 巫姓 烏姓 焦姓 巴姓 弓姓 牧姓 隗姓 山姓 谷姓
車姓 侯姓 宓姓 蓬姓 全姓 郗姓 班姓 仰姓 秋姓 仲姓 伊姓 宮姓
寧姓 仇姓 欒姓 暴姓 甘姓 鈄姓 歷姓 戎姓 祖姓 武姓 符姓 劉姓
景姓 詹姓 束姓 龍姓 葉姓 幸姓 司姓 韶姓 郜姓 黎姓 薊姓 溥姓
印姓 宿姓 白姓 懷姓 蒲姓 邰姓 從姓 鄂姓 索姓 咸姓 籍姓 賴姓
卓姓 藺姓 屠姓 蒙姓 池姓 喬姓 陽姓 胥姓 能姓 蒼姓 雙姓 聞姓
莘姓 黨姓 翟姓 譚姓 貢姓 勞姓 逄姓 姬姓 申姓 扶姓 堵姓 冉姓
宰姓 酈姓 雍姓 卻姓 璩姓 桑姓 桂姓 濮姓 牛姓 壽姓 通姓 邊姓
扈姓 燕姓 冀姓 僪姓 浦姓 尚姓 農姓 溫姓 別姓 庄姓 晏姓 柴姓
瞿姓 閻姓 充姓 慕姓 連姓 茹姓 習姓 宦姓 艾姓 魚姓 容姓 向姓
古姓 易姓 慎姓 戈姓 廖姓 庾姓 終姓 暨姓 居姓 衡姓 步姓 都姓
耿姓 滿姓 弘姓 匡姓 國姓 文姓 寇姓 廣姓 祿姓 闕姓 東姓 歐姓
殳姓 沃姓 利姓 蔚姓 越姓 夔姓 隆姓 師姓 鞏姓 厙姓 聶姓 晁姓
勾姓 敖姓 融姓 冷姓 訾姓 辛姓 闞姓 那姓 簡姓 饒姓 空姓 曾姓
毋姓 沙姓 乜姓 養姓 鞠姓 須姓 豐姓 巢姓 關姓 蒯姓 相姓 查姓
後姓 荊姓 紅姓 游姓 竺姓 權姓 逮姓 盍姓 益姓 桓姓 公姓 叢姓
岳姓 召姓 有姓 舜姓 賞姓 伯姓 佴姓 佘姓 牟姓 商姓 鄢姓 汝姓
法姓 閆姓 楚姓 晉姓 蓋姓 逯姓 庫姓 郟姓 逢姓 陰姓 薄姓 厲姓
稽姓 鐵姓 萬俟姓 司馬姓 上官姓 歐陽姓 夏侯姓 諸葛姓 聞人姓 東方姓 赫連姓 皇甫姓
尉遲姓 公羊姓 澹臺姓 公冶姓 宗政姓 濮陽姓 淳於姓 單於姓 太叔姓 申屠姓 公孫姓 仲孫姓
軒轅姓 令狐姓 鍾離姓 宇文姓 長孫姓 慕容姓 司徒姓 司空姓 南宮姓 西門姓 東門姓 左丘姓
梁丘姓 呼延姓 南門姓 東郭姓 百里姓 穀梁姓 宰父姓 夾谷姓 拓跋姓 壤駟姓 樂正姓 漆雕姓
公西姓 巫馬姓 端木姓 顓孫姓 子車姓 司寇姓 亓官姓 鮮於姓 鍾離姓 閭丘姓 公良姓
=-=以上都是ME去找到的。。應該94這些了巴
4. 竺姓 寶寶名字大全,姓竺的取什麼名字好
樂軒
心樂:歡樂之心;心裡快樂。適用於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取名確實需要考慮很多因素。須根據姓氏配合將要用的字,根據時代特徵,取其字的理、意、、象、音等,看是否是命主所需,配合命主姓氏將其合理搭配,使之大氣、順耳能寄寓某種深意,姓與名渾然一體。
讓孩子美好的人生,從一個詩意優雅的名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