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想給我山莊的包間起名字大家幫幫我把!
燕子堂~~
~小燕子南飛~
B. 我想做鍋盔怎麼取名稱
公安鍋盔
C. 西安有哪些不可錯過的美食
【陝西:肉夾饃】肉夾饃原先叫饃夾肉,後來古漢語叫:「肉夾於饃」,慢慢的人們說話過快就變為肉夾饃,之前小夥伴們都在想肉夾饃那得需要多大的肉啊,難度我們吃的都是假的肉夾饃?肉夾饃為陝西傳統特色美食之一。外部焦黃,內部層疊狀,皮酥里嫩,食用時溫度以燙手為最。
【陝西:肉夾饃】
【陝西:Bingbing面】Bingbing面是陝西特色傳統風味麵食,因製作時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而起名biangbiang面,又是陝西褲帶面。手工拉成長寬厚的面條,用醬油、醋、味精、花椒、胡蘿卜、土豆塊等調入面湯,撈入煮熟的面條,淋上燒熱的植物油即可食用。
【陝西:Bingbing面】
【西安:羊肉泡饃】羊肉泡饃製作原料主要有羊肉、蔥末、粉絲、麵粉、羊骨木耳、香菜等。味道醇厚,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滋補食補。
【西安:羊肉泡饃】
【陝西:粉湯羊血】粉湯羊血由羊血、粉絲、豆腐、青菜等以及多種調料製作成的半湯型美食。粉湯羊血是陝西省著名的傳統風味小吃。營養成分全面,富含蛋白質、微量元素,所用調料多為滋補調理中葯。
【陝西:粉湯羊血】
【西安:冰峰】冰峰西安地區的一種汽水,深受西安當地人喜愛,在吃西安美食的時候喝上兩瓶冰峰,那滋味美得很。
【西安:冰峰】
【西安:餃子宴】餃子基本上每個人都吃過,而且全國各地基本都有餃子,而西安則打破傳統餃子的食材,味道,形狀而形成的獨具異彩的西安美食。餃子宴,是以餃子為主的宴席。一般有100多種餡料,一般每種口味的餃子,一般一種口味一次只上幾個,吃完繼續上其他口味,直到吃飽為止。
【西安:餃子宴】
【陝西:鍋盔】鍋盔又叫鍋魁,是陝西地區居民喜食的地方傳統風味麵食小吃。餅又圓又厚像鍋蓋,所以起名鍋盔。鍋盔的起源:相傳周文王伐紂時鍋盔就被用做兵士的軍糧。入口越嚼越多,嚼勁足,回香無窮。酥香耐存放,所以說古代拿來當士兵行軍干糧挺好的。
【陝西:鍋盔】
【陝西:涼皮】涼皮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在吃過涼皮中陝西的最好吃。口味有:麻辣,酸甜,香辣等各種口味,我喜歡酸辣口味。
【陝西:涼皮】
【寶雞: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為寶雞最正宗。配菜多樣化且講究配色好看,黃色雞蛋皮和黃花菜、黑色木耳、紅色胡蘿卜、綠色蒜苗、白色豆腐等等。肉選的是五花肉。真是好吃的不行了,說著就不想繼續寫了,跑出叫一碗先過過嘴癮。
【寶雞:岐山臊子面】
小編真的出去吃臊子面了,以上僅僅只是個人看法。
D. 甲子的民俗風俗及飲食文化
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甲子鎮,地處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東南部,屬於潮汕地區。每年農歷十二月最後一天為除夕,次年正月初一日為春節,俗稱「過年」,過年是一年中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節前人們張羅備辦年貨,添置新衣,購置新傢具,選購年畫,書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瓜籽、糖果等作為迎送賓客之禮品。從農歷十二月起,家家戶戶大掃除,不論屋頂、地面,里里外外都要清潔整理,謂之「采囤」,家庭用物和被帳也都要清洗。
潮汕傳統節日:春節蒸制發粿
春節前四五天,各家各戶都蒸制年糕(甜粿)、發粿。 除夕各家門戶、窗戶貼上春聯,以示去舊迎新。中廳的桌上,用大盤裝滿大桔、柑(「桔」與「吉」、「柑」與「甘」諧音)、和發粿,表示生活幸福,發財致富。米缸要裝滿米,燈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豐盛」的好兆頭。外出的人都要在除夕前回家團聚,除夕晚要備特別豐盛之菜餚祭祀祖宗,然後便合家圍坐吃團圓飯,俗稱「圍爐」。晚飯後大人們要給孩童或老人(尊者)分「壓歲錢」,同時要囑咐小孩說吉利話。除夕夜十一點鍾左右,各家各戶要在屋內點燃鞭炮,然後開門走出,謂之放「開門炮」 以示舊的一年已經結束,新的一年已經到來。各鄉村燃放鞭炮的紙屑鋪地,姻霧彌漫,充滿節日氣氛。
正月初一日,男女老少都穿新衣、著新鞋,一家人親親熱熱,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早餐各家各戶要都吃素,俗稱「吃菜」(早上祭祀祖宗也備齋菜),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外出遊玩,熟人相遇,互相祝福如「恭喜發財」等,對老者祝「添福壽」、年青人祝「添財丁」、對孩童則講「乖大」等吉利話。 這日,獅班敲鑼打鼓到各村逐戶參拜賀年,主人燃鞭炮以迎,並贈以「彩錢」;曲藝戲班也到各村演唱。鼓樂之音,鞭炮之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大街小巷,熱鬧非常。正月初二、初五清早仍要祭祀祖宗。正月初七古稱「人日」,是日要吃「七樣菜」,即用白蘿卜(橫切成大圓形)、白菜、春菜、椰菜、芹菜、芥蘭、蒜等,加上配料,放在一起烹調,俗信此菜可拂邪氣,治百病,又傳吃了眼睛亮可拾金撿銀,謂稱吉利得財。正月初十至十三陸續「開燈」(泡燈茶)互宴。正月十五元霄節,有吃元霄、觀花燈、看新娘、猜燈謎等習俗,還有舞獅燈、舞漁燈、吹擊樂、大鑼鼓、拂千秋對歌等文藝遊行活動。
E. 咸陽旅遊的好去處都有哪些急需,急需
大佛寺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
彬縣大佛寺
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布於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彬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開元寺塔、彬縣塔,民間稱「雷峰塔」。位於縣城內西南紫薇山下,塔高46.94米,塔底寬度14.04米,為樓閣式磚塔。塔體呈八角形,七層中空,每層有4孔拱狀門洞,與長方形假門相間,逐層變換方位,疊澀出檐,腰檐上置平座欄桿,有琥珀枋、斗拱、撐檁和飛檐,也有瓦當、滴水,石作角梁,各懸風玲,外觀凝重挺秀,完全體現了宋代建築風格。塔內裝置了放射性轉角階梯,鋪有木板,可盤旋而上登臨塔頂,飽覽縣城及川道風光。[63]
永壽武陵寺塔
該塔身高27.5米,直徑6米,周長21米,七層八樓,第磚質木
老街
式結構。重檐樓閣式,層層有斗拱飛檐,角有風玲,樓門有圓有方,外有平座欄桿,所雕圖案各異。塔身內為兩米見方天井,木質樓梯旋繞直達塔頂。隔層拱門相對,出拱門憑欄可以俯瞰四面山色。
1981年,該塔被定為陝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豎立署名永壽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標志碑一塊。塔周圍曾有殘磚斷瓦,石佛像出土,塔下有清道光年間重修武陵寺石碑一道。
北杜鐵塔
北杜鐵塔又名千佛鐵塔
北杜鐵塔(千佛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距咸陽市15公里的北杜鎮。塔方形十級,高33米,邊寬3米,純鐵鑄成,層層有窗,門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鑄成金剛力士像,頂立層樓,分外得體。各層環周有鑄鐵佛多尊,故名。間鑄以奇花異草、珍禽怪獸,鑄工精巧。塔身有銘文:「大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南書房行走太監杜茂」鑄造。一個宦官竟能出資鑄造這樣巨大的鐵塔,其權勢和富貴,蓋可想見。塔身保護完好,唯塔剎稍傾斜。
三原城隍廟
城隍廟
三原城隍廟位於三原縣城東渠岸街中部。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多年來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後為道教所信奉,自三國起至清代末歷代建廟祭祀。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廟規模之龐大,建築之堂皇,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城隍廟為宮殿式建築,用均衡對稱方式把樓、殿、廊、廡、坊、亭等40多座單座建築按主次布局在縱橫軸線上。五個廊院相套向縱深和兩側伸展。中軸線上布著三道門、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樓。應門、戲樓、鍾鼓樓、獻殿、拜殿、陪殿、寢殿等主體建築各具特色。全部建築琉璃蓋項,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美若宮殿,體現了我國古建築平面輪廊規正,整體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疏密得當,刻鏤精緻,紋飾典雅的特點。
三原縣博物館設在城隍廟內,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貴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嶽飛書《出師表》和於佑任(三原人)書法真跡為世稱頌。
秦咸陽城遺址
咸陽是戰國晚期秦國和秦代的都城。遺址位於今咸陽市區東15公里,南臨渭水,北距台塬,現存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
遺址中部偏北的"北坂"一帶,發現了周長2747的宮城牆基。宮城內外,已探明建築基址20餘處,發掘了屬高台建築的一、二、三號宮殿遺址。一號宮殿基址平面呈"凹"字形,長177米,寬45米;夯土台基高出地面6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正中為主體宮殿,周圍及下層分別為卧室,盥洗室,沐浴室,室內牆上繪制壁畫。宮城以外,還有著名的阿房宮,蘭池宮,望夷宮等遺址。遺址內,還發現了長近千米的寬闊道路,以及冶鑄,制陶,制骨等作坊遺址,發掘灰坑100多處,水井70餘口。出土遺物以磚瓦等建築材料為主,還有鐵器,銅器,兵器,貨幣和陶器等,其中不少磚瓦和陶器上戳印有篆、隸體陶文,是研究秦都咸陽的珍貴文字資料。
乾陵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裡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
乾陵[68]
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公元684年,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
茂陵
漢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原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咸陽原共葬有西漢11個皇帝中的9個,陵墓自西向東依次排列,長近百里,氣勢宏偉。
漢陽陵
漢陽陵,又稱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始建於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園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修建時間長達28年。現已建成漢陽陵博物館,是一座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是中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昭陵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陝西省禮泉縣
昭陵
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西距西安市70公里,咸陽市30公里,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3A」級旅遊景區。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關中印象—袁家村
從西安出發,驅車約一個小時的路程,便到了被人們稱為「關中印象體驗地」——袁家村。袁家村坐落在禮泉縣煙霞鎮北面的九嵕山下。走進村子,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幅幅近似於原生態的農家生活畫面。使遊人恍惚中有種穿越時空之感,彷彿回到了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
走進古樸典雅的小巷,兩邊店鋪林立,作坊鱗次櫛比。有油坊德瑞恆、醪糟坊稻香村、豆腐坊盧氏豆腐、辣子坊天一閣、麵坊五福堂、茶坊童濟功、醋坊五味齋、布坊永泰和、葯坊同順堂------醋坊中,一壇壇、一瓶瓶手工釀造的純糧醋,散發著誘人的清香;麵坊中,興致勃勃的遊人饒有趣味的推動著沉重的石磨,白白的麵粉緩緩地溢出來;布坊里,滿面滄桑的媽媽坐在古老的織布機前細心地織著漂亮的土布;油坊中,那巨大的老木製成的榨油器令人嘆為觀止;葯坊中飄出的淡淡葯香若有若無地在鼻間縈繞;…… 踩著腳下仿古的青石板,欣賞著頗具關中風味的明清式建築,我感嘆這里幹部、群眾的智慧。同時,這里的情景,也讓我這個60後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旬邑泰塔
滄桑泰塔泰塔坐落於旬邑縣城中學院內,修建於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塔高53米,佔地120平
旬邑泰塔
方米,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石結構,塔內中空,有木梯盤旋至頂,每層有拱形門洞與長方形的假門相間。各層門兩側砌有窗子,並刻有菱花格子和曲尺欄桿,整個建築遠視古樸壯觀,雄偉挺拔,近觀做工精細、靈巧雅緻。
泰塔又名旬邑寶塔,其原在僧人寺院,後由於歷史變遷以及戰亂的破壞,寺院早已不復存在,剩下這一寶塔歷經近千年仍巍然屹立。泰塔之名,是根據我國傳統的八卦學說而定的,這座塔的建築基址在八卦學說中位於八卦的「泰位」,因此旬邑寶塔又稱為「泰塔」。由於戰亂的破壞,新中國成立前該塔破損嚴重,1959年對該塔進行了修繕。塔下豎立的石碑就是修繕寶塔的紀念碑。
目前,寶塔由於年代久遠,地基下陷,現已向東北方向傾斜,據測定已偏離中心線2.296米,因此,人稱該塔為「中國的比薩斜塔」。2001年泰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人物
劉古愚(1843~1903)
王徵(1571~1644)
胡登洲(1522~1597)
康海(1475~ 1540)
馬理(1474~1556)
王恕(1416~1508)
王重陽(1112~1170)
楊良瑤(736~806)
李靖(571~649)
牛弘(543~610)
馬超(176~222)
趙岐(108~201)
馬融(79~166)
賈逵(30~101)
班昭(49~約120)
班超(32~102)
班固(32~92)
地方特產永壽槐蜜
,產於中國隋唐夏宮、槐蜜之鄉的永壽,其色澤微黃清亮,蜜質粘稠、芳香適口,具有清淡幽香的槐花清香,甘甜鮮潔,不易結晶,果糖比率高的優點。永壽槐蜜是經蜜蜂充分釀造的健康天然產品,味美甘甜,富含180多種天然營養成份,可被人體直接吸收,被人們稱為「玉液瓊漿」。槐蜜有很好的葯理作用,有清熱解毒、祛火明心、潤肺利尿、調節腸胃、鎮靜安神、滋膚養顏、高度營養,內服爽心除煩治便秘,外用白嫩肌膚等功效,臨睡前服用槐蜜能有助睡眠。槐花蜜是蜜中精品,被國家定為一等蜜,是中國級別最高的上等出口蜂蜜,也是國際上最受歡迎、價位最高的蜜品,以出口日本、韓國、德國、美國為主。
永壽純菜油
永壽純菜油,又叫油菜籽油、菜籽油、香菜油,是用渭北高塬純天然油菜籽榨出來的一種食用油。菜籽油色澤金黃或棕黃,永壽純菜油,是從天然農家油菜籽中提取,不含任何添加劑,享譽西北地區的純天然綠色優質食用油。
淳化蘋果
淳化地域海拔高,晝夜溫差大,適宜蘋果生長,加之培育時間長,果農管理經驗豐富,技術規范,果實普遍
淳化蘋果
個大,色艷,質優,味濃,耐貯存,在全國各大中城市特別是南方市場佔領一席之地,遠銷日本、蘇聯、泰國、美國、朝鮮和新加坡等國。出口品種以紅星為主,普及品種有秦冠、紅富士、新紅星和黃元帥。
淳化刺綉
俗稱綉花,扎花,民間視為女紅首技。舊時姑娘到十三、四歲、綉花為必習技藝。新娘出嫁,綉花枕頭,綉花鞋和綉花裹肚等為亮嫁妝必備之物。縣刺綉廠集淳化民間綉花之大成,有綉花姑娘數10名,技藝嫻熟,花樣翻新。產品供縣內市場,暢銷縣外。以裝飾生活必須品為主,如床罩、床帷、被罩、枕套、門簾和檯布等。圖案有飛鳥蟲魚,梅蘭竹菊,果品蔬菜和戲曲人物等。技法分直紋綉、懸紋綉和機綉三類。針法有齊針、套針、游針、平針、平針參線、跳針參線、挖孔、貼花和拔眼等。一綉在手,美觀實用,物美價廉,實為裝扮生活的最佳選擇
彬州梨
彬縣地方名特水果。原名「老遺生」梨,有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在彬縣分布廣泛。50年代中期開始引進新品種,進入21世紀後主栽品種以酥梨為主,栽植面積2.3萬畝,年產量2.8萬噸,單果重300-500克,最大的500克以上,素以果面鮮黃、果皮薄、果肉白、果核小、汁多無渣、酸甜適口、香甜濃郁而馳名省內外,為歷代貢品。經測定,彬州梨含可溶性固形物13-14%,硬度13.5磅。1957年,彬縣人民將彬州梨寄給毛澤東主席品嘗,中共中央辦公廳復信,鼓勵發展彬州梨生產。
大晉棗
彬縣地方名特果品。在彬縣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樹齡300年以上的大晉棗葯用極高,自古以來為歷代貢品。大晉棗色澤鮮艷,個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甜汁濃,營養豐富。鮮果含糖量20.6%,乾果含糖量78.43%,含蛋白質1.2-2.3%,脂肪0.2-0.4%,並含有鐵、鈣、磷等礦物質。每100克中含維生素D3000毫克,營養成份高於其他棗類。主產區在涇河川道。
梨棗木工藝製品
彬縣梨棗木工藝製品主要集中於涇河川道地區,當地群眾利用充足的棗樹、杜梨木資源,開發、製作擀麵杖、搗蒜窩、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葉筒、調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蘆、木猴等旅遊工藝品。彬縣梨棗木工藝製品堅硬光滑,色澤鮮艷,表面拋光,手感細膩,物美價廉,是饋贈遠方親朋好友的佳品。
蓼花糖
原名遼化糖,清代改為蓼花糖。其用料為江米、芝麻、白糖、飴糖等,經制坯、膨化、成型等三十餘道工序製成。特點是:底色金黃,面粘芝麻仁,內為絮網狀、酥脆香甜。該品於清代作為貢品。建國後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改進工藝、擴大生產,系人民群眾喜愛的普及的食品,雖各縣也有仿製,唯三原蓼花糖暢銷國內各地及港澳地區,盛譽不衰。
乾縣柿子
乾縣柿子分為火柿、水柿兩種,以皮薄、肉厚、味甜、耐貯存而著名。主要分布在陽峪、梁山一帶。全縣柿林面積12000多畝,年產量4000多噸,主要經銷四川、青海、沈陽、廣洲等地。[90]
乾洲廣杏
廣杏為沿乾縣漠谷河一帶特產,據傳明代乾州人宋欽在福建做僉事時回鄉,路經廣東,帶回優良杏枝,嫁接而成,故名「廣杏」。廣杏個大如拳,色金黃,味如蜜,明、清兩代,進獻宮廷。截至2010年,乾縣境內北部尚存山杏1300多畝,年均產量200多噸。
咸陽花饃
用面團捏塑人物、花鳥、魚蟲,蒸熟後調塗色素。春節用狀如豬、羊的花饃做獻貢、祭祀神靈。元宵節用狀似十二生肖的花饃,互贈親友,俗稱「牛犢」,入夜,點燃面燈上貢。端午節做艾葉饃。乞巧節做面制的筆墨紙硯,刀尺剪針等。祝壽做壽桃,喪葬做獻糕。廟會做面花饃獻祭。孩子彌月、過歲做花餅。婦女手法細膩精巧,配以鮮艷花色,千姿百態,生活氣息濃郁。
彬縣御面
咸陽彬縣美食御面
陝西彬縣地方風味特色麵食。御面,又稱玉面、淤面,是一種有別 於涼皮的麵粉特製食品。以其製作方法稱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稱為「玉面」,以其為宮中貢品而稱為「御面」。 ]
長武鍋盔
長武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鍋盔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1寸,重5斤。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面,淺鍋慢火烘烤。 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
普集燒雞
普集燒雞色味俱佳,在當地和西北省區享有盛名。
乾縣鍋盔
乾縣鍋盔公元624年至705年,為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修築合葬墓乾陵時,因工程浩大,民工甚眾,烹食
乾縣鍋盔
困難,監工士卒便用頭盔烙饃,因而得名。茲後多經改進,形成獨具風味的食品。鍋盔直徑八寸,厚六分,形似菊花,內瓤起層,美味可口。[94]
三原金線油塔
三原縣金線油塔,也叫「千層餅」。形如縷縷金絲盤繞,層層塔樓相疊。松軟綿潤,清爽利口,製作精細。
biang biang面
關中人最基本最普通的麵食,除了蒸饃,恐怕就是「油潑辣子biang bian
「biang」字字形
」。關於「biángbiáng面」的得名,有著這樣一個順口溜-「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左一扭右一扭,東一長(zhang)西一長,中間加個馬大(dai)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搭掛麻糖,推個車車逛咸陽。」多少年來就一直聽老人言傳下來。因為這個字筆畫繁多,所有字典都找不到,書面上極少見到,都是一邊念順口溜一邊寫才能寫出這個字。北方人大都覺得這種麵食很好吃。
涇陽茯磚茶
自古嶺北不植茶,唯有涇陽出磚茶。涇陽茯磚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她興於宋,盛於明清和民國時期,數百年來與糧、奶、肉一起,成為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生活的必需品。「涇陽茯磚茶」茶體緊結,色澤黑褐油潤,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湯橙紅透亮,滋味醇厚悠長。適合高寒地帶及高脂飲食地區的人群飲用。特別是對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涼地區,主食牛肉、羊肉、乳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況下因而,在我國西北地區有「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寧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F. 烙鍋店取名
香飄萬里
G. 愛吃的寶寶取什麼小名
愛吃的寶寶取什麼小名:水果小名
芒果、櫻桃、果果、檸檬、葡萄、草莓、橙子、西柚、桂圓、荔枝、琵琶、番茄、提子
青檬、雪梨、雨橙、石榴、榴槤、櫻櫻、圓圓、粒粒
三個字:
小蘋果、小青檬、哈密瓜、小櫻桃、可可果、小葡萄、水蜜桃、小石榴、小西瓜、小檸檬
小草莓、小杏兒、小李子、小可可、小橙子、大蜜蜜、小獅子、小棗兒、小津津、小果果
大栗子、小花果、小桃桃、小淘淘、小蓮霧、小西梅、小黃瓜、小果子
愛吃的寶寶取什麼小名
愛吃的寶寶取什麼小名:食物小名
土豆、饅頭、包子、花捲、餃子、燒賣、春卷、糖糕、鍋盔、紅豆、粉果、抄手、元宵
湯圓、玉米、西米、椰果、桂圓、荔枝、蛋卷、石榴、豆芽、丸子、蓮霧、番薯、芋頭
仙草、豆花、糖瓜、葡萄、可樂、雪碧、花椒、辣椒、慕斯、毛豆
愛吃的寶寶取什麼小名2
愛吃的寶寶叫什麼小名:甜品小名
慕斯、泡芙、吐司、蛋撻、曲奇、布丁、果凍、酥酥、乳酪、果塔、沙拉、瑪芬
三個字:
西米露、馬卡龍 黑森林、甜心干、果蛋糕、情人卷、巧克力、冰激凌、可麗卷、椰蓉球
水果派、小果凍、布朗尼
愛吃的寶寶取什麼小名3
愛吃的寶寶叫什麼小名:飲料小名
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雪碧、脈動、果繽紛、果粒橙、綠茶、茉莉花茶、娃哈哈
旺仔牛奶、美年達、芬達、o泡果奶、蒙牛、伊利、光明、天山雪、匯源、鮮橙多
啤兒茶爽、檸檬C、味全
愛吃的寶寶取什麼小名4
起小名禁忌
1、起名忌用文藝作品中典型人的名字文藝作品中典型人的名字有的不適宜用於起名,如孟姜女、孫悟空等名字。
2、起名忌粗俗主要是指起名的用詞俗氣等。如石頭、狗仔、毛小等。
3、起名忌用語言或諧音不美的字起名忌用語言或諧音不美的字。
4、起名忌用某些不祥動物的名字如鼠、狼、蛇、蠍等不祥動物的名稱。但一些吉祥動物的名稱可用於起名,如虎、豹、彪、燕等表現英雄氣勢的吉利名稱卻適宜於起名。
5、起名忌用洋詞起名忌洋詞主要是指起名的用詞是外來詞彙。如約翰、瑪麗等,我國是文明古國,詞彙豐富,有足夠用詞來起名,所以不必起洋名,以免不文不類。
6、起名忌用帶女字旁的貶意字,帶女字旁的貶意字忌用於起名,如婊、娼、妓、奸等。
7、起名忌用過分誇張的詞彙起名用過分誇張的詞彙不符合我國的傳統美德,也是對他人的不敬,容易引起他人反感。使自已處於不利的境地,所以起名應注意起謙虛的名字,忌用如獨霸、無敵等名字。
8、起名忌用一些稱謂或輩分的詞起名忌用一些稱謂及表示輩分的名稱。如爺、媽、爸、孫等。但諸如「祖、兒」等字必須要有其他字配合方能用於起名,如念祖等。
9、起名忌用繞口的字繞口的字若用於起名,會使人讀、聽費勁,甚至讀錯、聽錯。如名字為:金鏡清等。
10、起名忌用冷僻的字用冷僻的字起名,只能給自已帶來更多不必要麻煩。所以起名應多提倡使用常字,只要其五行符合命理用神五行即可。
H. 幫忙起名!!男孩!姓駱農歷2008年8月19晚上19點40分
駱 鴻濤 (鴻:旺盛,興盛 )
駱 浩南 (浩:浩大 )
駱 博文 (文韜武略,博大精深 )
駱 昊強 (昊:蒼天,蒼穹 )
駱 君浩 (君:君子 浩:浩大 )
I. 四合院名字是怎麼來的
四合院
四 合 院(courtyard house)
(si he yuan)
四合院是以正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傳統住宅的統稱。在中國民居中歷史最悠久,分布最廣泛,是漢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歷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時,形式就已初具規模。
山西、陝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四合院的典型特徵是外觀規矩,中線對稱,而且用法極為靈活,往大了擴展,就是皇宮、王府,往小了縮,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輝煌的紫禁城與郊外的普通農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體分布為大門、第一進院、大堂、第二進院、書屋、住宅等,兩側有廂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門相連接。對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將使民居的文化弘揚並發展下去。
北京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
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
其次,四合院的構成有它的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四 合 院
四合院,是華北地區民用住宅中的一種組合建築形式,是一種四四方方或者是長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戶,住在一個封閉式的院子里,過著一種安逸、消閑、清靜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歡欣、天倫的樂趣,自然有一種令人悠然自得的氣氛。
這種四合院,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而且現在仍然沿用著。這種院落,一般採用出入一個院門。平時,院門一關,處於一種完全封閉狀態。四合院的院門,大都採用木板大門。厚厚的木板製成的大門一端,上下都放在軸心裡,左右旋轉,可以關開閉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東西兩側,為東西廂房。東西廂房,一般都比較對稱,建築格式也大體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與北房相對應。整個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採用對稱的辦法建築成。當然,在南北、東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這種耳房,有的用來儲存糧食,成為糧庫及其它庫房,也有的做廚房,還有一個角落,一般是西南角為廁所,而東南角,則大都是院子的大門,這種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縣城及其附近的農村是較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門是開在南向中央的。
有些家庭,為了把院落裝飾點綴一番,還在院落一進門處的正對面,修建一個影壁,也即是一堵磚牆。在正對大門的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圖案或者大幅的書法字樣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書「福」、「祿」、「壽」等象徵吉祥的字樣。也有一部分影壁,繪上吉祥的圖案,如「松鶴延年」、「喜鵲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給四合院內製造了一種書香翰墨的氣氛。也有的農家,採用「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福如東海」的字樣或圖畫。這種影壁,設在大門之內的迎門處,有的是單獨建築的,有的是鑲在廂房山牆上的。影壁,也稱照壁,壁身都為正方形,四周用磚雕裝飾,中間的方塊為書法或者繪畫。照壁分為基座和壁身兩個部分,除去給庭院增加氣氛,祈禱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種使外界難以窺視院內活動的隔離作用。
院內,有用石板鋪設地面的,也有用磚鋪地的,還有用鵝卵石鋪地的,不盡相同。有的是院內地面全部鋪設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鋪設的,無論是怎樣鋪,院內總要留出幾塊地方種樹,栽花,作為庭院的點綴。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在建築上已經有很多變化。農村中,大都從原有的四合院基礎上發生大的演變。這就是,擴大正房的房間數,因為正房——北房採光好。因而,在蓋房時,盡可能地充分利用北邊的空間、地面,這就使院落成為不規則形,以北房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個方或長方形院落。
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
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卧室。
東西兩側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
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卧室。
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 後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
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東西廂房和南房組成的一個獨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時還有東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將四面的房子聯接,可避風雨。
北京的胡同一般是東西走向的,主要以走人為主,胡同北邊的四合院門一般開在院子的東南角,南邊的四合院門一般開在院子的西邊角。四合院是北京地區典型的民居形式。
一般的四合院都有二進院落,大型的有三四進院落和花院,二進院落一般是在東西廂房之間建一道隔牆,外宅一般是工作人員居住的,內外宅之間一般建豪華的垂花門,垂花門內有影壁,只在有重大活動時才打開,舊時說的大戶人家的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既指此門,家中的男僕一般也不得進此門。街門比較簡單,街門一般建在院子的左邊。大型四合院最後一排正房為後罩房。
老北京人講究較多,如院門前不能種槐樹,因以前槐樹上會掉下來一種蟲子,俗名弔死鬼,擔心過路人說「這兒怎麼這么多弔死鬼啊」,因桑樹與「喪」同音,四合院邊也不種桑樹。北京人大都愛在院子中種夾竹桃。
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遼代時已初成規模,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
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布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 特有的京味風格。
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大門辟於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採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四合院雖有一定的規制,但規模大小卻有不等,大致可分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種:
1、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間,一明兩暗或者兩明一暗,東西廂房各兩間,南房三間。卧磚到頂,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輩,祖輩居正房,晚輩居廂房,南房用作書房或客廳。院內鋪磚墁甬道,連接各處房門,各屋前均有台階。大門兩扇,黑漆油飾,門上有黃銅門鈸一對,兩則貼有對聯。
2、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寬敞,一般是北房5間,3正2耳,東、西廂房各3間,房前有廊以避風雨。另以院牆隔為前院(外院)、後院(內院),院牆以月亮門相??通。前院進深淺顯,以一二間房屋以作門房,後院為居住房,建築講究,層內方磚??墁地,青石作階。
3、大四合院習慣上稱作"大宅門",房屋設置可為5南5北、7南7北,甚至還有9間或者11間大正房,一般是復式四合院,即由多個四合院向縱深相連而成。院落極多,有前院、後院、東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書房院、圍房院、馬號、一進、二進、三進……等等。院內均有抄手游廊連接各處,佔地面積極大。 如果可供建築的地面狹小,或者經濟能力無法承受的話,四合院又可改蓋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則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四合院屬磚木結構建築,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扇等等均為木製,木製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樑柱門窗及檐口椽頭都要油漆彩畫,雖然沒有宮廷苑囿那樣金碧輝煌,但也是色彩繽紛。牆習慣用磨磚、碎磚壘牆,所謂"北京城有三寶……爛磚頭壘牆牆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裝滴水,或者不鋪瓦,全用青灰抹頂,稱"灰棚"。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佔一間房的面積,其零配件相當復雜,僅營造名稱就有門樓、門洞、大門(門扇)、門框、腰枋、塞余板、走馬板、門枕、連檻、門檻、門簪、大邊、抹頭、穿帶、門心板、門鈸、插關、獸面、門釘、門聯等等,四合院的大門??就由這些零部件組成。
大門一般是油黑大門,可加紅油黑字的對聯。進了大門還有垂花門、月亮門等等。垂花門是四合院內最華麗的裝飾門,稱"垂花"是因此門外檐用牌樓作法,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門外是客廳、門房、車房馬號等"外宅",門內是主要起居的卧室"內宅"。
沒有垂花門則可用月亮門分隔內外宅。垂花門油漆得十分漂亮,檐口椽頭椽子油成藍綠色,望木油成紅色,圓椽頭油成藍白黑相套如暈圈之寶珠圖案,方椽頭則是藍底子金萬字絞或菱花圖案。前檐正面中心錦紋、花卉、博古等等,兩邊倒垂的垂蓮柱頭根據所雕花紋更是油漆得五彩繽紛。
四合院的雕飾圖案以各種吉祥圖案為主,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福壽雙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還有"子孫萬代"、"歲寒三友"、"玉棠富貴"、"福祿壽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窗戶和檻牆都嵌在上檻(無下檻)及左右抱柱中間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季糊窗多用高麗紙或者玻璃紙,自內視外則明,自外視內則暗,既防止寒氣內侵,又能保持室內光線充足。夏季糊窗用紗或冷布,這是京南各縣用木同織出的窗紗,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風透氣,解除室內暑熱。冷布外面加幅紙,白天捲起,夜晚放下,因此又稱"卷窗"。有的人家則採用 上支下摘的窗戶。
北京冬季和春季風沙較多,居民住宅多用門簾。一般人家,冬季要掛有夾板的棉門簾,春、秋要掛有夾板的夾門簾,夏季要掛有夾板的竹門簾。貧苦人家則可用稻草簾或破氈簾。門簾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裝夾板的目的是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風掀起。後來,門簾被風門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簾,涼快透亮而實用。
四合院的頂棚都是用高梁桿作架子,外麵糊紙。北京糊頂棚是一門技術,四合院內,由頂棚到牆壁、窗簾、窗戶全部用白紙裱糊,稱之"四白到底"。普通人家幾年裱一次,有錢人家則是"一年四易"。
北京冬季非常寒冷,四合院內的居民均睡火炕,炕前一個陷入地下的煤爐,爐中生火。土炕內空,火進入炕洞,炕床便被烤熱,人睡熱炕上,頓覺暖融融的。燒炕用煤多產自北京西山,有生煤和煤末的區別,煤末與黃土搖與煤球,供燒炕或做飯使用。
室內取暖多用火爐,火爐以質地可分為泥、鐵、銅三種,泥爐以北京出產的鍋盔木製造,透熱力極強,輕而易搬,富貴之家常常備有幾個爐子。一般人家常用炕??前爐火做飯煮菜,不另燒火灶,所謂"鍋台連著爐",生活起居很難分開。爐子可將火封住,因此常常是經年不熄,以備不時之需。如果熄滅,則以乾柴、木炭燃之,家庭主婦每天早晨起床就將爐子提至屋外(為防煤氣中毒)生火,成為北京一景。
四合院內生活用水的排泄多採用滲坑的形式,俗稱"滲井"、"滲溝"。四合院內一般不設廁所,廁所多設於胡同之中,稱"官茅房"。
北京四合院講究綠化,院內種樹種花,確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愛種的花有丁香、海棠、榆葉梅、山桃花等等,樹多是棗樹、槐樹。花草除栽種外,還可盆栽、水養。
盆栽花木最常見的是石榴樹、夾竹桃、金桂、銀桂、杜鵑、梔子等等,種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於階前花圃中的草茉莉、鳳仙花、牽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清代有句俗語形容四合院內的生活:"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可以說是四合院生活比較典型的寫照。
四合院一般是一戶一住,但也有多戶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況,多為貧困人家,稱為"大雜院"。大雜院的溫馨是許多老北京居民無法忘記的。
老北京的四合院院門
施善葆
院門,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習慣叫它「街門」。在世間一切都急劇變化的今天,已很難以這些街門來判斷院主人的等級了。流連於綠樹掩映中的街巷,那眾多的舊式街門已經成為無聲的歷史,默默中帶給你無邊的聯想和啟迪,就像一位世紀老人,用顫抖的聲音向你訴說著早年的故事。
在北京那眾多的院門中,大致可以分出這樣兩類,即屋宇式門和隨牆式門。前者有門洞,門佔一間屋;後者沒門洞,只在牆上開門。細說起來,屋宇式大門又分成王府大門、廣亮大門、如意門等;隨牆門有小門樓、車門等。
咱先說這王府大門。以往對住宅的稱謂,《大清會典》中有著明確的規定:「凡親王、郡王、世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的住所,均稱為府。」其中,親王、郡王的住所稱王府。至於那些不是鳳子龍孫的達官顯貴,盡管有封爵,或有尚書、大學士、軍機大臣的頭銜,他們的住所也不能稱「府」,只能稱「宅」或「第」。在產權上,「府」和「王府」都是皇產,一旦撤掉爵位,就要相應地撤府,以備將來再分他人,「宅第」則一般都是私產。
就王府大門來說,親王府五間,郡王府三間,都是坐北朝南,門前有門罩(設有門窗和牆的房子),過道高出地面。府門東西各有一間角門,均叫阿司門,供人們出入。清代方睿師的《蕉軒隨錄》中說:「外官衙署正門左右各有一門,謂之東角門、西角門,下官參謁,均由角門入也。」角門的設置,使大門可以平日關閉,視時視事而開,是為禮儀方面的需要而設的。府門外有石獅、燈柱、拴馬樁和轄禾木(古人稱行馬)等設施。與府門相對的為影壁。如果兩座阿司門是東西相對,讓人通行的,其中必有一四方大院,因此府門前有石獅一對,故又稱此為「獅子院」。凡此格局者,其府門對面則非影壁,而是一排平房,舊為兵丁所住,或回事處等的所在。
王府大門的間數、裝飾、色彩等等都是按制度規定而建的。「親王府為綠色琉璃瓦,每門金釘六十有三,世子府減親王之二」,貝勒府就是正門三間,啟門一了。王府大門屋頂用筒瓦、大脊、設吻獸,垂脊上設仙人走獸,山牆上做排水溝滴,大門漆紅色,梁枋施彩畫。
葉廣芩的長篇小說《採桑子》中,記述了一座王府大門的面貌:「拐進鏡兒胡同,巨大的紅漆大門就闖進了眼簾。大門緊閉著,台階很高,有上馬石。因為長期無人走動,階前已長出了細草,上馬石也被土埋了大半截。大門對面的八字磚雕影壁,早已是殘舊不堪……這是朴薩克多羅親王的府第。」
相比之下,《紅樓夢》的描寫更具體,第三回里有文:「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正門都不開,只有東西兩門有人出入。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大書『敕造寧國府』五個大字……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按照文中關於大石獅子的描寫,這座大門應算是清代親王府第的格局。但這樣的王府,門前應有一「獅子院」,而獅子不可能放在臨街的地方,臨街的該是東、西角門。像清代的鄭王府、禮王府、定王府等,府第的石獅子都在角門內。
有人問,現如今的張自忠路人民大學,也就是原先的和親王府,大門前的石獅子為什麼臨街呢?那是因為原來這里並沒有馬路,是後來開通的。
說完王府大門,再來說說廣亮大門。「廣亮」,顧名思義,應該是比較寬敞、豁亮的意思,這是相對旁邊的小門樓等較矮的院門而言的。
「廣亮」的原音是「廣梁」,說的是屋頂的大梁很寬廣。既然如此,院門還能小嗎?顯然,只有官高爵顯的人物,或民國以後的軍閥商賈們才有可能建造。為了顯眼,大門的這一間要比兩邊的房屋大一些,有自己的山牆,戧檐上施以磚雕花飾,屋頂加高,墀頭牆突出。廣亮,不僅體現在規模上,更體現在裝飾上:上有數對門簪,下有精緻的石鼓門枕,牆面的磚雕,木頭上的彩畫也無不考究。大門內外有影壁、屏門,設台階,一般比地面高出三五寸。大門兩邊的內牆上一般抹灰塗白,周邊加線腳。講究的用竹條或鐵棍做骨架,再用水泥沙子堆塑出浮雕花樣來。也有的在上面畫壁畫,再有的是磨磚對縫、平整光潔的所謂「硬心」裝飾。
廣亮大門的屋頂一般不弔頂,後來為了整齊也有加的。屋脊有兩邊斜伸的「清水脊」,也有「元寶脊」。廣亮大門的門,立在房屋進深的一半處,一半甚至更多的使用面積留在了門外。民國後為了治安的考慮,有的在門外加了一層鐵柵欄。廣亮大門與王府大門一樣,門外也有上馬石、拴馬樁或拴馬石等。
金柱大門所說的「金柱」,就是檐柱以內的柱子。金柱大門,就是將門框安在金柱上的大門。在規模上,金柱大門顯然比廣亮大門要小,門也窄,有的只有半開間。其他方面如大門的構造、屋頂、雕飾等,均與廣亮大門同。其門洞僅約一步進深,大門道的檐柱上有些裝飾,整體上顯得比廣亮大門輕巧。
與金柱大門相比,蠻子門最大特點是比金柱大門更往外推了一些,幾乎就在前檐柱的位置上。其他方面與金柱大門、廣亮大門差不多。蠻子門的出現,是因為房主的官品不高,至少不能建廣亮大門,索性院門外前推到屋檐下頭,屬於南方來京的官員或居民喜歡的式樣。「蠻子」是當時北京人對兩廣及南方偏遠地區人員的不尊重的稱謂。
《大都》一書中提到過這類街門:「終於,他回到椿樹胡同撳著自己家門的電鈴了,牆邊兒的幾棵高樹,透著嫩青的芽枝,讓風不住地吹盪。裡面噔噔地有人跑著,啪的一聲,門上的乳白圓電燈亮了。那人開了閂,從門隙張望了一下,開了門。他跨進大院來,發現前面門洞那邊沒有客人的車馬了,電燈也沒有開亮。」
這段描述表明,門洞里能停車,自然是因為大門往外推了,這正是金柱大門的特徵。而能照到外面的乳白圓電燈,肯定就在外推的門上頭。這里所描寫的,門洞內停車並非妄語。京劇藝術家王瑤卿的故居,也就是現在的宣武區培英胡同20號的門道內,因為寬敞,就曾是存放洋車的地方。王瑤卿、王鳳卿兄弟二人的交通工具就是它們。 在老北京,如意門的數量最多,因為這是一般民居用的。由於數量大,所以如意門的形式也多,可繁可簡。在等級嚴格的封建社會,有錢無官的人家,建小門不甘心,要建大門。於是,建成廣亮大門的規模,而門卻不大。這樣一來,既顯得與眾不同,但又未越制。另外,在門楣上大加雕飾,屋頂上出挑,山牆上有完整的鏤花裝飾。最高級的用博古、九世同居、獅子綉球、榮華富貴的紋樣,中等的用榮華富貴、番草、人物等,而且一般都做成橋或欄桿的樣子,顯得雍容華貴,又不犯制。
最簡單的如意門,只用瓦組成線紋、"五花象眼"等透空的花紋。這種大門的門扇減小,只用兩扇門簪,石枕為石墩,而非石鼓,開啟靈活。
到了民國年間,原有的皇族顯貴開始敗落,所用宅院陸續出賣。購買這些住宅的新富們為了遮掩,就在原廣亮大門的基礎上,在門道內砌牆,門道封在大門口內。這種由廣亮大門改成的如意門不少。這樣的大門,往往在山柱上留下原來裝門的槽口痕跡,甚至原有的門不拆,又在外檐下再加一道如意門。
隨牆門也叫牆垣門,其特點是無門洞,順牆開,只佔半間或大半間寬度,院門較窄。
小門樓是隨牆門中最常見的一種。在風格上仍追求屋宇的效果。它有兩堵極短的山牆,有屋頂,上做正脊,兩頭翹起,檐上裝飾著花草磚。所以說,盡管這種形式的院門等級最低,但普通人家也會盡可能地裝飾一番。特別是那牆垣式門樓,與房屋無異。用瓦片砌成的串串銅錢式樣,更顯得新穎別致。《四世同堂》中祁家住的就是這種小門樓,即花牆子門樓。
柵欄門也是隨牆門的一種,俗稱菱角門,一般用於大宅門的馬號。兩根木柱支著橫木,上邊用一種菱角形的木構件向外出挑,承托著屋頂,門扇是直欞柵欄門。
《大都》一書中,對這種柵欄門的描寫曾有幾處,這里選有代表性的引述如下:"從米市大街朝西一拐彎,進了胡同,這就到了。牆外種著四五棵槐樹,兩樹之間留著間隔。樹身外面用粗磚像矮牆似的砌高起來圍著它們,磚塊當間砌的時候留著透亮的空隙,磚垣上面平圓頂抹了幾層光滑硬實的洋灰……鈴鐺還沒住聲,忽然大門自動地打開了,馬車骨碌碌地奔進門內一條狹長的泥徑來。這兩邊都是房屋的磚牆……前面是一塊空敞的泥地院子,除了西北角的幾間屋子,這院子少見的空曠。玉英帶著靜山、金媽都下了馬車,跨上了四五級台階,迎面緊掩住的是四扇綠漆油飾的屏門,當中漆了四塊斜正方形的紅方塊兒,油著四個飽滿的黑字。"這一段描述了自進柵欄門到進院的場面,主要是停車場和馬號。
這種情景,在八道灣11號院門前,也曾出現過。那時的這里,並不像今天這樣只是一個紅磚壘起來的低矮門樓,相反,是一座大柵欄門,臨街還有一堵院牆。院內的空地有半畝大,專用於停車,能停好幾輛騾車呢。空場北面斜對著的才是朱紅的正式大門,還有門洞。據說清末民初時,這種帶柵欄門和停車場的大戶很多,尤其是王府大門外的空場左右的轅門,也有用柵欄門的。圓明園式門是清末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圓明園式門為代表的洋式院門,也出現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之中。
圓明園式門的產生,源於皇帝在圓明園中建西洋樓,帝王的愛好也引起了王公貴胄的興趣,紛紛在自己的宅園中建洋式門樓。如恭王府花園東側大門的門樓,就是圓明園式門樓中的代表。這種門在西洋式立柱之上的女兒牆表面做中、西式花飾,或為西洋式花草或為中式文物古董,中西合璧,很有時代特色。
東城交道口南東棉花胡同15號即有一座磚雕拱門。高4米多,寬2米多,從金剛牆以上均為磚雕,上刻花卉及走獸,頂部有朝天欄桿,欄板上雕有松竹梅歲寒三友,拱門外兩側雕有多寶閣,閣內雕著暗八仙等圖案。整個拱門的磚雕,布局嚴謹,凹凸得當,做工精細,很是罕見。
另外,老北京宅院還有其他形式門。過去南城一帶的胡同里,有些住宅的臨街後山牆和其一側的院門外,還築一道木板牆,木板牆上再開一個門,叫板子門兒。木板牆和後山牆之間的空隙,設置廁所和放水桶、垃圾筐等礙眼的東西。住在板子門里的住戶,大多是獨門院的富裕人家,有人進出時隨手關門,較好地起到了防禦作用。
有些民居四合院臨街,於是就把臨街一面的房屋改成了鋪面的房屋做買賣,後面的院子或住家作為加工廠。北京人稱這樣的房子為鋪面房。這種鋪面房的門往往就是院門,同時還開有旁門或後門。這也是四合院之門的一種特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