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起名大全 > 蚌山區起名

蚌山區起名

發布時間:2021-05-03 03:04:51

㈠ 有關龍的傳說

關於龍的傳說
龍是一種動物,一種被中國人視為神聖且又神奇的動物。
龍,可以噴雲吐霧,縱橫天下;龍,可以呼風喚雨,福萌國民。中華兒女將龍的傳人引以為自豪,千秋萬代,始終對龍充滿了崇高的敬仰。
但是,你見過真正的、活生生的龍嗎?
據《說文解字》一書稱:「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讀過這段文字,你會越發感到龍的神秘。
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一處頭上帶角的蛇,是一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為,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對龍有獨到的見解,聞先生認為:龍是由蛇與其它多種動物綜合形成的,它以蛇身為基礎,融入了馬的鬃毛,牛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眾多的專家學者對龍的起源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從許多出土的帶有有關龍的圖形的文物中分析,龍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久遠的歷史。這其中河南濮陽出土的蚌龍,距現在已有六千年的歷史,它一方面體現著仰韶文化的脈胳,另一方面又證明了龍的最初形成。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物質。

㈡ (一)太行八陘今何在

太行山在500萬年前的斷裂活動造成了西盤急劇上升,高出華北平原1000~2000米。這一高峻如削的斷崖,首先發生崖壁大面積崩塌,隨後雨水沖蝕成溝,向東匯成激流、瀑布。由於流水的溯源侵蝕作用,新生的溝谷迅速向西拓展,於是在太行山東側形成一系列短促又陡峭的新生沖溝,切出一排排障谷、隘谷。

地理上把山區河谷分為三類,即峽谷、障谷和隘谷。隘谷是由瀑布與深潭串聯而成,人們無法通行,谷底光溜溜的岩石畢露,保留不住任何河流沖下的砂礫堆積,風景區有「一線天」之名稱,它的兩崖直立,溝深而曲折。

第二類叫障谷,那是隘谷進一步發展,谷坡變緩,河道由近直立變為急傾。此時河底開始有砂礫泥等沉積,但雨季會被沖走的屬不穩定沉積。人在谷中可勉強通行。

第三類叫峽谷,此時河谷已呈「V」字形,變得較開闊,河兩岸開始有穩定的沉積物堆積,人們可以在河灘上開墾農田,建立房舍。

如今太行山東坡,靠外側近平原地帶的河谷發育的是峽谷,河谷中段呈障谷,上段則是隘谷。這一排列千里的大山,成了華北平原通向山西的障礙。從三千年前商周到唐宋時期以來,只有少數通道可達兩地,所以自古以來只有太行八陘之記錄。古太行八陘是從南西向北東順序排列的,所以八陘中第一陘,位於太行山西南端,其實已屬於中條山東段。

太行八陘

1.軹關陘

太行第一陘命名為軹關陘,軹的地名為戰國時期所起,今在河南濟源之南,已改成軹城鎮。查字典,軹是車軸的外端,可見戰國時期那裡已有車輛,古人使用木輪車。戰國時期中原尚未進入鐵器時代,尚處青銅時代,比較講究的諸侯們在坐車車軸外端常用青銅包鑲。

那時,西周的首都已遷河南,即相當現今洛陽。春秋時期的晉國已經三分為趙、魏、韓。軹關陘呈東西走向,其西端運城盆地有舜都蒲坂(永濟)、禹都安邑(運城),並有曲沃古城(今在侯馬一帶),它們均歸魏國管轄。軹城所在也屬魏地。所以太行第一陘應屬魏國之重要通道。

這一東西向古道,位於黃河北岸,中條山、太行山南麓黃土斜地上,其北為王屋山。從軹城向西,大體沿今日省道過邵源,入山西蒲掌,到垣曲古城,再順毫清河溯源北上達今天的垣曲城。這段路程全在黃土塬梁之間,只需跨越一系列從中條山南下的小支溝。因土質松軟,所以這里修路容易。

過垣曲城後即進入中條山基岩山體,由古老的結晶岩系構成峽谷,約5千米就到毫清河源頭——橫嶺關。這一關隘推測是戰國以後,可能在漢唐時期所修。它位於中條山低平的埡口上,其東南為河谷深切的峽谷,其西北則為平坦如廣場的埡口。從地形上可知,它是為防禦南來的強敵所建,推測是李氏立唐朝後為保護河東這一根據地而建關扼守。

從橫嶺關再向西北,就是開闊的冷口大溝,雖然也屬峽谷地貌,但比關南險谷要平坦、寬敞得多。一出冷口,就進入運城盆地。軹關陘到此已經結束,它向南可達安邑、蒲坂,向北可達曲沃、平陽(今臨汾)。軹關陘沿途只有兩段5千米險谷,其餘都屬平坦大道,這是太行八陘中最易通過的山道。今天再沿這條大道行走,已看不到任何古道殘跡。本世紀初葉這條古道已改成通汽車的公路。新中國成立後,為開發中條山銅礦,鐵路修入垣曲(從南同蒲分支進入)。今天這條古道已修成高速公路,平行隴海鐵路及310國道,在黃河北岸東起新鄉,西接大運高速。

順便說一下,20世紀50年代修建的禮元到垣曲專用鐵路,是為將中條山銅礦石外運所建;60年代垣曲修起礦石加工廠,將礦石提煉成精礦粉後再外運;90年代,垣曲修起煉銅廠,從此精礦粉可直接煉出金屬銅來。至此,無論礦石、精礦粉再無須外運(過去運到沈陽煉銅),這條支線鐵路到本世紀終於停運了。所以這一支線鐵路的興衰,是山西省工業技術日益提高的一個縮影。如今已可用高速公路直接將銅錠運往全國各地精加工、深加工企業,從而節省大筆運輸成本。

2.太行陘

它是南北向穿越太行的一條古道,它東面為丹河,西面為沁水,古道卻不順河谷而行,偏偏建在兩個河道中間分水嶺上。其原因是這兩條河道的下游谷太深、太險。晉城的丹河更是全由障谷構成,谷底寬50~100米,全為磊磊巨石,長20多千米區段內,谷底沒有一寸耕地,沒有一所房屋,甚至沒有一棵樹,因為年年洪水肆虐,它將沖走一切人工建築,還有樹木。谷底由一系列急流、跌水、小瀑布及水潭串連而成,至今徒步仍極難通行,當然更無法在此修路。

西側沁水河相對較好些,大部分區段是峽谷,但河道曲折迂迴,一半是貼著河岸陡壁,無法通行,雖然谷底已有農田村舍,但要修路需大量架橋,如無大量橋梁工程,沿河是無法築成大道的。古時生產力低下,開山鑿洞是一項難於上青天的工程。因此太行陘不得不舍棄兩側河道而築路於山上。

太行陘南起沁陽,沁陽戰國時期稱野王邑,向北登太行山,過天井關而達晉城,晉城戰國時稱高都。這條路險在太行南坡,地勢陡峭,從山下黃土坡到石灰岩山頂,高差達600米,大路來回盤旋。但一到山頂(海拔900米),就是平緩的山樑。上山途中道路修建在石灰岩之上,到山頂山勢平緩處常有石炭系—二疊系煤系地層砂頁岩、鐵礦等分布,而且山頂平鋪覆蓋著紅土,所以這一標高900米的夷平面,應在距今500萬年的上新世時形成。

山頂有關名天井關,天井應是古人開鑿而成,直徑2米,早已無水,後被廢棄。此關今仍存在,位於天井關村之南頭,城上有兩層的城樓。關南有攔車村,這便是孔子游學被攔而不入晉的典故出處。當時孔子行到村口,有孩童在道中做造屋游戲。下人叫孩子讓道,孩子回答:「只有人讓村,哪有村讓人。」孔子聽後覺得此話有理,嘆道:「晉國人連小孩也這么聰明,我還去講什麼學。」於是轉身回魯國。從山頂北行,路隨山坡緩緩地向北傾斜,直達晉城。到晉城盆地後,可北上長治,西通侯馬、運城,完成穿越太行的使命。

太行陘古道,今已改造成省道,南北向的207國道在天井關西與它交叉而過。古道兩側丹河、沁水,均已修有鐵路,作為晉煤外運的通道。長治南下的高速公路和大運高速,由從侯馬到晉城的橫向高速公路連通,穿太行過丹河直達焦作。

3.白陘

白陘也是近南北向穿越太行的。它南起河南修武縣西之薄壁鎮,大體沿磨河河谷北上,通過奇險峽谷和局部的障谷到橫水河,才到達地勢較緩的峽谷,向北西進入陵川黃土區,可平直地北達長治。

這一古道,在河南進口處,已被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的風景區改造成旅遊區。谷底大路今被村村通柏油馬路所改造,只有黃囲到雙底一段五里長的半山古道殘存。它也是太行八陘中唯一有古道保存的區段。這段古道全為石塊砌成,寬1.5~2米。外側(靠溝,下坡處)有高出路面之石堤保護,高出路面20~50厘米。每隔2~3米到5~6米,必有人工砌就的石槽橫穿路面,通向外側石堤缺口,以利排水。這種符合近代排水、護坡之石塊砌就的山道,是後人不斷維修改造的結果。

這一山道呈水平狀在石灰岩的水平層面上修就,而且選在奧陶系底部泥灰岩與寒武系頂部石灰岩之間,利用泥灰岩岩性軟弱,容易施工的便利條件,只略加開挖就可成路。泥灰岩對石灰岩來說是良好的隔水層,所以這段路程中間有泉水溢出,可供路人、牲畜飲用。泥灰岩風化後形成內凹長廊,可供行人避雨雪。路邊還保留古時修亭棚而鑿下的石坑,以豎木柱,當石廊凹下較寬時,尚殘留有磚牆。想當年,這一長30~40米的石廊應該是小小的休息站,並設有小吃鋪、簡易旅店。

這一殘留古道的東頭,是有名的「七十二拐」,古道在一寬20~30米的凹坡上急促地作「之」字形盤旋,高差近百米陡坡,一共有72個急拐灣,遠看更像梯子一樣。它們也是石塊砌就,但因地勢太陡,年久失修,路面已開始敗壞,護坡塊石常有滾落。這段古道可能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才因沿溝底開出公路而不再使用。如今它已成為風景區內人文遺跡而被保護起來。至今大約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這條古道之所以命名為白陘,是由於薄壁鎮北路邊有白馬山。由白陘古道進入陵川小盆地時,路邊山坡為石炭紀地層分布,石灰岩中常見螺貝類化石,並且該地石炭系底部常有小圓礫石分布。它們被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及:「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亘石壁如帶。此乃昔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里。」沈括把古人對「滄海桑田」的認識更推進了一步,他的「海陸變遷」理論比近代地質學中「將今論古」原則提出者——英國地質學家賴依爾早了幾百年。

4.滏口陘

漳河之北,有滏陽河從峰峰煤礦區發源,流過邯鄲,向北東注向海河。滏口陘並不以滏陽河出口命名,而是因隋末邯鄲西面有座山叫滏口山而命名。

滏口陘東起滏口,向西過涉縣渡清漳河而從黎城東北東陽關登太行,向西南從石樑過濁漳河而到長治。石樑是濁漳河上天然石樑,即天生橋,它寬3~4米,高出河底15~20米,長40~50米,兩岸與石樑都是石灰岩,它是地殼抬升時河水迅速下切,原來位於地下的溶蝕殘留體露出地表而形成的。此石樑存在數千年,只到近代才坍塌。今天還可見巨大石柱體斷落河心,石樑南端還斜置在南岸上。現已有鐵路橋、公路橋在石樑兩側通過。

從滏口陘翻太行相對較平坦,從清漳河岸算起到東陽關埡口,長10千米,高差不過300多米,所以坡度很緩,而且一過東陽關即進入長治盆地。交通條件較優越,只不過上山前要渡過清漳河,寬近百米的滔滔河水使架橋相當困難,直到20世紀70年代,當地還用鋼纜渡船過河。正由於這一天險阻隔,所以這一原來較優越的古道遲遲未被開發。直到改革開放以來,清漳河上才架橋,公路、鐵路紛紛穿過太行的東陽關,終於溝通了東西。

滏口陘的起點,歷史上都設置在武安縣以南,峰峰礦區的東側,滏口關,由此向北西到武安的磁山鎮,接上滏口山的路線。這樣放著平原大道不走,專門在黃土崗巒與丘陵間多兜了一圈,實在說不出理由來。古代無論秦漢還是春秋,安陽和邯鄲都已建成城市,可以很方便在平原上直線通達。要進山西沒有必要繞路,除非從安陽出發抄近路走斜道,但也完全可以沿漳河平直地直接去涉縣(沿途全是平原)。所以至今把滏口陘起點放到峰峰的滏口,而不是置於武安西邊滏口山的滏口,這仍是今天解釋不通的一個謎。

5.井陘

井陘是太行八陘中溝通晉燕的最重要通道,而且是唯一用在縣級城市命名的古道,也是最早通汽車、火車、高速公路的古道。正因為這條古陘早已現代化了,所以極少有人放棄便利的交通條件而下車來考察古陘究竟遭遇什麼了。

井陘應該是正定通向太原的大道。由東向西一過頭泉(屬井陘)就進入丘陵山區,過了岩會則進入真正的峽谷區,是從西部壽陽而來的桃河流經的峽谷區,全由石灰岩構成,公路鐵路都棄離古道而炸山開洞、打隧道、架橋梁,是從石灰岩中開辟出來。

古道是順桃河右岸而修築,由於公路鐵路避開了古道而行,所以沿途只有下車專門為尋找古道的人,且在當地老鄉帶領下,才能點點滴滴看到古道的殘跡。如井陘城東5千米,就有石建古驛站保存,三間石築小屋門楣上刻有「立鄙守恪」四字,前有護欄,旁有飲水槽,路邊還有修路碑記。雖然此碑在清雍正年間留下,但古道最終卻可上溯到秦代,那時(秦)已有井陘口的地名,它是常山(正定與石家莊之間古地名)通向晉陽(太原南)的埡口。該處殘留古道石路,被古代木輪車碾出兩條車轍凹槽,道寬3米,車轍寬1.2米。該處路旁有「秦始皇歇靈台」石碑,證明它是秦統一六國後「車同軌」時代修下的「國道」。

沿舊307國道而行,只有娘子關命名為「天下第九關」(唐建)的關隘可見。若沿新建的太舊高速而行,古道之南,舊關的長城,關隘依然盤旋在山谷兩側(一部分可能在20世紀80年代後新修)。娘子關是古井陘正道,而舊關則是其南的輔道。前者路通陽泉,後者路通平定;前者為315省道所經,後者為307國道所經。

陽泉原是平定縣一小村,1905年正太線在此設站,陽泉由此出名,20年後才形成產煤鐵的小鎮,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設市, 1952年正式歸屬省轄市。

6.蒲陰陘

蒲陰陘,是保定通靈丘的古道。它是從太行山東麓順平縣向西北翻過丘陵,然後逆唐河北上,過倒馬關(唐縣)、走馬驛(淶源),從河北邊境水堡(淶源)進入山西靈丘盆地的。現今在河北境內屬332省道,山西境內歸201省道。

蒲陰陘按古人排列,屬第七陘,它位於第六陘飛狐陘之北。但在地理描述上,飛狐陘位於淶源到北部蔚縣之間,而蒲陰陘卻位於易縣紫荊關通大同的要道。

紫荊關位於發源於淶源縣的拒馬河上,在淶源縣的下游。若要不過淶源去大同,則需從紫荊關順拒馬河而下,到三坡鎮(淶水鎮)再溯拒馬河支流趙家蓬河而上,沿241省道直達懷來,然後轉桑乾河或洋河到大同。

依此順序排列,蒲陰陘與飛狐陘都是南北走向穿越太行,飛狐陘在西,蒲陰陘在東。但查古地名,蒲陰即當今的順平縣,從順平去大同,走唐河上行到靈丘、大同是條捷徑,從順平向北繞紫荊關,再從桑乾河去大同是遠路。而且從華北平原去淶源,又非得翻山越嶺穿越太行東坡高山、丘陵,那麼這段路在哪兒?飛狐陘在哪兒?沒有交代。飛狐陘與蒲陰陘因歷來有不同的認識而紛爭不休。如今按蒲陰地名定古道,根據通行條件排順序,第六陘應是蒲陰陘更趨合理,而且我們還有一定的事實依據。

從靈丘順唐河而下是逼仄的峽谷地帶,到省界水堡河谷才豁然開朗。河谷開闊,又不曲折,修大路極易。只是在倒馬關以下,河曲加劇,因此可改道241國道到曲陽;或走331省道到保定。在靈丘到水堡峽谷中,山西邊境最後一村紅石楞村西公路西側崖壁,距今天201省道公路百餘米處崖壁上,有一排15~20厘米邊長的方孔,那是古棧道的遺留。它標志著那裡曾是主要的古道,與蒲陰陘正好相接。

7.飛狐陘

飛狐,古地名,最早在唐朝時期已出現,一直保留至今。飛狐陘是太行北段,蔚縣—淶源之間的南北向山谷,長60千米。其南東段應是從易縣翻越五回嶺,過紫荊關到淶源的。飛狐之起名,是因那裡有狐成仙飛升而得。蔚縣向西入山西的廣靈縣,縣境西側有望狐村,五台縣東側有狐峪口,因此以狐狸命名的地名在晉東北較多。至今在五台山、太行山還常見狐狸出沒。

飛狐陘到蔚縣即進入桑乾河支流壺流河。至此可以向北入桑乾主流入大同,也可西入廣靈過分水嶺而入渾源抵大同,這兩條大道都十分平坦,無峽谷險關,均屬黃土盆地。上述兩條古道穿過的地層復雜,但有一個普遍規律,當大道在結晶岩中行經時,一般都是山谷開闊,兩側分水嶺低矮;而一進入元古宙白雲岩區或早古生代石灰岩區,則立刻變得峽谷狹窄,谷坡陡立,同時河谷變得十分曲折。當然進入黃土盆地時會地勢平坦,山嶺低緩。實際上只要越過太行,就進入山西汾渭裂谷的北端——大同盆地的延伸范圍。太行山的北端也止於北東方向展布的懷來—蔚縣盆地。

8.軍都陘

這是大家最熟悉的八達嶺長城下的居庸關,它起自昌平西的南口,經居庸關而登入八達嶺長城,下康莊而入懷來盆地。由此進入開闊的桑乾河谷。

此陘之所以命名為軍都陘,是由路西燕山山脈最西一山軍都山而命名。這一古道到20世紀70年代末,只有居庸關一個古老的城樓和八達嶺上一道長城。隨著80年代旅遊業的興起,區區一道長城一到節假日,無不人滿為患,城牆上擠滿人群,連留出1~2米距離照個相也十分困難。不得已在80年代後期開始在八達嶺長城之南再修一長城,也是橫跨山谷,兩端與正牌長城相連。所以到八達嶺的旅遊者,只要八達嶺長城停車場將滿,就有交警攔下車輛,讓後來者登新長城。

南面的居庸關80年代以來大興土木,古城門的南北兩頭新築長城,圍起上下兩個關隘,更把關隘的長城修到兩側山上。這一番建設,自然擴大了八達嶺的旅遊景點,緩解了八達嶺長城的壓力。到90年代更修起高速公路,並打通八達嶺長城下的隧道(在青龍橋鐵路隧道之上),即使這樣,八達嶺高速還常因旅遊客車太多而被堵塞。

軍都陘的南段,是元古宙石英砂岩構成的昌平的南口。八達嶺本身是燕山期的花崗岩體。這一古道現已由鐵路、公路(112國道)及高速公路所貫通,只有居庸關中間孤立的城門及八達嶺上面正牌長城口才是古道的殘存。

㈢ 關與龍的傳說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人門根據什麼》》

有關龍的傳說

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龍不是被帝王們全部霸佔。在民間,龍仍然以各種方式出現。中國的各個民族幾乎都有以龍為主題的傳說和故事,人們以賽龍舟、舞龍燈來歡慶節日,以祭祀龍來祈求風調雨順,下面介紹一些龍的傳說:

龍的傳說——天龍:
太原晚報副刊以「天龍」為名。有朋友問:天龍是怎樣的龍?為什麼會有天龍?
天龍,當然指天上的龍,或升天的龍。龍能夠騰翔於雲天,是由其取材對象和神性決定的。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顯靈、征瑞、兆禍、示威來概括。其中的「好飛」和「通天」,是「天龍」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我們知道,作為龍的集合對象,雷電、雲霧、虹霓等本來就是飛騰在空中的「天象」;而魚、鱷、蛇等在水中潛游之快,馬、牛、鹿等在陸地上奔跑之速,都類似於「飛」棗古人由於思維的模糊性,往往將潛游於水中的魚、鱷、蛇等,奔跑於陸地上的馬、牛、鹿等,和飛升騰躍在空中的雷電、雲霧、虹霓等看成一個神物的不同表現,從而認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飛。
「好飛」必然「通天」。因為「飛」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遼闊、至高無上的天。因而,從遠古到如今,人們總是讓神龍常常出現在浩渺無垠的昊天雲氣中。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雙耳盆上,有將「魚藻紋」和「鳥紋」刻劃在一起的圖案;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魚紋」,也將天上飛的鳥同水中游的魚棗龍的集合對象聯系起來。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龍的模糊集合之初,龍就開始有了「通天」的意味。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件「龍鳳導引升天帛畫」。畫面上的龍,豎身卷尾,頭臉朝天,肢爪劃動,躍躍而上。旁邊是它的同伴棗昂首展翅的鳳。龍鳳之下,站一位雙手合十的裙服女子。顯然,這位女子在祈禱著、接受著龍鳳的導引,要飛升到天上去,做一名自由自在的「女仙」。
於是,龍就有了溝通天地,做天地間的橋梁和信使的能力和身份。那些專制帝王們之所以稱自己為「真龍天子」,其根本點就在於瞅准了龍的「通天」的神性,和充當天地間橋梁和信使的能力。
對於老百姓而言,「天龍」則是一種民族心理的對應、釋放和外化。我們的祖先們,生活在異常艱辛的環境里,自然界災害頻仍,氏族間你爭我斗,自身面臨生老病死諸多苦痛。進入階級社會後,又增加了來自專制皇權的壓力,而這後一種壓力又同道德倫理相結合,以「三綱五常」等形式箍桶填鴨般灌進人們的血脈中,不容分說、無可拒絕地捆綁住人們的手腳。然而,追求自由乃是人之為人的天性棗天性自由卻無時不在羈絆之中,於是,人們期冀著、希求著、幻想著掙開繩索,超脫塵世,過一種能使天性充分展開的無拘無束的生活。
龍為滿足人們這樣的心理提供了可能。它既可以舒暢地在水中游,矯捷地在地上走,更可以瀟灑地在天上飛。天上多麼美妙啊!皎潔的明月,雪白的雲團,艷麗的霞光,更有長風千里,電掣萬仞,雷霹八方……天龍,天龍,實際上是人心想高飛、在高飛啊。

龍的傳說——龍珠:
人們在建築彩畫、雕刻、服飾綉品等載體上常見「龍戲珠」(有「單龍戲珠」、「二龍戲珠」、「三龍戲珠」、「多龍戲珠」之分)圖案。有朋友問了:什麼是「龍珠」?「龍珠」因何而來?「龍戲珠」又是怎麼回事?
龍珠是與龍有關的珠。「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頜下。」這是《莊子》的說法了。《埤雅》也言「龍珠在頜」。《述異記》講,「凡有龍珠,龍所吐者……越人諺雲:『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龍珠。』」上述說法講了兩個意思:一是龍珠常藏在龍的口腔之中,適當的時候,龍會把它吐出來;二是龍珠的價值很高,用民諺來說,就是得一顆龍珠,勝過種一千畝柑橘。
那麼,龍珠從何而來呢?龍為什麼要戲珠呢?
我們知道,珠,是水中的某些軟體動物,在一定的外界條件刺激下,其貝殼內分泌並形成的圓形顆粒,因其有亮麗的光澤而被人們所喜愛,因而被稱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動物能生出珠來,作為水族之長的龍,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棗這該是龍珠神話產生的一個基本思路。
但是,事情好像還不是這么簡單。龍是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集合的對象有魚、鱷、蛇、豬、馬、牛,以及雷電、雲霧、虹霓等等。其中,鱷類和蛇類是卵生的。卵是圓形的,也可以說是顆粒狀的,是比珍珠大得多的顆粒。那麼,古人會不會把鱷卵蛇卵當作一種「珠」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人能將鱷蛇作為主要的集合對象,對其卵自然不會忽略;對鱷和蛇來說,卵的意義是重大的,是生命之源,有卵便有鱷、有蛇,進而才有龍。因此,卵是完全可以以「珠」的身份進入龍的生活之中的。那麼,龍珠就是龍卵;龍戲珠,實際上就是龍戲「卵」,是龍這個神物,對生命的呵護、愛撫和尊重。其中體現和表達的,是古人的一種「生命意識」,即對轉承不息的生命現象的認識、理解和發揮。
民間吞珠化龍的傳說為我們的看法提供了注腳:某少年割草(或打水)得一寶珠,此珠放到米缸漲米,放到錢櫃生錢。某財主知道後,帶人來搶珠。少年情急中將珠放到口裡,卻一不小心咽了下去。於是口渴求飲,缸水喝乾了,又去喝河水、江水。喝著喝著,頭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變長出鱗棗化為龍了。這樣的傳說廣泛地流傳於四川、浙江、廣東等地,從中透示出「珠」的珍貴,以及珠和龍生命相依的關系。
太陽,是我們對「珠」的另一個理解。我們見到的一些龍戲珠圖案,尤其是那些二龍戲珠圖案,其珠多有火焰升騰,分明是一枚「火珠」或「火球」;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為火球躍出海面。在人們的視野和觀念中,堪稱「火球」的,太陽可排在第一。那麼,很顯然,火球出海也就是太陽出海了。既然是太陽出海,為什麼要龍來「戲」呢?這里要引入古人眼中的四方神: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龍則是代表東方的神物。這樣看來,龍戲珠就有太陽崇拜的意思了,該是太陽崇拜和龍崇拜的交融。
龍分雌雄,這是二龍戲珠的圖案比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雙方共同呵護、愛撫他們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陽解,就是雌雄二龍共迎旭日東升,讓燦爛的陽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龍對稱,龍體彎長,珠形滾圓,在構圖上也具有一種美感。

龍的傳說——烏龍:
少華山下的龍潭堡,原先只有十來戶人家。村裡住著:一家姓劉的父女二人,靠做賣豆腐為生。女兒名珠鳳,出落得俏模俊樣。
有一天珠鳳去挑水,鉤搭上掛上來一條小黑蛇。她把小黑蛇捉下來放到井台上,說:「怪可憐的,放了去吧!」小黑蛇對她點了點頭,一轉身竄到井裡去了。
珠鳳挑水剛進屋,聽見背後有人叫她。轉身一看,是個二十來歲的漂亮小伙。小伙拉住珠鳳的手,在她手心裡放了一粒滾圓滾圓的珠子,說:「我是渭河龍君的五太子,剛才在龍潭中戲游,不小心撞在你的鉤搭上掙脫不得,多謝大姐救命之恩。這是一顆龍珠,你把它放在水缸里,就不用天天挑水了。往後有啥為難事,大姐只管說一聲吧。」說完,頓時不見了影兒。珠鳳追出門外,只見井口一團白霧,聽得井水嘩啦啦響了幾聲。她覺得像是在夢中一般,再看手裡,分明是顆寶珠。進屋後,她將龍珠往水瓮里一丟,嘩棗,水花翻濺,泛起滿滿一瓮清水,嘗一口,比那井水還甜,珠鳳知是寶物,對誰也沒講,連她親大也瞞著。只是常常想起烏龍,每天都去井台上挑一擔水,偷偷往井裡看上幾眼。
離龍潭堡四五里的孫家堡住著一家財東尹立先。珠鳳他媽死的時候,劉老漢沒錢殮葬,借了尹財東十兩銀子。日子窮,還不起,卻常給尹家送些豆腐,權當付了利息。這十兩本銀尹財東也不催要,樂得一年到頭吃豆腐不花錢買。
珠鳳姑娘年長一年,越發出落。尹立先賊眼骨碌一轉,打起了珠鳳的鬼主意。先是請了個能說會道的媒婆,給珠鳳說媒下聘禮來了。劉老漢執意不肯,珠鳳心性剛烈,提起禮盒子摔到門外,媒婆碰了一鼻子灰。
尹財東知道了,氣得直翻白眼,罵道:「老東西給臉不要臉,十兩銀子的財十幾年咧欠著不還。哼!連本帶利紋銀百兩,三天內交來啥說不說,交不來銀子棗哼哼!」他眯起眼一聲冷笑:「叫珠鳳姑娘來頂賬!」話傳到劉老漢耳朵里,他也沒了主意。珠鳳只是爬在炕沿上哭,左思右想沒辦法」等到半夜她大睡定,跑到井台兒上,牙一咬,心一橫,大叫一聲:「媽,兒跟你來了!」眼睛一閉,縱身撲進井裡。
珠鳳只覺得頭暈目眩,像是騰雲駕霧一般。忽聽得耳朵邊有人呼喊:「珠鳳,珠鳳妹妹!」慢慢睜開眼一看,原來自己不曾落到水裡,卻躺在烏龍的胳膊上。「烏龍哥!」她像見到親人一般,伏在烏龍的懷里大哭起來。烏龍勸她說:「珠鳳,你的事我都知道,你不要難過。狗財東為富不仁,天理難容,看我收拾這條老狗」……我送你回去吧!」珠鳳不肯,他在她耳邊一陣悄聲絮語,說得珠鳳含淚帶笑,連連點頭。
聽得珠鳳投井、鄉親們打著火把下井救人。烏龍見有人下來,輕聲對珠鳳說:「好妹妹,我不送你了。」雙手將珠鳳托起。下井的人摸到珠鳳,連忙綁上繩子,把她救了上來。
夜深人靜,珠風把她和烏龍的事從頭到尾給父親學了一遍,老漢聽了暗暗驚喜,卻又半信半疑。珠風從瓮里撈起龍珠,老漢見果然不是世俗之物,才信了珠鳳的話。珠鳳跳井得救的消息傳到尹立先耳里,老賊捋著鼠須一陣奸笑:「嘿,分明是天公作美。我尹某人家財萬貫,金銀滿箱,再能有這么個美人幾,可真是……啊,嘿……」賊眼一轉,吩咐下人分頭准備去了。第二天一大早,老賊帶著一夥家丁朝珠鳳家奔去。走到半路,一陣狂風卷著沙石吹得天昏地暗,帶來的財禮早颳得沒了影兒,尹賊連人帶馬翻倒在地。狂風過後,老賊一看,財禮雖空,人馬俱在,就揉了揉被摔歪的鼻子,帶著一幫家院,揮棍舞棒,直奔劉老漢家來搶珠鳳。
烏龍見老賊三番事過,仍不知改,待老賊沖到井台邊,便現出真形,口含龍珠,噴出一股清泉。一時間電閃雷嗚,惡浪滔天,尹賊一夥狼哭鬼嚎,隨波翻滾,被沖入渭水河中,餵了魚鱉。
一會兒雲消霧散,滿天霞光,雲端里舞起一條黑色巨龍,龍背上坐著珠鳳姑娘。飛到山頂,烏龍卧下歇息,珠鳳向父親和鄉親們揮手告別。
從此,人們就把這村子叫做龍泉村,後來又改成龍潭堡,把龍歇息的山頭也起名叫做烏龍山,年代久了,都叫做五龍山了。

龍的傳說——龍舟:
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等,是一種源遠流長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其起因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陽》)吳越交戰,勾踐敗而被俘,在吳國過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後,他卧薪嘗膽,立志雪恥,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終於在數年後,一舉消滅吳國。後人為了昭彰勾踐這種堅韌不撥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五日這一天劃船競渡,以示紀念。
二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和曹娥。傳說伍子胥因遭讒言誹謗,被吳王夫差命人拋於錢塘江波濤之中,有曹娥駕舟去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曹娥碑》)。後世遂劃龍舟,作救伍員狀。
三說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這種說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記載始見於南朝梁人撰寫的《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除上述外,各地還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在貴州黔東南地區,有說法認為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捨身殺死毒龍的老人;雲南傣族認為是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又作「岩宏窩」)。還有「迎夏至」、「避惡日」——認為五月是「惡月」,五月初五是不祥的日子等說法。
這些說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沒有說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不管是為了紀念某某人,還是為了「迎夏至」、「避惡日」,為什麼偏偏要舉辦「龍舟」競渡呢?也就是說,為什麼要賽「龍舟」而不賽其它什麼「舟」呢?
回答這個問題,得從龍的基本神性入手。我們說過,龍有喜水、好飛、善變、征瑞等神性和興雲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職。既然有這樣的神性和神職,被生活在江瀆四流、湖泊星羅的水鄉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崇拜意識必然要外化為具體行為。這些行為包括:祭神,將人間美味敬獻給神靈,並伴之以香火,讓其款款享用;娛神,歌唱、舞蹈,想著法兒讓神快樂;擬神,模仿神的舉止形態,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關系,自己身上已秉賦了「神性」,從而能夠「神靈活現」。這大概是「龍舟競渡」的深層動因。人們相信,通過聲勢浩大的競賽龍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娛大悅,從而煥發神性,克盡神職,保佑一方水土風調雨順,稼漁豐成。同時,也使人們自身秉賦龍性,像龍那樣強悍矯健,進而怯邪彌難。至於紀念某某人雲雲,只不過是一種附會。原因大概在於,這些人傑的「人性」和龍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處,又多少分擔了龍的一部分「神職」。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為長江水域的「水仙」、「濤神」、「潮神」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為「廣源順濟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說。
「龍舟」是做成龍形或刻有龍紋的船隻。古代那些有「真龍天子」之稱的帝王們,行走水路時一般都要乘龍舟。如「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穆天子傳》),「上御龍舟,幸江都」(《隋書·煬帝紀》)。皇帝乘坐的龍舟,高大寬敞,雄偉奢華,舟上樓閣巍峨,舟身精雕細鏤,彩繪金飾,氣象非凡。南宋畫院待詔李嵩畫的「大龍舟」,即是一例。民間用來競渡的龍舟和皇家龍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狹長一些,以利賽事。
用作競渡的龍舟,其形制因時代而變化,因地域而不同。據載,舊時西湖上的龍舟,約四五丈長,頭尾高翹,彩畫成龍形;中艙上下兩層,船首有龍頭太子和鞦韆架,均以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鞦韆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劍、戟等「十八般武藝」和各式旗幟。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
蘇州的龍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艙,兩旁劃手十六人。篙師執長鉤立於船頭,稱作擋頭篙。船頭亭上,選面端貌正的兒童,裝扮成台閣故事,稱龍頭太子。船尾高丈余,牽系彩繩,由擅長嬉水的小兒表演「獨占鰲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等節目。
當代用來競渡的龍船,形制比舊時簡化了許多。船以色彩分赤龍、青龍、黃龍、白龍、黑龍等。船身、船上的羅傘旌旗等裝飾,以及劃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都要求一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龍舟短則七丈多,長則十一丈余,劃動時有如游龍戲水。福建的龍舟,船首雕刻龍頭,口能開合,舌能轉動。貴州的龍舟由三隻獨木船聯合而成,中間較長的一隻稱「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揮,兩邊的兩只船身稍短,稱「子船」。
有關競渡的儀式、規定、技巧和情景也因時因地不同而豐富多彩。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鑼挾鳴濤鼓駭雷,紅旗斜插剪波來。錦標奪到軒騰處,風卷龍髯雪作堆。」古人的詩句將幾百年前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躍然紙上。
詩中提到的「標」即「標竿」或「標船」,是各龍船爭奪的目標。「標竿」上懸掛錦彩、銀碗、錢鈔等賞物,立於水中,快捷先到者可得。「標船」設置在終點,當競渡的龍舟接近時,將「標」拋入水中,讓諸「龍」爭奪。標有「魚標」、「鴨標」、「鐵標」等。魚標鴨標是活的,投入水中即刻遊走,要一下子捉住,是不容易的。鐵標沉重,拋落便到水底,如果沒有相當棒的潛水本領,同樣是捉不起來的。因此,龍船上一般都要安排一兩個水性極好的「標手」,專司奪標之職。
有的地方還流行「做勝會」——即由看船上的遊客買土罐或鴨子,擲入水中,由參與競渡的龍舟,入水爭奪以為娛樂。
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如在屈原投水的汨羅江畔,每年龍舟競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廟。來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著龍頭,一批一批地匯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弔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後由主祭人將一條紅綢繫到「頭龍」的頭上,由「頭橈」將龍頭扛到江邊洗澡,洗完後將龍頭安於船首,這才開始賽龍舟。地域不同,講究不同。有的地方出龍前數日,要祀神演試一番,名曰「下水」。上岸送神,稱作「撥龍頭」。競渡的組織者,年前率眾位游手,將一根帶葉竹竿豎立橋頭,以便來年「出龍認色」,其名曰「鑽五」;月朔互相往來,名曰「拜客」,等等。
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龍舟競渡也傳到了日本及東南亞諸國。比如,日本的九州、沖繩等沿海地區,就流行一種賽船活動。不過他們不叫龍舟競渡,而叫「爬龍」。新加坡常在端午節這天,舉行全國性的龍舟比賽。他們的龍舟披紅掛彩,扮作「獅子」、「狗熊」的司鼓手站在龍舟最前面,擂動大鼓,指揮和協調劃手動作。整個比賽,一般從下午兩三點開始,直到夕陽西下才告結束。
龍舟競渡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體育運動。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於1984年5月16日作出決定,將龍舟競渡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當年10月,在廣東佛山舉行了全國首屆屈原杯龍舟賽。1985年6月6日,中國龍舟協會在湖北省宜昌市宣告成立。7月,第二屆屈原杯龍舟賽在葛洲壩三江航道舉行,觀眾多達十餘萬。這樣的龍舟競渡至今已舉行了十數屆。近年來的龍舟競渡,賽制趨於完善,規模也越來越大,並向國際性賽事進展。
龍舟競渡需要寬而深的江海湖泊,水域淺小浮不起船的地方就競渡不成了。於是,淺水地的人們就做成「旱龍舟」,在街市、高台、場地上遊走,俗稱「迎鬼船」。江西一帶有這樣的風俗,時間亦在端午節。
造龍船也不只是為了競渡。如貴州黔東南和湘西一帶苗族同胞的「龍船節」,所做的龍船就不是為了競賽,而主要是為了乘坐龍船游村串寨,會親訪友。龍船下水前,先由歌師唱吉祥祝福歌,祝願龍船一路順風。每條船上都有一位「鼓頭」,由全寨推選出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坐於龍頸擊鼓發令,主持船上活動。龍船過寨,鳴放鐵炮傳告親友,岸上報以「接龍」鞭炮,親友遂上前向船上的人敬米酒,並將鴨、鵝、綵綢等禮品掛於「龍頭」。龍船靠岸,水手們將糯米飯團和菜餚放在船幫上就餐,不用碗筷。婦女、兒童這時紛紛前來「討路邊飯」,據說吃了龍船上的食品能消災避難。龍船形制精巧美觀,龍身由一隻母船和兩只子船捆紮而成,叫做「子母船」,皆為獨木鏤空。龍頭約長兩米多,用水柳木雕刻,裝有一對一米多長的龍角。因龍頭著色不同,分為青龍、赤龍、黃龍等。各寨為了保護龍船,還專門建有「龍篷」。龍船節從農歷五月十六日開始,具體節期各地各寨略有不同,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龍船即可下水,歷時三天左右。在廣東水鄉,龍船出遊時,家家送米酒給劃船的人,並由老人為龍點眼,然後才下水游去。游完後,龍頭供奉在龍王廟,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來再用。傍晚,村民們還要燒一大鍋「龍船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食用,以廣結「龍緣」,遍得「龍福」。

龍的傳說——舞龍:
每逢節日慶典,我們都能看到歡騰旋躍,讓人興奮不已的舞龍。舞龍也稱「龍舞」、「耍龍」、「鬧龍燈」、「玩龍燈」、「龍燈會」。那麼,為什麼要舞龍呢?
舞龍的用意,概括起來不外乎這么幾條:一為祈雨祈福,二為娛神娛己,三為彰顯力量,四為興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礎的。兩湖一帶民間傳說,戰國時的鬼穀子和金角老龍相遇,鬼穀子說:「據我掐算,近日有雨,城內三十六點,城外四十八點。」金角老龍有意讓鬼穀子的預言落空,便利用職務之便,讓城內下了四十八點,城外下了三十六點,結果城內不少老百姓死於水患。後來玉皇大帝問罪,金角老龍受到貶黜。為了贖罪,老龍便在每年的新春到來之際,逐門逐戶地向老百姓鞠躬賠禮,並承諾一年的風調雨順。於是,人們便據此傳說,用竹條鐵絲、綢緞紗布扎製成彩龍,每逢年節舞耍一番,表達歡快喜悅之情,也寓意老龍臣服,天隨人願。四川銅梁一帶的傳說也異曲同工:東海龍王患腰痛病,變成一個老頭上岸求醫。大夫通過把脈知其非人,便讓其恢復原形,並從其腰間捉出一條蜈蚣。龍王病癒後,以泄露天機為謝:言人們只要照它的樣子造一條龍四處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時,五穀豐成。
舞龍祈雨在先秦時期已開始流行,到漢代已具相當規模,形式也多有講究。據董仲舒《春秋繁露》載,漢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龍,炎夏求雨舞赤龍或黃龍,秋季求雨舞白龍,冬天求雨舞黑龍。這些龍長達數丈,每次出動五至九條不等。
後世的舞龍,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如流行於湖南省湘西山區的「龍頭蠶身燈」。該燈由「龍」的頭和「蠶」的身與尾組成。製作考究,形體小巧,頭尾能曲能伸,宛轉靈活。竹圈聯成蠶身,繩索系其內,白布蒙其外,外用紅綠彩環纏身,由三個舞技出眾的民間藝人分別持頭、腰、尾三個部分執耍。「龍頭蠶身燈」一般都是成對出行。出燈前,每對燈都要下到江邊「吸水」,然後才沿門沿戶祝福吉祥。為什麼要「吸水」呢?很好理解,龍吸飽了水,才能保證雨水充足。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龍棗由柳條、青藤、稻草紮成,夜晚舞耍時,龍身上滿插香火,因而又稱「香龍」、「香火龍」。舞龍結束時,還要在喧天的鑼鼓鞭炮聲中,恭恭敬敬地將草龍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讓龍回龍宮,以保佑一方地面風調雨順。
以娛神娛己為目的舞龍可追溯到漢代的「魚龍曼延」。《漢書·西域傳贊》載:「孝武之世……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顏師古解釋說,巴俞都盧、海中碭極都是歌舞名,而「魚龍」,則是由人裝扮成一種來自西域的巨形珍獸棗舍利之獸,先在庭前舞蹈戲樂,然後到殿前激水,水花飛濺中,化作一條巨大的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障目」。然後,再化作身長八丈的黃龍,「出水敖戲於庭,炫耀日光」,故又名「黃龍變」。由此看來,「魚龍」,當是一種由人裝扮成巨魚和巨龍進行表演的大型舞蹈。由於巨魚和巨龍之間有一個「變」的問題,因此在表演時,可能還需要幻術、布景、煙霧等來配合。
那麼,「曼延」又作何解釋呢?「曼延」也作漫衍、曼衍、蔓延等,是古代一種大獸的名字。據說這種大獸「似狸,長百尋」,可以「仿此演為百戲。」古代八尺為一尋,百尋就是八十丈。因而《西京賦》中有「巨獸百尋,是為曼延」之句,薛綜注曰:「作大獸,長八十丈,所謂魚龍曼延也。」由此推斷,「曼延」是「假作獸以戲」,是由人扮演成各種巨獸的舞蹈。「魚龍」當是其中典型的主要的一種,因而稱作「魚龍曼延」。
東漢張衡在《西京賦》、李尤在《平樂觀賦》中都有對「魚龍曼延」的生動描述。從中可以看到,作為漢代的大型歌舞,「魚龍曼延」集合了當時最高水平的演員陣容以及布景、道具和特技,可謂規模宏大,幻象紛呈。除中心節目「巨魚變巨龍」外,還有由人扮裝的熊、虎、猿猴、大象、大雀、大龜、大蟾蜍及其它不知名的奇獸參與演出。
史料之外,還可以從漢代畫像石上找到「魚龍曼延」的影子。如銅山洪樓發現的樂舞百戲畫像石,山東沂南出土的角抵百戲畫像石,上面都有魚龍作舞的圖像。
「魚龍曼延」從漢至唐,延續了將近七八百年的時間,唐以後,整體上逐漸失傳,後世傳留下來的,只是其中的部分節目。民間的龍舞、獅子舞、麒麟舞等,可視作對「魚龍曼延」的傳承和演變。
燈與龍的結合,大約起始於宋時。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記道:「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這樣的龍燈,即是我們所說的放置在那裡專供人們觀賞的龍形燈飾。問題是龍是一個能行走、善飛騰的神物,總不能呆到那兒不動啊,況且無論宮廷還是民間,自古都有舞龍的傳統。既然舞,就不光在白天舞,晚上也要舞,晚上舞就離不開燈,因此大凡舞之龍,都通稱「龍燈」。
「龍燈會」一般在佳節、盛會時舉行,場地選在長街廣場、村頭灣邊開闊平坦的地方。龍的品種豐富多彩,有竹龍、木龍、荊龍、草龍、布龍、紗龍、紙龍;有由荷花和蝴蝶組成的「百葉龍」,用刨花紮成的「木花龍」,用鐵皮捲成的「鐵皮龍」,等等。
龍燈各地都有。四川省銅梁縣的龍燈比較出名。國慶50周年大典上的金色巨龍,就出自這個縣。銅梁龍燈有「正龍」:頭大、脛長、節內點燈,以燈光取代煙火,玩時比較安全。還有用竹編作龍骨,紙扎龍頭,布做龍脊,藉助燈火而起舞的「彩龍」;用皮紙或絹綢做皮,彩繪鱗甲,龍身能伸縮轉動的「肉龍」或「蠕龍」;天旱時求雨,舞時可潑水的「黃荊龍」;用白花紮成,用來祭祀亡靈的「孝龍」;用稻草紮成,插入竹竿,執持起來耍舞的「草把龍」;以及由孩子們耍舞的,用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點燃紅燭,中間串以繩索的「菜龍」,等等。
銅梁人舞龍有不少講究。過去沿襲漢代的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現在逢年過節舞彩龍,舞到人家門前就暫時停下來,龍頭頻點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後再上下翻騰,左盤右旋。這時,主人必須鳴放鞭炮以示歡迎,並有所答謝:裹著錢的「紅包」或糖果香煙等。
廣東佛山人也喜歡舞龍。四五十年代,佛山龍多是用一把把雨傘連接?

㈣ 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

1、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蒙古族將「9」視為吉數。

3、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4、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縣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5、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4)蚌山區起名擴展閱讀:

1、民族風俗。說個人,就是指一個人的性格;說族群,就是風俗。或民族或族群或集體的生活習慣,風俗習慣指個人或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由於一種歷 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

2、壯族人喜歡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餚,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壯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還膜拜巨石、高山、土地和龍蛇等。壯族人有歌圩的習俗,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賽歌台,參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們先唱「見面歌」、「迎客歌」。唱過山歌之後,就開始拋綉球、碰彩蛋、搶花炮等娛樂活動。

㈤ 中國地方問題

很好的地方,天氣還不錯,是個像夏威夷一樣特別的地方,有不同於中國其他地區的獨特風情,海南島是度假勝地,海島旅遊度假勝地。放心去吧^^

㈥ 求中學生寒假的周記有多少要多少

第六周 8月11日 星期四 雨

今天,我寫完作業,想放鬆一下,便打開電腦,玩起了前幾天剛剛裝上的電腦游戲——《魔獸爭霸》。

我今天選了獸族,對戰人類。我讓我的英雄「先知」帶兵先去練級,等它練到5級,有了大魔法時才回來。這時,我移動滑鼠,看了一下地圖。我看見人族部隊的「血魔法師」由於自不量力,在與我「金礦看守」的搏鬥中嚴重失利。我想,這正是我進攻人族的絕好機會。於是,我點動滑鼠,帶著我的「步兵狼騎」、 「雙足飛龍」和「牛頭人酋長」去攻擊人族基地。「血魔法師」一看我大部隊來勢兇猛,為了保住基地,只好應戰,結果被我一舉殲滅。我方乘勝追擊,拿下人族基地,取得了這次戰斗的徹底勝利。

這個電腦游戲,我本來不會完。上次看小堂弟玩得十分上癮,也慢慢學會了它。但我知道,玩電腦游戲,堅決不能上癮,要能控制住自己。只有在寫完作業後休息時玩一小會兒,千萬不能因為玩游戲而影響了學習。

㈦ 邱姓最好的十個名字

邱,同 「丘」 ,不高的小山崗。
邱姓的祖先一定是山區老農民 。
邱處機,人人知道的牛鼻子老道。
邱振海,著名的軍事評論家。
邱少雲,偉大的志願軍英雄。
邱清泉,國軍抗戰英雄,中將兵團司令,徐蚌會戰壯烈殉國 。

丘吉爾,二戰大英雄,哦,不是中國人噢!
還可以起名字叫 邱震岳 ,小山頭也不是好欺負的 !

㈧ 蔡萬霖是靠什麼起家的

1924年11月10日,台西平原的苗栗縣竹南村,蔡家的第二個男孩呱呱墜地了。老大出生時,正值春暖花開,萬木復甦時節,長輩們便給他起名叫「萬春」;老二出生時,正值細雨蒙蒙,滋潤大地萬物,於是大人們叫他「萬霖」。

此地除了種田,沒有任何收入,一旦遇上台風襲擊,就會顆粒無收。老大萬春深知生計的艱難,思來想去,決計做點小本生意。兄弟倆走到交叉路口,攔住過路的菜農,以便宜價買下鮮蔬菜,然後到附近市場上兜售。

畢竟是小本經營,賣菜未能緩解家中的困境。當萬春從竹南公學畢業後,勸說父母將家遷往台北,當時萬霖年僅8歲。

到台北後,掙錢的機會多了。萬春帶著萬霖開始販賣大米、雜貨。弟兄倆漸漸地攢了些錢,便考慮如何擴大經營,掙更多的錢。

經過艱苦奮斗,蔡萬春創辦了以經營雜貨為主的大萬商行。由於經營有方,又有蔡萬霖作他得力助手,生意做得很順利。他們很快進入了台北商業圈,並和軍界、政界要人都有往來,為將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後期,台灣的經濟漸有起色,但是經濟起飛帶來的物質利益大都為資本家佔有,工人所獲僅能維持生計,依靠這點工資要想買房子、置辦傢具,就得靠平日從牙縫里摳出點錢存起來。信用合作社便成了他們所向之處。

位於台北的第十信用社,地理位置優越,業務又好開展,是個不可多得的理想部門。但這時「十信」的管理權卻在別人手裡,欲達此目的,非把管理權爭過來不可。

智勇雙全的蔡氏兄弟,各自施展出看家本領,奪得了「十信」管理大權。1957年蔡萬春出任「十信」理事會主席。

經辦信用合作社,信用、合作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有益於社會和民眾。蔡家兄弟就把「信用」、「合作」作為他們經營的信條和准則。

蔡氏兄弟常想,小時候媽媽做飯時,總是從定量的大米中抓出一把米放進小壇子里,日積月累,竟也節餘下來許多糧食。不久發現台灣當局特別強調穩定,把發展社會經濟作為第一政治需要,他們便在小額儲蓄上做文章,宣布:「只要存1元就可以當『十信』的客戶。」

「十信」的1元錢幸福儲蓄獲得了很大成功,並迅速聞名全島。人們都知道台北有家「十信」,同時也知道它的經營者是蔡氏兄弟。蔡家兄弟藉此良機,乘勢在其他17個地區分別成立了分社,以吸收更多的儲戶和更多的資金。蔡氏兄弟要求台北總社和17個分社一律開辦夜間儲蓄業務,還要進行「微笑服務」,把儲戶當成真正的「上帝」。

在蔡氏兄弟及其全體雇員的一致努力下,很短的時間內,「十信」社員竟有10萬人之眾,存款金額也高達170億新台幣,一躍成為全台灣最大的信用合作社。

縱觀蔡氏家族的發跡歷史,其實是保險業造就的。而蔡氏跨入保險業還有一段淵源。

1961年,台灣正式開放民間保險公司。台灣省籍名人林頂立創立了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由於林頂立財力不足,無法籌足2000萬元台幣的資金,只好求助於台北市商界名人張祥傳。不料張氏財力亦不豐盈,轉而找上了台北市第一屆「議會」議員、大萬百貨公司的董事長蔡萬春。

20世紀60年代初期,台灣的經濟開始發生轉變,人民生活改善,手裡漸漸有些錢了。那時,正值台灣民營保險業蓬勃興起,人壽保險成為人們的熱點話題。「國泰」的興隆,給企業界以極大的震驚和刺激。繼「國泰」之後,又有數家壽險公司相繼成立。這使得人壽保險業處於激烈競爭的局面,對於「國泰」不能不說是一種壓力和威脅。

為擴大公司業務,蔡氏兄弟在加盟後便和林頂立在許多大、中城市廣設聯絡處,就連小集鎮也不放過。1962年他們只有9個聯絡處,到1967年,已發展到47個營業單位。他們委派專人住在那裡,長年辦理保險業務;在交通不便的山區,則建立業務據點,盡量做到不出現業務空白點。

1963年,在國泰人壽保險公司開辦之初,蔡氏兄弟就聘請地方紳士主持該地區分公司的業務。愛屋及烏,慕名前來的人們絡繹不絕。在戰略對策上,蔡氏兄弟以儲蓄保險代替人壽保險的促銷方式,搶佔了不少市場。

蔡萬霖赴日考察印象最深的是繁華的街道兩旁高高聳立的金融大廈。因此在當時資金拮據的情況下,蔡氏兄弟毅然投資興建大樓。1964年嘉義大樓破土動工,隨後三四年間,又陸續在大城市大力興建大樓。這些大樓共達109幢之多,它們就像一個個巨大的立體廣告牌,向人們展示國泰雄厚的經濟實力。

結果使國泰的市場佔有率驟升,不到一年的功夫,竟然在台灣同行業中排名第一,為世人所矚目。

1979年,不滿60歲的蔡萬春中風卧病在床。蔡氏財團一時失去鐵腕,產業隨即分裂為四大部分:「強國集團」、「國信集團」、「國塑集團」、「興來集團」,由蔡萬霖,蔡萬春的長子蔡辰男,次子蔡辰洲,三子、四子蔡辰洋、蔡辰成分別掌管。蔡萬霖見兄長雖威風猶存但再不能統一指揮了,就料定分管的結果必然是分產分家,他暗中培植實力,密插親信,迅速進入最佳狀態,等待時機到來。

他以讓出「十信」的經營權力為誘餌,收進蔡辰男三個弟弟手中的「國泰」股票,取得「國泰」的絕對統治權。這一手是蔡萬春過去慣用的借刀殺人之計,蔡萬霖現在把它用在四個侄子身上,立刻見到一箭雙雕之效:一是把辰男擠出「國泰」,使自己真正擁有「領地」,可以著手營建自己的企業王國;二是讓辰男四兄弟為奪取「十信」經營權而鷸蚌相爭。蔡萬霖接著就悄悄地接管了蔡萬春與台灣當局的各種朝野關系。由於蔡辰男兄弟自恃有管理才能,對許多老員工「不夠尊重」,這些人便轉在蔡萬霖門下就格外賣力;與蔡萬春不同的是,蔡萬霖不顯山不露水,從不張揚各種勢力,可一旦需要時便有人出面相幫。

1979年下半年,蔡萬春再也無法繼續管理企業,蔡氏家族頓時解體。蔡萬霖擁有國泰人壽、國泰建設、三井工程等企業;國泰其餘產業由蔡家其他人員經營。

分家之後,蔡萬霖把主要精力放在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的建設上。「國泰」遂成為蔡萬霖的資金供應站,成為他發展多種企業的經濟支柱。

蔡萬霖的企業雖然仍沿用國泰的名稱,事實上早已自立門戶,以霖園企業為招牌,成立了霖園關系企業集團。他拋出了四項獨特的經營策略:一是強化「黃埔式訓練」,全體員工每天早晨8點半出操、跑步、喊口號、唱《國泰之歌》,每年招大學生作為「儲備幹部」,派往各地從事培訓和監督業務。二是「愛人散財」,他拿出4億股票分發給科長以上員工的人,讓每人白賺100萬元,每年獎金額在6個月工資以上,讓他們「人人都是富翁」。三是倡導「勤勉敬業」,「國泰」為使內部競爭機會均等,規定中高級主管3年輪調一次,派精幹者到各處查看,杜絕營私舞弊,對挪用公款者一律革職。四是推行「質量並重」,他毅然調低「國泰」年營業額的增長率,集中精力優化售後服務。四條奇策很快使「國泰」業績大幅度上升,僅在8年之內,營業額突破第二個1000億(第一個1000億用了20年)。

蔡萬霖從不涉足不熟悉的行業,他管理企業的秘訣是狠、准、精,同時注意培養人才,強調管理紀律。

霖園關系企業集團的支柱是國泰人壽保險公司,主要從事人身保險業。蔡萬霖於1979年出任該公司董事長,開始了他事業的重要轉折。他強調「重視保護權益,負起社會責任」,並提出爭取「人人保險,家家幸福」。在他的領導下,「國泰人壽」將人身保險業推至台灣各個角落,設置了許多分支機構,甚至遠及澎湖列島。現在該公司幾乎每天能收人1.5億元的保險費,而蔡萬霖本人每天凈收入1000萬元台幣。

國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是霖園關系企業集團的另一重要公司。其任務主要是興建住宅、公寓、商業大廈、辦公大樓,然後出售或出租。因注重質量,價格合理,建築物頗受購房置業者的歡迎贊許。

1981年,由於受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台灣的建築業陷入蕭條,許多頗具規模的公司紛紛倒閉。蔡萬霖卻能審時度勢,採取特惠購房等辦法沖出逆境。1987年,該公司營業額達55.9億元台幣,居台灣建築業榜首。

鑒於台灣土地資源有限,蔡萬霖所建的百餘棟大樓,除自用外極少出售。即使在房地產價格低落不振之際,也始終堅持「只租不賣」的原則。如今,國泰集團的資產正因房地產價格的高漲而快速增長。

國泰自創建以來,年年都招考大專畢業生,作為公司的儲備幹部。為激勵員工的敬業精神,缺乏音樂細胞的蔡萬霖,在全體員工中徵集《國泰之歌》的歌詞,並灌製成錄音磁帶在公司播放、教唱。

目前,蔡萬霖位居台灣第一巨富,擔任台灣國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霖園關系企業集團核心人物,有「聚財之神」的美名。其個人財富超過60億美元,而其整個家族的資產總值則高達3000億美元。

國泰正在走向更大的輝煌。

㈨ 少數民族的節日風俗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

1、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

2、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

3、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僳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

4、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

5、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

6、「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9)蚌山區起名擴展閱讀:

中國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 等。

中國少數民族主要節日:

阿昌族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潑水節 農歷四月十五日

會街節 農歷九月初十

東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潑水節 農歷二月二十九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撒神 農歷七月初一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嘗新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

侗族

蘆壟節 農歷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農歷三月十五日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鬥牛節 農歷二月

漁潭會 農歷八月十五日

吃新節 農歷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獨龍族

卡崔哇 農歷十月中下旬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歷三、四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鄂倫春族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

布朗族

開門節 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鄂溫克族

米闊魯節 農歷五月二十二日

關門節 傣歷九月十五日

高山族

新年祭 農歷十二月

潑火節 農歷二月十九日

仡佬族

燈桿節 農歷正月初一

布衣族

六月六 農歷六月初六

仡佬節 農歷三月初三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

嘗新節 農歷六、七月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

拉祜族

庫扎節 傣歷三月

朝鮮族

元日 農歷正月初一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節 農歷正月初五

嘗新節 傣歷十二月

寒食節 農歷四月初五

黎族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

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

僳僳族

收獲節 農歷九月

閱讀全文

與蚌山區起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