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州綠道的意義與作用
交通管理部門把安全、通暢的道路稱為「綠道」。而在景觀設計中,綠道則有更深更廣的內涵,這個概念起源於70年代。英譯「綠道」——greenway,分為兩部分:「green」表示自然存在——諸如森林河岸,野生動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與人為開發的景觀相交叉的一種自然走廊。
在我國,「綠道」具有景觀設計學、社會學、交通學三個方面的概念。
一、指一種「綠色」景觀線路。一般地,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可供遊人和騎車者徜徉其間,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結合的帶狀景觀斑塊走廊,承擔信息、能量和物質的流動作用,促進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有效循環,同時加強各密近斑塊之間的聯系。
二、社會學方面:我們不僅在大自然中建設「綠道」,還要在民眾心中鋪設政府與百姓順暢溝通的「綠道」,讓老百姓無障礙、少恐懼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提高民眾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
三、交通學方面:指以自然要素為基礎,以自然人文景觀河休閑設施為串聯節點,由慢行系統、服務設施等組成的綠色開敞空間廊道系統。綠道由綠廊、慢行道、驛站和標識系統組成。其中綠廊起到保障綠道基本生態功能、營造良好景觀環境作用;慢行道按照使用方式的不同分為步行道、自行車道和綜合慢行道三種類型;驛站是綠道服務設施的主要載體;標識系統,則一般包括信息、指示、規章、安全警示標識等四種類型,具有解說、引導、禁止、警示、科普、宣傳教育等多種功能。
供參考!
㈡ 行綠道寫句子怎麼寫
1、時間是單行道,過去了,回不來。
2、抓住一樣東西,就意味著放棄了更多的東西。放棄和失去,其實始終是人生的大局。不要以為得到了什麼,其實人時時刻刻都是在失去,失去時間,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財富,失去更多的機會。不要抓得太緊。抓得越緊,丟失的會越多。
3、如果真的有一天,某個回不來的人消失了,某個離不開的人離開了,也沒關系,時間會帶你去最正確的人身邊,請你先好好愛著自己,然後那個還不知道在哪裡的人,會來接你。
4、相約的地點已物是人非,我拖動著這沉重的雙腿在這繁華的大街挪動著。
5、或許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做一個一無所知的小孩。你離去了,時間卻把我遺留在了這。我一個人在原地停停留留,細數著有關某人的記憶…傷感的句子
6、你戀上了傷痛,我戀上了孤獨,我們之間變得那麼陌生,難道只是生活里的一道風景,抑或綠林里的一個驛站?我不想要這樣的風景,真的是好景難常,我們的愛太短暫,現實為何這樣的殘酷,只留給你我永遠的傷憶
7、既然已經傷害了過去,就不要再辜負了將來。
8、可以逃避很多,命運除外;可以改變很多,緣分除外;可以放棄很多,記憶除外;可以忘記很多,你除外。
9、看的是書,讀的卻是世界;沏的是茶,嘗的卻是生活;斟的是酒,品的卻是艱辛;人生就像一張有去無回的單車票,沒有綵排。每一場都是現場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最好的珍惜。將生活中點滴的往事細細回味,傷心時的淚開心時的醉,都是因追求而可貴。日落不是歲月的過,風起不是樹林的錯。只要愛過等過付出過,天堂里的笑聲就不是傳說。
10、當一次次把你從記憶深處抹去,又一次次忍不住從思念把你想起,我知道,我總是活在回憶里,我知道,我一直懷念過去,我知道,忘記你就必須先忘記自己。
11、孤單,是你心裏面沒有人。寂寞,是你心裡有人卻不在身邊。
12、有些人,心,不讓你聽見,脆弱,不讓你看見。總是會在心情低落時,用鍵盤敲出一串串的文字,只有這種心情才適合把所有瑣碎的記憶,瑣碎的煩惱,拼湊……總是固執地因為一件事然後就開始想起很多事,並且把這些事湊在一起,心甘情願地讓自己沉淪在低落的情緒。
13、逝去的東西,最好不見,最好不念。
14、很多人以為,是因為感情淡了,人才會變得懶惰,其實人是先被惰性徵服,然後感情才慢慢變淡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只想談一輩子戀愛,卻遲遲不肯走入婚姻。因為,婚姻容易讓人變得懶惰。
15、那麼一聲輕輕的問候,就剝落了所有刻意偽裝的堅強,那微笑的偽裝頃刻間煙消雲散,那個一直埋葬在心底的名字,刺痛了記憶,模糊了雙眼。原來,有許多事情,一直都不曾忘記;只是被記憶封存,放在心的最深角落,自己不去想起,卻也不讓外人觸及。只是,偶爾的夢見,卻還是格外的心痛。
16、當你做對的時候,沒有人會記得;當你做錯的時候,連呼吸都是錯。
17、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是多麼的遙遠啊,能將兩個人活生生的分離。
18、世界沒有悲劇和喜劇之分,如果你能從悲劇中走出來,那就是喜劇,如果你沉緬於喜劇之中,那它就是悲劇。如果你只是等待,發生的事情只會是你變老了。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拿一手好牌,而在於打好一手壞牌。
19、經驗往往被人們當成愚蠢與悲傷的同義語。其實大可不必。假如我願意井確實從經驗中學習,那麼今天的教訓就會為明天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礎。
20、等待不苦,苦的是,沒有希望的等待……曾經,願意不顧一切的等你,願意隨時隨地陪你,願意在你身後默默的看你,為你的快樂而快樂,為你的悲傷而悲傷,盡管,那些情緒,與我無關。
㈢ 為騎自行車活動起名字
踏過童真(踏過同學鄭)不過在一起是同學也是一種緣分 有時傷害別人也是對自己的另一種傷害
㈣ 請問下綠道是什麼
綠道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交通管理部門把安全、通暢的道路稱為「綠道」。而在景觀設計中,綠道則有更深更廣的內涵,這個概念起源於70年代。英譯「綠道」——greenway,分為兩部分:「green」表示自然存在——諸如森林河岸,野生動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與人為開發的景觀相交叉的一種自然走廊。
查看精彩圖冊目錄
綠道內涵 綠道特徵 綠道的發展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第5階段 綠道類型 他國綠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 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 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 對自然保護的啟示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 展開 綠道內涵 綠道特徵 綠道的發展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第5階段 綠道類型 他國綠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 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 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 對自然保護的啟示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 展開 編輯本段綠道內涵廣義上講,「綠道」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型開敞空間的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 資料圖
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市濱水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游步道等。 但是,「綠道」內涵很廣,它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對這一概念的定義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引用查理斯.萊托(Charles Little)在其經典著作《美國的綠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義: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遊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parkway)或綠帶(greenbelt)的條狀或線型的公園。[1] 隨後,Ahern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並結合美國的經驗,將綠道定義為是由那些為了多種用途(包括與可持續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態、休閑、文化、美學和其他用途)而規劃、設計和管理的由線性要素組成的土地網路 。該定義強調了5點:①綠道的空間結構是線性的;②連接是綠道的最主要特徵;③綠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態、文化、社會和審美功能;④ 綠道是可持續的,是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⑤ 綠道是一個完整線性系統的特定空間戰略。[2] 在我國,「綠道」具有景觀設計學和社會學兩個方面的概念。 一、指一種「綠色」景觀線路。一般地,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可供遊人和騎車者徜徉其間,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結合的帶狀景觀斑塊走廊,承擔信息、能量和物質的流動作用,促進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有效循環,同時加強各密近斑塊之間的聯系。 二、社會學方面:我們不僅在大自然中建設「綠道」,還要在民眾心中鋪設政府與百姓順暢溝通的「綠道」,讓老百姓無障礙、少恐懼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提高民眾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 編輯本段綠道特徵綠道是引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在我國國內尚無完整的經驗可循。綠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車道等 資料圖
非機動車游徑和停車場、遊船碼頭、租車店、休息站、旅遊商店、特色小店等遊憩配套設施及一定寬度的綠化緩沖區構成。根據需要,綠道外圍可以劃定一定范圍的生態敏感區或農業生產用地作為城市生態廊道或組團隔離帶。由眾多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組成的綠道網是城鄉、區域生態網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環保、運動、休閑、旅遊等功能於一體,是一種能將保護生態、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完美結合的有效載體。 綠道建設基本不需要佔用建設用地指標,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符合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也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之一。還可以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徵,提升發展品位。[3] 編輯本段綠道的發展第1階段(1867~1900年):早期的綠道規劃 大多數文獻認為,綠道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頓公園系統規劃(Boston Park System)。該規劃將富蘭克林公園(Franklin Park)通過阿諾德公園(Arnold Park)、牙買加公園(Jamaica Park)和波士頓公園(Boston Garden)以及其它的綠地系統聯系起來。該綠地系統長達25 km,連接了波士頓、布魯克林和坎布里奇,並將其與查爾斯河相連。其後,Charles Eliot擴展了他的思想,將其綠色網路延伸到整個波士頓大都市區,范圍擴大到了600kin ,連接了5條沿海河流。 第2階段(1900~1945年):景觀設計師的綠道規劃 這一階段主要有Olmsted Brothers、Eliot 1I和Henry Wright,他們從事了一些綠道的規劃。Olmsted Brothers所做的波特蘭的紀念Lewis和Clark的廣場規劃完成了64km的環,後來被規劃師擴展到225km。EliotⅡ所完成的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的開放空間規劃。Henry Wright完成了新澤西州蘭德堡鎮(Radburn Town)的綠色空間和綠道規劃。與此同時,國家公園管理署(NPs)進行了大量的公園道(Parkway)的規劃實踐,如藍橋公園道(Blue Bridge Parkway)。 第3階段(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環保運動影響下的綠道規劃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美國的環保運動蓬勃開展,並形成了3個綠道的研究中心和代表性研究學者。 Philip (University 0f Wisconsin)在威星康斯州進行自然和文化資源制圖的時候,發現大多數重要的資源都分布在河流廊道兩側,並且完成了威星康斯州遺產道規劃(Wisconsin Heritage Trail Proposa1) 。Iran McHarg( universitv 0f Pennsylvania)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尤其是其中一章重點討論了河流廊道的規劃 。ErvinZube(Universitv 0f Massachusetts)領導的大城市區域風景規劃模型(METLAND)研究小組更加註重定量化的研究。 第4階段(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綠道運動的命名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戶外遊憩總統委員會的報告強調了綠道給居民帶來的接近自然的機會。在1990年,Littl 首次定義了綠道。在北美,這一階段有上千個綠道的規劃和實踐項目,但研究工作嚴重滯後,大多數僅限於項目總結。 第5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綠道成為一個國際運動 這一階段,綠道運動蓬勃發展,世界上有數千個國際、國家和區域層次的綠道項目。在理論研究方面,涌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專著,召集了不少綠道的學術會議,並出現了有關綠道方面的博士論文。有關綠道的互聯網也鋪天蓋地。[2] 編輯本段綠道類型根據形成條件與功能的不同,綠道可以分為下列5種類型: (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體) 這種綠道極為常見,在美國通常是作為城市衰敗濱水區復興開發項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來的。 (2)遊憩型 通常建立在各類有一定長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為主,但也包括河渠、廢棄鐵路沿線及景觀通道等人工走廊。 (3)自然生態型 通常都是沿著河流、小溪及山脊線建立的廊道。這類走廊為野生動物的遷移和物種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4)風景名勝型 一般沿著道路、水路等路徑而建,往往對各大風景名勝區起著相互聯系的紐帶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著通道方便地進入風景名勝地,或是為車游者提供一個便於下車進入風景名勝區的場所。 (5)綜合型 通常是建立在諸如河谷、山脊類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時候是上述各類綠道和開敞空間的隨機組合。它創造了一種有選擇性的都市和地區的綠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綜合性。[1] 編輯本段他國綠道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但仍通過綠道網的建設來保存珍貴、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日本對國內的主要河道一一編號,加以保護,通過濱河綠道建設,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了空間;同時,綠道串聯起沿線的名山大川、風景勝地,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體驗自然、欣賞自然的機會和一片遠離城市喧囂的凈土。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新加坡於1991年開始建設一個串聯全國的綠地和水體的綠地網路,連接山體、森林、主要的公園、體育休閑場所、隔離綠帶、濱海地區等。通暢的、無縫連接的綠道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區的人們,提供了足夠的戶外休閑娛樂和交往空間,為多民族社會的和諧融合創造了物質基礎,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城市在花園」的充滿情趣、激動人心的城市。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美國東海岸綠道全長約4500公里,是全美首條集休閑娛樂、戶外活動和文化遺產旅遊於一體的綠道,途經15個州、23個大城市和122個城鎮,連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學校園、國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該綠道總造價約3億美元,全部建成後可為沿途各州帶來約166億美元的旅遊收入,為超過3800萬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德國魯爾區將綠道建設與工業區改造相結合,通過7個綠道計劃將百年來原本臟亂不堪、破敗低效的工業區,變成了一個生態安全、景色優美的宜居城區。在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魯爾區成功整合了區域內17個縣市的綠道,並在2005年對該綠道系統進行了立法,確保了跨區域綠道的建設實施。[4] 編輯本段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廣東省走在了全國綠道系統建設和發展的前列。 目前,珠三角一些城市已經在小范圍的局部地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有關綠道的探索,為綠道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深圳市規劃在鹽田區打造一條連接沙頭角、鹽田港到大梅沙濱水海岸線、長達19.5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車道,將山景、海景、港口、生態島、海鮮街等主要景點元素有機串聯,沿路設計了自行車驛站和租賃點,提供停放、零售和簡易餐飲服務等,沿途的房地產商業項目也因此得到價值提升。 根據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珠三角2010年將全面啟動綠道主線建設。根據規劃,廣東從2010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在珠三角率先建成總長約1678公里的6條區域綠道。同時,各市將規劃建設城市綠道與社區綠道,與6條區域綠道相聯通,形成貫通珠三角城市和鄉村的多層級綠道網路系統。2012年後引導珠三角綠道網向省內東西北地區延伸。珠三角區域綠道主線串聯200多處主要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濱水公園和歷史文化遺跡等發展節點,連接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區,服務人口約2565萬人。 項目 主線長度 特 色 途 經 廣東六條區域主幹綠道走向圖
[5]綠道一號 長約310公里 沿珠江西岸布局,以大山大海為特色 西起肇慶雙龍湖旅遊度假區,經佛山、廣州、中山,至珠海觀澳平台,途經5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二號 長約470公里 沿珠江東岸布局,以山川田海為特色 北起廣州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經增城、東莞、深圳,南至惠州巽窠灣休閑度假區,經5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三號 長約360公里 橫貫珠江三角洲,以文化休閑為特色 西起江門帝都溫泉,經中山、廣州、東莞、惠州,東至惠州黃沙洞自然保護區,經60多個節點。 綠道四號 長約2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中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廣州芙蓉嶂水源林保護區,向南經佛山、珠海,南至珠海御溫泉度假村,經2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五號 長約1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東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惠州羅浮山自然保護區,經東莞、深圳,南至深圳銀湖森林公園,經20多個節點。 綠道六號 長約200多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西部,沿西江布局,以濱水休閑為特色 北起肇慶貞山,向南經佛山、江門,南至江門銀湖灣濕地及古兜溫泉,經16個發展節點。 2012年1月,繼珠三角綠道網建成之後,廣東規劃再建綠道5800公里,輻射粵東粵北粵西地區,全省綠道網預計連接廣東21個地級市,串聯500多個旅遊景點。 2012年1月9日閉幕的武漢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決定,2012年啟動武漢首條城市綠道——全長51公里的東沙綠道建設。 武漢今年將建成首條城市綠道示意圖
編輯本段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對自然保護的啟示我國的自然保護系統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四大系統。目前,絕大多數的自然保護地是屬於「散點狀」的,也就是將他們作為一個島嶼,孤立起來進行保護,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全國性的自然保護網路。「島嶼式」的保護只適合於那些以美學價值為主的地質地貌保護區,或者只適合面積巨大的保護區。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劇烈干擾,棲息地破碎化和數量的劇減已經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面臨巨大的威脅,而在東部地區尤其激烈。但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路 ,台灣地區已經開始嘗試建立西海岸的濕地綠道系統以保護其脆弱的生態系統 。綠道途徑對於建構我國的自然保護網路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對於快速城市化的東部地區,構建綠道網路更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目前,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實踐大都專注於綠化隔離帶和單個公園的建設,由於城市的無序蔓延,人工綠化隔離帶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綠道途徑可以將單個公園的建設依託一些線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線路、道路系統等)納入到綠道系統當中,使各個公園的生態效益、遊憩效益和歷史文化效益得以更好的發揮。在南京都市圈綠色空間規劃中,在城市尺度范圍內,規劃了3條綠道並且交叉成網路,包括沿城牆環形綠道、林蔭道綠道、內秦淮河綠道。在社區尺度上,則主要是將綠道通過多種手段延伸至社區尺度 。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在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點上的文物保護到面上的歷史城鎮、街區的保護到線性廊道的保護。而目前,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大多隻側重於單個遺產或某一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將綠道思想引入到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中,形成遺產廊道、文化線路、遺產運河等線性的概念,對於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雖在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就評定了「劍門蜀道」這種線性文化遺產,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形成對遺產廊道或線性遺產的管理和法規體系。但許多學者已經呼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遺產廊道等線性文化遺產並加強保護 。在美國國家公園系統中與綠道相關的線性遺產有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s)(4項)、國家歷史道(nationalhistoric trail)(14項)、國家風景道(national scenic trail)(5項)、公園道(parkway)(6項)、河流區(river area)(14項)、海岸線/湖岸線(seashore/lakeshore)(14項),佔美國國家公園系統遺產總數的14% 。[6]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在區域旅遊規劃或景區、景點的規劃當中,可借鑒綠道思想,依託一些線性廊道將主要的景區、景點形成一一條讓遊客身心愉悅的風景道 ,可以改善整個旅遊區的品質,提高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
㈤ 綠道建設對發展的影響
綠道建設對城市的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一是增加綠化面積,從而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另外,優美的綠道能吸引市民參加走步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實乃好事。總之,綠道建設對城市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㈥ 珠三角綠道網的意義
綠道網意義重大,可以解決珠三角結構性生態廊道保護體系缺失的問題,滿足城鄉日益增長的親近自然的需求,為進一步擴內需促增長,轉變發展模式提供新載體,為推動珠三角生態保護和生活休閑一體化及城鄉建設奠定基礎。
綠道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遊憩線路。
㈦ 路綠道是什麼
綠道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交通管理部門把安全、通暢的道路稱為「綠道」。而在景觀設計中,綠道則有更深更廣的內涵,這個概念起源於70年代。英譯「綠道」——greenway,分為兩部分:「green」表示自然存在——諸如森林河岸,野生動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與人為開發的景觀相交叉的一種自然走廊。
查看精彩圖冊目錄
綠道內涵 綠道特徵 綠道的發展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第5階段 綠道類型 他國綠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 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 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 對自然保護的啟示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 展開 綠道內涵 綠道特徵 綠道的發展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第5階段 綠道類型 他國綠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 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 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 對自然保護的啟示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 展開 編輯本段綠道內涵廣義上講,「綠道」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型開敞空間的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 資料圖
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市濱水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游步道等。 但是,「綠道」內涵很廣,它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對這一概念的定義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引用查理斯.萊托(Charles Little)在其經典著作《美國的綠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義: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遊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parkway)或綠帶(greenbelt)的條狀或線型的公園。[1] 隨後,Ahern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並結合美國的經驗,將綠道定義為是由那些為了多種用途(包括與可持續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態、休閑、文化、美學和其他用途)而規劃、設計和管理的由線性要素組成的土地網路 。該定義強調了5點:①綠道的空間結構是線性的;②連接是綠道的最主要特徵;③綠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態、文化、社會和審美功能;④ 綠道是可持續的,是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⑤ 綠道是一個完整線性系統的特定空間戰略。[2] 在我國,「綠道」具有景觀設計學和社會學兩個方面的概念。 一、指一種「綠色」景觀線路。一般地,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可供遊人和騎車者徜徉其間,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結合的帶狀景觀斑塊走廊,承擔信息、能量和物質的流動作用,促進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有效循環,同時加強各密近斑塊之間的聯系。 二、社會學方面:我們不僅在大自然中建設「綠道」,還要在民眾心中鋪設政府與百姓順暢溝通的「綠道」,讓老百姓無障礙、少恐懼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提高民眾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 編輯本段綠道特徵綠道是引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在我國國內尚無完整的經驗可循。綠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車道等 資料圖
非機動車游徑和停車場、遊船碼頭、租車店、休息站、旅遊商店、特色小店等遊憩配套設施及一定寬度的綠化緩沖區構成。根據需要,綠道外圍可以劃定一定范圍的生態敏感區或農業生產用地作為城市生態廊道或組團隔離帶。由眾多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組成的綠道網是城鄉、區域生態網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環保、運動、休閑、旅遊等功能於一體,是一種能將保護生態、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完美結合的有效載體。 綠道建設基本不需要佔用建設用地指標,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符合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也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之一。還可以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徵,提升發展品位。[3] 編輯本段綠道的發展第1階段(1867~1900年):早期的綠道規劃 大多數文獻認為,綠道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頓公園系統規劃(Boston Park System)。該規劃將富蘭克林公園(Franklin Park)通過阿諾德公園(Arnold Park)、牙買加公園(Jamaica Park)和波士頓公園(Boston Garden)以及其它的綠地系統聯系起來。該綠地系統長達25 km,連接了波士頓、布魯克林和坎布里奇,並將其與查爾斯河相連。其後,Charles Eliot擴展了他的思想,將其綠色網路延伸到整個波士頓大都市區,范圍擴大到了600kin ,連接了5條沿海河流。 第2階段(1900~1945年):景觀設計師的綠道規劃 這一階段主要有Olmsted Brothers、Eliot 1I和Henry Wright,他們從事了一些綠道的規劃。Olmsted Brothers所做的波特蘭的紀念Lewis和Clark的廣場規劃完成了64km的環,後來被規劃師擴展到225km。EliotⅡ所完成的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的開放空間規劃。Henry Wright完成了新澤西州蘭德堡鎮(Radburn Town)的綠色空間和綠道規劃。與此同時,國家公園管理署(NPs)進行了大量的公園道(Parkway)的規劃實踐,如藍橋公園道(Blue Bridge Parkway)。 第3階段(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環保運動影響下的綠道規劃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美國的環保運動蓬勃開展,並形成了3個綠道的研究中心和代表性研究學者。 Philip (University 0f Wisconsin)在威星康斯州進行自然和文化資源制圖的時候,發現大多數重要的資源都分布在河流廊道兩側,並且完成了威星康斯州遺產道規劃(Wisconsin Heritage Trail Proposa1) 。Iran McHarg( universitv 0f Pennsylvania)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尤其是其中一章重點討論了河流廊道的規劃 。ErvinZube(Universitv 0f Massachusetts)領導的大城市區域風景規劃模型(METLAND)研究小組更加註重定量化的研究。 第4階段(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綠道運動的命名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戶外遊憩總統委員會的報告強調了綠道給居民帶來的接近自然的機會。在1990年,Littl 首次定義了綠道。在北美,這一階段有上千個綠道的規劃和實踐項目,但研究工作嚴重滯後,大多數僅限於項目總結。 第5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綠道成為一個國際運動 這一階段,綠道運動蓬勃發展,世界上有數千個國際、國家和區域層次的綠道項目。在理論研究方面,涌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專著,召集了不少綠道的學術會議,並出現了有關綠道方面的博士論文。有關綠道的互聯網也鋪天蓋地。[2] 編輯本段綠道類型根據形成條件與功能的不同,綠道可以分為下列5種類型: (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體) 這種綠道極為常見,在美國通常是作為城市衰敗濱水區復興開發項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來的。 (2)遊憩型 通常建立在各類有一定長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為主,但也包括河渠、廢棄鐵路沿線及景觀通道等人工走廊。 (3)自然生態型 通常都是沿著河流、小溪及山脊線建立的廊道。這類走廊為野生動物的遷移和物種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4)風景名勝型 一般沿著道路、水路等路徑而建,往往對各大風景名勝區起著相互聯系的紐帶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著通道方便地進入風景名勝地,或是為車游者提供一個便於下車進入風景名勝區的場所。 (5)綜合型 通常是建立在諸如河谷、山脊類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時候是上述各類綠道和開敞空間的隨機組合。它創造了一種有選擇性的都市和地區的綠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綜合性。[1] 編輯本段他國綠道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但仍通過綠道網的建設來保存珍貴、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日本對國內的主要河道一一編號,加以保護,通過濱河綠道建設,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了空間;同時,綠道串聯起沿線的名山大川、風景勝地,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體驗自然、欣賞自然的機會和一片遠離城市喧囂的凈土。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新加坡於1991年開始建設一個串聯全國的綠地和水體的綠地網路,連接山體、森林、主要的公園、體育休閑場所、隔離綠帶、濱海地區等。通暢的、無縫連接的綠道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區的人們,提供了足夠的戶外休閑娛樂和交往空間,為多民族社會的和諧融合創造了物質基礎,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城市在花園」的充滿情趣、激動人心的城市。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美國東海岸綠道全長約4500公里,是全美首條集休閑娛樂、戶外活動和文化遺產旅遊於一體的綠道,途經15個州、23個大城市和122個城鎮,連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學校園、國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該綠道總造價約3億美元,全部建成後可為沿途各州帶來約166億美元的旅遊收入,為超過3800萬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德國魯爾區將綠道建設與工業區改造相結合,通過7個綠道計劃將百年來原本臟亂不堪、破敗低效的工業區,變成了一個生態安全、景色優美的宜居城區。在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魯爾區成功整合了區域內17個縣市的綠道,並在2005年對該綠道系統進行了立法,確保了跨區域綠道的建設實施。[4] 編輯本段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廣東省走在了全國綠道系統建設和發展的前列。 目前,珠三角一些城市已經在小范圍的局部地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有關綠道的探索,為綠道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深圳市規劃在鹽田區打造一條連接沙頭角、鹽田港到大梅沙濱水海岸線、長達19.5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車道,將山景、海景、港口、生態島、海鮮街等主要景點元素有機串聯,沿路設計了自行車驛站和租賃點,提供停放、零售和簡易餐飲服務等,沿途的房地產商業項目也因此得到價值提升。 根據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珠三角2010年將全面啟動綠道主線建設。根據規劃,廣東從2010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在珠三角率先建成總長約1678公里的6條區域綠道。同時,各市將規劃建設城市綠道與社區綠道,與6條區域綠道相聯通,形成貫通珠三角城市和鄉村的多層級綠道網路系統。2012年後引導珠三角綠道網向省內東西北地區延伸。珠三角區域綠道主線串聯200多處主要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濱水公園和歷史文化遺跡等發展節點,連接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區,服務人口約2565萬人。 項目 主線長度 特 色 途 經 廣東六條區域主幹綠道走向圖
[5]綠道一號 長約310公里 沿珠江西岸布局,以大山大海為特色 西起肇慶雙龍湖旅遊度假區,經佛山、廣州、中山,至珠海觀澳平台,途經5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二號 長約470公里 沿珠江東岸布局,以山川田海為特色 北起廣州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經增城、東莞、深圳,南至惠州巽窠灣休閑度假區,經5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三號 長約360公里 橫貫珠江三角洲,以文化休閑為特色 西起江門帝都溫泉,經中山、廣州、東莞、惠州,東至惠州黃沙洞自然保護區,經60多個節點。 綠道四號 長約2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中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廣州芙蓉嶂水源林保護區,向南經佛山、珠海,南至珠海御溫泉度假村,經2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五號 長約1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東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惠州羅浮山自然保護區,經東莞、深圳,南至深圳銀湖森林公園,經20多個節點。 綠道六號 長約200多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西部,沿西江布局,以濱水休閑為特色 北起肇慶貞山,向南經佛山、江門,南至江門銀湖灣濕地及古兜溫泉,經16個發展節點。 2012年1月,繼珠三角綠道網建成之後,廣東規劃再建綠道5800公里,輻射粵東粵北粵西地區,全省綠道網預計連接廣東21個地級市,串聯500多個旅遊景點。 2012年1月9日閉幕的武漢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決定,2012年啟動武漢首條城市綠道——全長51公里的東沙綠道建設。 武漢今年將建成首條城市綠道示意圖
編輯本段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對自然保護的啟示我國的自然保護系統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四大系統。目前,絕大多數的自然保護地是屬於「散點狀」的,也就是將他們作為一個島嶼,孤立起來進行保護,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全國性的自然保護網路。「島嶼式」的保護只適合於那些以美學價值為主的地質地貌保護區,或者只適合面積巨大的保護區。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劇烈干擾,棲息地破碎化和數量的劇減已經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面臨巨大的威脅,而在東部地區尤其激烈。但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路 ,台灣地區已經開始嘗試建立西海岸的濕地綠道系統以保護其脆弱的生態系統 。綠道途徑對於建構我國的自然保護網路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對於快速城市化的東部地區,構建綠道網路更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目前,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實踐大都專注於綠化隔離帶和單個公園的建設,由於城市的無序蔓延,人工綠化隔離帶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綠道途徑可以將單個公園的建設依託一些線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線路、道路系統等)納入到綠道系統當中,使各個公園的生態效益、遊憩效益和歷史文化效益得以更好的發揮。在南京都市圈綠色空間規劃中,在城市尺度范圍內,規劃了3條綠道並且交叉成網路,包括沿城牆環形綠道、林蔭道綠道、內秦淮河綠道。在社區尺度上,則主要是將綠道通過多種手段延伸至社區尺度 。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在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點上的文物保護到面上的歷史城鎮、街區的保護到線性廊道的保護。而目前,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大多隻側重於單個遺產或某一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將綠道思想引入到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中,形成遺產廊道、文化線路、遺產運河等線性的概念,對於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雖在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就評定了「劍門蜀道」這種線性文化遺產,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形成對遺產廊道或線性遺產的管理和法規體系。但許多學者已經呼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遺產廊道等線性文化遺產並加強保護 。在美國國家公園系統中與綠道相關的線性遺產有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s)(4項)、國家歷史道(nationalhistoric trail)(14項)、國家風景道(national scenic trail)(5項)、公園道(parkway)(6項)、河流區(river area)(14項)、海岸線/湖岸線(seashore/lakeshore)(14項),佔美國國家公園系統遺產總數的14% 。[6]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在區域旅遊規劃或景區、景點的規劃當中,可借鑒綠道思想,依託一些線性廊道將主要的景區、景點形成一一條讓遊客身心愉悅的風景道 ,可以改善整個旅遊區的品質,提高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
滿意請採納。
㈧ 綠道的規劃啟示
對自然保護的啟示
我國的自然保護系統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四大系統。絕大多數的自然保護地是屬於「散點狀」的,也就是將他們作為一個島嶼,孤立起來進行保護,還沒有形成一個全國性的自然保護網路。「島嶼式」的保護只適合於那些以美學價值為主的地質地貌保護區,或者只適合面積巨大的保護區。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劇烈干擾,棲息地破碎化和數量的劇減已經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面臨巨大的威脅,而在東部地區尤其激烈。但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路 ,台灣地區已經開始嘗試建立西海岸的濕地綠道系統以保護其脆弱的生態系統 。綠道途徑對於建構我國的自然保護網路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對於快速城市化的東部地區,構建綠道網路更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城市綠地空間規劃啟示
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實踐大都專注於綠化隔離帶和單個公園的建設,由於城市的無序蔓延,人工綠化隔離帶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綠道途徑可以將單個公園的建設依託一些線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線路、道路系統等)納入到綠道系統當中,使各個公園的生態效益、遊憩效益和歷史文化效益得以更好的發揮。在南京都市圈綠色空間規劃中,在城市尺度范圍內,規劃了3條綠道並且交叉成網路,包括沿城牆環形綠道、林蔭道綠道、內秦淮河綠道。在社區尺度上,則主要是將綠道通過多種手段延伸至社區尺度 。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在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點上的文物保護到面上的歷史城鎮、街區的保護到線性廊道的保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大多隻側重於單個遺產或某一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將綠道思想引入到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中,形成遺產廊道、文化線路、遺產運河等線性的概念,對於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雖在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就評定了「劍門蜀道」這種線性文化遺產,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形成對遺產廊道或線性遺產的管理和法規體系。但許多學者已經呼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遺產廊道等線性文化遺產並加強保護 。在美國國家公園系統中與綠道相關的線性遺產有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s)(4項)、國家歷史道(nationalhistoric trail)(14項)、國家風景道(national scenic trail)(5項)、公園道(parkway)(6項)、河流區(river area)(14項)、海岸線/湖岸線(seashore/lakeshore)(14項),佔美國國家公園系統遺產總數的14% 。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
在區域旅遊規劃或景區、景點的規劃當中,可借鑒綠道思想,依託一些線性廊道將主要的景區、景點形成一一條讓遊客身心愉悅的風景道 ,可以改善整個旅遊區的品質,提高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
道路擁堵的現象在各個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展現。隨著環保與綠色口號的大力宣傳,許多城市在建設城市綠道上也加大了力度。自行車的提倡與綠道的提倡不謀而合,這兩者的聯合必將成為城市中生活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因此,遠景設計院專家呼籲在設計城市綠道中,設計師應更多地思考下二者的呼應功能,以使美化與使用功能雙劍合璧,並巧妙利用綠道將城市景點串聯,形成旅遊圈,共同為城市發展出力。
㈨ 為什麼說綠道是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
廣義上講,「綠道」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型開敞空間的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市濱水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游步道等。但是,「綠道」內涵很廣,它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對這一概念的定義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引用查理斯.萊托(Charles Little)在其經典著作《美國的綠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義: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遊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parkway)或綠帶(greenbelt)的條狀或線型的公園。
隨後,Ahern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並結合美國的經驗,將綠道定義為是由那些為了多種用途(包括與可持續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態、休閑、文化、美學和其他用途)而規劃、設計和管理的由線性要素組成的土地網路 。該定義強調了5點:①綠道的空間結構是線性的;②連接是綠道的最主要特徵;③綠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態、文化、社會和審美功能;④ 綠道是可持續的,是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⑤ 綠道是一個完整線性系統的特定空間戰略。在我國,「綠道」具有景觀設計學和社會學兩個方面的概念。一、指一種「綠色」景觀線路。一般地,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可供遊人和騎車者徜徉其間,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結合的帶狀景觀斑塊走廊,承擔信息、能量和物質的流動作用,促進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有效循環,同時加強各密近斑塊之間的聯系。二、社會學方面:我們不僅在大自然中建設「綠道」,還要在民眾心中鋪設政府與百姓順暢溝通的「綠道」,讓老百姓無障礙、少恐懼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提高民眾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
綠道特徵
綠道是引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在我國國內尚無完整的經驗可循。綠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車道等非機動車游徑和停車場、遊船碼頭、租車店、休息站、旅遊商店、特色小店等遊憩配套設施及一定寬度的綠化緩沖區構成。根據需要,綠道外圍可以劃定一定范圍的生態敏感區或農業生產用地作為城市生態廊道或組團隔離帶。由眾多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組成的綠道網是城鄉、區域生態網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環保、運動、休閑、旅遊等功能於一體,是一種能將保護生態、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完美結合的有效載體。綠道建設基本不需要佔用建設用地指標,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符合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也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之一。還可以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徵,提升發展品位。
綠道的發展
第1階段
(1867~1900年):早期的綠道規劃大多數文獻認為,綠道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頓公園系統規劃(Boston Park System)。該規劃將富蘭克林公園(Franklin Park)通過阿諾德公園(Arnold Park)、牙買加公園(Jamaica Park)和波士頓公園(Boston Garden)以及其它的綠地系統聯系起來。該綠地系統長達25 km,連接了波士頓、布魯克林和坎布里奇,並將其與查爾斯河相連。其後,Charles Eliot擴展了他的思想,將其綠色網路延伸到整個波士頓大都市區,范圍擴大到了600kin ,連接了5條沿海河流。
第2階段
(1900~1945年):景觀設計師的綠道規劃這一階段主要有Olmsted Brothers、Eliot 1I和Henry Wright,他們從事了一些綠道的規劃。Olmsted Brothers所做的波特蘭的紀念Lewis和Clark的廣場規劃完成了64km的環,後來被規劃師擴展到225km。EliotⅡ所完成的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的開放空間規劃。Henry Wright完成了新澤西州蘭德堡鎮(Radburn Town)的綠色空間和綠道規劃。與此同時,國家公園管理署(NPs)進行了大量的公園道(Parkway)的規劃實踐,如藍橋公園道(Blue Bridge Parkway)。
第3階段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環保運動影響下的綠道規劃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美國的環保運動蓬勃開展,並形成了3個綠道的研究中心和代表性研究學者。Philip (University 0f Wisconsin)在威星康斯州進行自然和文化資源制圖的時候,發現大多數重要的資源都分布在河流廊道兩側,並且完成了威星康斯州遺產道規劃(Wisconsin Heritage Trail Proposa1) 。Iran McHarg( universitv 0f Pennsylvania)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尤其是其中一章重點討論了河流廊道的規劃 。ErvinZube(Universitv 0f Massachusetts)領導的大城市區域風景規劃模型(METLAND)研究小組更加註重定量化的研究。
第4階段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綠道運動的命名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戶外遊憩總統委員會的報告強調了綠道給居民帶來的接近自然的機會。在1990年,Littl 首次定義了綠道。在北美,這一階段有上千個綠道的規劃和實踐項目,但研究工作嚴重滯後,大多數僅限於項目總結。
第5階段
(20世紀90年代至今):綠道成為一個國際運動這一階段,綠道運動蓬勃發展,世界上有數干個國際、國家和區域層次的綠道項目。在理論研究方面,涌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專著,召集了不少綠道的學術會議,並出現了有關綠道方面的博士論文。有關綠道的互聯網也鋪天蓋地。
綠道類型
根據形成條件與功能的不同,綠道可以分為下列5種類型:(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體)這種綠道極為常見,在美國通常是作為城市衰敗濱水區復興開發項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來的。(2)遊憩型通常建立在各類有一定長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為主,但也包括河渠、廢棄鐵路沿線及景觀通道等人工走廊。(3)自然生態型通常都是沿著河流、小溪及山脊線建立的廊道。這類走廊為野生動物的遷移和物種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4)風景名勝型一般沿著道路、水路等路徑而建,往往對各大風景名勝區起著相互聯系的紐帶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著通道方便地進入風景名勝地,或是為車游者提供一個便於下車進入風景名勝區的場所。(5)綜合型通常是建立在諸如河谷、山脊類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時候是上述各類綠道和開敞空間的隨機組合。它創造了一種有選擇性的都市和地區的綠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綜合性。
他國綠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但仍通過綠道網的建設來保存珍貴、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日本對國內的主要河道一一編號,加以保護,通過濱河綠道建設,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了空間;同時,綠道串聯起沿線的名山大川、風景勝地,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體驗自然、欣賞自然的機會和一片遠離城市喧囂的凈土。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
新加坡於1991年開始建設一個串聯全國的綠地和水體的綠地網路,連接山體、森林、主要的公園、體育休閑場所、隔離綠帶、濱海地區等。通暢的、無縫連接的綠道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區的人們,提供了足夠的戶外休閑娛樂和交往空間,為多民族社會的和諧融合創造了物質基礎,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城市在花園」的充滿情趣、激動人心的城市。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
美國東海岸綠道全長約4500公里,是全美首條集休閑娛樂、戶外活動和文化遺產旅遊於一體的綠道,途經15個州、23個大城市和122個城鎮,連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學校園、國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該綠道總造價約3億美元,全部建成後可為沿途各州帶來約166億美元的旅遊收入,為超過3800萬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
德國魯爾區將綠道建設與工業區改造相結合,通過7個綠道計劃將百年來原本臟亂不堪、破敗低效的工業區,變成了一個生態安全、景色優美的宜居城區。在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魯爾區成功整合了區域內17個縣市的綠道,並在2005年對該綠道系統進行了立法,確保了跨區域綠道的建設實施。
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
廣東省走在了全國綠道系統建設和發展的前列。目前,珠三角一些城市已經在小范圍的局部地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有關綠道的探索,為綠道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深圳市規劃在鹽田區打造一條連接沙頭角、鹽田港到大梅沙濱水海岸線、長達19.5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車道,將山景、海景、港口、生態島、海鮮街等主要景點元素有機串聯,沿路設計了自行車驛站和租賃點,提供停放、零售和簡易餐飲服務等,沿途的房地產商業項目也因此得到價值提升。根據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珠三角2010年將全面啟動綠道主線建設。根據規劃,廣東從2010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在珠三角率先建成總長約1678公里的6條區域綠道。同時,各市將規劃建設城市綠道與社區綠道,與6條區域綠道相聯通,形成貫通珠三角城市和鄉村的多層級綠道網路系統。2012年後引導珠三角綠道網向省內東西北地區延伸。珠三角區域綠道主線串聯200多處主要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濱水公園和歷史文化遺跡等發展節點,連接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區,服務人口約2565萬人。
項目 主線長度 特 色 途 經
綠道一號 長約310公里 沿珠江西岸布局,以大山大海為特色 西起肇慶雙龍湖旅遊度假區,經佛山、廣州、中山,至珠海觀澳平台,途經50多個發展節點。綠道二號 長約470公里 沿珠江東岸布局,以山川田海為特色 北起廣州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經增城、東莞、深圳,南至惠州巽窠灣休閑度假區,經50多個發展節點。綠道三號 長約360公里 橫貫珠江三角洲,以文化休閑為特色 西起江門帝都溫泉,經中山、廣州、東莞、惠州,東至惠州黃沙洞自然保護區,經60多個節點。綠道四號 長約2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中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廣州芙蓉嶂水源林保護區,向南經佛山、珠海,南至珠海御溫泉度假村,經20多個發展節點。綠道五號 長約1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東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惠州羅浮山自然保護區,經東莞、深圳,南至深圳銀湖森林公園,經20多個節點。綠道六號 長約200多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西部,沿西江布局,以濱水休閑為特色 北起肇慶貞山,向南經佛山、江門,南至江門銀湖灣濕地及古兜溫泉,經16個發展節點。
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
對自然保護的啟示
我國的自然保護系統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四大系統。目前,絕大多數的自然保護地是屬於「散點狀」的,也就是將他們作為一個島嶼,孤立起來進行保護,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全國性的自然保護網路。「島嶼式」的保護只適合於那些以美學價值為主的地質地貌保護區,或者只適合面積巨大的保護區。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劇烈干擾,棲息地破碎化和數量的劇減已經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面臨巨大的威脅,而在東部地區尤其激烈。但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路 ,台灣地區已經開始嘗試建立西海岸的濕地綠道系統以保護其脆弱的生態系統 。綠道途徑對於建構我國的自然保護網路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對於快速城市化的東部地區,構建綠道網路更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
目前,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實踐大都專注於綠化隔離帶和單個公園的建設,由於城市的無序蔓延,人工綠化隔離帶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綠道途徑可以將單個公園的建設依託一些線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線路、道路系統等)納入到綠道系統當中,使各個公園的生態效益、遊憩效益和歷史文化效益得以更好的發揮。在南京都市圈綠色空間規劃中,在城市尺度范圍內,規劃了3條綠道並且交叉成網路,包括沿城牆環形綠道、林蔭道綠道、內秦淮河綠道。在社區尺度上,則主要是將綠道通過多種手段延伸至社區尺度 。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在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點上的文物保護到面上的歷史城鎮、街區的保護到線性廊道的保護。而目前,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大多隻側重於單個遺產或某一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將綠道思想引入到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中,形成遺產廊道、文化線路、遺產運河等線性的概念,對於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雖在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就評定了「劍門蜀道」這種線性文化遺產,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形成對遺產廊道或線性遺產的管理和法規體系。但許多學者已經呼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遺產廊道等線性文化遺產並加強保護 。在美國國家公園系統中與綠道相關的線性遺產有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s)(4項)、國家歷史道(nationalhistoric trail)(14項)、國家風景道(national scenic trail)(5項)、公園道(parkway)(6項)、河流區(river area)(14項)、海岸線/湖岸線(seashore/lakeshore)(14項),佔美國國家公園系統遺產總數的14% 。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
在區域旅遊規劃或景區、景點的規劃當中,可借鑒綠道思想,依託一些線性廊道將主要的景區、景點形成一一條讓遊客身心愉悅的風景道 ,可以改善整個旅遊區的品質,提高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
㈩ 廣東"綠道"的背景與意義是什麼
廣東"綠道"的背景與意義是
綠道(Greenway)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遊憩線路,連接主要的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住區等,有利於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自然、歷史文化資源,並為居民提供充足的遊憩和交往空間。
1.綠道的功能:
綠道從鄉村深入到城市中心區,有機串聯各類有價值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兼具生態、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種功能:
(1)生態功能
綠道能發揮防洪固土、清潔水源和凈化空氣的作用,可以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充足空間,有助於更好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同時,也可以為都市地區提供通風廊道,緩解熱島效應。
(2)社會功能
綠道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貼近自然的場所,可供居民安全、健康地開展慢跑、散步、騎車、垂釣等各種戶外活動;同時,提供大量的戶外交往空間,增進居民之間的融合與交流。
(3)經濟功能
綠道能夠促進旅遊觀光、商貿服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拉動消費,擴大內需,並為周邊居民提供多樣化的就業機會;同時,還能夠提升土地使用價值,改善城市投資環境,促進經濟增長。
(4)文化功能
綠道可以將各類有代表性的文化遺跡、歷史建築和傳統街區串聯起來,使人們可以更便捷地感受歷史的風采;同時,可以彰顯城市的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品位。
2.綠道分級
按照等級和規模劃分,綠道可分為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
(1)區域綠道(省立)(以下簡稱區域綠道)是指連接城市與城市,對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支撐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影響的綠道。
(2)城市綠道是指連接城市內重要功能組團,對城市生態系統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的綠道。
(3)社區綠道是指連接社區公園、小游園和街頭綠地,主要為附近社區居民服務的綠道。《規劃綱要》規范的對象是珠三角區域綠道。
3.綠道的構成
綠道主要由自然因素所構成的綠廊系統和為滿足綠道遊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統兩大部分構成。
(1)綠廊系統
綠廊系統主要由地帶性植物群落、水體、土壤等具有一定寬度的綠化緩沖區構成,是綠道控制范圍的主體。
(2)人工系統
發展節點:包括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和人文景點等重要遊憩空間。
慢行道:包括自行車道、步行道、無障礙道(殘疾人專用道)和水道等非機動車道。
標識系統:包括標識牌、引導牌和信息牌等標識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出入口、停車場、環境衛生、照明、通訊等設施。
服務系統:包括休憩、換乘、租售、露營、咨詢、救護、保安等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