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國全部人物的名字,包括字什麼
劉備字玄德、諸葛亮字孔明、曹操字孟德、孫權字仲謀、關羽字雲長、張飛字翼德、趙雲字子龍、樂進字文謙、李典字曼成、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夏侯惇字元讓、夏侯淵字妙才、荀彧字文若、荀攸字公達、郭嘉字奉孝、程昱字仲德、劉曄字子陽、孫乾字公祐、簡雍字憲和、糜竺字子仲、滿寵字伯寧、呂虔字子恪、毛玠字孝先、於禁字文則、馬超字孟起、孫堅字文台、孫策字伯符、程普字德謀、黃蓋字公覆、韓當字義公、祖茂字大榮、朱治字君理、呂範字子衡。
周瑜字公瑾、張昭字子布、張紘字子綱、太史慈字子義蔣欽字公奕、周泰字幼平、陳武字子烈、虞翻字仲翔、董襲字元代、許褚字仲康、徐晃字公明、董昭字公仁、張遼字文遠、臧霸字宣高、李通字文達、陳登字元龍、魯肅字子敬、諸葛瑾字子瑜、顧雍字元嘆、張郃字雋乂、許攸字子遠、賈詡字文和、司馬懿字仲達文聘字仲業、魏延字文長、徐庶字元直、黃忠字漢升、龐統字士元、嚴畯字曼才、陸績字公紀、張溫字惠恕、駱統字公緒、吾粲字孔休、徐盛字文向、潘璋字文珪。
丁奉字承淵、步騭字子山、甘寧字興霸、呂蒙字子明、陸遜字伯言、凌統字公績、馬良字季常、馬謖字幼常、蔣琬字公琰、劉禪字公嗣、廖化字元儉、薛綜字敬文、程秉字德樞、朱桓字休穆、蔣干字子翼、王粲字仲宣、陳琳字孔璋、崔琰字季珪、闞澤字德潤、陳震字孝起、伊籍字機伯、龐德字令明、張松字永年、楊修字德祖、陳群字長文、法正字孝直、孟達字子慶、關興字安國、曹休字文烈、孫翊字叔弼、孫匡字季佐、孫朗字早安、孫韶字公禮、孫靜字幼台、黃權字公衡。
劉巴字子初、彭羕字永言、王平字子均、費禕字文偉、傅巽字公悌、劉馥字元穎、張既字德容、李嚴字正方、霍峻字仲邈、董和字幼宰、李恢字德昂、秦宓字子敕、譙周字允南、傅干字彥才、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曹彰字子文、管恪字公明、耿紀字季行、左慈字無放、吉邈字文然、吉穆字思然、趙咨字德度、孫桓字叔武、孫皎字叔明、鄧芝字伯苗、劉永字公壽、劉理字奉孝、丁儀字正禮、丁廙字敬禮、禰衡字正平、吉太字稱平、華佗字元化、王連字文儀、呂凱字寄平。
姜維字伯約、曹睿字元仲、夏侯楙字子休、郭淮字伯濟、曹真字子丹、郝昭字伯道、全琮字子璜、諸葛恪字元遜王雙字子全、辛毗字佐治、宗預字德艷、司馬師字子元司馬昭字子尚、夏侯霸字仲權、夏侯威字季權、夏侯惠字稚權、夏侯和字義權、曹芳字蘭卿、何晏字平叔、鄧颺字玄茂、李勝字公昭、丁謐字彥靜、畢軌字昭先、桓範字元則、鍾會字士季、鄧艾字士載、諸葛瞻字思遠、曹髦字彥士、曹奐字景明、毌丘儉字仲恭、賈充字公閭、孫峻字子遠、孫綝字子通、孫休字子烈。
孫皓字元宗、諸葛誕字公休、羊祜字叔子、劉協字伯和、董卓字仲穎、呂布字奉先、丁原字建陽、伍孚字德瑜、陳宮字公台、袁紹字本初、袁術字公路、鄭玄字康成、孔融字文舉、陶謙字恭祖、劉表字景升、蒯越字異度、蒯良字子柔、陳翔字仲麟、范謗字孟博、孔昱字世元、范康字仲真、檀敷字文友、張儉字元節、岑眰字公孝、劉繇字正禮、審配字正南、袁譚字顯思、袁熙字顯奕、袁尚字顯甫、劉璋字季玉、馬騰字壽成、司馬徽字德操、楊阜字義山、胡邈字敬才、逢紀字元圖。
張裔字君嗣、龐德公字山民、蔡邕字伯喈田疇字子泰、韓遂字文約、馬鈞字德衡、曹爽字昭伯、黃琬字子琰、張魯字公祺、陳珪字漢瑜、秦朗字元明、劉焉字君郎、劉岱字公山、華歆字子魚、何進字遂高、盧植字子干、山濤字巨源、王朗字景興、管寧字幼安、淳於瓊字仲簡、金禕字德偉。
(1)三國上起名擴展閱讀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
2. 給三國群起名,名字好的多給分
逍遙社、煙雨樓、鼎立台、納賢庄、英雄社、聚義堂、煮酒樓、大風台、逐鹿社、領袖樓。朋友,你挑一個吧,我想,會有一個你喜歡的。
3. 三國起名字用什麼符號比較好看一個名字2.3個符號的
這種符號應該不能做名字吧三國上限制這種符號吧
4. 三國時期起名字為什麼二字為貴,三字為賤
縱觀古代前史,明朝之前,古人的名字多為兩字,幾乎見不到三個字的。格外以三國時期為典型。《三國演義》其書,有名有姓的進場者算計1092人,姓氏220種(含復姓),但其間人物幾乎清一色都是單名,取雙名的如同只要呂伯奢、黃承彥等寥寥幾人。
為啥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有兩點因素。一是避諱禮制,先秦《禮記·曲禮》規矩,「二名不避諱」,意思和兩個字的名有些剩餘,多出一字可有可無。今後避諱准則日趨嚴密,刪繁就簡,單名逐漸成為幹流;二是王莽改制,其上台後,為鞏固政權,大搞復古,仿效商周,且由於其名也為單字,遂其下達禁止用雙名的指令。由於單名說法有禮可循,後來也一貫沿用,雙名逐漸被看作是底層和賤民的象徵,鮮有人敢取。
其間也有一些新的改動,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喜愛在名字裡面加一個「之」字,成為雙字。如顧愷之、王羲之、王獻之等。但仍然未撼動單名的主導地位。直到明朝朱元璋時期,三字名大規模地多起來,打破了兩字名的主導地位。
當年,朱元璋有24房後代。考慮到隨著後代繁衍,或許會名字重復,朱元璋所以親自為後代們擬定了取名命字的准則和方法。他為24個兒子的後代世系,各擬定了20個字,每個字為一世。凡後代初生,由宗人府依據世次次第取雙名,雙名中的前一個字即太祖所取,後一個字則有必要是一個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則以「火、土、金、水、木」為次第。自此今後從皇帝到庶民無不遵從這一取名規矩。三字名初步大行其道!
古代或許人口基數小,即使取雙字名也無法暴露出許多問題。而今天中國人口數量激增,不只三字名許多,四字名、五字名都初步層出不窮、見怪不怪了。
5.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名字又有字什麼的
關羽,字雲長。關羽是姓名,雲長的關羽的表字,不是綽號。
表字,又稱字,舊時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父母或師長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古代男子20歲女子十五歲,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後稱字為表字。
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許多知識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適字適之,孫文字載之,毛澤東字潤之。
現代除了知識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國人口現有十三億,同名同姓發生率過高,文化界現有意恢復表字制度,有些喜愛歷史學的人擁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啟星字承啟,張策字竹朿。
(5)三國上起名擴展閱讀:
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復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
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長兄,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孫堅的其中四子了: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建;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6. 三國 取名
我建議你去看看百家講壇里的「易中天品三國」兩個字----經典!
7. 在玩《三國志》,取名,名雙(男),字什麼好呢
龍琥
龍:萬靈之王,且聯想到趙子龍,三國最猛之勇謀兼得的虎將;琥:虎符,將帥行令者,將才之首,且琥字音hu又與胡音同。寓意:萬獸之靈,虎中之王,且傳承趙子龍之神勇。
其實開始想起趙琥,因為想使得這個名字能與趙子龍相關,畢竟他是三國里最帥最勇的猛將,但又考慮到是否能與你的胡,雙兩字相關。於是,取名龍琥。
很喜歡琥這個字,本身構字上來看,就是虎中之王的意思。
你自己斟酌一下吧?呵呵
畢竟水平有限,如不合意,還請包涵。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祝開心!!
哦,補充一下吧,感覺 琥龍 似乎更好,寓意不變,且「琥」音通「胡」,你感覺呢? :)
8. 三國時期人物名字
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孫策、曹丕、劉禪、張遼、周瑜、關羽、張飛、姜維、曹真、曹爽、趙雲、黃忠、黃蓋等。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2、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3、張遼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馬邑之謀發起者聶壹的後人。
起初,擔任雁門郡吏。又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恪盡職守,歷盡坎坷。呂布敗亡後,張遼歸屬曹操。曾洞察人心而勸降昌豨。
攻袁氏而轉戰河北。在白狼山之戰率領先鋒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於蹋頓。驅逐遼東大將柳毅。以靜制動平定新軍叛亂。勇登天柱山擊滅陳蘭、梅成。此後,長期鎮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士沖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沖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東吳軍隊披靡潰敗、聞風喪膽。
又率領追兵再次進攻,大破孫權、凌統、甘寧等人,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威震江東。 「張遼止啼」成為流傳千古的典故。
黃初元年(220年),張遼進封晉陽侯。染病之後,依舊令孫權非常忌憚。黃初三年(222年),張遼抱病擊破吳將呂范。同年,病逝於江都,謚曰剛侯。張遼為歷代所推崇,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4、趙雲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
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5、關羽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被稱為「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
但關羽仍然借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赤壁之戰後,關羽助劉備、周瑜攻打曹仁所駐守的南郡,而後劉備勢力逐漸壯大,關羽則長期鎮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軍事摩擦中逐漸占據上風,隨後水陸並進,圍攻襄陽、樊城,並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於禁打的全軍覆沒。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
但隨後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後方,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
9. 三國群里起名字
很簡單啊,才女蔡文姬,王元姬什麼的都可以啊,甄姬,黃月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