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高人為我的寶寶起名,姓楚是個男孩,三個字的,最好前邊帶個軍字,多謝了
楚小軍 楚大軍 楚軍軍 楚軍人 楚軍嫂 楚軍帽 楚軍鞋 楚軍刀 ~~`太多拉
② 項羽的故事
破釜沉舟的小故事
秦將章邯,引軍渡過黃河北上,圍攻趙國。趙國危急,趕緊向各國求救。然而各國的援軍看到秦軍氣勢那麼強,根本不敢援救趙國,義軍主將宋義,畏懼秦軍,貽誤戰機,項羽一怒之下,在營帳中把宋義斬了,親自帶兵渡河援趙。
項羽帶領大軍渡過黃河後,面對滔滔的黃河水,領著八千江東子弟兵發誓:「不擊敗秦軍,決不收兵;不消滅章邯,我項羽誓不為人。蒼天為證,江水為憑,我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英雄豪傑不二言。」
說完話,項羽下令破釜沉舟,燒了帳篷,擊沉船隻,斷絕了士兵戰敗後還能渡河回去的念頭。並砸掉做飯用的鍋子,每人只給三天的乾糧,表現出必死的決心。楚兵一看已經沒有後路了,在項羽帶領下個個以一當十,拚死血戰,最後將強悍的秦軍打敗,項羽也從此威震天下,成了諸侯的霸主。
(2)起名陳楚軍擴展閱讀
1、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卻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在用人方面。
2、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突圍烏江。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
③ 我叫陳楚瑤,男,,名字像女孩,想改個名字,1993年10月17日 (農歷)出生的廣東普寧人。。
一,長輩給孩子起名的期望范圍有以下幾種:
1.父母期望孩子做有道德的人
心靈美比外形俊美更重要,父母親往往懂得這個道理。很多漢字都包含道德規范要求在裡面,如藹、仁、容、德、軒、賢、良、倫、正、清、義、誠、直、道。但這並不意味著隨隨便便拉過來一個字配上姓就成為好名字,父母必須要考慮到姓與名如何匹配的問題。
2.期望孩子學識淵博,博學多才
做為父母,也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業出色,最好有受到大學教育並且衣食無憂,工作穩定。所以他們可能會對這些代表聰明、睿智、天賦的美詞感興趣如:穎、靈、睿、銳、哲、慧、敦、迪、明、曉、顯、悉、晰、維、學、思、悟、析、文、書、勤等。
3.期望孩子身體健康、姿容俊美
如果你是一個父親或母親,你會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得身體健康、外表俊秀。下面這些字就意味著健康與漂亮如:俊、威、英、健、壯、煥、挺、帥、秀、偉、武、雄、巍、松、柏、山、石、嬋、娟、姣、妯、婷、姿、媚、婉、麗、嫵、美、倩、蘭等。
4.期望孩子生活富足、事業有成
追名逐利是人類一種天性,父母給孩子命名時也會體現出這點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碰到很多人有這種名字。名字里含以下字可寄予這種希望:達、耀、興、榮、華、旺、盈、豐、余、昌、盛等。
5.期望孩子生活富足,平平安安
有的家長希望孩子一輩子風平浪靜,平平淡淡過一生。平淡自然不是平庸或者平凡。有的家長會選擇一些最平常的字去表達他們的心如乎、安、靜、順、通、坦、泰、然、寧、定、和、康等。
6.期望孩子自立自強、功成名就
許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以後能自立自強、辛勤工作、堅韌不拔、意志頑強,所以他們以喜歡用一些陽剛之氣十足的名字如毅、獨、剛、強、衡、韌、恆、堅、力、決、定、立、主、志、意、自等給孩子起名,雖然也有家長給女孩起這樣的名字,但基本上這些名字是男孩的專利。
利用十二屬相給孩子命名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十二屬相性格各異,姿態不同,非常有趣。因為中國人是非常講究屬相之說的,關於屬相或本命年等不再贅述,只談一下怎樣按照
孩子的屬相因時制宜地給他們起個好名字。
二.給孩子起名字要注意的原則:
1、音韻的靈動力:名字念起來會產生聲音的磁場,好的名字悅耳,不佳的名字會形成干擾,不少藝術家或作家都會另外取一個名字或另取字型大小,如:張大千(原名張員)。好名字不僅會令人印象深刻,自己也能認同。
2、避免諧音: 父母若打算自己幫寶寶取名字,要注意名字念起來是否有不雅的諧音,以免日後徒生困擾。如:吳理茂、曾豪孝、雨玲(雨淋)、尉琮(喂蟲)。最好是名字取好後,多念幾遍,看看聽起來是否流暢。
3、注意字義: 父母若想為孩子取名字,必須先了解字的意義,因為有些字並不常見,或者換了旁側的部首,卻意義不佳,所以最好在取名字前,查閱康熙字典確定字義。
4、八字: 有些是參考寶寶的八字來幫寶寶取名,即利用八字來了解寶寶的先天命格,如:是否陰陽協調、五行均等,再借著取名來調和、改善寶寶的運勢。幫寶寶命名可以依照
八字命盤、再參考格局、筆畫,最後找出合適的字義。比如由八字得知寶寶個性任性刁蠻,建議可用,如:理、德、修、維,來修飾孩子的個性。
5、生肖: 不少父母在取名字時,常會因生肖來選擇字,如:龍年時男生常取名為龍。或者某些生肖,適合用某些字,如:蛇喜歡待在小洞,蛇年出生的寶寶,可以選擇:哲、啟、善、唯等字。
6、單名: 一般而言,單名好記且響亮,但是就單名欠缺地格、外格,除非命格好者,否則不適合使用,或者可再取字或號作為輔助,如:孫文,字中山;李白,字太白。
7、筆畫的八十一靈動: 可分別算出五格(天格、地格、人格、外格、總格)的八十一靈動,並觀察其五行的相生相剋關系。總格24、25、29、31、32、33、35(這樣的筆畫數格
局很不錯,但人生有較多波瀾重疊)37、39、41、45、47、48(這樣的筆畫數是不錯的格局,有這樣筆畫數的人,大都能克服困難,開創格局。)
8、三才五格: 五格是由姓名的筆畫中算得,五格的筆畫可算出相應的五行,接著即可了解五格及五行間相生相剋與吉凶關系,取名字時,最重要在於五行是否協調,再者才是筆
畫好不好。三才是指天格、人格、地格間的組合並系。取名字時可參考康熙字典的字義和筆畫,因為有些字必須以偏旁部首來算,才能得到正確的筆畫。
三,基本要領:
1,以父姓加固定的字派(有的家譜規定必須使用)加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字;
2,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字,組成三個字的姓名;
3,以孩子父姓加上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字,組成單名(容易造成重名);
4,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兩個有特定意義的字,組成四個字的名。
四,「有特定意義的字」可以是:
1,孩子出生的季節,如春天出生的用「春」字,秋天出生的用「秋」字;
2,孩子出生的日子,如國慶日出生的用「國慶」「建國」「建華」;
3,孩子出生的時晨,如早晨出生的用「曉光」「晨光」;
4,孩子出生的地點:如「京生」「津生」「滬生」「渝生」;
5,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男孩用「健、英、偉」,女孩用「慧、娟、淑」等。
五,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1,盡量不用多數人都使用的常用字,以避免重名;
2,盡量不用多數人容易念錯的生辟字,以避免難認;
3,盡量不用筆畫繁多和字形不正的字,以避免難寫;
4,盡可能使用好聽的褒意詣音,不用不順耳的貶意詣音;
5,盡可能使用多音調,即三個字避免同一聲調,念起來響亮有起伏感;
6,在父母的姓字上多下功夫,或拆其字形,或用其字音,但要慎用疊音。
六.二十四屬相起名字技巧:
鼠 眾所周知,在人們心目中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屬相,但它的機智、靈活、聰明、幽默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照五行說法,屬「鼠」的人最好選擇帶有「艹」或「亻」這些偏
旁的字才好,因為這些字可以很好地保護它。下面的名字就是符合這點的好名字,如:寶宇、安宏、合月、求實、保倉、茵雲、佳宇、宙軍、仲盈、伏澤、宗英、谷容、慰榮、健
茜、圍蓮。
牛 牛被認為是一種誠實、樸素、自尊、積極、任勞任怨的好動物。牛需要人們的衷心愛護和喜歡照料,並且牛離不開水。所以屬牛的人,名字最好是有,以「忄」和「氵」為偏旁
部首的字。像下列名字就很好。例如:恆清、懷濟、潤慷、悟源、海情、渭慨、愉濤、慢潔、潯忱、恰瀾、潛惟、抒沛等。
虎 虎被認為是強壯的、勇猛的、獨立自主的,但美中不足是帶有一種傲氣。人們都知道「一山不容二虎」或是「深山出猛虎」這句話。所以屬虎的人他的名字中最好帶有「山」字
,如:嵐嶺、嵩凌、岩峰、巍然、岸清、崎輝、峙軒、嶂儀、天巒等名字都不錯。
兔 兔在人們心目中是柔順、善良、聰明、活潑的象徵。給屬相為兔的孩命子名最好名中要有「月」字,如:欽育、育英、育華、鵬飛、鵬展、知鵬、朝輝、朝霞、明輝、辰朝、昭
明、欣明、朋泰、澤朋、雲朋、愉媛、愉美、月清、月祺、勝覽、勝彩等。
龍 龍被認為是所有動物中最尊貴、最有能量的動物,它代表著財富和權威。帶有「氵」字旁的字是最受歡迎的。如:深、瀾、江、池、潮、萍、沛、潛、鴻、漢等。
蛇 蛇喜歡在草叢里出來進去,所以屬蛇的孩子最好給起帶「艹」字頭的名字。如:藹霖、芬迪、芸生、葉萱、燕敏、茂偉、芫倩、榮俊、葆華、慕倫等。
馬 馬被認為是一種心胸開闊、友秋相處、勇於拼搏、前途遠大的動物。馬喜歡吃草和穀物,所以可以用帶「艹」和「禾」的字給孩子命名如:英、藝、芸、穗、穎、秋、茂、榮、
穆等。
羊 同樣,羊也以平和、耐心、善良、溫順為世人稱道,草是羊的命根子,天下似乎還沒有不吃禾苗的羊。所以命名時這些字是好的。如:科、秦、蓮、英、芝、芹等。
猴 猴年出生的人似乎看起來活潑好動,富有創造力,並且其中有不少人喜歡侃侃而談。猴子喜歡在樹上跳來跳去,尋找食物,所以給屬猴的孩子應該以「木」字旁的字命名。如:
福林、穩權、望棣、朴平、松濤、楓玲、樺珍、極岩、海棠、振榮、柄昆等。
雞 屬雞給人以熱心、好客、生活有規律的好印象,雖然個別雞屬「大嗓門」之列。雞喜歡吃米或豆子,所以命名它們也必不可少。如:登、精、粹、鼓、迷等。
狗 狗是一種忠誠的動物,它與人關系良好,所以命名時,記得用帶「人」字旁的字。如:華、仁、倫、俊、仿、偉、伯、任、仕、健。
豬 豬被認為是柔順、踏實、真誠、執著的,雖然有時也許會有點兒自私。豬年出生的人要記著跟「艹」或「土」打交道,所以這些字很適合。如:埔茵、墾殷、增盛、佳蘭、培文
、鴻基、庄連、桂春等。
七,具體建議:
1,買本相關的書,了解一些命名數理和生辰八字五行相生相剋的知識。
2,如果憑想像實在想不出理想的字,不妨查查字典。
3,現在給孩子取名,最好是用四個字的名,即父母兩人的姓加上兩個字:
如男孩用「夫子」「健夫」,女孩用「慧子」「純子」等,四個字的
名不易重名,別具一格,好處多多,將逐步流行。
4,一般來說,男孩取名用字應含陽鋼之氣:如「英」「強」;女孩取名用字應含賢淑之意:如「慧」「娟」。而有時男女反用則孩子長大後各方面都比較優秀。
總而言之,取名的總體原則是:好聽、易記、畫簡、雅緻、義深。
下面是很多好聽的男孩女孩的名字,說不定其中就有適合你們孩子的名字:
一些好聽的女孩名字範例:
雅靜(優雅文靜)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夢璐(如夢幻般的女孩,璐,諧音露,露字為日月結合的靈之美.智慧且不誇張)
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語嫣 (嫣:美好鮮艷 )
桑榆(出自唐?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愛公主啦)
香怡(香氣怡人)
靈芸(在古代,有一個叫薛靈芸的少女,長得容華絕世,貌賽貂禪,他被當時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進宮做寵妃,願您的女兒也象她一樣美麗,雙手靈巧)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愛公主啦)
玉珍(象玉一般美麗,珍珠一樣令人喜愛)
茹雪(茹,諧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純潔,善良)
正梅(為人正直,能承受各種打擊)
美琳(美麗,善良,活潑)
歡馨(快樂,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優璇(優,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璇,像美玉一樣美麗,受人歡迎)
雨嘉(雨,純潔;嘉,優秀)
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
明美(明白事理,長得標志美麗,有著花容月貌)
可馨(一個美麗的可人兒。能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香茹(香,死後留香百世,茹,沒什麼大意義)
月嬋(比貂禪還漂亮美麗,比月光還溫柔)
嫦曦(像嫦娥一樣有著絕世美麗容貌,像晨曦一樣朝氣蓬勃,有精神)
靜香(文靜,象明朝時期的香妃一樣美麗,文雅,貞烈)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凌薇(氣勢、朝氣都凌人,薇,祝她將來成為一代名人)
美蓮(美麗如蓮花一樣,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
雅靜(優雅文靜)
雪麗(美麗如雪)
依娜(有伊人風采,娜一般指姑娘美麗,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溫柔,聰明,漂亮)
怡香(香氣怡人)
珺瑤 珺:美玉 瑤:美玉
夢瑤 瑤:美玉
婉婷(婉寓意「和順、溫和」「婷「寓意「美好」)
睿婕 (意思是聰明的女孩)
雅琳( 以「雅」入名,寓意「超脫、優雅」)
靜琪(安靜又乖巧的女孩)
彥妮 彥:古時候指有才學有德行的人 妮:指女孩子
馨蕊 馨:香氣
靜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雪慧 冰雪聰慧
淑穎 賢淑,聰穎
樂姍 姍:女子走路時婀娜的樣子
玥怡 怡:心曠神怡
芸熙 熙:光明
鈺彤 鈺:美玉 彤:紅色
璟雯 璟:玉的光彩 雯:色彩斑斕的雲,多用於人名
天瑜 瑜:美玉
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夢瑤 瑤:美玉
靜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詩琪 (詩情畫意;美玉)
美萱 萱:一種忘憂的草
雪雁 (在雪花中飛舞的飛雁)
煜婷 (照耀;亭亭玉立)
笑怡 怡:心曠神怡
優璇(優,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璇,像美玉一樣美麗,受人歡迎)
雨嘉(雨,純潔;嘉,優秀)
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
雨婷(溫柔,聰明,漂亮)
玥婷 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珠 婷:美好
芸萱 萱:一種忘憂的草
馨彤 馨:香氣 彤:紅色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瓏)
語嫣 (嫣:美好鮮艷 )
凌菲 (菲:草木的香氣很濃 )
羽馨 (羽緞;溫馨)
靖瑤 (靖:平安 瑤:美玉 )
瑾萱 (瑾:美玉 萱:傳說中一種忘憂的草 )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靈芸(在古代,有一個叫薛靈芸的少女,長得容華絕世,貌賽貂禪,他被當時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進宮做寵妃,願您的女兒也象她一樣美麗,雙手靈巧)
欣妍(開心愉快,妍是美麗)
玉珍(象玉一般美麗,珍珠一樣令人喜愛)
茹雪(茹,諧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純潔,善良)
正梅(為人正直,能承受各種打擊)
美琳(美麗,善良,活潑)
歡馨(快樂,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優璇(優,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璇,像美玉一樣美麗,受人歡迎)
雨嘉(雨,純潔;嘉,優秀)
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
明美(明白事理,長得標志美麗,有著花容月貌)
可馨(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香茹(香,死後留香百世,茹,沒什麼大意義)
月嬋(比貂禪還漂亮美麗,比月光還溫柔)
嫦曦(像嫦娥一樣有著絕世美麗容貌,像晨曦一樣朝氣蓬勃,有精神)
靜香(文靜,象明朝時期的香妃一樣美麗,文雅,貞烈)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凌薇(氣勢、朝氣都凌人,薇,祝她將來成為一代名人)
美蓮(美麗如蓮花一樣,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
雅靜(優雅文靜)
雪麗(美麗如雪)
韻寒(即蘊涵)
莉姿(具有公主或王後的一切風度與姿色)
夢璐(如夢幻般的女孩,璐,諧音露,露字為日月結合的靈之美.智慧且不誇張)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瓏)
欣妍(開心愉快,妍是美麗)
曼玉(曼妙身材,婷婷玉立)
歆瑤( 歆:心悅,歡愉 瑤:美玉 )
凌菲 (菲:草木的香氣很濃 )
靖瑤 (靖:平安 瑤:美玉 )
瑾萱 (瑾:美玉 萱:傳說中一種忘憂的草 )
佑怡( 怡:好心情 )
一些好聽的男孩名字範例:
辰逸 (讓人覺得很舒服的名字,且和「沉毅」「誠意」二詞同音)
浩宇 (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瑾瑜 (出自成語---握瑾懷瑜,比喻擁有美好的品德)
皓軒 (意為:光明磊落,氣宇軒昂)
擎蒼 (頂天立地,男兒本色)(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左牽黃,右擎蒼...」)
擎宇(不喜歡上面的哪個還可以選這個,意思相同)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燁磊 (光明磊落)
晟睿(「晟」是光明、興盛的意思;「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英傑(英俊傑出)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俊馳(出自成語:俊才星馳)
雨澤 (恩惠像雨一樣多)
燁磊 (光明磊落)
偉奇(偉大、神奇)
晟睿(「晟」是光明、興盛的意思,讀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廣大無邊)
修潔(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潔:整潔)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樣子 )
遠航(好男兒,就放他去遠航吧)
旭堯 (旭:旭日 堯: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
聖傑 (聖:崇高 傑:傑出 )
俊楠 (俊:英俊 楠:堅固 )
鴻濤 (鴻:旺盛,興盛 )
偉祺 (偉:偉大 祺 :吉祥 )
榮軒 (軒:氣度不凡 )
越澤 (澤:廣博的水源)
浩宇 (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瑾瑜 (出自成語――握瑾懷瑜,比喻擁有美好的品德)
皓軒 (意為:光明磊落,氣宇軒昂)
擎蒼 (頂天立地,男兒本色)(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左牽黃,右擎蒼…」)
擎宇(意思同上)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子軒 (軒:氣度不凡 )
睿淵 (睿智;學識淵博)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哲瀚 (擁有廣大的學問)
雨澤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輝 (建造輝煌成就)
晉鵬( 晉:進也,本義,上進 鵬:比喻前程遠大 )
天磊 (磊:眾石累積 )
紹輝( 紹:繼承 輝:光輝 )
浩南 (浩:浩大 )
澤洋 (廣闊的海洋 )
鑫磊 (鑫:財富 )
鵬煊 (煊:光明,讀xuān )
博文 (文韜武略,博大精深 )
昊強 (昊:蒼天,蒼穹 )
越澤 (越過廣闊的水源 )
旭堯 (旭:旭日 堯:為傳說中上古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偉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博超 (博:博大 超:超越 )
君浩 (君:君子 浩:浩大 )
子騫 (騫:高舉,飛起 )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越彬 (彬:形容文雅 )
風華 (風華正茂 )
靖琪 (靖:平安 琪:美玉 )
明輝 (輝:光明 )
偉誠 (偉:偉大 誠:誠實 )
明軒 (軒:氣度不凡 )
紹輝 (輝:輝煌 )
健柏((柏:松柏,是長壽的象徵。「健柏」就是健康長壽的意思)
英傑(英俊傑出)
修傑(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軒 (懿:美好;軒:氣宇軒昂)
燁偉 (燁:光耀)
苑博 (博:博學)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君昊 (君:君子 昊:蒼天,蒼穹)
熠彤 (熠:光耀 彤:紅色)
鴻煊 (鴻:大也 煊:光明)
博濤 (博:博學)
苑傑 (傑:傑出)
黎昕 (昕:明亮的樣子)
燁霖 (燁:光明)
晉鵬 (晉:進也,本義,上進 鵬:比喻前程遠大 )
燁華 (燁: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正豪 (豪:豪氣)
昊然 (昊:蒼天,蒼穹)
明傑 (明智,傑出)
立誠 (誠:誠實)
立軒 (軒:氣度不凡)
立輝 (輝:輝煌)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軒 (懿:美好;軒:氣宇軒昂)
燁華 燁: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正豪 豪:豪氣
昊然 昊:蒼天,蒼穹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明傑 明智 傑出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燁偉 燁:光耀
苑博 博:博學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君昊 君:君子 昊:蒼天,蒼穹
熠彤 熠:光耀 彤:紅色
鴻煊 鴻:大也 煊:光明
博濤 博:博學
苑傑 傑:傑出
黎昕 昕:明亮的樣子
燁霖 燁:光明
哲瀚 (擁有廣大的學問)
雨澤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輝 (建造輝煌成就)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俊馳(出自成語:俊才星馳)
雨澤 (恩惠像雨一樣多)
燁磊 (光明磊落)
國豪(國人因它而自豪)
偉奇(偉大、神奇)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孩子的姓名是伴隨他們一生的符號,生活中的無數的經驗、例證,讓我們不得不承認姓名的好壞是足以影響人的思想個性形成,以及行為、婚姻和健康的,所以在於給孩子起名字的問題上,做為父母的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後定.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真正好的名字,讓他的一生更加順利平坦.
④ 中華歷史上的十大名將都有誰
歷史是厚重的,英雄是壯烈的,壯烈的英雄在厚重的歷史上為我們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真正本色。本文介紹我國古代最突出的十位將領,重現金戈戰馬的沙場豪情,展現中華英雄的錚錚鐵骨,體味他們馳騁疆場的悲壯和在民族危亡、硝煙戰火中一往無前的豪氣……
兵家至聖孫武 孫武,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主要軍事成就: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齊國內亂,孫武南下到了吳國,在那裡,他潛心鑽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經吳國謀臣伍子胥推薦,孫武帶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在回答吳王的提問時,孫武議論驚世駭俗,見解獨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圖霸的吳王深刻共鳴,連聲稱贊孫武的見解,並以宮女180名讓孫武操演陣法,當面試驗了孫武的軍事才能,於是任命孫武以客卿身份為將軍。
公元前506(周敬王十四年),吳楚大戰開始,孫武指揮吳國軍隊以三萬之師,千里遠襲,深入大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為吳國立下了卓著戰功。
冷血將軍吳起 吳起,戰國初期卓越的軍事家、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一說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一說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人。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諸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曾主持“吳起變法”。後世把他和孫子連稱“孫吳”,《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
主要成就: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齊國進攻魯國,吳起奉命率軍開赴前線,先向對方“示之以弱”,用以麻痹齊軍將士,驕其志,懈其備,然後出其不意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一觸即潰,傷亡過半,魯軍大獲全勝。
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年),率領魏國軍隊攻取秦國河西地區的臨晉(今陝西大荔東)、元里(今澄城南),並增修此二城。次年,再次攻打秦國,地直打秦國腹地鄭(今華縣),迫使秦國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加以防守。這樣加上前412年被公子擊佔領的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魏國全部佔領了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任西河郡守。這一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闢土四面,拓地千里”。
李靖李靖完全贊同侯君集的建議,率軍越過積石山,深入敵境幾千里,沿途數十戰,連戰告捷,一直打到吐谷渾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殲滅和收降敵軍二十萬。伏允可汗為部下所殺。其長子大寧王慕容順殺死天柱王,率眾降唐。李靖率軍經過了兩個月的浴血奮戰,攻滅了吐谷渾,並向京師告捷。唐朝為了控制吐谷渾舊境,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趉故呂烏甘豆可汗,並留下李大亮協助防守。唐朝西部的河西走廊從此暢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不敗戰神李牧 李牧,趙國柏仁(今河北邢台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是戰國末期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戰中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績,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上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
主要成就:1、大破匈奴。戰國時代,列國的諸侯在中原戰場上打得正歡之日,也是中國北地百姓飽受匈奴人肆虐之時,匈奴騎手在北方千里邊塞上如入無人之境。公元前244年春天,匈奴人再次大舉南下,李牧指揮趙軍以步兵集團居中阻擊,充分發揮戰車弩兵集團遠程射殺的優勢;騎兵軍團從兩翼實施包抄合圍。
訓練有素的趙軍彷彿一下子把10萬匈奴騎兵裝進了口袋。兩翼包抄的一萬三千名趙軍騎兵輕松的撕開看似不可戰勝的騎兵軍陣。經過一天的會戰,最後演變成一場令匈奴人絕望的追殲屠殺戰。十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匈奴單於僅帶了十幾名隨從幸運出逃。令匈奴人在此後的數十年裡不敢再接近趙國邊境一步。
2、連卻秦軍。公元前234年,秦大將桓齮(又稱樊於期)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進攻趙的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
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桓齮兵敗潛逃。才有了秦王政以千金懸賞桓齮項上人頭的故事。此次大勝給秦國以沉重打擊,趙國也獲得了解喘息之機。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准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拊邯鄲之背。將趙攔腰截斷,進到番吾(現河北省平山縣南),因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
李牧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
“萬里長城”徐達徐達,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徐達出身農家,為人謹慎,善於治軍,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以來,戎馬一生,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推翻元朝統治,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堪稱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主要成就: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徐達揮師由山東向河南進軍,攻佔汴梁。4月,自虎牢關(河南滎陽西北)西進,在塔兒灣(河南偃帥縣境)一舉擊潰托音特穆爾所率元軍5萬,迫使元梁土阿魯溫於洛陽投降。隨後,徐達、常遇春分兵攻佔嵩(河南嵩縣)、許(河南許昌)、陳(河南淮陽)、汝(河南臨汝)諸州。亡潼關(陝西潼關東北)守將李思齊、張思道聞風齊關四逃。徐達等派兵進駐潼關,並西進佔領華州(陝西華縣)。
5月,朱元璋抵汴梁督戰,與渚將商討下一步作戰計劃。徐達根據元廷外援已絕的軍事形勢,建議乘勢直取元都,朱元璋表示同意。7月,徐達率軍自中灤(河南封丘西南)渡黃河,攻佔衛輝(河南汲縣)、彰德(河南安陽)、磁州(河北磁縣),轉向臨清,會合山東各路明軍,沿運河繼續北進,在河西務(天津武清)、通州(北京通縣)擊敗元軍萬餘人,進逼大都。
元順帝聽到消息,在至正二十八年二十七日的夜裡率領妻兒及妃嬪、侍從偷偷地開了大都的建德門,向著居庸關的方向逃去,逃往“上都”。8月2日,明軍佔領大都,元統治被推翻。元王朝至此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⑤ 春秋小霸,指的是誰
鄭氏先祖第一位霸主——春秋小霸鄭庄公
最先強盛的春秋小霸——鄭國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於鄭(今陝西華縣東),是為鄭桓公。周幽王時,身為周王室司徒的鄭桓公,看到西周行將滅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議下,將財產、部族、宗族連同商人遷移到東虢(guó,國)和鄶之間(今河南嵩山以東地區)。兩年後,犬戎殺死周幽王,並殺鄭桓公。繼位的鄭武公攻滅鄶和東虢,建立鄭國,都新鄭。鄭武公以和鄭庄公相繼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內部卿大夫的勢力。
周幽王時,身為周王室司徒的鄭桓公,看到西周行將滅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議下,將財產、部族、宗族連同商人遷移到東虢(guó,國)和鄶之間(今河南嵩山以東地區)。太史伯的建議,為鄭國東遷規劃了發展藍圖和斗爭策略,鄭武公和鄭庄公相繼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內部卿大夫的勢力,在春秋初年的歷史上,鄭國甚為活躍,就連當時的齊國還經常聽命於鄭國,跟隨鄭國東征西討。
鄭庄公在解決宮廷內部矛盾的同時,積極擴充軍隊,廣開疆土,先伐衛,又與齊結盟伐翼、伐宋、侵陳,比武公更為激進,儼然以小霸自居,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滿。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駕崩,桓王即位。桓王對鄭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職。鄭庄公不滿,為此鬧到朝廷,導致周鄭關系惡化,以致弄到周王室與鄭國交換人質,就是歷史上說的「周鄭交質」。周王子狐與鄭公子忽,作為人質互相交換。鄭庄公又派祭足帶人割取溫地的麥子,接著又取成周之禾,周鄭關系進一步惡化。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庄公朝中司徒之職,又親自帶領諸侯聯軍討伐鄭國,被鄭國的祝冉射中肩膀,史稱「射王中肩」,當祝冉再射一箭時,被庄公阻止,說:「君子不欲多一人,況敢凌天子乎!」並派祭足慰問桓王,這一方面說明鄭庄公作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與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為周王朝之公卿,對周王朝的抗拒是有理、有節的。
鄭庄公治理鄭國43年,是鄭國的極盛時期,此時鄭國疆土,南建櫟邑 (今禹卅市),東建啟封(今開封),北與衛、晉交錯,西控鞏、洛,脅宋迫許,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
前630年,九月甲午,晉秦圍鄭,鄭文公採用離間策略,遣大夫燭之武夜縋出城,赴秦軍中進見秦穆公,向其指出:秦、鄭兩國相距甚遠,鄭若亡國僅利於晉而無益於秦,而晉國實力增強必將對秦構成威脅。秦穆公認為燭之武言之有理,遂與其結盟後領兵回國。秦將杞子、逢孫、楊孫奉命率一部秦軍駐新鄭,助鄭加強防務。秦軍才撤軍。
前627年的春天,秦穆公派三位將軍率軍想攻打鄭國,到了滑國,遇上鄭國商人弦高和奚施,弦高詐稱奉鄭君之命用十二頭牛犒勞秦軍。奚施趕快回國,把消息報告鄭君,鄭穆公(即公子蘭,文公子,嗣文公位)得到奚施的報告,派人去偵探秦國駐軍的客館,看見他們確有陰謀的准備,便向他們說道:「你們久住在敝國,我們供應不起了。現在我知道你們將要回國,沒有別的禮物相送,只有原圃里所養的糜鹿,請你們取些去罷。」杞子們知道陰謀已經泄漏,只得起身逃走。孟明探得鄭國已有準備、感覺前進必沒有好處、順便滅了滑國,班師回去了。所以秦軍沒再繼續進軍就回國了,晉軍在崤打敗秦軍。當初,鄭文公逝世後,鄭國都城的衛戍官繒賀把鄭國的內情出賣給秦國,所以秦軍才來攻打鄭國。
在晉楚爭霸戰爭中,介於兩強之間的鄭國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因而連年遭受兩國的交互攻擊,致使鄭處於晉來降晉、楚來附楚的被動狀態。鄭為擺脫這種困境,根據當時楚弱於晉的客觀形勢,決定誠意附晉。為達到受晉保護,免遭楚侵伐的目的,鄭卿士子辰向鄭簡公建議出兵攻打親附於晉的宋國,借晉率諸侯救宋攻鄭之機與晉媾和;待楚軍北上救鄭之時,再與楚媾和,誘使晉全力為鄭擊楚,令楚不敢再侵擾鄭國。鄭簡公接受其建議。
宋人為晉侵鄭,晉人自己也屢伐衛。同時宋人伐滅曹國,鄭人也曾救曹侵宋。等到鄭人服了晉,宋人又叛晉攻鄭了。這可見鄭、宋的世仇直到春秋的末年還沒有解除。
到鄭庄公統治末期,鄭國由於連年征戰,國勢日衰,齊國逐漸取得有利地位,開始對周邊小國發號施令。鄭國以後由於內亂疊起,國勢逐漸衰弱,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
⑥ 先秦有哪些著名人物
1.李斯:前280年?—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是荀子的學生,後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年輕時,起初在鄉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後來,隨荀卿學習,當任廷尉。他輔佐了嬴政一統天下建立秦朝。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被任命為丞相。
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著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於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准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李斯和趙高合謀擁護秦二世上位之後,因諫爭受趙高陷害,被荒淫無度的秦二世處死——「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遊,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隨從,南至雲夢(今湖北省境),沿江而下,登會稽山,祭大禹廟,以望南海。李斯奉命為文頌秦德、罪六國、明法規、正風俗,親自以小篆書寫,刻石立碑。本篇在文體上屬於銘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韻。莊重凝煉,是銘文文體的代表作。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後的隔日,他又采嶺石鑴刻,然後立於會稽鵝鼻山山頂(後叫刻石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⑦ 誰是中國古代第一名將
白起(?—前257年),郿(今陝西寶雞眉縣)人,羋姓,白氏,名起,楚白公勝之後。春秋時期楚君僭稱王,大夫、縣令僭稱公,白起為白公勝之後,故又稱公孫起。白起號稱「人屠」,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王翦、廉頗、李牧)戰國時期秦國名將。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
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萬。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
封號:武安君。官職:國尉(國防部部長)。
外號:戰神,殺人魔,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赧王中二十二年(戊辰,公元前二九三年)
穰侯薦左更白起於秦王以代向壽將兵,敗魏師、韓師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級,虜公孫喜,拔五城。秦王以白起為國尉。
赧王中二十六年(壬申,公元前二八九年)
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靳伐魏,至軹,取城大小六十一。
赧王中三十五年(辛巳,公元前二八零年)
秦白起敗趙軍,斬首二萬,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獻漢北及上庸地。
赧王中三十六年(壬午,公元前二七九年)
白起(三國志12的歷史武將)
秦白起伐楚,取鄢、鄧、西陵。
赧王中三十七年(癸未,公元前二七八年)
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燒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東北徙都於陳。秦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
赧王中三十八年(甲申,公元前二七七年)
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
赧王中三十九年(乙酉,公元前二七六年)
秦武安君伐魏,拔兩城。
赧王下五十一年(丁酉,公元前二六四年)
秦武安君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田單為趙相。
赧王下五十二年(戊戌,公元前二六三年)
秦武安君伐韓,取南陽;攻太行道,絕之。
赧王下五十三年(己亥,公元前二六二年)
楚人納州於秦以平。
武安君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上黨守馮亭與其民謀曰:「鄭道已絕,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受我,秦必攻之;趙被秦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矣。」
赧王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二六零年)
秦左庶長王齕攻上黨,拔之。上黨民走趙。趙廉頗軍於長平,以按據上黨民。王齕因伐趙。趙軍戰數不勝,亡一裨將、四尉。
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之。
秦王聞括已為趙將,乃陰使武安君為上將軍,而王齕為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軍,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出兵擊秦師。武安君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括乘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之後,又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武安君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自如河內發民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齊人、楚人救趙。趙人乏食,請粟於齊,齊王弗許。周子曰:「夫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脣也,脣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矣。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然。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不務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九月,趙軍食絕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急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趙括自出銳卒搏戰,秦人射殺之。趙師大敗,卒四十萬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赧王下五十六年(壬寅,公元前二五九年)
十月,武安君分軍為三,王齕攻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上黨地。韓、魏恐,使蘇代厚幣說應侯曰:「武安君即圍邯鄲乎?」曰:「然。」蘇代曰:「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欲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無幾何人矣。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武安君由是與應侯有隙。
赧王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二五八年)
正月,王陵攻邯鄲,少利,益發卒佐陵;陵亡五校。武安君病癒,王欲使代之。武安君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之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雖勝於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疾,不肯行;乃以王齕代王陵。
王齕久圍邯鄲不拔,諸侯來救,戰數不利。武安君聞之曰:「王不聽吾計,今何如矣?」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武安君稱病篤,不肯起。
赧王下五十八年(甲辰,公元前二五七年)
十月,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武安君病,未行,諸侯攻王齕,齕數卻,使者日至,王乃使人遣武安君,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王與應侯群臣謀曰:「白起之遷,意尚怏怏有餘言。」王乃使使者賜之劍,武安君遂自殺。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綜《資治通鑒》所述,武安君白起一生共斬首九十六萬,拔城八十六座。
⑧ 誰被稱為春秋小霸
春秋小霸鄭庄公姬寤生
鄭庄公 名:寤生 生辰:前757 民族:周族人 祭日:前701
鄭庄公因出生時難產,所以母親姜氏很不喜歡他,起名叫寤(wu)生。武公在位時武姜曾幾次建議武公立寤生之弟公叔段為太子,武公未從。武公死後,15歲的寤生即位,稱鄭庄公。 鄭庄公即位於武公為之創建的新都 (現新密市東南交流砦附近之古鄭城)。鄭國雖是春秋最初期的唯一強國,但他的地位也不是容易得來的。在剛入春秋時期,鄭國內部也險些鬧出一件大亂子來:鄭庄公的母親——鄭武公的夫人武姜,是個很偏愛的婦人。她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就是庄公,小的叫做叔段。《左傳》上說鄭庄公是在武姜睡夢中出生的,那時候驚嚇了他的母親,因此他便受不到母愛,家庭的幸福給叔段獨佔了。其實女人家偏愛小兒子本是情理中的事,《左傳》上的話恐怕只是後人在鄭庄公的名字(寤生)上替武姜想出來的不愛大兒子的理由。武姜既偏愛她的小兒子,便屢次在她的丈夫武公的面前請求立叔段為太子;武公不願廢長立幼,不答應她。等到武公去世庄公即位,武姜又在庄公面前替叔段要求封邑:先要制邑(在今河南汜水縣附近),庄公因為那是一處險塞,不肯給叔段;跟著又要京邑(在今河南滎陽縣附近),庄公答應了,便封叔段在那裡,稱為京城太叔。這同晉公子成師的封曲沃是差不多的一件事。成師封於曲沃以後便想吞晉,叔段封於京以後也想爭奪鄭國。他第一步先命鄭國的西鄙、北鄙的地方兼屬於自己,不久又把這兩處地方完全劃做自己的領土,一直達到廩延的地方(在今河南延津縣附近)。第二步他便修築城池,招練兵馬,與他母親約好日期,請她做內應,想一舉攻入鄭都。庄公打聽明白他們的陰謀,就命大夫公子呂帶了二百乘兵車去打京城,京城的人都背叛太叔段,太叔段只得逃到鄢邑(在今河南鄢陵縣附近)。庄公又指揮兵將追打過去,他立足不住,遠逃到共邑(在今河南輝縣)去了。在太叔段初封京城的時候,大臣祭仲曾勸諫庄公道:「京城太高大了。把這地方封太叔是很不妥當的。」庄公裝著很無用的樣子說道:「這是太夫人姜氏的意思啊,有什麼辦法?」祭仲又說:「她哪裡會厭足,不如提早防備,不要使他們的勢力發展開來才好。」庄公就說:「他們多做不合理的事情,一定會自走到死路上去的,你姑且候著罷!」等到了叔段的勢力漸漸發展的時候,又有公子呂一再勸諫庄公,叫他趕快翦除叔段。庄公說:「不必,他們的勢力來得愈厚,便崩倒得愈快了!」在這里可見庄公的處心積慮。我們看他的計劃何等的嚴密,然而鄭國所以不致造成分裂的局面,也就靠著庄公的能幹。叔段奔共的時候,他的兒子公孫滑逃到衛國,衛國為了他起兵伐鄭,奪取了廩延的地方。鄭國也用了王室同虢國的兵馬回打衛國,以為報復。
鄭庄公作戰時的水陸攻戰圖
鄭庄公在解決宮廷內部矛盾的同時,積極擴充軍隊,廣開疆土,先伐衛,又與齊結盟伐翼、伐宋、侵陳,比武公更為激進,儼然以小霸自居,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滿。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駕崩,桓王即位。桓王對鄭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職。鄭庄公不滿,為此鬧到朝廷,導致周鄭關系惡化,以致弄到周王室與鄭國交換人質,就是歷史上說的「周鄭交質」。周王子狐與鄭公子忽,作為人質互相交換。鄭庄公又派祭足帶人割取溫地的麥子,接著又取成周之禾,周鄭關系進一步惡化。公元前715年(桓王五年),虢公忌父正式被任命為周王朝的卿士。公元前 712年(桓王八年)周王室又收回被鄭國佔領的鄔、劉(今偃師南)、為(今孟津東北)、邗(今沁陽西北)等畿內之地,調換了原屬蘇忿生的12個邑,即溫(今溫縣境)、原、郗、向、樊(均在今濟源境)、懷、顯成(今武陟境)、攢茅(今修武北)、盟(今孟津東)、阱 (今沁陽西)、聵(今獲嘉北)。這些地方,同鄭國隔著黃河,實際上是衛、晉兩國的勢力范圍,不僅增加了管理麻煩,還增加了與衛、晉兩國的矛盾與磨擦。鄭庄公對此耿耿於懷,數年不去朝王。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庄公朝中司徒之職。
⑨ 秦國有哪些有名的將軍
1、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善於用兵,與秦宣太後異父同母長弟——穰侯魏冉的關系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
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勛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白起是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傑出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2、王翦
王翦(出生和逝世時間不詳),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
與其子王賁一並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西漢司馬遷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3、司馬錯
司馬錯,秦惠王時期將領,秦國夏陽(陝西韓城)人,學屬縱橫家,亦能領兵戰斗。曾與張儀有過辯論,主張先伐蜀再伐韓。前316年從石牛道上縱橫千里,滅掉蜀國。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馬錯率隴西兵二十萬人南下東攻楚國,迫楚獻出漢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司馬錯之孫司馬靳,為武安君白起副將,起獲罪,靳遂同遭賜死。
4、蒙恬
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秦朝著名將領。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深得秦始皇的尊寵,當時與其弟蒙毅號稱「忠信」。秦統一後,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
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胡亥即位後,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葯自殺。
蒙恬曾駐守九郡十餘年,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因此也被譽為「筆祖」。他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5、蒙毅
蒙毅(?―前210年),秦朝時期的將軍,與兄蒙恬同侍秦始皇。在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中,蒙家三代蒙驁、蒙武、蒙恬與蒙毅為秦國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奪得了幾十座城池。
為秦始皇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蒙毅在內為秦始皇出謀劃策,被譽為忠信大臣。蒙毅、蒙恬兄弟二人一文一武,蒙恬管軍事在外統兵,蒙毅掌朝政在內輔佐秦始皇,官拜上卿。
蒙毅深受秦始皇的親近,外出陪秦始皇同乘一車,居內則侍從秦始皇左右。秦二世繼位後,蒙毅因遭中車府令趙高的讒言陷害,被秦二世囚禁殺害。
⑩ 秦的大將
1、秦國大將王翦(軍事家)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了秦的一個郡。次年,燕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薊,得勝而歸。秦使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國橫掃六國,勢如破竹,滅三晉,數破楚軍,燕王逃亡。秦始皇欲滅楚,傾心於年少壯勇的秦將李信,認為他賢能果敢。李信曾領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至衍水,終破燕軍虜獲太子丹。秦始皇曾問李信欲破楚,須多少人馬?李信表示二十萬即可。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道:「非六十萬不可。」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於是派李信及蒙恬將兵二十萬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話,就託病辭官,歸頻陽養老。這時的秦軍在李信的率領下攻平與(今河南平與北),蒙恬攻寢丘(今河南臨泉),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郢,均破之。於是引兵向西與蒙恬軍會師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項燕率領的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秦軍三天三夜,終於大破李信軍隊,攻下兩個營壘,殺死七名都尉,秦兵敗逃。
秦始皇聞秦軍失敗,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確有遠見,於是親自到頻陽向王翦謝罪,說:「我沒有聽從將軍的話,李信終使秦軍受辱,如今楚軍逐日西進,將軍雖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棄寡人?」王翦辭謝說:「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亂,希望大王另擇良將。」始皇堅持要王翦領兵,王翦說:「若非要用老臣,必給我六十萬大軍。」始皇允諾。於是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始皇親自送將軍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園地,始皇說:「將軍既已出兵,何患貧窮?」王翦說:「為大王部將,雖立戰功卻終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親近臣下之時,多求良田屋宅園地,為子孫置業。」始皇大笑。王翦的軍隊行至關口後,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認為將軍求賞太過份,王翦卻說:「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傾盡全國兵力,交付給我,我只有以多請田宅作為子孫基業的方法來穩固自家,打消秦王對我的懷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來攻楚,楚軍聽說王翦集六十萬大軍前來,也盡發國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軍一至,立即堅壁而守,不肯出戰。楚軍屢次挑戰,秦軍始終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飯食安撫他們,同時與士卒同飯同食,意在養精蓄銳,消耗敵軍,以待最後殊死一戰。不久,王翦打聽士兵以什麼來娛樂,有人回答說:「投擲石頭,跳遠比賽。」於是王翦發令出兵。楚軍數次挑戰而秦軍不出,楚軍引兵向東,王翦趁此遣兵擊,大破楚軍,追至蘄南(今安徽宿州東南),斬殺將軍項燕(一說項燕自殺),楚兵敗逃。秦借勝勢,一年就平定了楚國城邑,俘虜楚王負芻,楚地終成秦的一個郡縣。王翦於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著而晉封武成侯。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史書稱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2、中華戰神:威震匈奴千里的秦國大將蒙恬
戰國末年,烽煙四起,秦國以一國之力,橫掃中原六國,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在中原混戰的同時,中國的北方一直活躍著一個善於騎射兇悍無比的民族——匈奴,他們利用中原戰亂之機,不斷騷擾北方各國。在秦統一中原的同時,他們乘機跨過黃河,佔領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脅著秦都咸陽的安全。成為整個帝國最後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時,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將北擊匈奴,這就是名將蒙恬。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一舉收復河套、陽山、北假等(今內蒙古)地區。使匈奴望風而逃,遠遁大漠。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
獨步沙場 破不敗神話
大一統的中國剛剛締造的時候,蒙恬沒有機會去享受一個開國功臣應得的榮華,而是肩負著更艱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正當咸陽城裡歡慶勝利的時候,秦國北部邊境傳來匈奴頻繁騷擾並大舉南侵的消息。匈奴軍隊殺人放火,搶劫牲畜財物,邊疆人民苦不堪言。這時,秦國剛剛統一,人心思定,軍民厭戰。蒙恬不顧連年征戰的辛勞,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復河套一帶。
面對匈奴的挑釁,秦始皇選擇了蒙恬領兵出征。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里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是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於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並無多少經驗。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能征善戰的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紮下大營後,他一邊派人偵察敵情,一邊親自翻山越嶺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後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史書上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餘里。
蒙恬並沒有辜負眾望,一戰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飛魄散。賈誼也曾形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河套戰役功業的稱贊。後來中原再次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這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系。
人箭合一一戰定乾坤
經此一役後,當時的秦軍再無敵手,蒙恬也一躍成為秦帝國最為出色的將領。但是蒙恬載於史冊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將帥之材,他的許多才能都是當時其他的將領所難以比擬的。蒙恬的這種才華,事實上在整個秦國是首屈一指,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甚至秦國的丞相李斯也自嘆:「蒙恬將軍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超過我。」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分析這場戰役,我們相信那一定是與漢朝反擊匈奴不同的一種戰法。因為秦朝並沒有漢朝那樣多的戰馬,騎兵的數量遠遠少於漢朝。這就註定了秦國的攻擊還是以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戰法為主的。《史記》中曾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可見這是一種以重裝戰車為主的戰法。
秦在戰役中有一個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沒有弩的。因為弩事實上是代表著當時軍事氣數的高峰,秦的重裝戰車體型高大,上載各式弩箭,發射起來密集如雨,電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現了這一過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單一兵種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潰。
漢朝反擊匈奴打了20年,通過傾國之力的漠北會戰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脅。而秦國只經此一戰,就將匈奴重創。當然兩者也不可同等而論,秦時的匈奴控制區域只有漢朝時三分之一大,實力也比伊稚邪時代弱小得多。
另一個取勝匈奴的重要原因就是蒙恬的個人軍事指揮才能。從蒙恬個人角度來說,他出生在將門,從小就受到了忠君愛國思想的濃厚熏陶。再加上他祖父、父親都是秦國將軍,為國效忠和帶兵打仗是家常便飯。因此,他在思想上就已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安危緊緊的綁在了一起。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戰,這樣的精神和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他在駐守邊防的時候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並專門針對匈奴研究出了對付他們的戰術方法。這些都為他一戰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這里還要表述這期間發生的一段插曲,正是這段插曲使趙高集團更堅定了要謀害蒙恬將軍的決心。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施行嚴酷的暴政。一場天下讀書人的災難席捲中華大地。秦始皇大舉焚書坑儒,他的長子扶蘇竭力阻止,秦始皇非但不聽,反而把他貶到邊關,讓他監督蒙恬守衛邊疆。
從此,扶蘇和蒙恬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扶蘇初到邊關,甚為苦悶,蒙恬勸告他說,既來之則安之,守邊也很重要。扶蘇感到蒙恬待他誠懇熱心,便安下心來協助蒙恬訓練軍隊。兩人甚是投機,便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這為蒙恬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筆。
3、王賁
王賁,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名將,名將王翦之子,與其父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將兵代楚。次年率兵攻魏,引黃河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大梁城毀,魏王投降,盡取魏地(參見秦滅魏之戰)。秦王政二十五年,率兵攻燕國遼東地,俘虜燕王喜,滅燕(參見秦滅燕之戰)。又回師攻代國,俘代王嘉。秦王政二十六年,又率軍從燕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遂滅齊(參見秦滅齊之戰),統一中國。因功被封為通武侯,曾隨秦始皇東巡琅邪。
4、白起:常勝將軍
白起生活在戰國末期,當時社會劇烈動盪,群雄爭霸不休,那些馳騁沙場,能征善戰的將領脫穎而出。白起的父親曾經隨秦軍四處征戰,建立過不少戰功。自從有了兒子,他便給兒子起名為"起",希望兒子將來能夠像戰國名將吳起那樣所向披靡,屢立戰功。小時候,白起就經常聽他父親講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尤其愛講司馬穰苴、孫武、吳起、孫臏的故事。當白起長大以後,父親就把他送進軍營,使他從小就受到軍旅的熏陶。白起不負父望,從小就酷愛軍事,加上他有軍事天份,喜歡研究各家兵法,又長期生活在軍旅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久而久之,便逐漸精通了軍事這門藝術,成了一位用兵如神的傑出將領。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命白起為左庶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白起在這次戰役中初步展示自己軍事才華,精心策劃,突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佔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使魏國大驚。捷報傳回秦國,秦昭王大喜,下令嘉獎白起。此後不久,經丞相魏冉推薦,昭王又命白起為將,帶兵與韓、魏聯軍大戰於伊闕(今河南洛陽南)山下。
當時,韓魏聯軍將多兵廣,而秦軍還不及他們一半。但韓魏聯軍表面上聯合,實際上各懷心思,都想把對方推到前面迎戰秦軍,而自己退居後面隔岸觀火,坐收漁利。白起抓住敵軍的心理,先設疑兵麻痹韓軍,然後派精兵猛攻魏軍,魏軍大敗,韓軍自然也不戰自潰。白起乘勝追擊,殺敵24萬,死屍遍野,還俘虜了魏將公孫喜,攻陷五個城池。白起打了一個漂亮的大勝仗。戰斗結束,白起因功官至國尉。伊闕之戰,是韓魏兩國遭到最大損失的一次戰役。
韓、魏地靠秦國,按照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二國是秦國"蠶食"的首要目標。所在,在秦昭王十五年(前292),秦國又向韓、魏發動了進攻。這次秦昭王仍派白起為將,攻下了魏的垣(今山西垣曲縣東南)。由於白起多次立功,被秦昭王提升為大良造(戰國時秦的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也是尊貴的爵位)。第二年,白起率軍攻佔了中原重鎮韓國的宛(今河南南陽)。同時宛還是重要的產鐵基地,又是冶鐵業中心。與此同時,秦昭王派馬錯佔領了韓國另一煉鐵基地鄧(今河南孟縣西)。宛、鄧的被奪取,對秦國有重要的經濟、軍事價值,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尤其增強了秦國的兵器製造工業,為秦最後統一天下打下了物質基礎。
秦昭王十七年(前290),韓、魏兩國在秦國大軍連續不斷的打擊下,畏於秦的強大攻勢,遂被迫向秦割讓土地以求苟安。在多方籌商後,韓國割讓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黃河以北地區)200里地給秦,魏割讓河東400里地給秦。韓、魏割地求和,更加刺激了秦國的雄心,加速了秦國向外擴張。
秦昭王十八年(前289),白起再次率領大軍浩浩盪盪殺向魏國,一路勢如破竹,連下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等61城,使魏國再次遭到沉重的打擊。
至此,秦國認為韓、魏已不堪一擊,對秦國已不構成威脅。決定改變策略,把主攻方向改向北方的趙國和南方的楚國。
在加兵趙國、楚國之前,秦國於公元前284年,曾聯合韓、趙、魏、燕五國軍隊大敗齊軍。在白起統帥下戰必勝,攻必克,震捍鄰國,東方的齊國在齊暖王統治下也大力發展,國力強盛,打敗了南方的楚國,殺死楚國將領唐昧,在西邊於觀津(今山東觀城)摧毀了三晉的官兵,之後又與三晉聯合攻擊秦國,幫助趙國滅了中山國。公元前286年,齊暖王又挑起戰端,攻破宋國,宋偃王逃奔到魏國,死在溫城(今河南孟縣)。
這時的齊暖王,在屢屢勝利下,雄心大增,攻楚、擊三晉之後,目標直接指向已分裂為二的周王朝,揚言要把周天子趕下台,由他來做天子。大臣孤姐因指責他而被綁到街市上斬首。陳舉規勸他,齊暖王又把他綁到臨淄(齊國都城)東門處決。齊暖王的倒行逆施,使齊國民怨沸騰。
燕昭王得知齊國臣民對齊王的怨恨,認為機會來了,日夜加強戰備,准備伐齊。燕昭王向樂毅諮詢伐齊的事。樂毅說:"齊國是霸王的後代,地廣人多,以我們燕國的兵力,單獨攻擊,不容易成功。要想成功,就必須與趙國、楚國、魏國聯合起來,共同出兵。"於是,燕昭王就派樂毅前往趙國聯絡趙惠文王,再派其他使節分別出使楚國、魏國,又請趙國去聯絡秦國,向秦申明伐齊的理由,承諾事成之後分給秦國一定的利益。秦昭王心想,如能藉此機會擊敗齊國,秦國不是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嗎。這對今後秦國爭霸,並進而吞滅六國,統一天下也就更容易,於是便很痛快地同意了使者的請求。其他各國因受齊國侵略,早已對齊暖王的蠻橫自大恨之入骨,早想聯合起來討伐齊國。他們聽說強大的秦國也加入了討齊的行列,更是歡欣鼓舞,躍躍欲試。
公元前284年,燕國派出全國的兵力,跟秦、趙、魏、韓軍隊會合,樂毅兼任五國聯軍總指揮官,以泰山壓頂之勢向齊國發動進攻。齊暖王急忙調兵遣將,在濟西(今山東陽信)與聯軍會戰。齊將觸子見聯軍勢大,不知如何是好,一戰就下令退兵,隻身逃走,齊軍大敗。部將達子統率余部,繼續與聯軍作戰,於秦周(臨淄雍門)又戰敗,達子戰死。至此,齊軍敗局已無可挽回,樂毅見勝利在望,遂請秦軍、韓軍先行班師,請魏軍前往佔領原來宋國的領土,請趙軍前往奪取河間(今山東高堂、堂邑)。樂毅親自率領燕國遠征軍。深入齊國國土,迅速佔領了齊國首都。
破齊成功,秦國將進攻的矛頭改變。秦軍班師不久,即把進攻的矛頭指向楚國。在進攻楚國的戰斗中,白起一馬當先,所向無敵,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為給進攻楚國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消除後顧之憂,公元前279年,秦昭王與趙惠文王在河南澠池相會,兩國修好停戰,秦國的北面得到了穩定。外部工作作好之後,秦國便集中優勢兵力,著力對抗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