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起名大全 > 磚雕起名

磚雕起名

發布時間:2021-05-17 01:45:57

⑴ 誰建造了十二石齋和汾江草廬

梁九圖也是梁藹如的侄子,他是梁玉成最小的兒子,到他長大時,梁玉成已是馳譽遠近的醫家,著有《良方類鈔》20多卷。梁九圖從小生活在富裕和有著濃厚文化氛圍的家庭里,可謂耳濡目染。

在梁氏叔侄中,以梁九圖名氣最大。他小時候就是佛山遠近聞名的神童了。梁九圖自幼聰明過人,喜愛讀書,他10歲就能做詩,曾因著有《粵台餞別圖》和《祁相國雋藻韻》等詩詞,而聲譽鵲起。

梁九圖博學多才,曾任刑部司獄,後因腿有疾病而辭官。他性情高曠,淡於功名,而醉心於讀書作詩、繪畫寫字和遊山玩水。

回鄉後,他在松桂里一帶,購得清初詩人程可則的蕺山草堂故址,興建了他在松桂里最早的私家園林「紫藤館」。他與清代著名詩人張維屏、黃培芳、吳炳南和岑征交情深厚,經常聚會於此唱酬。

在道光年間,梁九圖在游覽衡山湘水,南歸之時,船過廣東清遠,他發現有12塊奇石:

其色純黃,巨者高二尺許,小者也為徑尺,其狀有若峰巒者、有若陂塘者、有若溪澗瀑布者、有若峻坂峭壁者、有若岩壑磴道者……

黃蠟石原本產於真臘國,就是後來的柬埔寨,清代極其罕見。當梁九圖確認了這12塊色澤蠟黃,紋絡嶙峋,晶瑩剔透,潤滑如脂的石頭為純黃蠟石後,他驚喜若狂,趕緊將石頭轉船運返佛山,並用七星岩石盤貯水盛之,將其羅列在紫藤館前,而聞名遠揚。

其中,最大一座名叫「千多窿」,高三尺多,最窄也有兩尺寬,梁九圖視若性命,他不僅因而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十二石山齋」,甚至自己也取名為「十二石山人」,而這12塊黃蠟石,也因此成為梁園眾多奇石中的珍品。

他自題七絕詩《自題十二石齋》一首以記其盛:

衡岳歸來興未闌,壺中蓄石當煙鬟。

登高腰腳輸人健,不看真山看假山。

自此,人們就稱他這個私家園林為「十二石齋」。後來,梁九圖收藏的奇石越來越多,於是就專門建造了秋爽軒皺雲齋,以陳列從各地搜集而來的奇石,如黃蠟石、靈璧石、彩陶石、木化石和太湖石等。其中以「瘦、皺、漏、透」著稱的太湖石最為出名。

黃蠟石由於其質、色、形頗佳,為奇石收藏者所愛。九圖與九華及九華之子思溥尤愛黃蠟石,相互唱酬,留下了「垂老兄弟同癖石,忘形叔侄互裁詩」的佳話。

此外,在道光年間,梁九圖還在松桂里建有另一處私家園林「汾江草廬」,為詞人雅集之觴詠地。騷人墨客一起「詩酒唱酬,提倡風雅」,稱梁九圖為「汾江先生」。

汾江草廬位於群星草堂旁,園林內的群體建築有韻撟、個軒、暢意湖、湖心石、石舫、笠亭等,都繞湖池而建,布局分散。但其構思布局與群星草堂不同,氣魄恢宏,表現出另一種格調的造園手法。

在汾江草廬園林群體前,建有一座設計精巧的小石拱橋,是連接群星草堂和汾江草廬的一條通道。此橋因集中了橋四周景物的韻味:遠處的書韻,堂中的琴韻,鼎中的茶韻,檐下的鐸韻和流水的泉韻等,而稱「韻橋」。

相傳,在韻橋不遠處曾經建有一座私塾,上課的時候遠遠傳來孩子們的讀書聲,在橋上彈琴有繞梁三日的琴音,琴旁放著正在沸騰的茶水,茶韻縈繞,下雨天有雨打屋檐的點點雨聲,橋下流水潺潺。種種韻味集中在了此橋上。

個軒就是竹軒,是汾江草廬群體的入口。「個」字取「竹「之意,軒旁植竹叢,表現出主人追求清雅的意境。主人為啥起名為「個軒」,而不起名為「竹軒」呢?

據說,梁九圖是受了清代著名詩人袁枚詩句「月映竹成千個字」的影響,袁枚說月光映照下的竹子的影子很像一個個「個」字。此外,他還受到江蘇揚州八怪之一的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也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的金句的感染。

由竹節、松木紮成的柴扉,兩旁竹籬笆上生滿爬山虎,現出一派鄉土氣息,體現主人追求遠離塵囂,貼近自然的心態。個軒翠竹成蔭,環境靜幽,讓人心曠神怡。梁九圖自己也因此而頗為得意地賦詩一首:

縛柴作門,列柳成岸。

兩溪夾路,一水畫堤。

由此可見,在院內,行水松堤上,可以賞竹、觀荷、看柳,體現了主人刻意營造的水鄉田園風韻。以竹為架的松竹寮,松皮覆頂,極有自然之趣。

汾江草廬園內的水石運用可謂是別出心裁:既有一般的疊石置景,又有獨石成景;既有潺潺流水,又有一泓湖水,碧水中,成群的金魚、錦鯉時浮時沉,湖面漣漪連綿,這靜中有動的景觀,令人贊嘆。

在暢意湖上,一塊形態奇特,高約近7米,重逾l4噸的石塊屹立於湖中,此石名叫「湖心石」,又名「湖心英石」。湖心石周圍,白鵝、鴛鴦戲水其中,「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之意境畢現。

湖心石極具山峰之勢,石質清秀,褶皺相連,循岸而望,則每個角度所視都會有所變化,每面皆似一幅立體的畫,如衡山九面,面面不同,人們形容其「形同雲立,紋比波搖」,因而有「春峰」之稱。

傳說,這塊湖心石是梁九圖當年游歷到江西九江扶廬峰時發現的。當時,這塊石頭沒在土中數尺,梁九圖雇了30多人,鑿了6天,巨石才露出全貌。後來,他募集了50人,才抬到山下,最後用船運到佛山。

在暢意湖岸邊,距離石旁不遠處,建有一座造型優美的小軒,稱之為「石舫」,長約七八米,為觀賞湖心石而設。船前龜蛇兩石,合稱玄武,寓意長壽吉祥。

石舫有如紫洞艇,浪接花津,路逼蓊塢。亭西有韻橋,若彩虹高懸明鏡之上。橋北有芭蕉數叢,設有石幾案,若在芭蕉下談詩論畫,怡情養性,猶如進入世外桃源,寵辱皆忘。

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梁九圖是的社會名士、慈善家和詩人。梁九圖的詩作瑰麗中別見清奇之氣,很能體現個性。他著有《十二石齋詩集》、《嶺表詩作》、《紫藤館文存》、《汾江隨筆》、《佛山志餘》和《嶺南瑣記》等刊刻傳世。

除了詩文,梁九圖善丹青和書法,是畫蘭花的高手。他畫的《墨蘭》兩幅和《墨蘭立軸》以及書畫作品10多幅均被後來各大博物館珍藏。

他的作品在民間一直深受歡迎,當時人們哪怕只得到他一小幅字畫,都視作璧玉一樣珍藏起來。

梁九圖一人獨創梁氏兩組名園,被譽為「石痴」。也因他是位創作頗豐的文苑才子,而且建有大型園林「汾江草廬」,人們都尊他為「汾江先生」。

自1796年始建,至1850年前後,佛山樑園通過梁藹如、梁九章、梁九華和梁九圖叔侄兩代人,歷時50餘年的屢次建造而臻於完善。

建成後的佛山樑園,包括十二石齋、汾江草廬、群星草堂和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其主體位於佛山松風路先鋒古道,其他則位於松風路西賢里及昇平路松桂里,人們總稱其為佛山樑園。

在清代,佛山樑園與順德的清暉園、東莞的可園和番禺的余蔭山房合稱「廣東四大名園」,為嶺南園林的代表作。其名氣遠播北京和江南。在嶺南四大名園中,梁園的石景因千姿百態、獨樹一幟而最為人稱道。

梁園的造園特色以水、石、庭、花木與各色建築巧妙組合而成,追求淡雅自然的詩畫意境,在嶺南園林中獨樹一幟。

梁園的石文化,一石成景,是其他園林沒有的。梁九圖因「登山輸人健」,故購得十二塊黃蠟石,「壺中蓄石當煙鬢,不看真山看假山」。

十二書齋、群星草堂和寒香館的主人,尤愛以天然的奇峰異石用於庭園造景。利用不同的組合,在嶺南特有的各種庭園,如平庭、山庭、水庭、石庭和水石庭中不斷加以變化,體現出主人高超的造園藝術。

廣東氣候多雨潮濕,為了達到經久耐用的目的,住宅建築的前廳、梁、柱、門楣以及窗框上都會使用石材,它既可以在雨季起到防水的作用,也可以防火。特別是可以防止到白蟻的蛀蝕。大量的石材被使用到建築上,甚至園林中的鋪地材料,構成了嶺南園林的又一特色。

我國古人對奇石的喜愛體現了崇尚自然的審美觀念。古人認為,奇石是天人合一的產物,它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妙在自然天成。奇石如同無言的詩詞,立體的圖畫,無聲的樂曲。

相傳,古人很早以前就開始將石頭應用於園林的裝飾藝術之中,以石來點綴環境,並且根據產地把奇石分成了不同種類,如江蘇太湖石,安徽靈璧石,廣東英德石等,都是疊石造景的上等材料。

梁園奇石達400多塊,有「積石比書多」的美譽。其中,群星草堂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石庭」。它講究一石成形、獨石成景,在嶺南私園中獨樹一幟。梁園的主人通過對獨石、孤石的整理,突顯個體特性,在壺中天地中表達了對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格的追求。

梁園的山都不是「疊」出來的,而是與整個造園質朴的風格是相統一的,不求恢宏的氣勢而求石的神態韻味,以小代大,表現山川之奇。

以石代山取代「疊山」的方法,摒棄了石塊的積壓堆砌,省卻了石頭紋理及形狀的比照磨合,可以更靈活自由地表達不同思想情感。

梁園比較注重意境,在布局方面,整個梁園是三位一體。梁園多個群體均由住宅、祠堂、園林有機結合,形成不同時空的多個園林、住宅、祠堂組合體,如松桂林的十二石齋、寒香館、群星草堂。

梁園園林建築品種齊全,富於地方特色,亭、台、軒、閣、廬、堂、館等在梁園樣樣具備。各色建築博採眾長,注重表現嶺南水鄉民間工藝的特點,灰塑、磚雕、木雕、石雕一應俱全。

除了採用傳統的手法外,主人還將西方裝飾運用到傳統園林中,如群星草堂的船廳採用滿洲窗和菱形石步級都是主人獨創。

此外,梁園還珍藏的許多歷代書家法名帖。秀水、奇石、名帖堪稱梁園「三寶」。

⑵ 四合院名字是怎麼來的

四合院
四 合 院(courtyard house)
(si he yuan)
四合院是以正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傳統住宅的統稱。在中國民居中歷史最悠久,分布最廣泛,是漢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歷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時,形式就已初具規模。

山西、陝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四合院的典型特徵是外觀規矩,中線對稱,而且用法極為靈活,往大了擴展,就是皇宮、王府,往小了縮,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輝煌的紫禁城與郊外的普通農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體分布為大門、第一進院、大堂、第二進院、書屋、住宅等,兩側有廂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門相連接。對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將使民居的文化弘揚並發展下去。

北京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

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

其次,四合院的構成有它的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四 合 院
四合院,是華北地區民用住宅中的一種組合建築形式,是一種四四方方或者是長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戶,住在一個封閉式的院子里,過著一種安逸、消閑、清靜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歡欣、天倫的樂趣,自然有一種令人悠然自得的氣氛。

這種四合院,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而且現在仍然沿用著。這種院落,一般採用出入一個院門。平時,院門一關,處於一種完全封閉狀態。四合院的院門,大都採用木板大門。厚厚的木板製成的大門一端,上下都放在軸心裡,左右旋轉,可以關開閉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東西兩側,為東西廂房。東西廂房,一般都比較對稱,建築格式也大體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與北房相對應。整個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採用對稱的辦法建築成。當然,在南北、東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這種耳房,有的用來儲存糧食,成為糧庫及其它庫房,也有的做廚房,還有一個角落,一般是西南角為廁所,而東南角,則大都是院子的大門,這種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縣城及其附近的農村是較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門是開在南向中央的。

有些家庭,為了把院落裝飾點綴一番,還在院落一進門處的正對面,修建一個影壁,也即是一堵磚牆。在正對大門的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圖案或者大幅的書法字樣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書「福」、「祿」、「壽」等象徵吉祥的字樣。也有一部分影壁,繪上吉祥的圖案,如「松鶴延年」、「喜鵲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給四合院內製造了一種書香翰墨的氣氛。也有的農家,採用「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福如東海」的字樣或圖畫。這種影壁,設在大門之內的迎門處,有的是單獨建築的,有的是鑲在廂房山牆上的。影壁,也稱照壁,壁身都為正方形,四周用磚雕裝飾,中間的方塊為書法或者繪畫。照壁分為基座和壁身兩個部分,除去給庭院增加氣氛,祈禱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種使外界難以窺視院內活動的隔離作用。

院內,有用石板鋪設地面的,也有用磚鋪地的,還有用鵝卵石鋪地的,不盡相同。有的是院內地面全部鋪設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鋪設的,無論是怎樣鋪,院內總要留出幾塊地方種樹,栽花,作為庭院的點綴。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在建築上已經有很多變化。農村中,大都從原有的四合院基礎上發生大的演變。這就是,擴大正房的房間數,因為正房——北房採光好。因而,在蓋房時,盡可能地充分利用北邊的空間、地面,這就使院落成為不規則形,以北房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個方或長方形院落。

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
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卧室。
東西兩側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
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卧室。
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 後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

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東西廂房和南房組成的一個獨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時還有東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將四面的房子聯接,可避風雨。

北京的胡同一般是東西走向的,主要以走人為主,胡同北邊的四合院門一般開在院子的東南角,南邊的四合院門一般開在院子的西邊角。四合院是北京地區典型的民居形式。
一般的四合院都有二進院落,大型的有三四進院落和花院,二進院落一般是在東西廂房之間建一道隔牆,外宅一般是工作人員居住的,內外宅之間一般建豪華的垂花門,垂花門內有影壁,只在有重大活動時才打開,舊時說的大戶人家的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既指此門,家中的男僕一般也不得進此門。街門比較簡單,街門一般建在院子的左邊。大型四合院最後一排正房為後罩房。

老北京人講究較多,如院門前不能種槐樹,因以前槐樹上會掉下來一種蟲子,俗名弔死鬼,擔心過路人說「這兒怎麼這么多弔死鬼啊」,因桑樹與「喪」同音,四合院邊也不種桑樹。北京人大都愛在院子中種夾竹桃。

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遼代時已初成規模,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
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布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 特有的京味風格。
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大門辟於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採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四合院雖有一定的規制,但規模大小卻有不等,大致可分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種:
1、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間,一明兩暗或者兩明一暗,東西廂房各兩間,南房三間。卧磚到頂,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輩,祖輩居正房,晚輩居廂房,南房用作書房或客廳。院內鋪磚墁甬道,連接各處房門,各屋前均有台階。大門兩扇,黑漆油飾,門上有黃銅門鈸一對,兩則貼有對聯。
2、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寬敞,一般是北房5間,3正2耳,東、西廂房各3間,房前有廊以避風雨。另以院牆隔為前院(外院)、後院(內院),院牆以月亮門相??通。前院進深淺顯,以一二間房屋以作門房,後院為居住房,建築講究,層內方磚??墁地,青石作階。
3、大四合院習慣上稱作"大宅門",房屋設置可為5南5北、7南7北,甚至還有9間或者11間大正房,一般是復式四合院,即由多個四合院向縱深相連而成。院落極多,有前院、後院、東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書房院、圍房院、馬號、一進、二進、三進……等等。院內均有抄手游廊連接各處,佔地面積極大。 如果可供建築的地面狹小,或者經濟能力無法承受的話,四合院又可改蓋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則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四合院屬磚木結構建築,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扇等等均為木製,木製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樑柱門窗及檐口椽頭都要油漆彩畫,雖然沒有宮廷苑囿那樣金碧輝煌,但也是色彩繽紛。牆習慣用磨磚、碎磚壘牆,所謂"北京城有三寶……爛磚頭壘牆牆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裝滴水,或者不鋪瓦,全用青灰抹頂,稱"灰棚"。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佔一間房的面積,其零配件相當復雜,僅營造名稱就有門樓、門洞、大門(門扇)、門框、腰枋、塞余板、走馬板、門枕、連檻、門檻、門簪、大邊、抹頭、穿帶、門心板、門鈸、插關、獸面、門釘、門聯等等,四合院的大門??就由這些零部件組成。
大門一般是油黑大門,可加紅油黑字的對聯。進了大門還有垂花門、月亮門等等。垂花門是四合院內最華麗的裝飾門,稱"垂花"是因此門外檐用牌樓作法,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門外是客廳、門房、車房馬號等"外宅",門內是主要起居的卧室"內宅"。
沒有垂花門則可用月亮門分隔內外宅。垂花門油漆得十分漂亮,檐口椽頭椽子油成藍綠色,望木油成紅色,圓椽頭油成藍白黑相套如暈圈之寶珠圖案,方椽頭則是藍底子金萬字絞或菱花圖案。前檐正面中心錦紋、花卉、博古等等,兩邊倒垂的垂蓮柱頭根據所雕花紋更是油漆得五彩繽紛。
四合院的雕飾圖案以各種吉祥圖案為主,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福壽雙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還有"子孫萬代"、"歲寒三友"、"玉棠富貴"、"福祿壽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窗戶和檻牆都嵌在上檻(無下檻)及左右抱柱中間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季糊窗多用高麗紙或者玻璃紙,自內視外則明,自外視內則暗,既防止寒氣內侵,又能保持室內光線充足。夏季糊窗用紗或冷布,這是京南各縣用木同織出的窗紗,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風透氣,解除室內暑熱。冷布外面加幅紙,白天捲起,夜晚放下,因此又稱"卷窗"。有的人家則採用 上支下摘的窗戶。
北京冬季和春季風沙較多,居民住宅多用門簾。一般人家,冬季要掛有夾板的棉門簾,春、秋要掛有夾板的夾門簾,夏季要掛有夾板的竹門簾。貧苦人家則可用稻草簾或破氈簾。門簾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裝夾板的目的是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風掀起。後來,門簾被風門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簾,涼快透亮而實用。
四合院的頂棚都是用高梁桿作架子,外麵糊紙。北京糊頂棚是一門技術,四合院內,由頂棚到牆壁、窗簾、窗戶全部用白紙裱糊,稱之"四白到底"。普通人家幾年裱一次,有錢人家則是"一年四易"。
北京冬季非常寒冷,四合院內的居民均睡火炕,炕前一個陷入地下的煤爐,爐中生火。土炕內空,火進入炕洞,炕床便被烤熱,人睡熱炕上,頓覺暖融融的。燒炕用煤多產自北京西山,有生煤和煤末的區別,煤末與黃土搖與煤球,供燒炕或做飯使用。
室內取暖多用火爐,火爐以質地可分為泥、鐵、銅三種,泥爐以北京出產的鍋盔木製造,透熱力極強,輕而易搬,富貴之家常常備有幾個爐子。一般人家常用炕??前爐火做飯煮菜,不另燒火灶,所謂"鍋台連著爐",生活起居很難分開。爐子可將火封住,因此常常是經年不熄,以備不時之需。如果熄滅,則以乾柴、木炭燃之,家庭主婦每天早晨起床就將爐子提至屋外(為防煤氣中毒)生火,成為北京一景。
四合院內生活用水的排泄多採用滲坑的形式,俗稱"滲井"、"滲溝"。四合院內一般不設廁所,廁所多設於胡同之中,稱"官茅房"。
北京四合院講究綠化,院內種樹種花,確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愛種的花有丁香、海棠、榆葉梅、山桃花等等,樹多是棗樹、槐樹。花草除栽種外,還可盆栽、水養。
盆栽花木最常見的是石榴樹、夾竹桃、金桂、銀桂、杜鵑、梔子等等,種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於階前花圃中的草茉莉、鳳仙花、牽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清代有句俗語形容四合院內的生活:"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可以說是四合院生活比較典型的寫照。
四合院一般是一戶一住,但也有多戶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況,多為貧困人家,稱為"大雜院"。大雜院的溫馨是許多老北京居民無法忘記的。

老北京的四合院院門

施善葆

院門,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習慣叫它「街門」。在世間一切都急劇變化的今天,已很難以這些街門來判斷院主人的等級了。流連於綠樹掩映中的街巷,那眾多的舊式街門已經成為無聲的歷史,默默中帶給你無邊的聯想和啟迪,就像一位世紀老人,用顫抖的聲音向你訴說著早年的故事。
在北京那眾多的院門中,大致可以分出這樣兩類,即屋宇式門和隨牆式門。前者有門洞,門佔一間屋;後者沒門洞,只在牆上開門。細說起來,屋宇式大門又分成王府大門、廣亮大門、如意門等;隨牆門有小門樓、車門等。
咱先說這王府大門。以往對住宅的稱謂,《大清會典》中有著明確的規定:「凡親王、郡王、世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的住所,均稱為府。」其中,親王、郡王的住所稱王府。至於那些不是鳳子龍孫的達官顯貴,盡管有封爵,或有尚書、大學士、軍機大臣的頭銜,他們的住所也不能稱「府」,只能稱「宅」或「第」。在產權上,「府」和「王府」都是皇產,一旦撤掉爵位,就要相應地撤府,以備將來再分他人,「宅第」則一般都是私產。
就王府大門來說,親王府五間,郡王府三間,都是坐北朝南,門前有門罩(設有門窗和牆的房子),過道高出地面。府門東西各有一間角門,均叫阿司門,供人們出入。清代方睿師的《蕉軒隨錄》中說:「外官衙署正門左右各有一門,謂之東角門、西角門,下官參謁,均由角門入也。」角門的設置,使大門可以平日關閉,視時視事而開,是為禮儀方面的需要而設的。府門外有石獅、燈柱、拴馬樁和轄禾木(古人稱行馬)等設施。與府門相對的為影壁。如果兩座阿司門是東西相對,讓人通行的,其中必有一四方大院,因此府門前有石獅一對,故又稱此為「獅子院」。凡此格局者,其府門對面則非影壁,而是一排平房,舊為兵丁所住,或回事處等的所在。
王府大門的間數、裝飾、色彩等等都是按制度規定而建的。「親王府為綠色琉璃瓦,每門金釘六十有三,世子府減親王之二」,貝勒府就是正門三間,啟門一了。王府大門屋頂用筒瓦、大脊、設吻獸,垂脊上設仙人走獸,山牆上做排水溝滴,大門漆紅色,梁枋施彩畫。
葉廣芩的長篇小說《採桑子》中,記述了一座王府大門的面貌:「拐進鏡兒胡同,巨大的紅漆大門就闖進了眼簾。大門緊閉著,台階很高,有上馬石。因為長期無人走動,階前已長出了細草,上馬石也被土埋了大半截。大門對面的八字磚雕影壁,早已是殘舊不堪……這是朴薩克多羅親王的府第。」
相比之下,《紅樓夢》的描寫更具體,第三回里有文:「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正門都不開,只有東西兩門有人出入。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大書『敕造寧國府』五個大字……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按照文中關於大石獅子的描寫,這座大門應算是清代親王府第的格局。但這樣的王府,門前應有一「獅子院」,而獅子不可能放在臨街的地方,臨街的該是東、西角門。像清代的鄭王府、禮王府、定王府等,府第的石獅子都在角門內。
有人問,現如今的張自忠路人民大學,也就是原先的和親王府,大門前的石獅子為什麼臨街呢?那是因為原來這里並沒有馬路,是後來開通的。
說完王府大門,再來說說廣亮大門。「廣亮」,顧名思義,應該是比較寬敞、豁亮的意思,這是相對旁邊的小門樓等較矮的院門而言的。
「廣亮」的原音是「廣梁」,說的是屋頂的大梁很寬廣。既然如此,院門還能小嗎?顯然,只有官高爵顯的人物,或民國以後的軍閥商賈們才有可能建造。為了顯眼,大門的這一間要比兩邊的房屋大一些,有自己的山牆,戧檐上施以磚雕花飾,屋頂加高,墀頭牆突出。廣亮,不僅體現在規模上,更體現在裝飾上:上有數對門簪,下有精緻的石鼓門枕,牆面的磚雕,木頭上的彩畫也無不考究。大門內外有影壁、屏門,設台階,一般比地面高出三五寸。大門兩邊的內牆上一般抹灰塗白,周邊加線腳。講究的用竹條或鐵棍做骨架,再用水泥沙子堆塑出浮雕花樣來。也有的在上面畫壁畫,再有的是磨磚對縫、平整光潔的所謂「硬心」裝飾。
廣亮大門的屋頂一般不弔頂,後來為了整齊也有加的。屋脊有兩邊斜伸的「清水脊」,也有「元寶脊」。廣亮大門的門,立在房屋進深的一半處,一半甚至更多的使用面積留在了門外。民國後為了治安的考慮,有的在門外加了一層鐵柵欄。廣亮大門與王府大門一樣,門外也有上馬石、拴馬樁或拴馬石等。
金柱大門所說的「金柱」,就是檐柱以內的柱子。金柱大門,就是將門框安在金柱上的大門。在規模上,金柱大門顯然比廣亮大門要小,門也窄,有的只有半開間。其他方面如大門的構造、屋頂、雕飾等,均與廣亮大門同。其門洞僅約一步進深,大門道的檐柱上有些裝飾,整體上顯得比廣亮大門輕巧。
與金柱大門相比,蠻子門最大特點是比金柱大門更往外推了一些,幾乎就在前檐柱的位置上。其他方面與金柱大門、廣亮大門差不多。蠻子門的出現,是因為房主的官品不高,至少不能建廣亮大門,索性院門外前推到屋檐下頭,屬於南方來京的官員或居民喜歡的式樣。「蠻子」是當時北京人對兩廣及南方偏遠地區人員的不尊重的稱謂。
《大都》一書中提到過這類街門:「終於,他回到椿樹胡同撳著自己家門的電鈴了,牆邊兒的幾棵高樹,透著嫩青的芽枝,讓風不住地吹盪。裡面噔噔地有人跑著,啪的一聲,門上的乳白圓電燈亮了。那人開了閂,從門隙張望了一下,開了門。他跨進大院來,發現前面門洞那邊沒有客人的車馬了,電燈也沒有開亮。」
這段描述表明,門洞里能停車,自然是因為大門往外推了,這正是金柱大門的特徵。而能照到外面的乳白圓電燈,肯定就在外推的門上頭。這里所描寫的,門洞內停車並非妄語。京劇藝術家王瑤卿的故居,也就是現在的宣武區培英胡同20號的門道內,因為寬敞,就曾是存放洋車的地方。王瑤卿、王鳳卿兄弟二人的交通工具就是它們。 在老北京,如意門的數量最多,因為這是一般民居用的。由於數量大,所以如意門的形式也多,可繁可簡。在等級嚴格的封建社會,有錢無官的人家,建小門不甘心,要建大門。於是,建成廣亮大門的規模,而門卻不大。這樣一來,既顯得與眾不同,但又未越制。另外,在門楣上大加雕飾,屋頂上出挑,山牆上有完整的鏤花裝飾。最高級的用博古、九世同居、獅子綉球、榮華富貴的紋樣,中等的用榮華富貴、番草、人物等,而且一般都做成橋或欄桿的樣子,顯得雍容華貴,又不犯制。
最簡單的如意門,只用瓦組成線紋、"五花象眼"等透空的花紋。這種大門的門扇減小,只用兩扇門簪,石枕為石墩,而非石鼓,開啟靈活。
到了民國年間,原有的皇族顯貴開始敗落,所用宅院陸續出賣。購買這些住宅的新富們為了遮掩,就在原廣亮大門的基礎上,在門道內砌牆,門道封在大門口內。這種由廣亮大門改成的如意門不少。這樣的大門,往往在山柱上留下原來裝門的槽口痕跡,甚至原有的門不拆,又在外檐下再加一道如意門。
隨牆門也叫牆垣門,其特點是無門洞,順牆開,只佔半間或大半間寬度,院門較窄。
小門樓是隨牆門中最常見的一種。在風格上仍追求屋宇的效果。它有兩堵極短的山牆,有屋頂,上做正脊,兩頭翹起,檐上裝飾著花草磚。所以說,盡管這種形式的院門等級最低,但普通人家也會盡可能地裝飾一番。特別是那牆垣式門樓,與房屋無異。用瓦片砌成的串串銅錢式樣,更顯得新穎別致。《四世同堂》中祁家住的就是這種小門樓,即花牆子門樓。
柵欄門也是隨牆門的一種,俗稱菱角門,一般用於大宅門的馬號。兩根木柱支著橫木,上邊用一種菱角形的木構件向外出挑,承托著屋頂,門扇是直欞柵欄門。
《大都》一書中,對這種柵欄門的描寫曾有幾處,這里選有代表性的引述如下:"從米市大街朝西一拐彎,進了胡同,這就到了。牆外種著四五棵槐樹,兩樹之間留著間隔。樹身外面用粗磚像矮牆似的砌高起來圍著它們,磚塊當間砌的時候留著透亮的空隙,磚垣上面平圓頂抹了幾層光滑硬實的洋灰……鈴鐺還沒住聲,忽然大門自動地打開了,馬車骨碌碌地奔進門內一條狹長的泥徑來。這兩邊都是房屋的磚牆……前面是一塊空敞的泥地院子,除了西北角的幾間屋子,這院子少見的空曠。玉英帶著靜山、金媽都下了馬車,跨上了四五級台階,迎面緊掩住的是四扇綠漆油飾的屏門,當中漆了四塊斜正方形的紅方塊兒,油著四個飽滿的黑字。"這一段描述了自進柵欄門到進院的場面,主要是停車場和馬號。
這種情景,在八道灣11號院門前,也曾出現過。那時的這里,並不像今天這樣只是一個紅磚壘起來的低矮門樓,相反,是一座大柵欄門,臨街還有一堵院牆。院內的空地有半畝大,專用於停車,能停好幾輛騾車呢。空場北面斜對著的才是朱紅的正式大門,還有門洞。據說清末民初時,這種帶柵欄門和停車場的大戶很多,尤其是王府大門外的空場左右的轅門,也有用柵欄門的。圓明園式門是清末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圓明園式門為代表的洋式院門,也出現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之中。
圓明園式門的產生,源於皇帝在圓明園中建西洋樓,帝王的愛好也引起了王公貴胄的興趣,紛紛在自己的宅園中建洋式門樓。如恭王府花園東側大門的門樓,就是圓明園式門樓中的代表。這種門在西洋式立柱之上的女兒牆表面做中、西式花飾,或為西洋式花草或為中式文物古董,中西合璧,很有時代特色。
東城交道口南東棉花胡同15號即有一座磚雕拱門。高4米多,寬2米多,從金剛牆以上均為磚雕,上刻花卉及走獸,頂部有朝天欄桿,欄板上雕有松竹梅歲寒三友,拱門外兩側雕有多寶閣,閣內雕著暗八仙等圖案。整個拱門的磚雕,布局嚴謹,凹凸得當,做工精細,很是罕見。
另外,老北京宅院還有其他形式門。過去南城一帶的胡同里,有些住宅的臨街後山牆和其一側的院門外,還築一道木板牆,木板牆上再開一個門,叫板子門兒。木板牆和後山牆之間的空隙,設置廁所和放水桶、垃圾筐等礙眼的東西。住在板子門里的住戶,大多是獨門院的富裕人家,有人進出時隨手關門,較好地起到了防禦作用。
有些民居四合院臨街,於是就把臨街一面的房屋改成了鋪面的房屋做買賣,後面的院子或住家作為加工廠。北京人稱這樣的房子為鋪面房。這種鋪面房的門往往就是院門,同時還開有旁門或後門。這也是四合院之門的一種特殊形式。

⑶ 以傳說為取名密雲的景點作文

秘有趣的傳說。很多人知道潮白河畔的冶仙塔,卻不知冶山塔下面還有一個洞叫「鯰魚洞」,洞中有深潭,傳說這里是關押鯰魚精的地方。

冶仙塔位於密雲縣城東北4公里的冶山上,原有一座普濟寺,寺塔稱冶仙塔,又叫「冶塔仙燈」。是密雲外八景之一。冶仙塔初建於遼代重熙八年(1039)。塔高約8米,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分上、下兩層,每層各有一拱形券門,門洞朝南,周圍有磚雕假窗和磚雕花飾。塔基、塔身、塔頂全部為磚雕仿木結構。相傳高僧季小唐在塔內修煉之時,夜晚塔頂處常有串串紅燈照耀,所以稱冶仙塔為「冶塔仙燈」。
密雲縣城東北面的山上,有座磚塔,叫「冶仙塔」。塔尖上有盞燈,一到晚上,紅光閃耀,很遠就能看到。據說,這盞燈是仙人紀曉塘所掛。塔的下面有個深不見底的山洞,洞口有個鐵鎖鏈,只要一拽它,洞里就發出嘩嘩的響聲,人們都說鐵鏈鎖著鯰魚姥姥。
密雲古城依山傍水,更兼土地肥沃,所以年年五穀豐登,百業興旺。可是有一年,白河裡來了一條鯰魚精,經常興風作浪,沖毀兩岸良田。有時候它還會變作女人,到村裡去禍害人。人們都叫它「鯰魚姥姥」。
這一年的年三十晚上,村裡的光棍漢(劉棟)正在家中悶頭包餃子,忽然傳來陣陣敲門聲,劉棟剛把門打開,一個年輕媳婦進了院子,說是回娘家的,天晚了,想借住一宿。女人邊說邊進了屋,而且毫不客氣地坐在了炕沿上。劉棟是個忠厚誠實的莊稼人,立刻就想到:自己家沒有女人,留一個年輕媳婦住在家裡不合適,萬一毀了人家名譽那可不是件鬧著玩的事。於是,劉棟便婉言勸她到別家去安歇,沒想到那女人眼一眨,輕輕嘆了口氣,淚水就流了下來。劉棟哪見過這陣勢,忙道:「那你就住吧,我到草棚睡去。」那女人聽說,當時就不哭了,抄起麵杖就擀起了餃子皮兒來,邊擀邊和劉棟搭訕起來,女人紅著眼圈告訴劉棟,說她過門不到一年,丈夫就死了,婆婆欺負她,整天非打即罵,還不給飯吃,自己實在活不下去了,這才逃出家門。末了,那女人瞟著劉棟道:「您的心眼真好,我要是能找到像您這樣的男人就享福了!」就是一個木頭人,聽了這句話也得動心。劉棟聽了,臉一紅,沒敢搭碴兒。那女人又往前湊了湊,嬌聲道:「大哥也沒有家世,您要是不嫌棄,我就留下給您燒火做飯吧。」劉棟心想,連個三媒六證都沒有,名聲多不好啊!那女人好象聽到了劉棟心理話,忙道:「大哥您甭擔心,明早我就回家,商量好了再來。」就這樣,第二天女人真的起早走了。過了三天,也是傍晚時分,女人領著三個人回來了。進門就說爹娘如何滿意,打發三位家親前來主婚等等,說得劉棟喜上眉梢。可是,他哪裡知道,這女子便是白河裡禍害人的鯰魚姥姥。

⑷ 高中低分三個檔次如何命名中國風

中國風既然分了高地,那就得根據他所包含的中國元素了評定了,從高到低的說:
1.中國風建築
中式建築採用的工藝一般為,手工木藝、木雕、磚雕、彩繪等。造型優美,風格多變,實在是世界獨有的風格。但隨著老手藝人的離世,很多傳承都已失傳。
2.中國的戲曲
在19世紀是,戲曲大師梅派梅蘭芳就已在世界各地巡演,把中國的戲曲傳到世界各地,深受外國人的喜愛,它也能夠作為我們中國風的一個很出彩的亮點。
3.中國風的服飾
顧名思義就是漢服。漢服是中國最傳統的服飾了,雖然在生活中不方便,但它還是很受年輕人的喜歡。它設計的靚麗,美麗,凸顯身材,散發著中國獨有的氣息。

⑸ 為什麼佛教信徒遍城鄉

契丹族最初信仰薩滿教,後來受漢人影響,也開始信奉佛教和道教。至遲在耶律阿保機建國前,佛教已經傳入契丹。阿保機及耶律德光兩代,連年南侵,攻陷城邑,俘其人民。而在這些被俘的漢人中,就有不少僧尼和佛教徒。阿保機知道,佛教可以穩定他的統治。所以,他在上京建立佛寺以安置中原來的僧尼,從而也使被擄掠來的大量漢人的佛教信仰有所歸依,不再思戀故土。太宗以後,歷代契丹皇帝也都熱衷於提倡佛教。聖宗以後,遼代進入全盛時期。遼宋「澶淵之盟」之後,兩國由兵戎相見的戰爭敵對狀態轉入和平共處時期,遼代社會也完成了封建化的過程,經濟文化都有了較大的發展。此後,承平日久,群方無事,皇帝貴族,縱酒作樂,無有虛日。佞佛之風更日見其盛。到興宗、道宗兩朝,對佛教的篤信程度較前朝更甚,尤其是道宗朝,統治者對佛教簡直達到如痴如狂的程度。自皇帝至親王、貴族,皆拜名僧為師,這些名僧多被賜以三公、三師等稱號,甚至還請他們到皇宮內殿開壇說法。

沈陽無垢凈光舍利塔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全國信仰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佛寺遍布各地。由於僧尼可以免服差役,所以逃入寺院、要求出家的人越來越多,甚至「一日飯僧三十六萬,一日而祝發三千」。即使這樣,仍然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因而出現了大量私度、濫度僧尼的現象,朝廷禁而不止。

沈陽塔灣舍利塔地宮四大天王壁畫

遼代瀋州地區的佛教發展情況,文獻記載不多,但從考古資料來看,佛教之盛,佛教徒之多,與全國各地毫無二致。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修塔寺遼代在各地修建了大量的佛寺,當年瀋州一定也有許多寺院,寺名保存下來的只有弘妙寺、崇壽寺等少數幾個,大部分都遺失了。遼代還喜歡在廟里修塔,由於佛寺一般都是木構建築,很難保留到今天,而佛塔多是用青磚砌築,流傳到現在的數量比較多。

僅就目前所知,在瀋州城周圍的遼塔就有:沈陽塔灣舍利塔(建於1044 年);小北門外崇壽寺塔(建於1107年,20世紀50年代拆除); 卓望山遼塔(建於1045年),渾南莫子山;沈陽城南白塔堡塔(建築年代不詳,毀於日俄戰爭)。這些佛塔都建於遼代中後期,這個時期是遼代佛教發展的極盛期。至今保存完好的只有塔灣舍利塔。這是座典型的八角十三層密檐磚塔。塔的基座分為兩層,上層為須彌座,束腰中間每面都有一石雕伏獸。須彌座上部有磚雕兩層,上承高大的塔身。塔身每面正中各闢一拱券式佛龕,龕內各塑蓮座和坐佛一尊,龕兩旁側立二脅侍,上加寶蓋、飛天。上部正中嵌有佛名磚,正南寶生佛,西南等觀佛,正西平等佛,西北惠華佛,正北大慈佛,東北普濟佛,正東慈悲佛,東南阿閦佛。塔身之上是十三層密檐,再上為塔剎。整個塔的造型端莊秀美,磚雕細膩生動,反映了遼代的建築工藝水平。

1985年,文物部門在維修該塔時,在塔的地宮中發現一件石函,蓋作覆斗式。整個石函除底面外,各面都刻有漢字銘文,共五千餘字,為我們了解和研究遼代瀋州佛教的發展提供了珍貴資料。

遼濱塔出土磚雕菩薩像

由石函銘文,我們得知,這座塔名叫無垢凈光舍利佛塔,塔內葬佛舍利一千五百四十六顆,下葬時間在重熙十三年(1044年) 四月十五日。建塔的願望是:「奉為太後、皇帝、皇後,諸王、公主千秋,文武百官恆居祿位,州尊太師(此指耶律庶幾) 福壽延長,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遼代中後期建塔慣用的祈祝詞。其建塔緣由是:「邑人李弘遂等百餘人,見武家莊東堝上,地維爽凱,平坦如鏡,以此,眾邑人請到前僧政沙門雲秀為功德主,轉請到僧法直為塔院主,共同發願造無垢凈光舍利佛塔一所。如有信心,請掛芳號。」除此之外,其餘都是題名。也就是施財參加建塔的各界人士的名錄,共計有一千餘人,包括官員、僧人、城鄉民眾。官員從瀋州昭德軍節度使耶律庶幾到中下級官吏;還有外地官吏和已退休的官吏。民眾從鄉貢進士到一般城鄉男女百姓;僧眾從高僧到普通僧人。有的施地,有的舍財。可見,修塔在當時的瀋州是一件大事,參與的人眾多,盛況空前,影響很大。

造經幢石造經幢始於唐,盛於遼,這可能與陀羅尼的信仰,特別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的信仰有關。據說這種陀羅尼能為人消災增福:

如果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的經幢上面的灰塵沾到身上,或它的影子覆罩在身上,或看到這種經幢,五逆十惡這樣的罪都可以消滅,能夠升天;如果每天誦讀一遍,那更會福德無限了。臨終時,十方聖眾,會打著華蓋來迎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很快就完成無上菩提的修行。

這種簡便易行的修行方式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所以,唐代以來,各地多立此陀羅尼經幢,稱為尊勝幢。當然,也有刻其他陀羅尼的。這些經幢被安放在通衢路口、寺廟、墓地等地方,所以,各地出土很多。

沈陽故宮的「大十面」就是一座尊勝幢。這種經幢一般都作八角形,由天蓋、幢身、幢座三部分組成,幢身為八面柱體,有四個寬面和四個窄面。主要刻梵文音譯佛頂尊勝陀羅尼,有的前面有啟請文,後面有記,記述立幢時間、立幢人以及為何立幢等內容。現存沈陽故宮的石經幢上的文字多已磨損不清,立幢年月等內容已不存,所以長期以來把它誤作唐代所立,其實是遼代晚期的經幢。這座石經幢最初發現於東華門外,當時有可能是立於瀋州十字路口上的。

千人邑等佛教組織盛行所謂千人邑,又稱千人社,是為了某項佛教活動而臨時組成的民間佛教組織。這些活動包括建塔、建廟等大的佛教修建活動,也包括請某經或講誦某經等佛事活動。這類組織的宗旨是「結一千人之社,合一千人之心,春不妨耕,秋不廢獲,立其信,導其教。無貧富後先,無貴賤老少,施有定例,納有常期,貯於庫司,補茲寺缺。」實際上,千人邑是資助佛教活動的一種民間組織,參加者多是佛教信徒,也有僧尼。千人邑是泛稱,不一定以千人為限,可多可少,每個邑社都有邑首或邑長。遼代這種邑社在各地十分普遍,在遼代瀋州也有許多這種組織。如小北門外崇壽寺白塔地宮出土的石函,銘文中就記載,在1107年修建崇壽寺鍾鼓樓和生天塔時,就成立有「生天塔邑」和「鍾樓邑」。在塔灣舍利塔地宮出土的石函上,有「上生邑」,可能是為請高僧講解上生經而組成的邑社。另外,新城子區石佛寺七星山上遼代舍利塔,在修建時,也組成了「建塔邑」,此事也記載於地宮出土的石函上。

塔灣塔出土瓷凈瓶

柳條湖遼張寧墓出土石經幢

佛教影響到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遼代出家十分普遍,據出土遼代墓誌等碑刻記載,無論契丹貴族還是漢族官吏,許多家庭都有子女出家。至於平民百姓,生活貧困,將子女送到廟里出家的可能更多。

另外,在遼代,人們起名時,往往喜歡起一些與佛教有關的名字,這種情況見於漢族,也見於契丹族,而且各階層都有。在無垢凈光舍利塔石函題名中,與佛教有關的名字很多,如:佛家奴、慈哥、佛女、吉祥奴、定光女、羅漢奴、文殊奴、沙彌、普賢奴、僧家奴、觀音奴、和尚奴等,可見佛教的影響。另外,還有許多冠以姓氏的「×家奴」,可能也與佛教有關。

佛教對葬俗的影響也很大。1980年11月,在沈陽市北柳條湖發現一座遼代墓葬。磚砌墓室,平面呈梯形,在墓室的中間放置一石棺,石棺內盛放骨灰。奇特的是,在石棺蓋上立置一小型石經幢,與蓋榫卯相接。經幢八面有七面刻「佛頂尊勝陀羅尼」,一面刻有「清寧二年丙申歲九月小庚辰朔二十九日乙時葬,前隨駕馬步軍都孔目官張寧男文質葬訖」等文字。這是張文質為其父張寧所立。張寧一名又見於塔灣舍利塔石函銘文,官職為「軍衙巡官」,與此張寧很可能是同一人。這種尊勝幢有立於墓前或封土上的,像這種立於石棺蓋上,還是第一次見到。可見,這位瀋州下級軍官張寧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另外,在瀋河區廣宜街、令聞街、山東堡等地都發現過遼代晚期火葬石棺墓。而漢族實行火葬,顯然是受佛教影響的結果。

⑹ 朱家角有什麼好玩的

大上海的後花園--朱家角

蒼蒼九峰北麓,茫茫澱山湖之濱,有塊四十七平方公里成摺扇形的古鎮,鑲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恰似澱山湖畔一顆璀璨的明珠,她就是聞名遐邇的千年古鎮朱家角。 鎮內河港縱橫,九條長街沿河而伸,千棟明清建築依水而立,三十六座石橋古風猶存, 名勝古跡比比皆是。

朱家角歷史淵源流長,據史料記載,在宋、元時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由於貫 穿全鎮的漕港河水運方便,遂商業日盛,煙火千家。至明萬曆年間正式建鎮名珠街閣, 又稱珠溪。清嘉慶年間編撰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名為鎮名,俗稱角里。朱家角以 她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賈雲集,往來不絕,曾以布業著稱江南 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明末清初,朱家角米業突起,帶動了百業興旺,時「長街三里,店鋪千家」老店 名店林立南北百貨,各業齊全,鄉腳遍及江浙兩省百里之外。

朱家角,水之美,橋之古,街之奇,園之精,酒之醇,花之香,讓人心曠神怡、 留連忘返……

古鎮歷史

蒼蒼九峰北麓,茫茫澱山湖之濱,有塊47平方公里成摺扇形的小鎮,鑲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澱山湖畔一顆明珠,如今這顆璀璨明珠又在「金色玉帶」——318國道的依託下,放射出更奪目的光彩。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千年古鎮朱家角,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為首批四大文化名鎮之一。
朱家角地處江、浙、滬二省一市交通要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靠虹橋國際機場,北連崑山,南接嘉興,西通平望,澱山湖下游、黃金水道漕港河穿鎮而過。鎮內河港縱橫,九條長街沿河而伸,千棟明清建築依水而立,36座石橋古風猶存,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在玩膩了一個個雷同價高的人造景觀後,人們莫不驚訝於上海市郊還有一塊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觀,在這里可以尋找一種回歸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無怪乎一位同濟大學的名教授在考察朱家角後,不覺贊嘆:「朱家角有這么豐富的文化遺產,不僅是上海一寶,也是國家的瑰寶」。台灣著名已故作家三毛,到此曾為「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而迷戀,為清淳幽靜,處處可畫、時時有詩的風情而陶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在視察了古鎮朱家角後,不禁欣然命筆,寫下了「全國歷史名鎮朱家角」幾個大字。

「小橋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這里的天然外景不禁被許多影視導演慧眼相中,而紛至沓來,把水鄉古鎮的婀娜風姿,一次次地搬上銀幕、電視,有時會出現幾部影視同時開拍的盛況,朱家角一時成了海內外影視競相拍攝的熱點,被人譽為「滬郊的好萊塢」。

名鎮朱家角歷史淵源流長,1958年大煉鋼鐵時,鎮人為了找鐵,曾奇跡般地把鎮北大淀湖車干,在湖底,人們意外地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遺物,被證明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1959年,又在澱山湖中撈起大量石刀、石犁、石紡輪、印紋陶片等,這些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代的遺物,足以證明數千年前朱家角的先民就在這里勞動生息、繁衍了。

1930年,鎮上出版的《驪珠報》上刊載過一段「鎮東祥凝浜發掘出東吳大將軍甘寧之墓」一事,更能證明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朱家角就已形成村落集市了。據史料記載,朱家角在宋、元時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鎮上的圓津禪院、慈門寺等古寺名剎均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可想而知,古鎮當時已人丁集居,初具規模。由於貫穿全鎮的漕港河水運方便,遂商業日盛,煙火千家。至明萬曆年間正式建鎮,名珠街閣,又稱珠溪。清嘉慶年間編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為鎮名,俗稱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有這樣描述:「今珠里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北接崑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亘,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過是里者,群羨讓耕讓畔之風猶古,而比戶弦歌不輟也,雖與高陽里,冠蓋
里媲美可也」。從中可領略到200年前朱家角之繁榮及人情風貌。

朱家角以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賈雲集,往來不絕,曾以標布業著稱江南,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時有詩曰:「魚米庄行鬧六時,南橋人避小巡司,兩涇(朱涇、楓涇)不及珠街閣,看盡圖經總未知」。明末清初,朱家角米業突起,帶動了百業興旺,時「長街三里,店鋪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貨,各業齊全,鄉腳遍及江浙兩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涇(朱涇、楓涇、泅涇)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說。

民國期間,米業鼎盛,所產青角薄稻,在上海米市獨占鰲頭,遠銷京城海外,每逢稻穀登場,最高峰達二、三萬石(1500—2250噸),日收油菜籽600噸,所產「朱家角菜油」行銷百里以外,遠近聞名,還有工業、手工業、錢庄典當、金融業、碾米廠、發電廠,均開全縣之首,起步早,發展快,時北大街、大新街,沿街兩側,大小商號,鱗次櫛比,全鎮坐商有千戶之多,夜市鬧如白晝。逢年過節,更有外地商販前來趕集,酒肆茶樓幾乎日夜營業,大商小販走街串巷,點心小吃通宵達旦,其時糶稻穀的農船,成千上百涌來,漕港河為之阻塞。

名鎮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風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顯現出江南水鄉之特色,山名叫澱山,山雖不高,名氣極大,為浙西天目余脈,此山為始,如登山望湖,有「淀峰晚照」一景可賞。

湖,即天然淡水澱山湖,面積達62平方公里,湖東區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區,有11個杭州西湖面積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區蘆葦輕搖,驚起野鴨水鳥,頓覺遠離塵囂,心曠神怡。名鎮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鎮特色的人文景觀,是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如果說九百歲的水鎮周庄小巧精緻、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鎮朱家角則具氣勢磅礴、大家閨秀的風采。首先朱家角古鎮面積達1.5平方公里,為周庄面積的三倍多,家大,自然遊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將朱家角分成兩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兩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崗岩石的街面,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築及眾多的歷史遺跡。

一橋,當推滬上第一石拱放生橋,也是江南地區最大的五孔大石橋,氣勢磅礴。站在橋頂,看七月廿七搖快船,是再好莫屬,而其他三十幾座古石橋之壯美也並不遜於周庄,論構築和工藝,朱家角中和橋和西柵橋較周庄雙橋更堅,而那些特色橋更是周庄無法比擬的。三步之遙的「高低橋」,「微縮景觀」的課植橋,「咭咯」作響的戚家橋,「紀念國恥」的永豐橋……。

一街,那是滬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經滄桑,還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線天」獨特構築,令人嘖嘖稱奇。有「長街三里,店鋪千家」之稱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紅燈籠高掛,成為江南古鎮最熱鬧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鎮所望塵莫及的。

一寺,是報國寺,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內緬甸白玉雕成的釋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贈送的第一尊白玉觀音及千年古銀杏,稱為報國寺「三寶」。

一廟,是城隍廟,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城隍廟,青瓦黃牆,飛龍翹角,吉祥葫蘆,花格落地長窗,呈現古意盎然、香煙裊繞、肅穆壯麗的景象。其中「斗拱戲台」、「木刻橫梁」及「中堂畫軸」(現已廢)被稱為城隍廟「三寶」,十分罕見。

一廳,是席氏廳堂,集江南豪門大富人家建築之大成,特別「牆門磚雕」堪稱一絕,其圖案優美,雕花之精細,技法之高超,讓人嘆為觀止。一館,即是「王昶紀念館」,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進士、刑部右侍郎,稱為「吳中七子」的王昶的臘人臘像、詩字畫、碑刻、織布機、老式床等近百件實物展品,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晶位極高。

二園,是課植園和珠溪園,一個古老,一個現代;一個龐大,一個精巧,相映成趣。課植園是一處庄園式園林建築,佔地96畝,園由馬文卿建於1912年,乃寓「一邊課讀,一邊耕植」以應園名,園內建有書城,又辟有稻香村,園中亭台樓閣,廊坊橋樹,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各種建築及生活用房200餘間,布局錯落有致,疏密得體,構思精巧,在私人園林建築中實為罕見。而珠溪園,則建於1956年,佔地70餘畝,小巧玲瓏,景色優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園,各具特色,還辟有兒童樂園、餐廳、茶室、商店,為休息、進食、購物、遊玩於一體的理想場所。

三灣,即:三陽灣、轎子灣、彌陀灣。人行街上,前後左右都是房,以為到了路盡頭,直角拐彎,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產生別有洞天的奇妙感覺,這種在老街上出現奇特拐彎的景觀,是其他古鎮難得一見的,非朱家角不能見到。

二十六弄,實際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條,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網路式棋盤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聞遐邇,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鎮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陣,趣味無窮,尋古探幽,領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近年,「古弄旅遊」越來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們的青睞,是一項頗有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的處女地。

名鎮朱家角迷人之處還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築多,河埠、纜石、茶館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是讀書做學問的風水寶地,歷來文儒薈萃,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有清代學者王昶、御醫陳蓮舫、小說家陸土諤、報業巨頭席子佩、畫僧語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築多。歷史上許多富貴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園造宅,全鎮古宅建築有四、五百處之多,風火牆、石庫門、牆門人家隨處可見。「三泖漁庄」、「王昶故居」、「福履綏祉」,還有席氏廳堂、陸氏世家、陳蓮舫故居、仲家廳堂等數十處,還有無數沿街明清建築,飛檐翹角,黛瓦粉牆,明清風格組成一幅明清水墨畫卷。

三是河埠、纜石、茶館多。朱家角是水的故鄉,水多橋多,河埠多,緊挨在一起的纜船石,也不計其數,那造型各異的水橋,那千姿百態的纜船石,布滿全鎮的大河小巷,這些江南水鎮特有的景觀,細細欣賞觀察,不覺令人興趣盎然,耐人尋味,簡直是歷史、文物、建築、風情、藝術等內容構成的綜合體。有凸出石駁岸的「兩面河灘」,有凹進石駁岸的「單面河灘」,更有「人從前門進,河灘從屋後出」的「隱身河埠」。而那些鑲嵌在水巷石駁上的花崗石浮雕纜船石更是琳琅滿目,趣味無窮,有的雕成牛角,有的鑿成寶劍,有的刻成怪獸,面目猙獰,有的琢成如意,呈現吉祥、古樸的美,這些已有幾百年歷史的雕刻藝術將古鎮點綴得更具風韻。古鎮茶館,大多集中在放生橋、北大街一帶,不下十幾爿之多,有豪華型新辟的「放生橋茶樓」,有年代久遠古老的「俱樂部茶樓」,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樓」,也有排門板門面、幾張桌子幾條長凳,簡易廉價的農家茶館,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館開到遊船」上的「遊船茶館」,分為兩層,艙內頂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還備有電視、撲克、象棋、干濕點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橋、看水景、聽流水,煞是優哉悠哉,不亦樂乎。

名鎮朱家角水之美、橋之古、街之奇、園之精,不臨其境,難言其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弄,不走拱型石橋,不乘咿呀小舟,又如何體現「船在水上行,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老街古橋

◎北大街 又稱「一線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築第一街,全長兩里多路,其東起放生橋,西至美周弄的三百多十,是最富有代表性的明清建築精華所在。這里,舊式民宅鱗次櫛比......

◎井亭街 臨街面水是密密稠稠的民居宅第,一式灰瓦疊疊、白牆片片,布局緊湊而典雅。她不屬於朱家角的繁華街道,但因為民居集聚,所以以前也有多處店鋪,銷售南、北干貨, 日用雜貨等生活用品......
◎慈門街 是百年老店涵大隆醬園的後院,內有文昌閣、九碑廊、龍泉地等。現為集商業、旅遊、娛樂為一體的商貿城......
◎角里古弄 石板老街、黛瓦民宅、深巷幽弄一無不展現朱家角典型的江南民居風貌。全鎮九條老街,假依著漕港條條支流,構成宛如一把張開的大摺扇。那臨水而建、密密稠稠的民居宅第,一式灰瓦疊疊......

◎放生橋 橫跨於鎮東首漕港河上。5孔石拱,全長 70.8米,寬5.8米,高7.4米,是上海地區最長、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橋,稱為」滬上第一橋」。古時24里長漕港河僅此一座大橋......
◎泰安橋(何家橋) 俗稱何家橋,始建於明代萬曆十二年(1584年),為單孔拱形石橋,位於漕港河口的名剎圓津禪院門前。高且陡,是全鎮最陡的一座石拱橋,橋堍豎立旗竿石兩塊,系懸路燈所用......
◎平安橋(戚家橋) 位於大新街口,建於明代,系磚、石、木混合結構,舊時這里稱平安里,故名平安橋。橋身及橋基為花崗石條,兩旁扶手用青磚砌就,中間扶手欄桿是二根原木,不加任何修飾,自然樸素......
◎福星橋(西柵橋) 建於清雍正二年(1774年),在鎮的西市梢,古時水鄉市梢大多沒有木柵,為安全每到晚上關閉柵門,禁止外來船隻通行,所以這里為湖楷港西柵口,故稱西柵橋,亦稱西石橋.......
◎永豐橋(詠風橋) 詠風橋橫跨江面,連接東、西湖街,建於明代天啟七年(1627年)又名詠豐橋,建橋時,當地居民指望永遠豐衣足食,故起名詠豐橋。詠風橋橋基用磚砌成,橋面用石條鋪成磚石結構的石板橋......
◎廊橋(惠民橋) 惠民橋座落在名街--北大街橋梓彎處,橫跨市河之上,東堍是商業中心北大街,西堍漕河街(亦稱廟前街)。這是古鎮唯一的木結構橋,也是最獨特的木橋......

旅遊服務

古鎮內 講解費半天:80元/團(30人以內),全天120元/團(30人以內)
區外周邊景區 講解費半天:120元/團(30人以內),全天200元/團(30人以內)
英文講解員
古鎮內 講解費半天:120元/團,全天:200元/團(30人以內)

太詳細了寫不下~~
http://www.zhujiajiao.com/homepage.asp 這個是朱家角的網站 很詳細的
參考資料:http://www.zhujiajiao.com/homepage.asp

⑺ 徽州磚雕的起源

徽州磚雕由明代徽州窯匠鮑四首創。相傳鮑四跟父輩學會了燒窯活計,磚瓦生意雖好,但燒磚要花去不少時間和人力,賺不了幾個錢。他看那些徽商會做生意的往往都富了回來,大把大把的錢鈿往外掏,眼饞得很,便買了磚窯到淮安去做生意。鮑四幾年生意一做,賺了無數的錢財,竟成了徽州首富。
他非常得意,就處處表現自己有錢,在淮安修了鮑四廟,塑了自己的全身像,又揭榜要造一條鮑四街,說自己錢財無數。這時一個手抱長頸瓶,瓶插楊柳枝的中年婦女,來到鮑四面前一個嵇首說:「鮑老闆,你別吹牛,世上只有技藝無盡頭,哪有什麼錢財無限。」
鮑四聽了漲紅了臉,說:「你會什麼技藝!」中年婦女說:「我會做蓮花」鮑四不信,憑借自已錢多,提出要打賭,自己一步放一個元寶,對方得跟著放一朵蓮花,一決輸贏。那婦人滿口答應,向前走一步,用手往地上一指,地上便現出一朵蓮花,鮑四便跟在後面放上一隻元寶。這樣一步一放,半里路下來,那婦人的蓮花還有,但鮑四的元寶沒有。鮑四隻好認輸,淮安人使用地上的元寶在那放蓮花的路面上蓋了街房,起名叫「蓮花街」。鮑四一下身無分文,只得砸了廟 中的自身像,湊了點盤纏,回到徽卅,只得又重操舊業——燒窯。有人告訴他那以蓮花賭元寶的婦女是觀世音,鮑四領悟,「錢財有限,技藝無窮」是神仙教誨,從此一心歸門燒磚,由於對蓮花印象太深,便燒起蓮花磚,漸漸又在磚上刻了花木、蟲魚、人物、樓閣。三年後,鮑四技藝逐漸嫻熟,收了幾個門人一心研究磚雕。其時,一些徽商發財致富後,紛紛回故鄉大興土木,修詞堂,建宅第,往往不惜重金。秀麗精美、清新淡雅的磚雕被廣泛應用。從此徽州磚雕發展起來,名揚全國。

⑻ [有分,急,在線等]給「磚雕」調查小組起名!

XXX(主辦單位名稱)磚雕紋飾 特別調研小組

⑼ 我有一個賣瓦和磚雕的門市想設計起名

門市店 磚瓦店

閱讀全文

與磚雕起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