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原有哈好玩的地方
太原節日
太原酒店
太原餐飲
太原娛樂
太原購物
太原特產
太原交通
太原服務
太原基本資料
太原景點列表:
《晉祠銘》碑 白塔 碑林公園 北武當山 濱河公園 常家莊園 城市人工森林公園 崇善寺 純陽宮 大佛寺(凈因寺) 東緝虎營 多福寺 兒童公園 汾河二庫風景區 奉聖祠 傅山書法碑林公園 光化寺 金剛堰 晉祠 晉祠公園 晉竇大夫祠 晉府滄桑 晉陽古城遺址 晉陽湖 崛圍山風景區 開化寺連理塔 劉胡蘭紀念館 龍山石窟 馬道坡 漫山閣 蒙山大佛 南十方院(白雲寺) 難老泉 龐泉溝 七府墳 清真古寺 三國演義城 山西省博物館 聖母殿 聖壽寺 雙塔 雙塔烈士陵園 雙塔寺(永祚寺) 太山寺 太原動物園 太原古街巷 天地壇 天龍八景 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龍山石窟 天寧寺 天主教堂 童子寺燃燈塔 五一廣場 西華門 獻殿 杏花村 杏花嶺 玄中寺 迎澤公園 魚沼飛梁 豫讓橋 中國煤炭博物館 周柏唐槐
白雲寺
白雲寺俗稱南十方院,在太原城區東南8公里的紅土溝。它在我市諸多十方院中,以規模宏大、布局別致、環境幽雅而著稱,列為十方院第一。
狄仁傑名跡
唐代著名宰相狄仁傑(630——700)字懷英,太原狄村人,曾以明經(相當於後來的進士)舉,任並州都督府曹,轉大理丞,歷任寧州、豫州刺史。武則天執政時,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鑾台平章事(即宰相)。
東緝虎營
太原市有兩條街叫做「緝虎營」。一條位於解放路東側,名「東緝虎營」;一條位居解放路西側,名「西緝虎營」。它們隔解放路相望。追溯東、西緝虎營的成街歷史及得名緣起,似需上及明初。早在明洪武年間,這兩條街實為一街,街名叫做「廣昌府前街」。因此街位於廣昌王朱濟熵府宅之前,故名。廣昌王朱濟熵是第一代晉藩朱(木岡)的七兒子,所以廣昌王府也別稱「七府」,由是之故,廣昌府前街也稱「七府前街」。據說晉王有七個兒子,其七子聰明尚武,頗受青睞,當年晉王府兵丁便由廣昌王轄帶,駐於廣昌王府一帶,所以廣昌府前街俗稱「七府營」。
金剛堰
南起桃園一巷,北至勝利街西口的金剛堰路,沿著汾河的流向,南北伸展,平坦開闊,它是太原城區汾河東岸的一條主要街道,長度接近四公里,寬度則逾45米。
金剛堰路,得名於金剛堰,而金剛堰,追名索意,原本是一條防禦汾河汛期泛濫的攔洪壩堰,根本不是一條街巷。這一點從這三個字的字面上即可得到顯而易見的應證。
崛圍山
崛圍山景區位於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汾河西岸呼延村一帶。山勢磋峨高聳,山峰曲折迂迴,上山要弓背環繞而行,古稱「屈圍」,今稱「崛圍」。崛圍山山巒疊翠,鬱郁蔥蔥,宛如翻卷著的茫茫綠海,四季景色各異。尤其是秋菊綻黃、白露結霜的晚秋季節,巨石罅岩、灌木叢中,遍布著紫中透紅的片片紅葉,坡、梁、溝、岔間捲起了層層的紅色浪濤,漫山遍野,煞是好看。「崛圍紅葉」是舊陽曲八景之一。
龍山石窟
位於太原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是我國僅有的道教石窟,開鑿於元代初年,由全真教道士宋德芳(道號披雲子)主持興建。原來同時興建的道觀「昊天觀」已經殘破,但道教石窟保存完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娘子關瀑布
娘子關風景區,位於陽泉市東約40公里處,地勢險要, 為三晉門戶和交通咽喉,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相傳唐初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頌兵駐守,遂攻故名「葦澤關」為今名「娘子關」。娘子關口,山地雄山戰,水流回溢,瀑布飛濺,實融自然、人文風景於一體的旅遊勝地。娘子關風景交通十分便利,東有陽泉市直線通往景區的旅遊班車,西有河北井經縣(距景區30餘公里)開經景區的公共汽車。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山西省方山、交城兩縣境內,面積10466公頃,1980年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禽褐馬雞和暖溫帶亞高山針葉林。
山西省博物館
位於太原市東南上官巷內,原是文廟,後為山西省圖書博物館,1953年改為山西省博物館。始建於金大定年間,明清重修擴建。清光緒七年(1881年)由市西原廟址遷移到此。
雙塔寺
位於太原市區東南郝庄村南,原名永祚寺,由於「雙塔凌霄」,成為太原的標志。
雙塔寺,創建於明代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相傳由明代萬曆皇帝之母宣文太後出資,佛教高僧佛燈和尚主持修建。兩塔相距60米,塔高54.85米,十三層,底層高7米,八角形,磚石結構。
太原市動物園
位於新建北路中段東側,佔地面積760畝,其中水面260畝,它是山西省唯一的專業性動物園,園內遍植樹木花卉,並以大量盆花點綴其間。白色拱橋橫跨南北湖,三條平坦寬闊的園路通往各動物展區。
天龍山
天龍山,原名方山,屬呂梁山脈分支,海拔1700米,位於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晉祠景區14公里。有專用公路相連。天龍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蔭,溪泉鳴澗,氣候涼爽。早在東魏時高歡建了避暑宮,北齊高洋建了天龍寺,並都開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稱,從此,天龍山聲名大振。
迎澤公園
迎澤公園,因位於古太原城門附近而取名。它居於市中心寬闊的迎澤大街中段,交通便利,視野開闊,是太原市內最大的公園。
迎澤公園,總面積666900平方米,迎澤湖水面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魚沼飛梁
位於聖母殿前,是我國現存古橋中唯一的一座十字形橋梁。晉祠的這座魚沼飛梁始建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整個梁架都是宋代的遺物。橋面呈十字型,把聖母殿和獻殿連為一體,給人以一種展翅欲飛的感覺,「飛梁」之意,當在於此了。
中國煤炭博物館
中國煤炭博物館座落在太原市迎澤大街和晉祠路交匯處,佔地面積6公頃,總建築面積35000平方米,有陳列廳、學術報告廳、多功能放映廳和辦公研究樓組成。
崇善寺
崇善寺位於太原市上馬街中部南側,原名白馬寺,後改延壽寺,明初建為崇善寺。系「三晉名剎」,游覽勝地。
明洪武十六年(1383),晉王朱綱(朱元璋的第三子)為紀念其母孝慈高皇後,差岳丈永平侯謝成奏請朱元璋欽准,在白馬寺舊址上建築(擴建)新寺,歷時8年,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竣工。崇善寺原佔地面積14萬平方米,沿中軸線由南往北,建有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大悲殿、金靈殿等6座正殿。每個正殿兩旁均配建左右對稱的偏殿、畫廊和方丈院。在這浩瀚的建築群中,最雄偉的是大雄寶殿,面寬九間,高約33米,四周圍以白石欄桿,屋頂裝飾螭首、海魚等,被譽為「玉佛殿」。
大殿兩旁築兩條半壁長廊,繪以佛傳故事和經變故事壁畫,更加突出了大殿的主體地位。這座龐大的群體建築,平面布局之恢宏嚴謹;建築規模之雄偉宏大;造型藝術之奇特精湛,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也反映了興建佛寺的那種「費竭財產,務存高廣」,「層宇奢侈,博敞宏麗」的遺風。遺憾的是,寺於清同治三年(1864)十月十五日,被一場大火所吞噬,僅存大悲殿一組建築,即現在的崇善寺。清光緒八年(1882),山西巡撫張之洞倡議,在崇善寺的廢墟上建起一座規模巨大的文廟,使崇善寺一分為二。對於它輝煌的過去,我們只能觀看寺內現存明代繪制的「崇善寺平面圖」藉以神遊,而不能親睹了。 現存的崇善寺,有山門、鍾樓、大悲殿、東西廂房和西小院等,佔地面積僅3000平方米,為原寺的四十六分之一。解放後得到政府的精心維護,恢復了原來的風貌,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山西省佛教協會所在地。崇善寺無論是宏麗軒昂、舒展健美的木構建築,還是造型奇特、比例勻稱的密宗造像;無論是構圖豐滿、色彩絢麗的壁畫摹本,還是從宋迄今的各種佛藏版本,以及各種雕刻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印刷技術和宗教歷史的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大悲殿是現崇善寺的主體建築,矗立在寬厚的台基上。殿前有平曠的「凸」字形月台,殿身面寬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出檐深遠,黃綠琉璃瓦剪邊,通高近20米。殿內正面須彌座上,三尊泥塑貼金菩薩並立,通高8.3米,為觀音、文殊、普賢,稱為「三大士」。三尊造像,比例適度,身容敦肅,體態健碩,面像豐圓,顏貌舒泰,服飾華麗,衣紋流暢,具有一種溫文敦厚、雍容華貴、秀麗嫵媚、和藹慈祥、可親可敬的神韻,是我國明代雕塑藝術的傑作。 正中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據稱,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觀世音」,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而稱「觀音」,道場在浙江定海普陀山,其生日為夏歷二月十九,成道日為夏歷六月十九,涅磐日為夏歷九月十九。觀音菩薩有各種不同的形象,大悲殿內的千手千眼觀音屬密宗(佛教的一個宗派)所屬六種形象之一。觀音菩薩的左側是千手千缽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以智慧和能言善辯著稱,故其名號為「大智文殊」,道場在山西五台山。塑於大悲殿內的這尊文殊立像,只有三頭六臂,之所以稱千手千缽,是因為她身後的相輪是由一圈圈手臂組成,而每隻手都托著一個金缽,每個金缽中都端坐著一尊雕刻精細、玲瓏剔透的釋迦佛,據說也是文殊的變相之一。從造形可以看出他的智慧確實大得很,據佛經講,一隻手持一個體,代表一個僧人,千手千缽代表一千個僧人,而千手千缽實際是「無數」的代名詞。這樣「無數」僧人的智慧集於一身,智慧當然就是無限的了。
大佛寺
大佛寺又名凈因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坐北向南,東臨汾水,古柏參天,雜樹交蔭。碑文記載,漢時土山崩壞,裂陷成洞,洞內土丘高及十丈,形似佛像,傳為山崩佛現,乃佛教凈土之因緣,故在此建寺。據考證,寺始建於北齊,金泰和五年(1205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現存除垂帶下端兩軀石獅為金代雕刻外,余皆明清遺物。寺分前後兩進,前院有天土殿和東配殿,中部有卡牆和垂花門相隔,後院有大雄寶 殿、羅漢殿和地藏殿。各殿塑像清代曾予裝繪,已失明塑風格。寺址兩側,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依山崖築有重檐歇山式樓閣一座,閣內土洞深邃,供一佛二菩薩。佛高9米,結跏跌坐,前有二菩薩分侍左右,皆為明物。寺旁古柏,長勢奇特、怪異,俗稱「土堂怪柏」,為太原一大奇觀,亦為晉陽一景。
奉聖祠
奉聖祠全稱十方奉聖禪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南郊晉祠南側。原為唐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建為寺,今已殘壞。寺北浮屠院有舍利生生塔一座,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塔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八角七級,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並繞以琉璃勾欄,可供憑倚,登塔遠眺,晉汾景色盡收眼底。「寶塔披霞」 為晉祠外八景之一。
晉祠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瓮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游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游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台起,經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獻殿、鍾鼓樓、魚沼飛梁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台閣、讀書台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台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庄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魚沼飛梁,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金人台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抬回金人台。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 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卧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山西-純陽宮
是山西省博物館專題陳列部,簡稱省博物館二部,位於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原為供奉道教中的「神仙」—唐代道士呂洞賓修建的,元代始建,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91年)擴建,清乾隆間增築巍閣三層。
純陽宮為一進五層院落,亭台樓閣皆備,牌坊門廡齊全,復道行空,樓廊環繞,是一處小巧玲瓏、風格別致的道教古建築群。門前有四柱三樓木牌坊,主要建築為:呂祖殿、方形單間迴廊亭及巍閣。四圍建配房和磚卷窯洞。呂祖殿為主殿,面闊三間,極壯觀,殿後兩院為巍閣最高,登閣環眺,市內景色歷歷在目。前院亦樓閣式建築,平面為方形抹角,四隅建八角攢尖亭,益增雅趣。解放後又增設假山,建關公亭及碑廊二十盈。
現在館內展出了山西文物的精粹部分,分成大小20個陳列室。這些陳列室有陶瓷、銅器、漆器、琺琅、石刻雕塑、玉石竹木牙雕、書法、繪畫、碑貼、刺綉等專題展品。這些展品對研究我國歷史、文字學、工藝美術和冶煉鑄造技術等具有重要價值。
太山寺
位於太原市西南23公里風峪溝北。四周叢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隱其間,非登臨不得見。據碑文記載,始建於唐景雲元年(710年)。原為道教廟宇,名昊天祠,明初改為佛寺。
金元時,寺廟被毀,明代重建,為附近佛寺之首。寺址因山勢建造,高低錯落,主從有致,樓台殿閣,參差其間,自成格局。依次有山門、鍾鼓樓和兩廂廊。有唐景雲二年大碑矗立與前院東隅。登台級有大雄寶殿一座,後部山腰有六角形觀音閣與文殊、普賢二殿。殿內塑像俱全,與殿閣同為明嘉靖17年(1538年)所造,塑工洗煉,色澤純朴,面形、衣飾、神態等極富明塑像中俏麗俊秀的風格。寺後面有石構建築3楹,名蓮花寶洞,以示佛教中八寶蓮花觀之義。洞中積水緩緩流向洞外,頗有雅緻。
太原古街巷
太原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所以這里有不少留著歷史味道的街道。就像太原人自己說的,南北走向的叫路,東西走向的叫街。看看地圖,再走一走,真的是這樣。東西走向的街最好的是又寬又長的迎澤大街,一出火車站,的士就帶我上了這條大街,以後只要出賓館就少不了走這條街。它橫穿了太原城。東西走向的建設路,並州路,解放路,我也走過。不過走得最明白的還是解放路。因為從有名的商品街柳巷穿出來就上的是解放路。
太原清真寺
位於解放路南段東側。木構牌樓臨街矗立,在周圍高大的現代建築群中,耀眼奪目。門額正書「清真古寺」,系清順治二年(1645)太原知府王覺民的手跡。清真寺始建的確切年代,目前尚難確定,從建築風格來看,系元末明初所建。
清真寺為二進院,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原有面積5000平方米),有伊斯蘭教特有的建築,如大殿(禮拜殿)、講堂(講經堂)、水房(沐浴室)、省心樓等,布局緊湊嚴整。寺院開有東西兩門,1958年擴建解放路前,東門為正門,面臨狹窄的東米市牛肉巷。擴建解放路後,西門改為正門,面臨寬闊的解放路大街。 省心樓,是教民們懺悔的地方,面對東門入口,峭立於庭院中央。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四周檐角雙層飛翹,底層外圍紅漆木柱內傾支撐,玲瓏俊俏。內有明代著名學者方孝孺的題匾:「聲吟不及清」,字為草體,龍飛鳳舞,堪為書法珍品。省心樓的西北、西南兩側,六角碑亭對峙。北亭石碑立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碑面刻文為康熙皇帝的詔諭,「文革」期間大都被鑿。
南亭石碑立於清同治七年(1868),正面鐫刻明代洪武皇帝對回教的百字御贊文。背面刻有北宋黃庭堅、元代趙子昂、清代傅山、劉石庵等書法家的題詞題名。 庭院的西面是講經堂和防火牆。講經堂是宣講《古蘭經》和傳教的場所。防火牆將古寺分隔為兩院,距大殿約8米,與大殿等寬,與殿前檐等高,牆厚1米,中開鐵門。如果前院失火,只要把鐵門關閉,即可使大殿免遭火災。這種防火措施,在我國古建築中尚不多見。 穿過防火牆,即是原第二進院。迎面是古樸恢宏的禮拜大殿,為清真寺的主體建築,是教徒們做禮拜的場所。
禹王洞
禹王洞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城東南20公里的系舟山腰,處於太原與五台山旅遊的必經之路。俗稱仙人洞,亦稱仙登窯,相傳大禹曾在此系舟治水,洞內有一石像,酷似禹王,後改稱禹王洞。金代詩人元好問墓及野史亭,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貂嬋故里以及福田寺等名勝古跡也在溶洞附近。
禹王洞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洞,稱得上一個寶洞,洞內色彩斑讕,氣象萬千,仙氣繚繞,靈光泛動,卻終因「養在深閨人未識」,只能昏昏然,寂寂然,沉沉一睡便是數千年。據地質部門提供的資料認為:大約四億年以前,這里曾是一片蠻荒,一片汪洋。七千萬年以前,華北發生造山運動,海床上升為陸地,形成現在的太行山脈,後由於碳酸鹽侵蝕岩層,形成繁多的記載:「仙人洞,在福田寺左,相傳通平山縣,產瑪瑙,內有遺蛻二,長丈余,大如斗。」
禹王洞集驚、險、奇、美於一體,它究竟有多深,至今仍是個謎。目前已探明的洞深約2000餘米,已整修出可供遊人參觀的有四層共三廳十洞,長約700餘米。禹王洞是一天然石灰岩溶洞,洞內洞連洞,路通路,九曲回環,色彩斑斕,奇洞怪石,造型奇特。內有「八戒化石」、「子母獅子」、「刺蝟游洞」、「睡獅初醒」、「萬佛朝聖」、石筍、石柱、石花、石瀑、石佛、石塔等數不勝數,眾多的自然景觀,使人贊嘆不已,流連忘返。洞外山勢雄偉,森林茂密,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花香鳥語,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禹王洞四周綠樹成蔭,花草遍地,小河流水,鳥獸蟲魚,是一個集登山、旅遊、探險、避暑為一體,驚險奇特,人稱「華北第一洞」的旅遊勝地。1992年林業部已正式批准禹王洞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禹王洞洞口海拔1768米,洞內常年恆溫8—11℃,盛夏之時,洞內涼氣習習,隆冬季節,洞里溫暖如春。
忻州與外界在這里溝通。伴隨著滾滾而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禹王洞成了忻州了解外界、外界了解忻州的重要窗口。通過禹王洞,忻州正及時地捕捉著外界的信息;通過禹王洞是,忻州也正不失時機地重塑著自己的形象;通過禹王洞,忻州人還架起了走出封閉、走向明天。走向輝煌的金色「橋梁」。
❷ 五月十九太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太原景點列表:
《晉祠銘》碑 白塔 碑林公園 北武當山 濱河公園 常家莊園 城市人工森林公園 崇善寺 純陽宮 大佛寺(凈因寺) 東緝虎營 多福寺 兒童公園 汾河二庫風景區 奉聖祠 傅山書法碑林公園 光化寺 金剛堰 晉祠 晉祠公園 晉竇大夫祠 晉府滄桑 晉陽古城遺址 晉陽湖 崛圍山風景區 開化寺連理塔 劉胡蘭紀念館 龍山石窟 馬道坡 漫山閣 蒙山大佛 南十方院(白雲寺) 難老泉 龐泉溝 七府墳 清真古寺 三國演義城 山西省博物館 聖母殿 聖壽寺 雙塔 雙塔烈士陵園 雙塔寺(永祚寺) 太山寺 太原動物園 太原古街巷 天地壇 天龍八景 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龍山石窟 天寧寺 天主教堂 童子寺燃燈塔 五一廣場 西華門 獻殿 杏花村 杏花嶺 玄中寺 迎澤公園 魚沼飛梁 豫讓橋 中國煤炭博物館 周柏唐槐
白雲寺
白雲寺俗稱南十方院,在太原城區東南8公里的紅土溝。它在我市諸多十方院中,以規模宏大、布局別致、環境幽雅而著稱,列為十方院第一。
狄仁傑名跡
唐代著名宰相狄仁傑(630——700)字懷英,太原狄村人,曾以明經(相當於後來的進士)舉,任並州都督府曹,轉大理丞,歷任寧州、豫州刺史。武則天執政時,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鑾台平章事(即宰相)。
東緝虎營
太原市有兩條街叫做「緝虎營」。一條位於解放路東側,名「東緝虎營」;一條位居解放路西側,名「西緝虎營」。它們隔解放路相望。追溯東、西緝虎營的成街歷史及得名緣起,似需上及明初。早在明洪武年間,這兩條街實為一街,街名叫做「廣昌府前街」。因此街位於廣昌王朱濟熵府宅之前,故名。廣昌王朱濟熵是第一代晉藩朱(木岡)的七兒子,所以廣昌王府也別稱「七府」,由是之故,廣昌府前街也稱「七府前街」。據說晉王有七個兒子,其七子聰明尚武,頗受青睞,當年晉王府兵丁便由廣昌王轄帶,駐於廣昌王府一帶,所以廣昌府前街俗稱「七府營」。
金剛堰
南起桃園一巷,北至勝利街西口的金剛堰路,沿著汾河的流向,南北伸展,平坦開闊,它是太原城區汾河東岸的一條主要街道,長度接近四公里,寬度則逾45米。
金剛堰路,得名於金剛堰,而金剛堰,追名索意,原本是一條防禦汾河汛期泛濫的攔洪壩堰,根本不是一條街巷。這一點從這三個字的字面上即可得到顯而易見的應證。
崛圍山
崛圍山景區位於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汾河西岸呼延村一帶。山勢磋峨高聳,山峰曲折迂迴,上山要弓背環繞而行,古稱「屈圍」,今稱「崛圍」。崛圍山山巒疊翠,鬱郁蔥蔥,宛如翻卷著的茫茫綠海,四季景色各異。尤其是秋菊綻黃、白露結霜的晚秋季節,巨石罅岩、灌木叢中,遍布著紫中透紅的片片紅葉,坡、梁、溝、岔間捲起了層層的紅色浪濤,漫山遍野,煞是好看。「崛圍紅葉」是舊陽曲八景之一。
龍山石窟
位於太原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是我國僅有的道教石窟,開鑿於元代初年,由全真教道士宋德芳(道號披雲子)主持興建。原來同時興建的道觀「昊天觀」已經殘破,但道教石窟保存完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娘子關瀑布
娘子關風景區,位於陽泉市東約40公里處,地勢險要, 為三晉門戶和交通咽喉,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相傳唐初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頌兵駐守,遂攻故名「葦澤關」為今名「娘子關」。娘子關口,山地雄山戰,水流回溢,瀑布飛濺,實融自然、人文風景於一體的旅遊勝地。娘子關風景交通十分便利,東有陽泉市直線通往景區的旅遊班車,西有河北井經縣(距景區30餘公里)開經景區的公共汽車。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山西省方山、交城兩縣境內,面積10466公頃,1980年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禽褐馬雞和暖溫帶亞高山針葉林。
山西省博物館
位於太原市東南上官巷內,原是文廟,後為山西省圖書博物館,1953年改為山西省博物館。始建於金大定年間,明清重修擴建。清光緒七年(1881年)由市西原廟址遷移到此。
雙塔寺
位於太原市區東南郝庄村南,原名永祚寺,由於「雙塔凌霄」,成為太原的標志。
雙塔寺,創建於明代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相傳由明代萬曆皇帝之母宣文太後出資,佛教高僧佛燈和尚主持修建。兩塔相距60米,塔高54.85米,十三層,底層高7米,八角形,磚石結構。
太原市動物園
位於新建北路中段東側,佔地面積760畝,其中水面260畝,它是山西省唯一的專業性動物園,園內遍植樹木花卉,並以大量盆花點綴其間。白色拱橋橫跨南北湖,三條平坦寬闊的園路通往各動物展區。
天龍山
天龍山,原名方山,屬呂梁山脈分支,海拔1700米,位於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晉祠景區14公里。有專用公路相連。天龍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蔭,溪泉鳴澗,氣候涼爽。早在東魏時高歡建了避暑宮,北齊高洋建了天龍寺,並都開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稱,從此,天龍山聲名大振。
迎澤公園
迎澤公園,因位於古太原城門附近而取名。它居於市中心寬闊的迎澤大街中段,交通便利,視野開闊,是太原市內最大的公園。
迎澤公園,總面積666900平方米,迎澤湖水面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魚沼飛梁
位於聖母殿前,是我國現存古橋中唯一的一座十字形橋梁。晉祠的這座魚沼飛梁始建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整個梁架都是宋代的遺物。橋面呈十字型,把聖母殿和獻殿連為一體,給人以一種展翅欲飛的感覺,「飛梁」之意,當在於此了。
中國煤炭博物館
中國煤炭博物館座落在太原市迎澤大街和晉祠路交匯處,佔地面積6公頃,總建築面積35000平方米,有陳列廳、學術報告廳、多功能放映廳和辦公研究樓組成。
崇善寺
崇善寺位於太原市上馬街中部南側,原名白馬寺,後改延壽寺,明初建為崇善寺。系「三晉名剎」,游覽勝地。
明洪武十六年(1383),晉王朱綱(朱元璋的第三子)為紀念其母孝慈高皇後,差岳丈永平侯謝成奏請朱元璋欽准,在白馬寺舊址上建築(擴建)新寺,歷時8年,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竣工。崇善寺原佔地面積14萬平方米,沿中軸線由南往北,建有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大悲殿、金靈殿等6座正殿。每個正殿兩旁均配建左右對稱的偏殿、畫廊和方丈院。在這浩瀚的建築群中,最雄偉的是大雄寶殿,面寬九間,高約33米,四周圍以白石欄桿,屋頂裝飾螭首、海魚等,被譽為「玉佛殿」。
大殿兩旁築兩條半壁長廊,繪以佛傳故事和經變故事壁畫,更加突出了大殿的主體地位。這座龐大的群體建築,平面布局之恢宏嚴謹;建築規模之雄偉宏大;造型藝術之奇特精湛,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也反映了興建佛寺的那種「費竭財產,務存高廣」,「層宇奢侈,博敞宏麗」的遺風。遺憾的是,寺於清同治三年(1864)十月十五日,被一場大火所吞噬,僅存大悲殿一組建築,即現在的崇善寺。清光緒八年(1882),山西巡撫張之洞倡議,在崇善寺的廢墟上建起一座規模巨大的文廟,使崇善寺一分為二。對於它輝煌的過去,我們只能觀看寺內現存明代繪制的「崇善寺平面圖」藉以神遊,而不能親睹了。 現存的崇善寺,有山門、鍾樓、大悲殿、東西廂房和西小院等,佔地面積僅3000平方米,為原寺的四十六分之一。解放後得到政府的精心維護,恢復了原來的風貌,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山西省佛教協會所在地。崇善寺無論是宏麗軒昂、舒展健美的木構建築,還是造型奇特、比例勻稱的密宗造像;無論是構圖豐滿、色彩絢麗的壁畫摹本,還是從宋迄今的各種佛藏版本,以及各種雕刻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印刷技術和宗教歷史的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大悲殿是現崇善寺的主體建築,矗立在寬厚的台基上。殿前有平曠的「凸」字形月台,殿身面寬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出檐深遠,黃綠琉璃瓦剪邊,通高近20米。殿內正面須彌座上,三尊泥塑貼金菩薩並立,通高8.3米,為觀音、文殊、普賢,稱為「三大士」。三尊造像,比例適度,身容敦肅,體態健碩,面像豐圓,顏貌舒泰,服飾華麗,衣紋流暢,具有一種溫文敦厚、雍容華貴、秀麗嫵媚、和藹慈祥、可親可敬的神韻,是我國明代雕塑藝術的傑作。 正中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據稱,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觀世音」,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而稱「觀音」,道場在浙江定海普陀山,其生日為夏歷二月十九,成道日為夏歷六月十九,涅磐日為夏歷九月十九。觀音菩薩有各種不同的形象,大悲殿內的千手千眼觀音屬密宗(佛教的一個宗派)所屬六種形象之一。觀音菩薩的左側是千手千缽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以智慧和能言善辯著稱,故其名號為「大智文殊」,道場在山西五台山。塑於大悲殿內的這尊文殊立像,只有三頭六臂,之所以稱千手千缽,是因為她身後的相輪是由一圈圈手臂組成,而每隻手都托著一個金缽,每個金缽中都端坐著一尊雕刻精細、玲瓏剔透的釋迦佛,據說也是文殊的變相之一。從造形可以看出他的智慧確實大得很,據佛經講,一隻手持一個體,代表一個僧人,千手千缽代表一千個僧人,而千手千缽實際是「無數」的代名詞。這樣「無數」僧人的智慧集於一身,智慧當然就是無限的了。
大佛寺
大佛寺又名凈因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坐北向南,東臨汾水,古柏參天,雜樹交蔭。碑文記載,漢時土山崩壞,裂陷成洞,洞內土丘高及十丈,形似佛像,傳為山崩佛現,乃佛教凈土之因緣,故在此建寺。據考證,寺始建於北齊,金泰和五年(1205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現存除垂帶下端兩軀石獅為金代雕刻外,余皆明清遺物。寺分前後兩進,前院有天土殿和東配殿,中部有卡牆和垂花門相隔,後院有大雄寶 殿、羅漢殿和地藏殿。各殿塑像清代曾予裝繪,已失明塑風格。寺址兩側,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依山崖築有重檐歇山式樓閣一座,閣內土洞深邃,供一佛二菩薩。佛高9米,結跏跌坐,前有二菩薩分侍左右,皆為明物。寺旁古柏,長勢奇特、怪異,俗稱「土堂怪柏」,為太原一大奇觀,亦為晉陽一景。
奉聖祠
奉聖祠全稱十方奉聖禪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南郊晉祠南側。原為唐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建為寺,今已殘壞。寺北浮屠院有舍利生生塔一座,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塔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八角七級,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並繞以琉璃勾欄,可供憑倚,登塔遠眺,晉汾景色盡收眼底。「寶塔披霞」 為晉祠外八景之一。
晉祠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瓮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游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游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台起,經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獻殿、鍾鼓樓、魚沼飛梁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台閣、讀書台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台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庄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魚沼飛梁,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金人台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抬回金人台。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 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卧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山西-純陽宮
是山西省博物館專題陳列部,簡稱省博物館二部,位於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原為供奉道教中的「神仙」—唐代道士呂洞賓修建的,元代始建,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91年)擴建,清乾隆間增築巍閣三層。
純陽宮為一進五層院落,亭台樓閣皆備,牌坊門廡齊全,復道行空,樓廊環繞,是一處小巧玲瓏、風格別致的道教古建築群。門前有四柱三樓木牌坊,主要建築為:呂祖殿、方形單間迴廊亭及巍閣。四圍建配房和磚卷窯洞。呂祖殿為主殿,面闊三間,極壯觀,殿後兩院為巍閣最高,登閣環眺,市內景色歷歷在目。前院亦樓閣式建築,平面為方形抹角,四隅建八角攢尖亭,益增雅趣。解放後又增設假山,建關公亭及碑廊二十盈。
現在館內展出了山西文物的精粹部分,分成大小20個陳列室。這些陳列室有陶瓷、銅器、漆器、琺琅、石刻雕塑、玉石竹木牙雕、書法、繪畫、碑貼、刺綉等專題展品。這些展品對研究我國歷史、文字學、工藝美術和冶煉鑄造技術等具有重要價值。
太山寺
位於太原市西南23公里風峪溝北。四周叢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隱其間,非登臨不得見。據碑文記載,始建於唐景雲元年(710年)。原為道教廟宇,名昊天祠,明初改為佛寺。
金元時,寺廟被毀,明代重建,為附近佛寺之首。寺址因山勢建造,高低錯落,主從有致,樓台殿閣,參差其間,自成格局。依次有山門、鍾鼓樓和兩廂廊。有唐景雲二年大碑矗立與前院東隅。登台級有大雄寶殿一座,後部山腰有六角形觀音閣與文殊、普賢二殿。殿內塑像俱全,與殿閣同為明嘉靖17年(1538年)所造,塑工洗煉,色澤純朴,面形、衣飾、神態等極富明塑像中俏麗俊秀的風格。寺後面有石構建築3楹,名蓮花寶洞,以示佛教中八寶蓮花觀之義。洞中積水緩緩流向洞外,頗有雅緻。
太原古街巷
?太原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所以這里有不少留著歷史味道的街道。就像太原人自己說的,南北走向的叫路,東西走向的叫街。看看地圖,再走一走,真的是這樣。東西走向的街最好的是又寬又長的迎澤大街,一出火車站,的士就帶我上了這條大街,以後只要出賓館就少不了走這條街。它橫穿了太原城。東西走向的建設路,並州路,解放路,我也走過。不過走得最明白的還是解放路。因為從有名的商品街柳巷穿出來就上的是解放路。
太原清真寺
位於解放路南段東側。木構牌樓臨街矗立,在周圍高大的現代建築群中,耀眼奪目。門額正書「清真古寺」,系清順治二年(1645)太原知府王覺民的手跡。清真寺始建的確切年代,目前尚難確定,從建築風格來看,系元末明初所建。
清真寺為二進院,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原有面積5000平方米),有伊斯蘭教特有的建築,如大殿(禮拜殿)、講堂(講經堂)、水房(沐浴室)、省心樓等,布局緊湊嚴整。寺院開有東西兩門,1958年擴建解放路前,東門為正門,面臨狹窄的東米市牛肉巷。擴建解放路後,西門改為正門,面臨寬闊的解放路大街。 省心樓,是教民們懺悔的地方,面對東門入口,峭立於庭院中央。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四周檐角雙層飛翹,底層外圍紅漆木柱內傾支撐,玲瓏俊俏。內有明代著名學者方孝孺的題匾:「聲吟不及清」,字為草體,龍飛鳳舞,堪為書法珍品。省心樓的西北、西南兩側,六角碑亭對峙。北亭石碑立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碑面刻文為康熙皇帝的詔諭,「文革」期間大都被鑿。
南亭石碑立於清同治七年(1868),正面鐫刻明代洪武皇帝對回教的百字御贊文。背面刻有北宋黃庭堅、元代趙子昂、清代傅山、劉石庵等書法家的題詞題名。 庭院的西面是講經堂和防火牆。講經堂是宣講《古蘭經》和傳教的場所。防火牆將古寺分隔為兩院,距大殿約8米,與大殿等寬,與殿前檐等高,牆厚1米,中開鐵門。如果前院失火,只要把鐵門關閉,即可使大殿免遭火災。這種防火措施,在我國古建築中尚不多見。 穿過防火牆,即是原第二進院。迎面是古樸恢宏的禮拜大殿,為清真寺的主體建築,是教徒們做禮拜的場所。
禹王洞
禹王洞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城東南20公里的系舟山腰,處於太原與五台山旅遊的必經之路。俗稱仙人洞,亦稱仙登窯,相傳大禹曾在此系舟治水,洞內有一石像,酷似禹王,後改稱禹王洞。金代詩人元好問墓及野史亭,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貂嬋故里以及福田寺等名勝古跡也在溶洞附近。
禹王洞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洞,稱得上一個寶洞,洞內色彩斑讕,氣象萬千,仙氣繚繞,靈光泛動,卻終因「養在深閨人未識」,只能昏昏然,寂寂然,沉沉一睡便是數千年。據地質部門提供的資料認為:大約四億年以前,這里曾是一片蠻荒,一片汪洋。七千萬年以前,華北發生造山運動,海床上升為陸地,形成現在的太行山脈,後由於碳酸鹽侵蝕岩層,形成繁多的記載:「仙人洞,在福田寺左,相傳通平山縣,產瑪瑙,內有遺蛻二,長丈余,大如斗。」
禹王洞集驚、險、奇、美於一體,它究竟有多深,至今仍是個謎。目前已探明的洞深約2000餘米,已整修出可供遊人參觀的有四層共三廳十洞,長約700餘米。禹王洞是一天然石灰岩溶洞,洞內洞連洞,路通路,九曲回環,色彩斑斕,奇洞怪石,造型奇特。內有「八戒化石」、「子母獅子」、「刺蝟游洞」、「睡獅初醒」、「萬佛朝聖」、石筍、石柱、石花、石瀑、石佛、石塔等數不勝數,眾多的自然景觀,使人贊嘆不已,流連忘返。洞外山勢雄偉,森林茂密,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花香鳥語,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禹王洞四周綠樹成蔭,花草遍地,小河流水,鳥獸蟲魚,是一個集登山、旅遊、探險、避暑為一體,驚險奇特,人稱「華北第一洞」的旅遊勝地。1992年林業部已正式批准禹王洞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禹王洞洞口海拔1768米,洞內常年恆溫8—11℃,盛夏之時,洞內涼氣習習,隆冬季節,洞里溫暖如春。
忻州與外界在這里溝通。伴隨著滾滾而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禹王洞成了忻州了解外界、外界了解忻州的重要窗口。通過禹王洞,忻州正及時地捕捉著外界的信息;通過禹王洞是,忻州也正不失時機地重塑著自己的形象;通過禹王洞,忻州人還架起了走出封閉、走向明天。走向輝煌的金色「橋梁」。
❸ 小說里特殊生物取名字
1,參考山海經,這上面有特別特別多的奇異的動物。
2,直接採用生物命名法則,雖然屬名加種名在小說里沒法用,但是可以考慮類似的。比如:白腹錦雞白鸛白冠長尾雉白鶴白頸長尾雉 藏馬雞草鴞草原雕長耳鴞長尾闊嘴鳥長尾鴞赤頸鶴大鴇大緋胸鸚鵡 雕鴞蜂鷹高山兀鷲冠斑犀鳥褐鰹鳥褐林鴞褐馬雞黑長尾雉 黑頸長尾雉黑頸鶴黑臉琵鷺黑琴雞黑鷳 紅腹角雉紅腹錦雞紅角鴞紅腳鰹鳥紅隼
後面標定是什麼類型的,前面來修飾是什麼樣子的。
3,參考各民族神話,比如使徒直接來自希伯來神話。
❹ 沈石溪的所有作品有哪些
作品:
《獵狐》、《第七條獵狗》、《再被狐狸騙一次》、《狼王夢》、《白象家族》、《斑羚飛渡》、《最後一頭戰象》、《一隻獵雕的遭遇》、《和烏鴉做鄰居》、《野犬女皇》、《鳥奴》、《混血豺王》、《雪豹悲歌》、《暮色》、《天命》。
還有《狼國女王》、《沈石溪動物小說自選集》、《聖火--沈石溪獲獎作品集》、《老鹿王哈克》《殘狼灰滿》、《象王淚》、《紅奶羊》、《保姆蟒》、《瘋羊血頂兒》、《混血豺王》《野豬囚犯》《沈石溪動物故事系列》。
除此之外《沈石溪動物小說文集》、《狼妻》、《牧羊犬阿甲》、《豺狼擁抱》、《當保姆的蟒蛇》、《鳥奴》、《沈石溪動物小說獲獎作品集》、《雪豹悲歌》、《狼王夢》、《白天鵝紅珊瑚》。
(4)褐馬雞起名擴展閱讀:
沈石溪的作品特徵
1、嚴格按動物特徵來規范所描寫角色的行為;
2、沉入動物角色的內心世界,把握住讓讀者可信的動物心理特點;
3、作品中的動物主角不應當是類型化的而應當是個性化的,應著力反映動物主角個別的性格命運;
4、作品思想內涵應是藝術折射而不應當是類比或象徵人類社會的某些習俗。
❺ 在太原跟女友去哪玩好些
神堂溝室內游泳,濱河體育中心打打保齡球,看電影,ktv,多了,關鍵是看你們喜歡什麼。
❻ 動物名稱大全
1、哺乳動物
虎 狼 鼠 鹿 貂 猴 貘 樹懶
斑馬 狗 狐 熊 象 豹子 麝牛 獅子
小熊貓 疣豬 羚羊 馴鹿 考拉 犀牛 猞猁 穿山甲
2.魚類
龍魚 塘鱧 鯰魚 鯊魚 章魚 刺魚目 鯡形目 鯢
鰍魚 鱒魚 錦鯉 魨魚 神仙魚 鰻鱺 熱帶魚 鰈形目
鰕虎魚 鱷魚 鱸魚 鰩魚 鯉魚 鱧魚 金槍魚 深海魚
3.鳥類
鷹 鷺 鵝 企鵝 犀鳥 遺鷗 隼 鸛
松雞 鰹鳥 鸚鵡 鴛鴦 啄木鳥 鴞 䴉 鴕鳥
翠鳥 天鵝 蜂鳥 信天翁 鶴 雉 夜鷹 海鷗
4.兩棲動物 海獅 龜 蜥蜴 龜鱉 蟾蜍 大鯢
5.昆蟲
蝴蝶 蜻蜓 蠍子 吸蟲 珊瑚 纖毛蟲絛蟲螈
蚓螈 肉足蟲 藤壺 水蚤 水蛭 蟋蟀 蜈蚣 蝗蟲
(6)褐馬雞起名擴展閱讀:
1、哺乳動物身體特徵有:
第一、它們的皮膚一般來說比其他脊椎動物厚,它由表皮和真皮組成。
第二、哺乳動物的口內有再生齒。
第三、哺乳動物除單孔目外,均為胎生。
第四、哺乳動物具有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腦比其他脊椎動物要發達得多,而且還有12對腦神經。此外,哺乳動的心臟分兩心耳、兩心室;有紅血球,但無細胞核。
2、社會行為的特徵有:群體內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間有明確的分工;還有森嚴的等級制度.如狒狒的群體生活中,「首領」是雄狒狒享有優先權,其他成員對他表示順從等。
參考資料:
網路-哺乳動物
❼ 太原有哪些著名景點各有什麼特色
太原重要景點列表:
《晉祠銘》碑 白塔 碑林公園 北武當山 濱河公園 常家莊園 城市人工森林公園 崇善寺 純陽宮 大佛寺(凈因寺) 東緝虎營 多福寺 兒童公園 汾河二庫風景區 奉聖祠 傅山書法碑林公園 光化寺 金剛堰 晉祠 晉祠公園 晉竇大夫祠 晉府滄桑 晉陽古城遺址 晉陽湖 崛圍山風景區 開化寺連理塔 劉胡蘭紀念館 龍山石窟 馬道坡 漫山閣 蒙山大佛 南十方院(白雲寺) 難老泉 龐泉溝 七府墳 清真古寺 三國演義城 山西省博物館 聖母殿 聖壽寺 雙塔 雙塔烈士陵園 雙塔寺(永祚寺) 太山寺 太原動物園 太原古街巷 天地壇 天龍八景 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龍山石窟 天寧寺 天主教堂 童子寺燃燈塔 五一廣場 西華門 獻殿 杏花村 杏花嶺 玄中寺 迎澤公園 魚沼飛梁 豫讓橋 中國煤炭博物館 周柏唐槐
白雲寺
白雲寺俗稱南十方院,在太原城區東南8公里的紅土溝。它在我市諸多十方院中,以規模宏大、布局別致、環境幽雅而著稱,列為十方院第一。
狄仁傑名跡
唐代著名宰相狄仁傑(630——700)字懷英,太原狄村人,曾以明經(相當於後來的進士)舉,任並州都督府曹,轉大理丞,歷任寧州、豫州刺史。武則天執政時,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鑾台平章事(即宰相)。
東緝虎營
太原市有兩條街叫做「緝虎營」。一條位於解放路東側,名「東緝虎營」;一條位居解放路西側,名「西緝虎營」。它們隔解放路相望。追溯東、西緝虎營的成街歷史及得名緣起,似需上及明初。早在明洪武年間,這兩條街實為一街,街名叫做「廣昌府前街」。因此街位於廣昌王朱濟熵府宅之前,故名。廣昌王朱濟熵是第一代晉藩朱(木岡)的七兒子,所以廣昌王府也別稱「七府」,由是之故,廣昌府前街也稱「七府前街」。據說晉王有七個兒子,其七子聰明尚武,頗受青睞,當年晉王府兵丁便由廣昌王轄帶,駐於廣昌王府一帶,所以廣昌府前街俗稱「七府營」。
金剛堰
南起桃園一巷,北至勝利街西口的金剛堰路,沿著汾河的流向,南北伸展,平坦開闊,它是太原城區汾河東岸的一條主要街道,長度接近四公里,寬度則逾45米。
金剛堰路,得名於金剛堰,而金剛堰,追名索意,原本是一條防禦汾河汛期泛濫的攔洪壩堰,根本不是一條街巷。這一點從這三個字的字面上即可得到顯而易見的應證。
崛圍山
崛圍山景區位於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汾河西岸呼延村一帶。山勢磋峨高聳,山峰曲折迂迴,上山要弓背環繞而行,古稱「屈圍」,今稱「崛圍」。崛圍山山巒疊翠,鬱郁蔥蔥,宛如翻卷著的茫茫綠海,四季景色各異。尤其是秋菊綻黃、白露結霜的晚秋季節,巨石罅岩、灌木叢中,遍布著紫中透紅的片片紅葉,坡、梁、溝、岔間捲起了層層的紅色浪濤,漫山遍野,煞是好看。「崛圍紅葉」是舊陽曲八景之一。
龍山石窟
位於太原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是我國僅有的道教石窟,開鑿於元代初年,由全真教道士宋德芳(道號披雲子)主持興建。原來同時興建的道觀「昊天觀」已經殘破,但道教石窟保存完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娘子關瀑布
娘子關風景區,位於陽泉市東約40公里處,地勢險要, 為三晉門戶和交通咽喉,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相傳唐初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頌兵駐守,遂攻故名「葦澤關」為今名「娘子關」。娘子關口,山地雄山戰,水流回溢,瀑布飛濺,實融自然、人文風景於一體的旅遊勝地。娘子關風景交通十分便利,東有陽泉市直線通往景區的旅遊班車,西有河北井經縣(距景區30餘公里)開經景區的公共汽車。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山西省方山、交城兩縣境內,面積10466公頃,1980年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禽褐馬雞和暖溫帶亞高山針葉林。
山西省博物館
位於太原市東南上官巷內,原是文廟,後為山西省圖書博物館,1953年改為山西省博物館。始建於金大定年間,明清重修擴建。清光緒七年(1881年)由市西原廟址遷移到此。
雙塔寺
位於太原市區東南郝庄村南,原名永祚寺,由於「雙塔凌霄」,成為太原的標志。
雙塔寺,創建於明代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相傳由明代萬曆皇帝之母宣文太後出資,佛教高僧佛燈和尚主持修建。兩塔相距60米,塔高54.85米,十三層,底層高7米,八角形,磚石結構。
太原市動物園
位於新建北路中段東側,佔地面積760畝,其中水面260畝,它是山西省唯一的專業性動物園,園內遍植樹木花卉,並以大量盆花點綴其間。白色拱橋橫跨南北湖,三條平坦寬闊的園路通往各動物展區。
天龍山
天龍山,原名方山,屬呂梁山脈分支,海拔1700米,位於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晉祠景區14公里。有專用公路相連。天龍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蔭,溪泉鳴澗,氣候涼爽。早在東魏時高歡建了避暑宮,北齊高洋建了天龍寺,並都開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稱,從此,天龍山聲名大振。
迎澤公園
迎澤公園,因位於古太原城門附近而取名。它居於市中心寬闊的迎澤大街中段,交通便利,視野開闊,是太原市內最大的公園。
迎澤公園,總面積666900平方米,迎澤湖水面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魚沼飛梁
位於聖母殿前,是我國現存古橋中唯一的一座十字形橋梁。晉祠的這座魚沼飛梁始建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整個梁架都是宋代的遺物。橋面呈十字型,把聖母殿和獻殿連為一體,給人以一種展翅欲飛的感覺,「飛梁」之意,當在於此了。
中國煤炭博物館
中國煤炭博物館座落在太原市迎澤大街和晉祠路交匯處,佔地面積6公頃,總建築面積35000平方米,有陳列廳、學術報告廳、多功能放映廳和辦公研究樓組成。
崇善寺
崇善寺位於太原市上馬街中部南側,原名白馬寺,後改延壽寺,明初建為崇善寺。系「三晉名剎」,游覽勝地。
明洪武十六年(1383),晉王朱綱(朱元璋的第三子)為紀念其母孝慈高皇後,差岳丈永平侯謝成奏請朱元璋欽准,在白馬寺舊址上建築(擴建)新寺,歷時8年,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竣工。崇善寺原佔地面積14萬平方米,沿中軸線由南往北,建有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大悲殿、金靈殿等6座正殿。每個正殿兩旁均配建左右對稱的偏殿、畫廊和方丈院。在這浩瀚的建築群中,最雄偉的是大雄寶殿,面寬九間,高約33米,四周圍以白石欄桿,屋頂裝飾螭首、海魚等,被譽為「玉佛殿」。
大殿兩旁築兩條半壁長廊,繪以佛傳故事和經變故事壁畫,更加突出了大殿的主體地位。這座龐大的群體建築,平面布局之恢宏嚴謹;建築規模之雄偉宏大;造型藝術之奇特精湛,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也反映了興建佛寺的那種「費竭財產,務存高廣」,「層宇奢侈,博敞宏麗」的遺風。遺憾的是,寺於清同治三年(1864)十月十五日,被一場大火所吞噬,僅存大悲殿一組建築,即現在的崇善寺。清光緒八年(1882),山西巡撫張之洞倡議,在崇善寺的廢墟上建起一座規模巨大的文廟,使崇善寺一分為二。對於它輝煌的過去,我們只能觀看寺內現存明代繪制的「崇善寺平面圖」藉以神遊,而不能親睹了。 現存的崇善寺,有山門、鍾樓、大悲殿、東西廂房和西小院等,佔地面積僅3000平方米,為原寺的四十六分之一。解放後得到政府的精心維護,恢復了原來的風貌,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山西省佛教協會所在地。崇善寺無論是宏麗軒昂、舒展健美的木構建築,還是造型奇特、比例勻稱的密宗造像;無論是構圖豐滿、色彩絢麗的壁畫摹本,還是從宋迄今的各種佛藏版本,以及各種雕刻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印刷技術和宗教歷史的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大悲殿是現崇善寺的主體建築,矗立在寬厚的台基上。殿前有平曠的「凸」字形月台,殿身面寬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出檐深遠,黃綠琉璃瓦剪邊,通高近20米。殿內正面須彌座上,三尊泥塑貼金菩薩並立,通高8.3米,為觀音、文殊、普賢,稱為「三大士」。三尊造像,比例適度,身容敦肅,體態健碩,面像豐圓,顏貌舒泰,服飾華麗,衣紋流暢,具有一種溫文敦厚、雍容華貴、秀麗嫵媚、和藹慈祥、可親可敬的神韻,是我國明代雕塑藝術的傑作。 正中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據稱,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觀世音」,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而稱「觀音」,道場在浙江定海普陀山,其生日為夏歷二月十九,成道日為夏歷六月十九,涅磐日為夏歷九月十九。觀音菩薩有各種不同的形象,大悲殿內的千手千眼觀音屬密宗(佛教的一個宗派)所屬六種形象之一。觀音菩薩的左側是千手千缽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以智慧和能言善辯著稱,故其名號為「大智文殊」,道場在山西五台山。塑於大悲殿內的這尊文殊立像,只有三頭六臂,之所以稱千手千缽,是因為她身後的相輪是由一圈圈手臂組成,而每隻手都托著一個金缽,每個金缽中都端坐著一尊雕刻精細、玲瓏剔透的釋迦佛,據說也是文殊的變相之一。從造形可以看出他的智慧確實大得很,據佛經講,一隻手持一個體,代表一個僧人,千手千缽代表一千個僧人,而千手千缽實際是「無數」的代名詞。這樣「無數」僧人的智慧集於一身,智慧當然就是無限的了。
大佛寺
大佛寺又名凈因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坐北向南,東臨汾水,古柏參天,雜樹交蔭。碑文記載,漢時土山崩壞,裂陷成洞,洞內土丘高及十丈,形似佛像,傳為山崩佛現,乃佛教凈土之因緣,故在此建寺。據考證,寺始建於北齊,金泰和五年(1205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現存除垂帶下端兩軀石獅為金代雕刻外,余皆明清遺物。寺分前後兩進,前院有天土殿和東配殿,中部有卡牆和垂花門相隔,後院有大雄寶 殿、羅漢殿和地藏殿。各殿塑像清代曾予裝繪,已失明塑風格。寺址兩側,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依山崖築有重檐歇山式樓閣一座,閣內土洞深邃,供一佛二菩薩。佛高9米,結跏跌坐,前有二菩薩分侍左右,皆為明物。寺旁古柏,長勢奇特、怪異,俗稱「土堂怪柏」,為太原一大奇觀,亦為晉陽一景。
奉聖祠
奉聖祠全稱十方奉聖禪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南郊晉祠南側。原為唐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建為寺,今已殘壞。寺北浮屠院有舍利生生塔一座,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塔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八角七級,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並繞以琉璃勾欄,可供憑倚,登塔遠眺,晉汾景色盡收眼底。「寶塔披霞」 為晉祠外八景之一。
晉祠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瓮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游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游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台起,經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獻殿、鍾鼓樓、魚沼飛梁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台閣、讀書台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台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庄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魚沼飛梁,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金人台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抬回金人台。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 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卧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山西-純陽宮
是山西省博物館專題陳列部,簡稱省博物館二部,位於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原為供奉道教中的「神仙」—唐代道士呂洞賓修建的,元代始建,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91年)擴建,清乾隆間增築巍閣三層。
純陽宮為一進五層院落,亭台樓閣皆備,牌坊門廡齊全,復道行空,樓廊環繞,是一處小巧玲瓏、風格別致的道教古建築群。門前有四柱三樓木牌坊,主要建築為:呂祖殿、方形單間迴廊亭及巍閣。四圍建配房和磚卷窯洞。呂祖殿為主殿,面闊三間,極壯觀,殿後兩院為巍閣最高,登閣環眺,市內景色歷歷在目。前院亦樓閣式建築,平面為方形抹角,四隅建八角攢尖亭,益增雅趣。解放後又增設假山,建關公亭及碑廊二十盈。
現在館內展出了山西文物的精粹部分,分成大小20個陳列室。這些陳列室有陶瓷、銅器、漆器、琺琅、石刻雕塑、玉石竹木牙雕、書法、繪畫、碑貼、刺綉等專題展品。這些展品對研究我國歷史、文字學、工藝美術和冶煉鑄造技術等具有重要價值。
太山寺
位於太原市西南23公里風峪溝北。四周叢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隱其間,非登臨不得見。據碑文記載,始建於唐景雲元年(710年)。原為道教廟宇,名昊天祠,明初改為佛寺。
金元時,寺廟被毀,明代重建,為附近佛寺之首。寺址因山勢建造,高低錯落,主從有致,樓台殿閣,參差其間,自成格局。依次有山門、鍾鼓樓和兩廂廊。有唐景雲二年大碑矗立與前院東隅。登台級有大雄寶殿一座,後部山腰有六角形觀音閣與文殊、普賢二殿。殿內塑像俱全,與殿閣同為明嘉靖17年(1538年)所造,塑工洗煉,色澤純朴,面形、衣飾、神態等極富明塑像中俏麗俊秀的風格。寺後面有石構建築3楹,名蓮花寶洞,以示佛教中八寶蓮花觀之義。洞中積水緩緩流向洞外,頗有雅緻。
太原古街巷
太原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所以這里有不少留著歷史味道的街道。就像太原人自己說的,南北走向的叫路,東西走向的叫街。看看地圖,再走一走,真的是這樣。東西走向的街最好的是又寬又長的迎澤大街,一出火車站,的士就帶我上了這條大街,以後只要出賓館就少不了走這條街。它橫穿了太原城。東西走向的建設路,並州路,解放路,我也走過。不過走得最明白的還是解放路。因為從有名的商品街柳巷穿出來就上的是解放路。
太原清真寺
位於解放路南段東側。木構牌樓臨街矗立,在周圍高大的現代建築群中,耀眼奪目。門額正書「清真古寺」,系清順治二年(1645)太原知府王覺民的手跡。清真寺始建的確切年代,目前尚難確定,從建築風格來看,系元末明初所建。
清真寺為二進院,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原有面積5000平方米),有伊斯蘭教特有的建築,如大殿(禮拜殿)、講堂(講經堂)、水房(沐浴室)、省心樓等,布局緊湊嚴整。寺院開有東西兩門,1958年擴建解放路前,東門為正門,面臨狹窄的東米市牛肉巷。擴建解放路後,西門改為正門,面臨寬闊的解放路大街。 省心樓,是教民們懺悔的地方,面對東門入口,峭立於庭院中央。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四周檐角雙層飛翹,底層外圍紅漆木柱內傾支撐,玲瓏俊俏。內有明代著名學者方孝孺的題匾:「聲吟不及清」,字為草體,龍飛鳳舞,堪為書法珍品。省心樓的西北、西南兩側,六角碑亭對峙。北亭石碑立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碑面刻文為康熙皇帝的詔諭,「文革」期間大都被鑿。
南亭石碑立於清同治七年(1868),正面鐫刻明代洪武皇帝對回教的百字御贊文。背面刻有北宋黃庭堅、元代趙子昂、清代傅山、劉石庵等書法家的題詞題名。 庭院的西面是講經堂和防火牆。講經堂是宣講《古蘭經》和傳教的場所。防火牆將古寺分隔為兩院,距大殿約8米,與大殿等寬,與殿前檐等高,牆厚1米,中開鐵門。如果前院失火,只要把鐵門關閉,即可使大殿免遭火災。這種防火措施,在我國古建築中尚不多見。 穿過防火牆,即是原第二進院。迎面是古樸恢宏的禮拜大殿,為清真寺的主體建築,是教徒們做禮拜的場所。
禹王洞
禹王洞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城東南20公里的系舟山腰,處於太原與五台山旅遊的必經之路。俗稱仙人洞,亦稱仙登窯,相傳大禹曾在此系舟治水,洞內有一石像,酷似禹王,後改稱禹王洞。金代詩人元好問墓及野史亭,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貂嬋故里以及福田寺等名勝古跡也在溶洞附近。
禹王洞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洞,稱得上一個寶洞,洞內色彩斑讕,氣象萬千,仙氣繚繞,靈光泛動,卻終因「養在深閨人未識」,只能昏昏然,寂寂然,沉沉一睡便是數千年。據地質部門提供的資料認為:大約四億年以前,這里曾是一片蠻荒,一片汪洋。七千萬年以前,華北發生造山運動,海床上升為陸地,形成現在的太行山脈,後由於碳酸鹽侵蝕岩層,形成繁多的記載:「仙人洞,在福田寺左,相傳通平山縣,產瑪瑙,內有遺蛻二,長丈余,大如斗。」
禹王洞集驚、險、奇、美於一體,它究竟有多深,至今仍是個謎。目前已探明的洞深約2000餘米,已整修出可供遊人參觀的有四層共三廳十洞,長約700餘米。禹王洞是一天然石灰岩溶洞,洞內洞連洞,路通路,九曲回環,色彩斑斕,奇洞怪石,造型奇特。內有「八戒化石」、「子母獅子」、「刺蝟游洞」、「睡獅初醒」、「萬佛朝聖」、石筍、石柱、石花、石瀑、石佛、石塔等數不勝數,眾多的自然景觀,使人贊嘆不已,流連忘返。洞外山勢雄偉,森林茂密,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花香鳥語,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禹王洞四周綠樹成蔭,花草遍地,小河流水,鳥獸蟲魚,是一個集登山、旅遊、探險、避暑為一體,驚險奇特,人稱「華北第一洞」的旅遊勝地。1992年林業部已正式批准禹王洞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禹王洞洞口海拔1768米,洞內常年恆溫8—11℃,盛夏之時,洞內涼氣習習,隆冬季節,洞里溫暖如春。
忻州與外界在這里溝通。伴隨著滾滾而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禹王洞成了忻州了解外界、外界了解忻州的重要窗口。通過禹王洞,忻州正及時地捕捉著外界的信息;通過禹王洞是,忻州也正不失時機地重塑著自己的形象;通過禹王洞,忻州人還架起了走出封閉、走向明天。走向輝煌的金色「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