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魏晉南北朝的有名人物
魏晉南北朝的有名人物有慕容隆、姚興 、祖逖、拓拔宏、陶淵明等。
1、慕容隆
慕容隆,鮮卑族,十六國時期後燕宗室、將領,成武帝慕容垂之子。公元397年5月18日即農歷四月癸酉,慕容寶宿廣都黃榆谷(今遼寧建昌一帶),慕容會派仇尼歸、吳提染干率壯士20令人分道襲擊慕容農、慕容隆。慕容農身受重傷,慕容隆卻被慘遭殺害。
2、姚興
後秦太祖姚萇長子,姚萇死後繼位,在位23年,病中因子姚音政變搶位,他受驚嚇而死。
3、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陽遒縣(今保定市淶水縣)人,東晉軍事家。祖逖出身於范陽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馬掾、驃騎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職,後率親黨避亂於江淮,被授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聞雞起舞的故事說的就是祖逖。
4、拓拔宏
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元宏(467-499 年)原姓拓跋,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皇興五年(471年),拓跋弘把皇位傳給年僅五歲的元宏,自稱太上皇。從西晉的「五胡亂華」開始的民族大混戰和民族大融合,經過一系列痛苦的「化學反應」,終於接出了果實。
孝文帝登基後進行改革,改變了之前國家的保守面貌還加速了鮮卑族的融合。
5、陶淵明
俗稱五柳先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他的創作開創了田園詩的體系,從而使中國古典詩歌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㈡ 南北朝有什麼名人
1、高洋
齊文宣帝高洋,字子進,鮮卑名侯尼於,原籍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因生於晉陽,一名晉陽樂。南北朝時期北齊開國皇帝。北齊神武帝高歡次子,文襄帝高澄同母弟,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同母兄,母親為婁昭君。
2、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的成就不僅限於自然科學方面,他還精通樂理.對於音律很有研究。祖沖之又著有《易義》《老子義》《莊子義》《釋論語》等關於哲學的書籍,都已經失傳了。文學作品方面他著有《述異記》,在《太平御覽》等書中可以看到這部著作的片斷。
3、陳武帝陳霸先
陳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里人,祖籍潁川(今河南禹州),漢太丘長陳寔之後,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
陳霸先在抵禦落後勢力摧殘,維護社會穩定,恢復南方經濟,保護華夏傳統文化等方面,做出了歷史的貢獻,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從陳霸先治國、治軍、從政、為人的自身品格來講,更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傑出代表。陳霸先不僅是一代開國皇帝,他還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4、任昉
任昉(460年-508年),字彥升,小字阿堆,樂安郡博昌(今山東省壽光市)人。南朝文學家、方誌學家、藏書家,「竟陵八友」之一。
任昉幼年時刻苦好學,才華橫溢,知名鄉里。十六歲時,被劉宋丹陽尹劉秉聘為主簿,後被朝廷徵召,任太常博士、征北行參軍。齊永明二年(484年),被丹陽尹王儉聘為主簿。後來進京官拜尚書殿中郎,隨後又調任為竟陵王蕭子良的記室參軍,後因父喪而辭官。
5、謝靈運
謝靈運(385年-433年),原名公義,字靈運,以字行於世,小名客兒,世稱謝客。出身陳郡謝氏,祖籍陳郡陽夏,生於會稽始寧。南北朝時期詩人、文學家、旅行家。謝靈運也是一位畫家,他繪畫的題材是「菩薩像」,並且,其壁畫《菩薩像》即使經歷了晚唐滅佛浩劫,仍然倖存六壁之多
可見謝靈運生前所畫的《菩薩像》作品,在數量上是相當可觀的,而在藝術上也應該是很有自家風格的。所以繪畫界認為,謝靈運繪畫與六朝時期諸名家一樣,是占據著一席之地的,且是以「佛像」類創作蜚聲畫壇。
㈢ 南北朝的名人
名人太多了,先說大概歷史吧。
三國歸晉應該都熟悉吧?西晉後期的五胡亂華,導致漢室南渡,建立東晉這一段也差不多知道點吧?
西晉南渡後北方情況呢?就是五胡十六國了。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圭建立北魏;公元439年,統一黃河流域。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此後,東魏為北齊所代替。西魏為北周所代替。歷史上把這北方的五個朝代總稱為北朝。後北周滅北齊,楊堅又篡位建立隋,又滅了同時期南朝宋、齊、梁、陳的陳,統一全國。
在南方,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廢掉東晉皇帝自立,國號宋。此後160多年間,南方先後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歷史上總稱為南朝南朝宋齊梁陳各個開國君王分別為劉裕(兒子劉義隆)蕭道成,蕭衍,陳霸先,北朝開國君王,北魏拓跋圭和兒子拓跋燾(不能不提的人)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開國者分別是高歡,宇文泰。
下邊這個也要提下:元宏(467-499)北魏皇帝、鮮卑族政治家。471-499年在位。政事初由祖母馮太後主持。太和十四年親政後,整飭吏治,加速北魏政權封建化。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漢服代鮮卑服、以漢語代鮮卑語、改鮮卑姓為漢姓等。並嚴厲鎮壓圖謀抗拒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經改革,加強了鮮卑拓跋部的封建化,促進了民族融合。謚孝文帝。
這些都是君王,下邊說幾個大將
檀道濟
南宋當劉裕攻上北方之時,檀道濟以先鋒之姿而活躍。他雖然是個被稱為武將的人,然而卻能夠嚴密戒慎軍隊的殺戮,相當得到人心。接著,在劉裕死後,檀道濟也以四位重臣之一的身份支撐著國家。但由於畢竟實力太過強大,為劉裕之後繼者文帝所猜疑,最後遭到了肅清。當被肅清之際,被綁著的檀道濟還瞪著文帝大叫道:是你以自己的手毀壞萬里長城的!
王鎮惡(373-418) 南朝宋將領前秦丞相王猛之孫,後隨叔父歸晉。好讀兵書,長於謀略,為東晉錄尚書事、中軍將軍劉裕所賞識。東晉義熙八年(412),任振武將軍,領兵奇襲江陵(今屬湖北),擊滅了為劉裕所忌的北府兵重要將領劉毅。十二年,劉裕北攻後秦,王鎮惡為龍驤將軍,奉命領前鋒,和冠軍將軍檀道濟率步軍自淮水一帶出發,長驅直入,逕抵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次年,又主動向劉裕獻策,領水軍自河(黃河)入渭水,乘蒙沖小艦溯流西上,與晉軍主力夾擊長安(今西安西北)。至渭橋(長安北),棄船登岸。他激勵部下,此地離家萬里,舟楫衣糧俱無,唯有死戰方可求生立功;並身先士卒,率眾奮勇沖殺,一舉攻克長安,滅亡後秦。因功進號征虜將軍。劉裕南歸,他奉命鎮守關中,因內部不和,於十四年正月為中兵參軍沈田子所殺
楊大眼
北魏北朝的第一猛將是楊大眼,這個人很高大,跑起來也很快,傳說中他在身上綁上9尺長的白布,跑起來的時候,白布的末端不會著地,這後來被借鑒到日本的忍者訓練中去。他在戰場上可以說是無敵的,不光是個人的勇武,帶兵打仗他也很有一套。他的妻子叫潘寶珠,是一個同時擁有著艷名和武名的女將。他有3個兒子,其中的大兒子是頗有名的美男子,在楊大眼死後不知是被公主還是別的什麼人看中,卻帶著2個弟弟逃到了南朝。
栗碑
除了楊大眼以外,北魏的名將還有個於栗碑,在時代上約比楊大眼要早個百年左右。由於他帶著黑色的矛,總是立於全軍陣頭勇戰,因而被稱為「黑矛將軍」。而且,不只是武藝高強,他還曾復興當時因戰亂而荒廢的洛陽市街,且曾救濟民眾,是個把他從百人中剔除十分可惜的人物。
韋睿
南朝能抵抗楊大眼的就是他了。他被人稱做韋虎,不過卻是個和楊大眼截然相反類型的武將。他是一個從來不穿甲胄,拿著竹杖,坐著軟轎去打仗的人。個人武力幾乎為0,卻有著非凡的勇氣,是一個傳說中當敵人攻城的時候,卻搬著凳子座在第一線奇男子。
高長恭 北齊
也就是蘭陵王,他每次作戰都帶著鬼頭面具,據說是由於他長得太過美貌,而這個人是相當憎惡自己的美貌的,所以要用面具遮蓋臉。
曹景宗
南朝要談的第二個人是曹景宗,作為韋睿的副手,是一個箭術名家,喜歡女色,在家中有很多愛人,不過他並不因為新歡而拋棄舊愛。他讀的書不多,有文人看不起他,在皇帝面前舉行的詩會中特意將最難的韻腳「病」和「競」留給他,不過出乎意料的是他很輕松的作出了「去時兒女悲,歸來茄鼓競,借問路旁人,何殊霍去病。」的好詩。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奇特的人。
斛律光 北齊
和蘭陵王一同支撐著北齊的,乃是斛律光。他的姓為斛律,名為光。是十分罕見的姓氏,這是因為他本來就是西北的異民族出身。這個人無論是擔任宰相或是將軍都非常優秀的人,同時還是使弓箭的名人。在年輕時,他曾看見比人還大的怪鳥從雲間飛過,而以一箭就把它射下,因而有著「落雕都督」之稱。
蕭摩訶
南朝陳武將,生來勇猛。與北周作戰,雖以敗北告終,但卻可說是完美地率兵歸國。
陳慶之
南朝梁《梁書》記載,擅長以少勝多,曾以七千人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真神氣武將也,據說年毛澤東讀二十四史時,對陳氣吞萬里如虎的北伐之戰也是心想往之,稱其為第一武將!
沈慶之(386-465)
南朝宋將領,字弘先,吳興武康人。官至鎮北大將軍、侍中、太尉。曾公開指斥士族崇尚空談。後為前廢帝劉子業所殺。
爾朱榮(493-530)
北魏末執政大臣。字天寶,秀容川契胡人。曾溺太後、少主,多次鎮壓牧奴起義。永安三年為孝庄帝所殺。
侯景(503-552)
北朝東魏將領。字萬景,鮮卑化羯人。後自立為帝,改國號漢。被王僧辯、陳霸先擊敗,為部屬誘殺。
王僧辯(?-555)
南朝梁建立。字君才,太原祁人。本烏丸氏,屬鮮卑族。與陳霸先討平侯景之亂,擁立蕭繹稱帝。後為陳霸先襲殺。
該說說文人了
裴松之(372或360-451)
南朝宋史學家。字世期,河東聞喜人。元嘉間奉詔注《三國志》,注文內容超出原書數倍,開注史新例
謝靈運(385-433)
南朝宋詩人。陳郡陽夏人。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原集已佚,明人輯有《謝康樂集》。
范曄(398-445)
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小字塼,順陽人。博涉經史,善文章,通音律。撰《後漢書》紀傳九十篇,附以「論」、「贊」。梁劉昭補入司馬彪《續漢書》八志三十卷,並為作注,北宋時合刊行世
祖沖之(429-500)
南朝宋齊間科學家。字文遠,范陽遒人。博學多才,尤擅歷數,首次把圓周率精確推算到小數點後六位,比歐洲早一千餘年。撰《綴術》六卷,唐朝國學定為數學課本。制定《大明歷》,並製造指南車、千里船等多種機械。精通音樂,涉獵儒道典籍,著《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述異記》等,均早佚。
范縝(約450-約510)
南朝齊梁間思想家。字子真,南鄉舞陰人。曾任宜都太守、晉安太守、尚書左丞等職。發展漢魏以來樸素唯物論觀點,於天監六年發表著名的《神滅論》,否定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迷信說教。後坐徙廣州,起為中書郎、國子博士,卒於官。
謝朓(464-499)
南朝齊詩人。字玄暉,陳郡陽夏人。世稱「小謝」,以別於謝靈運。竟陵八友之一。為徐曾任宣城太守、南海太守、尚書禮部郎,後為徐孝嗣構陷,下獄死。所著詩文甚多,其詩平仄協調,音韻鏗鏘,詞采華麗,對仗工整。原有集二十卷,已佚。明人輯有《謝宣城集》。
劉勰(約465-約532或約470-約539)
南朝梁文學批評家。字彥和,東莞莒人。曾任太末令、東宮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晚年出家,改名慧地,尋卒。所撰《文心雕龍》五十篇,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文學批評著作。主張文學作品既應有「風骨」,也要有「文采」。並提出文學批評的六個標准(「六觀」)及其必須具備的修養,系統闡述了先秦以來的文學批評理論,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酈道元(466或472-527)
北魏水文地理學家。字善長,范陽人。少好學,博覽奇書。歷任東荊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職。孝昌三年為雍州刺史蕭寶夤殺害。所撰《水經注》四十卷,詳記水道千餘條,旁及城郭、風俗、土產、人物等,對歷史地理學有重要貢獻。另有《本志》、《七聘》等著述,均早佚。
賈思勰
北魏農學家。撰《齊民要術》十卷九十二篇,綜合整理農藝科學文獻和漢以來北方農業生產實際經驗,分農藝(包括精耕、輪作、育種、綠肥、土壤改良等)、園藝、畜牧、漁業及農副產品加工製造等,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農學著作。《雜說》部分系後人所補。
蕭統(501-531)
南朝梁文學家。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人。梁武帝之子。天監元年立為皇太子。善詩賦,曾招才學之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多卷,輯《文選》三十卷,上自周代,下迄梁朝,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章總集。後病死,謚昭明太子。原集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魏收(506或505-572)
北齊史學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陽人。天保二年奉敕編撰《魏書》,至五年,成一百三十卷。修撰中曾有酬恩報怨及受賄行為,致有「穢史」之稱。宋初殘缺,現存本經宋人補校。
咱說完了君主武將文官,該說說女人了吧?不,咱不說女人,咱說美男子!
NND 字數限制了,發布出來,咱下回有機會繼續說。
㈣ 南北朝的名人有哪些,南北朝時期有哪些名人
祖沖之(429-500),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檀道濟(?—公元436年4月9日),南朝宋名將。漢族,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金鄉縣卜集鄉檀庄),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身出寒門,從軍20餘年,由士兵升至大將軍。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征南大將軍。後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檀道濟戎馬倥傯,戰績卓著。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
斛律光(515年―572年),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縣)人,高車族,北齊名將。初任都督,善於騎射,號稱「落雕都督」。後拜大將軍、太傅、右丞相、左丞相,封咸陽王。他驍勇善戰、領兵有方,在與北周近二十年的爭戰中,多次指揮作戰,均獲勝利。他治軍嚴明,身先士卒,不營私利,為部下所敬重。 武平三年(572年),被後主高緯所殺,時年五十八歲。
㈤ 南北朝有哪些超級有名的名人
白馬軍神陳慶之。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雲,漢族,義興國山(今中國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
陳慶之一生征戰,常設奇謀,多為以少勝多,而且長於攻城。無論是北伐橫掃河洛,或揮師馳騁邊陲,均充分顯示其傑出的軍事才能。北伐之戰,可謂氣吞萬里如虎。「陳慶之有將略,戰勝攻取,蓋頗、牧、衛、霍之亞歟。慶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預舊恩,加之謹肅,蟬冕組佩,亦一世之榮矣」(《梁書·陳慶之列傳》)。「陳慶之初同燕雀之游,終懷鴻鵠之志,及乎一見任委,長驅伊、洛。前無強陣,攻靡堅城,雖南風不競,晚致傾覆,其所克捷,亦足稱之」(《南史·陳慶之列傳》)。更為難得的是陳慶之出自寒門,在梁朝歷史上能達到這樣成就的,只有他和俞葯(官至雲旗將軍,安州刺史)。
毛澤東在解放後日理萬機的國事操勞中,對正史《陳慶之傳》一讀再讀,對傳內許多處又圈又點,劃滿著重線,並批註:「再讀此傳,為之神往」(張貽玖《毛澤東讀史》)。
反復無常侯景
侯景(503~552),字萬景,北魏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南)鮮卑化羯人。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穩,但是擅長騎射,因此被選為懷朔鎮兵,後又被提升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級官職。北魏末年邊鎮各胡族群起反抗鮮卑族的統治,侯景開始建立功勛,後來侯景投靠東魏丞相高歡。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駐守壽陽,公元548年9月,侯景叛亂起兵進攻南梁。公元551年他篡位自立為皇帝。江州刺史王僧辨、揚州刺史陳霸先先後發難,率領軍隊進攻侯景,侯景軍隊一觸即潰。侯景死後,屍體被分成好幾份,被人搶食。
初,羊鯤把侯景交給督都王僧辯。侯景身高不滿七尺,上身長下身短,眉目疏朗清秀,寬腦門高顴骨,臉順發紅,鬢須稀疏,眼珠子向下左右亂轉,嗓音嘶啞,有見識者說:「這就是所謂的豺狼之聲,所以能吃人,也要被人所吃。」跑到南方來以後,魏相高澄聞侯景在南方造反大怒,命人把侯景的妻子臉上的皮扒掉,用大鐵鍋盛上油炸死,把他的女兒入宮當奴婢,兒子三歲以上的都下蠶室閹割。後來齊文宣帝高洋夢見獼猴坐在御床上,便把侯景的兒子都用鍋煮了,他在北方的兒子被全部殺光。
㈥ 南北朝的著名人物
著名軍事人物主要有劉裕、王鎮惡、檀道濟、陳慶之和陳霸先。劉裕是宋開國皇帝。他出身於謝玄的「北府兵」,富於謀略,長於料敵,勇悍善戰,在晉屢立戰功;後因晉室內亂而控制了朝政,並取代晉室稱帝。由於他治軍嚴謹,愛護部屬,頗受民眾擁護和將士愛戴。王鎮惡是王猛之孫,隨叔父歸晉,因長於謀略受劉裕賞識,常為劉裕獻策,屢建戰功。檀道濟少隨劉裕從軍,成為「北府兵」名將。他智勇兼備,處變不驚,受劉裕重用,征戰中屢建奇功。陳慶之少為梁武帝隨從,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曾在4個多月內取32城,經 47戰,每戰皆勝。陳霸先原是梁之名將,後為陳開國皇帝。他好讀兵書,長於謀略,精於武藝,處事明達果斷;梁武帝被害後,曾奉肖方智為梁王,後代梁自立稱帝。南朝時期的北方,割劇的十六國相繼統一於北魏,後分裂成東、西魏,又更替出現北齊和北周。在此期間的著名軍事人物,主要有崔浩、拓跋燾、高歡、宇文泰、宇文邕和韋孝寬。崔浩是北魏著名的軍事謀略家,出身於漢世家大族。他聰穎好學,博覽經史,識天文,懂地理,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深為北魏三代帝王所器重,參與軍國大事,在北魏進行的一系列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拓跋燾即北魏太武帝,鮮卑族拓跋部人。他治軍嚴格,賞不遺賤,罰不避貴,在作戰中決策果斷,部署周密,指揮靈活,幾經征戰而統一了中國北方。高歡原是北魏將領,後成為東魏統帥,是鮮卑化的漢人。他性機敏,長計謀,善用間,在韓陵之戰中,指揮督勵有方,取得以3萬余眾大敗20萬余爾朱軍的巨大勝利。北魏政權分裂後,他掌握了東魏朝政,為建立北齊王朝奠定了基礎。宇文泰是鮮卑族人,原為北魏名將,後成西魏統帥。他治軍整肅,深謀遠慮,善於用間;北魂分裂後,控制著西魏的政權;在東西魏戰爭中,指揮作戰數十次,多獲勝利,為建立北周奠定了基礎。他創立了「府兵制」,加強了朝廷對軍隊的控制。這一兵制被後世沿用近200年,在古代兵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宇文邕即北周武帝,宇文泰第四子。他有雄才,善籌謀,愛護士兵,賞罰嚴明,繼父訓實行「均田制」和「府兵制」,最後滅北齊,統一了中國北方,36歲病逝。韋孝寬是西魏、北周的名將。他廣讀經史,足智多謀,攻守兼備,善於用間,所獻滅北齊之計,多被宇文邕採納,在戰勝東魏、攻滅北齊的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南北朝時期,北方曾出現一個強大的突厥汗國,涌現了一位著名的軍事首領,即木汗可汗。他智勇兼備,能征善戰,在消滅了柔然汗國的殘余勢力後,東敗契丹,北並契骨,威震塞外諸國。南朝梁、陳至隋代,我國嶺南少數民族中,出了一位著名的女將,即洗夫人。她在梁大同初年與高涼太守馮寶成婚,協助丈夫處理政務,使號令通行;因足智多謀,善於用兵,曾幾次平息叛亂,先後支持梁、陳,隋的統一事業,對嶺南各族人民的融合友好頗有貢獻。
㈦ 南北朝有哪些名人
劉義慶,南朝宋大臣、文學家,著有《世說新語》,
北魏孝文帝,改革
梁武帝蕭衍,南朝梁建立者
范縝,南朝齊梁間思想家,著有《神滅論》
劉勰南朝梁文學批評家,著有《文心雕龍》
酈道元北魏水文地理學家,著《水經注》
賈思勰 北魏農學家。撰《齊民要術》
蕭統南朝梁文學家。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人。梁武帝之子。後病死,謚昭明太子
陳叔寶南朝陳末代皇帝,即陳後主。
祖沖之主要成就: 六位小數的圓周率 ,代表作品: 《述異記》。
北周武帝宇文邕
㈧ 南北朝的人物有哪些
范泰(355-428) 南朝宋大臣、學者。字伯倫,順陽人,范曄之父。撰有《古今善言》二十九篇,文集二十卷,皆佚。
劉裕(363-422) 南朝宋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字德輿,小字寄奴,祖籍彭城,徙居京口。幼年家境貧寒,販履為業。謚武帝。
宋武帝 即劉裕。
寇謙之(365-338) 北魏道教徒,字輔真,上谷昌平人。鼓吹儒道合流,被稱為「新天師道」。
何承天(370-447) 南朝宋科學家。東海郯人,精通天算之術,曾推算出圓周率為3.1428;堅持觀察天象四十年,製成《元嘉歷》,廢除平朔,改用定朔。
拓跋跬(371-409) 北魏建立者。字涉圭,鮮卑族拓跋部人。皇始三年定都平城,即帝位。晚年精神失常,為子紹所殺。初謚宣武帝,改謚道武帝。
魏道武帝 即拓跋跬。
裴松之(372或360-451) 南朝宋史學家。字世期,河東聞喜人。元嘉間奉詔注《三國志》,注文內容超出原書數倍,開注史新例。
王鎮惡(373-418) 南朝宋將領。北海劇人,前秦王猛之孫。
崔宏(?-418) 北魏大臣,字玄伯,清河東武城人。關東著名士族。明元帝時,拜天部大人,進爵白馬公。
孔靈符 南朝宋官吏。會稽山陰人。歷任南郡太守、郢州刺史、丹楊尹等職。
傅亮(374-426) 南朝宋大臣。字季友,北地靈州人。助劉裕受禪奪權,少帝時升中書監、尚書令、護軍將軍;文帝時任左光祿大夫,身居宰輔。元嘉三年為文帝所殺。原有集三十一卷,已佚,明人輯有《傅光祿集》。
到彥之(?-433) 南朝宋將領。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文帝時曾任護軍將軍。
顏延之(384-456) 南朝宋文學家。字延年,琅琊臨沂人。文詞顯於當世,與謝靈運齊名。原集已散佚,今存《顏光祿集》系明人輯本。
謝靈運(385-433) 南朝宋詩人。陳郡陽夏人。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原集已佚,明人輯有《謝康樂集》。
檀道濟(?-436) 南朝宋將領。高平金鄉人。官至征南大將軍、司空。遭忌被殺。
沈慶之(386-465) 南朝宋將領,字弘先,吳興武康人。官至鎮北大將軍、侍中、太尉。曾公開指斥士族崇尚空談。後為前廢帝劉子業所殺。
王玄謨(388-468) 南朝宋將領,字彥德,太原祁人。官至車騎將軍,南豫州刺史,加都督。卒於官。
謝晦(390-426) 南朝宋大臣。字宣明,陳郡陽夏人。少帝時領中書令,與徐羨之、徐亮共輔朝政。文帝時封建平郡公。後因謀反被殺。著有表檄三篇及《悲人道》、《續世基詩》等。
游雅(?-461) 北魏官吏。字伯度,小名黃頭,廣平任人。不勤著述,為人自負,好議人長短,曾陷害儒者陳奇,致奇遭族誅。
刁雍(390-484) 北魏官吏。字淑和,渤海饒安人。尚文好武,著有詩、賦、論、頌、雜文百餘篇。篤信佛教,著《教誡》二十餘篇。
高允(390-487) 北魏大臣、學者。字伯恭,渤海蓨人。好學,常擔笈負書,千里就學。博通經史天文術數。前後歷五帝,身居要職五十餘年。有《左氏解》、《公羊釋》及《算術》三卷。皆佚,明人輯有《高令公集》。
張偉 北朝官吏。字仲業,太原中都人。通經籍。曾奉命出使酒泉,官至平東將軍,封建安公。
范曄(398-445) 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小字塼,順陽人。博涉經史,善文章,通音律。撰《後漢書》紀傳九十篇,附以「論」、「贊」。梁劉昭補入司馬彪《續漢書》八志三十卷,並為作注,北宋時合刊行世。
劉義慶(403-444) 南朝宋大臣、文學家。京口人。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襲封臨川王。著有《世說新語》八卷。梁劉孝標曾為註解,今本系北宋晏殊整理。
崔浩(?-450) 北魏大臣。字伯淵,清河東武城人。關東著名士族崔宏之子。曾注釋五經,制定《五寅元歷》。以三朝元老受封為東郡公。
鮑照(405-466) 南朝宋詩人。字明遠,東海人。曾為臨海王子頊前軍參軍,在涼州為亂軍所殺。所作樂府詩寫邊塞戰爭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樂府對後世影響尤大。代表作為《行路難》十八首。有《鮑參軍集》。
柳元景(406-465) 南朝宋大臣、將領。字孝仁,河東解人。官至尚書令。
劉義隆(407-453) 南朝宋皇帝。424-453年在位,史家稱為「元嘉之治」。小字車兒,生於京口,劉裕第三子。後為子劭所殺。謚文帝。
宋文帝 即劉義隆。
拓跋燾(408-452) 北魏皇帝。423-452年在位。小字佛狸,鮮卑族人。拓跋跬之孫。後來宦官宗愛所殺,謚太武帝。
魏太武帝 即拓跋燾。
戴法興(414-465) 南朝宋權臣。會稽山陰人。前廢帝時弄權賣勢,民間有「法興為真天子」之說。後被賜死。
臧緒榮(415-488) 南朝齊史學家。東莞莒人。自號被褐先生。屢征不仕,潛心著述,成《晉書》一百卷,為唐初官修《晉書》之主要依據。
蓋吳(418-446) 北魏關中人民起義首領。北地盧水胡人。太平真君六年起兵反魏,自稱天台王,後改稱秦地王。在作戰中中矢負傷,為部下所殺。
袁粲(420-477) 南朝宋大臣。字景倩,陳郡陽夏人。順帝時任中書監、司徒。後謀誅蕭道成被殺。曾仿嵇康《高士傳》,作《妙德先生傳》以自喻。
蕭道成(427-482) 南朝齊建立者,479-482年在位。字紹伯,南蘭陵人。廢宋順帝准,自立為帝,改國號齊。謚高帝。
唐寓之(?-486) 南朝齊人民起義領袖。富陽人。永明三年聚眾起義,稱帝,國號吳,改元興平。後遭禁軍鎮壓,被殺。
祖沖之(429-500) 南朝宋齊間科學家。字文遠,范陽遒人。博學多才,尤擅歷數,首次把圓周率精確推算到小數點後六位,比歐洲早一千餘年。撰《綴術》六卷,唐朝國學定為數學課本。制定《大明歷》,並製造指南車、千里船等多種機械。精通音樂,涉獵儒道典籍,著《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述異記》等,均早佚。
禇淵(435-482) 南朝宋齊間大臣。字彥回,河南陽翟人。宋文帝婿。宋時任吏總尚書、尚書右僕射、中書令、護軍將軍等職,與袁粲共輔蒼梧王。後助蕭道成代宋建齊,封南康郡公,任尚書令。時人譏之無節操:「可鄰石頭城,寧為袁粲死,不作彥回生。」
沈約(441-513) 南朝梁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後以觸怒受譴,憂郁而卒。首創「四聲」之說,與謝朓等人開創「永明體」,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撰有《宋書》一百卷。另有《晉書》、《齊紀》、《四聲譜》等,均散佚。明人輯有《沈隱侯集》。
馮太後(442-490) 北魏文成帝皇後。長樂信都人。前後臨政二十五年之久,孝文帝前期改革多由她主持,鞏固了北魏王朝統治。謚文明太皇太後。
韋睿(442-520) 南朝梁將領。字懷文,京兆杜陵人。官至左衛將軍、雍州刺史等職。晚年居家,以經始教授子弟。普通元年遷侍中、車騎將軍,未拜病卒。
李安世(443-493) 北魏大臣。趙郡人。曾於相州刺史任上,設計彈壓廣平豪強李波及子侄三十餘人。後以病免官。
孔稚珪(447-501) 南朝齊官吏、詩人。《南史》作孔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人。官至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博學好詩文,嗜酒,輒飲七八斗。不樂世事,門庭之內,草萊不剪。其文工麗詼諧,詩以《白馬篇》較著名。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輯有《孔詹事集》。
李沖(450-498) 北魏大臣。字思順,隴西狄道人,歷任內秘書令、中書令、尚書僕射等,頗受馮太後、孝文帝倚重。曾主持營建洛陽新都。
范縝(約450-約510) 南朝齊梁間思想家。字子真,南鄉舞陰人。曾任宜都太守、晉安太守、尚書左丞等職。發展漢魏以來樸素唯物論觀點,於天監六年發表著名的《神滅論》,否定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迷信說教。後坐徙廣州,起為中書郎、國子博士,卒於官。
范雲(451-503) 南朝梁詩人。字彥龍,南鄉舞陰人。范縝從弟。八歲能詩,兼善屬文,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尚書右僕射,封霄城縣侯。卒於任,詔贈侍中、衛將軍。原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詩四十餘首,以《巫山高》、《別詩》較為有名。
江斅(xiào 452-495) 南朝宋齊間士族貴戚。字叔文,濟陽考城人。宋文帝外孫,孝武帝女婿。歷宋、齊兩朝。
陶弘景(452或456-536) 南朝齊梁間道教徒、醫葯學家。字通明,丹楊秣陵人。蕭梁時進獻圖讖,為梁武帝所重,時有「山中宰相」之稱。撰有《真誥》二十卷,被目為道教經典。兼通陰陽五行、天文地理、風角星算、文學書法。撰《本草經集注》,錄葯物七百多種。另有《肘後百一方》等,多散佚。
曹景宗(457-508) 南朝梁將領。字子震,新野人。天監五年班師回朝,武帝設宴,即席分韻賦試。因武夫不得韻,固求之。武帝予「競」、「病」二韻,立就一首:「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後遷侍中、中衛將軍、江州刺史,赴任途中卒。
蕭子良(460-494) 南朝齊宗室大臣。字雲英,南蘭陵人。齊武帝第二子,封竟陵王。曾於建康廣集才學之士,抄五經百家,編成《四部要略》。後為太孫蕭昭業所忌,憂懼病死。有《南齊竟陵王集》。
任昉(460-508) 南朝梁大臣、學者。字彥升,樂安博昌人。歷仕宋、齊、梁三朝。以善作表、奏、書、記著稱,當世王公表奏、朝廷文誥多出其手。與沈約並稱「沈詩任筆」。藏書萬余卷,與沈約、王僧儒為三大藏書家。著有文集三十四卷並《地記》、《雜傳》近四百卷,均佚。明人輯有《任彥升集》。
謝朓(464-499) 南朝齊詩人。字玄暉,陳郡陽夏人。世稱「小謝」,以別於謝靈運。竟陵八友之一。為徐曾任宣城太守、南海太守、尚書禮部郎,後為徐孝嗣構陷,下獄死。所著詩文甚多,其詩平仄協調,音韻鏗鏘,詞采華麗,對仗工整。原有集二十卷,已佚。明人輯有《謝宣城集》。
王肅(464-501) 北魏大臣。字恭懿,琅邪臨沂人。王導後裔。卒於揚州刺史任。
丘遲(464-508) 南朝梁官吏、文學家。字希范,吳興烏程人。八歲能文。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輯有《丘司空集》,《與陳伯之書》為其代表作。
蕭衍(464-549) 南朝梁建立者。502-549年在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人。蕭道成族弟,竟陵八友之一。中興元年自立為帝,建立梁朝。提倡尊儒崇佛,多次捨身同泰寺。侯景作亂,智窮力竭,困餓而死。生前曾招納文士,辨論佛、儒義蘊,議定「五禮」,合著《通史》。善音樂詩賦,均早散佚。明人輯有《梁武帝御制集》。謚武帝。
梁武帝 即蕭衍。
王僧儒(465-522) 南朝梁官吏、學者。以字行。東海郯人。少好學,六歲能文。曾任尚書左丞、御史中丞。遍覽群書,學識淵博,兼擅書法。與沈約、任昉為當時三大藏書家。有文集三十卷,已佚,明人輯有《王左丞集》。
昌義之(?-523) 南朝梁將領。歷陽烏江人。蕭衍稱帝後封永豐侯。曾任軍功將軍、南兗州刺史、左衛將軍、北徐州刺史等職。平生不愛讀書,所識不過十字。
劉勰(約465-約532或約470-約539) 南朝梁文學批評家。字彥和,東莞莒人。曾任太末令、東宮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晚年出家,改名慧地,尋卒。所撰《文心雕龍》五十篇,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文學批評著作。主張文學作品既應有「風骨」,也要有「文采」。並提出文學批評的六個標准(「六觀」)及其必須具備的修養,系統闡述了先秦以來的文學批評理論,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酈道元(466或472-527) 北魏水文地理學家。字善長,范陽人。少好學,博覽奇書。歷任東荊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職。孝昌三年為雍州刺史蕭寶夤殺害。所撰《水經注》四十卷,詳記水道千餘條,旁及城郭、風俗、土產、人物等,對歷史地理學有重要貢獻。另有《本志》、《七聘》等著述,均早佚。
王融(467-493) 南朝齊文學家。字元長,琅邪臨沂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太子舍人、秘書丞、寧朔將軍等,奉武帝命作《曲水詩序》,文藻富麗,為當世稱誦。精通聲律,與沈約共創「永明體」。後因宮廷斗爭死於獄中。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集有《王寧朔集》。
元宏(467-499) 北魏皇帝、鮮卑族政治家。471-499年在位。政事初由祖母馮太後主持。太和十四年親政後,整飭吏治,加速北魏政權封建化。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漢服代鮮卑服、以漢語代鮮卑語、改鮮卑姓為漢姓等。並嚴厲鎮壓圖謀抗拒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經改革,加強了鮮卑拓跋部的封建化,促進了民族融合。謚孝文帝。
拓跋宏 即元宏。
魏孝文帝 即元宏。
茹法亮 南朝齊權臣。吳興武康人。曾出家為道士。宋齊間攬權自重,勢傾內外。
元禧(?-501) 北魏宗室大臣。字永壽,孝文帝之弟。任太尉,封咸陽王。宣武帝時陰謀舉兵反叛被殺。
楊大眼 北魏將領。武都人。以勇武著稱。明帝時為荊州刺史,卒於任。
鍾嶸(469-518) 南朝齊梁間文學批評家。字仲偉,穎川長社人。所撰《詩品》,品評漢魏以來一百二十多位詩人的作品,為五言古詩作了總結。書中頗多獨到見解,如反對堆砌典故、推敲聲律、單純追求形式的傾向,對詩歌創作有積極意義。
陸厥(472-499) 南朝齊詩人。字韓卿,吳郡吳人。好屬詩文,五言詩體裁尤為新奇。因父被殺悲慟而死。其文以《與沈約書》較有名。原有集十卷,已佚。今存詩十餘首,散見於《文選》及《樂府詩集》。
蕭宏(473-526) 南朝梁宗室王。字宣達,南蘭陵人。梁武帝弟。封臨川王。
崔鴻 北魏史學家,字彥鸞,東清河鄃人。曾修孝文、宣武兩朝起居注,所撰《十六國春秋》一百卷,附序例、年表二卷,頗具史料價值。北宋時散佚,清人有《十六國春秋輯補》。
賈思勰 北魏農學家。撰《齊民要術》十卷九十二篇,綜合整理農藝科學文獻和漢以來北方農業生產實際經驗,分農藝(包括精耕、輪作、育種、綠肥、土壤改良等)、園藝、畜牧、漁業及農副產品加工製造等,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農學著作。《雜說》部分系後人所補。
莫折大提(?-524) 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領袖,一作莫折太提。秦州羌族人。正光五年舉兵起義,稱秦王。不久病死,部屬由四子莫折念生統領。
破六韓拔陵(?-525) 北魏末六鎮起義首領。又作破六汗拔陵,匈奴族。正光四年聚眾起義,改元真王。後遭北魏軍夾擊,下落不明,一說為亂兵所殺。
鮮於修禮(?-526)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義領袖。丁零族,懷朔鎮鎮兵出身。泰昌二年舉兵起義,建元魯興。後為混入義軍的北魏宗室元洪業殺害。
胡琛(?-526) 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領袖。敕勒族酋長。正光五年舉兵起義,被推為高平王。後為破六韓拔陵部屬費律誘殺。
元琛 北魏宗室。字曇寶,孝文帝族弟。襲封河間王。貪暴聚斂,曾於高陽王元雍鬥富。遠求波斯名馬,以銀為槽,金為環鎖,奢華甚於石崇、王愷。
莫折念生(?-527) 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首領。羌族。莫折大提四子。正光五年,大提病死,他統領部眾,自稱天子,國號秦。後為叛徒杜粲暗殺,全家遇害。
元雍(?-528) 北魏宗室大臣。字思穆,孝文帝之弟。初封穎川王,後改封高陽王。生性奢侈豪華,一食至數萬錢。後為爾朱榮所殺。
杜洛周(?-528)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義首領。又稱吐斤落周。柔玄鎮鎮兵出身。孝昌元年率民起義,沿用真王年號,後被葛榮所殺。
葛榮(?-528)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義領袖。鮮卑族。參加鮮於修禮起義。孝昌二年殺叛將元洪業,繼領起義部眾,自稱天子,國號齊。後為爾朱榮契胡武裝所殺。
邢杲(?-529) 北魏末青州流民起義首領。河間人。建義元年於北海起義,自稱漢王,年號天統。後兵敗投降,被殺。
萬俟丑奴(?-530) 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領袖。匈奴族人。初為胡琛部屬。琛死,代統其部眾。建義元年自稱天子,建元神獸。後兵敗被殺。
阮孝緒(479-536) 南朝梁目錄學家。字士宗,陳留尉氏人。所撰《七錄》,仿《七略》分類法,將當時所見圖書六千二百八十八種,四萬四千五百二十卷,分為經典、紀傳、子兵、文集、術技、佛法、仙道七錄。已佚。《廣弘明集》尚保存五十五部序目。
王筠(481-549) 南朝梁文學家。字元禮,一字德柔,琅邪臨沂人。七歲能文,十六歲作《芍葯賦》。官至太子詹事。以博學善文名重當世。沈約譽之為「當今王粲」。原有集一百卷,已佚。明人輯有《王詹事集》。
蕭寶卷(483-501) 南朝齊皇帝。498-501年在位。字智藏,南蘭陵人,明帝次子。自幼耽於玩樂,不愛讀書。蕭衍兵圍建康時被殺。和帝立,追謚東昏侯。
東昏侯 即蕭寶卷。
陳慶之(484-539) 南朝梁將領。字子雲,義興國山人。屢建戰功。封永興侯,任豫州刺史等職,卒於任。
蕭子雲(487-549) 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字景喬,南蘭陵人,齊高帝孫,蕭子范弟,十二歲封新浦縣侯。官至侍中、國子監祭酒,領南徐州大中正。侯景之亂時餓死於顯雲寺。兼通文史,擅長書法。有《晉書》一百一十卷,《東宮新記》二十卷,另有文集十九卷,皆佚。《晉書》存輯本一卷,詩文散見於《文苑英華》和《廣弘明集》。
蕭子顯(489-537) 南朝齊宗室,史學家。字景陽,南蘭陵人。蕭道成之孫。歷任建康令、中書郎、臨川內史、吏部尚書、侍中等。後卒於吳興太守任。致力史籍撰著,有《後漢書》一百卷,《齊書》(今稱《南齊書》)六十卷,《普通北代記》五卷等。唯《齊書》尚存,為二十四史之一。
楊炫之 東魏官吏、文學家。或作陽炫之、羊炫之,北平人。曾任撫軍府司馬、秘書監等職。博學能文,兼通佛教經典。所撰《洛陽伽藍記》五卷,記載北魏時洛陽佛寺園林興衰梗概,旁及當地人物、風俗、地理及傳聞掌故。
爾朱榮(493-530) 北魏末執政大臣。字天寶,秀容川契胡人。曾溺太後、少主,多次鎮壓牧奴起義。永安三年為孝庄帝所殺。
高歡(496-547) 東魏大臣。一名賀六渾,渤海蓨人。普泰二年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逼走孝武帝,另立孝靜帝,遷都鄴城。專擅東魏朝政十六年。
蘇綽(498-546) 西魏大臣。字令綽,武功人。博覽群書,尤擅算術。官至大行台度支尚書,兼司農卿。為宇文泰草擬《六條詔書》,命百官誦習。草成《大誥》,痛遣西晉以來浮華文風。晚年,奉命改定官制,未成而卒。
蕭統(501-531) 南朝梁文學家。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人。梁武帝之子。天監元年立為皇太子。善詩賦,曾招才學之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多卷,輯《文選》三十卷,上自周代,下迄梁朝,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章總集。後病死,謚昭明太子。原集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昭明太子 即蕭統。
祖暅之 南朝齊梁間數學家。一作祖暅,字景爍。范陽遒人。祖沖之之子。少傳家學,精治《大明歷》,並於天監九年正式頒行。首次得出計算球體積的正確公式,先於歐洲約一千年。製成銅日圭、漏壺等精密觀測儀器。子祖皓亦傳家學,長於歷算。
賀拔岳(?-534) 北魏將領。字阿斗泥,神武尖山鮮卑族人。後被侯莫陳悅受高歡唆使所殺。
阿那瓌(guī ?-552) 柔然可汗,可汗丑奴之弟。後被突厥擊敗自殺。
土門(?-552) 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初為突厥部落首領,受柔然統治。後擊殺阿那瓌,建立突厥汗國,自稱伊利可汗。
伊利可汗 即土門。
燕都(?-572) 突厥可汗。553-572年為汗。伊利可汗子。繼位後稱木桿可汗。在位期間為突厥最盛時期。
木桿可汗 即燕都。
室點密(?-576) 西突厥可汗。562-576年為汗。土門之弟。西魏廢帝元年自立為可汗,號「十姓部落」。
蕭綱(503-551) 南朝梁皇帝。549-551年在位。字世纘,小字六通。南蘭陵人。武帝第三子。癖愛詩文,提倡淫艷「宮體詩」,風靡一時。大寶二年為侯景所殺。原集已佚,明人輯有《梁簡文帝集》。
梁簡文帝 即蕭綱。
侯景(503-552) 北朝東魏將領。字萬景,鮮卑化羯人。後自立為帝,改國號漢。被王僧辯、陳霸先擊敗,為部屬誘殺。
陳霸先(503-559) 南朝陳建立者。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人。太平二年封陳王,繼廢蕭方智自立,建立陳朝,謚武帝。
魏收(506或505-572) 北齊史學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陽人。天保二年奉敕編撰《魏書》,至五年,成一百三十卷。修撰中曾有酬恩報怨及受賄行為,致有「穢史」之稱。宋初殘缺,現存本經宋人補校。
宇文泰(507-556) 西魏大臣。字黑獺,代郡武川鮮卑人。後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矩為帝,專擅朝政。執政中大占改革,國力日強,為建立北周王朝打下基礎。
蕭繹(508-554) 南朝梁帝。字世誠,小字七符,南蘭陵人。梁武帝第七子,封湘東王。後於江陵即位。承聖三年兵敗被殺,死前將公私典籍七萬余卷付之一炬。謚元帝。後人輯有《梁元帝集》。
王僧辯(?-555) 南朝梁建立。字君才,太原祁人。本烏丸氏,屬鮮卑族。與陳霸先討平侯景之亂,擁立蕭繹稱帝。後為陳霸先襲殺。
庾信(513-581) 北周詩人。字子山,南陽新野人。與父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宮廷,擅寫綺麗詩人,世稱「徐庾體」。詩文代表作有《哀江南賦》、《枯樹賦》、《詠懷廿七首》等,形成蒼勁悲涼的獨特風格。原集已佚,後人輯有《庾子山集》。
宇文護(515-572) 北周宗室。字薩保,代郡武川人。宇文泰之侄。恭帝三年廢魏帝,立泰子宇文覺為帝,建立北周。後殺覺立宇文毓,又殺毓立宇文邕,為邕所殺。
斛律光(515-572) 北齊大臣。字明月,朔州人。高車族。能射飛雕,每射必中,時稱「落雕都督」。後以功升太尉,右丞相、並州刺史,又徙左丞相,封清河郡主。因遭後主所忌被殺,滅其族。
蕭詧(519-562) 南朝後梁皇帝。字理孫,南蘭陵人。蕭統第三子,封岳陽王。大定元年殺元帝,代立稱帝,史稱後梁。
顧野王(519-581) 南朝梁陳時訓詁學家、史學家。字希馮,吳郡吳人。七歲能讀《五經》,九歲能文,十二歲隨父至建安,撰《建安地記》二篇。及長,遍讀經史,於天文地理、蓍龜占候、蟲篆奇字無所不通。陳文帝時主修梁史。有《玉篇》三十卷,為我國文字訓詁學重要著作。另有《輿地誌》、《符瑞圖》、《通史要略》、《國史紀傳》(《陳史》)等,均佚。
江總(519-594) 南朝陳大臣、詩人。字總持,濟陽考城人。歷仕梁、陳、隋三朝。陳後主時任尚書令,世稱「江令」。為官不理政務,日與後主游宴後庭,互作淫艷之作,時人稱之「狎客」。入隋,為上開府。能屬文,尤擅五、七言詩,多為色情之作,部分七言初具格律。原有集三十二卷,已佚。明人輯有《江令君集》。
高洋(529-559) 北齊建立者,550-559年在位。字子進,渤海蓨人。高歡第二子。武定五年廢孝靜帝自立,建立北齊。謚文宣帝。
綦毋懷文 北齊冶煉家。又作綦母懷文。官至信州刺史。講求道術。總結北方冶煉經驗,以生熟鐵相澆,用牲畜溺脂浴淬,製成「宿鐵刀」,鋒利無比。這種「灌鋼」技術,隋唐之際仍沿用。
顏之推(531-?) 北齊文學家。字介,琅琊臨沂人。撰有《顏氏家訓》二十篇,以儒學教訓弟子。書中所記,堪為正史之補。
宇文覺(542-557) 北周皇帝。字陀羅尼,代郡武川人。宇文泰第三子。恭帝三年受封周公,受叔父宇文護操縱,廢魏帝自立,建立北周。因不甘受制,被護所殺。謚孝閔帝。
宇文邕(543-578) 北周皇帝。字禰羅突,代郡武川人。宇文泰第四子。武成二年,被宇文護立為帝。後殺護親政。在位時,曾禁斷佛、道二教,強令僧尼道士還俗,多次下詔放免奴婢雜戶,制定懲治貪污條例並統一權衡度量,國力大為增強。後卒於北討突厥軍中。謚武帝。
周武帝 即宇文邕。
施文慶(?-589) 南朝陳官吏。歷任中書舍人、都督、湘州刺史等職。隋軍攻入建康時被殺。
沈客卿(?-589) 南朝陳官吏。吳興武康人。因功授散騎常侍、左衛將軍。隋軍攻入建康時被殺。
陳叔寶(553-604) 南朝陳末代皇帝。582-589年在位。字元秀,小字黃奴,吳興長城人。陳宣帝長子。隋軍破城,與張麗華、孔嬪妃匿井中被俘,死於洛陽。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陳後主 即陳叔寶。
㈨ 南北朝時期的名人人名。
陶淵明、謝靈運,吳道子,顧愷之 。
北魏賈思勰:最早一部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北魏酈道元:地理專著《水經注
拓跋宏(後改姓元) (467-499)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數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 他崇尚中國文化,實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並禁止歸葬,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是西北方各民族陸續進入中原後民族融合的一次總結,對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
高歡,南北朝時期東魏權臣,北齊的實際創建者,北齊開國皇帝高洋的父親
苻堅(338-385年),字永固,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東南)氐族人,前秦開國君主苻洪的孫子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前秦國主
范泰(355-428) 南朝宋大臣、學者。字伯倫,順陽人,范曄之父。撰有《古今善言》二十九篇,文集二十卷,皆佚。
劉裕(363-422) 南朝宋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字德輿,小字寄奴,祖籍彭城,徙居京口。幼年家境貧寒,販履為業。謚武帝。
宋武帝 即劉裕。
寇謙之(365-338) 北魏道教徒,字輔真,上谷昌平人。鼓吹儒道合流,被稱為「新天師道」。
何承天(370-447) 南朝宋科學家。東海郯人,精通天算之術,曾推算出圓周率為3.1428;堅持觀察天象四十年,製成《元嘉歷》,廢除平朔,改用定朔。
拓跋跬(371-409) 北魏建立者。字涉圭,鮮卑族拓跋部人。皇始三年定都平城,即帝位。晚年精神失常,為子紹所殺。初謚宣武帝,改謚道武帝。
魏道武帝 即拓跋跬。
裴松之(372或360-451) 南朝宋史學家。字世期,河東聞喜人。元嘉間奉詔注《三國志》,注文內容超出原書數倍,開注史新例。
王鎮惡(373-418) 南朝宋將領。北海劇人,前秦王猛之孫。
崔宏(?-418) 北魏大臣,字玄伯,清河東武城人。關東著名士族。明元帝時,拜天部大人,進爵白馬公。
孔靈符 南朝宋官吏。會稽山陰人。歷任南郡太守、郢州刺史、丹楊尹等職。
傅亮(374-426) 南朝宋大臣。字季友,北地靈州人。助劉裕受禪奪權,少帝時升中書監、尚書令、護軍將軍;文帝時任左光祿大夫,身居宰輔。元嘉三年為文帝所殺。原有集三十一卷,已佚,明人輯有《傅光祿集》。
到彥之(?-433) 南朝宋將領。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文帝時曾任護軍將軍。
顏延之(384-456) 南朝宋文學家。字延年,琅琊臨沂人。文詞顯於當世,與謝靈運齊名。原集已散佚,今存《顏光祿集》系明人輯本。
謝靈運(385-433) 南朝宋詩人。陳郡陽夏人。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原集已佚,明人輯有《謝康樂集》。
檀道濟(?-436) 南朝宋將領。高平金鄉人。官至征南大將軍、司空。遭忌被殺。
沈慶之(386-465) 南朝宋將領,字弘先,吳興武康人。官至鎮北大將軍、侍中、太尉。曾公開指斥士族崇尚空談。後為前廢帝劉子業所殺。
王玄謨(388-468) 南朝宋將領,字彥德,太原祁人。官至車騎將軍,南豫州刺史,加都督。卒於官。
謝晦(390-426) 南朝宋大臣。字宣明,陳郡陽夏人。少帝時領中書令,與徐羨之、徐亮共輔朝政。文帝時封建平郡公。後因謀反被殺。著有表檄三篇及《悲人道》、《續世基詩》等。
游雅(?-461) 北魏官吏。字伯度,小名黃頭,廣平任人。不勤著述,為人自負,好議人長短,曾陷害儒者陳奇,致奇遭族誅。
刁雍(390-484) 北魏官吏。字淑和,渤海饒安人。尚文好武,著有詩、賦、論、頌、雜文百餘篇。篤信佛教,著《教誡》二十餘篇。
高允(390-487) 北魏大臣、學者。字伯恭,渤海蓨人。好學,常擔笈負書,千里就學。博通經史天文術數。前後歷五帝,身居要職五十餘年。有《左氏解》、《公羊釋》及《算術》三卷。皆佚,明人輯有《高令公集》。
張偉 北朝官吏。字仲業,太原中都人。通經籍。曾奉命出使酒泉,官至平東將軍,封建安公。
范曄(398-445) 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小字塼,順陽人。博涉經史,善文章,通音律。撰《後漢書》紀傳九十篇,附以「論」、「贊」。梁劉昭補入司馬彪《續漢書》八志三十卷,並為作注,北宋時合刊行世。
劉義慶(403-444) 南朝宋大臣、文學家。京口人。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襲封臨川王。著有《世說新語》八卷。梁劉孝標曾為註解,今本系北宋晏殊整理。
崔浩(?-450) 北魏大臣。字伯淵,清河東武城人。關東著名士族崔宏之子。曾注釋五經,制定《五寅元歷》。以三朝元老受封為東郡公。
鮑照(405-466) 南朝宋詩人。字明遠,東海人。曾為臨海王子頊前軍參軍,在涼州為亂軍所殺。所作樂府詩寫邊塞戰爭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樂府對後世影響尤大。代表作為《行路難》十八首。有《鮑參軍集》。
柳元景(406-465) 南朝宋大臣、將領。字孝仁,河東解人。官至尚書令。
劉義隆(407-453) 南朝宋皇帝。424-453年在位,史家稱為「元嘉之治」。小字車兒,生於京口,劉裕第三子。後為子劭所殺。謚文帝。
宋文帝 即劉義隆。
拓跋燾(408-452) 北魏皇帝。423-452年在位。小字佛狸,鮮卑族人。拓跋跬之孫。後來宦官宗愛所殺,謚太武帝。
魏太武帝 即拓跋燾。
戴法興(414-465) 南朝宋權臣。會稽山陰人。前廢帝時弄權賣勢,民間有「法興為真天子」之說。後被賜死。
臧緒榮(415-488) 南朝齊史學家。東莞莒人。自號被褐先生。屢征不仕,潛心著述,成《晉書》一百卷,為唐初官修《晉書》之主要依據。
蓋吳(418-446) 北魏關中人民起義首領。北地盧水胡人。太平真君六年起兵反魏,自稱天台王,後改稱秦地王。在作戰中中矢負傷,為部下所殺。
袁粲(420-477) 南朝宋大臣。字景倩,陳郡陽夏人。順帝時任中書監、司徒。後謀誅蕭道成被殺。曾仿嵇康《高士傳》,作《妙德先生傳》以自喻。
蕭道成(427-482) 南朝齊建立者,479-482年在位。字紹伯,南蘭陵人。廢宋順帝准,自立為帝,改國號齊。謚高帝。
唐寓之(?-486) 南朝齊人民起義領袖。富陽人。永明三年聚眾起義,稱帝,國號吳,改元興平。後遭禁軍鎮壓,被殺。
祖沖之(429-500) 南朝宋齊間科學家。字文遠,范陽遒人。博學多才,尤擅歷數,首次把圓周率精確推算到小數點後六位,比歐洲早一千餘年。撰《綴術》六卷,唐朝國學定為數學課本。制定《大明歷》,並製造指南車、千里船等多種機械。精通音樂,涉獵儒道典籍,著《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述異記》等,均早佚。
禇淵(435-482) 南朝宋齊間大臣。字彥回,河南陽翟人。宋文帝婿。宋時任吏總尚書、尚書右僕射、中書令、護軍將軍等職,與袁粲共輔蒼梧王。後助蕭道成代宋建齊,封南康郡公,任尚書令。時人譏之無節操:「可鄰石頭城,寧為袁粲死,不作彥回生。」
沈約(441-513) 南朝梁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後以觸怒受譴,憂郁而卒。首創「四聲」之說,與謝朓等人開創「永明體」,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撰有《宋書》一百卷。另有《晉書》、《齊紀》、《四聲譜》等,均散佚。明人輯有《沈隱侯集》。
馮太後(442-490) 北魏文成帝皇後。長樂信都人。前後臨政二十五年之久,孝文帝前期改革多由她主持,鞏固了北魏王朝統治。謚文明太皇太後。
韋睿(442-520) 南朝梁將領。字懷文,京兆杜陵人。官至左衛將軍、雍州刺史等職。晚年居家,以經始教授子弟。普通元年遷侍中、車騎將軍,未拜病卒。
李安世(443-493) 北魏大臣。趙郡人。曾於相州刺史任上,設計彈壓廣平豪強李波及子侄三十餘人。後以病免官。
孔稚珪(447-501) 南朝齊官吏、詩人。《南史》作孔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人。官至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博學好詩文,嗜酒,輒飲七八斗。不樂世事,門庭之內,草萊不剪。其文工麗詼諧,詩以《白馬篇》較著名。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輯有《孔詹事集》。
李沖(450-498) 北魏大臣。字思順,隴西狄道人,歷任內秘書令、中書令、尚書僕射等,頗受馮太後、孝文帝倚重。曾主持營建洛陽新都。
范縝(約450-約510) 南朝齊梁間思想家。字子真,南鄉舞陰人。曾任宜都太守、晉安太守、尚書左丞等職。發展漢魏以來樸素唯物論觀點,於天監六年發表著名的《神滅論》,否定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迷信說教。後坐徙廣州,起為中書郎、國子博士,卒於官。
范雲(451-503) 南朝梁詩人。字彥龍,南鄉舞陰人。范縝從弟。八歲能詩,兼善屬文,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尚書右僕射,封霄城縣侯。卒於任,詔贈侍中、衛將軍。原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詩四十餘首,以《巫山高》、《別詩》較為有名。
江斅(xiào 452-495) 南朝宋齊間士族貴戚。字叔文,濟陽考城人。宋文帝外孫,孝武帝女婿。歷宋、齊兩朝。
陶弘景(452或456-536) 南朝齊梁間道教徒、醫葯學家。字通明,丹楊秣陵人。蕭梁時進獻圖讖,為梁武帝所重,時有「山中宰相」之稱。撰有《真誥》二十卷,被目為道教經典。兼通陰陽五行、天文地理、風角星算、文學書法。撰《本草經集注》,錄葯物七百多種。另有《肘後百一方》等,多散佚。
曹景宗(457-508) 南朝梁將領。字子震,新野人。天監五年班師回朝,武帝設宴,即席分韻賦試。因武夫不得韻,固求之。武帝予「競」、「病」二韻,立就一首:「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後遷侍中、中衛將軍、江州刺史,赴任途中卒。
蕭子良(460-494) 南朝齊宗室大臣。字雲英,南蘭陵人。齊武帝第二子,封竟陵王。曾於建康廣集才學之士,抄五經百家,編成《四部要略》。後為太孫蕭昭業所忌,憂懼病死。有《南齊竟陵王集》。
任昉(460-508) 南朝梁大臣、學者。字彥升,樂安博昌人。歷仕宋、齊、梁三朝。以善作表、奏、書、記著稱,當世王公表奏、朝廷文誥多出其手。與沈約並稱「沈詩任筆」。藏書萬余卷,與沈約、王僧儒為三大藏書家。著有文集三十四卷並《地記》、《雜傳》近四百卷,均佚。明人輯有《任彥升集》。
謝朓(464-499) 南朝齊詩人。字玄暉,陳郡陽夏人。世稱「小謝」,以別於謝靈運。竟陵八友之一。為徐曾任宣城太守、南海太守、尚書禮部郎,後為徐孝嗣構陷,下獄死。所著詩文甚多,其詩平仄協調,音韻鏗鏘,詞采華麗,對仗工整。原有集二十卷,已佚。明人輯有《謝宣城集》。
王肅(464-501) 北魏大臣。字恭懿,琅邪臨沂人。王導後裔。卒於揚州刺史任。
丘遲(464-508) 南朝梁官吏、文學家。字希范,吳興烏程人。八歲能文。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輯有《丘司空集》,《與陳伯之書》為其代表作。
蕭衍(464-549) 南朝梁建立者。502-549年在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人。蕭道成族弟,竟陵八友之一。中興元年自立為帝,建立梁朝。提倡尊儒崇佛,多次捨身同泰寺。侯景作亂,智窮力竭,困餓而死。生前曾招納文士,辨論佛、儒義蘊,議定「五禮」,合著《通史》。善音樂詩賦,均早散佚。明人輯有《梁武帝御制集》。謚武帝。
梁武帝 即蕭衍。
王僧儒(465-522) 南朝梁官吏、學者。以字行。東海郯人。少好學,六歲能文。曾任尚書左丞、御史中丞。遍覽群書,學識淵博,兼擅書法。與沈約、任昉為當時三大藏書家。有文集三十卷,已佚,明人輯有《王左丞集》。
昌義之(?-523) 南朝梁將領。歷陽烏江人。蕭衍稱帝後封永豐侯。曾任軍功將軍、南兗州刺史、左衛將軍、北徐州刺史等職。平生不愛讀書,所識不過十字。
劉勰(約465-約532或約470-約539) 南朝梁文學批評家。字彥和,東莞莒人。曾任太末令、東宮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晚年出家,改名慧地,尋卒。所撰《文心雕龍》五十篇,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文學批評著作。主張文學作品既應有「風骨」,也要有「文采」。並提出文學批評的六個標准(「六觀」)及其必須具備的修養,系統闡述了先秦以來的文學批評理論,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酈道元(466或472-527) 北魏水文地理學家。字善長,范陽人。少好學,博覽奇書。歷任東荊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職。孝昌三年為雍州刺史蕭寶夤殺害。所撰《水經注》四十卷,詳記水道千餘條,旁及城郭、風俗、土產、人物等,對歷史地理學有重要貢獻。另有《本志》、《七聘》等著述,均早佚。
王融(467-493) 南朝齊文學家。字元長,琅邪臨沂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太子舍人、秘書丞、寧朔將軍等,奉武帝命作《曲水詩序》,文藻富麗,為當世稱誦。精通聲律,與沈約共創「永明體」。後因宮廷斗爭死於獄中。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集有《王寧朔集》。
元宏(467-499) 北魏皇帝、鮮卑族政治家。471-499年在位。政事初由祖母馮太後主持。太和十四年親政後,整飭吏治,加速北魏政權封建化。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漢服代鮮卑服、以漢語代鮮卑語、改鮮卑姓為漢姓等。並嚴厲鎮壓圖謀抗拒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經改革,加強了鮮卑拓跋部的封建化,促進了民族融合。謚孝文帝。
拓跋宏 即元宏。
魏孝文帝 即元宏。
茹法亮 南朝齊權臣。吳興武康人。曾出家為道士。宋齊間攬權自重,勢傾內外。
元禧(?-501) 北魏宗室大臣。字永壽,孝文帝之弟。任太尉,封咸陽王。宣武帝時陰謀舉兵反叛被殺。
楊大眼 北魏將領。武都人。以勇武著稱。明帝時為荊州刺史,卒於任。
鍾嶸(469-518) 南朝齊梁間文學批評家。字仲偉,穎川長社人。所撰《詩品》,品評漢魏以來一百二十多位詩人的作品,為五言古詩作了總結。書中頗多獨到見解,如反對堆砌典故、推敲聲律、單純追求形式的傾向,對詩歌創作有積極意義。
陸厥(472-499) 南朝齊詩人。字韓卿,吳郡吳人。好屬詩文,五言詩體裁尤為新奇。因父被殺悲慟而死。其文以《與沈約書》較有名。原有集十卷,已佚。今存詩十餘首,散見於《文選》及《樂府詩集》。
蕭宏(473-526) 南朝梁宗室王。字宣達,南蘭陵人。梁武帝弟。封臨川王。
崔鴻 北魏史學家,字彥鸞,東清河鄃人。曾修孝文、宣武兩朝起居注,所撰《十六國春秋》一百卷,附序例、年表二卷,頗具史料價值。北宋時散佚,清人有《十六國春秋輯補》。
賈思勰 北魏農學家。撰《齊民要術》十卷九十二篇,綜合整理農藝科學文獻和漢以來北方農業生產實際經驗,分農藝(包括精耕、輪作、育種、綠肥、土壤改良等)、園藝、畜牧、漁業及農副產品加工製造等,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農學著作。《雜說》部分系後人所補。
莫折大提(?-524) 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領袖,一作莫折太提。秦州羌族人。正光五年舉兵起義,稱秦王。不久病死,部屬由四子莫折念生統領。
破六韓拔陵(?-525) 北魏末六鎮起義首領。又作破六汗拔陵,匈奴族。正光四年聚眾起義,改元真王。後遭北魏軍夾擊,下落不明,一說為亂兵所殺。
鮮於修禮(?-526)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義領袖。丁零族,懷朔鎮鎮兵出身。泰昌二年舉兵起義,建元魯興。後為混入義軍的北魏宗室元洪業殺害。
胡琛(?-526) 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領袖。敕勒族酋長。正光五年舉兵起義,被推為高平王。後為破六韓拔陵部屬費律誘殺。
元琛 北魏宗室。字曇寶,孝文帝族弟。襲封河間王。貪暴聚斂,曾於高陽王元雍鬥富。遠求波斯名馬,以銀為槽,金為環鎖,奢華甚於石崇、王愷。
莫折念生(?-527) 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首領。羌族。莫折大提四子。正光五年,大提病死,他統領部眾,自稱天子,國號秦。後為叛徒杜粲暗殺,全家遇害。
元雍(?-528) 北魏宗室大臣。字思穆,孝文帝之弟。初封穎川王,後改封高陽王。生性奢侈豪華,一食至數萬錢。後為爾朱榮所殺。
杜洛周(?-528)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義首領。又稱吐斤落周。柔玄鎮鎮兵出身。孝昌元年率民起義,沿用真王年號,後被葛榮所殺。
葛榮(?-528)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義領袖。鮮卑族。參加鮮於修禮起義。孝昌二年殺叛將元洪業,繼領起義部眾,自稱天子,國號齊。後為爾朱榮契胡武裝所殺。
邢杲(?-529) 北魏末青州流民起義首領。河間人。建義元年於北海起義,自稱漢王,年號天統。後兵敗投降,被殺。
萬俟丑奴(?-530) 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領袖。匈奴族人。初為胡琛部屬。琛死,代統其部眾。建義元年自稱天子,建元神獸。後兵敗被殺。
阮孝緒(479-536) 南朝梁目錄學家。字士宗,陳留尉氏人。所撰《七錄》,仿《七略》分類法,將當時所見圖書六千二百八十八種,四萬四千五百二十卷,分為經典、紀傳、子兵、文集、術技、佛法、仙道七錄。已佚。《廣弘明集》尚保存五十五部序目。
王筠(481-549) 南朝梁文學家。字元禮,一字德柔,琅邪臨沂人。七歲能文,十六歲作《芍葯賦》。官至太子詹事。以博學善文名重當世。沈約譽之為「當今王粲」。原有集一百卷,已佚。明人輯有《王詹事集》。
蕭寶卷(483-501) 南朝齊皇帝。498-501年在位。字智藏,南蘭陵人,明帝次子。自幼耽於玩樂,不愛讀書。蕭衍兵圍建康時被殺。和帝立,追謚東昏侯。
東昏侯 即蕭寶卷。
陳慶之(484-539) 南朝梁將領。字子雲,義興國山人。屢建戰功。封永興侯,任豫州刺史等職,卒於任。
蕭子雲(487-549) 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字景喬,南蘭陵人,齊高帝孫,蕭子范弟,十二歲封新浦縣侯。官至侍中、國子監祭酒,領南徐州大中正。侯景之亂時餓死於顯雲寺。兼通文史,擅長書法。有《晉書》一百一十卷,《東宮新記》二十卷,另有文集十九卷,皆佚。《晉書》存輯本一卷,詩文散見於《文苑英華》和《廣弘明集》。
蕭子顯(489-537) 南朝齊宗室,史學家。字景陽,南蘭陵人。蕭道成之孫。歷任建康令、中書郎、臨川內史、吏部尚書、侍中等。後卒於吳興太守任。致力史籍撰著,有《後漢書》一百卷,《齊書》(今稱《南齊書》)六十卷,《普通北代記》五卷等。唯《齊書》尚存,為二十四史之一。
楊炫之 東魏官吏、文學家。或作陽炫之、羊炫之,北平人。曾任撫軍府司馬、秘書監等職。博學能文,兼通佛教經典。所撰《洛陽伽藍記》五卷,記載北魏時洛陽佛寺園林興衰梗概,旁及當地人物、風俗、地理及傳聞掌故。
爾朱榮(493-530) 北魏末執政大臣。字天寶,秀容川契胡人。曾溺太後、少主,多次鎮壓牧奴起義。永安三年為孝庄帝所殺。
高歡(496-547) 東魏大臣。一名賀六渾,渤海蓨人。普泰二年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逼走孝武帝,另立孝靜帝,遷都鄴城。專擅東魏朝政十六年。
蘇綽(498-546) 西魏大臣。字令綽,武功人。博覽群書,尤擅算術。官至大行台度支尚書,兼司農卿。為宇文泰草擬《六條詔書》,命百官誦習。草成《大誥》,痛遣西晉以來浮華文風。晚年,奉命改定官制,未成而卒。
蕭統(501-531) 南朝梁文學家。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人。梁武帝之子。天監元年立為皇太子。善詩賦,曾招才學之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多卷,輯《文選》三十卷,上自周代,下迄梁朝,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章總集。後病死,謚昭明太子。原集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昭明太子 即蕭統。
祖暅之 南朝齊梁間數學家。一作祖暅,字景爍。范陽遒人。祖沖之之子。少傳家學,精治《大明歷》,並於天監九年正式頒行。首次得出計算球體積的正確公式,先於歐洲約一千年。製成銅日圭、漏壺等精密觀測儀器。子祖皓亦傳家學,長於歷算。
賀拔岳(?-534) 北魏將領。字阿斗泥,神武尖山鮮卑族人。後被侯莫陳悅受高歡唆使所殺。
阿那瓌(guī ?-552) 柔然可汗,可汗丑奴之弟。後被突厥擊敗自殺。
土門(?-552) 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初為突厥部落首領,受柔然統治。後擊殺阿那瓌,建立突厥汗國,自稱伊利可汗。
伊利可汗 即土門。
燕都(?-572) 突厥可汗。553-572年為汗。伊利可汗子。繼位後稱木桿可汗。在位期間為突厥最盛時期。
木桿可汗 即燕都。
室點密(?-576) 西突厥可汗。562-576年為汗。土門之弟。西魏廢帝元年自立為可汗,號「十姓部落」。
蕭綱(503-551) 南朝梁皇帝。549-551年在位。字世纘,小字六通。南蘭陵人。武帝第三子。癖愛詩文,提倡淫艷「宮體詩」,風靡一時。大寶二年為侯景所殺。原集已佚,明人輯有《梁簡文帝集》。
梁簡文帝 即蕭綱。
侯景(503-552) 北朝東魏將領。字萬景,鮮卑化羯人。後自立為帝,改國號漢。被王僧辯、陳霸先擊敗,為部屬誘殺。
陳霸先(503-559) 南朝陳建立者。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人。太平二年封陳王,繼廢蕭方智自立,建立陳朝,謚武帝。
魏收(506或505-572) 北齊史學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陽人。天保二年奉敕編撰《魏書》,至五年,成一百三十卷。修撰中曾有酬恩報怨及受賄行為,致有「穢史」之稱。宋初殘缺,現存本經宋人補校。
宇文泰(507-556) 西魏大臣。字黑獺,代郡武川鮮卑人。後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矩為帝,專擅朝政。執政中大占改革,國力日強,為建立北周王朝打下基礎。
蕭繹(508-554) 南朝梁帝。字世誠,小字七符,南蘭陵人。梁武帝第七子,封湘東王。後於江陵即位。承聖三年兵敗被殺,死前將公私典籍七萬余卷付之一炬。謚元帝。後人輯有《梁元帝集》。
王僧辯(?-555) 南朝梁建立。字君才,太原祁人。本烏丸氏,屬鮮卑族。與陳霸先討平侯景之亂,擁立蕭繹稱帝。後為陳霸先襲殺。
庾信(513-581) 北周詩人。字子山,南陽新野人。與父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宮廷,擅寫綺麗詩人,世稱「徐庾體」。詩文代表作有《哀江南賦》、《枯樹賦》、《詠懷廿七首》等,形成蒼勁悲涼的獨特風格。原集已佚,後人輯有《庾子山集》。
宇文護(515-572) 北周宗室。字薩保,代郡武川人。宇文泰之侄。恭帝三年廢魏帝,立泰子宇文覺為帝,建立北周。後殺覺立宇文毓,又殺毓立宇文邕,為邕所殺。
斛律光(515-572) 北齊大臣。字明月,朔州人。高車族。能射飛雕,每射必中,時稱「落雕都督」。後以功升太尉,右丞相、並州刺史,又徙左丞相,封清河郡主。因遭後主所忌被殺,滅其族。
蕭詧(519-562) 南朝後梁皇帝。字理孫,南蘭陵人。蕭統第三子,封岳陽王。大定元年殺元帝,代立稱帝,史稱後梁。
顧野王(519-581) 南朝梁陳時訓詁學家、史學家。字希馮,吳郡吳人。七歲能讀《五經》,九歲能文,十二歲隨父至建安,撰《建安地記》二篇。及長,遍讀經史,於天文地理、蓍龜占候、蟲篆奇字無所不通。陳文帝時主修梁史。有《玉篇》三十卷,為我國文字訓詁學重要著作。另有《輿地誌》、《符瑞圖》、《通史要略》、《國史紀傳》(《陳史》)等,均佚。
江總(519-594) 南朝陳大臣、詩人。字總持,濟陽考城人。歷仕梁、陳、隋三朝。陳後主時任尚書令,世稱「江令」。為官不理政務,日與後主游宴後庭,互作淫艷之作,時人稱之「狎客」。入隋,為上開府。能屬文,尤擅五、七言詩,多為色情之作,部分七言初具格律。原有集三十二卷,已佚。明人輯有《江令君集》。
高洋(529-559) 北齊建立者,550-559年在位。字子進,渤海蓨人。高歡第二子。武定五年廢孝靜帝自立,建立北齊。謚文宣帝。
綦毋懷文 北齊冶煉家。又作綦母懷文。官至信州刺史。講求道術。總結北方冶煉經驗,以生熟鐵相澆,用牲畜溺脂浴淬,製成「宿鐵刀」,鋒利無比。這種「灌鋼」技術,隋唐之際仍沿用。
顏之推(531-?) 北齊文學家。字介,琅琊臨沂人。撰有《顏氏家訓》二十篇,以儒學教訓弟子。書中所記,堪為正史之補。
㈩ 南北朝有哪些著名人物
1、賈思勰(xié),北魏益都(今屬山東壽光)人,生平不詳,曾任高陽郡(治高陽,今屬山東臨淄)太守,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農學家。約在北魏永熙二年至東魏武定二年間(533~544),賈思勰著成綜合性農書《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秦漢以來我國黃河流域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其取材布局,為後世的農學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據。
該書不僅是我國現存最早和最完善的農學名著,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對後世的農業生產有著深遠的影響。該著作由耕田、穀物、蔬菜、果樹、樹木、畜產、釀造、調味、調理、外國物產等各章構成,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農業網路全書。
為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彰顯賈思勰對人類所作的巨大貢獻,臨淄區在淄博市齊城農業開發區萬畝農業示範園內建館以志紀念。
賈思勰建立了較完整的農學體系。《齊民要術》全書結構嚴謹,從開荒到耕種;從生產前的准備到生產後的農產品加工、釀造與利用;從種植業、林業到畜禽飼養業、水產養殖業,論述全面,脈絡清楚。在學科類目劃分上。
書中基本依據每個項目在當時農業生產、民眾生活中所佔的比例和輕重位置來安排順序。在飼養動物方面,先講馬、牛,接著敘述羊、豬、禽類,多是各按相法、飼養、繁衍、疾病醫治等項進行闡說,對水產養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專門載說。
敘述的農業技術內容重點突出,主次分明,詳略適宜。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種蒔之法,蓋無聞焉。」元代《農桑輯要》、《王禎農書》,明代的《農政全書》,清代的《授時通考》四部大型農書均取法《齊民要術》,《齊民要術》書中所載的種植、養殖技術原理原則,許多仍有重要的參考借鑒作用。
2、酈道元(?~527年),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時期酷吏、地理學家,青州刺史酈范之子。
幼時隨父訪求水道,博覽奇書,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
為官之後,仕途坎坷,未盡其才,歷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遷冀州長史、青州刺史 、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轉河南尹,封永寧伯。 執法嚴峻, 拜關右慰勞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為叛臣蕭寶夤部將郭子恢殺於陰盤驛,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
酈道元撰有《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成為中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
《水經注》是六世紀前中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述。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
酈道元以飽滿的熱情,渾厚的文筆,精美的語言,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祖國的壯麗山川,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贊美。 且作者在《水經注》中還記述了全國所有河流及其流經區域的地理情況、建制沿革、歷史事件及民間傳說,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
酈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經注》外,還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 但是,流傳下來只有《水經注》一種。
3、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漢族,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後移居江南。南朝宋著名史學家,為《三國志》作注。與兒子裴駰、曾孫裴子野被稱為史學三裴。
裴松之一生最大的貢獻,在於注釋《三國志》。晉代陳壽撰修的《三國志》,內容精潔,然宋文帝認為太過簡略,故詔令松之作注。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他的注釋方法有四大原則:「一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
清代《四庫提要》將其所用方法,分析為六類:「一是引諸家之論,以辯是非;二是參諸家之說,以核偽異;三是傳所有之事,詳其委屈;四是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五是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六是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
裴松之作注所根據的史料,可考者多達一百四十餘種,較《三國志》原書多出三倍。宋文帝驚嘆為「不朽」之業。從唐代開始,有學者對裴松之《三國志注》亦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主要針對裴注資料龐雜繁蕪和體例不純。
劉知幾說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達」,章學誠也說:「裴松之依光於陳壽,非緣附驥,其力不足自存也」。
4、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南北朝時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東)人,懿族。道教上清派宗師。三國吳丞相陸凱的後裔。
篤好文籍,窮究象緯。早年出家修道,好方外游,遍歷雲夢山、衡山、羅浮山、峨眉山等名山勝地。元嘉末約(453年)「市葯京邑(今南京)」。宋文帝聞其名,「慕其風」,命左僕射徐湛延請入宮講道。不願囿於束縛,固辭不就,「遂訴江南」,繼續周遊四方佈道。
大明五年(461年)來廬山,「愛匡阜之勝」,構築精廬居處修道,是為太虛觀。自此,以太虛觀為大本營研經傳道授徒長達7年之久,為劉宋天師道勢力的發展和影響的擴大作出了極大貢獻。
宣和 元年六月,詔封莊周為「微妙元通真君」,列禦寇為「致虛觀妙真君」,配享混元皇 帝。此外,對陸修靜或賜「真人」、「真君」,或加封二字。
陸修靜主張儒、佛、道三教合流,認為齋醮是求道之本,然後復以禮拜,課以誦經,即能成道。他曾因為《洞玄靈寶》諸經真偽混淆,進行過刊正,並撰《齋戒儀范》一百餘卷,以為典式。南方道教齋儀因而初步完備。
為辨別道家典籍的真偽,他又將所得之道教經訣,總括為《三洞》:《洞真經》(《上清》諸經)、《洞玄經》(《靈寶》諸經)與《洞神經》(《三阜》諸經),編纂了第一部道教經書總目《三洞經書目錄》。經陸修靜改革後的道教成為南朝天師道正宗。
陸修靜在簡寂觀中致力於道教經典的搜集、整理,加以分類,列為洞真、洞玄、洞律三部,合稱「三洞經書」,並撰寫了「三洞經書目錄」,這是最早的道藏書目著作。陸修靜為道教經典的收集整理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在朝廷多次徵召之下,陸修靜才依依不捨地離開簡寂觀,入住建康。劉宋開明元年(公元477),陸在建康景德觀辭世,享年71歲。陸去世後,遺體被弟子們運回廬山,安葬在布袋岩下。
陸生前留有遺言,死後要弟子們用布袋裝殮他的遺體,直接拋入深山窮谷之中,與土木同穴。弟子們不忍,仍然葬入墓塋,布袋岩由此得名。
5、溫子升(495-547年),字鵬舉,濟陰冤句(今山東菏澤)人。東魏大臣,著名文學家,北地三才之一。
晉朝大將軍溫嶠後代。父親溫暉,曾任兗州左將軍長史,行濟陰郡事。北魏孝明帝初年,東平王元匡召募辭人,補充御史,時年二十二。永熙中,為侍讀兼舍人、鎮南將軍,加金紫光祿大夫,遷散騎常侍、中軍大將軍。
東魏武定五年(547年),館客元瑾作亂,高澄懷疑溫子升同謀,囚入晉陽監獄,餓死獄中。著有《文筆》35卷、《永安記》3卷傳世,輯錄《溫侍讀集》。
在北魏到北齊的文學史上,溫子升是一位有成就的著名文學家、詩人。他創作的詩文傳到江南,梁武帝很賞識他的文筆,深有感慨地說:「曹植、陸機復生於北土,恨我辭人,數窮百六。」陽夏守將傅鏢出使到吐谷渾,看到那裡國君的床頭上放著數卷書籍,都是溫子升的作品。
當時文人對溫子升的文學成就給以很高的評價,王暉業說:「江左文人,宋有顏延之、謝靈運,梁有沈約,我子升足以陵顏轢謝,含任吐沈。 」楊彥遵作《文德論》,認為古今辭人皆負才遺行,澆薄險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溫子升彬彬有德素。
《北史·文苑傳》評論溫子升的孫彥舉說:「並自孤寒,郁然特起。咸能綜采繁縟,興屬清。」子升嘗作韓陵山寺碑,廋信使北還,人問北方文士如何?信道:「惟韓陵片石,堪共語耳!」古人的這些贊美之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溫子升在當時的文壇上確實產生過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