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商朝皇帝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比如武丁
這個說起來就復雜了
籠統的講,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商紂(帝辛)
這些都是【以日為名】,當然湯,是大家給(天乙)的尊號,紂,是周武王給帝辛的貶稱。『謚法的形成是在周代』
至於【以日為名】是生日、死日、祭日、祭祀順序。。。這就眾說紛紜了
參看《殷商史》胡厚宣
⑵ 商朝皇帝姓什麼
首先,商朝是王制,天下為私。帝制始於秦始皇。
其次,古代男人沒姓,只有氏,姓是出生地母系部落的標簽。
商朝武丁七十來個老婆沒一個進商都與君王同居,她們各自有領地,史學家卻當做是封地。
後人將殷作為商朝的姓是合理的,因為商都已成為一個部落,以地名為姓未嘗不可。
所謂子某、子某某,實際就是商王走婚留在母系部落的兒子,子指兒子而非姓。
這些兒子只有一個能繼承王位,其餘的君子只有自強才能不息。
商人往往在鍾鼎銅器上多鑄族徽銘文,這就是當時的姓氏標志。
目前我國考古出土中已發現的殷商族銘,有六百多個。
⑶ 商朝所有皇帝的名字及詳細資料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所有商朝皇帝如下:
商湯(?-約前1588年),子姓,名履,廟號太祖,為商太祖,河南商丘人。商朝的創建者,前1617-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為夏朝商國諸侯,13年為商朝國王。今人多稱商湯,又稱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領。
太丁,商朝太子,是商高祖的兒子,未即位。他也是商朝的一名國君。承襲其父武乙,他殺掉了周朝領袖季歷,使商朝和周族反目成仇。
外丙,商代天子,生卒年不詳,湯第二子,因湯長子太丁病歿,其子年幼,才由外丙繼承。在位僅3年便得病而亡。
仲壬,是中國商朝的一位君王。在位時期商朝興盛。死後由之子太甲繼位,伊尹輔政。
太甲,生卒年不詳,為湯嫡長孫,太丁子,叔仲壬病死後繼位,共在位23年,病死,葬於歷。
沃丁亦稱羌丁,姓子名絢,是中國商朝的一位君王。在位期間,輔政功臣伊尹去世。沃丁死後,弟太庚繼位。
商宣王(太庚)子辯,在位25年,太庚,又作大庚,誤稱小庚。他死後由子小甲(一說為太庚之弟)繼位。謚號宣王。小甲,姓子名高,是中國商朝的第7位君王。小甲在位時,商代以毫為都,小甲死後,弟雍己繼立,商朝始衰。謚號敬王。
商元王(雍己)子密前1487年—前1476年己,商王小甲死後即位,荒廢政事,商朝開始衰落。
太戊,姓子名密。商第9位國王。湯五世孫,太甲孫,與祖乙、太甲並稱為三示(三個有貢獻的國君)。
仲丁,姓子名庄,商朝國王,在位15年,病死,葬於狄泉。
河亶甲,姓子名整,生卒年不詳,商王太戊子,河亶甲在位9年病死,後葬於相(今河南省內黃縣境內)。
商穆王(祖乙)子滕前1388年—前1370年在位19年,中國商朝第十四任國王。河亶甲病死後繼位,在位19年,病死。
商悼王(陽甲)子和,前1320年—前1314年,在位7年,陽甲在位時曾西征丹山戎。陽甲時期商朝再度衰落。自中丁時期起,王位繼承開始混亂,引致諸侯不來朝。
盤庚,甲骨文做般庚姓子,名旬,生卒年不詳。祖丁子,陽甲弟。陽甲死後繼位。商代第20位國王,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國王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決心再一次遷都,搬遷到殷(今安陽)。在那裡整頓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病死,葬於殷(今安陽小屯村)。
⑷ 商朝皇帝在位時間及名字
商太祖(商湯) 子天乙 (前?---前1589年)商代王(太乙) (前1588年---前1588年) 1年商哀王(外丙) 子勝 (前1588年---前1587年) 2年商懿王(仲壬) 子庸 (前1586年---前1583年) 4年商太宗(太甲) 子至 (前1582年---前1571年) 12年商昭王(沃丁) 子絢 (前1570年---前1542年) 29年商宣王(太庚) 子辯 (前1541年---前1517年) 25年商敬王(小甲) 子高 (前1516年---前1500年) 17年商元王(雍己) 子密 (
⑸ 商代帝王為什麼喜歡用干支命名
相傳,古代有十個太陽,它們的名字分別叫: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天有一個太陽照臨人間,十一順稱為一旬。這十個太陽的名字(日名)就是「十干」,也叫「天干」。夏商時代的王室和貴族階級崇拜太陽神,自視為太陽神的後裔。帝王即位,宣稱是太陽光照人間,君臨一切,主宰沉浮。用日名取作帝王名,正是這種思想的反映。夏史中的帝王以十干為名的還有孔甲、胤甲、履癸。履癸即夏桀。商王全系日名,從大乙(湯)到帝辛(紂)三十一王均以十干取名。「商家生子以日為名」,這是古代學者比較一致的見解。商朝以十干記日,以十日一旬作為記時的主要單元。商王出生的這一天,被視為十干中在這一天值日的太陽降臨人間,如果是在甲日生的,就取以甲名,乙日生取以乙名。但如果又有一個甲日生的商王出世,就認為這是太陽甲再次光臨人間,為了加以區別,就在日名前面加上「大(太)」,「中(仲)」、「少(小)」等字。 徐中舒《殷商民族及殷王世系》中則引述古籍考證稱:「《白虎通》雲殷人以生日為名。《古史考》雲夏殷之禮「死稱廟主,皆以帝名配之」。我認為生日為名可靠些。例如,受辛死於甲子日史有明文,他不以甲為名,就說明受辛稱辛是不以死日為名的。同時,要是以死日為名,豈不是在人死以前的幾十年時沒有人稱他這個名字?死後哪個又曉得這就是他呢?這不合於命名的意義。以生日為名,就完全免除了這種不合事理的情況之產生。」 郭沫若《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中曾提到命名是死日而非生日。但羅振玉在《殷文存·序》中說:「考殷人以日為名。日名之制,亦沿用於周初。」並指出商代到周初期,貴族死後以十天干(也即甲、乙、丙、丁等等)加考、父、匕、母等親稱,稱呼本族死去先人。從而區分了帝王稱號和祖先稱號的不同。商代帝王稱號並不帶「考、父、匕、母」等名,故而更可能是以生日命名
⑹ 為什麼商朝皇帝都是以天干命名的
因為商朝是神權與王權結合,他們極度信神,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要佔卜,甚至重大的事情要根據占卜 的結果來決定。商朝這種信天信神的態度決定了他們對王名的命名。
⑺ 商朝皇帝叫什麼
商湯(?-約前1588年),子姓,名履,廟號太祖,為商太祖,河南商丘人。商朝的創建者,前1617-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為夏朝商國諸侯,13年為商朝國王。今人多稱商湯,又稱武湯、天乙、成湯、成唐,甲骨文稱唐、大乙,又稱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領。
商湯原是商部落的首領。商族是黃帝族的後裔,始祖契,曾輔佐大禹治水,封於商地,故名商族。相傳有娀氏女子簡狄在河邊洗澡,看見一隻黑色的大鳥下了一個蛋,她出於好奇,便把蛋吞下肚去,結果便未婚而孕,生下了契。這個傳說說明商是鳥圖騰的部落,也說明當時還是母系氏族社會,人類知母不知父,男人縱情之後絲毫不用考慮家庭拖累,也不會負任何社會責任,堪稱是男人縱情的黃金時期。自契到商湯,共十四代,期間,商族經過了八次遷徙,到湯時才建都於亳。
商湯是一位胸懷大志的部落首領,他當然不會滿足於現狀,早就有了統一天下的願望。而夏桀的殘暴不仁正好給他提供了有利條件,尤其是各諸侯國陸續與夏王朝離心離德,天下實際已經是四分五裂,這更給商湯提供了實現其政治抱負、發揮其政治才能的舞台。
⑻ 商朝歷代君王的名號基本是以天干定為什麼
中國古代帝王,除了他們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後都有廟號、謚號。而這些廟號、謚號在歷史書籍及書報上是常見的。
所謂「廟號」,就是帝王的子孫在宗廟祭祀他時給他特立的名號。在上古時,帝王在生前死後都用的是同一個名字。後來,人們覺得直接稱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時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時祭祀時就用每個王生日的天干來稱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兩代的王,習慣上就是以廟號相稱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謚號」產生於周朝。據說,周公做謚法,每個天子死後,就根據他生前的行為,給他一個代名。譬如,周武王,因為他滅商朝有武功,死後謚他為「武」,後人就不叫他周姬發,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為發揚文化,重視本國的農業生產,關心內政,就謚他為「文」,後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這種謚法一直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跟著清王朝一同被消滅了。
但是,謚法在秦朝時也曾一度中斷。這是因為,秦王贏政於公元221年統一中國後,認為加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可取。於是下令廢除了謚法,自稱「始皇帝」。後世子孫世代相傳,即二世、三世皇帝。後來到了漢朝,廟號、謚號才恢復過來。如漢武帝,他本名劉徹,廟號「世宗」,謚號「孝武」,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簡稱漢武帝。
那麼,我們在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怎麼區分「廟號」和「謚號」呢?一般說:凡稱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廟號,凡稱某某帝的便是謚號。但在歷史各階段習慣上的稱呼又有些不同。打開中國歷史年表,就會發現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稱「謚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等。唐朝以後,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過在這期間,也有稱謚號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廟號是「玄宗」,謚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這中間關鍵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稱為「唐明皇」。明朝中葉後,帝王的稱號又有所改變,多數以年號來稱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檢,人們都叫他「崇禎」,「崇禎」就是他的年號。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號相稱,如康熙、乾隆、光緒等。
總之,只要我們在讀書看報時對於我國朝代、古代帝王稱號留心注意,分清它們的歷史異同,掌握它們的規律,那麼正確地區別和掌握它們是不困難的
⑼ 商朝帝王的名字第一個字由什麼確定,還有天干到底是死的時間還是登基的時間
當時的習俗而已。中國歷朝歷代都有起名的習俗,而且通過一個人的名字通常能看出他的出生年代。比如商朝流行天乾地支,春秋戰國流行名字之前加個「不」字(呂不韋、申不害等),三國魏晉時流行單字名(諸葛「亮」、張「飛」),南北朝時流行「僧」字(王僧孺),唐朝流行數字(李十一,張十八),建國後流行國慶、國榮等字(張國榮)。商朝流行天乾地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商朝的濃重宗教氣氛,王室對天地的崇拜用在了姓名里。
⑽ 商朝帝王的稱呼都是天干命名的,比如武丁、太乙、盤庚;那麼這些名字究竟是帝王本身的名字還是帝號
這個說起來就復雜了
籠統的講,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商紂(帝辛)
這些都是【以日為名】,當然湯,是大家給(天乙)的尊號,紂,是周武王給帝辛的貶稱。『謚法的形成是在周代』
至於【以日為名】是生日、死日、祭日、祭祀順序。。。這就眾說紛紜了
舉個例子吧,關於紂王的稱法,要說明一下,他姓子,名字叫受。也就是說,他剛出生時所起的名字叫做子受。後來子受當了商朝國王,有了帝辛這個名字,帝辛是用於祭祀的名字(祭名),是商朝特有的帝號,而紂是謚號,按《謚法》:「殘義損善曰紂。」
梳理一下也就是:
姓:子
名:受
祭名:帝辛
廟號:無
謚號:紂王
商朝時候國王的稱呼很多,我再舉一個例子你就能明白啦。比如建立商朝的那位成湯兄,他的廟號是高祖乙(一說是太祖,但是他前之商國作為諸侯已經存在了,前面有一個廟號是高祖的叫王亥,而他那個沒有即位的兒子太丁也被追尊了廟號為太祖),謚號是太武王,《史記》中記載的祭名為湯、成湯,甲骨文中記載的祭名為唐、大乙,而他真正的名字叫履。也就是說,我們最直接的稱呼他應該是子履。
對照著整理一下就是:
姓:子
名:履
祭名:湯、成湯(見於《史記》等)或唐、大乙(見於甲骨文)
廟號:高祖乙或太祖
謚號:太武王
這下能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