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含有恆字的組詞
恆心
持之以恆的毅力堅持達到目的或執行某項計劃的決心你要是沒有恆心可學不好持久不變的意志指人所常有的善良本心有恆心者。孟子梁惠
恆久
亦作恆久。永久持久。易恆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明王守仁傳習錄卷
恆溫
相對穩定的溫度。
恆星
自身能發出光和熱的星體。以前認為這些星體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所以起名叫恆星。其實任何恆星也都在運動中只是由於距離地球太遠不
恆德
語本易恆恆其德
恆輝
長明燈的別稱。晉王嘉拾遺記周穆王王設長生之燈以自照,一名恆輝。太平御覽卷八七引作恆明。
B. 蒼天霸血什麼時候寫的
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改變
2。聰明的人珍惜平庸的人認為是最美麗的東西
如果敵人讓你生氣,那麼你就贏不了他的掌握
4。也許有些人很可惡,有些人很卑鄙。而當我把他想像的時候,我不知道:他比我
5是更悲慘的。千百年來,不要給自己留下什幺遺憾。笑,哭
時愛哭,愛是我們的精神的東西,失去活力的後悔,後悔是比損失更大的損失,比錯誤更大的錯誤,所以不要後悔
7。中國日出東方海面的太陽,不幸的一天,快樂的一天。沒有走入了死胡同,人也舒服,心裡也舒服
8信用老闆,官半職只是暫時的,物理的,沒有本質的生活,將公司出售,離開了他的家人,但廢金屬
健康中心,別致的小糊塗一點。
10。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假的就是世界最苦惱的事情,說實話,最愜意的事情。
「陶芬文集」
●生活欺騙一個人要活得光明磊落。
馮雪峰
●騙子,只是即使是真理,沒有人相信。
「伊索寓言」
●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
富蘭克林
●真誠為上帝。 BR />最高境界的「書·中庸」神仙般的真誠。
●忠誠度是生命的真諦。
明汝清·黃宗羲的忠誠度,因為它是生命。 BR />
●世界的誠意。
「禮記·中庸」世界唯一的人是最真誠的心去感化。
●保誠的方式還天堂,梁思成,以眼還眼。
「孟子·婁」真誠是自然之理,善良真誠,禮貌是合理的。
●紳士的話的事情,而線路不變性。...... />「家庭」簡介:談話的書。事項:實際的內容。線行為。恆:持之以恆。紳士說的基礎上,有恆心做的事情。
●君子以行的話,小人的舌頭。
的孔子語·顏回·孔子那句「君子行動來說話,小人光說」不「。
●處有東西在臨主要是當這種程。
明學軒「閱讀記錄」的措施所秉承的上司,下屬應該是誠信為准則。
●古代的所謂正心誠意,並會為也。
唐·韓愈「原道」正心,誠意的心靈是純潔的,真誠的想法。請問:意向。應用前景廣泛:有區別的。要有所作為,而且必須是真誠。
●拍攝的行為,較早程。
唐·柳宗元引用袁軍,陳秀才避免部門起名的書的文士道德行為修養成根本,擺在首位,在善良真誠。
●項目數它的身體,第一是心的副本;積極的心,先誠其意。
唐·韓愈「原道」要練習品德的人,我們必須首先純潔的思想。純潔的思想,首先要真誠他的想法。
●可以把真誠的心是無窮無盡的的王志文,天堂和地球移動的石頭可以轉移。
宋蘇轍「三論病原體札子」,以極大的誠意,更勤奮地寫文章,可感天地,石頭狀的固體,事情的變化。
●誠意金石為開。
「西京」卷五的誠意了極大的誠意。金石為開:固體像石頭一樣的東西感動。那真誠的大多數被感染的人。
真誠的附加值,金屬和石頭的損失。
HW作為一個「虛擬」論衡感覺真誠:真誠。虧損:虧損。真誠的參與,任何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在所有行業的觸覺誠意。
宋物在厚厚的綠色汽車雜記「真誠:真誠感的感受。誠信可以將一切。
●如果誠實的人沒有完成的操作。
宋術西宋名臣聖訓的行為。工作鞋:誠信是一個人的最高品德。
●英國保誠身體被保留,和公眾的良好來源幾百行。
>宋朱熹「仁說,」一顆真誠的心,生命之源,行動確定基本的實施和保存。
●梁思成修身養性的國家,而昭義的梁思成。
宋代朱熹的四書·孟子集注「以誠信為准則,以修身養性的關鍵,找出哪些動作是良好的言行,並堅持的基本真誠。
●在欺詐的情況下,以真誠感動,一個暴力的人的情況下,氣體熏蒸。
明閎資瞠「蔡袼嗯譚遇到欺騙和狡詐的人,感動了他用一顆真誠的心,遇到殘酷的,不正當的友好的態度去感化他。
●支付點銅和鐵雜,不精,德國毛錢偽雜項不是純粹的進人。
明代薛瑄「讀書錄·體驗」於自私的影響心中行拋光。
●天地,我竊以為不息的原因,該國的原因為何黎一嗯的心目中一直是這個行業大的很長一段時間,是真誠的。被盜
清晰,曾國藩福,他去耦耕王忠誠:錢是指個人的意見。我認為世界的無盡的操作,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發揚優秀的數字道德原因和耐用的,關鍵是真誠的。
●,認為失去了忘了,聰明失去誠意的。
大清谷,R的任何運算「考慮仔細,如果忽略可能會失敗,再次細膩的壯舉缺乏誠信不能得逞的。
●神莫神的誠意。
張嵩供應商英國首相書「有沒有更神聖的完美誠意。
●鄭一個聖人的幾行源也。
宋宙敦義「通書」以誠信為本,傑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企業蓬勃發展的源。線(掛起):職業事務。
●紳士乾燥的無盡保誠。
宋宙敦義「通書·天堂和地球移動的利益,XXXI干不已:自我提升。紳士達到誠意和自我完善。
●觸摸誠實偽的 BR />清代方苞「鄭方王檄工程:誠實。假:假的。以誠信感動人,而不是虛偽的。
●修身處世,更真誠的東西外示威。
朱銘宇誠2「成就自己的性格,處理好人,只有依靠誠信的關系。
●聖人的人,是不是真誠的人沒有。
「荀子小心」聖人當然所有的答案,但它是沒有誠意,也沒有試用期的國家。
●君子養心,鄭慕智駕輕就熟。
「荀子· ·修身「培養個人的品德,最重要的是個人的誠意。
●真誠免息。
」中庸「真誠書是不夠的將始終互相鼓勵,真誠。
●修復不能學會誠實,學校復雜,沒有什麼做的誠意,都失敗了。
宋超超的「客家」的進一步研究:講座知識。雜項:凌亂的東西:乾的事。
●意思是不賺錢的,誠實的,不折本。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賣的不郎獨占花魁意思是:無情,不厚道。老實人不吃虧的男人的意思是免費的福利。
●做什麼必須是實用的,該男子並非以退為進的名字。在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條件知府死嬰兒」堅定的:比喻實用的認真。吸引人的標題:短名氣。實際認真,不追求短期的美譽。
●的厚度不破壞人的自我良性危險的好處要命名。古老的諺語
清·都瘟藍精神傷害他人和自身的利益,是不會對人體有害的名字的緣故。
●林憎恨貪婪,信徒疾病的偽。
「新唐陳子昂傳林書:腐敗,貪婪腐敗。信:誠信為本。偽疾病:討厭虛偽的行為。疾病:仇恨,厭惡。干凈的人憎恨貪婪,誠實的人不喜歡虛偽。 BR />
●天不假。
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虛偽的話和行為,上天不能
●巧妙的偽更好,謙卑程。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巧妙的虛偽比守拙真誠。
●華而不實的虛擬沒用。
「韓非子·難言的」華麗的外表,缺乏實際內容,它模糊的,而不是實用性。
不是一句空話,不聽浮技術,不採用中文名稱,過時的偽問題。
韓虛嗯悅「申咖嘸庸俗太」不聽花言巧語,不要相信不切實際的,不求華麗的聲譽,而不是虛偽的東西。
●成人不紳士務實的。
漢旺福「傷寒論描述的目錄追求卓越更好的人出現負盛名的承諾實際完成。
●古代聖賢,開始仔細面向。
宋代朱熹朱熹全書學習,兩位聖人聖人和智者古代指道德知識是非常優秀的。心:佛教語言,佛教的理想主義的三個領域,如心臟,地球的滋生,所有的東西,更能彰顯學生的一切諸法,因此這個詞。仔細高貴的人作為最重要的。
●紳士苗條的裡面是其外面是它的內容。
宋·歐陽修「左傳確定「容:儀器的外觀。
●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一個沒有。
」論語·子路:順。 :相呼應。紳士的和順和不同意,不同意但不和順的小人。
●關於真實的,百事可樂真實。在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16的事情是真實的,其餘的事情,不是假的。
●不真實的一個字,百事可樂都是虛構的。
清邱心筆生花28回剛剛作出了一個非常不真實,那麼,說了很多人被認為是虛假的東西。
●明智的擔心,少擔心。
漢樂府古辭任滿高呼「聰明,聰明,周到的規劃,不要擔心,做更實用,減少了後顧之憂。
●百種強奸假的,還不如作為一個真正的。
清李光理由,本質上和再狡猾,虛偽的,而不是誠實的。
●牡丹空入目棗花,應少強之中。 BR />明無名氏「增強昔日的沉從文」光澤的外觀好,也不好,如果任何實際內容。
●樹誰訓練它的根,,德國必須提高它的心臟。<BR /明王守仁傳習錄「上的比喻,必須培養良好的品德的培養意圖。
●純心和問題的根源,直道身體尋找。
宋鮑正明刻本附錄「純粹的心臟:在排除自私的。順子:坦率的人。公正和誠信在社會的基本成就自己。
●直的健康,心裡直的身體挺直網站的樹木。
明汪溫錄「海逸字真正的」直:率真,坦誠。網站樹:一個朴實的,高入雲霄。直言不諱小心:世界光榮的獨立性。 BR />
●智能直立的神。
唐·柳宗元的詛咒死蟲人「,一個聰明正直的人為最佳。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周刊:道德的結合。比:勾結。紳士道德上的不合群的勾結小人勾結不能合並道德。
●正身直,所有的邪惡的自我利益。
「淮南子·繆稱訓練」純爺們,坦直的行動,所有的罪惡行徑,自然會停止。
●鬼子沒有贏得其正,劍不能折其剛。
明謝榛「的詩歌直立直立質量是不邪惡強大的屈折。
●一天不問心無愧,半夜的敲門聲並不感到驚訝。早在
明·Lingmeng「的時刻拍案驚奇」卷五行為的完整性和問心無愧的恐懼。
●維持製成線,所有這些東西,心裡比較中路直的錯誤相比,強姦邪惡的念頭。的
清,趙巽的「清史稿」立身:指該名男子。系統的線路做的事情。邪惡的念頭(TE):奸詐。與他人打交道,思想端正是不正確的訓練,忠誠和誠實的,和煎餃邪惡的區別。
●心臟是不怕影兒斜。
清,文化和體育「的傳說的英雄正面:純潔,正直的思考純粹的行為也還過得去。
●勿以惡,邪惡的復雜嫉妒積極的。...... />清曹雪芹,「紅樓夢2回公差:允許允許。復雜。嫉妒:羨慕,嫉妒。的完整性和姦詐的不兼容。
●深根都不怕風搖樹是沒有必要擔心月影斜。
明無名氏「增強昔日的殷雯比喻堅實的基礎,他們是誠實的,將無往而不勝。
●擁有的心臟是沒有必要擔心。
明羅冠「金箭和記黃埔第仔細理順不怕鬼球迷。
●直取寧,為了不被彎曲。
明無名氏「增廣昔時尹文」直:誠信,合理的。正確地打,並沒有自甘墮落去尋求。
●良好的奉承嚴重的疾病。
清沉巨雲西岩連篇像奉承是一大缺點。
●的動機平,那麼保險公司可以禮士路路。
清沉巨雲西方搖滾空話公正的,不能怕生活的艱辛和危險的道路上。
●積極的吉之島道,邪惡的激烈徵收。在
金·復宣路明「正確的人吉祥的美德邪惡畢竟發生危險。
標准,但站得筆直,最後一首歌曲的陰影。
」舊的行為,唐的的書·Cuiyan趙川標准:基準測試。心臟,也沒有邪惡的。
●紳士它的身體鑒賞的錯誤,知道身體對男人的錯誤,也沒有積極。
宋·蘇軾「私人測試的政策問題的身體:自己的人:人。
●教英寸無一切邪惡,狼虎,也維系著一對。
五代後周·看「甚至是」自己內心的邪惡的想法,也能夠進行非常險惡的環境中。
●喜歡不足,余邪。
明無名氏「增添了昔日的殷雯」喜歡正直的人安貞守拙不可靠邪門歪道謀取盈餘。</
●,並保存方存德,留與子孫農業的。 >清朝歷史襄哉「中國有句俗話海」善良的心「確定」,通過留給後人繼承。寸:是指心臟。
●而直切,而不是整首歌曲。
冥壽臣絞汁文章願意剛正不阿,誰被殺死,不謙虛弓的彎曲部分,以滿。
●在事實上的紳士,而不是在中國治內,他死外。
明天長說:「國子監以實際閱讀」培養和聲望的人,而不是圖看起來不錯,服務在其種植過程中所造成的,而不是關心自己以外的東西。
●回轉討好,不詭行名稱的邀請。
漢崔寔「政治評論員」不能違背生活標准,以滿足粗俗的還不錯,沒有欺詐行為獲得一個虛名。
●如果安寧必須是正其身。失敗的身體上治而下亂影歌。
唐吳涇貞觀主要·君道的人純凈,可以解決這個世界。
●山人類的自我,心也平路險。
唐代孟郊的「游終南山山隱士自己的純盡管困難和危險,心中也感到平靜。
●直孤獨的松樹和柏樹,讓生活困難的為陶李琰。
唐李白,「古代32」硬陶李琰:,很難有顏色鮮艷的粉紅色李白。隱喻男人的冷漠和完整性,請在豐富和強大的不想來彌補能力的黃褐色。
C. 誰有王守仁較全面的資料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子,謚文成,人稱王陽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縣)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陽明生於明朝中葉,此時政治腐敗、社會動盪、學術頹敗,陽明子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發明「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陽明子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餘姚)。父王華,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北平(北京)。
《明史》載, 王守仁出生時取名為王雲,但五歲不能說話。一位高僧告訴王華,要他給兒子改名為王守仁。王華照做了,王守仁這才說話。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歡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卧龍愁。
王守仁自幼聰明,非常好學,但不只限於四書五經,而且也很喜歡其他書籍。思想也比較怪癖,一直很多私塾先生都不能理解他。有一首他做的打油詩很能說明他的這種思想: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據考證,作者王守仁,時年十二歲,這首詩叫《蔽月山房》,是王守仁第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作。
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出醜。守仁再三推辭,張忠不允。守仁只得提起弓箭,拉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全中紅心,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前往龍場途中歷經波折,成功逃脫錦衣衛追殺,最後在龍場悟道。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於肺炎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
王陽明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農歷九月三十日亥時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其遠祖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其父王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後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據《年譜》記載,他出生前夕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子來,夢醒時王陽明剛好出生,祖父便為他起名叫王雲,鄉中人亦稱其降生處為瑞雲樓。然而,他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高僧經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雲」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為守仁,此後他便開口說話了。這個故事有點神話色彩,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時並未顯示出聰慧和才華。
他十歲時,父親高中狀元,王陽明隨父赴京,路過金山寺時,他父親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王陽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四座無不驚嘆,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這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來的東西也不一樣。
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盡管如此,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如13歲喪母後,繼母待他不好,他竟買通巫婆捉弄其繼母,使得她從此善待他。他學習並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軍事游戲。年輕時他出遊邊關,練習騎馬射箭,博覽各種兵法秘笈,遇到賓客常用果核擺列陣法作為游戲。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府修文縣治,現為貴州省修文縣龍場鎮)當驛丞。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為人的內心中自然包含世界運行的規則(心即理)。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對道的領悟,最後是到自己的內心去尋找的,是靠自己領悟的,純靠看前人的書,聽別人的話沒有用。道就在那裡,就在自己的心中,他就是主幹,不論佛、釋、道的學說都是枝葉,太靠近枝葉反 王陽明龍場悟道而不會看到樹,站遠點就可以看清楚樹的主幹)史稱龍場悟道。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里,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他在這段時期寫了「訓龍場諸生」。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系?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他自己於7年後對這次略帶傳奇色彩的悟道敘述說:守仁早歲業舉,溺志詞章之習,既乃稍知從事正學,而苦於眾說之紛擾疲苶,茫無可入,因求諸老、釋,欣然有會於心,以為聖人之學在此矣!然於孔子之教,間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無歸;依違往返,且信且疑。其後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餘,恍若有悟,體驗探求,再更寒暑,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也。然後嘆聖人之道坦如大路。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民變。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築寨,自建軍隊,方圓近千里。地方官員無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舉薦時任右僉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撫江西,鎮壓民變。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鬢)部,奏請設立和平縣,並興修縣學。三月,守仁抵達江西蒞任。他迅速調集三省兵力,鎮壓了信豐等地的起義。七月,王守仁念戰爭破壞巨大,上奏請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軍政大權,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實力最強的江西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軍寨,並會師於左溪。王守仁並親自前往勸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並攻破藍天鳳部。就是在這烽火連天的兩年裡,他掌握了一樣神秘的工具——知行合一。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軍事功績,是平定南昌的寧王朱宸濠之亂。王守仁將去福建剿匪時(無大量軍隊),所率部隊行軍剛到豐城,寧王朱宸濠突然舉兵叛亂。因此王守仁積極備戰,調配軍糧,修治器械,然後發出討賊檄文,公布寧王的罪狀,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當時,王守仁最為擔心者,就是寧王朱宸濠揮師東下,佔領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寧王就有了稱帝的資本,同時也佔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滅了。王守仁虛張聲勢,利用假宣傳假情報,城中擾亂寧王的視線,逼他做出錯誤的判斷,以為各路大軍已經組成合圍態勢。同時使用反間計,命人攜蠟丸潛入南昌,使寧王猜疑自己部下的進攻南京策略。寧王果然上當,有半個月時間猶豫觀望、不知所措,沒敢發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這一時機,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備,使寧王欲攻南京,已無可能。
七月,寧王率六萬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守仁這時已經調集了八萬大軍(主要為各地民兵與農民),對外號稱三十萬。王守仁召集部下問應如何退敵。有人指出應該急救安慶,王守仁說:「現在九江、南康已經被敵軍佔領,如果我們越過南昌跨江救援安慶,就會腹背受敵。現在南昌空虛,我軍銳氣正盛,可以一舉攻破。敵軍聽說南昌失守,定會回師來救,這時我們在鄱陽湖迎擊他,肯定能取得勝利。」 由於先前進行大量宣傳工作,謊稱有大量軍隊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兩日,王守仁便派諸將分五路迎擊回援南昌的寧王大軍。四路分兵迎進,一路設伏。交戰以後,寧王大軍很快腹背受敵,被分割成幾部分,後又中了埋伏,慘遭大敗,潰逃退守八字腦地區。寧王眼觀局勢不妙,急忙調九江、南康的精銳部隊出擊,王守仁派幾路大軍迎戰並取南康。
這一仗打得相當激烈,是關鍵的一戰。官軍一度退卻,王守仁部將伍文定立即斬殺了後退之人,命令諸軍一決死戰。最後終於打敗了敵人,敵軍退保樵舍地區,將大船結成方陣,寧王拿出金銀珠寶犒賞將士,沖鋒賞千金,負傷百金,要求他們死力一搏。
但寧王軍隊的方陣被王守仁看出破綻,他決定仿效赤壁之戰,放火燒船。第二天,寧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開「早朝」會議,王守仁大軍殺到,用小船裝草,迎風縱火,燒毀了寧王的副船,王妃婁氏以下的宮人以及文武官員們紛紛跳水。寧王的旗艦擱淺,不能行動,倉促間換乘小船逃命,被王陽明的部下部追上擒獲,寧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階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軍攻陷,寧王之亂全面平息,前後只有三十五天時間。王守仁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
後來,明武宗以「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之化名出征,江彬意欲不軌,挑唆武宗與寧王打一仗並親自俘獲。王陽明對宦官張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明這樣做會死更多人。最後協調結果是:讓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寧王讓皇帝俘虜,高興一下。
總督兩廣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總督兩廣軍務,擊潰瑤族和侗族等少數民族的地方武裝。因功被封為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世襲,歲祿一千石,但鐵券和歲祿都沒有發下。
病逝歸途
兩廣役後,陽明肺病加疾,上疏乞歸,於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守仁在歸途中病逝於江西省南安舟中。在臨終之際,他身邊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去世後被謚文成,後又追封為新建侯,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
政治主張
明賞罰
主張明「賞罰」以提高統治效力,行德治禮教以預防「犯罪」他認為:賞罰乃「國之大典」,應當受到充分重視和正確地加以使用。而當時「盜賊」日益增多,是由於「招撫」太濫,「招撫」太濫是由於兵力不足,而兵力不足是由於沒有很好地實行賞罰,以至於「進而效死,無爵賞之勸;退而奔逃,無誅戮之及」。象這樣法令不明,賞罰不信,即使有百萬的兵力,也是沒有用處的。他還主張「賞不逾時,罰不後事」,認為過時的獎賞,等於沒有獎賞,過時的懲罰,等於沒有懲罰,都起不到勸善懲惡的作用。這些主張的目的,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提高統治效率,以「破山中賊」。
量情法
強調執法要「情法交申」,區別對待他反對「貪功妄殺,玉石不分」。例如處理「宸濠之亂」的反叛人員時,主張只對主犯處以極刑,至於各「從逆」的人犯,則認為「原情亦非得已,宥之則失於輕,處斬似傷於重」,不如「俯順輿情」,判處永遠充軍,使「情法得以兩盡」,「以存罪疑惟輕之仁」。在另外一個「告示」中,他甚至宣布對於脅從「作亂」的人,免於追究,「俱准投首免死,給照復業生理」。這樣作既使得「讒諛知警,國憲可明」,也顯示了朝廷的「仁慈」。這正是他的「綏柔流賊」策略在法律上的具體運用。此外,他還主張適用法律要結合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特別是在「地里遙遠,政教不及」的邊遠地區和「小民罔知法度」的情況下,一切「詞訟差徭錢糧學校」等事務,都可以從當時當地的實際出發,作權宜的處置:「應申請者申請,應興革者興革,務在畜眾安民,不必牽制文法」。在「行法以振威」的原則下,他已注意到運用法律的靈活性問題。
重綱紀
求重視「綱紀」,整肅執法之吏,杜絕「法外之誅」他認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對那些寅緣竊踞官職的豪門勢家子弟的不法行為,如居心刻薄,「騷擾道路,仗勢而奪功,無勞而冒賞,懈戰士之心,興邊戍之怨」的情況,要大力加以整肅,特別是對「戾於法」的執法之吏,應當嚴格要求。但是他指出,在司法審判中,「刑曹典司獄訟」,事情「繁劇難為」。他們往往受到權貴的拂抑和牽制,以至使得依法斷獄之詞,「未出於口,而辱已加於身;事未解於倒懸,而機已發於陷阱」。在這種情況下,要使他們「不撓於理法,不罹於禍敗」是很難的。這就尤其要從整肅吏治、嚴明賞罰入手,消除執行法律的阻礙。他還力主加強監獄管理,杜絕「法外之誅」,指出京師的「提牢廳」,是「天下之獄皆在焉」的重地,負責提牢的官吏,不能不慎重對待,特別對於「桎梏之緩急,扃鑰之啟閉,寒暑早夜之異防,飢渴疾病之殊養」,甚至於微賤到「箕帚刀錐」、「滌垢除下」的事,無不應當認真注意,以「身親之」。這樣才能既防止「變故不測之虞」,又可免使囚者被「輕棄之於死地」。他還強調,獄中囚犯的再行「犯罪」,並非全是「禁防之不密」,還有促使他們再犯的監管不當的原因。所以只有監獄里做到「令不苛而密」,使囚犯免受「法外之誅」,才能避免「弊興害作」。
個人成就
王守仁立像[1]王守仁是我國宋明時期心學集大成者。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並以此作為講學的宗旨。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認為為學「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要求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後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系的說法。他論兒童教育,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很大。他廣收門徒,遍及各地。死後,「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他的哲學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就有一塊「一生伏首拜陽明」的腰牌。他的弟子與心學影響了很多人:徐階,張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揚海外! 王守仁不只是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非常熱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回故鄉時,常游覽名勝古跡,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他寫的《憶龍泉山》:
我愛龍泉山,山僧頗疏野。
盡日坐井欄,有時卧松下。
一夕別雲山,三年走車馬。
愧殺岩下泉,朝夕自清瀉。
王守仁的游足還到奉化雪竇山,他寫的《雪竇山》詩明麗、秀拔。數百年來被人們傳誦不息。
窮山路斷獨來難,過盡千溪見石壇。
高閣鳴鍾僧睡起,深林無暑葛衣寒。
壑雷隱隱連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訝諸峰俱眼熟,當年曾向畫圖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他死後,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他將心學凝成四句話,即心學四訣: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餘姚「四碑亭」,留有紀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賢王陽明故里。楹聯:曾將大學垂名教,尚有高樓揭瑞雲。橫額:真三不朽。
心外無理
王守仁秉承陸九淵的學說,使陸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他們被稱為「陸王學派」。陸九淵從「心即理」說出發,認為格物的下手處,就是體認本心。王守仁並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他說:陸象山之學,「其學問思辨,致知格物之語,雖亦未免沿襲之累」。
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陸九淵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則明「天理」。故王守仁強調:「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王守仁題跋像[2]在知與行的關繫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比如,當知道孝順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已經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和關心;知道仁愛的時候,就已經採用仁愛的方式對待周圍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於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生的。他的目的在於「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對於朱熹的「先知後行」等分裂知與行的理論,王守仁在他學生編著的《傳習錄》中是這樣理解的,古代的聖賢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認為這樣下去會造成浮誇的風氣,於是開始強調要知,更要行,而後世的人就理解為要先知而後行,這就錯誤的理解了聖賢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致良知」:「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陽明倡「君子之學,唯求其是」的「求是」學風,並多有闡發。時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士農工商
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中提出,「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於管子(管仲)。」王陽明認為士、農、工、商「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且進一步說明「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的觀點,他把傳統觀念中一直被視作「賤業」的工商擺到與士同等的水平。(《節庵公墓表》)王陽明《傳習錄拾遺》說:「雖經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為賢」。此說被稱為「新四民論」。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對自己哲學思想的全面概括,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
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時候人的判斷會出現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麼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此時的心已經被私心和物慾遮蔽了,不是天理,這時就要反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
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的格物。
什麼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慾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實踐,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無私心,就好比世間有規矩,有規律,有規矩就能丈量世間萬物的方與圓。無論有多少方和圓,無論這些方和圓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規律,不然這些規律就是不正確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這是王陽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即是「怡神養性以游於造物」,「閑觀物態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穴冥。道在險夷隨地樂,心意魚鳥自流形」的「真樂」或「真吾」狀態。這種境界是超凡脫俗,擺脫個人名利毀譽貧富窮達束縛的自由狀態。在這種「至樂」境界之中,人與「大化」流行,「逍遙」於「人生山水」之間,實現了社會與自然、理性與感性、美與善相統一,達到了一種活潑潑的怡悅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他的良知體驗美學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咂摸體驗。在忙忙碌碌前行的道路上,偶一回頭,發現先人衣決飄飄,面對蠅營狗苟生活著的人們,早已微笑的將我們宿命的留在艱苦跋涉的道路上,而兀自去追求那種自在清明的聖人生活去了。也只有在這假日,我才能去觸摸內心本有的「良知「,王氏的「格物致知」顯然對我而言,比朱熹的要親和受用的多了。
王門四句教闡述了心體、性體和良知在其心學體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蘊,指出心、性、理三者的內涵並不如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是完全等同的,並通過心性「無善無不善」的分析,指出王陽明所說的「至善」是超越道德善惡的不可執之善。最後,通過對本體與工夫之間關系的分析,揭示了四句教所內含的潛在矛盾,指出此矛盾是心學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教育思想
《傳習錄》分上、中、下三卷,載於《王文成公全書》,為一至三卷,亦有單行本。卷上是王守仁講學的語錄,內容包括他早期講學時主要討論的「格物論」、「心即理」,以及有關經學本質與心性問題;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寫給時人及門生的七封信,實際上是七封論學書,此外還有《社會教條》等。在卷中最有影響的是《答顧東橋書》(又名《答人論學書》)和《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著重闡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論;卷下一部分是講學語錄,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論》。《朱子晚年定論》包括王守仁寫的序和由他輯錄的朱熹遺文中三十四條「大悟舊說之非」的自責文字,旨在讓朱熹作自我批評與自我否定,證明朱熹晚年確有「返本求真」的「心學」傾向。卷下收錄的王守仁講學語錄主要是討論「良知」與「致良知」的。《傳習錄》是由王門弟子徐愛和錢德洪等編輯的,它包括了王守仁學說的主要觀點,歷來被視作陽明學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資料。其中的語錄是王門弟子分別記錄的,編輯者只作了匯編工作,註明哪些條是由誰記錄的,未作進一步地整理,因此各條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7封書信出自王守仁的手筆,是王守仁論學書的代表作,但閱讀這些書信時,如果與其他有關論學書信聯系起來看,它們更多的反映了王守仁晚年比較成熟的教育思想,但由於編者的取捨,如《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大學問》等重要著作未予收錄其中,它對於了解和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顯有不足之感。所以在評介《傳習錄》一書時,有必要聯系《全書》中的其他篇章。
D. 陸象山年少時重點字音
他應該算是明代里綜合能力最高的人了第二是於謙下面是網路里對他的介紹生平事跡 王守仁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餘姚。父王華,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北平(北京)。 《明史》載, 王守仁出生時取名為王雲,但五歲不能說話,告訴他人,改名為王守仁,他才說話。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歡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卧龍愁。 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出醜。不料守仁提起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三中,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歸,結廬於會稽山龍瑞宮旁之陽明洞。故世稱陽明先生。王守仁病癒復職後,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謚文成。童年生活 王陽明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亥時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其遠祖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其父王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後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據《年譜》記載,他出生前夕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子來,夢醒時王陽明剛好出生,祖父便為他起名叫王雲,鄉中人亦稱其降生處為瑞雲樓。然而,他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高僧經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雲」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為守仁,此後他便開口說話了。這個故事有點神話色彩,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時並未顯示出聰慧和才華。 他十歲時,父親高中狀元,王陽明隨父赴京,路過金山寺時,他父親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王陽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四座無不驚嘆,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表現出非凡的想像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 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盡管如此,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如13歲喪母後,繼母待他不好,他竟買通巫婆捉弄其繼母,使得她從此善待他。他學習並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軍事游戲。年輕時他出遊邊關,練習騎馬射箭,博覽各種兵法秘笈,遇到賓客常用果核擺列陣法作為游戲。思想演變 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閑逛中進了道教的鐵柱宮,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通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此後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討論養生的問題。 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當時相當於宰相的內閣首輔李東陽笑著說:「你這次不中,來科必中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王陽明懸筆立就,朝中諸老驚為天才。 嫉妒者議論說,這個年輕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無人。二十五歲再考時被忌者所壓,又未考中。 二十八歲禮部會試時,他考試出色,名列前茅,中了進士,授兵部主事。王陽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學,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驛丞。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他在這段時期寫了「訓龍場諸生」。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系?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編輯本段]軍事功績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民變。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築寨,自建軍隊,方圓近千里。地方官員無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舉薦時任右僉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撫江西,鎮壓民變。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鬢)部,奏請設立和平縣,並興修縣學。三月,守仁抵達江西蒞任。他迅速調集三省兵力,鎮壓了信豐等地的起義。七月,王守仁念戰爭破壞巨大,上奏請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軍政大權,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實力最強的江西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軍寨,並會師於左溪。王守仁並親自前往勸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並攻破藍天鳳部。擒獲寧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軍事功績,是平定南昌的寧王宸濠之亂。王守仁將去福建剿匪時(無大量軍隊),所率部隊行軍剛到豐城,寧王朱宸濠突然舉兵叛亂。因此王守仁積極備戰,調配軍糧,修治器械,然後發出討賊檄文,公布寧王的罪狀,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當時,王守仁最為擔心者,就是寧王朱宸濠揮師東下,佔領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寧王就有了稱帝的資本,同時也佔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滅了。王守仁虛張聲勢,利用假宣傳假情報,擾亂寧王的視線,逼他做出錯誤的判斷,以為各路大軍已經組成合圍態勢。同時使用反間計,使寧王猜疑自己部下的進攻南京策略。寧王果然上當,有半個月時間猶豫觀望、不知所措,沒敢發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這一時機,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備,使寧王欲攻南京,已無可能。 七月,寧王率六萬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守仁這時已經調集了八萬大軍(主要為各地民兵與農民),對外號稱三十萬。有人指出應該急救安慶,王守仁說:「現在九江、南康已經被敵軍佔領,如果我們越過南昌跨江救援安慶,就會腹背受敵。現在南昌空虛,我軍銳氣正盛,可以一舉攻破。敵軍聽說南昌失守,定會回師來救,這時我們在鄱陽湖迎擊他,肯定能取得勝利。」 南昌很快攻破,停了兩日,王守仁便派諸將分五路迎擊回援南昌的寧王大軍。四路分兵迎進,一路設伏。交戰以後,寧王大軍很快腹背受敵,被分割成幾部分,後又中了埋伏,慘遭大敗,潰逃退守八字腦地區。寧王眼觀局勢不妙,急忙調九江、南康的精銳部隊出擊,王守仁派幾路大軍迎戰並取南康。 這一仗打得相當激烈,是關鍵的一戰。官軍一度退卻,王守仁部將伍文定立即斬殺了後退之人,命令諸軍一決戰。最後終於打敗了敵人,敵軍退保樵舍地區,將大船結成方陣,寧王拿出金銀珠寶犒賞將士,要求他們力一搏。 但寧王軍隊的方陣被王守仁看出破綻,他決定仿效赤壁之戰,放火燒船。第二天,寧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開「早朝」會議,王守仁大軍殺到,用小船裝草,迎風縱火,燒毀了寧王的副船,王妃婁氏以下的宮人以及文武官員們紛紛跳水自殺。寧王的大船擱淺,不能行動,倉促間換乘小船逃命,被王陽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獲,寧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階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軍攻陷,寧王之亂全面平息,前後只有三十五天時間。王守仁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 後來,明武宗以「威武大將軍朱壽」之化名出征,宦官有意釋放寧王,讓武宗與寧王打一仗並親自俘獲,藉此討好皇上。王陽明對宦官張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明這樣做會更多人。最後協調結果是:讓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寧王讓皇帝俘虜,高興一下。 平寧王《記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闕。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震動。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復南昌,宸濠擒,余黨悉定。當是時,天子聞變赫怒,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 於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鑒於宸濠,式昭皇靈,以嘉靖我邦國。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書。從征官屬列於左方。[編輯本段]教育思想 《傳習錄》分上、中、下三卷,載於《王文成公全書》,為一至三卷,亦有單行本。卷上是王守仁講學的語錄,內容包括他早期講學時主要討論的「格物論」、「心即理」,以及有關經學本質與心性問題;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寫給時人及門生的七封信,實際上是七封論學書,此外還有《社會教條》等。在卷中最有影響的是《答顧東橋書》(又名《答人論學書》)和《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著重闡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論;卷下一部分是講學語錄,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論》。《朱子晚年定論》包括王守仁寫的序和由他輯錄的朱熹遺文中三十四條「大悟舊說之非」的自責文字,旨在讓朱熹作自我批評與自我否定,證明朱熹晚年確有「返本求真」的「心學」傾向。卷下收錄的王守仁講學語錄主要是討論「良知」與「致良知」的。《傳習錄》是由王門弟子徐愛和錢德洪等編輯的,它包括了王守仁學說的主要觀點,歷來被視作陽明學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資料。其中的語錄是王門弟子分別記錄的,編輯者只作了匯編工作,註明哪些條是由誰記錄的,未作進一步地整理,因此各條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7封書信出自王守仁的手筆,是王守仁論學書的代表作,但閱讀這些書信時,如果與其他有關論學書信聯系起來看,它們更多的反映了王守仁晚年比較成熟的教育思想,但由於編者的取捨,如《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大學問》等重要著作未予收錄其中,它對於了解和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顯有不足之感。所以在評介《傳習錄》一書時,有必要聯系《全書》中的其他篇章。[編輯本段]思想成就 王守仁是我國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說:「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心之用,知善知惡者良知,為善去惡者格物。」並以此作為講學的宗旨。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處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認為為學「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要求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後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系的說法。他論兒童教育,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很大。他廣收門徒,遍及各地。後,「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他的哲學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就有一塊「一生伏首拜陽明」的腰牌。他的弟子與心學影響了很多人:徐階,張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揚海外! 王守仁不只是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非常熱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回故鄉時,常游覽名勝古跡,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他寫的《憶龍泉山》: 我愛龍泉山,山僧頗疏野。 盡日坐井欄,有時卧松下。 一夕別雲山,三年走車馬。 愧殺岩下泉,朝夕自清瀉。 王守仁的游足還到奉化雪竇山,他寫的《雪竇山》詩明麗、秀拔。數百年來被人們傳誦不息。 窮山路斷獨來難,過盡千溪見石壇。 高閣鳴鍾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隱隱連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訝諸峰俱眼熟,當年曾向畫圖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他後,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他將心學凝成四句話: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餘姚「四碑亭」,留有紀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賢王陽明故里。楹聯:曾將大學垂名教,尚有高樓揭瑞雲。橫額:真三不朽。 「心外無理」 王守仁秉承陸九淵的學說,使陸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他們被稱為「陸王學派」。陸九淵從「心即理」說出發,認為格物的下手處,就是體認本心。王守仁並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他說:陸象山之學,「其學問思辨,致知格物之語,雖亦未免沿襲之累」。 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陸九淵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則明「天理」。故王守仁強調:「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與行的關繫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比如,當知道孝順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已經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和關心;知道仁愛的時候,就已經採用仁愛的方式對待周圍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於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生的。他的目的在於「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對於朱熹的「先知後行」等分裂知與行的理論,王守仁在他學生編著的《傳習錄》中是這樣理解的,古代的聖賢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認為這樣下去會造成浮誇的風氣,於是開始強調要知,更要行,而後世的人就理解為要先知而後行,這就錯誤的理解了聖賢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經歷過百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致良知」:「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陽明倡「君子之學,唯求其是」的「求是」學風,並多有闡發。時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士農工商」 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中提出,「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於管子(管仲)。」王陽明認為士、農、工、商「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且進一步說明「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的觀點,他把傳統觀念中一直被視作「賤業」的工商擺到與士同等的水平。(《節庵公墓表》)王陽明《傳習錄拾遺》說:「雖經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為賢」。此說被稱為「新四民論」。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對自己哲學思想的全面概括,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 詳見《明朝那些事兒》[編輯本段]記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戰之後,勝利的一方,大都會在戰地附近刻石記功。廬山也有一處這樣的地方。 在秀峰境內的李璟讀書台下,有一塊數丈見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處石刻:中間是宋朝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書的《七佛偈》,右邊是明代徐岱的詩,左邊是王陽明平定朱宸濠叛亂後在此勒石記功寫的碑文,人稱記功碑。碑文共136個字,字體莊重遒勁,入石三分。後人評述此碑刻雲:此山此刻同不朽,風雷呵護森光芒。 王守仁,字伯安,因築室讀書於故鄉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系浙江人,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曾任提督軍務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1519)6月14日,宗室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謀反,叛軍十萬,勢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順流而下。一路克安慶,逼南京,大有揮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勢,明朝廷上下震動,驚慌失措。這時,駐守在豐城的贛南巡撫王陽明迅速趕到吉安,果斷決策,調集軍隊,直搗叛軍老巢南昌。宸濠聞訊,急忙回師救援,王陽明與叛軍大戰鄱陽湖,僅用了35天時間,王陽明就大敗叛軍,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亂幾乎是在談笑間平定了。可是,王陽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沒有得到朝廷的獎賞,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毀謗與陷害。明武宗甚至覺得王陽明這么快就輕而易舉平定了叛亂丟了自己的面子,認為像這樣的戰斗應由他親自帶兵南徵才能顯示「皇威」。宦官張忠之流又誣陷他與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陽明放了宸濠讓他率軍與朱宸濠再戰……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連夜趕到錢塘,將宸濠交給太監,同時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報捷,將平叛的勝利歸功於武宗。這樣顧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證了王陽明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陽明到開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記功。記功碑上稱頌皇帝的「皇威神武」「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陽明也隱隱表達了自己難言的復雜心情。 大概這次刻石記功時,開先寺一帶的景色給王陽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愛這個地方。這年三月,他又一次來到開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這清幽山水,這林濤泉石和眾多的人文勝跡,使他聯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餘,他寫下了好幾首詩,來抒發自己內心的煩憂。 其《又重遊開先寺題壁》雲: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處看山復尋寺。 尚為妻孥守俸錢,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開先兩度來,寺僧倦客門未開。 山靈似嫌俗士駕,溪風攔路吹人回。 君不見富貴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須五斗。 未妨適意山水間,浮名於我跡何有! 還有一首《龍潭夜坐》雲: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履濕,松風偏與葛衣輕;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詩中表達了作者多麼孤獨、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讀書台下的記功碑數百年後依然清晰、醒目,讀罷這篇百餘字的碑文,再讀讀上面提到的兩首詩,面對石壁,就像是面對一頁深沉的歷史,透過歌頌天子皇威的碑文,我們可以看到被掩蓋的歷史的真實面目。 附:《記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闕。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震動。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復南昌,宸濠擒,余黨悉定。當是時,天子聞變赫怒,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 於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鑒於宸濠,式昭皇靈,以嘉靖我邦國。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書。從征官屬列於左方[編輯本段]政治主張 主張明「賞罰」以提高統治效力,行德治禮教以預防「犯罪」他認為:賞罰乃「國之大典」,應當受到充分重視和正確地加以使用。而當時「盜賊」日益增多,是由於「招撫」太濫,「招撫」太濫是由於兵力不足,而兵力不足是由於沒有很好地實行賞罰,以至於「進而效,無爵賞之勸;退而奔逃,無誅戮之及」。象這樣法令不明,賞罰不信,即使有百萬的兵力,也是沒有用處的。他還主張「賞不逾時,罰不後事」,認為過時的獎賞,等於沒有獎賞,過時的懲罰,等於沒有懲罰,都起不到勸善懲惡的作用。這些主張的目的,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提高統治效率,以「破山中賊」。他還主張行德治教化以緩和階級矛盾,減少犯上作亂。他說:「民窮必有盜賊」,認為老百姓已經貧困不堪,還要沒有休止地征斂,就等於驅使他們去作盜賊。因而有必要「罷冗員之俸,損不急之賞,止無名之徵,節用省費」,對災民實行「賑濟」、「免租」,使他們「不致轉徙自棄而為盜」。所以,他反對「蔑道德而專法令」,主張在鎮壓人民起義之後,立即「建立學校,以移易風俗」,以求得久安長治。他教導下級官吏說,作縣官的如果能竭盡自己的心力和聰明才智,誠心「愛民」,貫徹「撫緝教養」的方針,即使是蠻夷的人,也是可以被感化的;即使是產生「盜賊強梁」的地方,也是可以變為「禮義冠裳」的所在。他強調這一方面的目的,集中到一點,即在於使用軟的一手,以「破心中賊」。但這軟的一手是有限度的。他強調刑罰是「德治教化」的保障,「果有頑梗強橫,不服政化者」,就一定要「即行擒拿,治以軍法,毋容縱盜,益長刁頑」。 強調執法要「情法交申」,區別對待他反對「貪功妄殺,玉石不分」。例如處理「宸濠之亂」的反叛人員時,主張只對主犯處以極刑,至於各「從逆」的人犯,則認為「原情亦非得已,宥之則失於輕,處斬似傷於重」,不如「俯順輿情」,判處永遠充軍,使「情法得以兩盡」,「以存罪疑惟輕之仁」。在另外一個「告示」中,他甚至宣布對於脅從「作亂」的人,免於追究,「俱准投首免,給照復業生理」。這樣作既使得「□諛知警,國憲可明」,也顯示了朝廷的「仁慈」。這正是他的「綏柔流賊」策略在法律上的具體運用。此外,他還主張適用法律要結合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特別是在「地里遙遠,政教不及」的邊遠地區和「小民罔知法度」的情況下,一切「詞訟差徭錢糧學校」等事務,都可以從當時當地的實際出發,作權宜的處置:「應申請者申請,應興革者興革,務在畜眾安民,不必牽制文法」。在「行法以振威」的原則下,他已注意到運用法律的靈活性問題。 求重視「綱紀」,整肅執法之吏,杜絕「法外之誅」他認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對那些寅緣竊踞官職的豪門勢家子弟的不法行為,如居心刻薄,「騷擾道路,仗勢而奪功,無勞而冒賞,懈戰士之心,興邊戍之怨」的情況,要大力加以整肅,特別是對「戾於法」的執法之吏,應當嚴格要求。但是他指出,在司法審判中,「刑曹典司獄訟」,事情「繁劇難為」。他們往往受到權貴的拂抑和牽制,以至使得依法斷獄之詞,「未出於口,而辱已加於身;事未解於倒懸,而機已發於陷阱」。在這種情況下,要使他們「不撓於理法,不罹於禍敗」是很難的。這就尤其要從整肅吏治、嚴明賞罰入手,消除執行法律的阻礙。他還力主加強監獄管理,杜絕「法外之誅」,指出京師的「提牢廳」,是「天下之獄皆在焉」的重地,負責提牢的官吏,不能不慎重對待,特別對於「桎梏之緩急,扃鑰之啟閉,寒暑早夜之異防,飢渴疾病之殊養」,甚至於微賤到「箕帚刀錐」、「滌垢除下」的事,無不應當認真注意,以「身親之」。這樣才能既防止「變故不測之虞」,又可免使囚者被「輕棄之於地」。他還強調,獄中囚犯的再行「犯罪」,並非全是「禁防之不密」,還有促使他們再犯的監管不當的原因。所以只有監獄里做到「令不苛而密」,使囚犯免受「法外之誅」,才能避免「弊興害作」。
E. 向各位大俠徵集王守仁(王陽明)的各類資料
你可以去看他的<傳習錄>和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
F. 為什麼起名叫清明上河圖
以所畫內容命名!
他以清明時節作為引子,展開對汴京的精描細繪,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受到歷代喜愛。
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
長卷絹本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畫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的都市生活萬象。首段描寫郊原景色,枯樹草橋,行旅不絕。中段描寫虹橋之景,大船兩艘,穿過虹橋。橋頭攤商櫛比,行人雲集。末段畫城內街景,歌樓酒市,作坊醫家,人物眾多,街頭繁華。作者採用了傳統的手卷形式,從鳥瞰的角度,以不斷推移視點的辦法來攝取景物,段落節奏分明,結構嚴密緊湊。全卷總計人物五百餘,牲畜五十餘,船隻、車轎各二十餘,安排得有條不紊,各得其所,繁而有序。各種人物衣著不同,神態各異,勞逸苦樂,對比鮮明,按一定情節進行組合,富有一定的戲劇性矛盾沖突,使人看來饒有興味。至於筆墨技巧,無論人物、車船、樹木、房屋,線條都遒勁老辣,兼工帶寫,設色清淡典雅,不同於一般的界畫。《清明上河圖》在藝術手法和處理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在內容上,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城市社會各個生活層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是一幅寫實主義的偉大作品。
張擇端,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正道,東武(山東諸城)人。宣和年間(1119~1125)為宮廷翰林待詔。明王夢端《書畫傳習錄》說他「性習繪事,工於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逕,別成家數也」。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長卷。
G. 爸爸姓王。求給兒子起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廣大無邊)
修傑(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樣子 )
遠航(好男兒,就放他去遠航吧)
旭堯 (旭:旭日 堯: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
英傑(英俊傑出)
聖傑 (聖:崇高 傑:傑出 )
俊楠 (俊:英俊 楠:堅固 )
鴻濤 (鴻:旺盛,興盛 )
偉祺 (偉:偉大 祺 :吉祥 )
榮軒 (軒:氣度不凡 )
浩宇 (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晉鵬 晉:進也,本義,上進 鵬:比喻前程遠大
建輝 (建造輝煌成就)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俊馳(出自成語:俊才星馳)
雨澤 (恩惠像雨一樣多)
燁磊 (光明磊落)
國豪(國人因它而自豪)
偉奇(偉大、神奇)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明傑 明智 傑出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燁偉 燁:光耀
苑博 博:博學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軒 (懿:美好;軒:氣宇軒昂)
燁華 燁: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正豪 豪:豪氣
昊然 昊:蒼天,蒼穹 都可以的,名字叫順嘴就完,一開始叫都不是那麽順嘴。
H. 看你對王陽明有回答,想問一下大學問的大概
王守仁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餘姚。父王華,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北平(北京)。 《明史》載, 王守仁出生時取名為王雲,但五歲不能說話,告訴他人,改名為王守仁,他才說話。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歡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卧龍愁。 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出醜。不料守仁提起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三中,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謚文成。
童年生活
王陽明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亥時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其遠祖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其父王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後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據《年譜》記載,他出生前夕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子來,夢醒時王陽明剛好出生,祖父便為他起名叫王雲,鄉中人亦稱其降生處為瑞雲樓。然而,他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高僧經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雲」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為守仁,此後他便開口說話了。這個故事有點神話色彩,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時並未顯示出聰慧和才華。 他十歲時,父親高中狀元,王陽明隨父赴京,路過金山寺時,他父親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王陽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四座無不驚嘆,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表現出非凡的想像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 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盡管如此,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如13歲喪母後,繼母待他不好,他竟買通巫婆捉弄其繼母,使得她從此善待他。他學習並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軍事游戲。年輕時他出遊邊關,練習騎馬射箭,博覽各種兵法秘笈,遇到賓客常用果核擺列陣法作為游戲。
思想演變
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閑逛中進了道教的鐵柱宮,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通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此後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討論養生的問題。 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當時相當於宰相的內閣首輔李東陽笑著說:「你這次不中,來科必中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王陽明懸筆立就,朝中諸老驚為天才。 嫉妒者議論說,這個年輕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無人。二十五歲再考時被忌者所壓,又未考中。 二十八歲禮部會試時,他考試出色,名列前茅,中了進士,授兵部主事。王陽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學,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驛丞。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他在這段時期寫了「訓龍場諸生」。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系?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王守仁是我國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並以此作為講學的宗旨。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處於吾心」,「天理即是人慾」;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認為為學「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要求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後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系的說法。他論兒童教育,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很大。他廣收門徒,遍及各地。死後,「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他的哲學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就有一塊「一生伏首拜陽明」的腰牌。他的弟子與心學影響了很多人:徐階,張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揚海外! 王守仁不只是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非常熱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回故鄉時,常游覽名勝古跡,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他寫的《憶龍泉山》: 我愛龍泉山,山僧頗疏野。 盡日坐井欄,有時卧松下。 一夕別雲山,三年走車馬。 愧殺岩下泉,朝夕自清瀉。 王守仁的游足還到奉化雪竇山,他寫的《雪竇山》詩明麗、秀拔。數百年來被人們傳誦不息。 窮山路斷獨來難,過盡千溪見石壇。 高閣鳴鍾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隱隱連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訝諸峰俱眼熟,當年曾向畫圖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他死後,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他將心學凝成四句話: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餘姚「四碑亭」,留有紀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賢王陽明故里。楹聯:曾將大學垂名教,尚有高樓揭瑞雲。橫額:真三不朽。
心外無理
王守仁秉承陸九淵的學說,使陸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他們被稱為「陸王學派」。陸九淵從「心即理」說出發,認為格物的下手處,就是體認本心。王守仁並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他說:陸象山之學,「其學問思辨,致知格物之語,雖亦未免沿襲之累」。 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陸九淵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則明「天理」。故王守仁強調:「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與行的關繫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比如,當知道孝順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已經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和關心;知道仁愛的時候,就已經採用仁愛的方式對待周圍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於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生的。他的目的在於「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對於朱熹的「先知後行」等分裂知與行的理論,王守仁在他學生編著的《傳習錄》中是這樣理解的,古代的聖賢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認為這樣下去會造成浮誇的風氣,於是開始強調要知,更要行,而後世的人就理解為要先知而後行,這就錯誤的理解了聖賢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致良知」:「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陽明倡「君子之學,唯求其是」的「求是」學風,並多有闡發。時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I. 明代的王守仁很牛逼嗎誰給介紹下!
他應該算是明代里綜合能力最高的人了
第二是於謙
下面是網路里對他的介紹
生平事跡
王守仁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餘姚。父王華,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北平(北京)。
《明史》載, 王守仁出生時取名為王雲,但五歲不能說話,告訴他人,改名為王守仁,他才說話。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歡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卧龍愁。
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出醜。不料守仁提起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三中,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歸,結廬於會稽山龍瑞宮旁之陽明洞。故世稱陽明先生。王守仁病癒復職後,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謚文成。
童年生活
王陽明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亥時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其遠祖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其父王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後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據《年譜》記載,他出生前夕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子來,夢醒時王陽明剛好出生,祖父便為他起名叫王雲,鄉中人亦稱其降生處為瑞雲樓。然而,他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高僧經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雲」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為守仁,此後他便開口說話了。這個故事有點神話色彩,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時並未顯示出聰慧和才華。
他十歲時,父親高中狀元,王陽明隨父赴京,路過金山寺時,他父親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王陽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四座無不驚嘆,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表現出非凡的想像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
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盡管如此,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如13歲喪母後,繼母待他不好,他竟買通巫婆捉弄其繼母,使得她從此善待他。他學習並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軍事游戲。年輕時他出遊邊關,練習騎馬射箭,博覽各種兵法秘笈,遇到賓客常用果核擺列陣法作為游戲。
思想演變
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閑逛中進了道教的鐵柱宮,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通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此後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討論養生的問題。
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當時相當於宰相的內閣首輔李東陽笑著說:「你這次不中,來科必中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王陽明懸筆立就,朝中諸老驚為天才。
嫉妒者議論說,這個年輕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無人。二十五歲再考時被忌者所壓,又未考中。
二十八歲禮部會試時,他考試出色,名列前茅,中了進士,授兵部主事。王陽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學,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驛丞。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他在這段時期寫了「訓龍場諸生」。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系?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編輯本段]軍事功績
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民變。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築寨,自建軍隊,方圓近千里。地方官員無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舉薦時任右僉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撫江西,鎮壓民變。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鬢)部,奏請設立和平縣,並興修縣學。三月,守仁抵達江西蒞任。他迅速調集三省兵力,鎮壓了信豐等地的起義。七月,王守仁念戰爭破壞巨大,上奏請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軍政大權,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實力最強的江西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軍寨,並會師於左溪。王守仁並親自前往勸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並攻破藍天鳳部。
擒獲寧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軍事功績,是平定南昌的寧王宸濠之亂。王守仁將去福建剿匪時(無大量軍隊),所率部隊行軍剛到豐城,寧王朱宸濠突然舉兵叛亂。因此王守仁積極備戰,調配軍糧,修治器械,然後發出討賊檄文,公布寧王的罪狀,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當時,王守仁最為擔心者,就是寧王朱宸濠揮師東下,佔領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寧王就有了稱帝的資本,同時也佔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滅了。王守仁虛張聲勢,利用假宣傳假情報,擾亂寧王的視線,逼他做出錯誤的判斷,以為各路大軍已經組成合圍態勢。同時使用反間計,使寧王猜疑自己部下的進攻南京策略。寧王果然上當,有半個月時間猶豫觀望、不知所措,沒敢發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這一時機,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備,使寧王欲攻南京,已無可能。
七月,寧王率六萬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守仁這時已經調集了八萬大軍(主要為各地民兵與農民),對外號稱三十萬。有人指出應該急救安慶,王守仁說:「現在九江、南康已經被敵軍佔領,如果我們越過南昌跨江救援安慶,就會腹背受敵。現在南昌空虛,我軍銳氣正盛,可以一舉攻破。敵軍聽說南昌失守,定會回師來救,這時我們在鄱陽湖迎擊他,肯定能取得勝利。」
南昌很快攻破,停了兩日,王守仁便派諸將分五路迎擊回援南昌的寧王大軍。四路分兵迎進,一路設伏。交戰以後,寧王大軍很快腹背受敵,被分割成幾部分,後又中了埋伏,慘遭大敗,潰逃退守八字腦地區。寧王眼觀局勢不妙,急忙調九江、南康的精銳部隊出擊,王守仁派幾路大軍迎戰並取南康。
這一仗打得相當激烈,是關鍵的一戰。官軍一度退卻,王守仁部將伍文定立即斬殺了後退之人,命令諸軍一決死戰。最後終於打敗了敵人,敵軍退保樵舍地區,將大船結成方陣,寧王拿出金銀珠寶犒賞將士,要求他們死力一搏。
但寧王軍隊的方陣被王守仁看出破綻,他決定仿效赤壁之戰,放火燒船。第二天,寧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開「早朝」會議,王守仁大軍殺到,用小船裝草,迎風縱火,燒毀了寧王的副船,王妃婁氏以下的宮人以及文武官員們紛紛跳水自殺。寧王的大船擱淺,不能行動,倉促間換乘小船逃命,被王陽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獲,寧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階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軍攻陷,寧王之亂全面平息,前後只有三十五天時間。王守仁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
後來,明武宗以「威武大將軍朱壽」之化名出征,宦官有意釋放寧王,讓武宗與寧王打一仗並親自俘獲,藉此討好皇上。王陽明對宦官張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明這樣做會死更多人。最後協調結果是:讓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寧王讓皇帝俘虜,高興一下。
平寧王《記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闕。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震動。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復南昌,宸濠擒,余黨悉定。當是時,天子聞變赫怒,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
於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鑒於宸濠,式昭皇靈,以嘉靖我邦國。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書。從征官屬列於左方。
[編輯本段]教育思想
《傳習錄》分上、中、下三卷,載於《王文成公全書》,為一至三卷,亦有單行本。卷上是王守仁講學的語錄,內容包括他早期講學時主要討論的「格物論」、「心即理」,以及有關經學本質與心性問題;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寫給時人及門生的七封信,實際上是七封論學書,此外還有《社會教條》等。在卷中最有影響的是《答顧東橋書》(又名《答人論學書》)和《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著重闡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論;卷下一部分是講學語錄,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論》。《朱子晚年定論》包括王守仁寫的序和由他輯錄的朱熹遺文中三十四條「大悟舊說之非」的自責文字,旨在讓朱熹作自我批評與自我否定,證明朱熹晚年確有「返本求真」的「心學」傾向。卷下收錄的王守仁講學語錄主要是討論「良知」與「致良知」的。《傳習錄》是由王門弟子徐愛和錢德洪等編輯的,它包括了王守仁學說的主要觀點,歷來被視作陽明學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資料。其中的語錄是王門弟子分別記錄的,編輯者只作了匯編工作,註明哪些條是由誰記錄的,未作進一步地整理,因此各條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7封書信出自王守仁的手筆,是王守仁論學書的代表作,但閱讀這些書信時,如果與其他有關論學書信聯系起來看,它們更多的反映了王守仁晚年比較成熟的教育思想,但由於編者的取捨,如《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大學問》等重要著作未予收錄其中,它對於了解和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顯有不足之感。所以在評介《傳習錄》一書時,有必要聯系《全書》中的其他篇章。
[編輯本段]思想成就
王守仁是我國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說:「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心之用,知善知惡者良知,為善去惡者格物。」並以此作為講學的宗旨。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處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認為為學「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要求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後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系的說法。他論兒童教育,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很大。他廣收門徒,遍及各地。死後,「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他的哲學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就有一塊「一生伏首拜陽明」的腰牌。他的弟子與心學影響了很多人:徐階,張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揚海外!
王守仁不只是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非常熱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回故鄉時,常游覽名勝古跡,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他寫的《憶龍泉山》:
我愛龍泉山,山僧頗疏野。
盡日坐井欄,有時卧松下。
一夕別雲山,三年走車馬。
愧殺岩下泉,朝夕自清瀉。
王守仁的游足還到奉化雪竇山,他寫的《雪竇山》詩明麗、秀拔。數百年來被人們傳誦不息。
窮山路斷獨來難,過盡千溪見石壇。
高閣鳴鍾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隱隱連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訝諸峰俱眼熟,當年曾向畫圖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他死後,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他將心學凝成四句話: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餘姚「四碑亭」,留有紀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賢王陽明故里。楹聯:曾將大學垂名教,尚有高樓揭瑞雲。橫額:真三不朽。
「心外無理」
王守仁秉承陸九淵的學說,使陸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他們被稱為「陸王學派」。陸九淵從「心即理」說出發,認為格物的下手處,就是體認本心。王守仁並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他說:陸象山之學,「其學問思辨,致知格物之語,雖亦未免沿襲之累」。
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陸九淵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則明「天理」。故王守仁強調:「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與行的關繫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比如,當知道孝順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已經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和關心;知道仁愛的時候,就已經採用仁愛的方式對待周圍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於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生的。他的目的在於「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對於朱熹的「先知後行」等分裂知與行的理論,王守仁在他學生編著的《傳習錄》中是這樣理解的,古代的聖賢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認為這樣下去會造成浮誇的風氣,於是開始強調要知,更要行,而後世的人就理解為要先知而後行,這就錯誤的理解了聖賢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致良知」:「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陽明倡「君子之學,唯求其是」的「求是」學風,並多有闡發。時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士農工商」
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中提出,「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於管子(管仲)。」王陽明認為士、農、工、商「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且進一步說明「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的觀點,他把傳統觀念中一直被視作「賤業」的工商擺到與士同等的水平。(《節庵公墓表》)王陽明《傳習錄拾遺》說:「雖經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為賢」。此說被稱為「新四民論」。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對自己哲學思想的全面概括,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
詳見《明朝那些事兒》
[編輯本段]記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戰之後,勝利的一方,大都會在戰地附近刻石記功。廬山也有一處這樣的地方。
在秀峰境內的李璟讀書台下,有一塊數丈見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處石刻:中間是宋朝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書的《七佛偈》,右邊是明代徐岱的詩,左邊是王陽明平定朱宸濠叛亂後在此勒石記功寫的碑文,人稱記功碑。碑文共136個字,字體莊重遒勁,入石三分。後人評述此碑刻雲:此山此刻同不朽,風雷呵護森光芒。
王守仁,字伯安,因築室讀書於故鄉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系浙江人,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曾任提督軍務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1519)6月14日,宗室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謀反,叛軍十萬,勢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順流而下。一路克安慶,逼南京,大有揮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勢,明朝廷上下震動,驚慌失措。這時,駐守在豐城的贛南巡撫王陽明迅速趕到吉安,果斷決策,調集軍隊,直搗叛軍老巢南昌。宸濠聞訊,急忙回師救援,王陽明與叛軍大戰鄱陽湖,僅用了35天時間,王陽明就大敗叛軍,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亂幾乎是在談笑間平定了。可是,王陽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沒有得到朝廷的獎賞,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毀謗與陷害。明武宗甚至覺得王陽明這么快就輕而易舉平定了叛亂丟了自己的面子,認為像這樣的戰斗應由他親自帶兵南徵才能顯示「皇威」。宦官張忠之流又誣陷他與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陽明放了宸濠讓他率軍與朱宸濠再戰……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連夜趕到錢塘,將宸濠交給太監,同時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報捷,將平叛的勝利歸功於武宗。這樣顧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證了王陽明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陽明到開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記功。記功碑上稱頌皇帝的「皇威神武」「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陽明也隱隱表達了自己難言的復雜心情。
大概這次刻石記功時,開先寺一帶的景色給王陽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愛這個地方。這年三月,他又一次來到開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這清幽山水,這林濤泉石和眾多的人文勝跡,使他聯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餘,他寫下了好幾首詩,來抒發自己內心的煩憂。
其《又重遊開先寺題壁》雲: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處看山復尋寺。
尚為妻孥守俸錢,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開先兩度來,寺僧倦客門未開。
山靈似嫌俗士駕,溪風攔路吹人回。
君不見富貴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須五斗。
未妨適意山水間,浮名於我跡何有!
還有一首《龍潭夜坐》雲: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履濕,松風偏與葛衣輕;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詩中表達了作者多麼孤獨、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讀書台下的記功碑數百年後依然清晰、醒目,讀罷這篇百餘字的碑文,再讀讀上面提到的兩首詩,面對石壁,就像是面對一頁深沉的歷史,透過歌頌天子皇威的碑文,我們可以看到被掩蓋的歷史的真實面目。
附:《記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闕。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震動。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復南昌,宸濠擒,余黨悉定。當是時,天子聞變赫怒,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
於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鑒於宸濠,式昭皇靈,以嘉靖我邦國。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書。從征官屬列於左方
[編輯本段]政治主張
主張明「賞罰」以提高統治效力,行德治禮教以預防「犯罪」他認為:賞罰乃「國之大典」,應當受到充分重視和正確地加以使用。而當時「盜賊」日益增多,是由於「招撫」太濫,「招撫」太濫是由於兵力不足,而兵力不足是由於沒有很好地實行賞罰,以至於「進而效死,無爵賞之勸;退而奔逃,無誅戮之及」。象這樣法令不明,賞罰不信,即使有百萬的兵力,也是沒有用處的。他還主張「賞不逾時,罰不後事」,認為過時的獎賞,等於沒有獎賞,過時的懲罰,等於沒有懲罰,都起不到勸善懲惡的作用。這些主張的目的,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提高統治效率,以「破山中賊」。他還主張行德治教化以緩和階級矛盾,減少犯上作亂。他說:「民窮必有盜賊」,認為老百姓已經貧困不堪,還要沒有休止地征斂,就等於驅使他們去作盜賊。因而有必要「罷冗員之俸,損不急之賞,止無名之徵,節用省費」,對災民實行「賑濟」、「免租」,使他們「不致轉徙自棄而為盜」。所以,他反對「蔑道德而專法令」,主張在鎮壓人民起義之後,立即「建立學校,以移易風俗」,以求得久安長治。他教導下級官吏說,作縣官的如果能竭盡自己的心力和聰明才智,誠心「愛民」,貫徹「撫緝教養」的方針,即使是蠻夷的人,也是可以被感化的;即使是產生「盜賊強梁」的地方,也是可以變為「禮義冠裳」的所在。他強調這一方面的目的,集中到一點,即在於使用軟的一手,以「破心中賊」。但這軟的一手是有限度的。他強調刑罰是「德治教化」的保障,「果有頑梗強橫,不服政化者」,就一定要「即行擒拿,治以軍法,毋容縱盜,益長刁頑」。
強調執法要「情法交申」,區別對待他反對「貪功妄殺,玉石不分」。例如處理「宸濠之亂」的反叛人員時,主張只對主犯處以極刑,至於各「從逆」的人犯,則認為「原情亦非得已,宥之則失於輕,處斬似傷於重」,不如「俯順輿情」,判處永遠充軍,使「情法得以兩盡」,「以存罪疑惟輕之仁」。在另外一個「告示」中,他甚至宣布對於脅從「作亂」的人,免於追究,「俱准投首免死,給照復業生理」。這樣作既使得「□諛知警,國憲可明」,也顯示了朝廷的「仁慈」。這正是他的「綏柔流賊」策略在法律上的具體運用。此外,他還主張適用法律要結合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特別是在「地里遙遠,政教不及」的邊遠地區和「小民罔知法度」的情況下,一切「詞訟差徭錢糧學校」等事務,都可以從當時當地的實際出發,作權宜的處置:「應申請者申請,應興革者興革,務在畜眾安民,不必牽制文法」。在「行法以振威」的原則下,他已注意到運用法律的靈活性問題。
求重視「綱紀」,整肅執法之吏,杜絕「法外之誅」他認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對那些寅緣竊踞官職的豪門勢家子弟的不法行為,如居心刻薄,「騷擾道路,仗勢而奪功,無勞而冒賞,懈戰士之心,興邊戍之怨」的情況,要大力加以整肅,特別是對「戾於法」的執法之吏,應當嚴格要求。但是他指出,在司法審判中,「刑曹典司獄訟」,事情「繁劇難為」。他們往往受到權貴的拂抑和牽制,以至使得依法斷獄之詞,「未出於口,而辱已加於身;事未解於倒懸,而機已發於陷阱」。在這種情況下,要使他們「不撓於理法,不罹於禍敗」是很難的。這就尤其要從整肅吏治、嚴明賞罰入手,消除執行法律的阻礙。他還力主加強監獄管理,杜絕「法外之誅」,指出京師的「提牢廳」,是「天下之獄皆在焉」的重地,負責提牢的官吏,不能不慎重對待,特別對於「桎梏之緩急,扃鑰之啟閉,寒暑早夜之異防,飢渴疾病之殊養」,甚至於微賤到「箕帚刀錐」、「滌垢除下」的事,無不應當認真注意,以「身親之」。這樣才能既防止「變故不測之虞」,又可免使囚者被「輕棄之於死地」。他還強調,獄中囚犯的再行「犯罪」,並非全是「禁防之不密」,還有促使他們再犯的監管不當的原因。所以只有監獄里做到「令不苛而密」,使囚犯免受「法外之誅」,才能避免「弊興害作」。
J. 介紹一下王守仁
王守仁(號陽明),曾被貶至貴州龍場驛(今貴陽市修文縣境內),驛館破敗不可居住,乃居於館旁山洞,其洞因而得名陽明洞,是貴陽名勝古跡之一。其學說世稱「心學(繼承陸九淵之『心學』並加以完善)」,或與陸九淵公稱「陸王心學」。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如今位於貴陽城東扶風山麓,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的「陽明祠」就是為了紀念「王陽明」先生而修建的。
《明史》載, 王守仁出生時取名為王雲,但五歲不能說話,告訴他人,改名為王守仁,他才說話。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歡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卧龍愁。
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出醜。不料守仁提起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三中,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謚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