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起名字大全男孩楊廣什麼最好
眾所周知,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昏君與好色君王,尤其是登基為帝後鎮日沉迷女色,後宮中搜羅的美女環肥燕瘦各具特色,各種群芳爭奇斗艷,風流獵艷的韻事在正史野史乃至民間傳說里都是數不勝數,那麼楊廣究竟有哪些寵妃呢?
《隋書》《南史》等史書中明確記載楊廣喜歡過的女人至少有5個:蕭後、崔氏女、陳婤、宣華夫人、容華夫人。其中對蕭後是「寵敬」,對崔氏女是「愛幸」,對陳婤是「絕愛幸」,對姿貌無雙但早逝的宣華夫人更是「深悼之」。
當然,楊廣對蕭後的寵敬在很大程度是為了應付母親獨孤後的需要,以及出於對正妻這個身份的尊重。地球人都知道,獨孤後的悍妒之心簡直就是世間少有,不只不準自己的丈夫和別的女人生兒育女,朝中大臣寵愛自家小妾也要遭到她的讒毀,親生兒子寵愛小妾同樣要遭到她的詆毀。當楊廣還是晉王的時候,為了把親哥哥楊勇從太子之位上擠下來,自然要想著法子討好母親,於是表面上就裝作只寵正妻蕭妃一個,只和蕭妃生孩子,但背地裡照舊姬妾無數。
不過風流歸風流,楊廣沒忘了要打好掩護,府中的姬妾就算有了孩子也不養。所以盡管有個善妒的母親在一旁虎視眈眈,但演技影帝級別的楊廣還是很輕松地在母親面前表現出了一副乖巧兒子、忠貞丈夫的模樣,相比之下,寵愛小妾雲昭訓、庶子多多的楊勇就非常不得母親的歡心。
等太子之位一到手,悍妒的母親也死了,楊廣總算是鬆了一口氣,對蕭妃大不如以往,而正值盛年的蕭妃也早在開皇6年生下南陽公主後就再也沒有生育過,楊廣的寵妃寵妾卻日漸增多。登基後更不用說,楊廣完全是撒開了歡地肆意挑選各種美女充實後宮,又重新設立了當初獨孤後撤掉的三夫人、九嬪等高品級的嬪妃,後宮中有名分的嬪妃就有120人,還有無數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承衣刀人侍奉左右。至於被楊廣「寵敬」的蕭後,面對丈夫越來越荒唐的舉止想勸也不敢勸,只能咽下百般愁苦,做了一篇《述志賦》聊以自慰。
而成功坐上龍椅的楊廣,不僅對蕭後的寵愛變得淡薄了,對蕭後的弟弟、蕭後所生的嫡子們也越發不待見。
如蕭瑀作為蕭後的親弟弟,隋朝的國舅,卻經過幾次加封才得了個正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的散官,對比一下蘭陵公主的駙馬柳述,不過是因為娶了個公主,一下子就得到了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這樣的優厚待遇。國舅蕭瑀還經常被楊廣斥責疏遠,被貶為河池郡守的時候,甚至當天就被趕出了京城。
就連楊廣的嫡長子楊昭在長安受封太子時,楊廣連長安都不想回,只派了個使者前去冊封。後來楊昭無數次上表請求想要在父親身邊多留一段時間,楊廣都不肯答應。
楊昭死後,由於蕭嬪所出的趙王楊杲尚在襁褓過於年幼,蕭後所生的次子楊暕作為儲位的唯一人選,這才以嫡次子的身份得到父親的重視,楊廣不得不給他的齊王府安排了一些幕僚,但沒過多久,楊暕就因為打獵時的獵物比楊廣多而遭到楊廣的猜忌。楊廣唯恐楊暕會對自己不利,給他配備的人員都是又老又弱,後來宇文化及造反,楊廣聽到外面兵荒馬亂的聲音,竟然對蕭後說:「是不是楊暕那個不孝子要逼宮了?」
相比之下,楊廣的寵妃崔氏女雖然地位不及蕭後尊貴,但是她的家人卻因為她深得楊廣寵愛,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了和蕭家人一樣的待遇。
崔氏女是崔君綽的女兒,因為受到廢太子楊勇的牽連,隋文帝親自下詔將崔君綽等人杖責一百,妻子兒女家產田宅全部充官,崔氏女也因此被沒入掖庭,從而得到了楊廣的寵愛。後來楊廣登基後又重新下了份詔書,說崔君綽、蕭嚴等人的罪行罪不及子嗣,免除了他們家人的懲罰,准許他們重新入仕。對此,《隋書》明確記載蕭嚴是因為中宮蕭後的原因,崔君綽則是因為女兒「入宮愛幸」——因為楊廣對崔氏女的寵愛,崔家才得到了這份殊榮。
不過在楊廣的後宮中,因為女兒姐妹受寵而給整個家族帶來了飛黃騰達的遠不止崔家一家,陳朝的那群宗室子弟們也是因為姐妹得寵,從而被楊廣愛屋及烏。
話說這些陳朝公主也是一群可憐人。陳朝滅亡後,陳宣帝和陳後主的女兒們統統作為戰利品被送往隋宮,由於公主數量眾多,隋文帝乾脆來了個陳女大派送:要麼是賞賜給功臣做妾,比如將陳宣帝的女兒一個賞給賀若弼,一個賞給楊素;要麼是直接沒入掖庭為宮婢,如果被皇帝臨幸了就成為後宮嬪妃,比如隋朝後宮中大名鼎鼎的宣華夫人就是陳宣帝之女寧遠公主,還有一個弘政夫人,也是陳宣帝之女臨川公主;剩餘的還分配到了各個皇子親王的府上,比如楊廣的一個小妾就是陳後主的第四女廣德公主,秦王楊俊的府中也有一個陳嬪,即陳後主第五女臨成公主。
楊廣對廣德公主寵不寵愛不得而知,但在一群陳朝公主中,楊廣最寵愛的有兩人:宣華夫人與陳婤。
宣華夫人是直接沒入掖庭充為宮婢的,《隋書》記載宣華夫人「性聰慧,姿貌無雙」,而在獨孤皇後的恐怖政策之下,整個後宮鮮少能有宮嬪被隋文帝臨幸,「唯陳氏有寵」。不過這還不是最厲害的,更厲害的是宣華夫人不僅傾倒了做父親的隋文帝,還迷住了做兒子的楊廣,所以父親一死,楊廣迫不及待地當晚就臨幸了宣華夫人,甚至還特意給了她好幾枚同心結作為定情信物。等楊廣正式即位後,立馬就將宣華夫人召進宮中,只不過宣華夫人鬱郁寡歡,不到一年多的時間就病死了,楊廣十分傷心,不僅極為沉痛地哀悼了宣華夫人,還特意為她寫了篇《神傷賦》。
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的另一位寵妃容華夫人蔡氏也是和宣華夫人一樣,在隋文帝死後就被楊廣重新召進宮中,當完了老皇帝的寵妃,繼續再做新皇帝的愛妃。
至於陳朝的另一位公主陳婤,在大業二年被楊廣冊封為貴人。楊廣對陳婤極為寵愛,史書稱「絕愛幸」,寵愛到了什麼程度呢?根據《南史》的記載,原本陳朝滅亡後,100多位宗室子弟被隋文帝發配到了各個地方,自己種田養活自己,但如今為了討心愛的女人歡心,楊廣將這些宗室子弟全部召回京城,授予他們官職。於是陳朝的宗室子弟們身為各處的地方官員,一時間遍及天下。
另外除了崔氏女、宣華夫人、容華夫人、陳婤外,楊廣的後宮中明確記載姓氏的還有生育一子的蕭嬪,這個蕭嬪雖然沒什麼得寵記錄,但她的兒子趙王杲卻十分受父親寵愛,楊廣不論是下江南征高麗還是伐突厥,都要帶著這個兒子不離身側,這樣的待遇就算是蕭後所生的元德太子楊昭與齊王楊暕也不曾有過的。
如此算算,史書中明確有姓可考的楊廣寵妃都已經至少有5個了,除此之外,正史中還記載楊廣經常與宇文皛等人宴飲作樂時,和楊廣坐在一起的那群寵姬,還有楊廣死後被竇建章的妻子曹氏強迫出家的那些妃嬪美人。雖然這些同樣得寵的嬪妃沒能留下具體的姓氏和品級封號,但很明顯,楊廣的後宮寵妃數量相當眾多,就更別說野史中的吳絳仙、侯夫人、袁寶兒等人了。
唐朝的顏師古在《大業拾遺記》記載了一位殿腳女吳絳仙,楊廣乘龍舟下江南時見到此女,被她那雙長長的蛾眉所深深吸引,奈何吳絳仙已為人婦,於是楊廣只能將其冊封為崆峒夫人,極為寵愛。又因為吳絳仙喜畫娥眉妝,而這種螺子黛出產波斯國,每顆價值十金,極為昂貴。所以楊廣讓別的妃嬪宮人用廉價的銅黛,唯獨給吳絳仙每日使用的仍舊是價值十金的螺子黛。楊廣甚至常常倚在簾子邊上痴痴地看著吳絳仙,還對周圍的人說:「古人說秀色可餐,像絳仙這樣的人兒真的可以讓人感覺不到飢餓!」
《大業拾遺記》中還有一位袁寶兒更是地球人都知道,尤其是袁寶兒因為腰肢纖弱,嬌憨多態,舞姿優美,深得楊廣的寵愛。當時洛陽進獻合蒂迎輦花,楊廣便讓袁寶兒手持合蒂迎輦花,號為司花女,又忍不住對虞世南說:「以前傳言說趙飛燕能在掌上起舞,我有些不信,以為是儒生文過飾非,人怎麼能在掌上起舞呢!如今得到寶兒,才知道這是可信的!」楊廣又令虞世南作了一首詩:「學畫鳥黃未半成,垂肩嚲袖太憨生。緣憨卻得君王惜,長把花枝傍輦行。」
另外還有一個侍兒韓俊娥也十分得楊廣的寵幸,楊廣幾乎每晚都要召她侍寢,惹得蕭後捻酸吃醋不已,經常私下審問她,最後又找了個借口把韓俊娥給趕下了龍舟。
《隋煬帝海山記》也是唐朝人所寫,據此書記載,楊廣建造了一座西苑,裡面共有十六院,每院有二十人,全部選取宮中容顏絕色的美人,每一院選楊廣臨幸最多的美人為夫人,作為此院之首。楊廣經常泛舟湖上,讓這些美人唱他所作的曲子。而楊廣為賊人所殺時,最常寵幸的朱貴兒正陪伴在身旁,最後與楊廣一同被殺。
至於《迷樓記》中的侯夫人,也是楊廣一手促成的悲劇。根據正史的記載,楊廣登基後就開始大選美女,甚至大業八年全國因為大旱、疫病死了很多人的時候,楊廣仍不忘下詔讓江南淮南諸郡上貢姿質端麗的少女,並規定從此以後年年都要上貢,侯夫人就是因此入的宮。根據史書記載,侯夫人不僅「顏色猶美如桃李」,而且極富才情,但是後宮美人無數,侯夫人16歲入宮,直到24歲都沒能見過楊廣一面,最後留下13首自己做的詩,懸梁自盡。楊廣得知後十分傷感,見到侯夫人死後仍舊美麗非常的容顏更是氣憤不已,認為宦官許廷輔失職,將他賜死,又因為十分喜歡侯夫人的詩作,便讓樂府宮人傳唱。
不管正史野史,楊廣都保持了風流好色的統一形象。正史中的楊廣為了這些寵妃,既可以免罪又不惜授官,出手相當的大方;甚至因為一代佳人宣華夫人的早逝而深悼不已做賦傷感,活脫脫一個情種模樣。也就難怪野史中楊廣的濫色程度是更上一層樓,吳絳仙、袁寶兒,朱貴兒、侯夫人等人的存在看似只是小說家言,但空穴不來風,若正史上的楊廣沒有那麼多風流韻事,民間又怎麼會只盯著他風流獵艷的這一面來專門著書呢?
正史野史中明明如此風流濫色的楊廣,卻僅僅因為留下記載的子女少(想想楊廣成太子前為討好獨孤皇後而處理掉的子女,隋亡後跟著蕭後流落突厥的諸位公主,以及宇文三郎淫亂後宮時與之有丑聲的公主們,都沒有專門的封號、生平記載),就給粉飾成了對蕭後一往情深的專一帝王,真是極大的諷刺。
《隋書·煬帝本紀》:
「(大業八年)是歲,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密詔江、淮南諸郡閱視民間童女,姿質端麗者,每歲貢之。」
《隋書·後妃列傳》:
煬帝時,後妃嬪御,無厘婦職,唯端容麗飾,陪從宴遊而已。帝又參詳典故,自製嘉名,著之於令。貴妃、淑妃、德妃,是為三夫人,品正第一。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是為九嬪,品正第二。婕妤一十二員,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員,品正第四,是為世婦。寶林二十四員,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是為女御。總一百二十,以敘於宴寢。又有承衣刀人,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已下。
宣華夫人陳氏,陳宣帝之女也。性聰慧,姿貌無雙。及陳滅,配掖庭,後選入宮為嬪。時獨孤皇後性妒,後宮罕得進御,唯陳氏有寵。晉王廣之在籓也,陰有奪宗之計,規為內助,每致禮焉。進金蛇、金駝等物,以取媚於陳氏。皇太子廢立之際,頗有力焉。及文獻皇後崩,進位為貴人,專房擅寵,主斷內事,六宮莫與為比。及上大漸,遺詔拜為宣華夫人。
初,上寢疾於仁壽宮也,夫人與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歸於上所。上怪其神色有異,問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無禮。」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獨狐誠誤我!」意謂獻皇後也。因呼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岩曰:「召我兒!」述等將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閣為敕書訖,示左僕射楊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張衡入寢殿,遂令夫人及後宮同侍疾者,並出就別室。俄聞上崩,而未發喪也。夫人與諸後宮相顧曰:「事變矣!」皆色動股慄。晡後,太子遣使者齎金合子,帖紙於際,親署封字,以賜夫人。夫人見之惶懼,以為鴆毒,不敢發。使者促之,於是乃發,見合中有同心結數枚。諸宮人咸悅,相謂曰:「得免死矣!」陳氏恚而卻坐,不肯致謝。諸宮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烝焉。及煬帝嗣位之後,出居仙都宮。尋召入,歲余而終,時年二十九。帝深悼之,為制《神傷賦》。
容華夫人蔡氏,丹陽人也。陳滅之後,以選入宮,為世婦。容儀婉,上甚悅之。以文獻皇後故,希得進幸。及後崩,漸見寵遇,拜為貴人,參斷宮掖之務,與陳氏相亞。上寢疾,加號容華夫人。上崩後,自請言事,亦為煬帝所烝。
煬帝蕭皇後,梁明帝巋之女也。江南風俗,二月生子者不舉。後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而養之。未幾,岌夫妻俱死,轉養舅氏張軻家。然軻甚貧窶,後躬親勞苦。煬帝為晉王時,高祖將為王選妃於梁,遍占諸女,諸女皆不吉。巋迎後於舅氏,令使者占之,曰:「吉。」於是遂策為王妃。
後性婉順,有智識,好學解屬文,頗知占候。高祖大善之,帝甚寵敬焉。及帝嗣位,詔曰:「朕祗承丕緒,憲章在昔,爰建長秋,用承饗薦。妃蕭氏,夙稟成訓,婦道克修,宜正位軒闈,式弘柔教,可立為皇後。」帝每游幸,後未嘗不隨從。時後見帝失德,心知不可,不敢厝言,因為《述志賦》以自寄。
《隋書·刑法志》:
先是蕭嚴以叛誅,崔君綽坐連庶人勇事,家口籍沒。嚴以中宮故,君綽緣女入宮愛幸,帝乃下詔革前制曰:「罪不及嗣,既弘至孝之道,恩由義斷,以勸事君之節。故羊鮒從戮,彌見叔向之誠,季布立勛,無預丁公之禍,用能樹聲往代,貽范將來。朕虛己為政,思遵舊典,推心待物,每從寬政。六位成象,美厥含弘,一眚掩德,甚非謂也。諸犯罪被戮之門,期已下親,仍令合仕,聽預宿衛近侍之官。」
《文獻通考》卷一百六十五:
煬帝即位,以高祖禁網深刻,乃敕修律令,除十惡之條。開皇舊制,久拋擁懿壞鎂鈾尬瀾侍之官。先時蕭岩以叛誅,崔君綽坐連庶人勇事,家口籍沒。岩以中宮故,君綽緣女入宮愛幸,帝乃下詔,革前制,令諸州犯罪赦戮之門,周以下親,仍令合仕,聽預宿衛近侍之官。
《隋書·列傳二十四》:
蕭嬪生趙王杲。
《舊唐書·高祖本紀》:
會有詔征高祖詣行在所,遇疾未謁。時甥王氏在後宮,帝問曰:「汝舅何遲?」王氏以疾對,帝曰:「可得死否?」
《南史·陳宗室列傳》:
長子君范,未襲爵而隋師至。時宗室王侯在都者百餘人,後主恐其為變,乃並召入,屯朝堂,使豫章王叔英總督之,又陰為之備。六軍敗績,相率出降,因從後主入長安。隋文帝並配隴右及河西諸州,各給田業以處之。大業二年,隋煬帝以後主第六女婤為貴人,絕愛幸,因召陳氏子弟盡還京師,隨才敘用,由是並為守宰,遍於天下。君范位溫縣令。
《吳興志》卷十六:
隋煬帝妃陳氏,統記雲陳後主第四女,母高昭儀,封廣德公主。
隋秦王嬪陳氏,統記雲陳後主第五女,長興人謝昭儀生,封臨成公主。
隋文帝夫人陳氏,統記雲長城人,宣帝第十四女,母施氏太妃,後主封寧遠長公主。
隋文帝弘政夫人陳氏,統記雲長城人,宣帝第二十四女,母曾美人,即後主之妹,封臨川長公主,按南史,隋文帝宣華夫人陳氏,陳宣帝女也,性聰慧,姿貌無雙,不言第幾女,未知孰是。
《隋書·宇文慶列傳》:
協弟皛,字婆羅門,大業之世,少養宮中。後為千牛左右,煬帝甚親昵之。每有游宴,皛必侍從,至於出入卧內,伺察六宮,往來不限門禁,其恩幸如此。時人號曰宇文三郎。皛與宮人淫亂,至於妃嬪公主,亦有丑聲。蕭後言於帝,皛聞而懼,數日不敢見。其兄協因奏曰:「皛今已壯,不可在宮掖。」帝曰:「皛安在?」協曰:「在朝堂。」帝不之罪,因召入,待之如初。宇文化及弒逆之際,皛時在玄覽門,覺變,將入奏,為門司所遏,不得時進。會日瞑,宮門閉,退還所守。俄而難作,皛與五十人赴之,為亂兵所害。
《資治通鑒》:
帝臨朝凝重,發言降詔,辭義可觀;而內存聲色,其在兩都及巡遊,常以僧、尼、道士、女官自隨,謂之四道場。梁公蕭矩,琮之弟子;千牛左右宇文皛,慶之孫也;皆有寵於帝。帝每日於苑中林亭間盛陳酒饌,敕燕王倓與鉅、皛及高祖嬪御為一席,僧、尼、道士、女官為一席,帝與諸寵姬為一席,略相連接,罷朝即從之宴飲,更相勸侑,酒酣餚亂,靡所不至,以是為常。楊氏婦女之美者,往往進御。皛出入宮掖,不限門禁,至於妃嬪、公主皆有丑聲,帝亦不之罪也。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周宗室·宇文神慶傳》:
協弟晶,字婆羅門,大業中養於宮內,後為千牛左右。煬帝甚親昵之,每有游宴,必侍從。至於出入卧內,伺察六宮,往來不限門禁。時人號為宇文三郎。與宮人淫亂,至於妃嬪公主亦有丑聲。蕭後言於帝,晶聞,懼不敢見。協因奏晶壯,不可久在宮掖。帝不之罪,召入,待之如初。化及殺逆際,為亂兵所害。
《北史·卷十四·列傳第二煬愍皇後蕭氏》:
及宇文化及之亂,隨軍至聊城。化及敗,沒於竇建德。建德妻曹氏妒悍,煬帝妃嬪美人並使出家,並後置於武強縣。是時突厥處羅可汗方盛,其可賀敦即隋義城公主也,遣使迎後。建德不敢留,遂攜其孫正道及諸女入於虜庭。
《資治通鑒》:
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發顯仁宮,王弘遣龍舟奉迎。……又有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玄武、飛羽、青鳧、陵波、五樓、道場、玄壇、板、黃篾等數千艘,後宮、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之,及載內外百司供奉之物,共用挽船艚、八棹、艇舸等數千艘,並十二衛兵乘之,並載兵器帳幕,兵士自引,不給夫。
『貳』 2007 年正月十六,取名
許多人都游覽過北京十三陵, 都知道這個著名景區是明代皇家陵墓. 明代共有十六位皇帝,這里安葬了十三位,另外那三位呢
看史書,我們知道,永樂皇帝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北京後,開始建陵墓的,所以,他前邊的兩個皇帝,當然沒葬在北京十三陵.
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是建在南京的鍾山腳下的明孝陵;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佔地長達22.5公里,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每頭鹿頸間掛有「盜宰者抵」的銀牌。為了保衛孝陵,內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衛,有五千到一萬多軍士日夜守衛。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都曾親往謁陵,還特設守陵監二員,四十陵戶,撥給司香田若干。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區成為太平軍和清軍對峙的重要戰場,地面木結構建築幾乎全毀。
明第二帝朱允紋也沒葬進十三陵.
據說,建文帝朱允紋當皇帝前,他爺爺朱元璋就有點不放心,提醒他,你當了皇帝要當心你的那些叔叔不服.並給他留下一個包伏,讓他遇危難時打開.
後來,果然,四叔燕王朱棣發難,兵戎相見.從北京殺到首都南京.大兵很快攻進皇城. 建文帝朱允紋不知如何是好,他忽然想起爺爺當年交給他的那個包,趕緊拿出來,打開一看,是四套僧衣,還有佛家度諜,並且備有剃刀一把……孫子朱允紋很理解爺爺朱元璋良苦用心.當即,三個身邊跟隨的人同他自己剃光頭發,穿上僧衣,從城角門逃之夭夭……..等燕王朱棣打進皇城時,活不見人,不見屍,不知他逃往哪裡.有人說他乘船逃往海外,所以後來.朱棣派鄭和幾次出洋尋找……然而至今下落不明.
也有人說建文帝朱允紋在某寺廟當了和尚,活了七八十歲才逝去.人們感嘆朱元璋早年當和和尚.給孫子留了一條佛家的生路.
再說說明第七帝景泰帝朱祁玉:
1435年九歲明英宗朱祁鎮繼皇帝位.1449年蒙古瓦刺首領也先進攻大同,大太監王振怕自己的家鄉蔚州有失,鼓動明英宗親征,可是幾場戰役大敗之後,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鎮被也先俘虜,消息傳到京城,就立了他的弟弟朱祁玉為監國,於謙為兵部尚書,主持抵抗.又因也先多次用皇帝來威脅明朝.於是就立朱祁玉為帝,以免了蒙古也先的勒索.在京師抵住了蒙古也先的進攻,也先只好退兵,皇帝拿在手裡的作用沒有了,他就多次派使說要送回英宗,從這一點看他挺厲害.是個妙著.
朱祁玉年號景泰,史稱明景帝.景帝好生犯難.真是讓英宗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大臣於謙說,如今大位已定,沒有什麼怕的,於情於理還是要接回英宗,於是接回了英宗,尊為太上皇,被軟禁在南宮.看來英宗也就要這樣一生了.可是到了景帝景泰八年,景帝朱祁玉患病,讓大將石亨扶持太子主管朝政,史書上說石亨想擁立英宗復辟以邀功賞,就和宦官曹吉祥等幾千人到了南宮,毀牆破門,救出了英宗,英宗復辟成功..英宗復僻後,石亨,徐有貞,等封爵賜官,兵部尚書於謙,吏部尚書王文被殺.
明英宗皇帝朱祁鎮子的道路太曲折和太復雜了. 明宣宗原以胡氏為皇後,孫氏為妃,後改立孫氏為後,廢胡氏為靜慈仙師。史書記載,胡氏、孫氏兩個皇後都沒生兒子。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一名宮女為宣宗朱瞻基生了個男孩。工於心計的貴妃孫氏偷偷殺這位連姓名都沒留下來的宮女,抱走她的兒子,謊稱自己所生,取名朱祁鎮。第二年二月六日,不滿三個月的朱祁鎮被正式冊封為皇太子。宣宗突然病逝後,年僅八歲的朱祁鎮於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十日正式登基即位帝,改明年為正統元年,這便是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少年天子英宗朱祁鎮。.他有幾大奇跡,皇帝親臨戰場不多見,親臨戰場而被俘,被俘而沒有被殺,沒有被殺而又被放回.放回而又復位皇帝成功.他如果哪一道程序上出問題都不會成功.
有人說,景帝當時已明確要換皇位給英宗,英宗自己不知道狀況,石亨,徐有貞為了搶擁戴之功,貿然發動兵變,成功之後,為了剪除後患,殺了於謙,殺於謙可以說並不是英宗本意,並且英宗自己也說了:「此人實在有功於社稷!」
而且景帝當時病重,而且他沒有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已),皇位肯定最後還是會回到英宗的。是英宗自己不了解狀況,而徐有貞等人又希圖邀功請賞,才發動政變的.
也有人說,景帝已經派人去外地找藩王之子准備過繼了,他實在不放心他的哥哥如果上台會怎麼報這8年之仇……..他在位期間,也在十三陵修建了陵寢,當時是壽宮,他的一個皇後杭氏了之後,就在慶陵所在位置修建了陵寢,當時的杭氏也埋葬了進去。他的哥哥復辟之後,就把景泰帝封為成王,就丟失了皇位, 後也就不能安皇帝的規模葬進皇家的十三陵. 景帝於1457年,時年30歲。後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今頤和園西北的娘娘府附近),
因此,明朝其餘的13帝均葬在位於北京昌平北面天壽山,因而有今天的北京十三陵
補白:有人問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是上吊自殺的,他葬在哪裡了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它的陵寢實際上不是明朝修的,而是在清朝修的。崇禎皇帝在17年的時候,明朝滅亡了,崇禎皇帝在景山上上吊自殺了,打進北京皇城的李自成就下令,(因為崇禎皇帝生前沒有修建陵寢,)給他下葬在一個他的貴妃墳內。埋葬的地址就是在現在的思陵位置,當時它只有地宮,沒有地面建築。後來的清朝為他修建了現在這個地面建築(以此收買明舊臣們的心)。所以,明十六帝包括崇禎,崇禎葬在十三陵的思陵.
危德佼致耩赴利嬙媚道笙蕙恢炳繇熹螢聞載閬李
『叄』 李佑怎麼起名字
庶人李祐:
生母陰嬪。據推測其封號原本應為德妃,因其子謀反而被降為了嬪。其父陰世師因效忠隋朝而被唐高祖李淵處死,陰世師之子陰弘智等人由於年幼而免於一死,作為女眷的陰氏則被沒入掖庭充為宮婢。也許是因為陰世師與李淵有著相當的仇怨,而陰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嬪,所以許多人喜歡臆想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有著一段隔著國仇家恨的虐戀深情。然而就史實而言,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毫無根據的,畢竟後宮中作為罪籍沒入的女子不在少數,上官婉兒即因祖父上官儀之事被沒入掖庭;而作為宮婢被主子臨幸的更不在少數,章敬皇後吳氏便是在沒入掖庭後得到了唐肅宗的臨幸,從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對陰氏這個所謂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話,李淵就不會在武德八年將陰氏之子李祐冊封為宜陽郡王,李建成等人也會藉此機會大肆抨擊李世民。所以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所謂的隔著國仇家恨的愛情,不過純屬後人的YY罷了。更不用說陰氏在史書中只得一句「陰妃生庶人祐」後,便再無只言片語的記載,甚至單就其子李祐謀反一事來看,陰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幾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樣是謀反,李祐的結局是被誅後廢為庶人,生母連坐遭降;而李承乾雖被廢為了庶人,卻保全了一條性命。這樣的差距很明顯可以看出陰氏與李祐是否真的深得李世民的寵愛,若陰氏真的與李世民有過一段所謂的超越國仇家恨的轟轟烈烈的愛情,那麼想必李祐絕不會落得個身死的下場。畢竟陰氏只有李祐這么一個兒子,處死了他就相當於毀掉了陰氏下半輩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對其有情,再怎麼對李祐處以重罰也好過將其處死。而陰氏一夜之間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即使還能夠留得一條性命,也是從此生不如死。
李祐生平最愛和一群小人廝混,還經常狩獵無度。由於李祐的表現十分不好,唐太宗認為是齊王長史薛大鼎教導無方,於是將權萬紀任命為新的齊王長史。
貞觀10年李祐改封齊王,受到舅舅陰弘智(擔任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長 )的挑撥,私下招募壯士意欲謀反。而唐太宗見李祐不能悔過,「數以書責讓」,幾次寫信責備李祐,權萬紀見狀唯恐自己也會像當初的薛大鼎那樣被牽連受罰,於是主動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證李祐一定會改過。結果李祐認為只有自己被斥責了,對權萬紀極為不滿。而權萬紀「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嚴防死守,不準李祐這個不準李祐那個,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殺了他。不過權萬紀事先得了風聲,將意圖謀殺自己的幾個人全部關進牢里,並將此事上報給了朝廷,最後唐太宗令人將李祐與權萬紀帶回京城,權萬紀奉詔先行,卻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殺而死。
李祐射殺了自己的長史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謀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並不聽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號召眾人抓住李祐,士兵們卻紛紛響應。於是杜行敏帶兵包圍了李祐等人,堆積柴草准備點燃,李祐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黨羽全部被殺,李祐被帶回京城賜死,並被廢為了庶人,齊國國除。
隨後,唐太宗又將敢於當面數落李佑罪行並試圖殺了李佑的齊州百姓羅石頭追贈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狀被封為榆社縣令,將李佑捉拿歸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為了巴州刺史,其他協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眾人也一並得到了豐厚的賞賜。而反觀李承乾謀反後,唐太宗千方百計想保住他一命,為李承乾說話的來濟因此得到了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肆』 李佑後面用什麼字起名字好
庶人李祐:
生母陰嬪。據推測其封號原本應為淑妃或德妃,因其子謀反而被降為了嬪。其父陰世師因效忠隋朝而被唐高祖李淵處死,陰世師之子陰弘智等人由於年幼而免於一死,作為女眷的陰氏則被沒入掖庭充為宮婢。也許是因為陰世師與李淵有著相當的仇怨,而陰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嬪,所以許多人喜歡臆想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有著一段隔著國仇家恨的虐戀深情。然而就史實而言,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毫無根據的,畢竟後宮中作為罪籍沒入的女子不在少數,上官婉兒即因祖父上官儀之事被沒入掖庭;而作為宮婢被主子臨幸的更不在少數,章敬皇後吳氏便是在沒入掖庭後得到了唐肅宗的臨幸,從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對陰氏這個所謂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話,李淵就不會在武德八年將陰氏之子李祐冊封為宜陽郡王,李建成等人也會藉此機會大肆抨擊李世民。所以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所謂的隔著國仇家恨的愛情,不過純屬後人的YY罷了。更不用說陰氏在史書中只得一句「陰妃生庶人祐」後,便再無只言片語的記載,甚至單就其子李祐謀反一事來看,陰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幾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樣是謀反,李祐的結局是被誅後廢為庶人,生母連坐遭降;而李承乾雖被廢為了庶人,卻保全了一條性命。這樣的差距很明顯可以看出陰氏與李祐是否真的深得李世民的寵愛,若陰氏真的與李世民有過一段所謂的超越國仇家恨的轟轟烈烈的愛情,那麼想必李祐絕不會落得個身死的下場。畢竟陰氏只有李祐這么一個兒子,處死了他就相當於毀掉了陰氏下半輩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對其有情,再怎麼對李祐處以重罰也好過將其處死。而陰氏一夜之間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即使還能夠留得一條性命,也是從此生不如死。
李祐生平最愛和一群小人廝混,還經常狩獵無度。由於李祐的表現十分不好,唐太宗認為是齊王長史薛大鼎教導無方,於是將權萬紀任命為新的齊王長史。
貞觀10年李祐改封齊王,受到舅舅陰弘智(擔任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長 )的挑撥,私下招募壯士意欲謀反。而唐太宗見李祐不能悔過,「數以書責讓」,幾次寫信責備李祐,權萬紀見狀唯恐自己也會像當初的薛大鼎那樣被牽連受罰,於是主動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證李祐一定會改過。結果李祐認為只有自己被斥責了,對權萬紀極為不滿。而權萬紀「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嚴防死守,不準李祐這個不準李祐那個,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殺了他。不過權萬紀事先得了風聲,將意圖謀殺自己的幾個人全部關進牢里,並將此事上報給了朝廷,最後唐太宗令人將李祐與權萬紀帶回京城,權萬紀奉詔先行,卻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殺而死。
李祐射殺了自己的長史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謀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並不聽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號召眾人抓住李祐,士兵們卻紛紛響應。於是杜行敏帶兵包圍了李祐等人,堆積柴草准備點燃,李祐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黨羽全部被殺,李祐被帶回京城賜死,並被廢為了庶人,齊國國除。
隨後,唐太宗又將敢於當面數落李佑罪行並試圖殺了李佑的齊州百姓羅石頭追贈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狀被封為榆社縣令,將李佑捉拿歸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為了巴州刺史,其他協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眾人也一並得到了豐厚的賞賜。而反觀李承乾謀反後,唐太宗千方百計想保住他一命,為李承乾說話的來濟因此得到了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伍』 男孩姓王.中子輩!猴怎麼起名好聽
猴中王
『陸』 古代王爺的封號
一、古代王爺的封號
1、最普遍的做法是根據封地來定封號,最大的是以地區或州的名稱來命名,如:齊王、蜀王、魏王等;其次是以郡縣來命名,如:淮南王、潁川王、陳留王等,漢朝、唐朝、明朝大都使用此種方法來命名,並且主要用於宗室。
2、宋朝王爺似乎都是一個字的封號,如端王、賢王、瑞王、康王等,都是一些吉祥詞
3、以功績命名的封號,大都用於外姓封王
比較有名的:孔子的文宣王,姜太公的武成王(朱元璋廢除了武廟之後停止了祭祀),吳三桂的平西王等。
二、王爺,封建時代尊稱有王爵封號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貴族出身。包括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的平民被授予稱號。
三、歷代封號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
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南朝梁、陳封爵有親王。
隋煬帝定製,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為親王,唐以皇帝兄弟及皇子為親王。清朝的王公貴族們。
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
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
『柒』 古代取名的學問是什麼
中國從古代就對取名很重視,人們把為後代取名看得非常重要。通常是孩子生下來三個月後由父親起名,但也有滿月起名、周歲起名,以及在生下來以前先把名字取好的。從周朝起,起名已經納入禮法,形成了制度。
古人認為,一個好名字涉及的內容多樣,有文化背景、個人信仰、社會發展走勢等,尤為重要的是與《易經》相結合,與先天八字的強與弱,先天五行的喜與忌,五格數理的分析,人的十二生肖,《易經》六十四卦的分卦卦象剖析等相結合。古人覺得一個好名字,不但寓意、聽感、美感和五格數理好,還要與八字強弱互補、陰陽合一,循環相生,並與先天五行喜忌相符,只有這樣的名字才是好名字,才有益於人的一生。
中國人在取名時,經常會在名字中用一些方式來區分同一個家族的不同輩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個字表達輩分,而用另一個字表示名字所表示的含義,也有的在名字中用一樣的偏旁來表示同一輩分。
中國古代因為宗法制的影響,在名字的使用上採用避諱的制度。講究為尊者諱——在交談和書寫時,遇到君父長輩的名字就要迴避;取名時也避免取他們名字中的字或同音的字。現在雖然不再講究這些了,但是仍然有些人在取名時盡量不取和父輩或祖輩同名或同音的字。由於避諱的原因,現代的中國人還是認為直呼長輩的名字為不尊重。
幾千年來,許多學者對姓名的筆畫也進行了研究,並與《易經》相結合形成一門獨立的測字學。後來,歷經各代學者補充整理、詳加說明,但並沒引起世人的充分重視。19世紀初,日本學者雄崎健翁對中國姓名學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整理,並稱為「聖學」。隨後,又傳人新加坡、香港、澳門、台灣、韓國等地區,形成現在的姓名學,並沿襲至今。
現在,姓名學已經風靡中國,出現了很多起名公司和起名網站,並出現很多所謂起名大師或起名專家。其實要想取一個好名字,並非起名大師一方面的工作,需要收集與整合多方面的資料。
取名注意事項多數父母給孩子取名,通常寄託了對子女的期望。取名要按照性別、生日時辰、家庭成員的歷史,族譜、家譜的傳承』社會的現實情況,以及父母的願望等,綜合取捨,再決定。下面介紹幾種取名的方法和技巧:
區分男女取名法古今男性名字和女性名字多按照其性別不同、性格不同、分工不同、生活習性不同而決定。
男性取名特點:依據男子勇猛、堅韌、豁達、向上、有力量、不怕困難、勇於斗爭、敢於嘗試的特徵,選用鷹、虎、彪、豹、鵬、大鵬、萬《里、高山、山、海、川、河、大幹、長空、宏偉、飛、升、騰、達等字取名;依據男性有理想、有抱負、有宏偉目標、要建功立業的特點,選用保國、進帥、國柱、棟梁、向前、為民、建功、建勛、弘業、知遠等字取名;依據謀求一生平安、發財進寶的特點,選用進財、進寶、財旺、金寶、富貴、四吉、喜財、升財等字取名;還有選用不俗的字、表達志願的字、表達操守的字、表達長壽的字取名,甚而選用外國譯音字取名等,層出不窮。
女性取名特點:選用加「女"字偏旁的字,見名便知是女性,如女、妞、妮、妍、婧、妹、姑、姍等;選用花草這類字來表示女子名字,這種形式表達出女子像花一樣美麗、嬌艷、動人,聽了名字就讓人喜歡,如芝、蘭、芋、芍、菊、薌、芯、蘆、芙、芽、苓、蓯、花、芬、芳、芹、蓉、蘋、茉、莉、苗、英、芨等;選用玉石珍寶一類字取女子名,象徵女性的高貴,如玉、瑪、瑙、環、珏、珀、珍、珊、珠、琪、琳、瑚、瓊、瑛、寶、金、銀、鈺、釧等;選用艷美一類字取女名,表達女性的美麗、可愛,如美、麗、娜、倩、俊、娟、花、艷、妍、鮮、艷等;選用柔情、柔景一類的字取女名,表達女性溫柔可愛的性格,如雲、月、波、雪、雯、涓、惠、怡等;選用有關女德這類字取女名,表達女性的文雅、正直,如慧、巧、靜、嫻、淑、秀、俊、閣、釵、釧、香、文、雅、真等,色彩繽紛。
崇尚聖賢取名法古往今來,人們取名時,也以聖賢的名字來取名,表達出對聖賢的崇慕,如選用堯、唐、舜、虞、禹、湯、文、武、孔、孟等字人名,都是明顯的例子。
引經據典取名法截取經典中的名言警句,略加變化,作為名字,表示名字的典雅和不俗。如:賀方,來自《詩經·大雅·下武》「四方來賀」;侯朝宗,來自《詩經·小雅·沔水》「彼流水,朝宗於海」;詡字,來自《禮記·少儀》「會同主詡」,鄭玄註:「詡謂敏而勇。」
五等爵位取名法古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君王冊封貴族的等級,象徵貴族的權勢與地位。人們取名選用公、侯、伯、子、男是表示對權勢的尊崇。
崇尚道德取名法中國人因受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的熏陶與影響,有一種崇尚道德的傳統美德,在取名方面也能體現出來。如:取名時選用德、道德、敬德、仁、義、禮、智、忠、孝、節、忠恕、守敬、誠、忠誠、實、誠實、德潔、德行、恆節、德福、建德等。
崇尚吉祥取名法很多人取名,希冀吉祥、幸福,因而,選用吉祥、幸福方面的字也不少,如吉、祥、吉祥、福、祿、壽、喜、禧、有福、幸福、慶、吉慶、瑞、祥瑞、竹瑞、嘉、興、利、興利、勝、勝利、天、天勝、壽、鶴壽、偉、大偉、安、平安、進喜、煥發等。
崇文尚武取名法文、武是人們建功立業的兩種途徑。有人崇尚文,如文、文學、力文、文俊、儒、儒雅、宗孔、宗孟、文華、翰、翰林等;有人崇尚武,有關的字有武、威、縱、天縱、震、強、加強、力、大力、鎮、鎮武、振武、虎、彪、豹、鷹、鵬、雲鵬等。
易象八卦取名法易象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用「一」和「--」符號構成,以「一」表示陽,以「--」表示陰。《易傳》作者認為八卦主要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並認為「乾」、「坤」
兩卦在八卦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最初本源。《周易》、《易傳》以及易象、八卦,在中國是很有影響力的學問和文化現象,從伏羲到孔子,再到歷代易學家,都對易象、八卦有鑽研。易象、八卦也深入到中國人的取名上來,因此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字都是取名應用率比較高,並具有一定穩定性的用字。
崇尚自然取名法辛苦的中國人在與大自然斗爭中,培養了熱愛自然、崇拜自然的美好風尚,這種美好風尚也突出地反映在取名的學問方面。崇尚自然的取名法,用字涉及的范圍極為廣泛,從日、月、星、辰的名稱,到各種山、川、河、水的名稱,到各種動物、植物的名稱,到春、夏、秋、冬的名稱,到各種自然現象的稱謂,都能夠用作取名用字。如江、大江、河、大河、川、大川、山、大山、岳、嵩、湘、沔、漢、柏、楓、樺、桐、楠、竹、草、芳、芳香、春、夏、秋、冬、東、南、西、北、暉、朝暉、日、月、星、辰、石、蘭、蓮、梅、菊、洲、榮、鶴、燕等,舉不勝舉。
另外,還有陰陽五行取名法、天乾地支取名法、十二生肖取名法等,取名選用陰、陽、金、木、水、火、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等字。
『捌』 孫悟空的第一個師傅是誰 唐僧為他取名孫悟空,為西天取經立下汗馬功勞,取經成功後,被冊封為什麼!急
菩提祖師 斗戰聖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