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是河南淮濱的,我想知道張氏族譜的輩分排序。我這族的是廣,海,世,敬(宏)
可去濮陽張揮公園尋根問祖
張姓來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黃帝之後,揮為始祖。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這支張氏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最早發源於尹城國的青陽,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祠附近,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
二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春秋時由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所建的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
三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元末蒙古將領伯顏帖木兒,英勇善戰,歸明朝後,被明太祖賜張姓。另有女真族人咎卜也被明太祖賜姓張。又要據《三國志·魏志》所載,魏國大將、晉陽侯張遼,本姓顳,後改為張氏,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後成為大姓。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的。如三國時烏桓族中張姓是貴姓;十六國時,後趙政權中,也有許多羯族張姓。另外女真族中顏盞氏、赤盞氏等在明朝時也有改張姓的。
張氏的郡望有許多處,其主要有以下二十六個:
清河郡,漢時設置,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此支張氏開基始祖為張歆。
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設置,治所在涿縣(今屬河北)這支張姓始祖為東漢司空張皓之子張宇。
太原郡,戰國秦設置,治所在晉陽(今太原西南),為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張偉之族所在。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郡,此支張氏開基始祖為張湯。
南陽郡,戰國秦設置,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市)。此支張氏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張良六世孫張彭。
敦煌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敦煌縣西),此支為東漢太常張奐之族所在。
安定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固原),東晉移至安定(今甘肅涇川北),這支張氏為西漢趙王張耳之後。
襄陽郡,東漢置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始祖為張安之。
洛陽郡,在今河南境內。
河東郡,秦設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此支張氏開基始祖為隋河東郡丞張吒子。
始興郡,三國時設置,治所在曲江(今廣東韶關市南),這支張氏出自西晉司空張華之後。
馮翊郡,三國魏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此支張氏始祖為後漢司空張皓少子張綱。
吳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此支張氏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張良六世孫張睦。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
河間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這支張氏出自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
魏郡,漢初設置,治所在鄴縣(今河北臨漳西南)。
蜀郡,戰國秦設置,治所在成都,此支張氏開基始祖為張若。
武威郡,西漢設置,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縣東北)。
犍為郡,西漢設置,治所在敝邑縣(今貴州遵義市),這支張氏開基始祖為西漢謀臣張良六世孫張壯。
沛郡,東漢設置,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縣西北),這支張氏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張良六世孫張睦。
梁郡,漢設置,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南)。
汲郡,晉時設置,治所在汲縣(今河南汲縣西南)。
河內郡,楚漢之際設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
高平郡,晉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東巨野縣南)。
上谷郡,戰國燕設置,秦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
張姓堂號有清河、金鑒、孝友、親睦、冠英、燕貽、敦睦、宗岳、敬誼、源流等。
張姓在傳說時代起源於今山西太原,春秋時晉國張氏一直居住於此。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境地形成許多望族,其中以遷到韓國的張氏影響較大。
從發祥到戰國秦漢時期,張氏繁衍發展主要是在黃河南北的北方大部分地區,這時,也有張姓人入蜀郡為太守,至漢代,巴蜀地區張姓人士落籍增加,同時張氏先民也有遷入吳郡的。
漢末由於董卓之亂,中原地區遭受嚴重破壞,北方的張氏族人被迫第一次南遷;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張姓再次大舉南遷,不久,吳郡張氏首先崛起,後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張氏繁衍的中心,這時期,張姓也有遷往東北的遼寧、吉林和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和新疆等地。最南已稱盛於今廣東韶關。
唐至五代,張姓在南遷的同時,再創輝煌,在許多州郡的顯姓望族中都服張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佔領了黃河南北到蒙古軍隊南下期間,北方的張姓族人又一次大規模南遷。
經過幾次南遷,張姓至宋以後遍及全國各地,分布於我國大江南北各個區域。明、清之際張氏族人有漂洋過海,尋求發展的,至今在移居海外的華人中,張姓人數位居前列。
歷史上的張姓族望人盛,名人歷代輩出。
著名人物有戰國時期曾先後任秦相和魏相的張儀。
西漢大臣張良,名將張騫。
東漢科學家張衡,書法家張芝和著名醫學家張仲景。
三國蜀漢大將張飛。
南梁有被稱為我國四大畫家之一的張僧繇。
唐代張姓更是人才濟濟,僅宰相就有十七人,另有書法家張旭,詩人張若虛等。
北宋有畫家張擇端,作品以《清明上河圖》最為珍貴。
道教南派初祖張紫陽。
明代有政治家張居正,先後主持國事達十年之久。另有明末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
清代有兩廣總督、洋務派首領張之洞,著有《姓氏五書》的學者張澍,被康熙稱為「天下第一清官」的禮部尚書張伯行,義和團首領張德成等。
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墓
編輯
揮公號天祿本姓姬青陽之子與顓頊同為黃帝之嫡孫生而穎悟精於巧技體恤民疾時處洪荒苦於覓食 為祈拯民之術主祀孤星夜觀天象頓生靈感折技彎條始制弓矢且教民效仿用於狩獵遂解天下衣食之乏萬民稱頌顓頊帝乃封揮為弓正亦稱弓長執掌弓矢製造是時共工來犯揮受命率眾持弓迎戰於汲水大勝凱旋帝嘉其功高德昭取弓正之意賜姓張華夏始有張姓揮乃張姓始祖公之所創棄蒙昧於千里開文明之先河迄今五千年張姓繁衍昌盛遍及五洲四海且英賢輩出相繼崢嶸僅拜相者尚以群計為將帥治郡國者不勝枚舉於科技醫學藝文諸領域中亦不乏大家燦若繁星實為開創華夏文明之望族揮公仙逝遂葬於此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銘記揮公之不朽業績民眾自願捐資本縣人民政府秉承民意精心組織乃重修揮公墓以慰先賢功德兼饗海內外張氏後裔尋根拜祖之夙願謹為之記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詞條圖片(7)
張姓始祖圖冊
V網路往期回顧
相關書籍
糾錯
張氏族譜
張姓起名通典
孔子家譜
百家姓
中國家譜總目
張姓淵源與歷史名人
秦氏家譜
尋根問祖
百家姓姓氏大典
歷史人物
糾錯
張揮
張化孫
黃帝
張公藝
炎帝
伏羲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117224次
編輯次數:9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6-08-30
創建者:修羅……6000
1
張姓始祖介紹
2
張姓始祖--揮公
3
張姓來源主要有三
4
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墓
『貳』 姓張的具體內容
《張姓起名通典》分為六大部分:姓氏篇、起名篇、起名實例篇、風俗篇、文化篇、人物篇。作者採用考古新成果與史料相互印證比較法,並利用族史學、民俗學、地名學等多種學科知識研究了中華姓氏的來源、祖先、發源地等錯綜復雜的問題,這為辨識浩繁龐雜的中華姓氏源流,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作者傳授了天干、地支、五行等傳統文化與重要的起名方法,列舉了起名筆畫數吉祥模型,提供了起名實例,以便讀者學習與應用。書中介紹了親子連名、生肖星座、姓名避諱等民俗。在姓名文化篇,作者講解了姓名與人的字型大小、貴姓郡望與堂號、貴姓楹聯與家訓,介紹了歷代名人的優秀事跡等。
『叄』 張姓起名通典的作品目錄
前 言
姓氏篇
姓氏發微/1
中華始祖黃帝的姓氏/15
詳解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史話/21
揭秘張姓的淵源與得姓始祖/31
考辨張姓始祖揮公身世/51
貴姓何來/62
家譜尋根/64
辨姓聯宗/82
起名篇
命名之禮/86
話說乳名/90
起名基礎1——陰陽五行/93
起名基礎2——漢字的五行/。102
起名基礎3——天乾地支/106
起名基礎4——干支納音五行/109
起名之道1——上文五維全息吉祥起名法/1 1 1
起名之道2——五格起名法/1 17
起名之道3——十二生肖起名法/129
張姓起名筆畫數吉祥模型/130
起名創意/132
選擇吉日公布名字/138
起名實例篇
張姓吉祥姓名例一:張夢晗/140
張姓吉祥姓名例二:張赫芮/141
張姓吉祥姓名例三:張歆悅/142
張姓吉祥姓名例四:張筱域/142
張姓吉祥姓名例五:張鶴霏/143
張姓吉祥姓名例六:張方昱/144
張姓吉祥姓名例七:張策/145
張姓吉祥姓名例八:張笑語/145
張姓吉祥姓名例九:張加潤/146
張姓吉祥姓名例十:張匯恩/147
風俗篇
輩字入名/148
生肖星座/158
親子連名/156
避諱國姓/170
文化篇
人名巧解/172
貴姓郡望/179
貴姓楹聯/187
稱號大觀/20 1
加冠命字/175
貴姓堂號/182
貴姓家訓/197
人物篇
中國人民解放軍張姓開國將軍集納/207
張儀/209 張 良/209 張騫/210 張蒼/210
張陵/210 張衡/210 張仲景/211 張遼/211
張邰/211 張飛/211 張載/211 張元素/211
張遂/21 1 張柬之/21 1 張九齡/21 1 張果老/212
張繼/212 張騖/212 張志和/212 張仲素/212
張擇端/212 張載/212 張居正/213 張介賓/213
『肆』 張姓起名通典的內容簡介
《張姓起名通典》分為六大部分:姓氏篇、起名篇、起名實例篇、風俗篇、文化篇、人物篇。作者採用考古新成果與史料相互印證比較法,並利用族史學、民俗學、地名學等多種學科知識研究了中華姓氏的來源、祖先、發源地等錯綜復雜的問題,這為辨識浩繁龐雜的中華姓氏源流,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作者傳授了天干、地支、五行等傳統文化與重要的起名方法,列舉了起名筆畫數吉祥模型,提供了起名實例,以便讀者學習與應用。書中介紹了親子連名、生肖星座、姓名避諱等民俗。在姓名文化篇,作者講解了姓名與人的字型大小、貴姓郡望與堂號、貴姓楹聯與家訓,介紹了歷代名人的優秀事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