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打分測試 > 羅希明名字測試

羅希明名字測試

發布時間:2021-05-27 06:06:05

Ⅰ 2戰蘇聯坦克介紹(帶圖最好)要全

著名的t34-76和t34-85中型坦克 kv系列的重型坦克。還有IS-1/2/3等型號的重型坦克。
二戰時期比較著名的坦克有:前蘇聯的T-34、德國的「黑豹」和「虎」式坦克、美國的M4「謝爾曼」、英國的「丘吉爾」步兵坦克和「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等。其中T-34被譽為二戰中最優秀的坦克,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佔有顯赫的地位。
T-34
在蘇德戰爭期間,T-34的產量佔全部前蘇聯坦克的比重1941年為40%,1944年上升到高達86%。第一批T-34中型坦克於1940年1月問世,裝有一門76.2毫米口徑火炮,因此也稱為T-34/76。該坦克戰斗全重26.3噸,乘員4人,發動機為B-2柴油機,功率500馬力,最大公路行駛速度5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300千米。T-34坦克的整體性能非常好,具有良好的防護和越野機動性,火炮威力也比較大,其作戰性能在當時居於世界先進水平。更重要的,是其結構簡單、機械可靠,便於大量製造和戰損時的維修,這在戰爭時期是非常必要的。T-34後又發展有多種型號,最重要的是裝一門85毫米火炮的T-34/85。它戰斗全重32噸,乘員5人,85毫米火炮可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德軍100毫米裝甲厚度的重型坦克。二戰結束後,T-34還大批出口,參加過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中國也曾在五十年代初期向蘇聯購買了大量T-34。至今在世界有些國家的軍隊中還能看到T-34的身影
KV-1是衛國戰爭初期和T-34齊名的坦克。KV-1於二戰前夕由列寧格勒的基洛夫製造廠設計師科京帶領下研製,KV坦克的名字即取自科京的岳父K·伏羅希洛夫元帥。當時的基洛夫製造廠共試驗了三種車型,其中兩種過時的多炮塔設計SMK型和T-100型被淘汰。1939年4月,單炮塔的KV坦克樣車定型,次年2月開始生產。KV原型車(包括多炮塔原型車)投入蘇芬戰場進行試驗,在突破芬蘭軍隊防禦陣地的戰斗中表現了優異的防護力,無一遭到損失。
KV-1坦克至蘇德戰爭爆發,共生產636輛。衛國戰爭初期,新型坦克KV-1和T-34在戰場上的出現,使德國坦克相形見拙,甚至於德國坦克在41年對這兩種坦克的威脅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這種坦克無疑是德軍士兵的噩夢。戰爭爆發3天以後,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就開始遭遇這些龐然大物。8月13日,一個加強了100輛坦克的德軍步兵團遭遇一隊KV-1坦克,德軍坦克根本無法阻攔KV的沖擊,數十輛坦克被擊毀,其中幾輛捷克38t坦克直接被KV-1壓扁了。一門150毫米榴彈炮朝著沖過來的KV坦克不斷開炮,直到被撞翻,而發射的炮彈無一命中。最後仍然是88高炮前來救駕,迫使蘇軍坦克後撤。戰爭初期只有88毫米高炮和斯圖卡攻擊機能夠摧毀KV-1坦克。
KV坦克有多種型號,主要包括早期的1939年型,以及1940年型、1941年型、1942年型,還包括KV-2、KV-85等發展型號。從總體性能上講,除防禦外KV-1的各項指標均不及T-34,其結構設計落後,可靠性差,尤其是火力不夠強大,無法對付1942年後出現的德國新式坦克。43年出現了裝備85mm炮的改進型KV坦克——KV85,但與T-34/85相比毫無出色之處,而且性能不及德國的「虎」式,因此蘇聯重型坦克的位置逐漸讓給了斯大林(JS)系列。
IS系列 「斯大林「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准備用於對付當時德軍重型坦克的。該坦克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IS-1和IS-2坦克的前身就是KV-1重型坦克以及KV-13坦克。KV-13坦克(晚期型設計項目編號是223)是1942年3月蘇聯決定在車爾亞賓斯克實驗工廠獨立設計的重要工程,蘇聯2號N.V.Tseits設計局被指定為主設計局。

設計組其他成員有負責車體設計的K.I.庫茲明、炮塔設計的N.M.舍內夫、底盤設計的S.V.米斯科維奇以及負責總裝配的G.N.莫斯科萬。KV-13坦克是作為中型坦克來設計的,不過其裝甲卻是重型坦克所具備的。這個項目因其採用大量鑄造部件而非常有名,它不僅在炮塔採用了鑄件還在其車體以及炮塔座圈上也使用了鑄造部件。雖說限制了內部空間,但是卻換來了良好的裝甲防護(同時也在重量上得到減輕)。而且KV-13設計方案也符合蘇聯衛國委員會在1942年頒布的關於減少裝甲所消耗金屬資源的指示。第一輛從設計到被製造只用了很短的時間,1942年5月便被交付測試。這種坦克全重31.7噸,安裝一門76.2mm ZIS-5火炮以及一架DT型同軸機槍。其車體前部最大裝甲厚度為120mm,而炮塔則為85mm。600馬力的V-2K引擎使它的最大速度達到55 km/h。採用了T-34坦克底盤上的一些部件,包括履帶,負重輪則是取自KV坦克的。KV-13還採用了改進的冷卻裝置,對於增加空氣導入效果很好。測試中也暴露出KV-13坦克的一些缺點:由於傳動裝置的問題導致其加速性能很差、履帶很容易受損、在做轉向的時候履帶會產生脫落現象等等。1942年7月,就在測試進行時,主設計師N.V.切茲死了,N.F.沙姆舒林取代了他的位置。剛接手的時候,KV-13坦克採用了由F.A.馬里沙金為KV-1S坦克設計的轉動裝置和底盤上其他一些部件。經過這些改進,KV-13依然沒有通過測試,蘇聯軍方很快便對它失去了興趣。盡管最初的設計失敗了,不過在1942年12月實驗工廠又拿出兩種新型的KV-13設計。這兩種車型僅在車體、懸掛扭桿以及底盤上和上一個KV-13型坦克一致。炮塔和很多其他部件都完全是重新設計的。尤其其轉向機構採用了A.I.巴拉格納拉沃夫設計的「二級行星轉向機」,蘇聯後來的T-54/55和T-62也都採用這種轉向機構。

冷卻系統也被改進,履帶連接採用了「車爾亞賓斯克履帶」。

德軍在東線投入的虎式重型坦克更加迫使蘇聯盡管發展相應的坦克。根據GKO在1943年2月24日的2243號指示,車爾亞賓斯克的基洛夫工廠和NKTP的第100號工廠(就是原來的實驗工廠)要在KV-13最後一種型號的基礎上開發出兩種坦克,命名為「約瑟夫.斯大林」(就是IS坦克或者稱為JS坦克)型並准備接受測試。安裝76.2mm火炮的稱為IS-1(工廠設計編號依然是第233號工程)。而裝備122mm的U-11坦克榴彈炮(原來是為KV-9試驗坦克設計的)的則被命名為IS-2(第234工程)。

兩個型號都在1943年3月22日至4月19日接受測試,測試結果都很不錯。兩種坦克都比KV-1S重型坦克要輕,所以有更好的機動性,同時又具備了良好的裝甲防護以及強大的火力。測試中也出現幾個嚴重的缺陷,尤其是底盤和引擎/傳動轉向裝置。當行駛到松軟地形時,由於負重輪間距出現扭曲而導致產生大的旋轉阻力。蘇聯有關部門建議增加負重輪的數量以通過測試。不過當時車爾亞賓斯克拖拉機廠、第100號工廠以及他們的合夥工廠UZTM工廠、第200號工廠都已經開始准備生產工具這種新型坦克了。4月初,蘇聯獲得了德軍虎式首份裝甲防護數據。1943年4月15日,GKO發布第3187號指示開發研製可以摧毀德軍新式裝甲戰斗車輛(就是指虎)的大威力反坦克炮。

4月底,一輛繳獲的虎式坦克被送到庫賓卡測試場進行火力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對付虎式坦克最佳的武器就是85mm的52-K 1939型AA炮,這種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虎式坦克的前部100mm裝甲。1943年5月5日,GKO又發布指示委派設計局留意該炮。這道命令下達之後,由V.G.格拉賓領導的中央炮兵設計局和F.F.彼得洛夫領導的9號工廠設計局受命在兩輛KV-1S以及兩輛試驗型IS坦克上安裝85mm火炮。

6月上半月,TzAKB的兩門S-31,9號工廠的兩門D-5T型炮都准備完畢。S-31型炮是基於76.2mm的ZIS-5坦克炮的85mm火炮,非常便於製造。而D-5T型炮則是安裝在SU-85自行火炮上的D-5S型炮的變種,它的特點就是重量輕以及後座力小。很快發現在IS原來的炮塔上安裝85mm炮會導致乘員空間的急劇縮小。最後決定增大其炮塔尺寸,乘員室被擴大了,車體也相應增長到420mm。

由於車體變長使的其第二和第三負重輪之間的距離也被增加,這要通過加裝一個負重輪來解決。新的炮塔由第200號工廠生產。這些改動使得坦克的全重增加到44噸,造成了機動性能的下降,不過換來的卻是更強大的火力。裝備85mm火炮的IS坦克被定為「第237號項目」。1943年7月初,兩輛試驗型的IS坦克被製造出來(一兩安裝的是S-31火炮,另一輛則是D5-T火炮)。

同時,ChKZ工廠也准備了兩輛在KV-1S上安裝85mm火炮的車型。一輛是「第238號項目」(在KV-1S上安裝S-31火炮,炮塔沒有改進),另外一輛是「第239項目」(和第237號項目一樣,安裝的是D-5T火炮)。1943年7月,所有的四輛坦克都參與了比較測試。D-5T火炮的型號,第237號和第239號項目贏得了競爭最後勝利。這兩個項目被分別命名為IS-85和KV-85。由於乘員室空間實在太小,第238號項目則被取消。

7月31日,KV-85和IS-85被交付庫賓卡試驗場進行測試,測試由第100號工廠的負責工程師N.M.施內夫帶隊的28名工程師組成。測試從8月2日開始,整個測試負責人是紅軍技術管理部門的S.A.阿伏寧少將。火炮測試是在高洛霍夫特斯基試驗場進行。測試的成功使蘇聯決定兩種坦克都在8月8開始投入生產,一隊試驗車型則沿著莫斯科大街開進了克里姆寧宮,在這里它們將接受斯大林的親自視察,一起參加視察的還有莫羅托夫、沃洛舍洛夫以及貝利亞等高層人員。有趣的是,除了駕駛員其他所有的參加視察的乘員都換成了NKVD的官員。由於採用了新的傳動裝置和轉向結構,機動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裝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強。1943年9月4日,IS-85重型坦克正式進入紅軍裝備序列。

在IS-1坦克投入生產時,德軍就已經裝備了「虎」式重型坦克。該坦克配用的88mm火炮可以發射的穿甲彈初速為930m/s,在1000m距離上的垂直穿甲厚度為140mm。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mm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於「虎」式坦克。根據這一情況,蘇軍給IS-1重型坦克裝上100mm火炮,並稱之為IS-100坦克,但這種坦克沒有批准投產,因為蘇軍已經研製出裝有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後的IS-2重型坦克。IS-1坦克的最終產量大約是107輛。其中有102輛後來被換裝122mm的D-25型火炮。總的來說,IS-1坦克是一種過渡型的坦克,雖說設計的初衷是用來對付德軍重型坦克,但是進入製造後卻發現其與蘇聯當時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只生產了很少的一些。而之後安裝122mm火炮的IS-2坦克卻成為二戰中德軍最可怕的對手。

Ⅱ 坦克是根據什麼起的名字

上面的復制那麼長完全答非所問,我來一個一個回答樓主問題:

1:坦克是那年出現的?
坦克誕生於1916年。
2:是哪個國家首次使用的?
是英國。英國人製造的MKⅠ型坦克
3:為什麼叫坦克?是根據什麼起的名字?
tank,根據外型起的名字,TANK是「水箱」的意思,是形容當時坦克的外表,直接音譯過來就是「坦克」了。
4:現在的計算機在軍事上有多大用處??
幾乎無處不在,信息化已經在當代以及未來戰爭中起主導作用。
5:電腦黑客能在戰場上派上用場嗎??電腦黑客有多大用處??
當然派的上用途,至於能發揮多大作用,那要看戰爭中電子以及信息戰的程度。以目前態勢來看,電腦黑客在軍事領域仍沒有淋漓盡致的發揮。

6:世界上最好的坦克是那個國家的?都有什麼裝備??
目前公認最好的坦克是德國的「豹2A6」。裝備有萊茵金屬公司的身管更長的55倍口徑120毫米滑膛炮。7.62mm機槍(並列)×1挺;7.62mm機槍(高射)×1挺;煙幕彈發射器2×8具。
7:它的速度,噪音等等……
公路最大限速:72km/h
公路最大行程:550km(估計)
燃料容量:1,200L
涉水深:1m
有準備涉水深:2.25m
潛深度:4m
攀垂直牆高:1.1m
越壕寬:3m
爬坡度:60%
側坡指數:30%

最後一個問題是計算機在戰場上的用途,太多也太廣泛了實在,幾乎囊括了軍事領域的所有范圍,比如一架戰斗機,它上面的火控,雷達,觀瞄,通信,等系統基本上都是計算機集成的,其他兵種的裝備也一樣。

Ⅲ 誰來介紹下二戰蘇聯斯大林(is)系列坦克

IS-122坦克,於1943年12月製成。為IS-1坦克的122毫米火炮搭載型,首次採用了二級行星傳動裝置。給它選定的火炮有兩種:A-19 122 毫米火炮和BS-3 100 毫米火炮(它後來用在SU-100坦克殲擊車和T-55坦克上),後者盡管有著更高的穿透力,卻因為是新型火炮產能不足未入選。搭載1931年A-19加農炮,122毫米46倍口徑,可以發射曳光穿甲彈和殺傷爆破榴彈,發射25公斤的BR-471B穿甲彈時初速800米,1000米距離垂直穿深145毫米,1957年使用新彈種(BR472)的穿深為一千米185 毫米垂直鋼板。它的缺點是分裝彈葯使得射速慢(一分鍾2發),在反坦克時是個重大缺陷,反坦克能力和17磅炮類似,都能在600-700米的距離上擊穿黑豹的首上。([4])另外火炮的口徑雖然提供了足供的榴彈殺傷力,在突破作戰時有重要意義,卻和狹小的車內空間一起限制了載彈量使之僅有28發。最終命名為IS-2進入生產。
早期的233工程和234工程也分別被稱作IS-1和IS-2,實際上是KV-13分別安裝76.2mm F-34/ZIS-5JS及121.9mm U-11火炮的版本([5])。最終實際服役的是「237工程IS-85」和「240工程IS-122」,他們在1944年春夏之際被重新命名為IS-1和IS-2。

Ⅳ 坦克生產

美國:
M3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共生產4621輛。
M4坦克的型號十分繁雜,僅美國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進型車,變型車,和實驗型車就有50多種。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這6種型號的改進型車,主炮有75mm,76mm,105mm生產了起碼夠美軍有16個M4裝甲師用的。
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共生產6000餘輛。
二次大戰中美軍至少裝備49000輛M4謝爾曼(Sherman)中型坦克
M26 Pershing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裝備美軍,沒有來得及在大戰中發揮作用。
1944年4月試生產了24輛以後,該坦克被正式命名為M24「霞飛」輕型坦克。到1945年6月,一共生產了4070輛M24輕型坦克。
T23隻有40幾輛,在諾曼底登陸之後全部用於研究。
日本:
1929年4月在大阪兵工廠完成,同年定型為89型中型坦克(日本定名為「八九式中戰車」)。有甲乙兩型,甲型裝汽油發動機,乙型為柴油發動機。甲型自1931年投產,數量很少,36年後生產的都是乙型。八九式坦克參加了1938年的蘇日哈桑湖沖突和1939年的諾門坎沖突,在與蘇軍坦克的實戰中被證明存在諸多缺陷,是故很快被淘汰。
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最成功的一種坦克,日本定名為「九七式中戰車」。該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於1937年製成,1938年開始裝備,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裝備1500多輛。其中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了1224輛,日立的龜有工廠和相模工廠生產了300多輛。
一式「奇黑」中型坦克,是日軍為准備「本土決戰」而於1941年研製成功的中型坦克,這種坦克共生產了587輛。
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戰斗全重僅15噸,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共生產了約150輛。
四式中型坦克的研製代號為「奇托」(日文假名為チト),研製工作於1942年9月開始。僅製成6輛。
五式中型坦克,是作為「本土決戰兵器」而研製的。研製大綱中要求,首先要增強火炮威力,其次要強化裝甲,隨之而來的必然要增大發動機的功率。研製的代號為「奇利」(日文假名チリ)。但僅僅停留在樣車階段,沒有投產。
英國:
英軍在1940年的敦刻爾克戰役中使用的Matilda I坦克由於性能較差,抵擋不住德軍的PzKpfw III型坦克為主的進攻而很快被淘汰,轉而開始生產Matilda II型步兵坦克。Matilda II步兵坦克的研製代號為A12,1939-1945年間在英軍中服役。它是英軍自始至終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著名坦克。在阿拉曼戰役之前,它是英軍第8集團軍裝甲兵的主要裝備。在阿拉曼戰役之後,逐步被美製的M3和M4坦克所取代。
「馬蒂爾達」1型坦克的戰斗全重為11噸,乘員2人,車長4.85米,車寬2.29米,車高1.87米。無論從尺寸和戰斗全重來看,還是從乘員人數來看,都只能算是輕型坦克一列。
「馬蒂爾達」2型坦克的試制一號車於1938年4月完成。1939年9月,開始裝備英軍。其生產一直持續到1943年,總生產量達2 890輛,它幾乎參加了英軍二戰中的所有主要戰斗。
「十字軍」巡洋坦克於1940年初開始生產,到1943年停止生產為止,Ⅰ、Ⅱ、Ⅲ型三種坦克的總生產量達5 300輛,成為英軍在二戰前期的主力戰車。
蘇軍:
T-34中型坦克於1939年初由共產國際工廠製造出樣車, 1939年12月,對樣車進行改進後正式命名為T-34中型坦克。1940年6月,開始成批生產,到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時,共生產出1225輛。
KV-1重型坦克於1939年2月由科京領導的設計小組研製,以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K·伏羅希洛夫的名字命名。1940年2月,由位於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生產,到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時共生產了636輛。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由坦克城共生產了13500輛KV系列重型坦克和自行火炮。
IS重型坦克以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約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由車里雅賓斯克城的工廠設計處研製,在二戰期間發展了3個型號:IS-1、IS-2和IS-3。從1943年秋到1945年6月共生產了3752輛。
T-40輕型水陸坦克於1941年初裝備蘇軍偵察部隊和坦克通信部隊。其車體與船的形狀有點相似,它的前部寬大而低矮,炮塔裝在車體左側略靠後的地方。車體備有浮動油箱以便提高浮動能力。水上行駛時,由裝在車體尾部的一個四片螺旋槳驅動,由2個舵操縱航向。戰斗全重5.6噸,乘員2人。武器有12.7毫米機槍和7.62毫米機槍各1挺,彈葯基數分別為550發和 2016發。發動機為6缸水冷汽油機,功率62.5千瓦。最大公路速度4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350千米,最大水上速度6千米/小時。T-40系列輕型水陸坦克共生產230輛,於1941~1946年在蘇軍中服役,並參加過二戰中的某些戰役。
T-60輕型坦克於1940年11月由高爾基汽車製造廠投入生產,1941年底至1942年初被改進成T-60A輕型坦克。T-60和T-60A輕型坦克的總生產量為6022輛。
T-70輕型坦克在T-60輕型坦克的基礎製成,1942年1月底由高爾基汽車製造廠生產並裝備部隊,1943年夏被改進成T-70A。到1943年秋,T-70和T-70A輕型坦克共生產8220輛。
德軍:
1933年德軍重整軍備時,急需一種結構簡單, 造價低廉且適合訓練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裝甲部隊進行訓練並從中吸取經驗。 德國埃森( Essen) 和克虜伯 (Krupp) 兵工廠便及時提供了一種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車。此車受英國維克斯 (Vickers)六頓坦克影響甚大, 故外型上有多處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試車後,德國陸軍即定購150輛,定其型號為 Pzkpfw I Model A。改進後的Model B型推出後, 德國陸軍部再次大批定購(2000)輛。
1939年3月15日,德軍侵入布拉格,佔領了捷克全境。這樣,捷克在二戰期間便成為德國的「保護國」。二戰期間,捷克共生產了 LT-38坦克 (德國人稱為38(t)戰車)A型一G型1414輛(含原型車3輛),各型號之間僅有微小差別。 在1939年5月一11月間共生產A型150輛。其特點是由原型車的3名乘員改為4名乘員,換裝了德國製造的電台和瞄準鏡。 1940年1月一5月間共生產了B型110輛,C型110輛。A型-C型參加了德國入侵法國的戰斗,裝備了德國的第7、第8坦克師。 D型共生產105輛。E型共生產了275輛。E型在車體和炮塔的正面均裝有附加裝甲,車體側面的裝甲厚度也增加到30mm(原為15mm)。 F型共生產了250輛。 S型共生產了90輛,這是因為它是由瑞典特許生產再歸德軍使用的,因此得名。 G型共生產了321輛。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下令德國各軍工公司研製一種重15t,裝備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裝甲指揮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讓這種坦克成為德國新組建的裝甲師的主力裝備。1936年,苯茲公司在柏林製造出第一輛原型車,其他公司也製造出他們的樣車。1937年5月,苯茲公司製造出第一輛PzKpfw III.A戰斗坦克。其後又有3種改進型:B,C,D型。不過PzKpfw III.A,B,C,D這4種型號都屬於試驗型,生產量很小。1939年德國開始生產E型,這種型號是正式裝備部隊的初生產型,後期的E型開始裝備一門50mm短身管火炮,這個型號是德軍入侵波蘭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國又開發了F,G,H這3種型號的PzKpfw III戰斗坦克。它們統一的編號為Sd.Kfz.141,這幾種型號的III型坦克和以後J型早期型都裝備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間PzKpfw III戰斗坦克又增加了4種型號: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裝一門長身管50mm火炮。J,L,M統一編號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間生產的N型則是裝備一門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編號為Sd.Kfz.141/2。在它的12種型號中J型是生產量最大的,分兩批一共生產了3OOO余輛。到1945年,各種型號的PzKpfw III戰斗坦克大約生產了6000輛(有些資料上說有12000輛之多)。
(Pzkpfw-Ⅳ型 中型坦克 )Perzf-Ⅳ型坦克(PzkpfwⅣ)即Ⅳ號坦克,為二戰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武器之一,是戰爭期間唯一保持連續生產的坦克。希特勒於1934年下令開始研製裝備75mm火炮的Ⅳ號坦克,Ⅳ號坦克的研製目的主要是作為對輕型坦克的火力支援。1937年10月第一輛A型坦克出廠,戰前Ⅳ號坦克的A、B、C型僅有小批量生產,大多用於測試和訓練,但波蘭戰役中的部分參戰坦克受到部隊的高度贊譽。1939年10月D型投產,成為最初的生產型。1940年E型投產,1941年F型(F1)投產,Ⅳ號坦克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為短身管的75mm火炮。至蘇德戰爭開始時,Ⅳ號坦克裝備數量不過數百。
戰爭開始後,面對蘇聯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國性能最好的Ⅲ、Ⅳ號坦克也大為遜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嚴重不足,相當部分反坦克任務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國坦克的裝甲薄弱,難以抵擋蘇聯步兵反坦克武器攻擊。但德國坦克戰術運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協同,所以能夠避實擊虛,在戰爭初期取得很大戰果,此外蘇聯各級軍事指揮的無能也促成了這一結果。但Ⅳ號等坦克的性能劣勢是無法迴避的,隨著蘇聯紅軍戰術指揮能力的逐步回復,結果就是德國在莫斯科戰役的慘敗。 而後,德國人除開始研製新型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外,也開始對Ⅲ、Ⅳ號坦克大加改進。首先Ⅳ號坦克F1型改裝長身管75mm火炮,成為F2型,然後42年G型投產,兩種型號坦克的增強了裝甲,火力也大為加強,勉強可對抗T-34/76。此外Ⅳ-F2型也運至隆美爾的非洲軍團,該坦克火力強、結構好,是當時非洲戰場德意軍隊最倚重的裝備。 1943年H型和J型投產,進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護,產量均超過3000輛,在數量上逐步取代Ⅲ號坦克成為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西西里島、諾曼底、阿登等戰役中,Ⅳ號坦克一直是沖鋒陷陣的主力之一。由於德國生產能力不足,因此結構簡單、性能穩定的Ⅳ號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產,以彌補德軍「虎」式、「黑豹」式數量的不足。整個戰爭期間,Ⅳ號坦克總產量達8000輛以上。此外,Ⅳ號從戰爭初期開始就推出變形車,包括旋風式自行高炮、野蜂式150mm自行榴彈炮、熊式155mm自行榴彈炮等。最重要的當屬以Ⅳ號底盤發展的驅逐戰車,安裝了75mm和88mm反坦克炮,簡稱「Ⅳ驅」。這些變形車數量達2859輛,在各個戰場的德軍裝甲兵團、裝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隊中都有廣泛使用。
黑豹」坦克是德國二戰後期的成功作品,因此受到格外重視,在後期德國坦克生產中平均產量最高,D、A、G三中型號達到了6042輛。1944年5月還開始研製「豹」F型,但到戰爭結束只生產了20輛左右。此外,豹式的後繼型號豹2准備安裝88mm火炮,但只出現了原型車。
「黑豹」坦克與對方的T-34/85相比,防護性能絕對優於T-34/85,火炮口徑雖然為75mm,但70倍口徑的身管使得其穿甲能力高於T-34/85的85mm L/54.6火炮,甚至也高於虎Ⅰ坦克的88mm L/56火炮,更是從全方位性能上超過英美各型同類坦克。不過這一切的背後就是豹式全重高達44~46噸之多,幾乎和蘇聯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一個級別。但同樣重量,IS2和IS3都算重型坦克,「黑豹」只算中型,頗有標准不同的緣由。豹式的工藝復雜,產量難以和T-34、M4「薛爾曼」等盟軍坦克相比,因此經常處於戰場上的數量劣勢地位。豹式還是最先安裝主動紅外夜視儀的坦克,開創了坦克夜戰設備的時代。豹式坦克的變形車主要包括豹式指揮坦克和「獵豹」坦克殲擊車等。豹式指揮坦克產量多達1750輛,是豹式變形車數量最多的一種。而赫赫有名的「獵豹」殲擊車則有「二戰時期最優秀坦克殲擊車」的美稱,火力堪與「虎2」坦克相比,裝甲防護也超過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樣出色的機動性,成為德軍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不過「獵豹」產量只有382輛。
從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僅生產了1,355輛「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產量達到最高水平,生產了105輛。「虎I」最終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戰中令人畏懼的德軍坦克的象徵。
「虎王」重型坦克在1943年1月的時候,德國就計劃製造一種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國陸軍兵器局責成波爾舍,亨舍爾和MAN公司著手研製。隨後這3家公司提出了4種方案,並製成了樣車,分別是波爾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爾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進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後德國陸軍兵器局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VK4503(H)方案,於1943年12月開始批量生產,定名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從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產了489輛。
「鼠」式坦克火力強大,防護堅固,但是它極差的機動能力幾乎使它只能在原地作為固定的火力點,而且生產的比較晚,數量也很少,根本無法挽救第三帝國必然滅亡的命運。

Ⅳ 二戰中各國生產的坦克數據(不包括裝甲車和自行火炮等)

美國:
M3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共生產4621輛。
M4坦克的型號十分繁雜,僅美國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進型車,變型車,和實驗型車就有50多種。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這6種型號的改進型車,主炮有75mm,76mm,105mm生產了起碼夠美軍有16個M4裝甲師用的。
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共生產6000餘輛。
二次大戰中美軍至少裝備49000輛M4謝爾曼(Sherman)中型坦克
M26 Pershing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裝備美軍,沒有來得及在大戰中發揮作用。
1944年4月試生產了24輛以後,該坦克被正式命名為M24「霞飛」輕型坦克。到1945年6月,一共生產了4070輛M24輕型坦克。
T23隻有40幾輛,在諾曼底登陸之後全部用於研究。
日本:
1929年4月在大阪兵工廠完成,同年定型為89型中型坦克(日本定名為「八九式中戰車」)。有甲乙兩型,甲型裝汽油發動機,乙型為柴油發動機。甲型自1931年投產,數量很少,36年後生產的都是乙型。八九式坦克參加了1938年的蘇日哈桑湖沖突和1939年的諾門坎沖突,在與蘇軍坦克的實戰中被證明存在諸多缺陷,是故很快被淘汰。
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最成功的一種坦克,日本定名為「九七式中戰車」。該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於1937年製成,1938年開始裝備,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裝備1500多輛。其中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了1224輛,日立的龜有工廠和相模工廠生產了300多輛。
一式「奇黑」中型坦克,是日軍為准備「本土決戰」而於1941年研製成功的中型坦克,這種坦克共生產了587輛。
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戰斗全重僅15噸,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共生產了約150輛。
四式中型坦克的研製代號為「奇托」(日文假名為チト),研製工作於1942年9月開始。僅製成6輛。
五式中型坦克,是作為「本土決戰兵器」而研製的。研製大綱中要求,首先要增強火炮威力,其次要強化裝甲,隨之而來的必然要增大發動機的功率。研製的代號為「奇利」(日文假名チリ)。但僅僅停留在樣車階段,沒有投產。
英國:
英軍在1940年的敦刻爾克戰役中使用的Matilda I坦克由於性能較差,抵擋不住德軍的PzKpfw III型坦克為主的進攻而很快被淘汰,轉而開始生產Matilda II型步兵坦克。Matilda II步兵坦克的研製代號為A12,1939-1945年間在英軍中服役。它是英軍自始至終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著名坦克。在阿拉曼戰役之前,它是英軍第8集團軍裝甲兵的主要裝備。在阿拉曼戰役之後,逐步被美製的M3和M4坦克所取代。
「馬蒂爾達」1型坦克的戰斗全重為11噸,乘員2人,車長4.85米,車寬2.29米,車高1.87米。無論從尺寸和戰斗全重來看,還是從乘員人數來看,都只能算是輕型坦克一列。
「馬蒂爾達」2型坦克的試制一號車於1938年4月完成。1939年9月,開始裝備英軍。其生產一直持續到1943年,總生產量達2 890輛,它幾乎參加了英軍二戰中的所有主要戰斗。
「十字軍」巡洋坦克於1940年初開始生產,到1943年停止生產為止,Ⅰ、Ⅱ、Ⅲ型三種坦克的總生產量達5 300輛,成為英軍在二戰前期的主力戰車。
蘇軍:
T-34中型坦克於1939年初由共產國際工廠製造出樣車, 1939年12月,對樣車進行改進後正式命名為T-34中型坦克。1940年6月,開始成批生產,到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時,共生產出1225輛。
KV-1重型坦克於1939年2月由科京領導的設計小組研製,以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K·伏羅希洛夫的名字命名。1940年2月,由位於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生產,到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時共生產了636輛。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由坦克城共生產了13500輛KV系列重型坦克和自行火炮。
IS重型坦克以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約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由車里雅賓斯克城的工廠設計處研製,在二戰期間發展了3個型號:IS-1、IS-2和IS-3。從1943年秋到1945年6月共生產了3752輛。
T-40輕型水陸坦克於1941年初裝備蘇軍偵察部隊和坦克通信部隊。其車體與船的形狀有點相似,它的前部寬大而低矮,炮塔裝在車體左側略靠後的地方。車體備有浮動油箱以便提高浮動能力。水上行駛時,由裝在車體尾部的一個四片螺旋槳驅動,由2個舵操縱航向。戰斗全重5.6噸,乘員2人。武器有12.7毫米機槍和7.62毫米機槍各1挺,彈葯基數分別為550發和 2016發。發動機為6缸水冷汽油機,功率62.5千瓦。最大公路速度4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350千米,最大水上速度6千米/小時。T-40系列輕型水陸坦克共生產230輛,於1941~1946年在蘇軍中服役,並參加過二戰中的某些戰役。
T-60輕型坦克於1940年11月由高爾基汽車製造廠投入生產,1941年底至1942年初被改進成T-60A輕型坦克。T-60和T-60A輕型坦克的總生產量為6022輛。
T-70輕型坦克在T-60輕型坦克的基礎製成,1942年1月底由高爾基汽車製造廠生產並裝備部隊,1943年夏被改進成T-70A。到1943年秋,T-70和T-70A輕型坦克共生產8220輛。
德軍:
1933年德軍重整軍備時,急需一種結構簡單, 造價低廉且適合訓練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裝甲部隊進行訓練並從中吸取經驗。 德國埃森( Essen) 和克虜伯 (Krupp) 兵工廠便及時提供了一種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車。此車受英國維克斯 (Vickers)六頓坦克影響甚大, 故外型上有多處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試車後,德國陸軍即定購150輛,定其型號為 Pzkpfw I Model A。改進後的Model B型推出後, 德國陸軍部再次大批定購(2000)輛。
1939年3月15日,德軍侵入布拉格,佔領了捷克全境。這樣,捷克在二戰期間便成為德國的「保護國」。二戰期間,捷克共生產了 LT-38坦克 (德國人稱為38(t)戰車)A型一G型1414輛(含原型車3輛),各型號之間僅有微小差別。 在1939年5月一11月間共生產A型150輛。其特點是由原型車的3名乘員改為4名乘員,換裝了德國製造的電台和瞄準鏡。 1940年1月一5月間共生產了B型110輛,C型110輛。A型-C型參加了德國入侵法國的戰斗,裝備了德國的第7、第8坦克師。 D型共生產105輛。E型共生產了275輛。E型在車體和炮塔的正面均裝有附加裝甲,車體側面的裝甲厚度也增加到30mm(原為15mm)。 F型共生產了250輛。 S型共生產了90輛,這是因為它是由瑞典特許生產再歸德軍使用的,因此得名。 G型共生產了321輛。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下令德國各軍工公司研製一種重15t,裝備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裝甲指揮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讓這種坦克成為德國新組建的裝甲師的主力裝備。1936年,苯茲公司在柏林製造出第一輛原型車,其他公司也製造出他們的樣車。1937年5月,苯茲公司製造出第一輛PzKpfw III.A戰斗坦克。其後又有3種改進型:B,C,D型。不過PzKpfw III.A,B,C,D這4種型號都屬於試驗型,生產量很小。1939年德國開始生產E型,這種型號是正式裝備部隊的初生產型,後期的E型開始裝備一門50mm短身管火炮,這個型號是德軍入侵波蘭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國又開發了F,G,H這3種型號的PzKpfw III戰斗坦克。它們統一的編號為Sd.Kfz.141,這幾種型號的III型坦克和以後J型早期型都裝備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間PzKpfw III戰斗坦克又增加了4種型號: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裝一門長身管50mm火炮。J,L,M統一編號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間生產的N型則是裝備一門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編號為Sd.Kfz.141/2。在它的12種型號中J型是生產量最大的,分兩批一共生產了3OOO余輛。到1945年,各種型號的PzKpfw III戰斗坦克大約生產了6000輛(有些資料上說有12000輛之多)。
(Pzkpfw-Ⅳ型 中型坦克 )Perzf-Ⅳ型坦克(PzkpfwⅣ)即Ⅳ號坦克,為二戰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武器之一,是戰爭期間唯一保持連續生產的坦克。希特勒於1934年下令開始研製裝備75mm火炮的Ⅳ號坦克,Ⅳ號坦克的研製目的主要是作為對輕型坦克的火力支援。1937年10月第一輛A型坦克出廠,戰前Ⅳ號坦克的A、B、C型僅有小批量生產,大多用於測試和訓練,但波蘭戰役中的部分參戰坦克受到部隊的高度贊譽。1939年10月D型投產,成為最初的生產型。1940年E型投產,1941年F型(F1)投產,Ⅳ號坦克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為短身管的75mm火炮。至蘇德戰爭開始時,Ⅳ號坦克裝備數量不過數百。
戰爭開始後,面對蘇聯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國性能最好的Ⅲ、Ⅳ號坦克也大為遜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嚴重不足,相當部分反坦克任務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國坦克的裝甲薄弱,難以抵擋蘇聯步兵反坦克武器攻擊。但德國坦克戰術運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協同,所以能夠避實擊虛,在戰爭初期取得很大戰果,此外蘇聯各級軍事指揮的無能也促成了這一結果。但Ⅳ號等坦克的性能劣勢是無法迴避的,隨著蘇聯紅軍戰術指揮能力的逐步回復,結果就是德國在莫斯科戰役的慘敗。 而後,德國人除開始研製新型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外,也開始對Ⅲ、Ⅳ號坦克大加改進。首先Ⅳ號坦克F1型改裝長身管75mm火炮,成為F2型,然後42年G型投產,兩種型號坦克的增強了裝甲,火力也大為加強,勉強可對抗T-34/76。此外Ⅳ-F2型也運至隆美爾的非洲軍團,該坦克火力強、結構好,是當時非洲戰場德意軍隊最倚重的裝備。 1943年H型和J型投產,進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護,產量均超過3000輛,在數量上逐步取代Ⅲ號坦克成為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西西里島、諾曼底、阿登等戰役中,Ⅳ號坦克一直是沖鋒陷陣的主力之一。由於德國生產能力不足,因此結構簡單、性能穩定的Ⅳ號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產,以彌補德軍「虎」式、「黑豹」式數量的不足。整個戰爭期間,Ⅳ號坦克總產量達8000輛以上。此外,Ⅳ號從戰爭初期開始就推出變形車,包括旋風式自行高炮、野蜂式150mm自行榴彈炮、熊式155mm自行榴彈炮等。最重要的當屬以Ⅳ號底盤發展的驅逐戰車,安裝了75mm和88mm反坦克炮,簡稱「Ⅳ驅」。這些變形車數量達2859輛,在各個戰場的德軍裝甲兵團、裝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隊中都有廣泛使用。
黑豹」坦克是德國二戰後期的成功作品,因此受到格外重視,在後期德國坦克生產中平均產量最高,D、A、G三中型號達到了6042輛。1944年5月還開始研製「豹」F型,但到戰爭結束只生產了20輛左右。此外,豹式的後繼型號豹2准備安裝88mm火炮,但只出現了原型車。
「黑豹」坦克與對方的T-34/85相比,防護性能絕對優於T-34/85,火炮口徑雖然為75mm,但70倍口徑的身管使得其穿甲能力高於T-34/85的85mm L/54.6火炮,甚至也高於虎Ⅰ坦克的88mm L/56火炮,更是從全方位性能上超過英美各型同類坦克。不過這一切的背後就是豹式全重高達44~46噸之多,幾乎和蘇聯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一個級別。但同樣重量,IS2和IS3都算重型坦克,「黑豹」只算中型,頗有標准不同的緣由。豹式的工藝復雜,產量難以和T-34、M4「薛爾曼」等盟軍坦克相比,因此經常處於戰場上的數量劣勢地位。豹式還是最先安裝主動紅外夜視儀的坦克,開創了坦克夜戰設備的時代。豹式坦克的變形車主要包括豹式指揮坦克和「獵豹」坦克殲擊車等。豹式指揮坦克產量多達1750輛,是豹式變形車數量最多的一種。而赫赫有名的「獵豹」殲擊車則有「二戰時期最優秀坦克殲擊車」的美稱,火力堪與「虎2」坦克相比,裝甲防護也超過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樣出色的機動性,成為德軍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不過「獵豹」產量只有382輛。
從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僅生產了1,355輛「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產量達到最高水平,生產了105輛。「虎I」最終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戰中令人畏懼的德軍坦克的象徵。
「虎王」重型坦克在1943年1月的時候,德國就計劃製造一種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國陸軍兵器局責成波爾舍,亨舍爾和MAN公司著手研製。隨後這3家公司提出了4種方案,並製成了樣車,分別是波爾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爾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進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後德國陸軍兵器局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VK4503(H)方案,於1943年12月開始批量生產,定名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從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產了489輛。
「鼠」式坦克火力強大,防護堅固,但是它極差的機動能力幾乎使它只能在原地作為固定的火力點,而且生產的比較晚,數量也很少,根本無法挽救第三帝國必然滅亡的命運。

Ⅵ 蘇聯在二戰時期經歷了什麼 二戰時期蘇聯坦克發展史希望詳細一些 謝謝

以下為蘇聯二戰蘇德戰爭經過。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62個師、160萬人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與其仆從國(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蘇聯戰爭決策層的戰略誤判,以及"大清洗"後紅軍指戰員素質低下,蘇聯紅軍喪師失地、一路潰敗。
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聯紅軍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占據主動,於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此後,蘇聯紅軍發動一系列戰略攻勢收復絕大部分國土進而解放東歐多國,最終於1945年4月30日攻佔德國首都柏林。
1945年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主要戰事告終
以下為坦克部分。

著名的t34-76和t34-85中型坦克 kv系列的重型坦克。還有IS-1/2/3等型號的重型坦克。
T-34
在蘇德戰爭期間,T-34的產量佔全部前蘇聯坦克的比重1941年為40%,1944年上升到高達86%。第一批T-34中型坦克於1940年1月問世,裝有一門76.2毫米口徑火炮,因此也稱為T-34/76。該坦克戰斗全重26.3噸,乘員4人,發動機為B-2柴油機,功率500馬力,最大公路行駛速度5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300千米。T-34坦克的整體性能非常好,具有良好的防護和越野機動性,火炮威力也比較大,其作戰性能在當時居於世界先進水平。更重要的,是其結構簡單、機械可靠,便於大量製造和戰損時的維修,這在戰爭時期是非常必要的。T-34後又發展有多種型號,最重要的是裝一門85毫米火炮的T-34/85。它戰斗全重32噸,乘員5人,85毫米火炮可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德軍100毫米裝甲厚度的重型坦克。二戰結束後,T-34還大批出口,參加過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中國也曾在五十年代初期向蘇聯購買了大量T-34。至今在世界有些國家的軍隊中還能看到T-34的身影
KV-1是衛國戰爭初期和T-34齊名的坦克。KV-1於二戰前夕由列寧格勒的基洛夫製造廠設計師科京帶領下研製,KV坦克的名字即取自科京的岳父K·伏羅希洛夫元帥。當時的基洛夫製造廠共試驗了三種車型,其中兩種過時的多炮塔設計SMK型和T-100型被淘汰。1939年4月,單炮塔的KV坦克樣車定型,次年2月開始生產。KV原型車(包括多炮塔原型車)投入蘇芬戰場進行試驗,在突破芬蘭軍隊防禦陣地的戰斗中表現了優異的防護力,無一遭到損失。
KV-1坦克至蘇德戰爭爆發,共生產636輛。衛國戰爭初期,新型坦克KV-1和T-34在戰場上的出現,使德國坦克相形見拙,甚至於德國坦克在41年對這兩種坦克的威脅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這種坦克無疑是德軍士兵的噩夢。戰爭爆發3天以後,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就開始遭遇這些龐然大物。8月13日,一個加強了100輛坦克的德軍步兵團遭遇一隊KV-1坦克,德軍坦克根本無法阻攔KV的沖擊,數十輛坦克被擊毀,其中幾輛捷克38t坦克直接被KV-1壓扁了。一門150毫米榴彈炮朝著沖過來的KV坦克不斷開炮,直到被撞翻,而發射的炮彈無一命中。最後仍然是88高炮前來救駕,迫使蘇軍坦克後撤。戰爭初期只有88毫米高炮和斯圖卡攻擊機能夠摧毀KV-1坦克。
KV坦克有多種型號,主要包括早期的1939年型,以及1940年型、1941年型、1942年型,還包括KV-2、KV-85等發展型號。從總體性能上講,除防禦外KV-1的各項指標均不及T-34,其結構設計落後,可靠性差,尤其是火力不夠強大,無法對付1942年後出現的德國新式坦克。43年出現了裝備85mm炮的改進型KV坦克——KV85,但與T-34/85相比毫無出色之處,而且性能不及德國的「虎」式,因此蘇聯重型坦克的位置逐漸讓給了斯大林(JS)系列。
IS系列 「斯大林「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准備用於對付當時德軍重型坦克的。該坦克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IS-1和IS-2坦克的前身就是KV-1重型坦克以及KV-13坦克。KV-13坦克(晚期型設計項目編號是223)是1942年3月蘇聯決定在車爾亞賓斯克實驗工廠獨立設計的重要工程,蘇聯2號N.V.Tseits設計局被指定為主設計局。

設計組其他成員有負責車體設計的K.I.庫茲明、炮塔設計的N.M.舍內夫、底盤設計的S.V.米斯科維奇以及負責總裝配的G.N.莫斯科萬。KV-13坦克是作為中型坦克來設計的,不過其裝甲卻是重型坦克所具備的。這個項目因其採用大量鑄造部件而非常有名,它不僅在炮塔採用了鑄件還在其車體以及炮塔座圈上也使用了鑄造部件。雖說限制了內部空間,但是卻換來了良好的裝甲防護(同時也在重量上得到減輕)。而且KV-13設計方案也符合蘇聯衛國委員會在1942年頒布的關於減少裝甲所消耗金屬資源的指示。第一輛從設計到被製造只用了很短的時間,1942年5月便被交付測試。這種坦克全重31.7噸,安裝一門76.2mm ZIS-5火炮以及一架DT型同軸機槍。其車體前部最大裝甲厚度為120mm,而炮塔則為85mm。600馬力的V-2K引擎使它的最大速度達到55 km/h。採用了T-34坦克底盤上的一些部件,包括履帶,負重輪則是取自KV坦克的。
KV-13還採用了改進的冷卻裝置,對於增加空氣導入效果很好。測試中也暴露出KV-13坦克的一些缺點:由於傳動裝置的問題導致其加速性能很差、履帶很容易受損、在做轉向的時候履帶會產生脫落現象等等。
1942年7月,就在測試進行時,主設計師N.V.切茲死了,N.F.沙姆舒林取代了他的位置。剛接手的時候,KV-13坦克採用了由F.A.馬里沙金為KV-1S坦克設計的轉動裝置和底盤上其他一些部件。經過這些改進,KV-13依然沒有通過測試,蘇聯軍方很快便對它失去了興趣。盡管最初的設計失敗了,不過在1942年12月實驗工廠又拿出兩種新型的KV-13設計。這兩種車型僅在車體、懸掛扭桿以及底盤上和上一個KV-13型坦克一致。炮塔和很多其他部件都完全是重新設計的。尤其其轉向機構採用了A.I.巴拉格納拉沃夫設計的「二級行星轉向機」,蘇聯後來的T-54/55和T-62也都採用這種轉向機構。

冷卻系統也被改進,履帶連接採用了「車爾亞賓斯克履帶」。

德軍在東線投入的虎式重型坦克更加迫使蘇聯盡管發展相應的坦克。
根據GKO在1943年2月24日的2243號指示,車爾亞賓斯克的基洛夫工廠和NKTP的第100號工廠(就是原來的實驗工廠)要在KV-13最後一種型號的基礎上開發出兩種坦克,命名為「約瑟夫.斯大林」(就是IS坦克或者稱為JS坦克)型並准備接受測試。安裝76.2mm火炮的稱為IS-1(工廠設計編號依然是第233號工程)。而裝備122mm的U-11坦克榴彈炮(原來是為KV-9試驗坦克設計的)的則被命名為IS-2(第234工程)。

兩個型號都在1943年3月22日至4月19日接受測試,測試結果都很不錯。兩種坦克都比KV-1S重型坦克要輕,所以有更好的機動性,同時又具備了良好的裝甲防護以及強大的火力。測試中也出現幾個嚴重的缺陷,尤其是底盤和引擎/傳動轉向裝置。當行駛到松軟地形時,由於負重輪間距出現扭曲而導致產生大的旋轉阻力。蘇聯有關部門建議增加負重輪的數量以通過測試。不過當時車爾亞賓斯克拖拉機廠、第100號工廠以及他們的合夥工廠UZTM工廠、第200號工廠都已經開始准備生產工具這種新型坦克了。4月初,蘇聯獲得了德軍虎式首份裝甲防護數據。1943年4月15日,GKO發布第3187號指示開發研製可以摧毀德軍新式裝甲戰斗車輛(就是指虎)的大威力反坦克炮。

4月底,一輛繳獲的虎式坦克被送到庫賓卡測試場進行火力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對付虎式坦克最佳的武器就是85mm的52-K 1939型AA炮,這種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虎式坦克的前部100mm裝甲。1943年5月5日,GKO又發布指示委派設計局留意該炮。這道命令下達之後,由V.G.格拉賓領導的中央炮兵設計局和F.F.彼得洛夫領導的9號工廠設計局受命在兩輛KV-1S以及兩輛試驗型IS坦克上安裝85mm火炮。

6月上半月,TzAKB的兩門S-31,9號工廠的兩門D-5T型炮都准備完畢。S-31型炮是基於76.2mm的ZIS-5坦克炮的85mm火炮,非常便於製造。而D-5T型炮則是安裝在SU-85自行火炮上的D-5S型炮的變種,它的特點就是重量輕以及後座力小。很快發現在IS原來的炮塔上安裝85mm炮會導致乘員空間的急劇縮小。最後決定增大其炮塔尺寸,乘員室被擴大了,車體也相應增長到420mm。

由於車體變長使的其第二和第三負重輪之間的距離也被增加,這要通過加裝一個負重輪來解決。新的炮塔由第200號工廠生產。這些改動使得坦克的全重增加到44噸,造成了機動性能的下降,不過換來的卻是更強大的火力。裝備85mm火炮的IS坦克被定為「第237號項目」。
1943年7月初,兩輛試驗型的IS坦克被製造出來(一兩安裝的是S-31火炮,另一輛則是D5-T火炮)。

同時,ChKZ工廠也准備了兩輛在KV-1S上安裝85mm火炮的車型。一輛是「第238號項目」(在KV-1S上安裝S-31火炮,炮塔沒有改進),另外一輛是「第239項目」(和第237號項目一樣,安裝的是D-5T火炮)。1943年7月,所有的四輛坦克都參與了比較測試。D-5T火炮的型號,第237號和第239號項目贏得了競爭最後勝利。這兩個項目被分別命名為IS-85和KV-85。由於乘員室空間實在太小,第238號項目則被取消。

7月31日,KV-85和IS-85被交付庫賓卡試驗場進行測試,測試由第100號工廠的負責工程師N.M.施內夫帶隊的28名工程師組成。測試從8月2日開始,整個測試負責人是紅軍技術管理部門的S.A.阿伏寧少將。火炮測試是在高洛霍夫特斯基試驗場進行。測試的成功使蘇聯決定兩種坦克都在8月8開始投入生產,一隊試驗車型則沿著莫斯科大街開進了克里姆寧宮,在這里它們將接受斯大林的親自視察,一起參加視察的還有莫羅托夫、沃洛舍洛夫以及貝利亞等高層人員。有趣的是,除了駕駛員其他所有的參加視察的乘員都換成了NKVD的官員。由於採用了新的傳動裝置和轉向結構,機動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裝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強。
1943年9月4日,IS-85重型坦克正式進入紅軍裝備序列。

在IS-1坦克投入生產時,德軍就已經裝備了「虎」式重型坦克。該坦克配用的88mm火炮可以發射的穿甲彈初速為930m/s,在1000m距離上的垂直穿甲厚度為140mm。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mm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於「虎」式坦克。根據這一情況,蘇軍給IS-1重型坦克裝上100mm火炮,並稱之為IS-100坦克,但這種坦克沒有批准投產,因為蘇軍已經研製出裝有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後的IS-2重型坦克。IS-1坦克的最終產量大約是107輛。其中有102輛後來被換裝122mm的D-25型火炮。總的來說,IS-1坦克是一種過渡型的坦克,雖說設計的初衷是用來對付德軍重型坦克,但是進入製造後卻發現其與蘇聯當時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只生產了很少的一些。而之後安裝122mm火炮的IS-2坦克卻成為二戰中德軍最可怕的對手。

Ⅶ 二戰德軍坦克有什麼

1樓粘的是什麼...豹G的裝甲有很大問題,裝甲質量比豹D,豹A差多了....言歸正轉,Pzkpfw I輕型坦克,II號坦克,III號坦克,IV號坦克,V號坦克(豹),VI號坦克(虎),VI號坦克B型(虎王),上面是最基本的...以下是德軍使用的比較有名的繳獲類坦克:Pzkpfw35(t),Pzkpfw38(t),這兩種其實就是捷克的Lt35,Lt38輕型坦克...Pzkpfw747(r),就是著名的T34坦克...樓主的問題涉及的范圍比較大,建議樓主上網查一查,一查一大堆...

Ⅷ 400分求軍事高手,來幫我回答全部坦克的名稱,不管老的型號舊的新的型號都來!!

樓上復製得辛苦了,我也來說幾個主要的,不包括自行榴彈炮及未列裝的:
先說二戰的:
英國:維克斯、克倫威爾、聖瓦倫丁、馬蒂爾達、十字軍、邱吉爾、黑王子、螢火蟲(M-4底盤加英國炮塔和火炮)
法國:雷諾FT17、索瑪S-35、Char B1-bis
美國:M-3格蘭特—李中型、M-4謝爾曼、M-3/M-5斯圖亞特、M-24霞飛、M-26潘興、M-18殲擊車、M-36殲擊車
德國:I、II(有75MM48倍口徑的黃鼠狼反坦克殲擊車和山貓偵察車)、III(火炮分37MM、50MM42倍口徑和60倍口徑,還有75MM24倍口徑和48倍口徑的突擊炮)、IV(火炮分75MM24倍口徑、43倍口徑、48倍口徑、還有88MM71倍口徑的犀角反坦克殲擊車和75MM70倍口徑的突擊炮)、V豹式(88MM71倍口徑的獵豹突擊炮)、VI虎式(分88MM56倍口徑的虎I和88MM71倍口徑的虎王,兩者外形尺寸完全不同,虎王還有128MM的獵虎突擊炮),費迪南德/象式殲擊車,用競爭虎王失敗的底盤製造,象式是改進型,主要應對庫爾斯克會戰被蘇軍近距離包圍無機槍防衛被擊毀而加裝了機槍。35t、38t捷克造坦克,LT38後期有改造成追獵者殲擊車。
蘇聯:T-26、T-28、T-35、T-60、T-70、BT-5、BT-7、T-34(有76.2MM30.5倍口徑和41倍口徑和85MM火炮的)、KV-1(有76.2MM30.5倍口徑和41倍口徑和85MM火炮的)、KV-2(152MM)、JS-1(85MM)僅少量投入、JS-2(122MM)、JS-3(122MM)、SU-76殲擊車、SU-85、100、122、152(T-34底盤)、JSU-122、152(JS底盤,裝甲較SU厚好多)
日本:89式、97式(有47MM、57MM、75MM)中型,92式、94式、95式輕型。
義大利:菲亞特、M13/40和改進型M14/41
二戰後:
美國:M-47/48、M-41、M-60、M-551、M-1(105MM)、M1A1(120MM)和A2
英國:征服者、百人隊長、奇伏坦、挑戰者I和II
法國:AMX-30、AMX-40、勒克萊爾
德國:豹1、豹2(A5炮塔改變,加強防護,A6加長炮管)
義大利:OF40、公羊1和2
日本:61式、74式、90式
以色列:梅卡瓦I、II、III、IV
蘇聯:T-10、T-55、T-62、T-64、T-72、T-80、T-90
中國:59式、62式、63式、63A式、69式、79式、80式、85式(分105MM和125MM)、90式、98式、99式
瑞典:S坦克
瑞士:PZ61、PZ68
南斯拉夫:M-84
印度:勝利、阿瓊
韓國:K1(105MM)、K1A1(120MM)、K2
巴西:奧索里奧
南非:號角
現代別國還有好多,不過大部分是蘇聯的改型,二戰也還有好多改型,都是根據需要或利用剩餘物資改造

Ⅸ 為什麼美國的f35戰斗機稱為聯合攻擊機

聯合攻擊機,美國人把他的JSF F-35稱為聯合攻擊機,是因為這種飛機及其變形機適用於美國的空軍、海軍和陸軍。也就是說三軍通用,所以美國人取了個名字叫做聯合攻擊機。
它可以取代攻擊機(如A-10攻擊機),殲擊機,截擊機等
相當於一個多面手~
呵呵··

閱讀全文

與羅希明名字測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