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狐狸的性格
同事教完《狐假虎威》後,和我聊起了狐狸的性格。她說:我不認為狐狸的性格就是狡猾、奸詐,而是在生命受到威脅時表現出的機靈與智慧。
我對狐狸這種動物向來就抱有好感。我常常驚嘆於其傲視群雄的聰穎和身臨絕境時的鎮定自若。然而,就《狐假虎威》一文而言,狐狸借著老虎的威風「神氣活現」的欺嚇百獸,其狡詐的嘴臉,不言而喻。
為什麼一篇文章給人的感受如此大相徑庭呢?
《語文課程標准》說: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作為教師應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只有尊重,才能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燃燒創造的火花。
但是,就語文教學而言,我們更應關注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教材是什麼?「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憑借,學生獲得知識的源泉,培養語文能力的階梯,陶冶情操的園地,開發智力的鑰匙。它具有認知價值、發展價值和審美價值。教師只有正確把握教材的價值取向,才能引導學生明辯真善美,假丑惡。因此,幫助學生形成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也就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統攬全文,准確把握文章的內涵《狐假虎威》是一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從閱讀中認識到狐狸依仗別人的勢力來欺壓他人的丑惡嘴臉。片面的理解,就只看到狐狸如何欺騙老虎。只有整體理解全文,注意文章的前後聯系,注意故事情節的發展,才能真正挖掘出文章的本旨。
品詞析句,准確把握人物的形象詞句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反映人物的情感、形象。《狐假虎威》中狐狸的狡猾與奸詐,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品詞析句來感受。如:課文中「狐狸神氣活現,搖頭擺尾;……」「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轉,扯著嗓子問……」等句子,都體現了狐狸的外強中乾和不良居心。
反復體味,准確把握文章的內核書不讀不通,義不辯不明。要想准確把握文章的內核,引導學生爭辯往往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真理總是在辯論中產生的。「狐狸到底是狡猾奸詐,還是機靈敏捷呢?」讓學生引文章之「經」,據文章之「典」,展開辯論。可以相信,在辯論中,學生自然會形成共識,在求同中存異。
如果學生從《狼》(《聊齋志異》)中讀出的是狼「高明」的戰術;從畢淑敏的《母狼的智慧》中讀出的是母狼的狡猾,那無疑,這樣的閱讀是可悲的,這樣的閱讀教學也是失敗的。但只要我們引領學生統攬全文、品詞析句、反復體味,學生定然會有所收益。他們不但能從學習中獲得美的熏陶,還能提高自身的藝術鑒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