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09年農歷11月6日晚10點多生的男孩命運怎樣
農歷己丑年[牛]三月初六日戌時
先天五行霹靂火
己丑[土土]丁卯[火木]丙子[火水]戊戌[土土] 土強,木水弱缺金,宜五格抑強字形補缺
姓名李博筆畫五行數理分析:
天格[是祖先留下來的,其數理對人的一生影響不大]數理 8金說明:(八卦之數)八卦之數,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無窮無盡。(半吉)
人格[又稱主格,是整個姓名的中心,暗示人的一生命運]數理 19水說明:(多難)風雲蔽日,辛苦重來,雖有智謀,萬事挫折。(凶)
地格[又稱前運,暗示人中年以前的命運]數理 13火說明:(春日牡丹)才藝多能,智謀奇略,忍柔當事,鳴奏大功。(吉)
外格[暗示一個人的社交能力、智慧等]數理 2木說明:(兩儀之數)兩儀之數,混沌未開,進退保守,志望難達。(凶)
總格[又稱後運,暗示人自中年到老年的運程]數理 19水說明:(多難)風雲蔽日,辛苦重來,雖有智謀,萬事挫折。(凶)
天格、人格、地格三才[暗示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順利與否]數理 金水火說明:因上師引進得成功發展,因基礎不穩,有克妻、急死等災禍。(凶)
人格 19 數理暗示性格信息:其活動力強,社交廣,有如浩盪之波,生性好動。有智慧,富理性,大都好權利名譽,但四處奔波耗精力。
人格與外格搭配92
暗示人際關系、社交能力等信息:足智多謀,廣於社交,言行堅實,恪守信用,刻苦耐勞,不貪財物,樂善好施。易患皮膚病。(吉)
人格與天格搭配98暗示成功運:受父輩的惠澤,有意外的照顧,但其他數理若凶,必有家庭困難或病難。(凶)
人格與地格搭配93暗示基礎運:急變大疾之數,易患心臟疾病。(凶)
人格或地格中有2、4、9、10、12、14、19、20、22、26、36等敗財運誘導之數(凶險病弱,家族緣薄)。
人格或地格中有3、13、16、21、23、31、33、41等首領誘導之數(智仁勇德全備,能領導眾人)。
提供下列名字供參考:
李昌城
李青純
李承祖
李宗修
② 姓氏哈字的來源
哈姓來源:
源流一: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都爾哈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urha Hala。元末明初,在明太祖朱元璋頒布《禁胡姓詔》時,即改漢姓為哈氏,遷居長葛郡(今河南許昌長葛),世代相傳至今,族人眾多。明朝著名文學家楊慎在《希姓錄》中記載:「有哈永森,今湖北有此姓。」哈永森,就是原蒙古族都爾哈氏族人的後代。
⑵.蒙古族斡羅納氏,世居禿拉河(今內蒙古土拉河),後在明朝時期改漢姓為哈氏。該支哈氏鼻祖為哈剌哈孫,公元?~1308年待考,著名元朝大臣、政治家。哈剌哈孫的曾祖就是著名的斡羅納·啟昔禮,是蒙古克烈部首領王罕的阿都兀赤(牧馬人)。在王罕陰謀偷襲鐵木真(成吉思汗)時,斡羅納·啟昔禮連夜走報,有功,賜號「答剌罕」,擢拔為千戶,任怯薛。祖父為斡羅納·博理察,父親為斡羅納·囊加台,皆有戰功。斡羅納·哈剌哈孫精通蒙古文,敬重儒學。他以功臣後裔,錄掌宿衛,襲號「答剌罕」。歷任大宗正、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中書左丞相,與完澤、不忽木同理朝政。朝廷每有大政事,必與儒臣討論。斡羅納·哈剌哈孫還在大都建孔子廟以處國子學,對促成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前期守成的政局頗具貢獻。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晉升中書右丞相。至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執政時期,因斡羅納·哈剌哈孫不是自己的親信,聽信讒言,罷免其右丞相職,以左丞相行和林省事鎮守漠北。斡羅納·哈剌哈孫在漠北,命諸部置傳車,自內地轉運糧米以賑濟飢民,置倉庫儲米以接待西北的降民,疏浚古渠灌溉,整理稱海屯田,安定了漠北的統治秩序。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斡羅納·哈剌哈孫病逝。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稱哈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回族,出自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的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哈氏,為「回族十三姓」之一。回族哈氏起源於元、明時期的中亞不花刺(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布哈拉州首府,位於澤拉夫尚河下游布哈拉綠洲的中心地帶)的一個小氏族部落的王族世家。宋末元初,沒落的布哈拉王族後裔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賽義德·舍姆斯丁·歐麥爾,al-Sayyid Shams al-Din『Umar)於公元十三世紀初舉族東遷,歸附大蒙古汗國政府,充任成吉思汗的帳前侍衛。
宋理宗趙昀紹定元年(木亦堅汗元年,公元1229年),木亦堅汗孛兒只斤·窩闊台(元太宗)即位後,強化了汗國中色目人的政治地位,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由此出任豐、靖、雲內(今山西大同、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的都達魯花赤(地區軍政長官),後改任太原、平陽二路達魯花赤。
宋理宗淳祐十一年(大蒙古國海迷失後稱制三年,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即位後,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出任燕京路總管、采訪使。
宋理宗景定元年(薛禪汗元年,元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即位後,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被升為燕京路宣撫使。
宋理宗景定二年(元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被拜為中書省平章政事,統理財政,曾兼理發行中統交鈔,是歷史上首次發行較為正規的紙幣,且「尚知限制發行」,一時之間元政府國庫充裕,戰事糧餉供應未曾匱乏。
宋景定五年(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出任陝西、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後並節制陝西五路四川行樞密院所有大小官屬。在陝西三年之內,民戶增加三千五百六十五戶,軍戶增加一萬兩千二百五十五戶,稅收增加六千二百二十五錠,屯田糧增加九千七百二十一擔,節省和買鈔三百三十一錠,得朝廷賞銀五千兩。
宋度宗趙禥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為雲南設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長官。任職期間,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大力改革行政體制,設置郡縣,把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改為路、府、州、縣,路設總管,府設知府,州設知州,縣設縣令或縣尹。共「為路三十七,府二,屬府三,屬州五十四,屬縣四十七,其餘甸、寨、軍民等府不在此數。」加強了元王朝對雲南的中央集權制統治。到了明朝時期,在歷代官員中,有哈林(通事指揮僉事)、哈銘(錦衣衛指揮使)、哈直(安慶衛指揮)、哈維新(商鎮參將)、哈斯哈(潼關副將),以及隨同鄭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朝,曾任過雲貴川總督和雲貴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應忭曾為武昌水師提督,其子哈尚德在清乾隆初年(公元1737年)任過總兵。另外,先後任過湖廣提督和貴州提督的哈攀龍,其太祖哈先聞、祖父哈雲、父親哈世榮均為通議大夫、一等待衛。哈攀龍之子哈國興,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的武進士,曾出任過雲貴提督和參贊大臣。其弟哈國泰曾過巡捕三營千總和雲南臨元鎮總兵,兒子哈文龍、哈文彪也分別任過四川軍營補陝西提標右營守備和千總等職。
在文獻《回族人物誌》中記載:由於哈家多出將門,且功績顯赫,故而乾隆大帝在哈國興病亡後,特許入祀紫光閣昭忠祠時,還致贊道:「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向略趲拉,屢舉險要,中道病殂,成功未告。」
源流三:
漢族哈姓,該姓在元朝以前是沒有的。多分布與甘肅、寧夏以及福建,甘肅、寧夏漢族哈姓很可能由回族哈姓改族而來,而福建泉州崇武縣哈姓可能是蒙古族後裔。
源流四:
源於女真族,出自明朝末期海西女真(水達達女真扈倫四部)之一的哈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明朝時期,海西女真(水達達女真扈倫四部)之一的哈達部,世居今遼寧省開原南部的哈達河畔,因此族人中就有以河流名稱為姓氏者,後取諧音漢字為「哈」氏。哈達部,原屬納喇氏部落,其先人本居扈倫河(胡籠、呼倫、忽喇溫,今呼蘭河)一帶地區。
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王朝在該地區置塔山衛,以塔刺赤為指揮同知。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塔山衛都指揮金事弗刺出,以所管人民頗多,「聲息馳報未便,請設衛給印」;在嘔罕河衛都督同知你哈答保奏下,明廷同意析塔山衛另置塔山左衛。塔山左衛地在今呼蘭河以東至依蘭縣以西之地,哈達部的成員主要來源於塔山左衛,故而,史書記載哈達部與出自塔山衛的烏拉部為同一始祖納齊卜祿。自納齊卜祿六傳至速黑忒(克錫納)為塔山左衛首領時,或稱之為「塔山前衛左都督」。今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洮南縣境出土了「塔山左衛之印」,說明至遲在速黑忒時,塔山左衛已由塔山衛東遷至塔山衛之南,約分布在今吉林省長春市的扶余、農安兩縣和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一帶。
速黑忒,為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海西女真中的大酋,「諸部畏之」。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速黑忒為族人巴岱達爾汗所殺,子孫四散逃亡。速黑忒的長子之子萬(漢名王台),逃至「錫伯部綏哈城」(今吉林吉林西部)。速黑忒的次子旺住外蘭(漢名王忠)率部分部眾逃至廣順關(南關)外的哈達河地區(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自稱部長,成為哈達部的創建者。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王忠又被叛亂的族人所殺,其子博爾坤立誓為父報仇,歲至綏哈城迎堂兄王台來主哈達部事。王台為部長後,採取「遠者招徠,近者攻取」策略,使哈達部比速黑忒時更強盛,遂自稱哈達汗。當時葉赫、烏拉、輝發及建州女真所屬之渾河部,「盡皆服之」。這段歷史說明海西女真哈達部奠基於速黑忒,形成於王忠,至王台時達鼎盛。但王台在晚年貪財受賄,不察民情,反曲為直,「下效尤甚」,民不堪其苦,往往叛投葉赫部,「國勢漸弱」。
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王台逝世,諸子爭權,至子孟格布祿(蒙骨孛羅)主部事時,其他眾子不服,骨肉相殘,致使哈達部以往的威望化為烏有。當時,葉赫部與建州女真首領佟·努爾哈赤崛起,哈達部在佟·努爾哈赤發動的一系列統一女真諸部的過程中,不僅失去昔日霸主地位,且最終在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被佟·努爾哈赤兼並。從此,海西女真的哈達部哈氏族人,成為滿族哈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哈爾察氏,亦稱薩哈爾察氏、薩哈集里氏,以部為氏,滿語為Harca Hala或Saharca Hala,漢義「黑貂皮」, 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尼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海蘭(今吉林和龍以西海蘭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卦爾察(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斯克)、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哈氏、薩氏、俞氏等。
⑵.滿族哈爾拉氏,亦稱哈雅拉氏,滿語為Harla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哈氏。
⑶.滿族哈勒塔喇氏,滿語為Haltala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後多冠漢姓為哈氏、韓氏等。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鄂溫克族、土家族、裕固族、土族、彝族、苗族、羌族、傣族、侗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哈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元、明、清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哈氏,世代相傳至今。
③ 我是土命人,我姓氏胡,第二個字要十畫,第三個字要十四畫,起什麼名字比較好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系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里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只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志。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後,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從無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時候,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一共438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 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
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
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
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
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
蘇聯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而中國: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
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
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 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
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 、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10%。換名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
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象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等。
中國各地農村多聚族而居,往往一個村莊僅為一姓居民。各個族姓開拓一方,繁衍一方,獨佔一方。西晉、唐初、五代和宋元時期中原有過幾次大的移民浪潮。先民各族人逐漸融入漢民族中。各地府、州、縣志對這一歷史現象記述甚詳。如乾隆《福州府志》載:「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難懷居,無復北向。」(清·乾隆《福州府志》卷75《外紀》)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也曾率戍閩部屬58姓,定居福建。黃仲昭《八閩通志》引《建安志》載:「自五代亂離,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賈多避亂於此,故建州備五方之俗。」
自民國以來,有關姓氏家族的調查材料十分豐富,各地也屢見姓氏溯源的考據。以福安縣甘棠堡為例,當地數十姓居民分別來自中原20多個郡縣,鄭氏來自清河郡、滎陽郡;陳氏來自穎川郡、太邱郡;周氏來自汝南郡;徐氏來自東海郡;邱氏來自河南郡;丁氏來自博陵郡;王氏來自太原郡;范氏來自高平郡;繆氏來自東魯郡;黃氏來自江夏郡;曾氏來自天水郡。其他如蘇、蘭、郭、楊、連、江、翁、謝、許、徐、詹、魏諸姓也都分別有自己的祖地郡望。他們自唐宋以來,「各衿門戶,物業轉屬,而客姓不得雜居其鄉。」(明·萬曆《福安縣志》卷1《風俗》)各姓氏都按嚴格的地域范圍,聚族而居。
華東、華南的客家人,從西晉到宋末由北方遷入,因語言、風俗的差異和利益矛盾,遷徙後常為爭奪生存空間與當地居民發生沖突。這種「主客之爭」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經常的矛盾和沖突,更造成客家人對血緣姓氏家族關系的依賴和重視,因此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和家族組織是最強的。客家土樓(無論是圓樓還是方樓)居住上百人,都是同一姓氏(宗族)的人,事無巨細均由同宗(同姓)相幫解決。
各家族對自己的姓氏源流和先祖榮耀均極重視。除族譜記載外,其外化形式即集中反映在家族門樓的門額橫匾與宗祠長聯上。一些世家望族,為顯示其祖宗顯貴,往往在門匾上刻寫「尚書第」、「大夫第」、「進士第」以及「五代尚書」、「亞魁天下」等字樣。一般家族的門匾則刻有「魯國傳芳」(顏姓)、「穎水世澤」(陳姓)、「江夏衍派」(黃姓)、「蚊築傳芳」(丁姓)等字樣,以表明郡望,使人一望而知其姓氏淵源。鑲刻於家祠門柱上的楹聯,清楚地表述了各姓氏的家世。福安甘棠堡陳氏宗祠的楹聯為:「數十世避亂僑居,鳳粵發祥,羨者蕃,肯構肯堂,黎閣家聲光自晉;三百年創業重統,鶯遷衍慶,喜此日,美輪美奐,棠江廟貌著維新。」同安縣五顯鄉後塘村「桃源」顏氏祠堂的楹聯,敘述了該姓入閩的時間和路線:「自唐歷宋歷元歷明歷清,簪纓世代;入閩而德(化)而永(春)而金(門)而同(安),瓜瓞雲礽」。
在全國各地,由一家一姓定居衍派而成單一村落者極為普遍。它體現了宗族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紐帶的特性,也給許多地名村名打上了姓氏宗族的烙印。如李坊、陳坊、蔡坊、潘屋、肖厝、許厝、王莊、伊家鄉等,大抵原本皆是這樣的村落。邵武的肖家坊,原名金泉里,因明代大批肖姓人遷入而更今名。謝坊原名綉溪,因宋代祖居此地的謝元明做官出名,成瞭望族,南宋時改為謝坊。即便是幾姓雜處的村落,也大多以一姓一族為主。
由於歷史的或家族的原因,單一姓氏或各姓氏間往往各有一些避諱和禁忌。如:舊時福建省長汀縣高陂張姓不演《薛仁貴征東》劇目,因戲中有奸佞張士貴暗害忠良的情節,被認為有辱同宗。該縣李姓元宵節不鬧花燈,因為相傳唐高宗有個皇太子元宵節觀燈時被薛剛踢,故李姓視鬧元宵為不吉利。永定坎市盧姓稱風爐為端灶,因「盧」與「爐」諧音。當地人稱鍋蓋為「甑棚」,唯曾姓人獨稱鍋蓋,也是因「甑」與「曾」同音避諱。泥鰍別稱黃鰍或湖鰍,永定湖坑鄉奧杳等地的黃姓人則不稱黃鰍而稱湖鰍,中川等處的胡姓人卻稱之為黃鰍。蟑螂即蜚蠊,俗稱黃賊,撫市一帶的黃姓忌稱黃賊,而稱蜚蠊。長汀的林、翁兩姓忌通婚,相傳兩姓後裔曾同時攜帶祖先骨灰還鄉,在客棧相遇,雙方的骨灰不慎混在一起,無法辨別分開,只得各取一半帶回故土埋葬。從此,為避免同宗聯姻之嫌,兩姓遂互不通婚。古竹鄉高東人也不與岩背村人通婚,因為高東人認為其上祖江東峰是被岩背人所殺,故有宿怨。這類禁忌,在全國其他地區也有發現,如今多已破除。
【氏的產生】
原始社會的末期,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出現了氏。夏、商兩代,也有少量的「氏」產生。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後把土地分封給兄弟、親戚及異姓功臣等,建立了71個封國,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貴族40人。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據統計,由周王室同姓封國得氏的有48個,由異姓封國得氏的約有60個。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法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即大夫的後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稱為氏,如田、白、鮑、費、范、屈、鍾離、邯鄲等。經過層層分封,以封國、封邑名稱為氏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所以說,周朝是我國氏的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而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氏的繁衍滋生越來越多,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姓氏合流之後,從古到今,中國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說是由姓派生出來的氏演變來的。值得說明的是,遠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金天氏(少昊)、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又稱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後世對想像與傳說中的祖先的尊稱,不同於「胙土為氏」。
【姓氏的形成】
對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門學科。它與人口普查、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於人事現代化科學管理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邊緣學科,姓氏學受到各方面的重視。
現代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來源於中世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兩個單音詞。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組成的,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秦國刻石《詛楚文》中,始見姓字為「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這一字形最終被漢代人許慎定形,成為會意字。氏字的出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在其名著《說文通訓定聲》中,釋「氏」字本意為木本,是植物之根,為象形字,後來被轉注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起源較早,形成後也較為穩定;氏起源較晚並不斷發生變化。《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總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分野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所以,清初學者顧炎武在《田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
姓產生於原始氏族社會。若干民族組成一個原始部落,部落內各氏族又獨立存在,同時,各氏族之間又有著密切的婚姻聯系,姓就作為識別和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記符號應運而生。中國最早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姜、媯、姒等,可以推斷早在母系氏族時期,姓已經形成,是由母權制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所決定的,其作用就是便於通婚與鑒別子孫後代的歸屬。同姓內部禁止婚配,異姓氏族之間可以通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姓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形成。黃帝時已有「胙土命氏」。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和階級社會、國家制度的形成,出現了賞賜封贈土地以命氏的習慣。繼而,氏之源起,形成濫觴,出現以各種形式得氏的現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屬性分野,實質上已不太明顯。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幾類: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順序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職官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巫、屠、優、卜等。
7.以祖上謚號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
9.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恆,凡恆性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為帥氏。
10.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等,情況十分復雜。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給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復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
【姓氏的神話】
姬姓始於黃帝。據《史記》所載,黃帝本姓公孫,名叫軒轅,但因「長居姬水」,改為姬姓。黃帝是傳說中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帝王,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中華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個姓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姬姓。據說他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周的祖先後稷是黃帝的曾孫帝嚳的兒子,承繼了姬姓。關於後稷以姬為姓,還有一個神乎其神的傳說;後稷的母親姜原,是帝嚳的元配皇後,有一次她到野外出遊,見到了臣人的足跡而心生喜悅,就踩踏這些足跡,而後身動如懷孕一般,不久就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孩子就是後來的後稷。後稷長大後出任堯的農官,教民稼穡,被後人尊為「神農」,賜姓姬,成為周族的先祖。
姒姓大禹的國號為夏後,姓姒,其父名鯀,是黃帝之孫顓頊帝的兒子。當時帝舜治理天下,洪水泛濫,百姓流離失所。於是舜派鯀治理洪水,歷經9年而未成功。舜就把鯀流放到羽山,起用鯀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水患,並派商的先祖契、周的先祖後稷等協助。禹疏通九河,開鑿濟、漯、淮、泗等河流,歷經10餘年,足跡遍九州,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平息了水患,獲得成功。由於他的豐功偉績,舜把夏封給他,又把帝位傳給他。他的母親修己是有辛氏的女兒,當初因為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所以禹建夏國後,就以「姒」為姓。另一說,修己吞吃了神珠薏苡而生了禹,故而以苡的同音字姒為姓。大禹後,帝位傳給其子啟,歷經四百多年,至夏桀時,因為他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桀的後人有的就以國名夏為姓了。
子殷商王室姓子,其始祖為契。契是古部落普通女子簡狄的兒子。有一天簡狄同兩個婦女在河中洗澡,看見一隻玄鳥(即燕子)在河邊下了一個蛋,就揀起來吞吃下去,不久就懷孕生下了契。契後來是舜的臣子,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的事務,並封給他商地。又因為契的母親吞了玄鳥之子(即蛋)而生下他,故而賜姓為「子」。關於子姓來源的傳說,見於《史記.殷本紀》。《詩經》中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講的也是這個故事。
【姓氏的分布】
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一起銷聲斂跡了,而中國姓氏文化則歷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目前不但在社會科學中得到了發展,而且在生命科學中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並已經形成了中國資源特色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在多數的情況中,姓氏是世代遺傳的,姓氏人口資料又比較容易搜集,其歷史跨度也很長,非常適合於大量數據統計性質的研究。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來探討人群的遺傳結構、不同群體間的親緣關系、以及人群遷移等。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和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和科學依據。
中國人一般都習慣地繼承父親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遺傳遞給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內僅僅保留其父親的姓氏,不傳給下一代。因此,絕大多數的姓屬於一種無性別之分、以父系方式傳的「基因」,相當於性染色體遺傳的特殊基因。可以這樣假設,不管是X精子還是Y精子,均攜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顯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連續傳遞姓氏特徵的性能,而X精子僅僅在第一代顯示姓氏的性能。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中國人中一直普遍存在著改姓的現象,這包括入贅婚姻、隨母姓氏、避難改姓、少數民族用漢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發的和隨機發生的事件,往往發生在遷移過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總人數中改姓人數的比例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改的姓,從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傳遞。這種改姓現象可以認為是姓氏的突變,突變後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傳遞功能。中國人姓氏的悠久歷史和相對隱定的傳遞,以及具有中國社會進行特色的改姓現象,不但增加了中國人姓氏的多樣性,為追蹤各個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線索和機會;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廣大農村中一直存在著同姓聚居的習俗,加上婚姻半徑小,娶嫁地域相對固定的特點,同姓人群可以認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遺傳物質,某種程度隔離的群體,這在進代上有特殊的意義。這種與近代人類進化有直接相關的同姓群體。在探討中華中族的起源和進代等研究中將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模型和線索。
宋朝、明朝和當代三個歷史時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個重要的現象:
第一,中國人姓氏在歷史上傳遞是延續的和隱定的。它揭示了在歷史的進程中中國人姓氏所表現的血緣文化的痕跡與生命遺傳物質,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的進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現。
第二,中國人歷來有同姓聚居和聯宗修譜的習俗,而且婚姻半徑很小,婚娶地域相對固定,這樣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國人姓氏的分布實際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中國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兩種狀態,大姓和小姓,或稱為常見姓氏和非常見姓氏。僅占總姓氏量不足5%的常見100個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總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見姓氏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見100個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區人群的遺傳組成的主要因素,它們決定著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規模和地域人群間的親緣關系的程度。而非常見姓氏人群更為表現其地域特色和相對高程度隔離的現象。
第三,人群的遷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國人遺傳基因的流動方向。同時,再一次從群體遺傳學角度證實了中國漢族一直存在著遺傳上異源的南北兩大群體,其1000年來的地域分界線應在武夷山和南嶺地帶。因此,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
④ 釜山行男主的扮演者是誰
中文名:孔劉
外文名:공유(韓文)Gong Yoo(英文)
別 名:꽁(GGong)、대가리(豆袋腦)、소두(小頭)
國 籍:韓國
民 族:朝鮮族
星 座:巨蟹座
血 型:A型
身 高:184cm
體 重:74kg
出生地;釜山廣域市
出生日期:1979年7月10日
職 業;演員
畢業院校:慶熙大學
經紀公司::Management SOOP
代表作品:熔爐
主要成就:2011年青龍電影節最高人氣獎 2007年MBC大賞優秀男演員獎 2006年MBC大賞演技獎 2003年SBS大賞新人獎
宗 教:天主教
興 趣:健身、電影、籃球
專 長:唱歌、籃球
演藝經歷
孔劉在大學初年考入Mnet,任職VJ,
如他所言,能兼職VJ對當年的大學生們別具吸引力,既時髦,亦代表英語能力好。其後, 亦以優秀的外型出任服裝模特兒。
2001年初,KBS電視台的《學校4》開拍選秀,孔劉落選,但半年後,孔劉在活動中重遇《學校4》導演,孔劉爭取表現,被給予機會而參演電視劇,以黃泰英一角正式出道踏入演藝圈。
2002年,孔劉參演2002年的電視劇《無阻的愛》及《總是忐忑不安》,先後飾演徐景傑及朴振浩兩角色
2003年他飾演電影《我的野蠻女老師》中的李宗修,亦在電視劇《二十歲》中飾演徐俊,在《夢想的屏幕》中飾演姜俊表,亦以後者的表現得到同年SBS演技大獎最優秀新演員獎。
2004年主演電影《間諜女孩》飾演崔高本、參演電 影《S日記》飾演宇仁、客串《超級明星甘先生》飾演朴哲淳,亦主持音樂節目《Music Camp》。
⑤ 中國的姓氏有什麼作用
姓氏是用來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
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所謂「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規則。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
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系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5)李宗修名字打分擴展閱讀
百家姓的來源
百家姓是一部關於中文姓氏的作品。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
百家姓採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於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
《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的吳越地區,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主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
⑥ 姓的作用
姓氏一詞,最早時其「姓」與「氏」不同。姓產生在前,氏產生於後。「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時代,人類還處於母系社會,「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隨著母親的姓而改的,也可以看出那時姓「姬」、「姒」、「媯」、「姜」和「嬴」等字的部首,都是從女字部這一特點,隨時間發展到父系社會後,姓則隨父親。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這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家族的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者父子兩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命氏,因此會出現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現象。
在周朝以前,貴族除了有姓之外,還往往以國、官位為氏。而一般人沒有姓,也沒有氏。當時只有諸侯國的國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則是賜封了土地以後才有。
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
* 以國名為氏
* 以邑名為氏
* 以官名為氏
* 以職業名為氏
* 以住地之名為氏
* 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系遠近之稱為氏
* 以貴族的字為氏。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來區別貴賤,貴族有氏,貧民有名無氏。姓用來區別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則可以通婚。後來在中國一直保持了這種傳統,同姓之人通婚被視為禁忌。直到現代,這種傳統才被逐漸打破,但是許多地方民間仍然不贊成同姓通婚。
春秋戰國時,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變為姓。戰國以後,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這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漢以後,姓與氏合一,遂稱「姓氏」。
[編輯] 姓氏的起源
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系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⑦ 中國姓氏由來
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佐證了這一觀點。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姓與氏的共同點
第一:皆是血緣親屬組織。
第二:以外婚制為正常屬性。
第三:均是一種單系的繼嗣群,即父系的繼嗣群。
⑧ 中國什麼姓氏最多
李。
2015年中國最新名義姓氏人口數目的排名,由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列出了前100名:1李,2王,3張,4劉,5陳,6楊,7趙,8黃,9周,10吳,11徐,12孫,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8郭,19馬,20羅,21梁,22宋等。
全國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占總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總人口達到2.7億,為世界上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這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樣資料,依據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離抽樣,嚴格按照統計學原理獲得這一全國性姓氏數據的。
部分由來
1、趙Zhào:造父為周穆王駕車,穆王把趙城賜了給他,其後代以國為姓。趙匡胤是宋代的開國皇帝,據說趙姓放在第一位與此有關。
2、錢Qián:彭祖的孫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錢府上士,其後人以其官為姓。
3、孫Sūn:周文王的一後代叫惠孫,他的後代以他的名字「孫」作為姓。
4、李Lǐ:皋陶的後人理征因得罪紂王被處死,其妻兒在一棵李子樹下摘果充飢得以活命,其後人為紀念李子的救命之恩改為「李」姓。
5、周Zhōu: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還有以周文王或者周公的部分後人也以周為姓,以及唐朝時為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改為周姓。
6、吳Wú:周太王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建立吳國,其子孫稱為吳氏。
7、鄭Zhèng:鄭桓公遺族以國名為姓。
8、王Wáng: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代。
9、馮Féng:畢公高的後人就以封地為姓。
⑨ 如夢令的意思是什麼
《如夢令》李清照1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今譯: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迷醉那種快樂而不知道回來的路。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但是卻錯誤地劃進了蓮花塘的深處。怎樣劃出去,怎樣劃出去,搶著劃呀,驚得這滿灘的白鷗和白鷺,都飛起來了。
注釋:
常:常常;時常。
溪亭:臨溪的亭子。
日暮:太陽落山的時候。
沉醉:陶醉。
回舟:乘船而歸。
興盡:游興得到滿足。
誤:不小心。
藕花:荷花。
爭:搶渡,加緊劃船。
灘:群。
鷗鷺:水鷗和白鷺的總稱。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麼,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