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廣德的俗語
「哦,小子娃有點野心好啊!」陳五嘆息說:「種地人起睡晚還想多打幾顆糧,念書人就更應該想遠點嘛!」
過了不長日子,馬智軻又來找陳五說:「是不是先讓家長們看看孩子們的架勢象不象回事,就算是匯報表演吧!」
「行,行啊!哈哈,這有我給咱去通知,」陳五太高興了:「我早等不及了,咱就放在明天,讓全陳石畔人都開開眼!」
第二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頭面上的老漢坐在院里的凳子上,調皮些的後生爬上了學校周圍的棗樹,學校腦畔牆頭擠滿了人。馬智軻讓陳積福先念了歡迎詞,緊接著就是一個個打了裹腿,背了背包,扛著木刀木槍的小軍人,精神抖擻的進了場。隨著《大刀進行曲》、《義勇軍軍歌》、岳飛的《滿江紅》、《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歌聲,把手裡的刀槍時而舉,時而扛,變換著姿勢,變換著不同的隊形。末了,背包卸下身來,在滿江紅的歌曲聲中,邊舞邊唱,每在節骨眼上,還有哈、嗨的吶喊,極象一群隨時報效祖國抵禦外侮的小武士-----「好,好哇!老五,咱這學校就是辦遲了呀!」「咱的娃娃們一念書,也變了嘛----」「好,帶勁兒,比戲有看頭!」演出時間不長,孩子們早退場了,男女老少的家長們,站著喜形於色地說話議論,卻延續了好長時間。陳五老漢紅彤彤的臉上掛滿了笑容,他的眼裡止不住有了濕潤,嘴裡喃喃著:「我明白了,我明白賀廣德這小子為什麼死活要這個馬智軻了-----」陳五看過演出還專門開了一次校董會,他在會上說:「賀廣德說他兄弟念書後懂得日本進犯匹夫有責,我算開眼了,是學校教娃娃們要愛咱們自己的國家。他現在還在日謀夜算咱的先生,哼,我是死活都不會放手的!」
「東家,又要和你商量事了----」通知來了,馬智軻要帶學生們出發前往高陽鎮,又找陳五來了:「學生娃娃人小力怯,背上背包再走二十里,這不是小問題-----」
「通知上不就說是讓校方負責協助的嗎?馬先生,這我早就安排好了。」陳五笑呵呵地說:「能馱的牲口都出動,背包由大人在路上背著,太小的娃娃一頭牲口馱兩個----」
「太好了,謝謝你支持我的工作。」
「謝我?馬先生你太客氣了,」陳五抑制了自己的激動說:「你教好了我們的孩子,是該我們陳石畔人謝你呀!」
陳石畔的學生在進高陽鎮前,先在山上做了充分的休息,各家的大人不光把好吃好喝的遞給了孩子,還一個個嚴肅地板著臉說:「一定要聽口令,再好也不如一整齊。」「你們代表的不光是學校而是咱整個陳石畔!」
「馬先生讓積福指揮你也在看我們表演嗎?」「馬先生咱們能得獎嗎?」「馬先生鎮上得人會笑話咱嗎?」孩子們天真地問馬智軻。
「我和其他學校的先生們都在檢閱你們的風采。」馬智軻微笑著問孩子們:「在人們的眼睛裡,需要的是你們的精神狀態,怎麼,離開我就不敢相信自己了嗎?你們中間是有誰害怕了嗎?」
「誰都不害怕!」孩子們齊聲回答。
陳石畔的學生是以軍人打扮,整齊的隊形,整齊的歌聲進入了高陽鎮,給高陽鎮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放了背包整齊的集體武術動作,更是使得七月會上得人山人海驚嘆不已:「看人家陳石畔,一切軍事化!」「符合大敵當前的形勢,是獨一份呀!」「歌也選材好,唱的好,娃娃們勁頭足----」「陳五,你這個校董是象長了角顱——牛啊!」
陳五聽到別人的議論好喜氣啊,和別人談論他爽朗了笑聲:「哈哈,我這個瞎漢也看來了,我們陳石畔不比別處差!」
「唔,外表是不錯,筆下功夫不知怎樣?」「哦,紙筆功夫再好點兒,這回陳石畔肯定是中頭采啦!」「哼,這些面面貨不算啥,還是惟有考場說明問題----」
「紙上筆頭功甭看我不識字,那才是鴨子吃菠菜——平鏟!」陳五和別人說話開心極了,捋胳膊挽袖子地說:「我老漢這回就沒打算白來呀,哈哈——」陳五一高興給村裡的人安頓:「我老漢不管你平時家裡吃什麼,自古常言:『吃餅子戴頂子』,今日各家記住都要給咱娃娃們買餅子吃啊!」
學生的考場是以年級編排考場,各個學校混合,連監考都是交叉進行,這是陳倌保縣長親自定的規矩:「落伍的要取締,好的學校要升級獎勵----」賀廣德是忠實的執行者,他首先向先生們說了:「鄉間有一句俗語,叫做打起母豬看叻叻,用這樣的比喻,也許不太貼切。如果把有其母必有其女倒裝一下,我看就接近了師不高弟子拙嘛!大家都是文化人,比我賀廣德高明,我以為這會兒不要怨天憂人和埋怨言之不予,你不聽招呼,是你以為我賀廣德不識字好糊弄。可是你們忘了世上不是只有我賀廣德要和你過不去,俗話說:『事情沒好人做,有好人看。』你一二人教的學校,平日里沒有人駁彈,學生的瞎與好是任你所為形成的產品,你的學生將來不定會走到那裡,好與不好都帶有你的所為影子,所以舉行這樣的考試比試比試高低優劣大有好處。說白了有陳縣長坐鎮監督,我不管你文憑水平,一切拿事實說話。誤人子弟比謀財害命更危險,難道不是先生們常吊在嘴上說的嗎?」
「娘的,學生學不好怨老子們的什麼相干?」粗野些的人罵娘了。
「唉,這正是應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話呀!」腐儒先生還很能找到一些掌故說道。
「唔,賀廣德雖不識字,以徒論師也不能說沒道理。」有能耐日常工作又認真些的說法也不一樣。
——唉,書寫到這里怎麼說好呢?也許這就是人固有的差異吧!
有人說賀廣德這一著太毒,其實賀廣德在專門請示陳倌保時,陳倌保看了他的報告後說:「賀主任,你的水平提高的很快嘛!有獎有罰的設想就很合官場規矩,唔,到時候可是要給我打招呼的喲,我要親自看看你搞的這次活動。」陳倌保深知賀廣德地域觀念強,惟恐弄虛作假,不僅提出要參加北區的這次會考和校風校紀的視察,還提出由他帶著考題來,他覺得只有這樣才是最可靠的。但他絕沒有想到賀廣德要得只是他能給象馬智軻這樣先生們的機會,陳倌保把時間由中秋節前後提前到七月會,就足以說明是在要弄個措手不及。賀廣德卻在想:『聲勢越大越使你陳倌保的現場監督檢查,乃至頒獎越受世人關注,你再不承認,哼——』會考過後,馬智軻為陳石畔奪得校風校紀和學習質量全區第一名兩面錦旗,陳五回陳石畔時好風光啊!賀廣德問陳倌保:「這回你看到了事實,該這樣認定,不能不算數吧?」
「當然,當然-----」陳倌保不得不承認:「有能力的,還是要破格任用嘛!」
❷ 歷史上的陳姓名人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東漢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著《三國志》。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
陳霸先,漢族,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保衛了漢文明和漢文化,讓飽經戰亂的南國大地脫離了水火,有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階段,開創了我國江南文化經濟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平定侯景之亂,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後重視,授麟台正字。後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後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一年(1351)從倪文俊起義,為徐壽輝軍薄掾,因功升為元帥。十七年殺倪文俊,兼得其眾,任平章。後連克江西,福建諸郡。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建都江州,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大敗,中箭死。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
陳寅恪(1890-1969):江西義寧今為修水)人。為我國聲名鼎盛的國學大師,著名詩人和大學者。中華民國時期就是全國著名的教授、歷史學家、詩人和學者。
❸ 百家姓中陳姓的背後有哪些故事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謚敬仲,為田齊始祖。
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寔(104-187),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後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餘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辟,皆辭不就。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後投奔曹操,徵召為司空西曹掾屬。魏建國後,遷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後為鎮軍大將軍,與曹休、曹真、司馬懿並列為四大將軍。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後逐漸演變為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
陳安(?-323),十六國時秦隴人民起義軍領袖。322年,在秦隴發動起義。氐、羌族人民紛起響應,眾至十餘萬,他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王。以上邽(甘肅天水)為根據地,攻佔附近各縣。次年,前趙國君劉曜親自督軍圍剿起義軍,他率軍血戰,戰死。隴上人作歌以悼之,稱他為「隴上壯士」。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後歷任北兗州(今山東兗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職。卒,謚武。
陳伯之,南朝梁將。濟陽睢陵(江蘇睢寧)人。有勇力,為盜鄉里。鄉人車騎將軍王廣之愛其勇而用之。齊時以軍功遷至驃騎司馬、刺史。天監元年(502)降魏,官為平南將軍。後梁伐魏,他於壽陽率眾歸梁,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太中大夫。
陳武帝(503-559),南朝陳創建者。即陳霸先。廟號高祖。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梁時,自小吏累遷至西江督護、高要太守。太清三年(549)自廣州起兵,與王僧辯討平侯景,位至司空。梁元帝在江陵為西魏所殺,他與王僧辯在建康擁立蕭方智為帝,旋殺僧辯,獨攬朝政。太平二年(557)進封陳王,繼禪梁自代,建立陳朝。
陳霸先(503-559),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東)人。出身小吏,喜讀兵書,長於軍事。太清三年(548)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制,與王僧辯會師討滅侯景,進位司空,領揚州刺史,鎮京口。承聖三年,西魏陷江陵,殺梁元帝,他與王僧辯迎立蕭方智為梁王。四年,王僧辯又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他起兵襲殺王僧辯,擁蕭方智為帝,並擊敗北齊軍,進爵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國號陳,改元永定。毛澤東也曾經要求人們讀讀《陳書》,了解陳霸先的身世經歷。陳霸先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他是一朝開國皇帝,還在於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天嘉三年(562)立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於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謚號煬。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陳稜(?-619),隋將領。字長威,廬江襄安(安徽巢縣)人。文帝時為開府。煬帝時,歷仕驃騎將軍、武賁郎將、御衛將軍。大業五年(609),曾奉詔與張鎮周率眾萬人渡海入流求(台灣),以功進位右光祿大夫。遼東之役,以宿衛有功遷左光祿大夫。參與鎮壓楊玄感及江淮農民起義。江都兵變,煬帝被殺後,投杜伏威。後為其所殺。
陳碩真(?-653),唐高宗時農民起義女首領。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與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眾起義,自稱文佳皇帝,以叔胤為僕射。起義軍先後攻克睦州、桐廬、於潛等地。後為婺州刺史崔義玄等所敗,她與叔胤均遇害,余眾皆降。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後重視,授麟台正字。後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後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於詩標舉漢魏風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陳伯玉集》。
陳摶(?-989),北宋初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州)人。早年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兼通醫理、佛學,明天文地理。後唐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祿,以山水為樂,隱居武當山九室岩,專習胎息服氣,辟穀導引內養靜功。所傳「五龍盤體睡修功」,尤為著稱,後有《睡功圖》傳於世。著述有《無極圖》、《先天圖》、《九室指玄篇》、《易龍圖》、《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赤松子八誡錄》、《陰真君還丹歌注》、《人倫風鑒》等。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八月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次年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同治元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在河南延津就義。
陳毅(1901-1972),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陳賡(1903-1961),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原名陳庶康。湖南湘鄉人。員會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陳錫聯 1915.1-1999.6.10,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漢族。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曾用名陳普慶。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紹熙四年(1193)進士第一。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氣超邁,喜論兵事,力主恢復,反對和議。曾多次上書,遭當權者嫉恨,三次下獄。為學反對理學家空談道德性命,提倡經世濟民的「事功之學」。與朱熹友善,在學術思想上,卻屢辯「王霸義利」。為永康學派主要代表。議論縱橫,說理透闢。詞作豪放激越。有《龍川文集》、《龍川詞》,近經整理為《陳亮集》。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沔陽(屬湖北)人。漁民出身。至正十一年(1351)從倪文俊起義,為徐壽輝軍薄掾,因功升為元帥。十七年殺倪文俊,兼得其眾,任平章。後連克江西,福建諸郡。十九年迎徐壽輝遷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殺徐壽輝稱帝,建都江州,國號漢。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大敗,中箭死。
陳亮,元末明初詩人。字景明。長樂(今屬福建)人。洪武中,郡縣累召不起,潛心著述。結草屋於滄州中,建一小樓,名為「儲玉樓」,購四方古今圖籍藏庋其中。工詩文,為「閩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滄州儲玉齋集》。
陳誠(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實。江西吉水人。洪武進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歸還所佔廣西思明府、丘溫等五縣。永樂間三使西域,遍歷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蘇聯撒馬爾罕等中亞十七國,歷時八年,行程六萬余里。為發展各國友好關系作出貢獻。並留意圖記各國山川、城池、風俗、物產,撰成《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累官光祿寺,事右通政。有《陳竹山文集》。
陳明遇(?-1645),南明抗清義軍首領。遇一作選。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陰(今屬江蘇)典史,被當地人民推為抗清義軍首領。他認為前典史閻應元智勇過人,因推應元為義軍首領。二人共率眾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後,他持刀巷戰,壯烈犧牲,全家也投水死。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畫家。浙江諸暨人,字章候,號老蓮。從藍瑛習繪畫,求理學於劉宗周。鄉試不中,捐為國子監生。清兵陷浙東,去紹興雲門寺為僧一年余,自號悔遲,亦稱老遲。善畫人物、花鳥、草蟲、山水。崇禎間,與北京崔子忠(青蚓齊名,號南陳北崔。繪有《水滸葉子》、《博古葉子》及《九歌》、《西廂記》等綉像插圖。能詩文,有《寶綸堂集》。
陳圓圓,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蘇州妓女。吳三桂納為妾。三桂出鎮山海關,留京,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軍攻陷北京,仍歸三桂,從至雲南,晚年出家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清軍破雲南,自縊死(一說絕食而死)。
陳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後降李自成。福王時列從賊案。順治初降清復官。累遷史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爾袞,請其纂位。《清史稿》載帝謂其「輾轉矯詐之小人」。數被論死奪官、寬免。終以諸罪處死。有《石雲居士文集》。
陳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蘇宜興人。字定生。為明末諸生「東林黨」人陳於廷之子,為復社重要成員之一。曾與吳應箕寫《留都防亂檄》,聲討阮大鋮。明亡後隱歸故里。他表揚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憤,頗富民族氣節。後人輯刻其遺著為《陳處士遺著》。
陳確(1604-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浙江海寧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後改名確,字乾初。明諸生。曾受學於劉宗周。明亡後,隱居著述。晚歲病困十餘年而卒。一生對宋、明理學和佛教進行激烈批判。反對《大學》中「知止於至善」的觀點,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貫通」之說。肯定人的善惡取決於後天積習。提出「天理正從人慾中見。」抨擊佛教「度盡眾生」是「滅絕眾生」。著有《大學辨》、《葬書》、《瞽言》等。
陳永華(?-1680),鄭成功謀士。字復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棄文投鄭成功軍,任參軍,成為謀士。成功北伐,留守廈門。鄭經嗣位時,官至東寧總制使,盡心力佐。由守廈門,退守台灣,建立屯田制,提倡種蔗以製糖,興辦學校。後為馮錫范、劉國軒妒忌,遂自解兵權,憂死。
陳子龍(1608-1647),南明抗清將領、文學家。字卧子,號大樽,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進士。南明弘光帝時,任兵科給事中,因朝政腐敗而辭職歸鄉。清軍破南京後,在松江起兵,稱監軍,事敗,避匿山中,復連結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蘇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時善詩賦古文,尤精駢體。著有《陳忠裕公全集》。
陳忱(約1613-?),明末清初小說家。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明亡後,絕意仕進,賣卜自給。與顧炎武、歸庄組織驚隱詩社。身名俱隱,窮餓以終,詩文雜著多散佚,僅小說《後水滸》(一名《三續水滸傳》)傳世。
陳王廷,明末清初武術家。溫縣(今屬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生。入清後隱居鄉里。曾以戚繼光《拳經》為藍本,創長拳十三勢。拳勢螺旋纏繞,快慢相間,意、氣、形密切配合,把養生、健身和技擊合而為一。後經人增益,遂成陳式太極拳。今遺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槍方法等。著有《拳經總歌》。
陳維崧(1625-1682),清文學家。字其年。江蘇宜興人,明左都御史陳於廷之孫,陳貞慧之子。少時即擅長詩文,稱天才,受推重。其詩沉鬱雄麗,詞多達一千八百多首,駢體文則被稱為唐天寶之後無匹敵者。年逾五十始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參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樓詩集》、《迦陵文集》。
陳恭尹(1631-1700),清詩人。字元孝,號半峰,晚號獨漉山人。廣東順德人。幼時父邦彥因抗清犧牲,他避匿閩浙得生。桂王時以父蔭授錦衣衛指揮僉事。南明亡,歸里隱居,以詩自解。後曾受三藩叛亂牽連入獄,獲釋。其詩多謳歌抗清志士,憂懷故國。與屈大均、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家,又與程可則、方還等並稱嶺南七子。亦工書法。有《獨漉堂集》。
陳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號省齋,浙江嘉興人。順治間為河道總督靳輔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為僉事道。坐輔罷,削職逮問,病卒。《清史稿》載其治河,「主順河性而利導主,有所患必擬其致患之由」。用車水攻沙法,使水歸故道,並開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陳明智,清崑曲演員。江蘇蘇州人。原在鄉村演凈腳。偶充演《千金記》中霸王,氣勢雄偉,嗓音高昂,觀者咸稱絕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來自角直鎮,故稱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蘇州,賞識其技藝,選入宮廷任教習二十年,以年老告歸。
陳宏謀(1696-1771),清臣。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字汝咨,號榕門。雍正進士。選為庶吉士,授檢討。乾隆間,歷任陝、湘、蘇等省巡撫,兩廣、湖廣總督。內遷累官兵部、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外任三十餘年,歷十二行省二十一職,期間重農田水利、疏河道,興教化,嚴吏治,頗有政績。後以年老辭官,卒於歸途。
陳端生(1751-1796),清文學家。字雲貞、春田,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為官吏范菼妻。菼坐事謫戍。聰慧善詩詞。十八歲始寫彈詞《再生緣》,寄離別之悲憤。自謂婿不歸,此書無完日。夫釋歸途中,她已悲憤而逝。史學家陳寅恪評其所寫十七卷為「敘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長篇巨制」,是「彈詞中第一部書」,「可同希臘、印度的著名史詩媲美」。另有《繪影閣詩集》,已佚。
陳修園(1753-1823),清醫學家。福建長樂人,名念祖,一字良有,號慎修。乾隆舉人。嘉慶中,官直隸威縣知縣,有賢聲,遇水災、大疫親施方葯救民。晚歸田,以醫學教授,弟子甚眾。著有《靈素集注節要》、《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時方妙用》、《醫學三字經》等。簡明易懂,對醫學善及工作有所貢獻。
陳豫鍾(1762-1806),清篆刻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儀,號秋堂。師法丁敬等,直取漢人風范,工緻規矩,蒼勁秀麗。與陳鴻壽合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又與黃易、陳鴻壽、奚岡齊名,時稱「浙派」。兼畫蘭竹,亦秀逸有致。嘗集古人畫家為傳有《求是齋印存》。
陳鴻壽(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號曼生、種榆道人,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拔貢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漢兼及丁敬,切刀縱肆爽利,清秀明快,靈動灑脫。與陳豫鍾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工畫山水花鳥蘭竹。知宜興時,改造陶茶具製作工藝,制銘鐫句,時為珍品,稱曼生壺。有《種榆仙館詩集》等。
陳壽祺(1771-1834),清經學家。字恭甫,號左海,福建閩縣(福建閩侯)人。嘉慶進士。累官會試同考官,記名御史等。歸養母不復出。後歷主泉州清源書院、鰲峰書院等。《清史稿》載「為諸生言修身勵學,教以經術」。初治理學,後究漢學。解經析義,多有創見。有《尚書大傳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經辨》等。
陳文述(1771-1843),清詩人。字退庵,號雲伯,原名文傑,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舉人。官知縣,開伊婁河故道。少以詩名。應杭州鄉試,以《仿宋畫院制團扇》,為題詩作,考績最佳,人稱陳團扇。齊名楊芳燦。晚年詩去華就實。有《碧城仙館詩鈔》、《頤道堂集》、《西泠懷古集》、《閨詠》等。
陳化成(1776-1842),清將領。字蓮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歷官參將、副將至福建水師提督,江南提督。嘉慶中,從提督李長庚打擊蔡牽海上武裝,屢有功。鴉片戰爭爆發,調任江南,訓練水師,修台鑄炮。道光二十二年,抗擊英國侵略軍於吳淞西炮台,重創敵軍,戰死。封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謚忠愍。
陳沆(1785-1825),清文學家。初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湖北蘄水(湖北浠水)人。嘉慶進士,授編修。官至四川監察御史。工詩,宗中、晚唐。風格平淡幽雅。有《簡學齋詩存》、《詩比興箋》、《近思錄補注》等。
陳連升(?-1841),清抗英將領。湖北鶴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參將。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擊退盤踞珠江口官涌之英軍,升為三江口副將。二十年(1840)十二月,與其子武舉人陳長鵬及官兵六百人堅守沙角炮台,奮勇抵抗來犯英軍,因眾寡懸殊,力戰陣亡。其子亦投江殉難。
陳奐(1786-1863),清經學家。字倬雲,號碩甫,晚號南園,江蘇長洲(江蘇吳縣)人。諸生出身。專攻《毛詩》,「博征古書,發明其義」(《清史稿》),成《詩毛氏傳疏》、《毛詩說》、《毛詩音》,於禮教名物諸方面,多有見地。另有《師友淵源記》、《宋本集韻校勘記》等。
陳立(1809-1869),清經學家。字卓人,又字默齋,江蘇句容人。道光進士。曾任刑部主事。於《春秋公羊傳》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獲,擇精語詳」(《清史稿》),成《公羊義疏》,至為精湛。另有《白虎觀疏證》、《說文諧聲孳生述》、《句溪雜著》等。
陳喬樅(1809-1869),清經學家。閩縣(今福建閩侯)人。字朴園。壽棋之子。宣宗道光間舉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臨江(今江西清江)、撫州(今屬江西)知府。傳其父輯遺之學,續成《今文尚書經說考》。《齊魯韓三家詩遺說考》等。輯撰各書收入《小琅檈館叢書》,又名《左海續集》。
陳澧(1810-1882),清學者。字蘭甫,號東塾,廣東番禺人。道光舉人。曾任廣州學海堂長數十年,晚年又主講菊坡精舍。「與諸生講論文藝,勉以篤行立品,成就甚眾」(《清史稿》)。其學淵博,天文、地理、樂律、音韻,經學無所不涉,治經以不拘門戶之見為特色。著有《東塾讀書記》、《聲律通考》、《切韻考》、《漢書水道圖說》等。
陳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學家。山東濰縣人,字壽卿,號簠齋。道光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喜收藏青銅器、陶器、印璽、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為最有名。著有《十鍾山房印舉》、《吉金文釋》等。善拓墨,曾據其經驗著為《傳古別錄》。後人編有《陳簠齋尺牘》、《簠齋吉金錄》。
陳開(1822-1861),清末天地會首領。雇農出身。1854年7月,在廣東佛山鎮領導紅巾軍武裝起義,會合李文茂、陳顯良等率十數萬群眾圍攻廣州十個月,與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軍作堅決斗爭。次年偕李文茂進軍廣西,與梁培友會合,攻克潯州(桂平),建立大成國,改元洪德,自稱「平潯王」。1861年8月清軍攻陷潯州,被俘犧牲。
陳得才(?-1864),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潯州(治今桂平)人。陳玉成之叔。參加太平軍。咸豐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遠捻軍,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後自皖遠征西北,回援時,擬東進遇阻,復奉命往西北擴軍,遂經鄂至陝。同治三年(1864)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後,轉入鄂、皖,後在霍山黑石渡戰敗自盡。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將領。原名丕成。廣西藤縣人。農民出身。十四歲參加太平軍,為童子兵。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歷任左四軍正典聖糧、檢點、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軍主將,封成天豫、英王先後從西征軍兩次攻克武昌,轉戰廬州、蕪湖,解鎮江之圍,擊破清軍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咸豐六年(1856)天京「楊韋事變」後,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國軍事。率部再破清軍江北大營,徹底摧毀清軍江南大營;與湘軍主力大戰於三河鎮,攻廬州,援安慶,會攻武漢不成,回師安徽,再退廬州,派部將遠征西北,擴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廬州突圍,至壽州被叛將苗沛霖誘捕。六月,被殺於河南延津。
陳坤書(?-1864),清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桂平人。渾號「陳斜眼」。咸豐四年(1854),為太平天國副侍衛。轉戰皖、蘇參與破江北大營十年,隨軍占安徽廣德,封求天義,投入摧毀江南大營之役。守蘇州。次年,攻寶山、鎮江,逼松江,任副掌率、後軍主將。賄封護王。同治二年(1863),戰於江陰援無錫,尋守常州次年城陷,被俘犧牲。
陳湜(?-1896),清將領。字舫仙,湖南湘鄉人。從曾國荃鎮壓太平軍,先後攻取安慶、江寧(江蘇南京)。官至山西按察使,參與鎮壓捻軍,以疏防被革職。隨左宗棠鎮壓陝甘回民軍。後復職。甲午戰爭時駐防山海關阻擊日軍,遷江西布政使。
陳啟沅(約1825-約1905),清末資本家。字芷馨,廣東南海人。初走南洋經商致富,回國後在南海簡村創辦繼昌隆繅絲廠,用機器繅絲,並不斷進行技術改革,提高生產效益。所辦絲廠為中國民族資本家經營最早的機器繅絲廠。產品行銷海外,獲利甚厚。光緒七年(1881)被清廷勒令關閉,遷廠至澳門。後回簡村繼續經營。
陳阿林,清末上海小刀會首領。即陳亞林。福建同安人。早年在上海為外國人當馬夫。後加入上海小刀會,成為福建幫首領。1853年9月,與劉麗川等在上海領導小刀會起義,被推為大明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不久改任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總理軍務,作戰英勇,身先士卒。1854年在法國侵略軍與清軍圍城時,拒絕投降,堅持戰斗。次年2月在上海突圍成功,流亡海外。後不知其終。
陳寶箴(1831-1900),清維新派。字左銘,江西義寧(江西修水)人。初以舉人辦團練,參與鎮壓太平軍。光緒二十一年(1895)任湖南巡撫,力行改革,「先後設電信,置小輪,建製造槍炮廠,又立保衛局、南學會、時務學堂。延梁啟超主湘學,湘俗大變」(《清史稿》)。又保薦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參與新政。戊戌政變後被革職。
陳虯(1851-1903),清改良派。字志三,晚號蟄廬,浙江樂清人。舉人出身。著《治平通議》,主張「欲圖自強,自在變法」。提出設議院、興製造、獎工商、開鐵路等主張。參加康有為發起的保國會,後在溫州設學堂、辦報館等。戊戌變法後被通緝,避居溫州一帶,後即一意行醫。另有《報國錄》、《蟄廬文集》、《蟄廬醫案》等。
陳熾(1855-1900),清末改良主義者。字次亮,號瑤林館主,江西瑞金人。光緒舉人。歷任戶部郎中、刑部章京、軍機處章京等職。主張學習西方,以求自強。光緒二十一年(1895)與康有為在北京組織強學會,任提調,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政體,並提出發展經濟的措施。維新失敗後,憂憤而死。著有《庸書》、《續富國策》等。
❹ 用詩經取名
舒窈。《陳風·月出》:「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舒:舒緩輕盈貌;窈糾(jiǎo)其實是連在一起的,體態窈窕貌。
2.楚楚。《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楚楚:鮮明貌。蜉蝣是一種短命的小蟲,故而此篇的基調是消沉的。
3.如雪。《曹風·蜉蝣》:「蜉蝣掘閱,麻衣如雪」。
4.薈蔚。《曹風·候人》:「薈兮蔚兮,南山朝隮」。薈蔚:雲霧彌漫貌。
5.湄。單名一個「湄」字,取自《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之湄」。雖然沒有上文中的「在水一方」有名,但它更適合取名。
6.渥丹。《秦風·終南》:「顏如渥丹,其君也哉」。渥丹:色澤紅潤貌。
7.美淑。《陳風·東門之池》:「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采苓。《唐風·采苓》:「采苓采苓,首陽之巔」。《詩經》中,「采~」形式的詞語多次出現,除此之外,還有「采蘩」、「採薇」、「采菲」、「采芑」、「采菽」等。
8.文茵。《秦風·小戎》:「文茵暢轂,駕我騏馵」。文茵:車中的虎皮坐褥。這個詞外柔內剛有木有!
9.瓊華。《齊風·著》:「尚之以瓊華乎而」。下文「瓊瑩」、「瓊英」,均形容美玉。
10.美清。《齊風·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贊美眼睛美麗清亮。東晉陶淵明有詩曰:「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
11.如英。《魏風·汾沮洳》:「美如英」,下文還有「美如玉」。如花似玉貌。
12.清猗。《魏風·伐檀》:「河水清且漣猗」。
13.素衣。《唐風·揚之水》:「素衣朱襮,從子於沃」。素衣:白色的衣服。北宋晏幾道詞曰:「素衣染盡天香,玉酒添成國色」。在《禮記》等典籍中,「素衣」也指喪服。
14.菁菁。《唐風·杕杜》:「有杕之杜,其葉箐箐」。菁菁:草木茂盛。
15.子佩。《鄭風·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佩和子衿在這里都指對方的衣飾(從而代指對方)。
16.零露。《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零露:零落的露水。然而該詞溢滿了感傷的氣息(延伸義:容易消失的事物),偶的眼前驟然浮現出小說或影視劇中那些林黛玉式的女紙...
17. 婉兮、婉如。《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婉如清揚」。婉:美麗。至於「清揚」。
18.瓊琚。《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19.陶陶。《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陶陶」。陶陶:快樂貌。
20.佩玖。《王風·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詒我佩玖」。佩玖:佩戴用的美玉。
21.靜好。《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靜好:安靜美好。胡蘭成和張愛玲結婚時,寫下:「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22.舜華、舜英。《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華...顏如舜英」。舜華、舜英都指木槿花。
23.琇瑩。《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充耳琇瑩」。琇:寶石。瑩:光亮透明。
24.巧倩、美盼。《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上文連用六個比喻,贊美衛庄公夫人的美貌,文字很美。
25.佩玉。《衛風·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26.靈雨。《鄘風·定之方中》:「靈雨既零」。靈雨:及時雨。需要指出的是,南方人分不清前後鼻音,該詞極易被念成「淋雨」,再取個「落湯雞」的外號就是順利成章的事了><
27.朝雨。《鄘風·蝃蝀》:「朝隮於西,崇朝其雨」。指早晨的雨。王維有詩曰:「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28.芃芃(音朋)。《鄘風·載馳》:「我行其野,芃芃其麥」。芃芃:草木茂盛貌。值得一提的是,該篇的作者許穆夫人是我國見於記載的第一位女詩人。
29.綠竹。《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青青」。
洵美。《邶風·靜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鄭風•叔於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30.燕婉。《邶風·新台》:「燕婉之求」。燕婉:安靜和順,也指如意郎君。字面漂亮,但這一篇《新台》主旨是諷刺衛宣公的亂倫,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
31.如雲。《鄘風·君子偕老》:「鬒發如雲,不屑髢也」。如雲:像雲一樣眾多。《鄭風•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雲」。屈原《湘夫人》:「九嶷繽兮並迎,靈之來兮如雲」。
32.蓁蓁(音真)。《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茂盛貌。
33.燕飛。《邶風·燕燕》:「燕燕於飛,差池其羽」。
34.純熙。《周頌•酌》:「時純熙矣,是用大介」。純:大。熙:光明。
35.其琛。《魯頌•泮水》:「憬彼淮夷,來獻其琛」。琛:珍寶。如外交部原部長錢其琛。
36.和鈴。《周頌•載見》:「龍旂陽陽,和鈴央央」。
37.馨寧。《周頌·載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寧」。馨:馨香;寧:安寧。
德純。《周頌·維天之命》:「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德純:品德純正。
38.駿惠。《周頌·維天之命》:「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駿﹑惠二字平列﹐皆為順之意。
39.秉文。《周頌·清廟》:「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40.振鷺。《周頌·振鷺》:」振鷺於飛,於彼西雍」。振鷺:振翅高飛的白鷺。
41.清馨。《生民之什·鳧鷖》:「爾酒既清,爾餚既馨」。
42.柔嘉。《盪之什·抑》:「敬爾威儀,無不柔嘉」。柔嘉:柔和美善。《盪之什•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
43.柔惠。《盪之什·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柔惠:柔和仁惠。
44.懿德。《盪之什·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懿德:美德。感覺這個詞兒一般都用作什麼皇太後的封號...
穆清。《盪之什·烝民》:「吉甫作誦,穆如清風」。穆清指清和之氣。
45.哲成。《盪之什·瞻卬》:「哲夫成城」。
46.思齊。《文王之什·思齊》:「思齊大任,文王之母」。這里「齊」字其實讀「zhāi」,通「齋」,端莊貌。《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從而衍生出成語「見賢思齊」,這里就讀「qí」了。
47.徽音。《文王之什·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徽音:美譽。
48.靜嘉。《生民之什·既醉》:「其告維何?籩豆靜嘉」。靜嘉:潔凈美好。
49.鷹揚。《文王之什·大明》:「維師尚父,時維鷹揚」。鷹揚:猶言鷹之飛揚,威武貌。《後漢書•劉陶傳》:「鷹揚天下」。
50.玉瓚。《文王之什•旱麓》:「瑟彼玉瓚,黃流在中」,玉瓚:天子祭祀時用的酒器。
51.維楨。《大雅·文王之什·文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維:維系;楨:支柱,棟梁。後文《周頌·維清》中還有「維周之禎」,禎是吉祥的意思。
52.緝熙。《文王之什·文王》:「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緝熙:光明。《文心雕龍•時序》曰:「並文明自天,緝熙景祚」
53.思柔。《甫田之什·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在這里,思是助詞,柔指柔和。形容美酒溫和。
54.雅南。《谷風之什·鼓鍾》:「以雅以南,以龠不僭」。雅和南均指音樂,且相當於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里演奏的那種高雅音樂。
55.苾芬。《谷風之什·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飲食」。苾芬:芬芳。又如《谷風之什•信南山》:「是烝是享,苾苾芬芬」。
56.溱溱(音真)。《鴻雁之什·無羊》:「旐維旟矣,室家溱溱」。和國風篇第一個詞條「蓁蓁」是一樣的意思,表眾多。五行缺水的話可以用「溱」。此字多音,也讀秦。
57.嘉卉。《谷風之什·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嘉卉:美麗的草木。是個帶著青草氣息的名字,小清新啊。
58.駿德。《節南山之什·雨無正》:「浩浩昊天,不駿其德」,駿德:猶言美好的品德。
59.翰飛。《節南山之什•小宛》:「宛彼鳴鳩,翰飛戾天」。翰飛:高飛。
金玉。《鴻雁之什·白駒》:「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金玉:比喻珍貴和美好。這里用作動詞,指珍惜。
60.攸寧。《鴻雁之什·斯干》:「君子攸寧」。
61.英英。《魚藻之什·白華》:「英英白雲,露彼菅茅」。英英:輕盈明亮貌。在其它語境中,也可指傑出、有才、美好等。
62.令儀。《南有嘉魚之什·湛露》:「豈弟君子,莫不令儀」。令儀:優雅的風度。
63.燕綏。《南有嘉魚之什·南有嘉魚》:「君子有酒,嘉賓式燕綏之」。燕:即「宴」,這里指宴請,描述席間的景象;綏:安寧。後文還有「燕笑」、「燕喜」等。
64.霏霏。《鹿鳴之什·採薇》:「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後文還有:「雨雪雰雰」)。霏霏:雪花紛飛貌。
65.依依。《鹿鳴之什·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依依:柳枝隨風飄搖。在其它語境中也形容不舍。
❺ 百家姓中陳姓的背後有哪些故事
百家姓之陳姓:
周武王建立周朝,找到叫胡公滿的人,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陳國。因為胡公滿是舜帝的後代。胡公滿在陳國供祀先祖舜帝,他的子孫們後來都以國為姓,都姓陳。現在陳姓人口也很多,並分布很廣。
陳姓先人還有如:
[陳壽]晉朝人,著名史學家。做的官,職稱叫著作郎,他寫了《三國志》。後來的《三國演義》長篇章回小說,就參考他的史書《三國志》寫成。
[陳元光]唐朝人,在漳州成大業,後世尊他為「開漳聖王」台灣的漳州陳姓人蓋陳王廟來祀他。
[陳亮]宋朝大狀元,極有才氣,議論切合實際,說「義利雙行」,意思道義和利益都是做事的根本。
❻ 姓陳的名人
陳姓名人:
陳嘉捷 陳嘉庚
陳躍東
陳佩思
陳圓圓
陳阿林
陳 安
陳霸先
陳邦瞻
陳 東 陳伯之
陳 常
陳 忱
陳 誠
陳 寵 陳得才
陳 登
陳 第
陳吊眼
陳 東
陳嘉捷 陳嘉庚
陳 鐸
陳道復 陳寶箴
陳碧娘
陳秉鈞
陳 淳
陳 建
陳介祺
陳居中
陳洪綬 陳 蕃
陳方瀛
陳 奐 陳恭尹
陳沆(hang)
陳宏謀
陳 鴻
陳鴻壽
陳化成
陳 潢
陳繼儒
陳 亮
陳 亮
陳 開 陳 立
陳連升
陳坤書 陳 琳
陳名夏
陳明遇 陳明智
陳木金 陳 棱
陳 澧(li)
陳彭年
陳 平
陳其淵
陳啟沅
陳喬樅 陳慶之
陳 確
陳人傑
陳 森
陳 勝 陳師道
陳實功
陳 寔
陳摶(tuan) 陳 湜
陳世珍
陳 壽
陳壽祺 陳叔寶
陳碩真
陳 湯
陳 陶
陳維崧
陳文述
陳獻章
陳修園
陳煦元
陳玄禮 陳禕(yi)
陳宜中
陳義華
陳永福
陳振孫
陳自明 陳永華
陳友諒
陳 余
陳與郊
陳 遵 陳與義
陳玉成
陳豫鍾
陳圓圓
陳貞慧 陳芝伯
陳竹坪
陳子昂
陳子敬
陳子龍
陳硅
陳納德
陳立夫 陳果夫
陳湯
陳琳
陳宮
❼ 姓陳的大名人有哪些,十五個
陳琳陳叔寶陳子昂陳陶陳獨秀陳白塵- 戲劇家 陳炳兆- 物理冶金和金屬材料學家陳景潤陳果夫陳立夫陳聯壽陳乃光陳平陳紹禹陳勝陳挺陳寶箴
❽ 廣德烈士的名字
2016年8月1日建軍節,西沙海戰烈士陵園的紀念碑前,庄嚴肅立著海軍官兵代表、西沙海戰老戰士代表及烈士親屬等200餘人,出席新修烈士陵園的落成儀式。
這個烈士陵園位於海南省三沙市琛航島上的西沙海戰烈士陵園全稱為「永樂群島自衛反擊作戰烈士陵園」,也是我國最南端的烈士陵園。
也許你知道該陵園是為紀念在1974年西沙海戰中犧牲的18位烈士而建,但你未必知道,這18塊紀念烈士的石砌銘碑中,有那麼一塊,刻著一位廣德人的名字。
這是為紀念於1974年1月19日在西沙永樂群島自衛反擊作戰犧牲的海軍南海艦隊馮松柏、周錫通、曾端陽、王成芳、姜廣有、王再雄、林漢超、文金雲、黃有春、李開友、郭順福、郭玉東、楊松林、羅華勝、周友芳、曾明貴、石造、何德金等18位英烈而建。
這18塊紀念烈士的石砌銘碑中,有那麼一塊,刻著一位廣德人的名字,他就是黃有春烈士,來自於安徽省廣德縣桃州鎮,1952年3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共青團員,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四三三部隊389艦主機兵。在這次西沙自衛反擊戰中,他在主機艙被大火圍困,壯烈犧牲。在生命結束的那一刻,他還只是個20歲出頭的未婚青年,入伍才一年,就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黃有春寄回的家信
黃有春讀書時不僅課業優秀,還懂得兼顧家庭,從10歲開始,就和二哥一起辛苦地拖板車、做小工。 黃有春通過檢驗穿上軍裝的第二天,偏偏接到了被分配到當時的廣播站工作的通知,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放棄了那麼好的工作推薦,去當了兵,後來得知南海局勢緊張,他自願申請的上前線,那那次戰斗中黃有春是在緊急封艙中壯烈犧牲的。
▲黃有春榮獲的三等功獎章
回顧40多年前那場西沙海戰,總能讓人長嘆不已,那是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對外海上用兵作戰,至今仍影響深遠。今天,我們活著的人不要遺忘那些為國家犧牲的烈士,銘記他們的功績;今天,我們也應該記住有位戰士名叫黃有春,他是我們廣德人,更是我們共同的英雄!
❾ 陳姓的名人
1、陳潢。
陳潢(1637—1688),字天一,一作天裔,號省齋。秀水(今浙江嘉興)人。一說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治河名臣。自幼不喜八股文章,年輕時攻讀農田水利書籍,並到寧夏、河套等地實地考察,精研治理黃河之學。
2、陳廷敬。
陳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字子端,號說岩,晚號午亭,山西澤州府陽城(今山西晉城市陽城縣)人,清代大臣、學者。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加上「廷」字,改為廷敬。
3、陳宏謀。
陳宏謀(1696年—1771年), 中國清朝中期政治人物。字汝咨,曾用名弘謀,因避乾隆帝「弘歷」之名諱而改名宏謀。臨桂(今廣西桂林)人。
雍正進士歷官布政使、巡撫、總督,至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在外任三十餘年,任經十二行省,官歷二十一職,所至頗有政績,得乾隆帝信任。革新雲南銅政,興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經理天津、河南、江西、南河等處水利,疏河築堤,修圩建閘。
先後兩次請禁洞庭湖濱私築堤垸,與水爭地。治學以薛瑄、高攀龍為宗,為政計遠大。輯有《五種遺規》。乾隆三十六年卒。謚文恭。
4、陳連升。
陳連升(1775—1841年1月7日),又名連陲,原籍湖北鶴峰縣,寄居恩施,土家族,出身行伍,久歷川楚戍行之老將,愛國將領。
1838年擢增城營參將,1839年被林則徐選調,指揮官兵連續六次打退了英軍的襲擊和反撲,後調守沙角炮台的重任;1840年6月,親率戰船五艘,圍殲進犯的英軍。
次年1月,英軍向大角、沙角炮台發起襲擊,陳連升指揮守軍同數倍於己的侵略軍力戰,在後援無望,敵軍迫近的危急關頭,陳連升仍率部激戰,拼殺而死;其坐騎被擄至香港,不食而死,被譽「節馬」。
5、陳開。
陳開(1822年-1861年)清代廣東天地會首領。佛山(今佛山市三水區)人。水手出身。曾在佛山發動紅巾軍起義。1856年秋,陳開在軍事勝利的基礎上,正式建立政權,國號大成,年號洪德。以潯州府為都城,改稱秀京。陳開稱鎮南王。後被清廷軍擊敗被俘而死。
❿ 你聽過最好聽的劍名
仙俠小說一般副主角的武器是神器,聽起來很牛B的那種;主角的劍一般都是無意中得到的看著很土,可是又很有背景的那種,就叫"土"劍吧!
個人感覺主角一出來就拿著把天下無雙的劍到處砍很沒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