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姓陳男孩子8月初二生起什麼名字好
陳王八,老婆好不好?韓鵬
2. 我家男寶寶姓陳,2012年5月30曰2點30分出生,要耶一個有土字旁的名字 謝謝!
姓名:陳垚龍 五行分別是:火土火 筆畫分別是:16 9 16 總評數理得分:85 分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分別:17(金) 25(土) 25(土) 41(木) 17(金) 供參考
3. 誰幫我改名字
陳睿亮 (睿智;學識淵博)
陳文亮 (弘揚;文:文學家)
陳瀚亮 (擁有廣大的學問)
陳澤亮 (恩惠)
4. 誰知道有種唐朝的琴 只有一根線 左邊還有根豎著的棍兒 這叫啥了 能附張圖片嗎謝啦!!!
獨弦匏琴
京族獨弦琴研究
在廣西眾多民族中,有一個與越南主體民族為同一屬系的民族——京族。作為一個只有不到兩萬人的少數民族,京族有著極其獨特的音樂文化。
在中國大陸,京族是廣西特有少數民族,主要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東興市江平鎮巫頭、山心、尾三座海島上,因此這三座海島又被稱為「京族三島」。因東興市與越南接壤,故而這一地區一直是兩國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京族是一個以漁業為主要生存方式的少數民族,據史料記載,公元十六世紀,一些越南人因追捕魚群來到中國境內的這三座小島上定居,這些越南人在中國被稱為京族。
「獨弦琴」是京族民間樂器中最具特色的代表,在京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京族的傳統節日「哈節」中有它婉轉低回的聲音,京族青年表達愛意的對歌中有它千回百轉的曲調。獨弦琴因其音色與京族語言的極其相似性,使它深受京族人民的喜愛,它集中體現了京族人民的音樂審美觀念與民族文化內涵。因此,本文將「獨弦琴」及「獨弦琴音樂」,以及「獨弦琴」在中國大陸目前的發展現狀作為考察、研究、論證的重點。
一、京族文化歷史概況
京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被稱為「越族」,這與越南對其本國內的主體民族「越族」的稱謂相同。1958年5月建立東興各族自治縣時,根據其歷史、語言、文化特點、生活習俗和本民族的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意為「心向北京」。
京族現約有人口18915人,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東興市,主要分布在東興市江平鎮的巫頭、山心、尾三個海島上,俗稱「京族三島」。根據2001年末統計,東興市境內現有京族人口13429人,約佔全國京族人口的70%。東興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的市轄縣級市,為全國14個邊境口岸開放城市之一,與越南芒街接壤。京族三島地區屬中國沿海粵方言區,加之長期與漢族雜居生活,現在已經漢化,日常用語使用白話(粵語)。但在如哈節等祭祀活動中,儀式的司文在念白時是要使用京語的,即越南語,但已有所不同。
京族作為一個外來民族,從越南遷來中國境內已有400多年的歷史。400年來在與漢族人民共同生產生活的逐漸融合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歷史與文化。據京族三島(指巫頭、山心、尾三個海島)所保存的文物史料中記載,1953見於尾發現的鄉約中提到:
「……承先祖父洪順三年貫在塗山漂流出到……居鄉邑,壹社二村,各有亭祠前……券例各各有言置……分說明……理宜循集且亭祠奉事列位香火前少後……不便馴至嗣德貳拾捌年季夏節具祭……旬為此會合再立新約券便各各事神永為恆……」
文中提到的「洪順」為越南黎襄翼帝的年號,洪順三年即中國明武宗德六年(公元1511年);「嗣德」為越南阮羽宗的年號,嗣德貳拾捌年即中國清朝德宗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由此可見京族遷來三島,最早為1511年,當時(公元1511年以前的二、三十年到1511年),正是越南戰亂頻仍時期;此後的400年間,越南依舊戰亂不斷,先後遭法、日帝國主義侵略,淪為殖民地,人民陷於十分苦難的境地,直到1945年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54年才完全結束法國的殖民統治。在這樣的歷史境遇下,越南人民在捕魚中漂流到三島,發現這里是個好漁場,便遷徙定居於此。據二十世紀50年代調查,京族人遷來三島的時間,早則13代,多數為8代、9代,最晚的為2代。
二、 獨弦琴的歷史源流
筆者於2005年2月、9月和2006年5月三個時間段里,多次前往京族三島采風,有幸采訪到了目前中國僅有的幾位演奏獨弦琴的代表人物——何紹、王能、陳坤鵬、蘇春發和蘇海珍等人,並從對他們的采訪中了解到有關獨弦琴的歷史源流和脈絡。
一、中國起源說
何紹是中國獨弦琴目前所能采訪到最為年長的演奏者,他是中國獨弦琴所能追查到的最早源頭的演奏者——蘇善輝[15]的學生。何紹從1960年正式拜師學習開始,就一直潛心研究獨弦琴的演奏方法以及歷史脈絡,是國內首位研究獨弦琴起源的人。就筆者查閱各種資料時發現,目前國內所有關於獨弦琴的研究論文,凡是提及歷史源流問題的,都引用了何紹的觀點,他認為:
「雖然現在獨弦琴在越南是象徵越南國樂的代表性樂器,但是,越南在古代是中國的屬國,所以獨弦琴也應該是由中國傳入越南的,而且獨弦琴早已於晉代或晉代以前就存在於中國了。」
何紹認為獨弦琴母胎為「圓形管狀琴」,有何紹所撰寫的《中國獨弦琴演奏法教程》中有如下結論:
(一)我國晉代就已有「一弦琴」,至宋代也仍有,但其形制,至今卻不詳。
(二)唐德宗時,我國曾傳進了驃國的「獨弦匏琴」(龍首獨琴)。
(三)我國明代的嘉靖年間(1511年)京族人所帶回中土的即「匏琴」。
就獨弦琴是越南先有,還是中國先有,何紹也提出了如下證據:
(一)越南文化、文字以及語言都受到中國的巨大影響,其「喃字」就是根據漢字所創造的。因此「匏琴傳入越南,也就不是不可能的事,實際上恐怕也正是如此。」
(二)關於「獨弦琴」的名稱,越南文中記為「?àn ??c Huyên」或「?àn b?u」前者讀起來其音與廣東方言相近。後者?àn是越南語「琴」的意思,b?u是「匏」字的漢語直譯。「由此可見『匏琴』原屬從中國傳過去的一種樂器」。
(三)從越南人所演奏的傳統「獨弦匏琴」樂曲來看:早在五六十年代,越南早期登上世界文藝舞台的獨弦匏琴演奏家——孟勝(第二十四屆青年聯歡節金質獎章獲得者)他演奏了一首名為「中音葫蘆獨弦琴古曲《沙漠》」越南本無沙漠,而卻有題為《沙漠》的獨弦匏琴古曲,更使人奇怪的是,在這首古曲中,竟然通篇灌注著我國「羽調式」,與蒙古馬頭琴之風韻,這不能不令人懷疑,它本來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四)移居我國的京族人民,帶回一首祖傳的「獨弦匏琴」古曲,題目竟然源出我國典故的《高山流水》,而且這首《高山流水》的主音是「5」,屬於我國民族調式「徵調式」,這又說明它也源出於中國。
二、民族歸屬說
對於獨弦琴究竟從何處而來,王能與何紹的觀點略有不同,他認為:
「獨弦琴是越南的民族樂器,而京族是從越南遷入中國的,所以獨弦琴在中國的出現,必然也是京族人帶入中國的。……
獨弦琴最早是為民間演唱民歌時伴奏的樂器,之後獨弦琴自身得到了發展,一代代流傳下來。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說,我們就應該尊重獨弦琴的歷史,把它和京族看成一個整體。……」
當了解到以上幾種有關獨弦琴的歷史起源說法時,筆者則認為:何紹的「中國起源說」有大量史料證明中國在晉代以前就有「一弦琴」的記載,但「一弦琴」是不是獨弦琴,「圓形管狀琴」究竟形制如何,以及驃國向唐朝所獻的「獨弦匏琴」又是什麼樣子,筆者查詢了大量提到「一弦琴」的古籍史料,如《新唐書》、《拾遺錄》、《唐會要》和《三才圖繪》等,雖然發現文字記錄與何紹所引基本一致,但是何紹在其論文中描繪的「圓形管狀琴」的圖形卻無從尋覓。同時筆者發現其它很多關於獨弦琴的論文、介紹,雖都是以何紹的研究成果為藍本,使用相同的史料,但是卻常常斷章取義,曲解了史料的原意。故筆者將上海中華書局出版於1921年的《新唐書》原文中涉及「獨弦匏琴」的文字,將文字抄寫並加以標點句逗,現呈現如下:
「大匏琴」為「覆以半匏,皆彩畫之,上加銅甌。以竹為琴,作虺文橫其上,長三尺餘,頭曲如拱,長二寸,以絛系腹,穿甌及匏本,可受二升。」且「大弦應太蔟,次弦應姑洗。」
「獨弦匏琴」為「以班竹為之,不加飾,刻木為虺首;張弦無軫,以弦系頂,有四柱如龜茲琵琶,弦應太蔟。」
「小匏琴」為「形如大匏琴,長二尺;大弦應南呂,次應應鍾。」
而很多文章卻常常將「大匏琴」前面的主題句「有大匏琴二」,和後面的關鍵詞「大弦應太蔟,次弦應姑洗。」截去,引起讀者嚴重誤會,以為「大匏琴」就是「獨弦匏琴」的錯覺,明明「大匏琴」與「小匏琴」都是有兩根弦的,被一些作者那麼一寫,卻都成了一弦的「獨弦匏琴」了。
另外有一點筆者也需在此點明,何紹引用的「龍首獨琴……一弦而五音備,象王一德以蓄萬邦也。」原文如下:
……凡曲名十有二一曰《佛印》驃雲《沒馱彌》國人及天竺歌以事王也二曰《贊娑羅花》驃雲《嚨莽第》國人以花為衣服能凈其身也……六曰《龍首獨琴》驃雲《彌思彌》此一弦而五音備象王一德以畜萬邦也……十二曰《滌煩》亦白《笙舞》驃雲《扈那》謂時滌煩暋以此適情也……
可見《龍首獨琴》實為驃國進獻的一首樂曲曲名,且驃國發音為「彌思彌」,而並非一段對「獨弦匏琴」形制如何的文字描述。雖然此曲很有可能就是為「獨弦匏琴」而譜,演奏的內容也可能表現了「獨弦匏琴」的特點,但首先應當明確它是作為一首樂曲曲名出現的。
三、獨弦琴的形制變化
(一)、竹製獨弦琴
竹製獨弦琴用長120厘米的毛竹筒製作,順紋劈去2/5,劈面朝下,琴左端插一竹製搖桿,搖桿上端向左彎曲,呈弓狀,下端套一小葫蘆匏,做擴音用。琴首設方形出音孔。
隨著時間的遷移,竹製獨弦琴得到一定的改良。據王能介紹,八十年代,何紹曾用留聲機的探針做獨弦琴的拾音器,然後用磁鐵線圈原理進行擴音。後來廣西區歌舞團的韋京宇又採用電話聽筒用來擴音。現在的獨弦琴琴身與原來相同,但是採用了內置拾音器,連接音箱,使聲音放大。
獨弦琴弦軸採用木製或用金屬軸,橫置琴首外。從琴右端張一金屬弦穿過葫蘆匏繫於搖桿上。演奏時,多將琴橫置於桌子、架子或雙腿上,或將琴尾置於腿上,琴頭放置於地面或架子上,右手持挑棒或竹簽彈奏,外側掌邊輕輕觸及琴弦。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何紹根據竹製獨弦琴的特點,保存其竹製外形,製作了「京族多功能獨弦匏琴」。並且把用竹簽彈奏改為指套彈奏,小指第一關節切弦。這種獨弦琴使用牛角做搖桿,去掉葫蘆匏,琴弦直接系於搖桿上,外接音箱。琴面上像古琴那樣標出了泛音位置,並在琴面增設木製指板,類似吉它,共十六的品位,演奏時用指套上的金屬塊壓住琴弦,與品位接觸,奏出實音,這種演奏方法豐富了獨弦琴的音色與表現力。此琴獲得1993年文化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二)、木製箱式獨弦琴
中國傳統的獨弦琴跟越南形制相同,為木製箱式獨弦琴。其琴體呈長方盒形,全長105厘米,右端較大為琴首,寬12厘米、高8厘米;左端較小為琴尾,寬9厘米,高6.5厘米。琴框用紅木,且用貝雕裝飾面板,底板用桐木製作。琴首設方形出音孔,內置拾音器,需外接音箱,使聲音放大。弦軸木製或用金屬軸,橫置琴首外。琴尾設牛角搖桿,插於琴尾,下端套一小葫蘆匏,做擴音用。從琴首張一金屬弦穿過葫蘆匏繫於搖桿上。演奏時,多將琴橫置於桌子、架子或雙腿上,或將琴尾置於腿上,右手持竹簽撥奏,右手外側掌邊輕輕切琴提取泛音。
越南木製箱式獨弦琴――此琴為筆者所有
(三)、琴身與電聲放大輸出部分一體化的獨弦琴
廣西藝術學院教師陳坤鵬在學習獨弦琴的過程中,發現獨弦琴用作擴音的「電聲放大輸出部分」(即音箱和功放部分),都置於琴體外,這給搬動與演奏造成了極大的不便,於是產生了將音箱和功放置於琴身內的想法。經過不斷實驗, 2005年4月,陳坤鵬的「琴身與電聲放大輸出部分一體化獨弦琴」榮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琴身與電聲放大輸出部分一體化獨弦琴使用紅木製作琴身,去掉葫蘆匏,搖桿可拆卸,改變了獨弦琴外形不規整,不宜攜帶的問題。琴尾處有一掛弦小扣,防止搖桿拆下後,弦因失去張力發生曲折。音箱內置於琴首處,揚聲器沖向地面,琴聲音色優美,餘音更加悠長,更符合獨弦琴少彈多搖的特性。
四、民間演奏家
在多次實地考查過程中,筆者有幸采訪到多位獨弦琴的民間樂師及藝人,使筆者受益頗豐。在這些樂帥中,數何紹與王能二人資歷最深,從對他們的訪中不但學習到幾種不同的獨弦琴演奏方法,也收集到多首獨弦琴樂曲。現將他們的相關情況介紹如下:
何紹,男,瑤族,祖籍廣西那梁,出生於1944年,現年62歲,退休,現居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防城區農業局。十六歲時因演奏竹笛被收進東興民族藝術團(東興各族自治縣文工團),1960年被派到京族三島學習獨弦琴,師從蘇善輝。
過去由於獨弦琴演奏採用的是竹簽撥奏的方式,節奏緩慢音調低沉,很難為大多數人所喜愛,為了讓獨弦琴能夠流傳下去,也為了讓更多的人喜歡獨弦琴,何紹認為傳統的獨弦琴也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有所改進,於是他改革獨弦琴的彈奏方法,使用自製的指套戴在右手食指上,向外彈弦,右手小指切弦,左手中指挽桿,使獨弦琴的演奏技巧又向前發展了一步。
何紹潛心研究獨弦琴四十餘年,根據京族民間歌曲曲調創作了大量獨弦琴獨奏樂曲,如《拜月》《京海琴韻》等。自行研製的「京族多功能獨弦匏琴」1993年榮獲文化科技進步三等獎。為了增強獨弦琴的表現力,他特地跟在文工團工作的兒子何榮軍探討用計算機為獨弦琴做起了MIDI伴奏。目前教授學生約二十餘人。
在演奏技法方面,何紹採用的是左手「中指挽桿」法。這種演奏技法是在原先的「拳(全)握式」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他改變了過去的那種左手整個握住搖桿的彈法,但又保留了左手相對搖桿的固定性。左手採用中指扣住搖桿,握桿位置低。這種方法使左手的控桿位置固定,便於音準的控制,能靈活控制裝飾音。
王能,男,漢族,祖籍廣西防城,出生於1947年,現年59歲,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廣西二級作曲家。師從蘇善輝。堅持傳統,使用竹片向內撥弦,用右手手掌切弦,左手三四指挽桿。
王能學習了越南的風格,使用了一種較為放鬆的「靈活控桿」法,用左手中指與無名指扣住搖桿,左手可以上下走動靈活搖桿,握桿位置較高,在搖桿的中部以上,這種方法使得左手解放得自然一些。對於京族音樂中常常出現的長的拖音,這種左手演奏法使得裝飾音的表現富有張力,更加豐滿,便於演奏者的感情發揮,有一定的舞台表演效果,感染力較強。但由於左手位置的不固定性,增加了演奏者對獨弦琴音準控制的難度,提高了對演奏者演奏基本功的要求。
王能還自編《獨弦琴演奏教程》,創作了《京島情》,《京家阿伯採珠樂》《思鄉曲》等獨弦琴獨奏樂曲。2004年以獨弦琴獨奏榮獲全國第十三屆「群星獎」金獎。
此外,還有一些年輕演奏家們也活躍在獨弦琴的演奏舞台上,他們是蘇海珍、陳坤鵬、蘇春發、等。他們有的專門前往越南學習獨弦琴的演奏技術,有的潛心研究獨弦琴形制的革新,有的則從事獨弦琴的傳承,並創作了大量的獨弦琴演奏曲目,用以增強獨弦琴的獨特的音色魅力。
第六節 現存曲目
京族目前最為古老的曲目是《高山流水》。一些書中提到的《騎馬》、《賭博》等樂,更無曲譜流存。其它十分流行的曲目有《過橋風吹》、《穿針引線》等,都為越南民歌改編,這些民歌在流傳過程中,本身已經與越南本地同名樂曲有所不同了,所以改編成樂曲之後也有所差別。還有一些短小的曲子,人們都會彈,一聽都知道是越南的曲調,但是卻說不上名字。筆者此次采風聽到了如下樂曲:
樂師姓名
傳統曲目
創作曲目
何紹
《風吹過橋》 《拜月》《京海琴韻》《採珠謠》
王能
《LY CHIEU CHIEU》《過橋風吹》《穿針引線》《高山流水》 《京島情》《思鄉曲》
《大海情深》
蘇春發 《喝水不忘挖井人》《打魚歸來》《人民炮兵》
陳坤鵬 《風吹過橋》《船夫謠》 《敖包相會》(改編)《小河淌水》(改編)《思念》(改編)
蘇海珍 《棕櫚樹(Rang tr?m b?u)》《過橋風吹》獨弦琴彈唱《問月歌》 《春天舞曲(W? khúc mùa sun)》
結 語
筆者通過實地考察與專訪了解到,獨弦琴在中國實際上正處於一個蓬勃發展的狀態之中。何紹、王能、陳坤鵬、蘇春發四位樂師都在教授學生,進行著文化的傳承,並且都為獨弦琴編寫了專門的教材;年輕的演奏者們通過舞台這個媒介也使京族的獨弦琴越來越為人們所了解與認識。此次調查達到了以下幾個目的:
一、對中國大陸獨弦琴現今的師承狀況做了細致的梳理。
通過調查,筆者發現雖然目前所幾位采訪到的樂師風格各異,但從他們的師承關繫上來說,其實是師出同門——都是直接或間接由蘇善輝處習得琴藝,然後通過教學與演出實踐,各自創新發展,最終形成新的風格。如何紹的戴指套「中指挽桿法」,王能的竹簽「靈活控桿法」。如果說在蘇善輝的時代,中國京族的獨弦琴風格與越南是一脈相承的話,那麼現今的獨弦琴在中國則有了它獨特的風格,與越南的演奏方法已大大不同了,已真正成為了京族獨特的音樂的突出代表。
另外目前專門學習獨弦琴演奏的人數也在日益壯大。何紹教授的學生約有二十餘人,王能教授學生八十餘人,陳坤鵬在廣西藝術學院為二胡、古箏專業的學生開辟獨弦琴第二專業,約帶有學生二十餘人。加上一些獨弦琴音樂的愛好者,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大陸學習獨弦琴演奏的人數約有一百五十人左右。
二、對中國獨弦琴研究史料的引用做了追根溯源工作。
筆者切實翻查史料,與多篇有關獨弦琴學術論文中的引文進行對照,進行了勘誤,將《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南蠻下》中究竟對「獨弦匏琴」做了怎麼樣的文字描述真實呈現出來,使學者們對史料能有自己准確的把握。
三、對獨弦琴最新的形制變化做了明確的闡述。
經過原始的竹製獨弦琴,到木製獨弦琴,目前獨弦琴已經出現將葫蘆匏去掉並帶有指板的竹製獨弦琴,還有音箱內置,可方便拆卸的「琴身與電聲放大輸出部分一體化獨弦琴」,以及外形仿《新唐書》中描述的樂曲《龍首獨琴》而製作的「龍首獨弦琴」。本文對這幾種獨弦琴的形制、發音原理都做了較為全面的整理與描述。
四、對中國獨弦琴的教材、樂曲做了較為全面的整理。
目前獨弦琴教材主要有已經正式出版的陳坤鵬的《獨弦琴教程》和李平的《獨弦琴演奏速成》。這兩本書,尤其是前者,將目前獨弦琴的曲目,包括京族傳統民歌改編的、新近創作的、以及可用獨弦琴演奏的中國樂曲都涵蓋在內。何紹與王能則使用自編的獨弦琴教材進行教學,他們在教材中主要使用京族傳統樂曲與自己創作的作品。
正式出版的獨弦琴音像光碟,有由中國唱片廣州公司出版於2005年7月出版的獨弦琴專輯《獨弦琴 海韻魅影·蘇海珍》和由廣東音像出版社出版於2005年月12月的《國樂天香——陳坤鵬獨弦琴演奏專輯》兩種。前者多為創作曲目,音響配器方面採用電子音樂進行編創,突出表現了獨弦琴音色上縹緲、悠長的特點;後者是一張民樂專輯,為獨弦琴演奏的多首中國傳統民歌,在獨弦琴音色的錄制上保持了其朴實、清純的本質。
雖然目前在獨弦琴的歷史源流上還存在著很多不明之處,但不管是由中國傳出,還是由越南帶來,獨弦琴作為京族的標志性樂器,使這個民族有著獨特的魅力。在越南有這樣一種說法:Làm th?n con gái ch? nghe ?àn b?u。姑娘不能聽獨弦琴,因為獨弦琴太動聽了,琴聲能撥動姑娘的心弦,會把姑娘的魂勾走。獨弦琴那纏綿、婉轉的琴聲已經使越來越多的人為之著迷。
參考文獻:
[1]《唐會要》 江蘇書局 清光緒10年(1884年)
[2]《新唐書》 上海 中華書局 民國間1921年
[3]《京族簡史》《京族簡史》編寫組 廣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3月第一次印刷
[4]《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 袁炳晶 毛繼增主編 新世界出版社1986年第一次印刷
[5]《獨弦匏琴源流考辨》 陳駒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6 年第01 期
[6]《廣西京族社會歷史調查》 廣西壯族自治區編輯組 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月12月第一次印刷
[7]《防城各族自治縣概況》 《防城各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 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1988年11月第1次印刷
[8]《少數民族樂器考》 楊秀昭 盧克剛 何洪 葉菁 灕江出版社1989年3月第一次印刷
[9]《京族》 韓肇明著 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一次印刷
[10]《京族風俗志》 符達升 過竹主編 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次印刷
[11]《防城縣志》 防城縣志編纂委員會 廣西民族出版社, 1993年12第一次印刷
[12]《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西卷》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中國編輯委員會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西編輯委員會 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5年5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13]《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大辭典:中南、東南地區卷》 鐵木爾·達瓦買提主編 民族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次印刷
[14]《中國少數民族史話》 宋全主編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次印刷
[15]《東亞樂器考》 日 林謙三 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年2月北京第1版 1999年8 月北京第3次印刷
[16]《中國音樂文化大觀》蔣青 管建華 錢茸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月1月第一次印刷
[17]《中華樂器大典》 樂聲主編 民族出版社2002年月9月第一次印刷
[18]《獨弦琴教程》 陳坤鵬 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
[19]《京族——廣西東興市山心村調查》 馬居里 陳家柳主編 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第一次印刷
[20]《唐代驃國獻樂考》 許序雅 李曉亮 《雲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21]《中國獨弦匏琴演奏法教程》 何紹 手抄本
[22]《獨弦琴演奏教程》 王能 復印本
[23]《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al Instrument》 Stanley Sadie 3 vols. London: Macmillian1984.
[24]《Les Instrument De musique》 Editions seuil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