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這個姓的祖先叫什麼
劉氏的來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3、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
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
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劉
劉姓是贛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資料可查最早南遷到贛南的漢姓大姓氏。至於劉姓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晉襄公死後,其兒子夷皋還小,大臣們都主張立晉襄公的弟弟公子雍為晉君。於是執政大臣趙眉派人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晉襄公的夫人繆贏知道此事後,天天抱著太子夷皋去宗廟里哭鬧。趙眉等人被她鬧得沒辦法,只好立小孩為晉君。這時公子雍已經由秦軍護送來到邊境,趙盾就親率晉軍去阻擋。秦人一見趙盾出爾反爾,非常惱火,雙方在令孤一帶交戰起來。秦軍准備不足,打了敗仗。而由趙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會也只好留在秦國。其後裔也就成為了劉氏-----意思是有「留」成劉姓。
==================================
劉姓為古帝堯的後裔之姓。堯姓祁,傳說堯的後裔祁劉累為夏養龍,因飼養不善,死了一條母龍,他怕夏帝懲罰,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孫就以劉為姓,這是中國最早的劉姓。劉累後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為杜伯,杜伯兒子的曾孫士會因國內動亂逃到秦國,士會後來又回到國內,但有兒子留在秦國,留在秦國的後裔恢復劉姓,居住在今陝西一帶。西漢時,劉邦賜劉姓與一些少數民族和項伯之族,後劉邦與匈奴結親,將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習慣,所以匈奴人有許多均姓劉。由於漢朝的強盛,劉姓人口也隨之極大的發展起來,早期劉姓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晉朝開始劉姓遷往福建,約在唐朝時遷往兩廣。在中國歷史上,劉姓稱王稱帝者多達66人,先後建立有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後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政權,共歷時650多年,是中國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劉姓掌握政權時間久,享有特權,是人口能夠得到大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劉姓涌現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賓客數千人編寫《淮南子》,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劉歆父子,為中國目錄學之祖,還有訓詁學家劉熙;東漢有書法家劉德升;三國時魏有哲學家劉劭;魏晉時有數學家劉徽;西晉有將領、詩人劉琨,及「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東晉勇將劉牢之;南北朝時劉姓多文人,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其著有《文心雕龍》,學者、文學家劉峻;隋代,有經學家劉炫、劉焯,農民起義領袖劉元進;唐代理財家劉晏,史學家劉知幾,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詩人劉長卿,散文家劉蛻;北宋史學家劉恕;南宋有詞人劉過,畫家劉松年;金國有文學家劉迎;元代有學者劉因,紅巾軍首領劉福通;明清時代劉姓有許多人奮起反抗封建壓迫,如劉通、劉六、劉七等等,此外,畫家劉鈺,詩人劉體仁,小說家劉鶚;現代有詩人劉大白,文學家、語言學家劉半農,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志丹,共產黨員劉胡蘭等等。劉姓約占漢族人口百分之五點四,超過6000萬,是中國第四大姓。
2. 「劉」字在古代有復姓嗎
「劉」字在古代有復姓,如公劉 、劉王、劉付 劉譚、劉王柳下、 劉文 、劉龔等。
我國現存的復姓有81個,其中沒有關於劉的復姓,具體如下:
歐陽、太史、端木、上官、司馬、東方、獨孤、南宮、萬俟、聞人、夏侯、諸葛、尉遲、公羊、赫連、澹臺、皇甫、宗政、濮陽、公冶、太叔、申屠、公孫、慕容、仲孫、鍾離、長孫、宇文、司徒、鮮於、司空、閭丘、子車、亓官、司寇、巫馬、公西、顓孫、壤駟、公良、漆雕、樂正、宰父、
穀梁、拓跋、夾谷、軒轅、令狐、段干、百里、呼延、東郭、南門、羊舌、微生、公戶、公玉、公儀、梁丘、公仲、公上、公門、公山、公堅、左丘、公伯、西門、公祖、第五、公乘、貫丘、公皙、南榮、東里、東宮、仲長、子書、子桑、即墨、淳於、達奚、褚師、吳銘、納蘭、歸海。
(2)古代姓氏劉叫什麼名字測試擴展閱讀:
「劉」姓的起源:
據史記《漢書》、《通志·氏族略》和《中國姓氏》所載,劉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今中華劉姓始祖苑。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一支直接出自劉累,形成於夏朝;一支出自劉累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 劉累生於夏朝後期,曾經跟著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馴養4條龍,因而被孔甲賜姓為御龍氏 。
劉累在為孔甲養龍時住在今河南偃師縣南 。後來,由於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帶著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
2、源於姬姓的劉氏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3、外族的改姓
(1)賜姓: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對劉邦有救助之功,劉邦賜其家族姓劉。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洛陽即皇帝位後,接受戍卒婁敬定都關中的建議,決定把國都遷到長安,並因此賜婁敬姓劉。
(2)西漢初年:匈奴族劉姓。當時,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為妻。冒頓姓攣,但按照匈奴貴者皆從母姓的習俗,攣氏子孫皆姓劉。
(3)魏晉十六國時期:匈奴族的一支為爭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稱是漢朝公主與匈奴單於的後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劉。他們先後在今山西、陝西、內蒙地區建立了漢、前趙和夏三個政權,後定居河南。史稱「河南劉氏」。前趙的建立者劉淵即是匈奴貴族。
(4)北魏「勛臣八姓」之一有獨孤氏,孝文帝於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實行漢化改革,將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劉氏。
(5)唐末五代時期,突厥別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稱是劉邦的後裔。五代十國中的後漢政權和北漢政權就是由沙陀劉氏建立的。
從西漢初期的匈奴貴族內附,南北朝的鮮卑族進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滿洲八旗漢化,這期間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劉姓。華北地區,尤其在河南地區的劉姓含有匈奴、鮮卑人的基因;東北地區的劉姓主要摻和了滿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3. 百家姓"劉"的由來和歷史上姓劉的偉人
一、起源
1、源於姬姓的劉氏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2、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今河南魯山。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一支直接出自劉累,形成於夏朝;一支出自劉累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
3、外族的改姓:賜姓,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對劉邦有救助之功,劉邦賜其家族姓劉;匈奴族劉姓;北魏「勛臣八姓」之一有獨孤氏,孝文帝於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實行漢化改革,將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劉氏
二、名人
1、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中陽里街道)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3)古代姓氏劉叫什麼名字測試擴展閱讀
在中國歷史上,劉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6人,先後建立有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後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政權。共歷時650多年,是中國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
其中,劉邦建立的西漢歷214年,劉秀建立的東漢歷196年,兩漢共計41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劉備建立的蜀漢歷43年;匈奴族劉淵建立的漢國,至其侄劉曜即位,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歷26年;
劉裕在南方建立的宋朝歷60年;劉武周於唐初曾自稱皇帝,年號天興;劉黑闥於唐初稱漢東王,年號天造;劉隱在廣州建立的南漢歷55年;沙陀人劉知遠建立的後漢歷4年;劉崇建立的北漢歷29年;劉豫受金冊封,南宋初曾為「齊帝」;新莽末年,湖北棗陽人劉玄曾在河南南陽稱帝,年號更始;
4. 姓「劉」的叫什麼名字好聽
女孩:
劉暢 劉星雨 劉依璇 劉欣然 劉依琳 劉可欣 劉含悅 劉佳宇 劉語蝶、劉依波 劉曉旋 劉曼妮 劉采珊 劉曉筠 劉宛菡 劉盼晴 劉依霜 劉冰 劉紫萱 劉涵易 劉欣敏 劉欣悅 劉欣恬 劉欣妮 劉欣瑩 劉欣琳 劉欣淳 劉欣然 劉珺瑤 劉夢瑤 劉婉婷 劉睿婕 劉雅琳 劉靜琪 劉彥妮 劉馨蕊 劉樂姍 劉玥怡 劉芸熙 劉鈺彤 劉璟雯 劉天瑜 劉婧琪 劉靜宸 劉雨嘉 劉可馨 劉漫妮 劉夢潔 劉雅靜 劉依娜 劉雨婷 劉桑榆 劉歆瑤 劉凌菲 劉靖瑤 劉瑾萱 劉詩茵 劉琪涵 劉倩雪 劉詩彤 劉婧萱 劉雨軒 劉梓琪 劉馨妍 劉雪妍 劉瑤璐 劉銘鈺 劉夢欣 劉佳妮 劉紫涵 劉樺琳 劉鈺晨 劉蕊瑗 劉欣遠 劉夢涵 劉瑞萱 劉鈺燁 劉瑞琪 劉雪融 劉靜宜 劉雨萌 劉澎涵 劉銥程 劉靜徽 劉森淼 劉琳淼 劉靜萱 劉愛萌 劉紫帆 劉夢昭 劉奕婷 劉婧琦 劉馨婷 劉雨珊 劉謹佳 劉若珊 劉欣夢 劉諾雯 劉雨琦 劉歆姿 劉雅雪 劉宜妮 劉涵雨 劉愛琦 劉妮欣 劉奕雪
男孩:
劉佳宇 劉子祥 劉天碩 劉子劍 劉雪飛 劉寶霖 劉夢潔
劉鎮宇 劉向彪 劉漢陽 劉曉寧 劉子航 劉韶彬 劉浪峰
劉星 劉浪 劉傑 劉楓 劉岩 劉輝 劉懿 劉帥 劉磊 劉建
5. 姓劉的祖先叫什麼姓劉的祖先
劉曼
6. 劉 在古代是什麼姓氏
源於祁姓,出自上古堯帝的後裔祁氏被封於劉國(前稱定州唐縣,今河北唐縣),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傳,堯是遠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領袖,名放勛,他賢達善良,後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黃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堯為祁姓,其後子孫有一支被封在劉國(今河北唐縣),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為劉氏,史稱劉氏正宗,是為陝西劉氏。
7. 據說劉這個姓氏在古代是復姓孤獨的 有沒有歷史記載過
確有此事。 據史書記載;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率領鮮卑族眾100多萬人,自山西大同南下,遷國都於洛陽,入主中原。為了穩固對中原地區漢人的統治,就實行漢化政策,將鮮卑族人改用漢姓,率先將自己的『拓跋」氏改為元姓,將獨孤氏改為劉姓,共改了140多姓。其實獨孤的祖先也姓劉,是光武帝劉秀的後裔。劉秀有個兒子劉輔,封為沛王,其裔孫劉進伯官度遼將軍,敗沒於匈奴,曾被囚於獨山下。(遼寧海城縣),後來劉進伯與少數民族通婚,生子名屍利單於,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傳六世孫、羅辰,隨魏孝文帝遷洛陽時改姓劉。其後裔亦遂姓劉。
8. 劉在古代復姓是
劉姓最古老的發源地在今河北唐縣。這里是遠古洪荒時代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勇敢征
服自然的古老劉姓子孫生活、棲息的地方。劉姓有「王者氣象」,劉漢王朝構成中華文明
的第一個高潮,自此中華民族之主體被稱為漢人、漢族,中國的語言文字被稱為漢語、漢
字。上帝對劉姓實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華文明基礎的重擔交給了劉姓子孫。
高揚巨斧——劉姓的最原始根蒂
樹有根,水有源。
作為中國第四大姓的劉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裡呢?中國雖然有「張
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但倘若你去問別人劉姓的「劉」是什麼意思,恐怕時下的人們,
甚至就連劉姓族人也鮮有能明確回答你的!
那
么「劉」字到低代表什麼意思呢?我們不
妨藉助漢語古文字學和現代語源學的鑰匙,從「劉」字的字源著手進行尋根溯源。
劉字的原始形象
人們在介紹劉姓時常說:「姓劉,文刀劉」。這便是今天人們看到的,代表著華人世界數
千萬劉姓族人的血緣徽記劉字。
9. 姓氏劉的由來
姓氏劉的由來:據史記《漢書》、《通志·氏族略》和《中國姓氏》所載,劉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河南魯山。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一支直接出自劉累,形成於夏朝;一支出自劉累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
劉累生於夏朝後期,曾經跟著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馴養4條龍,因而被孔甲賜姓為御龍氏。劉累在為孔甲養龍時住在今河南偃師縣南。
後來,由於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帶著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
2、源於姬姓的劉氏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3、外族的改姓:
賜姓: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對劉邦有救助之功,劉邦賜其家族姓劉。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洛陽即皇帝位後,接受戍卒婁敬定都關中的建議,決定把國都遷到長安,並因此賜婁敬姓劉。
西漢初年:匈奴族劉姓。當時,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為妻。冒頓姓攣,但按照匈奴貴者皆從母姓的習俗,攣氏子孫皆姓劉。
魏晉十六國時期:匈奴族的一支為爭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稱是漢朝公主與匈奴單於的後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劉。他們先後在今山西、陝西、內蒙地區建立了漢、前趙和夏三個政權,後定居河南。史稱「河南劉氏」。前趙的建立者劉淵即是匈奴貴族。
北魏「勛臣八姓」之一有獨孤氏,孝文帝於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實行漢化改革,將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劉氏。
唐末五代時期,突厥別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稱是劉邦的後裔。五代十國中的後漢政權和北漢政權就是由沙陀劉氏建立的。
從西漢初期的匈奴貴族內附,南北朝的鮮卑族進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滿洲八旗漢化,這期間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劉姓。華北地區,尤其在河南地區的劉姓含有匈奴、鮮卑人的基因;東北地區的劉姓主要摻和了滿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9)古代姓氏劉叫什麼名字測試擴展閱讀:
劉字本義為利器,在東周青銅器銘文中劉字為手執兩刀解剖狀。距今約4000年前,帝堯陶唐氏後裔有善於養龍(鱷)者,名累,輔佐夏帝孔甲,因功封於劉國,又因手掌有「劉」字紋,故以劉為姓(稱劉累)。
漢高祖劉邦開創的劉漢王朝,一統中國近四百年,漢族因此得名;劉邦的子孫分封於全國各地,加之給一些功臣良將賜姓劉氏,使劉姓繁衍發展成為當時第一大姓。
1、西漢文學家劉向,校錄群書,編訂《戰國策》;還著有《誡子歆書》,作為劉氏家訓傳世。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被梁啟超譽為「漢人著述中第一流」的巨著。
2、《三國演義》中的蜀漢開國皇帝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傳頌千古。南朝劉宋宗室劉義慶,所撰《世說新語》是專述魏晉人物言談佚事的筆記小說,史料價值很高。
3、南朝蕭梁時劉勰,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其在中國文學理論界泰斗的地位。隋時劉焯創《皇極歷》,創新計算方法及公式,為後世沿用。
4、唐代劉知幾,撰《史通》以明志,是中國史學理論的開山祖;文學家劉禹錫,人稱「詩豪」,其代表作《陋室銘》字字珠璣。元末明初軍事家劉伯溫,因輔佐朱元璋開創明朝而彪炳史冊。
5、清代劉統勛、劉墉父子二人,共輔佐雍正、乾隆、嘉慶三帝,父子宰相傳為佳話。清末重臣劉銘傳,領導軍民抗法,促成台灣建省,並首任台灣巡撫。
6、新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元帥劉伯承,都功勛卓著。
10. "劉"這個姓有什麼歷史
劉姓最古老的發源地在今河北唐縣。這里是遠古洪荒時代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勇敢征 服自然的古老劉姓子孫生活、棲息的地方。劉姓有「王者氣象」,劉漢王朝構成中華文明 的第一個高潮,自此中華民族之主體被稱為漢人、漢族,中國的語言文字被稱為漢語、漢 字。上帝對劉姓實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華文明基礎的重擔交給了劉姓子孫。 高揚巨斧——劉姓的最原始根蒂 樹有根,水有源。
作為中國第四大姓的劉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裡呢?中國雖然有「張 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但倘若你去問別人劉姓的「劉」是什麼意思,恐怕時下的人們, 甚至就連劉姓族人也鮮有能明確回答你的!
那 么「劉」字到低代表什麼意思呢?我們不 妨藉助漢語古文字學和現代語源學的鑰匙,從「劉」字的字源著手進行尋根溯源。 劉字的原始形象 人們在介紹劉姓時常說:「姓劉,文刀劉」。這便是今天人們看到的,代表著華人世界數 千萬劉姓族人的血緣徽記劉字。
其實,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劉字,只是在中國大陸和新加 坡等通行的現代簡化字。看到這里,我們就會明白:要探究「劉」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 意義,不能只看簡化漢字,而必須看繁體的「劉」字。在中國人們現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漢 語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遺憾的是無論是在甲骨文、金文還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中,我們 至今都尚未發現「劉」字,令人奇怪的是在現在中國最早的字典——東漢文字學大師許慎 著的《說文解字》中作為當時堂堂國姓的「劉」竟無處覓跡。有人認為,這是出於避諱的 緣故。
現在見到的最古老的「劉」字形體是漢代的小篆和隸書。 戰斧——劉字的本義 在現代漢語里,「劉」字除了用來作姓氏外,別無其它任何意義。因此,很少有人能解釋 得出來劉姓的劉是什麼意思。 其實,在古代漢語中「劉」字有著極其豐富而神奇的含義。根據《辭源》、《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辭典》等當今世界上最權威的漢語文字辭書的統計,「劉」字在古代有多達 11種不同字義和解釋。 一、名詞,斧鉞一類的兵器。《廣雅·釋器》:「劉,刀也」。《正字通·刀部》也解釋 說:「劉,鉞屬」。 二、動詞,誅殺、殺戮。《爾雅·釋古上》說:「劉,殺也」。 三、動詞,克、征服。《爾雅·釋古上》又說:「劉,克也」。 四、動詞,陳、鋪陳。《爾雅·釋古上》又說:「劉,陳也」。 五、動詞,凋殘。《中文大詞典》說:「劉,樹木枝葉稀疏而不均也」。 六、名詞,指一種果樹,也叫「劉子」。《爾雅·釋木》說:「劉,劉木弋」。郭璞注釋 說:「劉子,生山中,實如梨,酢甜核堅,出交趾」。 七、形容詞,通「 忄劉 」,「女劉 」,美好貌。 八、通「瀏」,回也。《淮南子·原道》:「劉覽偏照,復守以全」。高誘注釋說:「劉 覽,回觀也」。 九、與「鎦」字通用。《集韻》「鎦或作劉」。 十、地名,《左傳·隱公十一年》記載:「一取鄔劉……」。這個就是地名,在今河南鄭 州附近。 十一、河流名,《水經注·洛水》記載:「合水北與劉水合」。
在如此眾多的字義中哪一個才是「劉」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義呢?當初人們採用「劉」 字作為血緣和劉氏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種字義呢?姓氏學家認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來源 於最原始部落民族的圖騰崇拜。因此,作為姓氏的漢字,它作為姓氏的意義就是該字的最 原始、最根本的字義,也往往就是指稱某一種具體的事物、實物。
從上面羅列的「劉」字 的11種字義看,只有「斧鉞」這種解釋有可能是「劉」字的本義。也就是劉姓的初始的含 義。根據語源學的規律,我們可以推出劉字的本義與「刀」和「金屬」有關。可見,「劉 」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義是指一種「戰斧」。 「劉」字的本義既然是指一種斧鉞,那麼劉姓又與這種斧鉞有什麼符合邏輯的內在聯系呢 ?我們的古老祖先為什麼要選用這種斧鉞的名稱來當作自己血緣徽記——劉氏呢? 崇拜巨斧的氏族——古老的劉人 原來斧鉞這種最古老而又常見的工具在人類進化和文明的發展史上曾經具有極其偉大的作 用和意義。
現在的人們當然不會體會到斧鉞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類原始生活中,斧鉞 的作用和意義之巨大,絕不亞於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汽車、飛機、火箭和導彈的地位。 文化人類學的理論認為,人類告別猿群由動物進化成人的標志是:人能製造工具。斧鉞便 正是人類所創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劉」正是原始斧鉞中的一種,或者說, 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們把斧鉞稱為「劉」。
當然,最原始的「劉」,或者說:最原始的斧頭,並非金屬製品,而是用石頭製成的。它 們最初也許極為簡陋,並不如今天人們所看到的斧頭那麼鋒利。這從考古發現的大量原始 人類使用過的石斧就可以看出。在人類社會的童年時代,人類正是靠著「劉」這種粗糙原 始的石器,才得以抵禦猛獸的襲擊和擊殺野獸獵物。 可以設想,沒有「劉」(也就是斧頭)這種原始的工具,我們的祖選——原始人類根本無 法走出那暗無天日的茂密森林來到平原大地;沒有「劉」,原始人類也無法擊退那些兇猛 無比令人恐怖的吃人野獸,保護自身;沒有「劉」,原始人也砍伐採集不到更多的果實, 獵獲不到大量的野獸。
到了稍後一個時期,「劉」又成為戰爭中的重要武器,這時因為斧頭與戰爭相連,又被稱 為戰斧,「劉」就是戰斧中的一種。特別是在人類發明弓箭和長矛之前,「劉」更是人類 兵器中最有殺傷力的武器。 總之,「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常見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類用以創造文明的工具。
中國人在談到人類文明的起源時,喜歡用「混沌初開」一詞來形容,而使人類從混沌走向 文明的正是「劉」。不但如此,中國人還認為整個世界宇宙,都是由「劉」開辟創造的。 宇宙形成學上又有開天闢地一說:中國人在追溯人類歷史的起源時常常是這樣描述的:「 自從盤古開天地……」。而在傳說的神話中人類和宇宙的創造者——盤古當年用以開天辟 地創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劉」。
早在遠古洪荒時代,我們中華民族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認識和感悟到「劉」這種工具的神 聖作用和赫赫威力,於是便用「劉」來作為本氏族的圖騰,開始對他頂禮膜拜。久而久之 「劉」便成為這支氏族區別於其它氏族的血緣徽記,並逐漸得到其它氏族的認同。於是, 世界上古老的原始劉氏族便形成了。
劉氏最原始的發源地——今河北唐縣 據現有資料證明,最古老的劉地,在今河北唐縣。三民書局《大辭典》400頁對「劉」的 解釋:「劉,地名」,帝堯陶唐氏後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縣。宋代大史學家鄭樵的《通 志·氏族略以邑為姓》劉條也說:「帝堯陶唐之後封於劉,其地今定州唐縣也」。
古地名學的理論認為,有的地名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帝堯陶唐氏後 裔封於劉地,說明這里先有劉地,那麼劉地的地名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們認為:劉地仍然 是因人而得名,不過他的得名不是因為帝堯陶唐氏之後裔受封於此而得,而是因為最古老 的以斧鉞「劉」為圖騰的劉氏族曾經居住、活動、生息於此而得名。
至此,我們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膽的推測,現在可知的最古老的劉氏族發源地,就在今河 北省唐縣,這里就是遠古洪荒時代那支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和血緣徽記的劉氏族在勇 敢的征服自然開辟文明的過程中生活棲息的地方。
帝堯苗裔——劉姓的主源 中華民族是一個由眾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同時在中華姓氏形成的歷史過程中我們也常 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一個普通的現代姓氏其產生和形成也往往是多源的,而非單一的。 當然,現代劉姓的來源也非單一的,而是多源的。歸納起來有五個源頭:其中一支源出帝 堯之後,被稱為祁姓劉氏;一支出自周成王最小的兒子被封於劉邑建立劉子國,改姓劉氏 因周成王姓姬被稱為姬姓劉氏;三是漢高祖賜婁敬為劉姓,其後裔發展起來的一支被稱為 賜姓劉氏;四是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改姓為劉的一支;五是其它姓氏因各種原因改姓劉 的。
在眾多的劉姓形成的不同源頭中,帝堯祁姓之後的這一支劉姓又為中華劉姓的最古老最主 要的來源。 帝堯——劉姓的血緣聖祖 翻開各種姓氏學經典或任何一部普通的劉氏族譜,我們發現在追溯劉姓的起源時幾乎都追 溯到傳說中的五帝之一的帝堯。
據史書記載:堯姓祁,名放勛 。傳說於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於丹陽(今河北唐縣 ),自幼聰明,年輕時就以擅長製作陶器在遠近部落中著名。十五歲因能力出眾而被推為 本部落的酋長,並被當時中原華夏酋邦的君主帝嚳封為唐侯。從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當時 的各部族稱為「陶唐氏」。大約公元前2357年,堯20歲就接替帝嚳當上了中原華夏酋邦的 君主。《史記》載:「帝嚳高辛者黃帝之孫也」,「娶女敢訾氏女,生摯」;娶陳鋒氏女 名慶都生放勛,帝嚳崩,摯代立,摯立,不善而崩,弟放勛立。堯的母親慶都是母系社會 人,姓祁(或姓伊祁),因此堯按照母系社會的制度從母姓祁。堯在位78年,於公元前22 59年去世,享年118歲。 堯當上了中原華夏酋邦的君主後,在向 四方征伐的同時,也征服了原始的劉氏族,並將 劉地封給了自己的家族成員,使其擔任被征服的劉邑的首領。這位劉邑的新統治者及其家 族從此都以「劉」為「氏」。那些原來居住在劉邑的原始土著劉氏族人,逐漸被征服和融 合到帝堯後裔的祁姓劉氏之中,他們雖然仍保留著劉氏族的徽記,但已由原來獨立的劉氏 族衍變為祁姓的劉氏族了。
那麼帝堯的祁姓劉又與當代劉姓有什麼關系呢?當代劉姓的開 基始祖又是誰呢? 關於帝堯之後的祁姓劉與當代劉姓的關系早在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的《左傳·昭公二十九 年》中就明確說:「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此後無論儒家經典、正史,還是姓氏學經 典和各類劉氏譜碟都一直承襲了這一說法。 《唐書·宰相世系表》:「舜封堯子丹朱為唐侯至夏時,丹朱裔孫劉累遷於魯縣,累孫就 守故地。至商更號豕韋氏,周復改唐公。成王滅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後更封劉累裔孫在魯 縣者為唐侯,以奉堯祠」。
這就充分說明帝堯是當今劉姓的血緣聖祖。但堯姓祁而不姓劉 ,那麼劉姓的開基始祖是誰呢?
三、劉累是劉姓的始祖,祖根在魯山縣
談劉姓的形成,必須先搞清楚劉姓的開基始祖是誰?筆者認為當年第一個得劉姓的那個人 應該是當今天下劉姓的開姓鼻祖。那麼這個人又是誰呢?由於年代久遠,史書記載不詳, 民間傳說各異,現存的文獻也眾說紛雲,莫衷一是,到底誰是劉姓的始祖,一直未能解決 。
據史書記載堯有10個兒子,兩個女兒,長子監明早亡。(《史記》雲:「舜年二十以孝聞 ,三十而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 以觀其外」)史書所說的九男分別是丹朱、開明、啟明、胤明、覺明、卧明、晦明、源明 、少康。
因此關於劉姓的開基鼻祖就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當年劉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堯的長子監明。 另一種說法認為受封於劉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監明,而是他的兒子式。這種說法最早見於 漢代流行的緯書《尚書中侯》,該書記載:「堯之長子監明早死,不得立,監明之子式封 於劉,朱又不肖而弗獲祠」。 三種說法認為,當年受封於劉邑的是堯的第九個兒子源明。這一說法很少見於世傳文獻, 但在劉姓族譜中有流行。 四種說法認為劉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堯的次子丹朱,這一說法見於一些與劉姓同源的唐姓 族譜。《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唐姓的介紹也采此說。
五種說法認為祁 姓劉氏的開基始祖不是堯的兒子或孫子,而是數百年後的堯的裔孫夏朝 的劉累。此說法在劉姓的源流史上比較流行。
六種說法認為,劉姓的受姓始祖是堯的兒子源明,並且強調說,源明與丹朱、監明是同一 個人的不同名稱。這種說法,不見於傳世的史傳文獻,只見於形成較晚的劉氏族譜。
在眾多的劉氏成員受封開姓始祖說中,筆者認為:劉累說是最確切、最有說服力的。
因為雖然在古老原始氏族人群中的一支氏族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形成世界上最古老 的劉氏族,這支劉氏族居住地即今河北唐縣,史稱劉地或劉邑。以後這支劉氏族又被帝堯 後裔祁姓劉氏族征服融合衍變為新的祁姓劉氏族。因為在當時任何一個氏族成員,若被封 到劉地都可以稱為劉氏,他的族人可以稱為劉氏族。同時,在當時姓從根本上也就沒有獨 立的分離出來。
歷史上正式見於經傳和正史文獻的第一位真正的劉姓人物,是夏朝後期的 劉累,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關於劉累這個人,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神秘的傳說。這些傳說主要載於《左傳》、《史 記》、《唐書》和大量劉氏、唐氏、留氏等族譜中。 文獻記載,劉累是帝堯陶唐氏的後裔,生於夏朝後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劉累 學擾(訓養)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曰御龍氏,以更豕韋之, 後龍一雌死,潛醬以食夏後,夏後食之,既而伎求之,懼而遷於魯縣,范氏其後也」。 《史記·夏本紀》雲:「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二龍 ,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 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 事孔甲。孔甲賜之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伎求,懼而遷去」 。 《水經注》雲:「堯之末孫劉累,以龍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懼而遷於魯縣(今 魯山縣)立堯祠於西山,謂之堯山」。故張衡《南都賦》曰:「遠世則劉後甘劂龍醢,視 魯縣而來遷,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於堯山」。「堯山在太和川,太和城東北 水出焉 , 水又東經魯陽縣故城南,城即劉累之故邑也,有魯山,縣居其陽,故因名焉。王莽 之魯山也」。 傳說劉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來兩手手掌中各有一個特殊的紋飾,看上去分別是當時象 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時「留」與「劉」通用)二字。古人很迷信,劉累的家人認為這 種胎記是上天的某種預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這位新出生的聖嬰取名叫劉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譜》上還有這樣記載說:劉累生下來兩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 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 得姓就因此產生。這支「留」姓也公開推劉累為肇姓大始祖。所以劉累既是劉姓的始祖又 是留姓的始祖。
另據《砂羅越劉氏源流考》記載:「劉累事夏孔甲,賜御龍氏。其生也,兩掌成『劉累』 二字,因以為姓氏」。《安徽鳳陽劉氏譜序》雲:「我劉氏之先本出於帝堯苗裔,夏之時 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劉氏。此我劉氏之端也」。
又據《中國通史全編》第70頁記載:「劉累自先祖時候,就向豢龍氏學習訓龍,而且是時 代相傳的訓龍能手,劉累也繼承了祖業,能夠飼養龍。孔甲把從黃河、漢水中捉到的兩條 龍交給劉累飼養,並賜劉累為御龍氏,代替豕韋的後代。過了不久,因雌龍在捕捉時受了 傷而死去。劉累暗中把龍肉剁成肉醬,獻給孔甲吃。孔甲食後覺得味道甚美。既而求之, 劉累懼怕而逃到魯縣(即今河南魯山縣)」。
據傳說:「劉累逃魯縣時很倉促,一家人已跑散,劉累跑到魯陽故城即後來的邱公城,老 伴跑到婆娑街;兒子跑到劉相公庄,兒媳和女兒跑到姑嫂石」。此傳說為後人留下了神密 的回憶。 劉累遷魯隱居以後,果然躲過了滅族之災,原來的劉氏族,也即御龍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後 隨劉累遷到魯縣一帶居住下來。
為了避免招遙劉累和他的族人,主動放棄了夏王朝賜給他 們的御龍氏名號,仍以原來的舊氏族劉氏相稱。 這支遷居魯縣的劉氏族,仍然尊堯帝為本氏族的血緣聖祖。在大堯山建立堯祠。《南都賦 》雲:「視魯縣而來遷,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於堯山」。
在今縣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堯山 建堯帝廟, 《方輿記要》:「堯山在縣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時劉累遷魯立堯祠於山上 ,因名」。時之今日這里的香火還十分興旺。早已成為全社會香客們的朝祖聖地。
劉累遷魯縣後,就住在魯陽故城,即邱公城。《水經注》曰:「 水又東經魯陽故城南 ,城即劉累之故邑也」。( 今縣西三十里,地名,邱公城,即其地)。
劉累遷魯居於斯,死也就葬在邱公城的東側。據原籍耿集鎮西邊(鄰近邱公城)的白沙咀 庄現年98歲的雷平新老先生講:「邱公城東側有個劉累墓,墓比一般墓大的多,小時候讀 私塾時經常和同學們在劉累墓地玩,墓前還有個三四尺高的石碑,上面刻著『豢龍故里, 吾臣劉累之墓』」。(2002年調查口傳材料)。
劉累死後,世人為了奉祀他老人家還在魯 縣城北牛蘭山修建劉累亭以作紀念。《後漢書·郡國志·南陽郡》記載:「魯陽有魯山, 有牛蘭累亭」。又雲:「魯陽有牛蘭累亭」。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膽肯定的說:不僅帝堯的裔孫劉累是當今世界劉姓的大始祖,而且 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由於劉累家族長期居住在魯山一帶,所以魯山境內留下一系列 與劉姓有關的地名,據不完全統計僅大小劉庄就有十多個,還有劉相公庄、劉澤庄、劉山 門庄、劉河、劉寨、劉溝、劉鐵溝、東、西劉灣、灌劉、王虎劉等。
四、劉姓的衍變
從劉累的御龍氏到其後裔的豕韋氏 劉累在夏朝為孔甲養龍時,曾被孔甲賜「御龍氏」,受豕 韋之。意思是說,劉累在被孔 甲賜御龍氏的同時並把原大彭氏的封地豕韋,賜給劉累作食邑,當劉累因死龍事件遷於魯 縣後,孔甲不僅取消了劉累御龍氏稱號,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 韋,把它重新賜給它的舊 主大彭氏。原居住豕韋的劉氏族被驅逐出境。被驅逐的劉氏族大部分隨劉累遷魯縣定居下 來,其餘散居其它各地。
公元前十八世紀,夏商鼎革之際,原被驅逐的劉氏族,勢力日益發展壯大,因不堪忍受夏 朝的壓迫,投靠了新興的殷商王朝,商王成湯在消滅了親夏王朝的大彭豕韋以後,又將劉 累後裔的這支劉氏族重新封到豕 韋故地,並讓他們繼承豕韋氏的稱號。正如《左傳》杜 預注說:「豕韋復國至商而滅,累之後世,復其國為豕韋氏」。 在商湯建國之後,為了興滅國繼絕世,又允許彭姓的豕韋復國,並封豕韋為伯爵。這時劉 累的後裔,只好再次被取消豕韋稱號。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興」再次消滅了彭 姓 豕韋國,又復封劉累後裔的劉氏族人為豕韋氏。從此劉累後裔的劉氏族人便以邑為氏 ,由劉氏改為豕韋氏。成為依附於商王朝的部族政權。
從豕韋氏到唐氏、杜氏、唐杜氏 劉累後裔由劉氏族改為豕韋氏後,在豕韋(今河南省滑縣韋鄉)一帶又生活了數百年。至 公元前12世紀,周成王伐紂滅商後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後裔,在將堯帝一支後裔封於薊( 今北京市)之後,又將同屬於陶唐氏後裔的豕韋氏劉累之後封於陶唐氏舊地(今山西冀城 西)。
商周之際,這支劉累後裔,以地為氏衍變為唐氏。 幾十年之後,因唐人與商人關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對原來親商朝的祁姓劉累後裔的唐國 不放心,便又廢掉劉累後裔的唐國,把唐國故地封給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將劉累 後裔遷到杜城(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杜曲),改封為杜氏,降爵為伯爵。
至此,劉累後裔 的這支劉氏族就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國家,並從此由唐氏改稱為杜氏,或稱唐杜氏。另 一部分唐國成員,沒有遷到杜城,而分散在其它諸侯國仍以唐為姓氏,便成為今日唐姓的 祖先。
杜伯的故事 西周晚年,劉累後裔的杜國君主,開始在西周王朝為吏任職。周宣王時,最後一個杜伯在 周朝任大夫 之職。據《砂羅越劉氏源流考》記載:「累後曰振、曰隗、曰仲、曰堪、曰 杭、曰頌,咸有嘉德,不墜家聲。頌八世孫叔假,商時為豕韋侯, 豕韋者國名也。叔假 遂以為氏焉。假十二世孫有敬蟻者,周成王滅唐取唐地封之,為唐杜伯,遂以唐杜為氏。 嗣其景伯名忽,穆伯曰元、庄伯曰栗、桓伯曰褚、惠伯曰將、僖伯曰睿,皆身通顯有令聞 」。西周晚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在西周任職的最後一個杜伯被周宣王 無辜殺害,劉累後裔的祁姓杜國同時也被周朝滅亡。 周宣王死後,繼位的周幽王宣布為杜伯平反昭雪,並為其立祠以表其終。其祠叫杜伯祠, 墓稱杜陵,均在杜城(陝西省長安縣東南杜曲)。杜伯被殺和杜國滅亡之後,他的子孫紛 紛逃往他國避難。
杜伯有個兒子叫隰叔,逃到晉國受到重用,官任士師(主掌刑法的官員,又稱「理」)。 從此杜隰叔的後裔便以官為氏,改為士氏,在晉國繁衍開來。 從士氏到司空氏、隋氏、范氏 春秋時期的劉氏,大概是因在為帝堯和劉累的神靈保佑,逃到晉國的杜隰叔後裔在晉國興 旺發達起來。杜隰叔生兩個兒子,薦和 。其中 《 左傳》稱之為士 ,字子輿 , 繼承父業,最初在晉國任士師。據說在他任職期間「朝無奸官」。因政績突出升任司空( 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築工程的大臣),晉國君主為獎勵士 的功績,特將隋地(今 山西介休東南)賜給他作領地。於是士 的族人又來到隋地定居。這樣來到隋地的士 的後裔,就以他們所封的采邑隋地的地名為氏,改稱為隋氏。
士 的後裔除一支改為士氏,一支改為隋氏外,另有一支以士 所擔任過的官職(司空 )為氏,即今日司空氏的來源。除此還有一支以士 的名子為氏,形成歷史上的士 氏。
士 在晉國生子名叫成伯缺,伯缺生子士會,士會後又被晉國國君賞賜領地——范(今 河南范縣)。隨士會到范地的士會族人,又以采邑「范」為氏,稱為范氏。這便是今日中 國又一大姓范姓的來源。
正如《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和《國語·晉語八》關於御龍氏的 傳衍情況記載:前549年魯卿叔孫穆叔去晉國訪問,晉卿范宣子在歡迎宴會上以十分自豪 的口吻大談本族的光榮史,「我的祖先在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龍氏,在商是豕韋 氏,在西周是唐杜氏,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現在晉國成為華夏盟主,我們范氏又是晉國 的卿族,古人所謂『死而不朽』大概就是指我們這種綿延不絕、世代榮顯的大族而言的」 。當時叔孫穆叔對范宣子的自吹自擂非常反感,當場駁斥說:「這種保姓受氏以守宗訪、 世不絕祠的事根本算不上『不朽』,只能算作『世祿』;只有那些能夠立功、立德、立言 的人才能『雖久不廢』,是真正的『三不朽』。」值得注意的是叔孫穆叔只是對范宣子所 說的家史採取了不屑一顧的態度。但他並沒有否定從陶唐氏到范氏的傳承系統的真實性。
鄭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說:「堯之後分為六,唐氏、杜氏、范氏、劉氏、 韋氏、祁氏,皆為著姓,豈堯之不泯歟」!實際上除六大著姓外還應加上士 氏、司空 氏、隋氏、士氏。就此六姓而論,祁氏為堯之本姓,韋氏是豕韋演變而來。從堯之陶唐氏 到劉氏的發展過程中士氏和范氏是 非常重要的一環。
五、劉姓的發展
在劉姓形成與發展的早期歷史上,沒有出過多名人。劉累之後,除了杜伯因被周宣王冤殺 而產生一些影響外,大多數劉累子孫是默默無聞的,這個家族真正聞達諸侯是在士氏、范 氏時期。正如王符在《潛夫論》中所稱贊的「劉氏自唐以下,漢以上,德著於世,莫若范 會之最盛也」。 士會與劉氏的復興 士會姓祁,名會,字季,以士為氏,曾食邑於隋稱隋會。又食邑於范稱范會,史也稱范宣 子。他出身於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躍於晉國政治舞台上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個顯赫 人物,早年任晉國大夫,輔佐晉文公、晉襄公,是晉國稱霸中原的功臣之一。 公元前621年,晉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趙盾為首的晉國大臣們為了國家的前途, 召開內閣會議,決定廢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當時在秦國任亞卿之職的公子雍為新的 晉國君主。因公子雍是士會的姑姑杜祁與晉文公的兒子,與士會有親戚關系,於是晉國就 派士會和另一個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國,迎接公子雍回國繼位。但是,當士會和公子雍在 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尚在途中時,晉國國內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公元前620年,以趙盾為首的晉國大臣們迫於晉襄公夫人繆贏的壓力,背叛了士會和公子 雍,在晉國國內改立年幼的夷皋為晉國的國君(即晉靈公),並派兵阻擊秦軍,阻止士會 和公子雍回國。秦、晉雙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帶展開一場大戰,結果秦軍因無備而敗。此次 戰後,士會已不能再回晉國,被迫逃到秦國避難。接著其妻子兒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後到秦 國定居。士會在秦國受到重用,任秦軍謀士,為秦軍攻打晉國出謀劃策。對晉國造成很大 威脅。 晉靈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晉國六大臣召開會議,商討對策,一致認為士會無罪,必須 想辦法使士會回到晉國。隨後就派魏壽余到秦國假裝叛晉降秦,施計把士會劫持回晉國, 並委以重任,先後任晉三軍統帥和元帥。士會在晉國逐步掌握了軍政大權,史稱「士會輔 成、景軍無敗績」,「端刑法,輯訓典,國無奸民」。晉國在士會的治理下日益強大起來 。 由於士會對晉國的卓越貢獻和不朽業績,公元前592年士會退休時被晉景公在其已有隨地 的基礎上又加封一個領地——范邑。最後在范邑終老去世,被賜謚號「武」。因此史書也 稱士會為隨武子、范武子。 士會生三個孩子,長士燮名富仙字美榮,次士魴名富仁字祥耀,三士球名富任。「士燮子 留秦不返者復姓劉氏」。劉氏復姓當在士會歸晉之後,至今已二千六百多年。查閱有關經 典和姓氏書均言「士會之裔留秦不返者復更為劉氏」。《唐書·宰相世系表》即采此說。 大梁普通元年修的《劉氏家譜》載:「士會公三子均仕晉,惟士燮之子在秦者為劉氏」。
參考資料:w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