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物傳記
誰也不知道sakula的真名叫什麼,那一年sakula出生的時候,哭起來的嗓門特大,幾乎全村的人知道。而且這孩子特愛哭,只要一尿濕了就拚命的哭,孩子他娘時間長了也特鬧心,就給孩子起了「撒哭啦」這個小名,就是撒了就哭的意思。村裡的人都不明白,孩子他娘怎麼給起了這么怪名字,她說這山溝溝里的孩子要起啥好名字,隨便起個好養活就行。從此,撒哭拉的名字就被叫開了。撒哭啦小時侯人樣長得小,在村裡的一群孩子老被人欺負,孩子都喜歡拿他開玩笑說:「撒哭啦,撒一個哭一哭讓我們聽聽。」撒哭啦每次遇到這事就哭著回家怪他娘干嗎起這么個名字,他娘親總是安慰他說這些孩子沒教養,看你比他們聰明多了,甭理他們。每次聽到他媽媽這么說,撒哭拉就開心了,真的認為自己是全村最聰明的孩子。
不過,這孩子還真爭氣,村子就一小學堂,撒哭拉在一群孩子中成績總是第一,時間長了孩子們也對他刮目相看,也沒人拿他名字取笑了。一晃14年過去了,終於有一天,撒哭拉回到家,他媽媽給了他一個包裹,對他說:「孩子,家裡實在沒錢再供你讀書了,你拿上包裹去城裡找點活干吧。」撒哭拉拿上包裹傷心地離開這個生他養他的媽媽和這個村莊。他一路南下來到了上海,在他謀生的幾年裡做過報童、學徒、木匠、店員等等,他把積攢下來的錢大部分都買了書看。撒哭啦看了許多魯迅的文章,對魯迅非常崇拜,於是他嘗試著給魯迅寫了第一封信,信中他表達了對魯迅的崇拜之情,還提出了一些自己對中國文學發展現狀和前景的看法。沒想到,幾天後他就收到魯迅的來信了,魯迅在信中也對他非常欣賞,希望能有個時間大家見面互相討論。從此,他就和魯迅先生開始了書信往來,魯迅對進步青年一向倍加關心,對他也是大加贊賞。在魯迅先生的邀請下,撒哭拉終於有幸去魯迅的住所會見他了。從此以後,撒哭拉和魯迅先生建立了良師益友的密切關系,魯迅建議撒哭拉去他當年的日本留學,並把自己的一些日本朋友,包括內山書店的老闆都介紹給撒哭拉,同時還答應在留學上給撒哭拉一定的資助。
在魯迅先生的幫助下,撒哭拉終於踏上東瀛這片土地。沒想到,自己剛到日本就受到日本人的熱情歡迎,每次聽到他的名字,日本人就豎起大拇指說:「喲西,你的大大的好。」後來,撒哭拉才得知自己的名字原來碰巧跟日本的國花——櫻花同音。這一年,撒哭拉看到了美麗的櫻花,那純潔的花瓣在風中飛舞閃耀,撒哭拉頓時覺得自己也要做一個像櫻花那樣純潔的人。從此,撒哭拉以日語中的櫻花做為自己的名字,並以這個名字在日本當地各大報紙發表文章,一時之間撒哭拉的名字傳遍了整個日本。
沒多久,魯迅先生去世了,撒哭拉在日本得知後痛哭了一場,這是自從離開小山村來他第一次這么嚎啕大哭過。緊接著,日本向中國宣戰,開始了侵略戰爭,由於日本在戰前對在日中國進步青年進行封鎖,撒哭拉沒法回到自己的祖國,他雖然身在日本,卻心繫中國,時時刻刻關心著中國人民。他對日本侵略者萬分痛恨,一怒之下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用英文寫的sakula,他說做人不能失節,他還是要像櫻花那樣做一個純潔的人,但他不能再用日文做自己的名字了。sakula又拿起自己的筆,用筆作為武器,以sakula的名字在日本各大報紙發表文章,和日本當局做著激烈的斗爭。他寫了大量反對日本當局發動侵略的文章,也拚命在當地報紙上發表大量動搖日本軍心的短帖子,如中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可能隨時威脅到整個東亞地區;中國非典型肺炎感染群有開始向日本方向擴散的趨勢發展;珍珠港事件引起美國對打擊恐怖分子的高度重視,並把日本列為頭號恐怖分子基地,將施與嚴厲的打擊。這些多而雜帖子被日本當局稱為「灌水」,在日本軍民中廣泛散播大大動搖了軍心和民心,日本當局將sakula列為通緝的恐怖分子黑名單頭號人物(與今日本拉登齊名)。果然,日本在中國的侵略戰爭後期,屢屢遭受敗仗,在1945年日本終於提出了投降。但從此以後,sakula這個名字銷聲匿跡,誰也不知道他的去處有人說他被日本當局抓起來了;也有人說他在美國投下的原子彈爆炸時不幸犧牲了;更有人說他還活得好好著,並已順利回到了中國。
幾十年後,在西祠的「阿福之家」里,人們突然發現sakula的名字又出現了,還是像那時一樣「灌水」著,只是這次不再是為了斗爭而灌水,而是為了無聊而灌水,人們猜想可能是sakula年紀真的大了,也可能是sakula那孫子用他的名字寫的,也可能是哪個sakula的痴迷fans冒用他的名字。反正,正如當年魯迅先生送給sakula的那句話那樣:「這世上本沒有河,灌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河……」
林氏三兄弟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的黃岡縣,是鄂東地區的大縣,縣城黃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歷代州府的所在地,也是鄂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這個地方的經濟雖然不怎麼繁榮,卻是一塊神奇的土地。
北宋文壇巨匠蘇東坡在這里播下的文化種子,影響、教育了宋以後的黃岡歷代知識分子,使這里興學成風,人才濟濟,英傑輩出。
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英雄和太平天國軍隊在鄂東與統治階級展開的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的事跡,也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有志報國救民的青年、學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離黃州城25公里的白羊山下的林家大、染鋪的林氏家族,出現了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彪(又名林育容)。
為使讀者能更多地知道林氏三兄弟的情況,筆者先將他們的出生地及家族作一介紹。
白羊山在黃岡縣中部,海拔300米。
在白羊山南部,坐落著兩個村莊:林家大和染鋪。兩之間,隔著一道沖田,相距只有200米。
據林家大一些長者介紹,起初,白羊山下並沒有這兩個子。兩的林氏家族,原住在黃岡縣東北部山區的賈廟鄉林家山村。到了清初,由於田地太少,加上經常乾旱無收,林氏家族第三房和第四房的人難以生存,決定遷出一部分到回龍山的白羊山下落戶。
第一次只搬了幾家,後來又陸續搬了幾戶,並取名林家。
林育英、林育南、林彪是白羊山林氏家族的第八代。
林氏家族搬到林家大後,人口發展較快。不到一百年時間,全就達400餘人,名也改成林家大。到了清末,林家大住不下,三房的一部分人搬到對面的一塊空地上興家,這幾戶人家在旁的路邊開起了一個大染鋪,故稱染鋪。
這樣,林氏家族的人分住兩。
盡管他們分開了,但仍然很團結。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都要送禮;農忙時節,也互相幫忙。
染鋪有稻田90畝,林家大的水田只有56畝,兩加起來也只140餘畝。那時,每畝稻田只能產200多斤谷,如遇災年,往往顆粒無收。因此,140餘畝稻田很難養活400多人。
好在,林氏家族有紡紗、織布的傳統,而且技藝在當地還很有名氣。
他們在種田之餘,辦起了家庭織布廠,並在武漢開了一家頗具規模的布行,專賣林氏家族生產的棉布。然後,再用賣布的錢買糧食吃。
當時,林家大、染鋪流傳著一首歌謠:
千頭萬緒,
一手整理;
花樣翻新,
他人之衣。
到了民國初年,林氏家族的生活又發生了困難,其原因是外國資本的大量湧入,沖擊了國內的市場。西方一些國家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紡織技術,在上海、武漢、九江等地開辦了大批紗廠、織布廠。他們的紡織品擠佔了中國大、中城市的市場,林氏家族生產的棉布在大、中城市難以賣出,只能降價銷往附近的小城鎮。因而,收入比過去大為減少。
林氏家族的織布業在帝、官、封的擠壓下,慘淡經營,苦苦掙扎。
當然,織布為生,也使林氏家族的人時常走東奔西、南來北往,增長了見識,擴大了眼界。
特別是他們在武漢建立了布行後,林氏家族的人知道了外地的許多信息和國家大事。
在林氏家族中,以林時朗和他的哥哥最為能幹。林時朗住林家大,他的哥哥住染鋪。
林時朗與他的哥哥在世時,對林家大和染鋪的織布、染織業有很大的貢獻。他們二人都是辦布廠的能手,又會做生意,因而在兩都有很高的威信。
林時朗哥哥的後代,現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北京等處,一部分仍在本地。
林時朗養育子女多人。他的大兒子叫林文卿,很能幹,一生以織布為業,曾辦過「林精益」、「林振興」布廠,僱工一度達到200人。由於他是老大,又能說會道,曾當過較長時間的林姓戶長,1930年病死。二子林俊卿,長期辦布廠,也精明能幹,林氏家族生產的棉布主要靠他在武漢銷售。他一生多難,常年害病,青年時期又喪妻,1928年在老家病故。三子林協甫,青年時期離家跟隨二哥林俊卿去漢口辦布行,並辦得很有名氣,是20世紀20至30年代生意場的高手,1937年在漢口去世。四子林明卿,生於1887年11月16日,幼時在家鄉讀書,成年跟林時朗學過織布,後又外出謀生多年,做過店員、賬房先生,30歲後又回老家辦布廠。林時朗的四個兒子中,數他的文化最高,1962年1月在北京病逝。
本書記述的林家三兄弟,就是這林氏家族的後代。林育英是林時朗的侄孫,林育南和林彪(林育容)都是林時朗的孫子。林家大和染鋪也因為出了這林氏三兄弟,而聞名中外。
林氏三兄弟中的林育英,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是在堂弟林育南的引導下走上革命道路的。為了革命事業,他干過很多工作,辦學校、當工人、辦工廠、領導工運。他很早便成為中共湖南、滿洲省委的主要領導人。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他歷盡千難萬險,曾用當和尚做掩護,也曾被捕入獄受盡酷刑。林育英到蘇聯參加共產國際會議,肩負重任返國後,在同張國燾的斗爭以及抗日救亡斗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如果不是因傷病早逝,他會有更多的傳奇,也一定能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毛澤東一生惟一的一次給人抬棺,就是替林育英抬棺,足見他的貢獻和影響之大。
Ⅱ 漳州市金竹子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漳州市金竹子貿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10月29日,主要經營范圍為預包裝食品、日用百貨批發兼零售等。
法定代表人:林文卿
成立時間:2014-10-29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60310003630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浦東副食品批發市場12幢南04號2-4層
Ⅲ 廣東金剛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團隊
姓名 職務 出生年份 性別 學歷 庄大建 總經理,董事長 1954 男 本科 鄭鴻生 副總經理,董事 1966 男 本科 陳純桂 財務總監,副總經理,董事 1950 男 本科 王荀 董事,董秘 1972 男 本科 龍炳坤 董事 1966 男 本科 李錦榮 董事 1963 男 EMBA 盧俠巍 獨立董事 1959 女 博士研究生 王守仁 獨立董事 1946 男 碩士及研究生 蔣毅剛 獨立董事 1960 男 碩士及研究生 林文卿 總經理助理,監事會主席 1964 女 本科 葉方堂 監事 1982 男 本科 何伯昌 職工監事 1949 男 大專及其他 李慧慶 副總經理 1964 男 本科 林漢德 副總經理 1953 男 本科 張堅華 副總經理 1973 男 本科
Ⅳ 閨女 姓林 2009年4月1日13時出生,敬請高人指點 起名喜神是什麼謝謝!!!!急啊
林一嬙 林素珍 林紫穎 林敏佳 林錦霞 林婭鑫 林亞蓓 林建萍 林校禕 林靜英 林玲婷 林慧璽 林騰娟 林姍芳 林卉華 林思禹 林梓姿 林雨音 林笑昕 林明彤 林妍雲 林芸恆 林馨澤 林洪霞 林煦然 林艷娟 林希婷 林思玲 林穎月 林妍平 林宇源 林為涵 林慧妹 林玟玫 林詩欣 林惠綉 林鈺牧 林秉婼 林騁婷 林妍若 林偌懿 林梓囯 林佳愛 林綉培 林琴萍 林麗蓓 林艷英 林命筱 林文卿 林曉傑 林子夢 林冰彗 林宇然 林怡動 林惠瑤 林恩卜 林悅文 林卓汶 林鑫燦 林思希 林維莉 林紅娟 林奕潔 林虹洋 林亞思 林紅喜 林怡雁 林英婷 林芊多 林甜燕 林思敏 林景坤 林進薏 林麗謠 林樹越 林雪婷 林雨娟 林育羽 林議玲 林佳媛 林明如 林航月 林曦婷 林詩婷 林驫瑤 林旭聰 林蘭慧 林建欣 林依蔚 林子玲 林夢娜 林翠萌 林思周 林佳芳 林晉傑 林燕林 林雪儀 林欣媛 林羽月 林呈霆 林惠希 林思玲 林沁樺 林涵微 林忠梅 林一賢 林悅月 林熙芳 林若敦 林韻霞 林一玲 林佳珊 林承鯤 林艷書 林碧婷 林思慈 林艷凡 林陽琦 林艷涵 林勁歡 林璐霞 林崇風 林菲博 林彩琳 林佳蘭 林計儀 林君霖 林靜思 林雪晗 林惠易 林燕文 林婷宇 林紅雪 林思靜 林海娜 林欣玲 林依淼 林蔚娜 林澤妮 林心翊 林添懿 林羿希 林坤萱 林源梅 林琦容 林宇林 林載容 林文淼 林靜天 林蘇涵 林詩厲 林聖釧 林佳彩 林逢莉 林家鑫 林暢聰 林湘尹 林朝然 林瑞纖 林姝皓 林一瑞 林婷妤 林翔涵 林春心 林涵函 林奕釺 林文然 林玉明 林姝麗 林雨玉 林雅鈴 林學萱 林紅英 林茜麗 林若蓉 林宇亮 林筱軒 林語丹 林曉昕 林豆平 林雲靈 林雨帆 林少平 林宇涵 林月宵 林桂陽 林美然 林雅楠 林雪華 林鈺華 林雁香 林維存 林巧君 林冬銘 林安儀 林欣舒 林玲怡 林軒囡 林奕傲 林雨英
Ⅳ 急求人物傳記作文 多篇~ 麻煩各位 要高中以上的謝謝 採用加分!
(一)
郁達夫是一位讓人懷念的文人和作家。
某年,無意在電視上看見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春風沉醉的夜晚》,外景是在徽州的郡城歙縣,油然而生親切之感。郁達夫倒是真的來過徽州並留下一篇《屯溪夜泊記》。與郁達夫同行的還有林語堂。他們因不堪那聲名遐邇的徽州府郡歙縣城裡旅店的齷齪,趁黑趕往屯溪——郁達夫在文中稱之為「小上海」的地方,如此的「美稱」不知從何年何月已從人們的傳說中消失。小上海果真繁華,這一班大名鼎鼎的作家們竟然投宿無門,大小旅店都掛上客滿的牌子,於是,只得求助當地的警察局,可這山溝里的「大蓋帽」們並不買大作家的賬。直折騰到午夜一點,也未落實住地,最後,林語堂提議租來一隻大船,搬上行李,作一回「天隨子陸龜蒙」的風雅來。
木船停泊新安江上,浮家泛宅,圍燈夜話,船底江流有聲,滔滔東去,一直流向郁達夫的老家富春江。離船一箭之地是那座明代的石拱橋。我在徽州的日子,也常常在江邊散步,站在老橋上總會想到郁達夫的那些文字。屯溪雖是文化古城,出了很多的文人,自然也少不了文人的行跡,但在我的印象中恐怕只有郁達夫的這點文字讓人懷念,並由此對小城產生一種說不出的神秘感,如今已無法想像當年小城的模樣,不過這座建於明代的青石板老橋依然葆存著往昔的一些信息吧。橋頭便是那條有名的聞說建於宋朝的「老街」。事實上,在郁達夫的筆下,對這個黃山腳下的小城似乎沒什麼好的印象,下面便是他的又一遭遇:「我在舊貸鋪里,買了一部歙縣吳殿麟的《柴石泉山房集》,語堂在那家假古董店裡,買了些核船、翡翠、琥珀、以及許多碎了的磁。」可見,那時的這條老街已是「古董販子」們活躍的場子了,用現在話來說,這些「古董鬼」那時就開始吃旅遊的飯。不過那年頭,盡管是「假古董店」也尚能買到一些舊貨,現在的旅遊店清一色的新產品,專吃那些揣著來掏寶揀漏心態的「聰明人」。要說屯溪人會經營的智慧那可是由來已久的,這是徽商末流的舊傳統。郁達夫說,那天,屯溪下著雨,他們上岸在一家酒店裡,要了一碟炒四件,一斤「雜有泥沙的紹興酒」,被敲去了兩塊大洋。於是,郁達夫憤然寫道:「這小上海的商家,別的上海樣子倒還沒有學好,只有這一個欺生敲詐的門徑,都學得來青勝於藍了,也無怪有人告訴我說,屯溪市上,無論哪一家大商店,都有討價還價,就連一盒火柴,一封香煙,也有生人熟面的市價不同」。郁達夫的牢騷發得可謂「入木三分」。記得我初來屯溪,倒是特地找了一位熟悉的當地人,來老街買些木雕、磚雕之類的小什件。老徽州的古物已被後人們變賣殆盡,就連這些老房子上的零部件也成為稀罕的古董寶物了。店家同他講著一口屯溪土話,談到「草皮」(鈔票),也是嘰哩呱啦,神秘兮兮。包好了木雕,出了店口,朋友忽然遞給我一些錢,說是店家給他的「回扣」,我這才知道,這屯浦的水真是深啊!文章的末了,「青衫憔悴的才子」,「遇著紅粉飄零的美女」,吟哦了一首七言絕句:「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才子佳人,總算又回到風(流)雅(好)上了。
(二)
郁達夫有一首很著名的《釣台題壁》詩,其中有那著名的「曾經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之句。郁達夫是那一代作家中舊體詩做得最好的。劉大傑說,五四以來的舊體詩當推魯迅和郁達夫。周知堂則認為郁達夫和沈尹默。近代詩中很難有什麼傳世的名句,要說有,確實也只郁達夫的「曾經醉酒」和魯迅的「橫眉冷對」了。據說郁達夫曾多次為人書作此聯,如今傳世可見的恐怕只有他送給青年學者鄭子瑜的那幅對聯了。近年,我竟好幾處在朋友家中看到過此聯的各種「克隆版本」,主人也不在意真真假假,倒是可見人們對郁達夫的詩書喜愛。據說,郁達夫的友人溫梓川曾在南洋發現他自刻的一方印章,內容即是這句「生怕情多累美人」可見郁達夫也是很得意此句的。
郁達夫手書的《釣台題壁》今已刻成了碑石立在富春江畔。前歲謁嚴子陵釣台,見此石在釣台崖下,江水滔滔,松風作響,摩挲詩文,彷彿更能貼近詩人的境界。
富陽歸來,作客西泠,在湖邊的一家畫店,無意發現一張郁達夫的書法小軸,寫的唐人的詩。上款「大玠」,彷彿記得這是劉大傑早年的名字。主人又出示另一件郁達夫手書中堂,內容是其生前未曾發表過的七言絕句:「十日錢江水急流,滿天梅雨壓杭州。輕來絲米盤盤賤,我替耕夫織女愁。」(癸酉夏居杭十日,梅雨連朝)江南人最煩黃梅天氣,郁達夫由此而想到耕夫織女的困苦,真是個細心的讀書人。字也很灑脫,殊為難得。主人與郁氏同鄉,對其十分珍愛。後來我們成為朋友,他還是割愛那幅 「唐詩書軸」與我。
此軸寫於丙子秋(1936年),較另一幅稍晚,還是可以看出其點劃已顯得老到許多。錄的是唐人鄭谷《淮上別故人》四句,也是一派江南風懷。「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華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頗有幾分「桃花潭水」之情誼在焉!
郁達夫的字自非書家之作,用筆率意,結字欹側,可謂別具個性。舊時的文人並不像現在這些作家一見寫字就不知所措,他們很樂意寫,每到一地,總有許多慕名而來的「粉絲」,那時不時興「簽名」就了事,總得要研墨鋪紙或寫個便面冊頁什麼的。郁達夫說他並沒練過書法,只是信手寫來。索書者越來越多,他也總是有求必應。他風趣地稱自己喜歡為人寫字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紙業不振,消費一些也未始不是一出有社會性的惡作劇;再一,求字的朋友總是有口飯吃吃的人,分一點錢出來惠及紙業和裱糊業工人,也是一種間接的租稅。(《說寫字》)這真是一種「古怪」的說法。不過那時的「寫手」還是很多的,像郁達夫這樣的文人畢竟「消費」不了多少紙墨。而歲月滄桑,留下的郁達夫書跡已是了了無幾。
誰也不知道sakula的真名叫什麼,那一年sakula出生的時候,哭起來的嗓門特大,幾乎全村的人知道。而且這孩子特愛哭,只要一尿濕了就拚命的哭,孩子他娘時間長了也特鬧心,就給孩子起了「撒哭啦」這個小名,就是撒了就哭的意思。村裡的人都不明白,孩子他娘怎麼給起了這么怪名字,她說這山溝溝里的孩子要起啥好名字,隨便起個好養活就行。從此,撒哭拉的名字就被叫開了。撒哭啦小時侯人樣長得小,在村裡的一群孩子老被人欺負,孩子都喜歡拿他開玩笑說:「撒哭啦,撒一個哭一哭讓我們聽聽。」撒哭啦每次遇到這事就哭著回家怪他娘干嗎起這么個名字,他娘親總是安慰他說這些孩子沒教養,看你比他們聰明多了,甭理他們。每次聽到他媽媽這么說,撒哭拉就開心了,真的認為自己是全村最聰明的孩子。
不過,這孩子還真爭氣,村子就一小學堂,撒哭拉在一群孩子中成績總是第一,時間長了孩子們也對他刮目相看,也沒人拿他名字取笑了。一晃14年過去了,終於有一天,撒哭拉回到家,他媽媽給了他一個包裹,對他說:「孩子,家裡實在沒錢再供你讀書了,你拿上包裹去城裡找點活干吧。」撒哭拉拿上包裹傷心地離開這個生他養他的媽媽和這個村莊。他一路南下來到了上海,在他謀生的幾年裡做過報童、學徒、木匠、店員等等,他把積攢下來的錢大部分都買了書看。撒哭啦看了許多魯迅的文章,對魯迅非常崇拜,於是他嘗試著給魯迅寫了第一封信,信中他表達了對魯迅的崇拜之情,還提出了一些自己對中國文學發展現狀和前景的看法。沒想到,幾天後他就收到魯迅的來信了,魯迅在信中也對他非常欣賞,希望能有個時間大家見面互相討論。從此,他就和魯迅先生開始了書信往來,魯迅對進步青年一向倍加關心,對他也是大加贊賞。在魯迅先生的邀請下,撒哭拉終於有幸去魯迅的住所會見他了。從此以後,撒哭拉和魯迅先生建立了良師益友的密切關系,魯迅建議撒哭拉去他當年的日本留學,並把自己的一些日本朋友,包括內山書店的老闆都介紹給撒哭拉,同時還答應在留學上給撒哭拉一定的資助。
在魯迅先生的幫助下,撒哭拉終於踏上東瀛這片土地。沒想到,自己剛到日本就受到日本人的熱情歡迎,每次聽到他的名字,日本人就豎起大拇指說:「喲西,你的大大的好。」後來,撒哭拉才得知自己的名字原來碰巧跟日本的國花——櫻花同音。這一年,撒哭拉看到了美麗的櫻花,那純潔的花瓣在風中飛舞閃耀,撒哭拉頓時覺得自己也要做一個像櫻花那樣純潔的人。從此,撒哭拉以日語中的櫻花做為自己的名字,並以這個名字在日本當地各大報紙發表文章,一時之間撒哭拉的名字傳遍了整個日本。
沒多久,魯迅先生去世了,撒哭拉在日本得知後痛哭了一場,這是自從離開小山村來他第一次這么嚎啕大哭過。緊接著,日本向中國宣戰,開始了侵略戰爭,由於日本在戰前對在日中國進步青年進行封鎖,撒哭拉沒法回到自己的祖國,他雖然身在日本,卻心繫中國,時時刻刻關心著中國人民。他對日本侵略者萬分痛恨,一怒之下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用英文寫的sakula,他說做人不能失節,他還是要像櫻花那樣做一個純潔的人,但他不能再用日文做自己的名字了。sakula又拿起自己的筆,用筆作為武器,以sakula的名字在日本各大報紙發表文章,和日本當局做著激烈的斗爭。他寫了大量反對日本當局發動侵略的文章,也拚命在當地報紙上發表大量動搖日本軍心的短帖子,如中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可能隨時威脅到整個東亞地區;中國非典型肺炎感染群有開始向日本方向擴散的趨勢發展;珍珠港事件引起美國對打擊恐怖分子的高度重視,並把日本列為頭號恐怖分子基地,將施與嚴厲的打擊。這些多而雜帖子被日本當局稱為「灌水」,在日本軍民中廣泛散播大大動搖了軍心和民心,日本當局將sakula列為通緝的恐怖分子黑名單頭號人物(與今日本拉登齊名)。果然,日本在中國的侵略戰爭後期,屢屢遭受敗仗,在1945年日本終於提出了投降。但從此以後,sakula這個名字銷聲匿跡,誰也不知道他的去處有人說他被日本當局抓起來了;也有人說他在美國投下的原子彈爆炸時不幸犧牲了;更有人說他還活得好好著,並已順利回到了中國。
幾十年後,在西祠的「阿福之家」里,人們突然發現sakula的名字又出現了,還是像那時一樣「灌水」著,只是這次不再是為了斗爭而灌水,而是為了無聊而灌水,人們猜想可能是sakula年紀真的大了,也可能是sakula那孫子用他的名字寫的,也可能是哪個sakula的痴迷fans冒用他的名字。反正,正如當年魯迅先生送給sakula的那句話那樣:「這世上本沒有河,灌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河……」
林氏三兄弟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的黃岡縣,是鄂東地區的大縣,縣城黃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歷代州府的所在地,也是鄂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這個地方的經濟雖然不怎麼繁榮,卻是一塊神奇的土地。
北宋文壇巨匠蘇東坡在這里播下的文化種子,影響、教育了宋以後的黃岡歷代知識分子,使這里興學成風,人才濟濟,英傑輩出。
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英雄和太平天國軍隊在鄂東與統治階級展開的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的事跡,也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有志報國救民的青年、學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離黃州城25公里的白羊山下的林家大、染鋪的林氏家族,出現了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彪(又名林育容)。
為使讀者能更多地知道林氏三兄弟的情況,筆者先將他們的出生地及家族作一介紹。
白羊山在黃岡縣中部,海拔300米。
在白羊山南部,坐落著兩個村莊:林家大和染鋪。兩之間,隔著一道沖田,相距只有200米。
據林家大一些長者介紹,起初,白羊山下並沒有這兩個子。兩的林氏家族,原住在黃岡縣東北部山區的賈廟鄉林家山村。到了清初,由於田地太少,加上經常乾旱無收,林氏家族第三房和第四房的人難以生存,決定遷出一部分到回龍山的白羊山下落戶。
第一次只搬了幾家,後來又陸續搬了幾戶,並取名林家。
林育英、林育南、林彪是白羊山林氏家族的第八代。
林氏家族搬到林家大後,人口發展較快。不到一百年時間,全就達400餘人,名也改成林家大。到了清末,林家大住不下,三房的一部分人搬到對面的一塊空地上興家,這幾戶人家在旁的路邊開起了一個大染鋪,故稱染鋪。
這樣,林氏家族的人分住兩。
盡管他們分開了,但仍然很團結。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都要送禮;農忙時節,也互相幫忙。
染鋪有稻田90畝,林家大的水田只有56畝,兩加起來也只140餘畝。那時,每畝稻田只能產200多斤谷,如遇災年,往往顆粒無收。因此,140餘畝稻田很難養活400多人。
好在,林氏家族有紡紗、織布的傳統,而且技藝在當地還很有名氣。
他們在種田之餘,辦起了家庭織布廠,並在武漢開了一家頗具規模的布行,專賣林氏家族生產的棉布。然後,再用賣布的錢買糧食吃。
當時,林家大、染鋪流傳著一首歌謠:
千頭萬緒,
一手整理;
花樣翻新,
他人之衣。
到了民國初年,林氏家族的生活又發生了困難,其原因是外國資本的大量湧入,沖擊了國內的市場。西方一些國家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紡織技術,在上海、武漢、九江等地開辦了大批紗廠、織布廠。他們的紡織品擠佔了中國大、中城市的市場,林氏家族生產的棉布在大、中城市難以賣出,只能降價銷往附近的小城鎮。因而,收入比過去大為減少。
林氏家族的織布業在帝、官、封的擠壓下,慘淡經營,苦苦掙扎。
當然,織布為生,也使林氏家族的人時常走東奔西、南來北往,增長了見識,擴大了眼界。
特別是他們在武漢建立了布行後,林氏家族的人知道了外地的許多信息和國家大事。
在林氏家族中,以林時朗和他的哥哥最為能幹。林時朗住林家大,他的哥哥住染鋪。
林時朗與他的哥哥在世時,對林家大和染鋪的織布、染織業有很大的貢獻。他們二人都是辦布廠的能手,又會做生意,因而在兩都有很高的威信。
林時朗哥哥的後代,現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北京等處,一部分仍在本地。
林時朗養育子女多人。他的大兒子叫林文卿,很能幹,一生以織布為業,曾辦過「林精益」、「林振興」布廠,僱工一度達到200人。由於他是老大,又能說會道,曾當過較長時間的林姓戶長,1930年病死。二子林俊卿,長期辦布廠,也精明能幹,林氏家族生產的棉布主要靠他在武漢銷售。他一生多難,常年害病,青年時期又喪妻,1928年在老家病故。三子林協甫,青年時期離家跟隨二哥林俊卿去漢口辦布行,並辦得很有名氣,是20世紀20至30年代生意場的高手,1937年在漢口去世。四子林明卿,生於1887年11月16日,幼時在家鄉讀書,成年跟林時朗學過織布,後又外出謀生多年,做過店員、賬房先生,30歲後又回老家辦布廠。林時朗的四個兒子中,數他的文化最高,1962年1月在北京病逝。
本書記述的林家三兄弟,就是這林氏家族的後代。林育英是林時朗的侄孫,林育南和林彪(林育容)都是林時朗的孫子。林家大和染鋪也因為出了這林氏三兄弟,而聞名中外。
林氏三兄弟中的林育英,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是在堂弟林育南的引導下走上革命道路的。為了革命事業,他干過很多工作,辦學校、當工人、辦工廠、領導工運。他很早便成為中共湖南、滿洲省委的主要領導人。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他歷盡千難萬險,曾用當和尚做掩護,也曾被捕入獄受盡酷刑。林育英到蘇聯參加共產國際會議,肩負重任返國後,在同張國燾的斗爭以及抗日救亡斗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如果不是因傷病早逝,他會有更多的傳奇,也一定能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毛澤東一生惟一的一次給人抬棺,就是替林育英抬棺,足見他的貢獻和影響之大。
Ⅵ 情煞txt全集下載
情煞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楔子
林文卿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冷清的女子,賽雪肌膚,如冰凌覆面,冷傲如霜。
桑情抬頭看了眼眼前的斯文男子。
林文卿心驚,好一雙眸子,直射出無數冰箭,怕是硬要在他人心坎里凝結成冰。
林文卿握緊手上溫潤的玉,周身似玉般溫潤的氣質,饒是壓得住桑情無邊的冷寂。
「姑娘,這玉。。。。。。」林文卿有一時的躊躇,手心竟出了些微的涼汗.
桑情冷冷的看了眼林文卿手中的玉,薄唇竟綻放出鄙夷的輕笑。
林文卿再次心驚,這女子何等了得,僅是輕笑,便是如此傾國傾城,心竟有些失了規律,呆立著,忘記了正半抬著的手,忘記了手中正握著的玉,忘記了此行的目的。
桑情狐疑的凝視著林文卿,早已習慣他人驚見於自己絕代的容顏,只是這斯文的男子有些不同,眼前的男子太過斯文,太過儒雅,月白的長衫,上好的料子,俊朗的面容,周身的書卷氣,不似會出現在這里的江湖人。
桑情瞧著他薄弱的身子,竟開了口「玉既然帶來了,就擱著吧,這不是你們讀書人待的地方,快些……
確認後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