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辨別姓名中的五行
姓名既講究格局數理的吉祥與生克,同時也講究漢字的吉祥與生克。單從漢字上講,漢字也是有五行生剋的。有的名字之所以好看好聽好用,是因為漢字意義好,字形美,而且搭配得當,相得益彰。一個真正的好名字,必須看上去美觀大方,聽上去清新悅耳,寫起來得心應手。 不單姓名中的數理是講五行生剋的,而且姓名中的漢字也是有五行屬性,也是講究五行生剋的。古人起名時,很注重漢字的生克,一個名字中,比較忌諱五行相剋,比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等,而提倡五行相生,比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等。 現在有人起名,往往只講究格局數理的吉祥,而忽略了漢字的生克。姓名只講漢字生克,而忽略數理的生克,是偏頗的,同樣,只講究數理的生克,而忽略漢字的生克,也是偏頗的。這就好比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那麼怎樣去區分和界定姓名漢字的五行屬性呢? 有人常用數字來區分,通過計算漢字的筆劃數字,來確定這個字的五行屬性。比如:如果尾數為1、2的,則認為屬木;如果是3、4的,則認為屬火;如果是5、6的則認為屬土;如果是7、8的則認為屬金;如果是9、0的,則認為屬水。 其實這種區分方法是不正確的。就拿金木水火土這五個字來舉例吧。比如「水」這個字本來就是無可爭辯的水,但因為是4劃,卻被認為屬「火」;「木」這個字本來就是無可爭辯的木,但因為是4劃,也被認為屬「火」;「土」這個字本來就是無可爭辯的土,但因為是3劃,也被認為屬「火」;只有金這個字是8劃、「火」這個字是4劃,分別符合其本來是金、是火的屬性,其餘三個全都被變性了。所以由此而知,這種用單個漢字的筆劃數來區分其五行屬性的方法大部分是錯誤的。 還有一種按偏旁部首區分,這種方法原則上是比較科學的,因為中華漢字本來就是象形文字,帶火的即屬火,帶水的即屬水,帶木的即屬木,帶土的即屬土,帶金的即屬金。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就是漢字帶偏旁部首的容易區分,而不帶偏旁部首的則很難區分其五行屬性。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一個漢字,同時帶兩種甚至三種五行偏旁部首,那應該取其哪個五行才是呢?[本文共有 2 頁,當前是第 1 頁]<<上一頁
『貳』 心在五行之中的地位如何 a五行屬水 b五行屬火
木火土金水之五行中,心屬火。
『叄』 憶心這個名字五行屬什麼的
憶心的姓名測試結果
成功運被壓抑,不能成功,易生身心過勞、神經衰弱等疾病,惟境遇尚可得安定。
1、總論:這是一種較平凡的配置,若努力向上且忍耐力強,可得正比率的發展,但大成功的機會不多,易生身心過勞,是辛勤得財類型。天運五行屬水之人,事業順利,財源甚豐。
2、性格:為人仁慈,喜歡助他人,有進取心,對家庭有責任感,一生辛勤奮發,但處事較主觀固執,容易陷入一意孤行,這一點應改進。
3、意志:意志不夠堅定,計劃不夠周到,處事也有沖動之傾向。
4、事業:屬於一種穩定性收入的行業,如薪水階級、農牧業,成本不大的生意均很適合,也能順利。
5、家庭:男命者家庭大致圓滿,夫妻共同創業。女命者家庭多爭執、不和,應多忍讓。
6、婚姻:男娶努力節儉之妻,婚後大致和順;女嫁好勝克勤之夫,婚後有爭吵。
7、子女:女孩較多,有責任感又能孝順。但身體較為虛弱。
8、社交:性格較直率,有話直話,少言而多行,外緣及社交能力均不錯。
9、精神:表面似乎無事,為家庭及工作多操勞,精神不安定。
10、財運:勞碌之財,如能節儉,積少成多,仍可小富。
11、健康:易患胃腸、神經衰弱、呼吸器官、頭痛等症。
12、老運:一生勞碌,老景尚佳,但仍閑不住,繼續辛勤不休。
對基礎運的影響:(吉)
安穩,不易變動,立如堅石,身體健康。
對成功運的影響:(凶)
命運被壓抑,導致不良的結果,易得神經衰弱,呼吸器官等方面的疾病。
對人際關系的影響:(吉)
善容忍,少言多行,外柔內剛,能努力發展。但有猜疑心,三才不善者有急性的缺點。大多合作不利。有皮膚病。
對性格的影響:
性情多好靜,富於理智。溫厚中帶有華麗氣質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表面看來似非大活動家,其內部蘊含著相當實力,必取得相當的成功。其人生雖屬漸進型,但終能為人首領。還可獲得家庭的幸福,但其人含有嫉妒心,大都好財利。
『肆』 心是什麼
【心】
心,位於胸腔之內,膈膜之上,兩肺之間,形似倒垂未開之蓮蕊,外有心包護衛。心為神之舍,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起著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在小腸與心之間相互絡屬,故心與小腸相為表裡。 1.有形之心:處在胸部左側肺部之中,統稱[心臟]。屬於血液循環系統中的重要器官。 2.無形之心:靈魂的另一個名字,也稱[心靈]。屬於神主生成的非物質活體。身心健康的人就是指生命構造健全而靈魂也同樣擁有完全神志的健康人。亦指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與情感表達。 3.在不同片語語句中生成新的含義,如:城市中心;文章中心思想;組織核心;心情;誠心誠意;心神不定;心慌意亂;用心;隨心所欲;三心二意;一心一意;散心;處心積慮;關心等等。 4心,分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編輯本段解釋之二。中醫學的「心」
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在志為喜,在液為汗。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互屬絡於心與小腸,相為表裡。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與自然界夏氣相通應。 心是臟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臟腑進行著協調的活動。故《內經》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說,各臟腑在心的領導下互相聯系,分工合作,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心的生理病理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脈,主汗,開竅於舌等。現將其主要生理病理簡述如下: (一)心主血脈《內經》說,「心主血脈」,「脈者,血之府也」,「諸血者皆屬於心」。心主血,血行脈中,心與脈密切相連,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以營養全身的功能。這種功能是由心氣的作用來實現的。心氣的盛衰,可以從血脈的改變反映出來,故《內經》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若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脈搏和緩有力。若心氣不足,心血虧少,則脈細弱或節律不整。若心血瘀阻則脈澀不暢或結代等。 (二)心主神志 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現代生理學認為,人的精神思維活動是大腦的功能,即大腦對客觀外界事物的反映,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思維活動與臟腑有關,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藏神」,「主神明」的說法。《靈樞·本神篇》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任,就是擔任,接受的意思,指出了接受外來事物而產生思維活動的過程是由心來完成的。 心的功能正常時,則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若心的功能異常時,常可出現心神改變,如心悸不安,失眠多夢,健忘痴呆和狂妄躁動,哭笑無常,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狀。 (三)心主汗汗是人體津液之一,汗與血同源,因心主血脈,心生血,故汗與心有密切關系。故有「汗乃心之液」的說法。 當心陽虛脫時,汗液隨心陽而脫,故大汗淋漓;心氣虛時,表衛不固,自汗出;心陰虛時,陽無所附,心液失其斂藏而發盜汗。 (四)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 心開竅於舌與「舌乃心之苗」的意思相同。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心經別絡上行於舌,因心的氣血上通於舌,所以心的氣血強與否,往往可以從舌的變化上反映出來。例如,心血不足時舌質淡白;心火上焱時則舌尖紅或舌體糜爛;心血瘀阻時則舌質紫暗或瘀斑、瘀點。熱入心包或痰迷心竅時,則舌強語謇等。 華,是光彩之義,其華在面,即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顯露於面部的色澤變化,由於頭面部的血脈極為豐富,所以心氣旺盛,血脈充盈,面部紅潤有澤;心氣不足,則可見面色白、晦滯;血虛則面色無華。
心與其他器官的關系
1.心與脾的關系:「心生血」,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旺盛,則氣血生化有源,心主之血自能充盈,運行全身以營養各臟腑器官。血液運行於經脈之中,固然賴於心氣之推動,然亦必需有脾之統攝作用,以維持其正常的運行。所以心與脾的關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這兩個方面。病理情況下,心脾兩臟亦常互相影響,如脾氣虛弱,運化失職,血的來源不足,致心血虧虛。若思慮過度,耗傷心血,也可影響脾之健運。以上兩種情況最終均可導致虛之證候。 2.心與小腸的關系 心與小腸通過經脈的絡屬構成表裡關系。心脈屬心,下絡小腸,小腸之脈屬小腸,上絡於心,心屬里,小腸屬表。二者經脈相聯,故氣血相通。生理情況下兩者相互協調,心之氣通於小腸,小腸之氣亦通於心。在病理情況下則相互影響,如心火過旺時,除表現口爛,舌瘡外,還有小便短赤,灼熱疼痛等小腸熱證和證候,叫做「心移熱於小腸」。若小腸實熱,亦可順經上於心,則可出現心煩,舌尖糜爛等症狀,治療上即要清瀉心火,又要清利小腸之熱,相互兼顧,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3.心與腎的關繫心屬陽,位居於上,其性屬火。腎屬陰,位居於下,其性屬水,生理情況下,心陽須下降於腎,以資腎陽,共同溫煦腎陰;腎陰上濟於心,以資心陰,共同滋養心陽,陰陽互相制約,使心陽不亢,心與腎保持這種「水火相濟」,「心腎相交」的關系。如果這種正常關系受到破壞,就會出現心悸、失眠、健忘、多夢、遺精等「心腎不交」的證候。 [關注中]:古人對於心的重視程度遠遠大於對大腦思維活動的重視,從這種智慧成果造成的語言體繫上看就能略知一二。再看早期出現的一種佛教揭示,對於心的理解已經十分深刻了。編輯本段解釋之三。西醫的心
心:heart,心血管系統的動力器官,並具內分泌功能.
位置
斜位於胸腔中縱隔內,2/3位於正中線左側,1/3位於正中面右側,心尖朝向左前下方。
毗鄰
前:胸骨體和2~6肋軟骨;後:平第5~8胸椎;上:連入心大血管;下:鄰膈。周圍裹以心包。 心內注射位置:胸骨左緣第4肋間隙(可避免損傷胸膜)。
外形
心近似倒置、前後略扁的圓椎體,大小似本人的拳頭。可分為一尖、一底、兩面、三緣,表面有三條溝。心尖:由左心室構成,朝向左前下方,第5肋間隙,鎖骨中線內側1~2cm。心底:由大部分左心房和小部分右心房構成,與出入心的大血管幹相連。兩面:胸肋面和膈面。三緣:心右緣,心左緣和心下緣。三條溝:冠狀溝,前室間溝和後室間溝。編輯本段解釋之四。佛教中的「心 」
主要有如下含義: (一)梵語citta 之意譯。音譯作質多。又作心法、心事。指遠離對象仍具有思量(緣慮)之作用者。1、指心王及心所法之總稱。系相對於色(物質)、身(肉體)而言。相當於五蘊中之受、想、行、識等四蘊。2、指心王,屬五位之一,相當於五蘊中之識蘊。指統一心之主體─六識或八識而言。3、對心、意、識三者,小乘有部等主張三者為同物之異名,然在大乘唯識宗,『心』則指第八阿賴耶識,含有積集之義,乃諸法產生之根本體,故亦稱集起心,即阿賴耶識蓄積種子而能生起現行之意。對此,前六識稱為『識』,即了別、認識作用;第七末那識稱為『意』,即思惟作用。將心之主體與從屬作用分開時,前者稱心王,後者稱為心所。上記之六識或八識即為心王,心所乃指隨之而生起者,亦即細微之精神作用。此外,佛教對於心與物之存在,乃主張心與物為相輔相成之關系,不論任何一方皆不能單獨存在,故佛教既非唯心論,亦非唯物論,而系一種空無自性論,稱為色心不二。然自實踐之方法而言,則佛教特別強調心之主體性,故每被視為唯心論。 (二)梵語hr!d 或 hr!daya 之意譯。音譯作汗栗馱、肝栗大、干栗多、干栗陀多、訖利馱耶、紇哩陀耶、紇哩娜耶、紇伐耶。或譯作肉團心、真實心、堅實心。原語乃具有心、精神、心臟等義之中性名詞。猶如樹木之心,為凡物具有之本質,為中心之(即處中者)心;又如萬法具有真如法性之真實心,即指如來藏心,而非具有思考作用之心(緣慮心)。據四卷楞伽經卷一舉出,此心系指自性第一義之心。另據大日經疏卷四之說,則指肉團心(心臟)而言。般若心經所說之『心』即意謂般若皆空之心髓精要。於密教,觀想凡夫之汗栗馱(肉團心)為八葉蓮華(即心蓮),而教人開顯自己之佛身,故眾生之自性真實心稱為汗栗馱。 (三)從各種情形所作有關心之分類有:真心(本來清凈之心,即自性清凈心)與妄心(煩惱污染之心);相應心(與煩惱相應之心)與不相應心;定心(靜止妄念雜想之統一心、修定善之心)與散心(散亂心、修散善之心)等二心。或貪、嗔、痴等三心。或貪心、嗔心、痴心、等心(三毒之心並起)等四心;及肉團心(心臟)、緣慮心(取對象加以思考之心;共通於八識)、集起心(阿賴耶識)、堅實心等四心。或卒爾心(始對外境所起之心)、尋求心(欲知之心)、決定心(決斷之心)、染凈心(生染污、清凈念之心)、等流心(持續念念相續而前後無異之心)等五心。即意識觸對外境時,順次而起之五心。此外,據<瑜伽師地論>卷一載,所謂八心(善心次第成熟過程之八心),即:種子心、芽種心、皰種心、葉種心、敷華心、成果心、受用種子心與嬰童心等。又據大日經卷一之分類,瑜伽行者之心相可分成貪心等六十心。[入楞伽經卷九、解深密經卷一、舊華嚴經卷十、顯揚聖教論卷十七、成唯識論卷二、俱舍論卷四、大毗婆沙論卷十六、攝大乘論本卷上、大乘起信論義疏卷上之上] (請參閱《 佛學大詞典 》) 附:【心】《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術語)Citta,四卷楞伽經注舉汗栗太H&rdotblw;dH&rdotblw;daya(自性清凈心)、質多心(慮知心)之二心。止觀舉質多心、汗栗馱心(草木心)、矣栗馱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經疏舉質多心與干栗馱心之二心。干栗馱心附肉團心與真實心之二義。法相宗於唯識述記與唯識樞要舉質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識)之三心。宗鏡錄舉紇利陀心(肉團心)、緣慮心、質多心、干栗馱心(堅實心)之四心。三藏法數十九舉肉團心、緣慮心、積聚精要心、堅實心之四心,今總證之為六種心:一肉團心,梵語舊曰千栗馱,新曰紀哩馱耶。肉團心即吾人之心臟,密家所謂八葉之心合蓮華也。又草木之心也,此為物之中心,故又曰處中心。是止觀之第二心,大日經疏干栗馱心之第一義,宗鏡錄,三藏法數之第一心也。大日經疏三曰:『阿闍梨雲:凡人汗栗馱心是古譯梵語訛也。正梵音雲紀哩馱耶,此雲心,狀如蓮華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脈約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經義釋三曰:『汗栗馱心者,此是古譯梵語訛也。正梵音雲紇哩乃耶,此雲心,狀如蓮華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於此處(指肉團心),思蓮華形。(中略)汗栗陀,訖栗陀,一名轉耳。』同十二曰:『干栗馱者,是處中心也。』又曰:『此心之處即是凡夫肉心,最在於中,是汗栗馱心也。將學觀者亦於是處思蓮華形。』止觀一曰:『汗(本文作污誤)栗馱,此方稱是草木之心也。』宗鏡錄四曰:『一紇利陀耶,此雲肉團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黃庭經所明。』二集起心,為第八阿賴耶識。以集諸種子,又能生諸現行法故也。梵曰質多。法相宗之萬法唯識,依此而定。是唯識述記之第一心,宗鏡錄之第三心也。唯識論三曰:『雜染清凈,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識。』唯識述記三末曰:『梵雲質多,此雲心也。(中略)集起義是心義,以能集生多種子故,或能薰種,此識中既積果已後起諸法故說此心名為心。』宗鏡錄四曰:『三質多耶,此雲集起心,唯第八識積聚種子生起現行。』法相宗心意識三者,有通別二門,其通門雖許三名互通,而其別門則其體各別,故以此質多心唯為第八識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譯言意。為思慮之義,第七識之特名也。是亦限於法相宗。唯識論四曰:『是識(第七識)聖教別名末那,恆審思量勝余識故。』同述記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緣慮心,又曰慮知心,了別心。梵語與上集起心同。此為通於八識之能緣作用也。但常就意識而言。台家所謂介爾陰妄之心者,一心三觀之一心是也。止觀一曰:『質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慮知之心也。』同二曰:『對境量知,異乎木石名為心。』大日經疏十二曰:『梵雲只多,是慮知心也。』大乘義章二曰:『慮知曰心。』宗鏡錄四曰:『二緣慮心,此是八識,俱能緣慮白分境界。』是楞伽經注之第二心,止觀,大日經疏之第一心,宗鏡錄之第三心,三藏法數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語毗若底,譯為識,為了別之義,唯為意等六識之特稱。唯識述要上本曰:『梵雲毗若底(丁儞反,識也)。』五堅實心,堅固真實之不生不滅心。即自性清凈心,如來藏心,真如之異名也。華嚴所謂總該萬有之一,起信論一心二門之一心,楞伽經注之第二心,宗鏡錄,三藏法數之第四心也。但宗鏡錄以其梵語干栗馱為紇栗馱,干栗馱之同一轉聲。楞伽經一曰:『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註:『此心,梵音汗栗馱,汗栗太宋言心。謂如樹木心,非念慮心,念慮心梵音雲質多也。』宗鏡錄四曰:『四干栗陀耶,此雲堅實心,亦雲貞實心,此是真心也。』六積聚精要心。積聚諸經中一切之要義者。言如般若心經積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觀之第三心,大日經疏干栗馱之第二義也。但止觀以其梵語為矣栗馱,與彼干栗馱之肉團心殊別。大日經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馱之心,即是真實心也。』止觀二曰:『又稱矣栗馱,此方是積集精要者為心也。』心經幽贊上曰:『心者堅實妙寂之稱。』顯教於肉團心與質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凈心之堅實心。而密教於其胎藏界直觀凡夫之干栗馱即肉團心之八分為八葉之蓮華。上開九佛,是名自性清凈心,又於金剛界約於干栗馱處中心之義,名質多心為干栗馱,故於此二心外,不安立別之堅實心也。秘藏記鈔十曰:『汗栗馱,肉團心也。是凡夫所見可破壞法也,於此處開佛心,是名自性清凈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凈心直名汗栗馱,從所說處立名也。(中略)約處中邊質多心名汗栗馱名也。不空心要雲:夫修行者初發信心,即大圓鏡智紇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圓鏡智發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質多,以知大圓鏡智紇俚娜耶心者,質多名紇哩娜野也。』 【心】《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術語)阿賴耶識之別名。心有積集,集起二義。阿賴耶識為集諸法種子又生起諸法者,故名曰心。唯識論三曰:『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述記三末曰:『梵雲質多,此名心也。即積集義,是心義,集起義,是心義。以能集生多種子故,說此識以為心。』唯識論三,述記三末,了義燈四本,揭數多之異名也。 【心】《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指無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心(梵citta,巴citta,藏sems)】《中華佛教網路全書》即具有緣慮作用的心王、心所等。又稱心法、心事。在佛典中,依派別或經論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指謂。略如下述︰ (一)心王及心所法的總稱︰相對於色、身而言。亦即不分心王、心所,廣指能緣慮知之法,於五蘊中總指受、想、行、識等四蘊。舊譯《華嚴經》卷十載(大正9·465c)︰『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大乘起信論》(大正32·575c)︰『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 (二)指心王︰相對於『心所法』而言。為精神作用的根本主體。指六識或八識,此系就有慮知之法中,特將六識或八識稱為心。若就五蘊分別之,心即識蘊,心所法攝受、想、行等三蘊,如《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三雲(大正31·705a)︰『心謂識蘊七識界及意處,心所有法謂受蘊、想蘊、相應行蘊及法界法處一分。』又,《辯中邊論》卷上(大正31·465a)︰『異門相者,唯能了境總相名心,亦了差別名為受等諸心所法。』 小乘說一切有部謂心王僅有一種,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乃心王所攝,而不是六個獨立個體。此中,眼等前五識系指與五種感官相應之識,第六識──意識則對於一切事理都有思慮分別之作用。大乘瑜伽行派則謂心王有八,即於眼等六識上加末那、阿賴耶等二識。據瑜伽行派所述,末那識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所依,又以第八識為所攀緣之對境,不斷地進行思維度量,執為自內我相。第八識之阿賴耶識,意譯為藏識。瑜伽行派認為阿賴耶識能含藏一切現象之種子,並由種子顯現行起(現行)而變現出一切現象。 (三)第八阿賴耶識的別名︰相對於此,前六識稱為識,第七識名為意。《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三(大正30·651b)︰『諸識皆名心意識,若就最勝,阿賴耶識名心。』《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二(大正31·701a)︰『心者,謂蘊界處習氣所熏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亦名異熟識,亦名阿陀那識,以能積集諸習氣故。』此乃以心為積集之義,阿賴耶識有積集種子之義,故特以心為其別名。 另外,慧沼《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二(末),謂心總有四種之別(大正39·218b)︰ 『凡言心者有四義︰(一)真實名心,如般若多心,即真如理亦名為心故,勝鬘經雲自性清凈心,彼名干栗心。(二)緣慮心,即通八識,彼名質多。(三)積集義名心,亦通八識,通能所積集故。(四)積聚最勝義名心,即唯第八。』 此中,第二、第三系以八識名為心,相當於以心王為心之義;第四唯將第八阿賴耶識名為心,即以心為阿賴耶識的別名。 第一之真實心,即指汗栗馱(hr!d)心。梵語hr!d,或譯作肉團心、堅實心,原語系具有心、精神、心臟等義之中性名詞。猶如樹木之心,為萬物所具有的本質,為中心之『心』。亦如萬法具有真如法性之真實心,即指如來藏心,非為緣慮心。另依《大日經疏》卷四所說,系指肉團心(心臟)而言。密教謂觀想凡夫之汗栗馱(即肉團心、心臟)為八葉蓮華,以開顯自己之佛身,故眾生之自性真實心稱為汗栗馱。 ◎附一︰印順《如來藏之研究》第三章(摘錄) 『心』有種種統一的意義,所以在佛法的發展中,學者的解說,傾向於心的統一。 (1)如阿毗達磨論者的『心王』說︰人心有或善或惡,或受或想或思等無數的作用,在分別的論究中,受、想等被分離出來,稱為『從心而有』,『依心而起』的『心所有法』。『心所』以外的,稱為心(王)──六識。分離了『心所有法』的心,近於現代心理學上的統覺作用。從種種心所而論到所依的一心(六識中的一識),也會被誤解為心體與心用。好在阿毗達磨論者不這么說,認為心與心所是同樣的,只是總相知(是心)與種種別相知(是心所)的差別。 (2)如一心論者︰引用『心遍行獨行』,而以為不同的六識,只是一心的差別。 (3)如心性本凈論者︰經上說︰『心極光凈,客塵所染』,依世俗的譬喻,而解說為『性凈而相染』。心是內在的一心,雜染或離染,而心體是清凈的。佛教界傾於內在的統一,是與世間心境相應的。一般人的見解,總是這樣的︰說到生死相續,就想到有一貫通前死後生者的存在,否則就不能說前後延續。說到從雜染到清凈,從系縛到解脫,就設想為必有一貫通染與凈,貫通縛與脫的存在。這是世間的知見,為成立一心,或神我的意識根源。心染而有煩惱,煩惱除了而心還清凈,『心』就是貫通染凈的所依自體,正如洗衣的衣,磨鏡的鏡,煉金的金一樣。以世俗譬喻而成立的『心性本凈』,確是適合於世間一般的見識,而富有啟發人心向善的作用。 ◎附二︰〈五心〉(摘譯自《佛教大辭匯》)所謂『五心』,是心識緣對境時,次第而起的五種作用。語出《瑜伽師地論》卷一、卷三等。即︰(1)率爾心︰詳稱率爾墮心,即能緣的心初墮所緣境之意,指心識初緣對境那一剎那的心。此時,心還未有任何分別,只不過忽然現起能緣的作用而已。(2)尋求心︰謂率爾心一轉,思尋推求,審細了知所緣境為何。(3)決定心︰謂尋求心一轉,了知決定所緣境。(4)染凈心︰謂決定心一轉,根據對境的差別,對有怨者起惡心,對親者生善心,對怨親共無者住舍心。(5)等流心︰染凈心相續等流。 此五心,率爾心只是一剎那,其餘綿亘多念。五念具生是在因位新接一境的情況,若是舊境,則只有後三心、後二心或一心發生。又,尋求心必有率爾心。在前五識,有率爾心必有尋求心;第八識則不然。八地已上至佛果得任運決定,故無尋求心,只有四心。若就八識論五心的有無,前六識具五心,七、八二識僅有四心。但前六識中,第六識雖具有五心,前五識的因位無染凈心,因勢力劣弱無可分之故,至果位方有五心。 第七識中,未轉依位缺率爾、尋求二心;初轉依位有可稱為率爾心者,故具四心。第八識不與欲心所俱起,故無尋求心,只有四心。又有一說認為前五識只有率爾與尋求二心。以上是依《法苑義林章》之意。《宗鏡錄》主張前五識沒有尋求心,唯第六識具有五心,第七、第八二識缺率爾、尋求二心,僅有三心。 此外,《法苑義林章》在自他識上論亂不亂之義,立自他俱不亂、他亂自不亂、自亂心不亂、他亂自亦亂、自亂心亦亂五門。 ◎附三︰〈心行〉(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心行』一詞,即梵語citta-carya的漢譯。有下列諸義︰ (一)精神作用︰如《大般若經》卷五五五雲(大正7·864b )︰『色蘊心無邊際,色蘊心行生故。受想行識蘊心無邊際,受蘊等心行生故。』《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建立品〉雲(大正30·574c)︰『如阿羅漢夢中心行到究竟地,菩薩心行當知亦爾;如阿羅漢覺時心行,如來心行當知亦爾。』 此外,《小品般若經》卷九〈隨知品〉雲(大正8·580a)︰『色心所行故無邊,受想行識心所行故無邊。』《法華經》卷六〈法師功德品〉雲(大正9·50a)︰『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其中,『心所行』或『心之所行』皆同心行之意。 (二)心的行境︰即精神能力之范圍界限。如《中論》卷三〈觀法品〉第七偈雲(大正30·24a)︰『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盤。』《維摩詰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雲(大正14 ·544c)︰『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 (三)心之所念︰即『希望』。《入楞伽經》卷一〈請佛品〉雲(大正16·517b)︰『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先受楞伽羅婆那王所啟 請已念楞伽王,知諸一切大菩薩眾心行之法。』新譯《華嚴經》卷六十二雲(大正10·335c)︰『時此如來,即伸右手,而摩我頂,為我演說普眼法門。(中略)能照一切眾生心行,能了一切眾生諸根,隨眾生心,悉令開悟。』此外,《法華經》卷一〈方便品〉雲(大正9·7c)︰『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大般若經》卷五五一雲(大正7·837a)︰『願垂照察我心所念及誠諦言。』其中,『心所念』即是心行。 (四)指意向、意氣等︰如《摩訶止觀》卷五(上)雲(大正46·59b)︰『眾生心行各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種心行,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如為多人一人亦然,須廣施法網之目,捕心行之鳥耳。』又,《碧岩錄》第六十九則(大正48·198c)︰『舉南泉、歸宗、麻谷同去禮拜忠國師。至中路,南泉於地上畫一圓相雲︰道得即去。歸宗於圓相中坐,麻谷便作女人拜。泉雲︰恁么則不去也。歸宗雲︰是什麼心行。』皆是此意。 (五)心與行之並稱︰如凈土教以安心與起行為他力之心行,發心與修行為自力之心行。 [參考資料]《入楞伽經》卷九;《大乘庄嚴經論》卷二;《十八空論》;《瑜伽師地論》卷一、卷一百;《攝大乘論本》卷二;《顯揚聖教論》卷十七;《成唯識論》卷二;勝又俊教《佛教における心識說の研究》;水野弘元《バ─り佛教を中心とした佛教の心識論》;中村元(等)編《佛教思想》第九冊〈心〉;平川彰編《佛教と心の問題》。
『伍』 心在五行中屬金還是火
心字是屬金,因為是4畫,當作心臟的話在五臟中屬火,
『陸』 心字五行屬什麼的
心的五行:
金
[拼音] [xīn]
[釋義] 1.人和高等動物體內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通稱「心臟」):~包。~律。~衰。~悸。 2.中央,樞紐,主要的:~腹。中~。 3.習慣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況,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曠神怡。人~惟危。
『柒』 心字五行屬什麼
心 字意五行:金
『捌』 心的五行屬性是什麼
心字取名屬性及五行屬什麼:
心字的拼音:xin
心的繁體字:心(若無繁體,則顯示本字)
心字的起名筆畫數:4
心五行屬什麼:金
心字的取名數理吉凶:吉
心是否為姓氏:是
說明:「心」字有幾筆幾畫,是根據康熙字典及五格姓名學而來,並不一定與新華字典的筆劃數相同。「心」字五行屬什麼、「心」字的取名吉凶,則是根據周易萬物類象推斷,僅供起名參考。
心字的含義及解釋:
心 <名> (象形。據甲骨文和小篆,中間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絡。本義:心臟) 同本義 [heart] 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說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著脊第五椎。形如蓮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裹脂,謂之心包絡。 其祀中霤,祭先心。——《呂氏春秋》 順我,即先刺心;否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方苞《獄中雜記》 又如:心腹之病(致命之禍;隱患);心上刃(「忍」字的拆寫);心肝肐蒂(心肝寶貝);心氣(中醫指心臟的功能);心系(系懸心臟於胸腔中的筋脈);心脾(心臟與脾臟) 內心 [inner most being;mind] 日月陽止,女心傷止。——《詩·小雅·杕杜》 又如:心悅情服(真心樂意地情願或服從);心香(敬事鬼神,心篤意誠,同於焚香);心苗(心意;心願) 心中。心裡 [in the heart;in mind]。如:心喻口,口喻心(自己反復思量、揣度);心肝道兒(心思。亦指財欲);心甜的(心愛);心喪(心裡悼念) 古代人以心為思維器官,故後沿用為腦的代稱 [mind] 心之官則思。——《孟子》 又如:心猿智慧(喻頭腦機敏靈活);心拙口夯(心笨口笨);心坌(愚笨);心知(心智) 思想 [thought]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小雅·巧言》 心憂炭賤。——唐·白居易《賣炭翁》 汝心之固。——《列子·湯問》 心樂之。——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用心專。——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又如:心量(志氣;抱負);心體(指思想);心識(意識);心想(思想;感情);心裁(指思想,主意);心用(思想行為) 精神 [spirit]。如:心神惝恍(神志不清,迷迷糊糊);心神彷彿(心神恍惚不安);心猿(比喻心神如猿猴般變化難以控制);心體(精神與肉體) 心緒;心情 [mood]。如:心猿難系(喻人心思散亂,難於把握);心荒撩亂(心荒意亂);心驚骨軟(神態惶恐);心持兩端(分心,心緒不集中) 思慮;謀劃 [calculation]。如:心重(思慮太多);心趄(變心;不遵守諾言);心模(揣測;估量) 中心,中央 [center]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又 當心畫 波心盪。——宋·姜夔《揚州慢》 又如:心號(兵卒上衣前後的標志符號);心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簡稱。以其概括了《般若經》的核心,故稱);心子;心臟;江心
『玖』 心 五行屬什麼
心(心)
姓名學解釋:【孤獨,克父,一生安穩享福,有愛情厄,子孫興旺。】
民俗五行:火 音律五行:金 姓名學筆畫:04 簡體筆畫:04 拼音:xī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