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個古風詩意名字
君墨
風畔
昌胤
聞柳
泠崖
戲時
出野
洛城
狐若
青裁
墨池
西嶺
隱水
流觴
玄裳
夭梅
半雲
溪疊
元徽
灼光
奉之
漠塵
蕭然
衡慮
翊歌
崇凜
步崖
弄影
浮生
長恨
池暝
緋辭
⑵ 4個字古風詩意唯美名字有哪些
4個字古風詩意唯美名字有:墨城煙柳、清風煮酒、醉婉笙歌、心悅君兮、淚濕青山
1、墨城煙柳
墨城即墨書天下文學社家帽,墨書天下網路文學社,簡稱【墨書天下】或【墨書天下文學社】,是一家以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新時代文學氣息的綜合性文學社。
煙柳,煙霧籠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樹。唐張仲素《春遊曲》之一:「煙柳飛輕絮,風榆落小錢。」也就是說,風吹過清煙柳枝飄起了柳絮,榆樹落下樹葉。
2、清風煮酒
萍水過客兄之對句賦七言絕句:
清風不語留遷客,碧泉有聲迎故人 。
煮酒相邀追往昔,賦詩互唱寄佳音。
清風不說話,備好薄酒,為遠行遷客(貶官)送行。
3、醉婉笙歌
醉聽笙歌婉轉,淺笑古風悠揚。醉時賞歌舞翩躚,聽那夾帶著古意的悠揚絲竹之聲。這句話主要在於意向表達,體現了一種瀟灑、放浪、不羈的生活態度。
4、心悅君兮
《越人歌》春秋 作者佚名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譯文:
晚是怎樣的晚上啊河中漫遊,今天是什麼日子啊與王子同舟。
深蒙錯愛啊不以我鄙陋為恥,心緒紛亂不止啊能結識王子。
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丫枝,心中喜歡你啊你卻不知此事。
5、淚濕青山
宋代吳激的《人月圓·宴北人張侍御家有感》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後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
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
白話譯文
歷經千古的北宋已成為傷心的地方,還唱著那《後庭花》曲。昔日的輝煌與顯赫早已不復存在.過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導、謝安等豪華宅第人家,而如今卻已不知道飛到了和人家中。
於異國重見故國宮姬,世事如夢呀,肌膚勝過白雪,見其昔日豪貴,發式如舊。江州司馬淚水濕透青衫衣襟,我們倆同是天涯淪落的可悲人啊
⑶ 哪些地方的名字比較古風化
蘇州的姑蘇區,吳中區。還有干將,莫邪路,桃花塢大街,吳趨坊等等南京也挺多的,什麼秦淮區,玄武區,之前的白下區,烏衣巷等等感覺長三角一帶此類名字挺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⑷ 求古風國名、地名、人名,越多越好,可追加懸賞
求古風點的男名
:
陌風,容止,琅琊沐,百里陌兮,非離,端木鴻,白澤,安碧城……
話說名字也4會有柔情的感覺么,除非是情...
求古風男名
:
甘泱
雷泱風
盛水泱
求古風男名
:
宗政諾語、
尉遲熙彥、
赫連如歌、長孫漢卿、
安陽夏庭
劍網3,求一古風男名,高懸賞
:
[寒野]
出自《望遠行》(宋·柳永)「皓鶴奪鮮,白鷳失素,千里廣鋪寒野。【覺得這詩里的皓鶴很適合藏劍...
求古風男子名字
:
百里風澈
御穆
路岩
求古風男名,三個字的
:
親要什麼類型的呀?霸氣?溫柔?唯美?還是其他什麼?。。。講講要求嘛
求古風男子名~小說要用!
:
洛如風
溫子冉
蕭玥洺
謝清朗
高易禛
鍾黎深
蘇尹
董墨書
親,望笑納~~(如有什麼要求可追問我~...
求古風男子名、三個、
:
孟凌楓,孟凌澤,孟凌心
孟清池,孟城夕,孟晚琤
孟希玥,孟瑾莜,孟晗霏
孟辰熙,孟辰昀,孟映珏
孟軒...
求古風男名
最好帶個雨字
急求謝謝!
:
要一個好的古風的男名,最好帶有「雨」字,並且最好是四個字(不要符號和火星文繁體字)
司徒宸雨慕容羽彥...
⑸ 急需兩個字戰場城市名字,帶古風氣息
高鷲城。平野。函谷。雁門。虎牢。
⑹ 求好聽的城市名字,有詩意點,古風,其他的也可以。
現實中有的:長安【西安曾用名】,雲浮【廣東】,九嶷(蒼梧)【湖南】,寧遠【湖南】,龍岩【福建】,陽朔【廣西】,寧陵【河南】
有興趣可以自己看地圖,很多名字都很好聽。
⑺ 自創好聽的古風地名、國名,拜託了,寫小說用的
大成國太平天德元年 都廣西
閩世祖明賢皇帝 明光三年 都福建
⑻ 求高人幫我想一些古風城市的名字,需原創,謝謝
魯鎮 梅西
苗嶺 番禹
臨安(川) 水曲
鳳台 蓬萊
婉郡 西袁
餘杭 菏澤
陽泉 榆次
樂亭 安岳
⑼ 為古代城市命名,求些好聽的城池名,謝謝
碎葉城.黑水城.雲中城.雪殤城.受降城.柔然城.清河城.
⑽ 中國古代城市名
1、戰國時期
臨淄、咸陽、邯鄲、大梁(開封)、郢都(荊州),鄭城(新鄭)、曲阜、洛陽、成都、姑蘇(蘇州)。
2、秦朝
薊(北京)、咸陽。
3、西漢時期
長安(西安)、洛陽、成都(蜀郡)、宛城(南陽)、邯鄲,臨淄、彭城(徐州)、長沙、番禺(廣州)、廣陵(揚州)。
4、東漢時期
洛陽、長安(西安)、宛城(南陽)、成都、彭城(徐州)、許昌、荊州、長沙、襄陽、鄴城(鄴城主體已消失)(臨漳、安陽)。
5、三國時期
洛陽、長安(西安)、建鄴(南京)、益州、赤壁(武漢)、成都、荊州,許昌、徐州、長沙、涼州(武威)、幽州(北京)。
6、兩晉時期
洛陽、長安(西安)、建康(南京)、鄴城(臨漳、安陽)(鄴城主體已消失)、成都、姑臧(武威)、襄國(邢台)、壽春、廣陵(揚州)、姑蘇(蘇州)。
7、南北朝時期
建康(南京)、洛陽、長安(西安)、平城(大同)、 鄴城(臨漳、安陽)(鄴城主體已消失)、成都、廣州、壽春、荊州、廣陵(揚州)。
8、隋唐時期
長安(西安)、洛陽、揚州、成都、太原,錢塘(杭州)、荊州、金陵(南京)、廣州、幽州(北京)。
9、五代十國時期
汴州(開封)、洛陽、金陵(南京)、杭州、福州,廣州、成都、長沙、荊州、揚州。
10、北宋和遼時期:
汴京(開封)、揚州、杭州、福州、泉州,廣州、明州(寧波)、金陵(南京)、成都、長沙。
11、南宋和金時期
臨安(杭州)、泉州、福州、廣州、明州(寧波),金陵(南京)、揚州、長沙、中都(北京)、成都。
12、大元時期
泉州、大都(北京)、揚州、廣州、福州,明州(寧波)、杭州、中慶(昆明)、成都、遼陽、順德(邢台)。
13、大明時期
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杭州,福州、廣州、明州(寧波)、成都、濟南、順德(邢台)。
14、大清時期
北京、蘇州、南京、杭州、濟南,廣州、天津、福州、成都、武漢、奉天(沈陽)、順德(邢台)。
15、民國時期
上海、天津、武漢、廣州、南京,奉天(沈陽)、濟南、重慶、北平(北京)、成都、承德。
例舉介紹:
1、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2、成都:
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前367年)將都城從廣都樊鄉(華陽)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東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國兼並蜀國,並設置蜀郡於成都。秦張儀、司馬錯築太城(府南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築少城(府西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該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並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是中國最早水尺。
秦末漢初,成都取代關中而稱「天府」。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為庸部,蜀郡為導江,治臨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又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尹。
東漢時仍為蜀郡。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
三國時期成都為蜀漢國都。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次年(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
蜀漢政權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
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不久恢復稱呼。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史稱為「成漢」。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國被東晉所滅。
南朝宋、齊以後,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內史治少城。
隋朝開皇二年(582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次年,復置總管府。大業初年(605年),府廢,隋煬帝復改益州為蜀郡。
唐朝復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總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
天寶初年(742年),復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幸蜀駐蹕,升蜀郡為成都府,作為南京,是唐王朝的陪都,改成都守為尹。 [22] 時又分劍南道為東西兩川,成都為西川節度使的治地。上元初年(760年),罷京,而成都府依然不變。
後梁開平一年(907年),朱溫滅唐,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王建、孟知祥先後割據川蜀,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和「後蜀」。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川峽四路之一)為成都府路,治所在成都。
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蒙元軍攻佔成都,使當地的生產和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23]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設成都路,為四川行省首府駐地。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國,改曰成都刺史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
清軍入川,四川漢人極力抵抗,戰亂多年,人口大減。康熙年間,清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並繁榮至今。清朝設置四川省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府。
民國元年(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清廷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因鎮壓民眾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脫離清朝,成立大漢軍政府並擔任都督。民國二年(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政府改為四川軍政府,軍政府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
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設置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後廢道復省,成都仍為四川省會。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立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