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城市名
1、戰國時期
臨淄、咸陽、邯鄲、大梁(開封)、郢都(荊州),鄭城(新鄭)、曲阜、洛陽、成都、姑蘇(蘇州)。
2、秦朝
薊(北京)、咸陽。
3、西漢時期
長安(西安)、洛陽、成都(蜀郡)、宛城(南陽)、邯鄲,臨淄、彭城(徐州)、長沙、番禺(廣州)、廣陵(揚州)。
4、東漢時期
洛陽、長安(西安)、宛城(南陽)、成都、彭城(徐州)、許昌、荊州、長沙、襄陽、鄴城(鄴城主體已消失)(臨漳、安陽)。
5、三國時期
洛陽、長安(西安)、建鄴(南京)、益州、赤壁(武漢)、成都、荊州,許昌、徐州、長沙、涼州(武威)、幽州(北京)。
6、兩晉時期
洛陽、長安(西安)、建康(南京)、鄴城(臨漳、安陽)(鄴城主體已消失)、成都、姑臧(武威)、襄國(邢台)、壽春、廣陵(揚州)、姑蘇(蘇州)。
7、南北朝時期
建康(南京)、洛陽、長安(西安)、平城(大同)、 鄴城(臨漳、安陽)(鄴城主體已消失)、成都、廣州、壽春、荊州、廣陵(揚州)。
8、隋唐時期
長安(西安)、洛陽、揚州、成都、太原,錢塘(杭州)、荊州、金陵(南京)、廣州、幽州(北京)。
9、五代十國時期
汴州(開封)、洛陽、金陵(南京)、杭州、福州,廣州、成都、長沙、荊州、揚州。
10、北宋和遼時期:
汴京(開封)、揚州、杭州、福州、泉州,廣州、明州(寧波)、金陵(南京)、成都、長沙。
11、南宋和金時期
臨安(杭州)、泉州、福州、廣州、明州(寧波),金陵(南京)、揚州、長沙、中都(北京)、成都。
12、大元時期
泉州、大都(北京)、揚州、廣州、福州,明州(寧波)、杭州、中慶(昆明)、成都、遼陽、順德(邢台)。
13、大明時期
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杭州,福州、廣州、明州(寧波)、成都、濟南、順德(邢台)。
14、大清時期
北京、蘇州、南京、杭州、濟南,廣州、天津、福州、成都、武漢、奉天(沈陽)、順德(邢台)。
15、民國時期
上海、天津、武漢、廣州、南京,奉天(沈陽)、濟南、重慶、北平(北京)、成都、承德。
例舉介紹:
1、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2、成都:
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前367年)將都城從廣都樊鄉(華陽)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東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國兼並蜀國,並設置蜀郡於成都。秦張儀、司馬錯築太城(府南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築少城(府西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該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並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是中國最早水尺。
秦末漢初,成都取代關中而稱「天府」。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為庸部,蜀郡為導江,治臨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又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尹。
東漢時仍為蜀郡。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
三國時期成都為蜀漢國都。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次年(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
蜀漢政權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
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不久恢復稱呼。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史稱為「成漢」。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國被東晉所滅。
南朝宋、齊以後,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內史治少城。
隋朝開皇二年(582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次年,復置總管府。大業初年(605年),府廢,隋煬帝復改益州為蜀郡。
唐朝復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總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
天寶初年(742年),復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幸蜀駐蹕,升蜀郡為成都府,作為南京,是唐王朝的陪都,改成都守為尹。 [22] 時又分劍南道為東西兩川,成都為西川節度使的治地。上元初年(760年),罷京,而成都府依然不變。
後梁開平一年(907年),朱溫滅唐,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王建、孟知祥先後割據川蜀,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和「後蜀」。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川峽四路之一)為成都府路,治所在成都。
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蒙元軍攻佔成都,使當地的生產和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23]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設成都路,為四川行省首府駐地。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國,改曰成都刺史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
清軍入川,四川漢人極力抵抗,戰亂多年,人口大減。康熙年間,清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並繁榮至今。清朝設置四川省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府。
民國元年(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清廷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因鎮壓民眾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脫離清朝,成立大漢軍政府並擔任都督。民國二年(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政府改為四川軍政府,軍政府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
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設置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後廢道復省,成都仍為四川省會。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立成都市。
❷ 求古風國名、地名、人名,越多越好,可追加懸賞
求古風點的男名
:
陌風,容止,琅琊沐,百里陌兮,非離,端木鴻,白澤,安碧城……
話說名字也4會有柔情的感覺么,除非是情...
求古風男名
:
甘泱
雷泱風
盛水泱
求古風男名
:
宗政諾語、
尉遲熙彥、
赫連如歌、長孫漢卿、
安陽夏庭
劍網3,求一古風男名,高懸賞
:
[寒野]
出自《望遠行》(宋·柳永)「皓鶴奪鮮,白鷳失素,千里廣鋪寒野。【覺得這詩里的皓鶴很適合藏劍...
求古風男子名字
:
百里風澈
御穆
路岩
求古風男名,三個字的
:
親要什麼類型的呀?霸氣?溫柔?唯美?還是其他什麼?。。。講講要求嘛
求古風男子名~小說要用!
:
洛如風
溫子冉
蕭玥洺
謝清朗
高易禛
鍾黎深
蘇尹
董墨書
親,望笑納~~(如有什麼要求可追問我~...
求古風男子名、三個、
:
孟凌楓,孟凌澤,孟凌心
孟清池,孟城夕,孟晚琤
孟希玥,孟瑾莜,孟晗霏
孟辰熙,孟辰昀,孟映珏
孟軒...
求古風男名
最好帶個雨字
急求謝謝!
:
要一個好的古風的男名,最好帶有「雨」字,並且最好是四個字(不要符號和火星文繁體字)
司徒宸雨慕容羽彥...
❸ 古代很好聽的地名有哪些
1、雲中
因為熱播電視劇《雲中歌》而走紅,其實只是一個郡級行政單位,地址位於今內蒙古托克托一代,曾連續存在兩個時期。首次為戰國時期趙國、秦代、漢代。第二次為唐代,雲中郡取代雲州短暫的存在。歷史上這里出的名人也不少,例如飛將軍李廣,他就做過雲中太守,在這里抗擊匈奴。
2、扶風
一個歷史悠久的地位,目前是一個縣級單位,是佛教著名聖地法門寺的所在地,為寶雞市下轄縣。位於陝西省的中西部,寶雞市境東部湋河流域。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如大君子梁鴻,也就是舉案齊眉故事的男主角。
3、廣陵
熟知《廣陵散》的人,自然了解廣陵,這里的廣陵說的其實就是今天的揚州,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名字都不一樣,秦漢魏晉叫廣陵,到了隋朝,就變成著名的江都了。這里經濟比較發達,風景也特別好,可謂是旅遊的好去處,當然,廣陵最吸引人的還是當地的美女。
4、長安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中國城市建置市(商業區)與坊(住宅區)分設典型。周文王時就定都於此,築設豐京,武王即位後再建鎬京,合稱豐鎬,西安簡稱「鎬」(hào)即源於此。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興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營建未央宮,同年國都由櫟陽遷移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名長安城,取意「長治久安」。
5、靈州
靈州,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置靈洲縣,屬北地郡,故址在今靈武市。東漢為靈州縣。北魏為薄骨律鎮,後復改為靈州。西魏改置靈州普樂郡。北周時改為靈州、靈武郡。隋改為靈武郡,治所回樂縣。唐復置靈州,朔方節度使駐此。天寶初改曰靈武郡,後又改為靈州。宋時為西夏翔慶軍、西平府。
元復曰靈州,屬甘肅等處行中書省寧夏府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黃河水淹沒靈州,「城凡三徙」,宣德三年(1428年)第三次遷徙靈州城,遷移到今靈武市。明置靈州守御千戶所,屬陝西省寧夏衛。清亦為靈州,屬甘肅省寧夏府。
民國二年(1913年)全國州改縣,將靈州改為靈武縣,屬甘肅省寧夏道。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原靈武縣轄吳忠堡改為吳忠市(縣級)。
❹ 自創好聽的古風地名、國名,拜託了,寫小說用的
大成國太平天德元年 都廣西
閩世祖明賢皇帝 明光三年 都福建
❺ 求古代的地名大全。
壽春、濮陽、洛陽、汝南、新野、江夏、上庸、梓潼、鄴、上黨、河內、櫟陽、咸陽、大梁、臨淄、即墨、天水、西涼、武都、漢中、臨安、鎬京、紫桑、交趾、睢陽、下邳、建業等等。
❻ 古風唯美地名(用於修煉,最好是神秘的山谷類型。)小女子萬分感謝~
天絲洞,霖軒谷,墨晟谷,幻境森林,雲幕森林
❼ 求古風風雅一些的地名,如雲夢,姑蘇之類的
城市
長安,宗周,鎬京,京兆(西安)
洛陽,成周(洛陽)
金陵,建鄴,建康(南京)
錢塘,仁和,臨安(杭州)
徽州(黃山)
明州(寧波)
廬州(合肥)
夔州(重慶)
益州(成都)
維揚,廣陵(揚州)
長樂(福州)
楚庭(廣州)
幽州(北京)
姑蘇,平江(蘇州)
睦州,嚴州(建德)
處州(麗水)
襄陽
山水:明聖湖(西湖),海涌山(虎丘),雲夢澤,彭蠡澤(鄱陽湖),震澤(太湖),匡廬(廬山),黟山(黃山),岱嶽(泰山),台岳(天台山),漸江(錢塘江),嵩高(嵩山),梅岑山(普陀山)
地名
朱崖洲(海南)
夷洲(台灣)
三輔
三秦
三晉( 趙魏韓)
三楚(西楚 南楚 東楚)
三河(河東 河南 河內)
巴蜀 吳越 秦晉 燕趙 齊魯 荊楚 陳蔡 鄭衛 周宋 甘隴
吐蕃 西域 塞北 夜郎 大理 江南 蒼梧 碣石 合浦 中原
❽ 求好聽的古風地名,國名
要看有什麼要求了
地名:芷玉 綠坪 陵安
國名:東啟 東陵 安瀟
❾ 古代地名
由於你沒有寫明具體的行政級單位,如府、州、縣等,所以會存在一些同名而不同行政級別,不同時期同一名字也會有不同的地方。因此,都列於下,你自己參考一下吧。
【安定】
安定衛:明洪武八年置,治所在今甘肅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南。後廢。
安定關:在今雲南景東縣北。
安定州:元朝時以定西州改名,治所即今甘肅定西縣。明初降為安定縣。
安定村:①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②又名驢坊村,即今北京市大興東南安定鎮。
安定縣:①西漢時置,治所在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東漢時廢。西晉復置。唐至德二年改名保定縣;②西漢時置,治所在今越南河南省南定西北紅河南岸。南朝劉宋時避重名而改名定安縣;③王莽時以廣陵縣改名,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市西北。東漢時復名廣陵縣;④唐武德六年置,治所在今陝西吳堡縣境內。貞觀二年廢;⑤金大定七年以定安縣改名,治所即今甘肅寧縣。元至元七年廢;⑥元升安定堡為安定縣,治所即今陝西子長縣西北安定鎮。1939年移治瓦窯堡,改名子長縣;⑦元至元十二年改邛水縣為安定縣,治所在今貴州三德縣西南。二十年復為邛水縣;⑧明初降安定州為安定縣,治所即今甘肅定西縣。1913年改名定西縣。
安定驛:明置,在今甘肅涇川縣境內。
安定郡:①西漢元鼎三年置,治所在高平縣(今寧夏固原)。東漢移治臨涇縣(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隋開皇三年廢,大業三年復置。唐初改為涇州,天寶元年復改名安定郡,至德元年又改名保定郡;②南朝齊時置,治所在今湖北南漳縣西。後廢。
安定堡:①北宋置,即今陝西子長縣西北安定鎮。元升為安定縣;②明置,即今寧夏鹽池縣西北安定堡。清設守備駐防;③在今廣西崇左縣東北馱蘆鎮東左江畔。徐霞客曾游歷於此。
安定塘:在今廣西扶綏縣西。
安定鎮:金置,在今山東濱州西南。
【西平】
西平州:①唐置,在今越南諒山省諒山北。明以後廢;②唐武德四年置,治所在附唐縣(今貴州興義市)。八年改名盤州;③北宋元佑二年西南磻石以定等自稱西平州武聖軍,治所在今貴州省惠水縣南,後廢。
西平縣:①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南西平縣西,甘露元年改為侯國,後復為縣。王莽時改名新亭縣。東漢初復舊名,建初七年改置為西平侯國,章和二年復為縣。隋大業末廢。唐武德初復置,貞觀元年廢入郾城縣,天授初復置,移治到今西平縣治所在;②三國吳太平二年分臨汝縣置,治所在今江西臨川市西南。西晉太康初改名西豐縣;③西晉末置,治所在今廣西西林縣東南西平。南朝梁時廢;④東晉安帝時置,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北周時廢;⑤北魏時置,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北。北周時廢;⑥唐武德四年以高涼縣改名為西平縣,治所在今廣東陽江市西。貞觀二十三年廢。
西平河:即今蒙古東部克魯倫河。南宋紹興中金人割西平河以北與蒙古。
西平驛:①明成化十一年置,在今河南西平縣城中;②明洪武初置,在今廣東陽江市,萬曆中改名平豆驛;③明置,在今廣東羅定縣西扶合;④明置,即今四川平武縣東南西平驛。
西平城:在今山西臨汾市西北。西晉永嘉六年漢劉驥屯兵於此。
西平郡:①東漢建安中分金城郡置,治所在西都縣(今青海西寧市)。北魏時廢;②西晉永嘉五年置,治所在西平縣(今廣西西林縣東南西平)。南朝梁時廢;③隋大業初改鄯州為西平郡,治所在隍水縣(今青海樂都縣)。唐武德二年改名為鄯州,天寶初復名西平郡,乾元元年又改為鄯州。
西平寨:在今江西泰和縣東南。南寧紹興時置巡檢司於此。
【雁門】
雁門山:①又名句注山、陘嶺、西陘山,在今山西代縣西北。唐於山上置雁門關;②在今山西陽高縣西北。雁門水所出;③在今江蘇南京。李白有「綠水向雁門」詩句。
雁門關:①西晉時置,在今山西代縣西北雁門關西雁門山上,明初移於今址。為歷代兵家重地;②一名雁門村,在今山西靜樂縣南;③明正統中置,在今四川茂縣南,接汶川縣界。
雁門觀:在今四川汶川縣北。
雁門縣:隋開皇十八年以廣武縣改名,治所即今山西代縣。元中統四年廢。
雁門驛:明洪武五年置,在今山西代縣城內。
雁門郡:戰國趙武靈王置,秦、西漢治所在善無縣(今山西右玉縣東南)。王莽時改名填狄郡。東漢復為雁門郡,並移治陰館縣(今朔州市東南夏關城)。三國魏時移治廣武縣(今山西代縣西南古城)。隋開皇初廢,大業初改代州為雁門郡,治所在雁門縣(今代縣)。唐武德元年復改為代州,天定初又改為雁門郡,乾元初又復為代州。
雁門道:辛亥革命後置,治所在大同縣(今山西大同市),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