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行山的來歷 簡短
五行山是由於地殼運動而形成的高山
五行山位於晉豫兩省晉城新鄉焦作三市之間,,其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數億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是由於地殼運動而形成的高山。距鄭州、洛陽、長治機場都在百公里左右,距新鄉高鐵東站僅60公里。站在五行山俯瞰中原大地,左腳下是新鄉的南太行景區,右腳下是焦作的雲台山景區。
⑵ 簡述孫悟空幾個名字的由來 孫悟空,美猴王,齊天大聖,弼馬溫,孫行者,戰勝佛
孫悟空剛出生時,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後成為眾猴之王,群猴稱之為 「美猴王」。後來拜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悟空,學會七十二變、筋斗雲;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定海神針)從東海龍宮搶得,能大能小,隨心變化,小到綉花針塞入耳朵,大到頂天立地,上伸可到三十三重天,下伸可以至十八層地獄;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一雙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偽裝的伎倆。孫悟空第一次到天界時所封官職—弼馬溫。後來因為感覺受騙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中,自封齊天大聖,迫使天庭承認該封號。後大鬧天宮,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萬年金丹,練得金剛之軀,並且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了火眼金睛。後來,打敗十萬天兵天將,又與如來佛祖鬥法,最後被壓在五行山(又名兩界山)下五百年。經觀音菩薩點化,被唐僧救出,名號行者,故又稱孫行者,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觀世音菩薩賜其三根神奇的救命毫毛在後腦勺,可化萬物,以助其取經。孫悟空一路上保護唐僧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取回真經修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
⑶ 孫悟空剛從五行山下出來的時候叫什麼名字
那時候就叫孫悟空,這個名是菩提老祖給他起的,早在斜月三星洞學藝的時候就有了
⑷ 「孫行者」名號的由來
孫行者是唐僧給孫悟空起的法號。
原著第十四回描寫: 三藏見他意思,實有好心,真個象沙門中的人物,便叫:「徒弟啊,你姓甚麼?」猴王道:「我姓孫。」三藏道:「我與你起個法名,卻好呼喚。」猴王道:「不勞師父盛意,我原有個法名,叫做孫悟空。」
三藏歡喜道:「也正和我們的宗派。你這個模樣,就象那小頭陀一般,我再與你起個混名,稱為行者,好么?」悟空道:「好!好!好!」自此時又稱為孫行者。
孫悟空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尊為 「美猴王」。後經千山萬水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數七十二變、筋斗雲、長生不老等高超的法術。
神通初成的孫悟空先大鬧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鬧地府勾去生死簿,後被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得知職位低卑後生氣返回花果山,並戰勝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討伐,迫使玉皇大帝封其為齊天大聖,並在天庭建齊天大聖府,奉旨管理蟠桃園。
因醉酒攪亂王母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煉成了金剛不壞之軀,陰差陽錯間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火眼金睛。之後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對其圍剿亦不能將其打敗,後來在與如來的打賭鬥法中失利,被壓在如來捨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唐時更名兩界山)下五百餘年悔過自新。
後經觀音點化,被唐僧救出,法號行者,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艱難困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取得真經修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
孫悟空生性聰明、活潑、忠誠、嫉惡如仇,在民間文化中代表了機智、勇敢。自唐代出現西遊傳說,一直延續至明清,明代出現這些傳說的集大成本《西遊記》。孫悟空在歷代的這些民間神話里,被中國人奉為神明。
⑸ 用自己的話說說五行山的來歷
好大聖,急縱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撲,把這猴王推出西天門外,將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聯山,喚名「五行山」,輕輕的把他壓住。
只見個巡視靈官來報道:「那大聖伸出頭來了。」佛祖道:「不妨,不妨。」袖中只抽出一張帖子,上有六個金字:「唵、嘛、呢、叭、咪、吽」。遞與阿儺,叫貼在那山頂上。這尊者即領帖子,拿出天門,到那五行山頂上,緊緊的貼在一塊四方石上。那座山即生根合縫,可運用呼吸之氣,手兒爬出,可以搖掙搖掙。阿儺回報道:「已將帖子貼了。」
如來即辭了玉帝眾神,與二尊者出天門之外,又發一個慈悲心,念動真言咒語,將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祇,會同五方揭諦,居住此山監押。但他飢時,與他鐵丸子吃;渴時,與他溶化的銅汁飲。待他災愆滿日,自有人救他。
五行山於王莽篡政時降落凡間,後大唐西征定國,改名兩界山。悟空於公元8年被壓在五行山下,到公元627年被唐僧救出,大約在山下619年。
⑹ 五行山分別指什麼
《西遊記》中五行山的來歷及孫悟空如何被壓於五行山是這樣敘述的:
好大聖,急縱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撲,把這猴王推出西天門外,將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聯山,喚名「五行山」,輕輕的把他壓住。
⑺ 太行山名字的來歷
太,有極大至高的意思,行,應該就是行列的意思,聯系起來,就是極大的一行。再看太行山的形勢,基本是南北走向,綿延千里,分割西部黃土高原和東部華北平原,真是極大地一行列。古人命名為太行,名副其實。
太行山在我國的史籍中有諸多名稱,《列子》謂之「大形」,《淮南子》、《山海經》謂之「五行山」、「盤古山」,《隋書·地理志》謂之「母山」、《太平寰宇記》謂之「皇母山」、「女媧山」等。對太行山的限定《括地誌》載:「太行數千里,始於懷而終於幽,為天下之脊。」
(7)五行山名字來歷擴展閱讀: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聳於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間。北起北京西山,南達豫北黃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400餘公里,為山西東部、東南部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靈山、東靈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山、南索山、陽曲山、等。北端最高峰為小五台山,高2882米;南端高峰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勢東陡西緩,西翼連接山西高原,東翼由中山、低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山中多雄關,著名的有位於河北的紫荊關,山西的娘子關、虹梯關、壺關、天井關等。山西高原的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流曲深澈,峽谷毗連,多瀑布湍流。
河谷及山前地帶多泉水,以娘子關泉為最大。河谷兩崖有多層溶洞,著名的有陵川的黃圍洞、晉城的黃龍油、黎城的黃崖洞和北京房山的雲水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