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許嵩的靜夜思表達的是個什麼意思
《靜夜思》
灰色星星
披露窗欞
挑燈日記
記錄自己
信手
寫下幾行詩句
最押韻的
竟然是我的嘆息
樹葉靜靜隨風飄落
夢里不知何處花火
一記淺吻
乾涸了清瘦輪廓
堅守一個純美承諾
寂寞貫徹我的生活
叛逆的野貓
幽幽在訴說
月光潑濕憂傷 雨水交響
宿怨賜予靈感 撒在紙上
誰在夜空劃下一道硬傷
溫柔只是折壽前的凄涼
一地冰霜 白的詭異牽強
映著你莞爾梳妝的模樣
愛情怎會是遙遙默默的守望
直到遺忘
昨天寫的東西。回味一下,覺得很滿意。
小時候讀古詩,大一點了讀現代詩,讀久了就會發現懷古興嘆是詩人最喜歡乾的事,而愛情友情親情這些話題要往後擺擺。並且,一切成就卓著的詩人在他活著的年代都是境遇不順懷才不遇甚至眾叛親離的,內心疾苦無比,不少還死的比較慘。這是否就可以反過來解釋為什麼當代詩壇破爛兒輩出,因為大家都活的太滋潤了,寫詩完全成為吃飽飯沒事干故作哀怨的扯淡。詩歌基本上也被歧視的山窮水盡,連高考作文都註明「文體自選,但不得寫詩歌」。可見對詩歌的封殺已然從娃娃抓起。孩子們看到詩興許還要譏諷:把散文去掉標點拆成一行行就是詩了? 90後一代對於嚴肅文學已經沒有多少興趣,十大名著一本沒看過的大有人在,但是最流行的偶像作家的作品和科幻、愛情、偵探小說他們一定如數家珍。其實對這些東西的閱讀只應該是點綴,而不是主流。因為這些作品只是從側面折射時代的特徵,或許不乏藝術上的閃光點,但絕對不是經典。古典和經典的魅力是洗禮過一代代人的,我堅信,一個讀過一百本國內外名著的人和一個讀過一百本校園小說的人站在一起所顯現出的底蘊和內涵會是截然不同的。
轉自Vae新浪博客
B. 李白的《靜夜思》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一,如果詩人在室內創作此詩的話我分析如下。 床前明月光 (睡在簡陋的地方,屋頂都是壞的,月光透過漏洞照射下來。) 疑是地上霜;(不能避寒的茅屋在月光照射下,地面好似結了霜,) 舉頭望明月(透過窟窿看到天上的明月,感慨萬千) 低頭思故鄉(月亮是同樣的月亮,但是自己卻在異鄉看到同樣的月亮。) 整首詩就出來一種悲涼的氣氛。地上霜是誇大的手法,這個是李白一向的風格,也是後人追求的目標,能夠寫出李白那樣的創意,也就是所謂的以小見大。 二,至於在室外就更加不用說了,我分析如下。 詩人醉酒以地為床,酒醉後思鄉心切,或者根本沒有醉酒而是無處投宿。但是如果李白是在室內作成這首詩的話那麼悲涼的氣氛更加濃厚。 四,重復那不是最主要的,關鍵要看詩的內容而定,這點應該注意。 五,我提醒一點,李白晚年有流放的經歷,就算不是流放時候做的,也有可能在四處周遊時候做的,可能詩人作詩的時候就是在山野破陋之處。 還有最重要的是,李白身處悲境作出來的詩沒有讓人輕易感受到,而是一種很含蓄的手法,讓人回味無窮,這個比那些欲賦新詞強說愁的當然要高明不知道多少。 我是覺得根本無法超越。你直接在詩裡面痛苦確實容易感動人,但是無法讓人回味咀嚼,我覺得李白的手法確實高明。我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還有些人說李白詩句重復不是很好,那麼我從這個角度分析一下。 兩個明月有人說重復了,非常不好,我倒是覺得很好。關鍵有些人看法不同沒有領悟到。 這里要注意是兩種景色,月光和月亮是兩種概念。比如說你的人和你的人影是兩種含義。 舉頭望明月(「舉」在古代,有科舉制度的含義,「頭」音同「投」,舉頭望明月,第一層意思是看月亮,第二層意思呢,自己想想看,結合當時科舉腐敗看看。) 低頭思故鄉(低頭思故鄉當然更加簡單了,結合李白受挫折和離鄉背井來看,你覺得這種感情真摯么。低頭另外有一種對腐敗無奈的感覺,所以說李白含蓄,就算諷刺人也不露痕跡的。同樣低頭也表達詩人原本高昂的鬥志已經消磨盡了)。 反過來一句話,有些人的評論不知道是不是「不堪入目」。所以叫詩仙,詩聖那是有道理的,你以為你一句話可以否定這么多朝代學者的能力么。我歸之為「嘩眾取寵」。 我對某些人的考證也不想評論,只是想羅列一下事實,李白存世的詩篇大半是後人整理的,有好多已經零落了,遺失的詩篇數量不少,這也是個遺憾。按照這個事實來講,那麼所謂的考證我就表示懷疑了。舉個例子,包括一些宋代的名畫具體創作年代已經無法取證,這個不算,連作者的生平史學家都沒有給出具體的資料,那麼可想而知有些人的取證有權威性么。再說李白詩篇的創作年代取證,會十分准確么。結合這點來看,當時的情況來看李白的詩篇很多是口頭傳下的,肯定有不同版本,有正確的,有錯誤的,那麼詩人的實力也應該考慮進去,你覺得詩人寫得出這樣的的佳作么。 賞析古代詩詞同樣也需要各個角度,比如古人有拆字,有音對,藏頭,藏尾,李白這里很可能用了「音對」的原理,也有可能用到了「拆字」的原理,有些學者的古文水平是很好,但是你能強過天天在用古文的古人么。謙虛一點,務實一點這個是有好處的,腳踏實地才能出佳作,創作有境界,本人的品德也是能否達到更高境界的一個因素。 對於胡亂從邏輯上分析的那麼我想更是沒有必要去回答他了。因為實在太可笑。最後提出一個建議,就是賞析古詩離不開時代背景與作者生平,作者境遇的會影響他的創作,李白一生相比杜甫確實是好上許多,但這只是和杜甫比,到了無論哪個朝代,就算到了現在這種事情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都是無法承受的,記住李白在當時的評價是比杜甫更具才華,站在越高的地方摔下來的感覺是最疼的。 這個是李白在高中課本裡面的一段詩「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對詩人的樂觀態度應該予以肯定,對詩人的情操更是應該予以肯定。
C. 李白的靜夜思的創作背景
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其寫作地點當在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
附資料:
李白《靜夜思》考證
——兼與張一民、王彩琴二先生商榷
【作者】孫宏亮
【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對李白《靜夜思》的重新解讀,否定了前人之說,重新考證了《靜夜思》的作時和作地,即認為李白《靜夜思》當作於天寶六載(747年)至天寶八載(749年)秋,其時李白在金陵。
《李太白全集》(下稱《全集》)卷六《靜夜思》詩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一作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詩,然而關於它的作時和作地的考證,迄今卻少有定論。詹瑛先生《李白詩文系年》對此詩未著一字;郁賢皓先生《李白選集》按曰:「此詩乃客久而思鄉之辭,疑作於『東涉溟海,散金三十萬』之後的貧困之時」,但究竟作於何年,也沒有具體說明。可見,兩位學者對《靜夜思》的系年都十分謹慎,不曾輕下結論。近日,偶讀張一民、王彩琴二先生合撰《李白〈靜夜思〉作年及作地新考》(下稱《新考》)一文,文末雲:
綜上所論,我們的結論是: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其寫作地點當在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
毫無疑問,《新考》作者對《靜夜思》的作時和作地都作了非常明確的論斷,其中也不乏精彩之見,然而,細玩其文,實有可以商榷之處:第一,從文章來看,張、王二先生基本上是同意郁賢皓先生的觀點的,即認為《靜夜思》是「客久而思鄉」、「陷於貧因」時所作,但除此而外,他們認為更為重要的是「不久,李白便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在這種特定情境下,胸懷四方之志的大丈夫李白才會產生……殷切的思鄉之情」,才能寫出《靜夜思》這樣的詩來。李白出蜀漫遊的時間,王琦《李太白年譜》定於開元十三年(725年)秋,詹瑛、郭沫若皆從之。郁賢皓先生《李白出蜀年代考》認為在開元十二年(724年)秋,早此一年。《新考》作者既使按照郁先生的說法,則距開元十四年(726年)也不過兩年時間,這顯然與「客久而思鄉「不相符合;第二,《新考》作者之所以斷言李白得病的唯一證據是《淮南卧病書懷寄蜀中趙徵君蕤》一詩,但關於這首詩的作時和作地,他們並沒有詳細考證。既使依其所言,李白重病卧床,他又怎麼會在深夜作詩呢?第三,《新考》作者還認為《秋夕旅懷》是《靜夜思》的「續篇」,二詩「同時同地所作」。但細考《秋夕旅懷》的作時,詹瑛先生系於乾元元年(758年)並引蕭士
D. 李白的名字來歷和含義(10個字)
「大河之劍天上來」,「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在這飄逸灑脫的語句中,我們今天的主角李白閃耀登場。關於「詩仙」李白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傳說,在李白周歲那天,李家桌子上擺滿各種物品,媽媽抱著李白,讓他用小手去抓。李白一手便抓向《詩經》。這—來起名就更難了,兒子要做詩人,名字更該風雅。
一方面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積極入世、關心國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容的思想基礎。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像《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
李白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E. 從中國文化出發分析《靜夜思》這首詩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關於李白,有一個問題始終讓人迷惑不解,即李白自25歲出蜀之後,雖遍游大江南北,卻再也沒有回到過他的家鄉四川江油。李長之先生說:「李白從來沒有談到他的家庭,他親密的友人也沒談到過,所以我們很少有什麼憑藉知道他曾經受過如何的家庭教育。他很早就度一種奇異而漂泊的生活,他似乎是沒有家,好像飄蓬。從這里也可以發掘他有一種隱痛,使他很深的懷著一種寂寞的哀感,支配他全生。」(《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李白在他的詩文中提到過其族叔、侄子、外甥等親屬,但不是從來,而是幾乎沒有提及過他的父母、兄弟等家人。只有一次,他說:「余小時,家大人令誦《子虛賦》」,言及父親。他蜀中的親密友人只提到過趙蕤。所以,我們很少有憑藉可以知道李白早年蜀中的實際生活。
許思園先生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說:「太白25歲出蜀東下,數十年間於家庭親友,除道士趙蕤外,幾無一字稱述,定有隱衷。」(許思園《李太白論》,見許思園著《中西文化回眸》)
周勛初先生在《詩仙李白之謎》中說:「按李白排行十二,足見其兄弟群從之多,只是他在詩文中從未出現一人名字。直到他以永王磷事獲罪而下獄,在《萬憤詞》中悲呼『兄九江兮弟三峽』時,仍然不提兄弟之間往來的絲毫蹤跡。這在注重家庭關系的中國士人中,情況顯得很特殊。與此相同,李白在詩文中也很少提到父母,以致後人無法知道其名字。王琦為李白《萬憤詞》作注,雲『李白詩中絕無思親之句』,這在當時其它文人中是不多見的。」又說:「杜甫屢次提及其父杜閑和幾個兄弟,感情極為深厚。這些地方,充分反映了中國士人注重倫理道德和家庭關系的特點,在這些地方,李白卻完全不同,這不能不引起讀者的驚異。」
這些令人大惑不解的跡象,不得不讓我們猜想李白可能懷有一種極深的隱痛,這種隱痛當與其家世有關。到底如何相關,很難確知,但顯而易見的是:李白隱藏了他的家世及其早年生活的許多情況,這種隱藏直至他死去都未改變,為後人留下了一個永遠都無法水落石出的迷團。面對謎團,我們的好奇心無法安頓——李白到底隱藏了什麼?為什麼?
熟悉李白作品的讀者都知道,李白對巴蜀、峨眉、故鄉的思念終其一生,不可斷絕。他的許多動人作品,皆自此種感情出,如《峨眉山月歌》、《靜夜思》、《宣城見杜鵑花》等。但令人費解的是,既如此思念,為何再不返鄉歸省?此一奇也;不返鄉也罷,更奇的是,李白在他的詩文中為何幾乎從不述及父母兄親?李長之、許思園、周勛初等學者都注意到了這個迷團,並推測可能有某種隱衷——「隱衷」之說,定無疑義。但,這也只是提出了一個疑問,卻未給出解答。李白出蜀後為何再未歸返?為什麼他幾乎不提他的家人?迄今為止,在李白研究中,這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日本學者松浦友久在其《李白的客寓意識及其詩思——李白評傳》中綜合眾說,對李白的家世有非常有力的考證。他也注意到李白離蜀後再未歸蜀的事,但並未直接給出解釋。而在對李白「客寓意識」的分析中,他提出的主要理由是李白的異族家世及其父親的商賈身份,即認為這兩點造成了李白強烈的被排斥感和屈辱感。譬如,李白父親無正式名字而被稱為「李客」,就可見其家庭在當地的社會名位。另,李白未參加科舉,向來被籠統地歸之為不屑為之,其實據《新唐書》和《唐律》所載當時貢舉制度,像李白這樣的家世根本就無資格參加地方的「貢舉」。故李白之不與科舉,更合理的理解是,在現實的層面,他首先是被科舉制度排斥在外了,然後才高舉遠引不走尋常路的。這一切,都暗示著李白早年蜀中生活所可能蒙受的屈辱。
所以,倘要解釋李白離蜀後再未歸返的原因,根據松浦友久的說法,似可歸之於李白的異族和商人家世給他造成的尷尬和屈辱。
F. 古代詩詞中坐胡床一詞有什麼來歷
古代詩文中的"床"多指"胡床",即馬扎, 一種坐具,而不是指我們現在的睡覺的床。
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理解古代的詩文。
例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人此時應該是夜晚坐在門外的小馬紮上,感月思鄉。如果是睡在室內的床上,且不說古代的窗戶小且不能透光,就是抬頭和低頭的動作也講不通。
但是,床在古代也指卧具。《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先主(劉備)與二人(指關羽、張飛)寢則同床",此"床"顯然是指卧具。《三國志》撰於西晉,可見西晉仍以床指卧具。
G. 《靜夜思》的由來
《靜夜思》的由來
壽山,在應山城南25公里處,坐落於陳巷、平林、長嶺之間,原名壽嶠。壽山森林密茂,植被良好,山下水源充沛,自然環境優美,清同治《應山縣志》載「山下之民,常有壽至百餘歲者。」故此山起名為壽山,史籍載山高百餘丈,其林麓為寶藏禪師道場,可見古代這里是佛教勝地。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曾在青年時隱居此山,那首《靜夜思》正是在壽山所作。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碎葉,五歲時隨父李客遷居四川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市),唐開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歲出川,懷著四方之志,「仗劍出國,辭親遠游」,經重慶、岳陽、雲夢,輾轉來到安陸,開始了他以安陸為中心的「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隱居生活,並娶官家之女許氏為妻,在壽山幽美的山村裡,過著充滿詩情畫意的日子。
這年深秋,開始隆霜,涼氣襲人。一天,李白友人元丹丘從外地來到安州(今雲夢),約其前往。老朋友一見就開懷暢飲,李白多喝了幾杯,便打馬出遊。行至途中,對面來了一行車馬,李白因醉遲鈍,來不及迴避,撞了對方的道。待他猛然清醒一看,才知是安州長史李京之的車馬,這李京之是州官,平時耀武揚威,那曾受過這等禮遇,便出口傷人,要拿他是問。李白以自己的事業前途為重,不與他計較,於是連忙鞠躬道歉,並寫一書信送至李府解釋他是酒後失禮,請求原諒寬恕。最後總算得到李京之的諒解。
晚上,李白回到壽山,想起白天的事,心神甚是不暢,覺得受到李長史這樣的人欺侮,平生還是第一次,不禁萬千思緒迸發。此時窗外明月當空皎潔如洗,萬籟無聲,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想到當初在川中老家出遊時的一腔激情,要登龍門,直上青天,現在卻遇到這樣不適意的事,在痛苦惆悵中,他想到了家鄉,想到了親人,詩人的靈感頓時觸發,於是披衣下床,揮筆寫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這樣,成就了一首流傳一千多年、萬口相傳、膾炙人口的《靜夜思》。
http://chx.zggs.gov.cn/show.aspx?cid=27&id=119
H. 李白 靜夜思的由來 還要有故事
靜夜思》的由來
壽山,在應山城南25公里處,坐落於陳巷、平林、長嶺之間,原名壽嶠。壽山森林密茂,植被良好,山下水源充沛,自然環境優美,清同治《應山縣志》載「山下之民,常有壽至百餘歲者。」故此山起名為壽山,史籍載山高百餘丈,其林麓為寶藏禪師道場,可見古代這里是佛教勝地。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曾在青年時隱居此山,那首《靜夜思》正是在壽山所作。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碎葉,五歲時隨父李客遷居四川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市),唐開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歲出川,懷著四方之志,「仗劍出國,辭親遠游」,經重慶、岳陽、雲夢,輾轉來到安陸,開始了他以安陸為中心的「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隱居生活,並娶官家之女許氏為妻,在壽山幽美的山村裡,過著充滿詩情畫意的日子。
這年深秋,開始隆霜,涼氣襲人。一天,李白友人元丹丘從外地來到安州(今雲夢),約其前往。老朋友一見就開懷暢飲,李白多喝了幾杯,便打馬出遊。行至途中,對面來了一行車馬,李白因醉遲鈍,來不及迴避,撞了對方的道。待他猛然清醒一看,才知是安州長史李京之的車馬,這李京之是州官,平時耀武揚威,那曾受過這等禮遇,便出口傷人,要拿他是問。李白以自己的事業前途為重,不與他計較,於是連忙鞠躬道歉,並寫一書信送至李府解釋他是酒後失禮,請求原諒寬恕。最後總算得到李京之的諒解。
晚上,李白回到壽山,想起白天的事,心神甚是不暢,覺得受到李長史這樣的人欺侮,平生還是第一次,不禁萬千思緒迸發。此時窗外明月當空皎潔如洗,萬籟無聲,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想到當初在川中老家出遊時的一腔激情,要登龍門,直上青天,現在卻遇到這樣不適意的事,在痛苦惆悵中,他想到了家鄉,想到了親人,詩人的靈感頓時觸發,於是披衣下床,揮筆寫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這樣,成就了一首流傳一千多年、萬口相傳、膾炙人口的《靜夜思》。 不知你是不是要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