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天柱山為何被稱作為「萬歲山」
天柱山從古至今就是中華歷史文化名山,這里還是佛教禪宗的發祥地之一。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經說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這是他對天柱山雄偉奇異的描敘。
金秋遊覽天柱山,會讓你看到天柱山不一樣的奇石景觀,名崖澗瀑。運氣好還會遇到雲海翻騰,為你展現出一片雲天海浪。
❷ 天柱山飛來石的來歷是什麼
飛來石[1] 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天柱山冠於飛來峰頂,勢如天外飛來。徑20餘米。俯瞰如盤,遠眺如冠,尤似維吾爾族小花帽扣在腦勺。據葯農傳,石下有洞,可容百人。石頂有池,池水不涸。一踏進天柱山,這塊奇妙的怪石就顯露出崢嶸。
安徽天柱山,中華歷史文化名山,自古就有「南嶽」之名。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登臨天柱山封號「南嶽」。道家將其列為第14洞天、57福地。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簡稱「皖」由此而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對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敘。
飛來峰在「龍吟虎嘯崖」的最西端,一峰獨立入雲,峰頂巨石如蓋,渾身石骨,淺淺的水痕遍布全身,這就是天柱山第三高峰----飛來峰。它海拔1424米,整座山峰為一整塊巨石構成,頂有一石長約3丈有餘,圍長30餘丈,高丈余,渾圓如蓋壓在頂峰,似從天外飛來,石稱「飛來石」,峰因石名,峰頂的飛來石,像一頂華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頂。許多遊人看到飛來峰,都十分驚奇。同時又有一份擔憂:萬一哪天刮風,把那個飛來石刮下來,可怎麼辦?
傳說
編輯
傳說天柱山在26億年前是一片茫茫無際的西海,西海里許多蛇妖鱉精在興風作浪,擾得民不聊生。後一太上老君路見不平,運用法力從東海龍王處借來一塊鎮妖石壓在飛來峰上,用來鎮妖。
又傳清朝乾隆皇帝來到天柱山,並不相信這個飛來石是從九天之外飛來的。真命天子隨口吟道:「飛來未必是飛來,定是世人胡亂猜。既然飛來又飛去,何必當初要飛來」。話音未落,頓時電閃雷鳴,飛來峰上烏雲蓋日,飛來石隆隆作響,將要飛起……嚇得乾隆皇帝趕緊改口道:「飛來一定是飛來,不是世人胡亂猜。既然飛來又飛去,何必現在要飛走」。言畢,天空一碧千里,詳雲繞騰。飛來石也穩穩當當地蓋在飛來峰頂。
飛來峰,從南面看,如帽如笠;從北面看,如棋如磨;從東看,如球如拳;從西看,則如牛眠虎卧。飛來峰的西部的石壁上,由於泉水的長期侵蝕,形成一塊石鱗斑斑酷似「龍鱗」的斑塊。細心的遊客不難發現,那外圍輪廓與我們現在安徽省地圖的輪廊有著驚人的相似呢!你看那是淮河,那是長江……
一共三塊飛來石,各不相同!
❸ 天柱山有那些故事
神奇渡仙橋 天柱山渡仙橋絕佳而神奇。 穿越重重疊疊的無數石級,從神秘谷登頂,可直達渡仙橋到天池峰頂。只見兩壁相峙,中間一線深谷。在懸崖陡壁中間,凌空高架兩座石橋,每橋不過兩米,看上去異常險峻。一半雲里,一半霧里,給人一種虛幻飄渺的感覺,這橋便是渡仙橋。 渡仙橋,又叫試心橋。橋頭有巨石,好像一面平台。上有寬不足三尺、深不到一尺的水池,叫作天池。天池裡的水,常是清澈澄碧,久旱不涸,久雨不滿。晴天,白晝可見青松倒影,婆娑多姿;夜晚映照滿天星斗,輝煌燦爛。如遇陰天,遠眺天池吞雲吐霧,近觀天池水花似銀。古人稱這里是虎嘯狼嗥之地,神仙聚會之所。站在橋上,矚目腳下的萬丈深谷,令人頭暈眼花,心寒膽顫,膽小的人到此寸步難移,不敢過橋,故名試心橋。站在橋頭與天柱峰對望,天柱峰近在咫尺,伸手可觸,天柱峰雄偉浩大的氣勢,令人感嘆!若放聲大喊「天柱峰你好!」立時四山會同樣傳來「天柱峰你好」的深沉回響。 傳說,渡仙橋是月宮嫦娥觀賞天柱風光的休憩之處。每年春天,山上百花競放,絢麗多姿,清風徐來,芬芳四溢。晚上,明月升起,柔和的銀輝灑滿千山萬嶺,萬山花木更顯得嬌艷嫵媚。這時節,不甘寂寞的嫦娥姐妹們從月宮中飄然而來。她們覽盡百花,飽賞山景,在石橋上翩翩起舞,歡度良宵。她們玩累了,便坐在石橋上休息。橋頭的天池是嫦娥當時煮茶飲水用的。嫦娥委派兩名石匠日夜開鑿,引來月宮之泉,注入天池。後來人們就稱這座橋叫渡仙橋,這個天然水池為天池。 渡仙橋,居高臨下,其勢險危神奇。站立橋頭,可以縱覽天柱山的麗山秀水。向南極目百里之外,似可見廬山隱隱,長江如帶,九華山浮現在煙波雲海之中。 明代名人胡纘宗詩雲:「不登臨絕頂,難識皖山高,身在層霄上,江湖一羽毛。」 贊美之詞並不過分,而是恰如其分地寫出了天柱山的高峻,放眼遠望的勝景。 渡仙橋,神奇的渡仙橋,凡是來到你身旁的人都拍手叫好,不忘你的神奇。 天柱山「飛來石」 在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上,是峰無不奇,石無不怪,令人嘆為觀止。而「『飛來峰』與『飛來石』」的由來,更是千古流傳著許多軼聞趣事。筆者曾在「青龍澗」上仰眺飛來峰:一座光滑滑的石峰,海拔1424米。由於千萬年的雨露沖刷,四面光滑如鏡。其石之堅,只有精鋼可比。遊人只可駐足遠眺,別想靠近峰麓,更不談上上峰頂上。可峰之巔,卻頂一巨石,曰:「飛來石」。其重,當超萬鈞矣!細觀巨石四周,均不與峰頂接壤。令人置信:此石是從遠處飛來,架於峰巔之上。「飛來石」名,源出於此。 《潛山縣志》載:明-達觀和尚曾詠詩誚此說無稽。詩曰: 「飛來原不是飛來,都是胡猜與亂猜。 若是飛來飛得去,緣何萬古立蒼台?」 詩吟後,飛來石砉砉作響,石片紛飛,接著風雨大作,躍躍欲試作起飛狀。明僧深知詩吟有誤,一場災難將要降臨人間。一面禱告認錯,一面稟告聖上。皇上得知後,即吟一首雲: 「飛來確實是飛來,不許世人胡亂猜。 若是飛來又飛雲,何必當初要飛來。」 詩吟罷,飛來石砉砉作響之聲漸息,再無石片紛飛,就一直穩架於峰巔之上,為天柱山旅遊景點,增添一絕。 余仰古人原韻和《七絕》一首: 一峰一石共「飛來」,千古傳聞竟費猜。 樂為名山添一絕,何窮是否是飛來
❹ 天柱山歷史上被稱為什麼
轉眼秋漸涼
【天柱山】:
西周武王時封天柱山區為皖國,故天柱山又名皖山。所以,安徽稱【皖】。
安徽天柱山自古即為中華歷史文化名山,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登臨天柱山封號「南嶽」。道家將其列為第14洞天、57福地。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對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敘。
天柱山過去還有潛山、皖山、萬歲山稱。據說,稱萬歲山是因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時,親臨皖山設台祭岳,敕封皖山為「南嶽」,被譽為「江南第一山」。又因春秋時為皖國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所以又稱為安徽的「源頭山」。在祭岳時,人群高呼萬歲,所以將此山稱為萬歲山。後隋文帝詔廢,隋唐以後,南嶽改為衡山。
❺ 天柱山名字的 由來
天柱山,因主峰如柱倚天而得名。
❻ 天柱山飛來石的來歷
飛來石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天柱山冠於飛來峰頂,勢如天外飛來。徑20餘米。俯瞰如盤,遠眺如冠,尤似維吾爾族小花帽扣在腦勺。據葯農傳,石下有洞,可容百人。石頂有池,池水不涸。一踏進天柱山,這塊奇妙的怪石就顯露出崢嶸。
安徽天柱山,中華歷史文化名山,自古就有「南嶽」之名。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登臨天柱山封號「南嶽」。道家將其列為第14洞天、57福地。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簡稱「皖」由此而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對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敘。
飛來峰在「龍吟虎嘯崖」的最西端,一峰獨立入雲,峰頂巨石如蓋,渾身石骨,淺淺的水痕遍布全身,這就是天柱山第三高峰----飛來峰。它海拔1424米,整座山峰為一整塊巨石構成,頂有一石長約3丈有餘,圍長30餘丈,高丈余,渾圓如蓋壓在頂峰,似從天外飛來,石稱「飛來石」,峰因石名,峰頂的飛來石,像一頂華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頂。許多遊人看到飛來峰,都十分驚奇。同時又有一份擔憂:萬一哪天刮風,把那個飛來石刮下來,可怎麼辦?
傳說天柱山在26億年前是一片茫茫無際的西海,西海里許多蛇妖鱉精在興風作浪,擾得民不聊生。後一太上老君路見不平,運用法力從東海龍王處借來一塊鎮妖石壓在飛來峰上,用來鎮妖。
又傳清朝乾隆皇帝來到天柱山,並不相信這個飛來石是從九天之外飛來的。真命天子隨口吟道:「飛來未必是飛來,定是世人胡亂猜。既然飛來又飛去,何必當初要飛來」。話音未落,頓時電閃雷鳴,飛來峰上烏雲蓋日,飛來石隆隆作響,將要飛起……嚇得乾隆皇帝趕緊改口道:「飛來一定是飛來,不是世人胡亂猜。既然飛來又飛去,何必現在要飛走」。言畢,天空一碧千里,詳雲繞騰。飛來石也穩穩當當地蓋在飛來峰頂。
飛來峰,從南面看,如帽如笠;從北面看,如棋如磨;從東看,如球如拳;從西看,則如牛眠虎卧。飛來峰的西部的石壁上,由於泉水的長期侵蝕,形成一塊石鱗斑斑酷似「龍鱗」的斑塊。細心的遊客不難發現,那外圍輪廓與我們現在安徽省地圖的輪廊有著驚人的相似呢!你看那是淮河,那是長江……
一共三塊飛來石,各不相同!
❼ 天柱山介紹50字左右
天柱山是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的山脈,因主峰如柱倚天而得名。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古稱霍山、衡山,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嶽」之稱。天柱山為古皖文化薈萃地。
天柱山座落於大別山南麓與長江中下游平原交匯處,主要山體距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區西北9公里。風景區總面積333(主景區82.46)平方公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山有45峰、17嶺、18崖、14岩、25洞、86怪石、18瀑、17泉、7關寨、2寺觀、有植物119科、1000種以上。
(7)福建天柱山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景點文化
據說,稱萬歲山是因漢武帝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南巡時,親臨皖山設台祭岳,敕封皖山為「南嶽」,被譽為「江南第一山」。又因春秋時為皖國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舊稱山南為皖南,山北為皖北;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所以又稱為安徽的「源頭山」。
在祭岳時,人群高呼萬歲,所以將此山稱為萬歲山。後隋文帝詔廢,隋唐以後,南嶽改為衡山。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了一首贊美天柱山風景奇秀的詩「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詩雲:「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
❽ 著名的天柱山之戰,其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張遼的“天柱山之戰”應該算是漢末三國時期比較有名的戰役(當然趕不上官渡、赤壁、南郡、漢中、夷陵這些影響深遠的戰役),是張遼作戰勇猛的一個具體體現;臧霸有“臧傳說”的外號,是說臧霸在舒縣這里屯兵,就威懾孫權不敢出兵,也算是對孫權在江淮戰場主動進攻的表現的一種調侃。這些都是發生在建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曹操穩定淮南局勢,消滅陳蘭、梅成等人的戰爭中。在“赤壁之戰”之後曹操直接轉戰淮南,透露出曹操與孫權爭奪淮南地區控制的信號,也可以視為“赤壁之戰”之後的餘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曹操消滅淮南各叛軍的戰爭。
歷史背景
我們就從袁術占據淮南地區開始看當地的形勢。袁術與曹操爭奪兗州失敗,導致的結果是從荊州南陽轉移到了揚州九江。袁術來到揚州後的處境,相較於在南陽其實更加優越,畢竟在南陽要受到曹操和劉表的兩面夾擊,到揚州後擴張的速度非常迅速。但是袁術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就是僭號天子。從建安二年到建安四年(即公元197年到199年),很快袁術就眾叛親離、憤懣而死了。
解決韓當之後,臧霸轉移到舒縣。這個時候孫權派遣數萬水軍屯於舒口,分兵救援陳蘭。得知臧霸進軍舒縣,於是選擇撤退(從這里可以看出臧霸和韓當應該都是牽制對方的奇兵)。不過孫權的撤軍速度慢了一些,臧霸連夜行進百餘里(大概是從舒縣到舒口的距離),對江東軍隊發動突然襲擊。導致江東軍隊“不得上船,赴水者甚眾”,算是一個比較成功的追擊戰。因為沒有江東集團的掣肘,張遼才得以順利消滅陳蘭、梅成。由於臧霸到舒縣導致孫權選擇撤兵的事情,臧霸也就被後人冠以“臧傳說”的雅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