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孫詒讓名字含義和來歷

孫詒讓名字含義和來歷

發布時間:2021-05-27 13:06:35

㈠ 溫州的名字的來歷是什麼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處州析置溫州,這是溫州得名的開始。據《浙江通志》引《圖經》:「溫州其地自溫嶠山西,民多火耕,雖隆冬恆燠」。意思是溫州地處溫嶠嶺以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潤,所以稱為溫州。

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唐時始稱溫州,簡稱「甌」或「溫」。甌是一種陶制器皿,約在新石器時代,溫州居住著原始甌人製作陶器。


(1)孫詒讓名字含義和來歷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1981年9月12日,析原溫州市郊區置甌海縣。

1984年1月,市郊區6個鄉劃歸城區,稱鹿城區。

1984月2日,劃市郊狀元鎮、龍灣鄉和甌海縣永中鎮的黃石、黃山二村建龍灣區。

1987年4月18日,改瑞安縣為瑞安市(縣級)。

1992年3月9日,改甌海縣為區。

1993年9月18日,改樂清縣為樂清市(縣級)。

2015年,國務院同意撤銷洞頭縣,設立溫州市洞頭區,將溫州市龍灣區靈昆街道劃歸洞頭區管轄,以原洞頭縣和龍灣區靈昆街道的行政區域為洞頭區的行政區域。洞頭區人民政府駐北嶴街道縣前路12號。

㈡ 鐸在名字中什麼意思

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樂器。

拓展資料

鐸是一種中國古樂器,大鈴,形如鐃、鉦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盛行於中國春秋至漢代。木鐸。鈴鐸。鐸舞。

中國古代銅制打擊樂器。多用於軍旅。其形制略近於甬鍾,但比鍾小。柄短而呈方形。體腔內有舌或無舌。有舌者可搖擊發聲。舌分銅制與木製兩種。銅舌者為金鐸,木舌者為木鐸。

《左傳·襄公十四年》:「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於路』」。註:「遒人,行令之官也。木鐸,木舌金鈴」。

古代樂器

戰國時期主要有外卒鐸和郢率鐸。外卒鐸,腔內有小環為舌,口部甚曲似鍾於。郢率鐸,不附舌,口部曲勢較淺。

鐸為戰時的樂器。如《國語·吳語》:「行頭皆官師,擁鐸拱稽……」至於其具體的作用,照《周禮·地官·鼓人》的說法,乃是:「以金鐸通鼓。」據鄭玄注得知:「鐸,大鈴也,振之以通鼓。」

至於負責振鐸的人,照《周禮·夏官·大司馬》的說法,是「司馬振鐸」。賈公彥進一步疏解說:「此是金鈴金舌,故曰金鐸。在軍所振,對金鈴木舌者為木鐸,施號令時所振。」至於「通鼓」之說,賈疏認為「兩司馬振鐸,軍將以下即擊鼓,故雲通鼓」。

而按《說文》的註解,「通,達也」。孫詒讓認為:「以鼓者非一人,故振鐸令一人先鼓,眾人遍鼓之。」無論如何,從《周禮·夏官·大司馬》的記載來看,擊鼓與振鐸的確應當是緊密相連的。如「三鼓振鐸」;「鼓人皆三鼓,兩司馬振鐸」雲雲,均可顯見此點。

不過,這種振鐸以通鼓的規則,在春秋末期似乎不再流行,如《國語·吳語》有雲:「王乃秉枹,親就鳴鍾,鼓丁寧、錞於,振鐸,勇怯皆應,三軍皆嘩,扣以振旅,其聲動天地。」從這段文字來看,似乎是各種戰鼓樂器和喧嘩之聲一起發動,並無先後之別。或者,這乃是「禮崩樂壞」的表現也未可知。

㈢ 孫詒讓 孫詒讓的詒怎麼念

孫詒讓的詒,作為名字,有傳承的意思,念作:yí 。

字義詳解:

[ yí ]

1.傳給:~訓。

2.贈與,給與:「~爾多福。」

[ dài ]

欺詐:骨肉相~。~騙。

㈣ 瑞安名稱的由來

瑞安市位於浙江東南部,濱臨東海,為浙閩交通要道,面積1360平方公里。舊城區位於飛雲江江口東北沿岸。面積3.6平方公里。自三國建縣始,一直為瑞安市政治、文化中心,浙南古重鎮,素有「東南小鄒魯」之稱。現瑞安建城區面積7.5平方公里。包括兩個新區,形成一市兩區的新格局,人口15萬人。已成為一座古老而新興的城市。

瑞安歷史久遠。新石器時期,在飛雲江流域的人們就斷發紋身,過著漁獵和原始農業的生活。在夏、商、周時,瑞安屬《禹貢》揚州之域。秦屬閩中郡。漢初勾踐後裔騶搖,因佐漢滅秦敗羽有功,封東海王,瑞安屬東甌王國。三國鼎立,瑞安屬孫吳。孫吳赤烏二年設置羅陽縣,為瑞安建縣之始。當時行政管轄地域包括今平陽、蒼南、泰順與文成東南部。相傳縣治設在北湖魯嶴,寶鼎三年(公元268年)改名安陽,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又改名安固。太康四年分縣,境南西為橫嶼船屯,設置始陽縣(即今平陽)。東晉太寧元年(公元323年),遷縣治於今址。南朝基本沿襲不變,隋唐時期,瑞安前後改屬處州、括州、東嘉州、溫州。到唐昭宗天復三年(公元903年),相傳有白烏棲縣北郊集雲山之祥瑞,遂改縣名安固叫瑞安,沿襲至今。唐末五代為吳越國土。宋代瑞安屬溫州永加軍。元代,瑞安因戶多升為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復降為縣。入清,屬溫州處道。1949年5月瑞安解放,1958年10月撤文成縣並入瑞安,1961年8月復又分縣,1978年恢復瑞安縣人民政府,屬溫州地區,1987年4月,撤縣設市,稱瑞安市。

瑞安古城自古有水鄉之稱,城內水網密布,分兩縱兩橫。河道縱橫相連,寬窄不一,寬者可通船,窄者只通水,蓄泄得宜。縣志載「舟揖藉以往來,居人資以汲飲,民咸賴之」。百姓傍河而居,城內居民分四隅一廂管理,道路分街、巷。大街基本東西走向,巷為南北走向,形成一種規則、整齊的塊狀布局,承襲坊里制。前河後街,街與街以橋連接,古城內原有三十四座橋。小橋、流水、人家形成了瑞安古城水鄉風貌。古城內,傳統街區眾多。古城三面接陸,一面臨江,地勢平坦。

瑞安山川秀麗、景點繁多。位於郊區的仙岩風景區,早在東晉之際已遐邇聞名。瑞安民間文化品類繁多,風格迥異。有鼓詞、蓮花、道情、唱龍船、打花鼓、排街、藤牌舞等數十種之多。

歷史上瑞安是一座具有革命意義的城市。自宋宣和間,瑞安人民就參加了方臘起義。明嘉靖間,瑞安人民在戚繼光及其部將領導下英勇抗擊倭寇。1861年趙起領導浙南金錢會起義,參加太平天國革命軍。1900年義和團革命時期,瑞安人民組織神拳會,開展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瑞安人民都積極參與。「五四」運動後,1926年11月中共瑞安黨小組成立,掀開了瑞安紅色的一頁。1928年陳卓如領導的馱山赤衛隊舉起了浙南第一面農民武裝斗爭的旗幟。紅十三軍在軍長胡公冕率領下,南渡瑞安,縱橫百里,把瑞安革命推到高潮。閩浙邊臨時省委書記劉英率部來瑞,使瑞安成為浙南革命斗爭的搖籃。

數千年的文明史在瑞安遺留下眾多的文物古跡。它們分散在瑞安的每一塊土地上。從山前山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祖先就在飛雲江流域繁衍生息,過著漁獵和原始農業生活。篁嶼等地石棚墓的發現,反映了商、周時期瑞安社會、經濟的發達,此護墓葬形式在中國很少發現,實屬珍貴……據文物普查發現,全市境內新石器時代遺址數十處,各類文物點320處,已公布列為市級重點文保單位51處,浙江省重點文保單位9處,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1處。其中市區有12處,玉海樓、利濟醫學堂、觀音寺石塔、隆山塔、東安硐橋、東塔、隆山宮、話桑樓、章安四賢祠等等。

瑞安是名人薈萃之地,文化之邦。自古民間傳說「瑞安出才子」。據統計,自隋朝以來,歷代進士307位,其中狀元三位。歷代名人有漢朝的蔡敬則。特別是自宋以來,學人蔚起,人才輩出。號稱「元豐太學永嘉九先生」的許景衡和周行己,他們傳播程朱理學,開學術研究之風。而後陳傅良進一步發展永嘉學派學說,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有著較高的地位和較大的影響。還有在北宋熙寧、元豐年間名動京師的著名學者林石,「嘉熙四諫」之一的著名詩人曹豳等。元末明初,瑞安出了一位偉大的戲劇家高則誠,撰寫了《琵琶記》,奠定了南戲的基礎,因而贏得了「南戲鼻祖」之美譽。明代有著名書法家姜立綱,被瑞安人譽為四賢之一的卓敬、書畫家任道遜、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的林增志。清代孫詒讓、孫衣言父子治學名震遐邇。還有一大批文人學者孫希旦、黃體芳等。近代,革命家有蔡華、蔡雄、林去病等英雄人物;教育家有金嶸軒;實業家李毓蒙開溫州機器製造之先河;吳百亨,創擒雕牌煉乳。現代著名學者有著名的歷史學家周予同、水生生物學家伍獻文、書法家鄒夢禪等等。他們都為祖國的歷史文化有過卓越的貢獻,在瑞安大地上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

自南朝至今,歷代許多文人騷客來瑞。風流太守謝靈運數次游覽仙岩,寫下了「誰知蒼莽千峰外,尚有仙山一點青」名句。南朝齊梁間號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曾隱居瑞安陶山,有楹聯為證:「六朝霸業成逝水,千古名山猶姓陶」,理學大師朱嘉曾遊仙岩,會陳傅良,並手書「開天氣象」匾仍懸掛在聖壽禪寺的山門上。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經過瑞安寫下著名詩篇《過瑞安江》。還有方干、王十朋、陳昌時、俞樾、余紹宋等等文人學者都留下了不朽佳作。近代的朱自清因梅雨潭的綠而陶醉,洋洋灑灑寫下了名篇《綠》,也令世人陶醉。郭沫若慕名專程來到玉海樓,所以才有了他對孫氏精闢的闡述,玉海樓里才能尋覓到他許多墨寶。這些歷代名人來瑞,使古城瑞安添色不少。

㈤ 藺相如的名字的含義

相同;相類。《墨子·備城門》:「﹝門﹞廣八尺,為之兩相如。」 孫詒讓 間詁:「謂門左右兩扇同度。」《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厥土之膏,畝價一金,田田相如。」 李賢 註:「相如,言地皆沃美相類也。」 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詩:「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清 嬴宗季女 《六月霜》第一出:「總祗道,男和女,不相如。難道真個俺巾幗輩便於時無補。」 廉頗藺相如列傳里也是寫過『且相如素賤人』 這個賤人古代的意思就是說身份卑微拉。古時候一般出身尊貴的人名只有一個字 而身份卑微的名一般是兩個字 。在那個年代身份低微的人家裡窮起名字也隨意『相如』是為了好聽吧...... 但是看藺相如日後的成就他的父親應該是可能更多的希望能夠成為宰相吧。順便說一下『相如』是一種定語後置在古代經常用到現在看來『相如』就是『如相』意思大概是像宰相一樣的意思

㈥ 為什麼那些經商的要叫商人呢商人這個名字起源自哪裡呢

【詞目】商人
【基本釋義】商朝的商業十分繁榮,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極"之稱。商民善於經商,周初將這些經商的人通稱為"商人"。
今泛指個體以自己名義專業從事商品交易或商業活動的人。
折疊詳細解釋
1、專業買賣或交易者。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
宋曾鞏《義倉》:"至開元,自王公以下至於商人皆有入,故義倉之實,至六千萬以上。"
《東周列國志》第五回:"時秋七月中旬,見田中早稻已熟,吩咐軍士假扮作商人模樣,將車埋伏各村裡,三更時分,一齊用力將禾頭割下,五鼓取齊,成周郊外,稻禾一空。比及守將知覺,點兵出城,鄭兵已去之遠矣。"
2、周初商朝遺民代稱。
李二和《殷商時期的水運·商人的由來》:"夏以後的商朝,逐漸建立了奴隸制國家。隨著生產力不斷提高,商朝的商業貿易也得到空前發展並出現了水陸運輸行業化和專門從事商品流通和交換的商人。但是,當時卻並不叫商人也並沒有商人這個名稱。公元前16世紀時,商族在一個叫亳的地方(今天的河南商丘北)建都,後又遷往殷地,即今天的河南安陽小屯村,史稱'殷商'。商族主要活動在當時被稱為滳河的清漳、濁漳兩河流域。在殷商建國的600年間,雖曾八遷都城,但一直在清漳、濁漳兩河一帶。商,之所以為商即名於此。後來,武王伐紂,商朝滅亡。可是周公旦對商朝心存疑慮、仍不放心,為了消除商朝的歷史痕跡,遂將滳河改名為漳河。周王除了對商朝的貴族集中於一處嚴加管束外,對其善於經商的商遺民也基本限制其自由,並只准許其繼續經商。這些被集中管束的商遺民經商者被通稱為'商人',以便與周朝人區別開來,這顯然帶有輕蔑和歧視之意。年深月久,人們慢慢淡忘了商人"賤民"的含義而成為了買賣人的代稱。三千多年來,'商人'的稱呼遂一直經久不衰。"
3、"商人"的由來。
周武王滅商後,商的遺民被周公遷移至商丘,由於失去土地 無以為生,這些人只好靠小買賣維持生計久而久之,做買賣成為他們專 門的職業,因為他們是商朝的遺民,所以被稱為"商人",而買賣的職業 也被稱為"商業"。
折疊"籍貫"
中國歷史上雖然長期處於農業社會,比西方國家進入商業社會晚了幾近一個世紀,但中國商業其實早在奴隸制時期的商代和西周就已經產生。在商朝繁盛時期,一部分商族人經常到周邊民族地區開始農貿產品互換方式,因此,在外族人心目中,做買賣的就是商族人。商朝滅亡後,商族人做買賣的就更多了,雖然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買賣人已不再以商族人為主體,但人們卻習慣仍把"商人"作為買賣人的通稱。明代山西汾洲商人王文素
最初,人們把做販運貿易的叫做"商",坐售貨物的叫做"賈",即所謂"行曰商處曰賈"。到了春秋時期的商賈,已被列為四民之一。《左傳》稱"商農工賈,不敗其業"(宣公十二年),又稱"商工皂隸,不知遷業"(襄公九年)。盡管此時商人的社會地位還很低下,還是在官府直接控制下的"工商食官"的商人,但是已經是一種專門職業。所以齊桓公問管仲曰:"成民之事者若何?"管子對曰:"四民者,勿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其事易。"公曰:"處士、農、工、商若何?"管子對曰:"昔聖王之處士也,使就閑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均見《國語·齊語》),並且由於商人必須善於"觀凶飢,審國變,察其四時而監其鄉之貨,以知其市之賈",並且還要能夠"服牛輅馬,以周四方,料多少,求貴賤"(《管子·小匡》)。古時雖然泛言商賈,實則二者是有區別的,《周禮·天官·大宰》之職曰:"以九職任萬民……六曰商賈,阜通貨賄"。孫詒讓注雲:"行曰商,處曰賈者。可見,春秋時期,由於公社內部已經有了量變,有了一定程度的內部分工,出現了一種"商",專門從事遠程販運,組織貨源,所謂 "服牛輅馬,以周四方"的就是這些人。
另一種是"賈",即居肆列貨,"以待民來,是直接向消費者售賣,"以求其利"。《左傳》昭公十六年載,晉國韓宣子要鄭國商人的玉環,子產不給。後來鄭國商人雖然私下同意,但他卻說: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嵩、藜、藋,而共處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匄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於今。今吾子以好來辱,而謂敝邑強奪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諸侯,必不為也。可見,這個商人既然不能自主經營,尚是"工商食官" 下的商人無疑。當時的商業活動,雖在市場上進行,即所謂"處商就市井"(《國語·齊語》),但是根據當時的管理制度,必須由政府來壟斷市場,掌握物價。據《左傳》載,鄭、衛、宋國都有諸師(《左傳》襄公二十年、昭公二十年);魯國有賈正(《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等官吏管理市場。當時的官府商業和官府工業一樣,主要是為了保證奴隸主貴族的需求,不是為了發展和擴大商業貿易,所以"工商食官"制的存在,實際上阻礙了當時商業和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春秋時代雖然是以"官商"為主,但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公社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逐漸量變,列國中也出現了有錢有勢的大商人。例如:《國語·晉語八》雲:"夫絳之富商,韋藩木楗,以過於朝,唯其功庸少也;而能金玉其車,文錯其服,能行諸侯之賄,而無尋尺之祿"。這些富商大賈,顯然已非"官商",當是"無尋尺之祿"的"私商"。這些富商由於積累了大量財富,常常經營高利貸,所以《晉語八》中,也就有了欒桓子"假貸"的記錄。所以發展到今天我們把這些商人,冠名為老闆了。
折疊商人的地位
如今,我國越來越多的百姓關注商人,不僅因為他們賺得的巨額財富,更因為他們獲取財富的智慧和經營中帶來的商業文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我常常得到街邊的廣告小姐免費贈送的某種雜志,回家閱讀時發現雜志就是某家醫院或者某個公司創辦的。
這不僅僅是做廣告,其實它給我們帶來一種新潮的商業文化。商人在我國社會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新中國商人的地位越來越高。
"商人"這一名詞是怎麼來的呢?這得從商朝說起,商朝曾以殷為都城,所以又叫殷朝;商朝遺民也可說成殷朝遺民;因此其遺民就叫商人或者殷人,殷人即商人。商人這一名詞出於商朝的人。
商朝滅亡後,留存下來的商人地位如何?武王伐紂,滅了商朝。至周成王年幼,管、蔡二叔(武王之弟)與紂王之子武庚聯兵反叛。周公東征平叛後,將洛陽建為軍事要塞,稱為"成周","成周既成,遷殷頑民。"殷朝遺民被迫集中到洛陽,周朝人叫他們為頑民,經常被召集訓話,不許亂說亂動,過著被監視的生活。雖然殷朝遺民已經成為周朝人民的一部分,但是卻被另眼看待。他們既無政治權利,又失去了土地,怎麼過日子呢?只好東奔西跑做買賣。買賣這一行周朝的貴族是不會做的,當時的庶民要種地不能做買賣,而商品買賣又為社會所需要的,久而久之,買賣商品的商業成為殷朝遺民的主要行業了。
隨著民族融合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周朝的少數貴族也開始做買賣了,這樣,商人漸漸地就失去了"頑民"的貶義,成為從事商品買賣的職業專稱了。到了春秋,鄭恆公對周人很友好,並帶一部分周民遷洛水以東,立國於新鄭。所以,鄭國的商人在當時是很有名的。如富商弦高用12條牛犒勞偷襲鄭國的秦軍,使其不敢攻鄭,上演了歷史上富商救國的一幕。另外,鄭國地處交通要道,為齊楚秦晉爭霸必奪之地,但鄭人反而借戰爭轉運各國商品,從中在經濟上大獲其利,使其國富民強,顯示了商業活動的重要性。因此商人的地位在社會上漸漸提高了,成為後來封建社會仕、農、工、商四民之一。
戰國末年,濮陽人呂不韋,呂不韋以重金賄賂華陽夫人,使異人被立為秦國太子後為秦莊襄王。據說秦始皇為其生子。呂不韋因而官至宰相,獲利無數。在秦始皇和宰相李斯支持商業活動後,我國古代社會的商業和商人就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在我國2000多年的帝制社會里,王權不斷加強,在中央集權和高度統一的文化機制的高壓下,中國的商業從來沒有得到自由發展的市場,商人也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在官民的夾縫中求得生存。於是,就有了巴結高官的紅頂商人胡雪岩和山西票號的倒閉。舊中國的商業活動始終徘徊在低水平線上,根本無法產生出商業的誠信制度來,於是,才有毒大米、下腳油的等等橫行市場。因此人們不斷地咒罵商人不講誠信,無商不奸,鄙視唯利是圖的商人。即使歷史發展到了清朝中期進步的大思想家龔自珍還偏執於"重農桑,抑賈人"的觀點,至今社會上仍有輕視商人的思想存在。
解放初期到改革開放前夕,新中國搞土改鬥地主,把土地收歸國有;然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三大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逐漸被社會主義公有制所取代,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使我國進入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府大肆宣揚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大公無私的思想,反對地、富、反、壞、"右"的自私自利,不斷地割掉資本主義的尾巴。這個歷史時期在我國商人逐漸銷聲匿跡。
直到1978年底,新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商業才開始在神州大地復甦。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對內實行改革,對外實行開放。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允許農民一定程度上私有,在完成國家征購糧食任務後剩多剩少都歸農民自己所有,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我國的改革成功地從農走向城市,1980年在廣東、福建開放了四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成為引進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吸取國外先進經驗的窗口。
那些最早下海經商敢於賺錢的人裡面最多的是廣東、福建、浙江一貧如洗的文盲農民,其次是城裡的那些在別人眼裡沒有出息的工廠里的混混,最後才到那些抬不起頭的知識分子、受打擊的國家幹部墮入商海。由於政府鼓勵經商辦實業,28年來,商人不僅在大陸復活了,而且隊伍越來越龐大。過去的無產者如今是早已腰纏萬貫,成為成千上萬普通百姓關注的大款、百萬富翁、億萬富翁,有的甚至擠入政協當了委員、有的堂而皇之成了人大代表,開始浮出商海關注起政壇的風雲變幻,躍躍欲試,我國新時代的商人社會地位越來越高。
折疊編輯本段商人由來
折疊概述
古往今來,社會上一直把買賣人稱作"商人",把做買賣這個行為稱作"經商"。"商人",古已有之,他們雖然腰纏萬貫,但是一直沒有相應的社會地位。韓非子在他的《五蠹》中將工商之民稱為"五蠹"之一,是社會的蛀蟲。在整個《二十四史》中沒有單獨為商人立傳,只是在《食貨志》、《貨殖列傳》中提到一些商人。
早在4千年前,帝嚳次妃簡狄,因吃玄鳥而生閼(ē)伯,故《詩經商頌》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閼伯便是商的始祖。閼伯之孫相土首先發明了馬車,六世孫王亥又發明了牛車。這便是史書上"立皂牢,服馬牛,以為民利"的記載。農牧業的迅速發展,使商部落很快強大起來,他們生產的東西有了過剩,於是王亥便用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稱他們為"商人"。從此"商人"一詞作為"買賣人"的代稱一直沿襲至今。
折疊商人稱呼來歷
做買賣的行業叫做"商業",市場上用來交換的物品叫做"商品"做買賣的叫做"商人"。為什麼凡是與買賣有關的事和人,都要冠以"商"字呢?原來,這與我國的商朝有著直接關系,"商人"就是從"商族人"這個詞演變而來的。
原始社會後期,人類社會出現了以物易物的交換活動。到了夏代,社會上游離出一部分專門從事物品交換的人。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居住著一個古老的部落,他們的首領叫契。契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封地為商(今河南商丘),他的部落便被稱為商族。契的六世孫王亥很會做生意,經常率領奴隸,駕著牛車到黃河北岸去做買賣。
王亥最後一次經商是到黃河以北的有易氏。據《竹書紀年》記載: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賓於有易,有易殺而放"。帝泄十二年,即公元前1810年,王亥和弟弟王恆一起從商丘出發,載著貨物,趕著牛羊,長途跋涉到了河北的有易氏(今河北易水一帶)。有易氏的部落首領綿臣見財起歹意,殺害了王亥,趕走了王亥的隨行人員,奪走了貨和牛羊。王亥的弟弟王恆曰兼程逃回商丘。王亥之子上甲微非常悲憤,欲為王亥報仇。但由於諸多原因,當時未能立即出兵,4年以後,即帝泄十六年、公元前1806年,才藉助河伯之師,滅了有易氏,殺了綿臣,為父王王亥報了仇。
商族到了商湯時期,手工業尤其是紡織業已相當發達。商湯為了削弱夏的國力,組織婦女織布紡紗,換取夏的糧食,把貿易作為政治斗爭的武器,最後滅了夏朝的統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建立後,商族人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其手工業也相當發達。
周朝建立後,商族人由統治者變成了周朝的奴隸,生活每況愈下。商族人為了過上好日子,紛紛重操舊業--做生意。久而久之,人們便有了這樣的看法:商族人就是做買賣的人。後來,人們簡稱商族人為"商人",這一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折疊現代社會的商人
在現代社會."商人"早已擺脫了"五蠹"這種不公正的評價,但是這個自古以來的稱呼卻值得我們探尋究竟。"商人"一詞的起源與一個很久遠的朝代--商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商族人的祖先契,由於跟隨大禹治水.功不可沒,被封到商這個地方。也就是古代的商族。契的第六世後代王亥聰明多謀.他把牛訓練得既能馱貨物又能拉車,駕著牛車沿著黃河北岸到各諸侯國去做買賣,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們這些做買賣的人稱為"商人",這就是"商人"稱呼的由來。在中國商業史上,殷(商)人"肇牽車牛遠服賈"和王亥從事商業貿易並因此被殺害的記載是中國古代文獻關於商業和貿易行為的最早記載,王亥又是當時商部落的首領。所以,王亥可謂是中國商業第一人,即中國商業的鼻祖。

㈦ 大家來討論一下「夏」的由來和意義

夏1 〔xià ㄒㄧㄚˋ〕
〔《廣韻》胡雅切,上馬,匣。〕
「 夓1 」的今字。「 昰2 」的今字。
1.大。《方言》第一:「自 關 而西, 秦 晉 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 清 李漁 《閑情偶寄·種植·槐榆》:「人謂夏者大也,非時之所謂夏也。予曰:古人以廈為大者,非無取義。夏日之屋,非大不涼,與三時有別,故名廈為屋。訓夏以大,予特未之詳耳。」參見「 夏屋 」。2.大屋;大殿。《楚辭·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 王逸 註:「夏,大殿也。」《文選·〈楚辭·招魂〉》:「冬有穾夏,夏室寒些。」 李善 註:「夏,大屋也。」3.五色。《周禮·天官·染人》:「染人掌染絲帛,凡染,春暴練,夏纁玄,秋染夏,冬獻功。」 鄭玄 註:「染夏者,染五色。」 宋 葉適 《送周明叔王成叟並上昌甫仲止二兄》詩:「琢琱而佩環,染夏為裳衣。」4.古代 漢 民族自稱,也稱華夏、諸夏。《書·舜典》:「蠻夷猾夏,寇賊姦宄。」 孔 傳:「夏,華夏。」《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文選·班固〈幽通賦〉》:「皇十紀而鴻漸兮,有羽儀於上京, 巨 滔天而泯夏兮,考遘愍以行謠。」 李善 註:「夏,諸夏也。」5.指中夏,中原地區。 唐 韓愈 《集賢院校理石君墓誌銘》:「其先姓 烏石蘭 ,九代祖 猛 ,始從 拓跋氏 入夏,居 河 南。」 馬通伯 校註:「夏,謂中夏也。」6. 禹 樂名。《禮記·樂記》:「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 殷 周 之樂盡矣。」 鄭玄 註:「《夏》, 禹 樂名也。言 禹 能大 堯 舜 之德。」7.泛指大樂歌。《詩·周頌·思文》:「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於時夏。」《詩·周頌·時邁》:「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 鄭玄 箋:「夏,大也……樂歌大者稱夏。」8.舞名。文舞。《穀梁傳·隱公五年》:「始初也, 穀梁子 曰:『舞夏,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 范寧 註:「夏,大也;大謂大雉;大雉,翟雉。佾之言列,八人為列,又有八列,八八六十四並執翟雉之羽而舞也。」 楊士勛 疏:「註:獨奏文舞。釋曰:『禮有文舞,有武舞。文舞者,羽龠是也。』」《孔子家語·論禮》:「兩軍相見……揖讓而升堂,升堂而樂闋,下管《象舞》,《夏龠》序興。」 王肅 註:「夏,文舞也。」9.水名。 夏水 。傳說此水冬竭夏流,故名。故道從 湖北省 沙市 東南分 長江 水東出,流經今 監利縣 北,折東北至 沔陽縣 治附近入 漢水 。《楚辭·九章·哀郢》:「去故鄉而就遠兮,遵 江 夏 以流亡。」《楚辭·九章·哀郢》:「惟 郢 路之遼遠兮, 江 與 夏 之不可涉。」10.水名。 漢水 的別稱。《左傳·昭公十三年》:「王沿 夏 ,將欲入 鄢 。」 杜預 註:「 夏 , 漢 別名。順流為沿,順 漢水 南至 鄢 。」11.佛教語。僧徒稱年為夏。 唐 慧琳 《一切經音義》卷五九:「《爾雅》注雲:『一終名歲。』又『取歲星行一次也。』 夏 曰歲, 商 曰祀, 周 曰年, 唐虞 曰載,皆據一終為名,今比丘或言臘,或雲夏,言兩同其事也。一終之義。」12.朝代名,即 夏後氏 。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相傳為 禹 子 啟 所創立的奴隸制國家。建都 安邑 (今 山西省 夏縣 北)。13.封建割據政權或農民起義政權稱號。 東晉 末,公元407年, 匈奴 貴族 赫連勃勃 稱天王大單於,國號 夏 。也稱 大夏 。建都 統萬 城(今 陝西省 橫山 西北)。14.封建割據政權或農民起義政權稱號。 隋 末農民起義領袖 竇建德 於公元618年自立為王,國號 夏 。初建都 樂壽 (今 河北省 獻縣 ),次年遷 洛州 (今 河北省 永年 東南)。15.封建割據政權或農民起義政權稱號。 北宋 仁宗 時, 黨項羌 貴族 趙元昊 所建。史稱 西夏 ,亦簡稱 夏 。建都 興慶 (今 寧夏回族自治區 銀川市 東南)。16.封建割據政權或農民起義政權稱號。 元 末 明玉珍 所建。都 重慶 。17.姓。
夏2 〔xià ㄒㄧㄚˋ〕
〔《廣韻》胡駕切,去禡,匣。〕
「 夓2 」的今字。
夏季。四季的第二季。陰歷四月至六月。《書·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 唐 韓愈 《送孟東野序》:「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紅樓夢》第七十回:「展眼已是夏末秋初。」
夏3 〔jiǎ ㄐㄧㄚˇ〕
〔《集韻》舉下切,上馬,見。〕
「 夓3 」的今字。
木名。亦作「 檟 」、「 榎 」。參見「 夏3楚 」。
【夏二子】指蚊與蠅。 明 黃瑜 《雙槐歲鈔·夏二子》:「 宋 宣和 中進士 永福 吳元美 ,作《夏二子傳》,略雲…… 夏 告終於 鳴條 ,二子之族,無大小長少,皆望風殞滅,殆無遺類。天下之民,始得安食酣飲,而鼓舞於清世矣。 夏 二子,謂蚊、蠅也。」
【夏子】指 禹 和 湯 。《漢書·徐樂傳》:「名何必 夏 子 ,俗何必 成 康 。」 顏師古 注引 服虔 曰:「 夏 , 禹 也; 子 , 湯 也。 湯 ,子姓。」
【夏2天】夏季。 唐 王建 《昭應官舍書事》詩:「臘月近湯泉不凍,夏天臨 渭 屋多涼。」《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七回:「因為近來筆底下甚忙,加之夏天的扇子又多,夜以繼日的都應酬不下,實在騰不出工夫來。」 賈祖璋 《螢火蟲》:「[螢火蟲]蛹淡黃色,夜間也能發光。到夏天就化作能飛行的成蟲。」
【夏2五】喻文字有殘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公文介論樂府》:「中間豈無陶陰之誤,夏五之脫。」參見「 夏2五郭公 」。
【夏2五郭公】「夏五」及「郭公」均為《春秋》經文脫漏之處。《春秋·桓公十四年》:「夏五。」 杜預 註:「不書月,闕文。」又《庄公二十四年》:「 郭公 。」 杜預 註:「無傳,蓋經闕誤也。」後因以「夏五郭公」比喻文字有殘缺。
【夏2日】1.夏天。《孟子·告子上》:「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史記·李斯列傳》:「冬日鹿裘,夏日葛衣。」《晉書·吳猛傳》:「[ 猛 ]少有孝行,夏日常手不驅蚊,懼其去己而噬親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七·小獵犬》:「八座某公,未第時,夏日常晝卧。」2.夏晝。 南朝 宋 謝靈運 《道路憶山中》詩:「不怨秋夕長,常苦夏日短。」 唐 元稹 《遣興詩》之二:「莫厭夏日長,莫愁冬日短。」3.夏天的太陽。 北周 庾信 《小園賦》:「非夏日而可畏,異秋天而可悲。」 唐 王貞白 《雨後從陶郎中登庾樓》詩:「 庾樓 逢霽色,夏日欲西曛。」4.比喻態度嚴厲。語本《左傳·文公七年》:「 趙盾 ,夏日之日也。」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同州刺史爾綿永神道碑》:「公繁不秋荼,嚴無夏日;民知約法,未肯以獄。」
【夏2日可畏】《左傳·文公七年》「 趙衰 ,冬日之日也; 趙盾 ,夏日之日也」 晉 杜預 註:「冬日可愛,夏日可畏。」後常以比喻人的作風嚴厲,難以親近。
【夏2中】1.猶夏季。 晉 王羲之 《謝仁祖帖》:「忽然夏中感懷,冷冷不適。足下復何似,耿耿。」 唐 戴叔倫 《送裴判官回湖南》詩:「莫怕南風且盡歡, 湘 山多雨夏中寒。」《宋書·庾炳之傳》:「 劉雍 自謂得其力助,事之如父,夏中進甘蔗,若新發於州。」2.佛教語。謂夏安居間之九十日,即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夏2月】夏天。《書·君牙》「夏暑雨」 孔 傳:「夏月暑雨,天之常道。」《漢書·嚴助傳》:「夏月暑時,歐泄霍亂之病,相隨屬也;曾未施兵接刃,死傷者必眾矣。」《晉書·車胤傳》:「 胤 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朱雀門外街巷》:「又西曰 清風樓 酒店,都人夏月多乘涼於此。」
【夏氏】見「 夏後氏 」。
【夏正】夏歷正月的省稱。代指夏歷。 夏 以正月為歲首, 商 以夏歷十二月、 周 以夏歷十一月為歲首。見《史記·歷書》。 秦 及 漢 初曾一度以夏歷十月為正月。自 漢武帝 改用夏正後,歷代沿用。《書·咸有一德》:「爰革夏正。」 蔡沈 集傳:「改 夏 建寅之正而為建丑正也。」《漢書·谷永傳》:「 漢 家行夏正。」 顏師古 注引 張宴 曰:「 夏 以建寅為正。」 唐 劉知幾 《史通·模擬》:「 春秋 諸國,皆用夏正。」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正月之吉》:「[《詩·豳風·七月》]一篇之中,凡言月者皆夏正,凡言日者皆周正。」
【夏2布】用薴麻纖維織成的布,宜於制夏裝,故名。為我國特產,多產於 江西 、 湖南 、 廣東 、 四川 等地。《元史·英宗紀一》:「給 通 漷 二州 蒙古 戶夏布。」 茹志鵑 《高高的白楊樹》:「床上掛著一個夏布小帳子。」
【夏甲】 夏 朝君主 孔甲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 夏甲 嘆於 東陽 ,東音以發。」 範文瀾 注引《呂氏春秋·音初》:「 夏後氏 孔甲 田於 東陽 萯山 ……乃作為《破斧之歌》。實始為東音。」
【夏令】相傳為 夏 代的月令之書。《國語·周語中》:「故《夏令》曰:『九月除道。』」 韋昭 註:「《夏令》, 夏後氏 之令, 周 所因也。」《孟子·離婁下》「十二月輿梁成」 宋 朱熹 集註:「《夏令》曰:『十月成梁』,蓋農功已畢,可用民力。」
【夏2令】1.夏天的節令、氣候。《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 宋 梅堯臣 《問牛喘賦》:「若乃當春而燠,是為行夏令。」 宋 陸游 《初夏》詩:「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2.泛指夏季。 明 張居正 《賀靈雨應祈表一》:「茲者,我皇上以夏令既深,雨澤未足,乃躬叩於雷壇,為民虔禱。」如:夏令營、夏令時。
【夏2令營】夏季開設的供青少年或集體的成員短期休息、娛樂等的營地,多設在林中或海邊。
【夏2半】夏季過半,指夏歷五月半後。 唐 韓愈 《送劉師服》詩:「夏半陰氣始,淅然雲景秋。」
【夏2成】猶夏熟。 晉 左思 《蜀都賦》:「百果甲宅,異色同榮,朱櫻春熟,素柰夏成。」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河柳垂葉,山稻發英,翫奇花之春滿,摘甘實於夏成。」
【夏2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公歷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這天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南半球則相反。至,指陽氣至極,陰氣始至和日行北至。《周禮·春官·馮相氏》「冬夏致日」 漢 鄭玄 註:「夏至,日在東井,景尺五寸。」《逸周書·時訓》:「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夏至節日食糉。」參閱 黃奭 輯 南朝 梁 崔靈恩 《三禮義宗》(見《漢學堂經解》)。
【夏後】見「 夏後氏 」。
【夏後氏】指 禹 受 舜 禪而建立的 夏 王朝。稱 夏後氏 。亦稱「 夏氏 」、「 夏後 」。《論語·八佾》:「 夏後氏 以松, 殷 人以柏, 周 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左傳·定公四年》:「分 魯公 以大路、大旗, 夏後氏 之璜, 封父 之繁弱。」《書·湯誓》:「 夏氏 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史記·夏本紀》:「 禹 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 夏後 ,姓 姒氏 。」
【夏後啟】見「 夏啟 」。
【夏後開】見「 夏啟 」。
【夏羊】黑色羊。因 夏後氏 尚黑,故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一·羊》:「生 江 南者為吳羊,頭身相等而毛短。生 秦 晉 者為夏羊,頭小身大而毛長;土人二歲而翦其毛,以為氈物,謂之緜羊。」
【夏江城】 南唐 夏寶松 之別號。 夏 曾隱居 廬山 ,作有《宿江城》詩,因號 夏江城 。 宋 陸游 《南唐書·劉洞傳》:「與 洞 同時,有 夏寶松 者,亦隱 廬山 ,相與為詩友。 洞 有《夜坐》詩, 寶松 有《宿江城》詩,皆見稱一時,號 劉夜坐 、 夏江城 雲。」
【夏2汛】夏季汛期。 清 魏源 《秦淮鐙船引》:「廿載以來江漲高,年年夏汛水平橋。」 峻青 《黎明的河邊·老水牛爺爺》:「這時候,夏汛雖已過去了, 濰河 里仍然泛濫著洶涌的秋天的洪水。」
【夏2安居】佛教語。謂僧徒在夏天,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而專心坐禪修學。又稱坐夏。 唐 慧琳 《一切經音義》卷五九:「 土火羅 諸國,以十二月安桎北方,言夏安居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各就其事制名也。」
【夏收】 夏 代祭祀時戴的一種帽子。《儀禮·士冠禮》:「 周 弁、 殷 冔、 夏 收。」 鄭玄 註:「收,言所以斂發也。」《孔子家語·冠頌》:「 孔子 曰:『 周 弁、 殷 冔、 夏 收,一也。』」 王肅 註:「皆祭服也。」
【夏2收】1.夏季收割農作物。如:夏收大忙季節。2.夏季的收成。如:今年夏收,增產一成。
【夏李】大李。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 杜陵 有金李,李大者謂之夏李,尤小者呼為鼠李。」
【夏狄】見「 夏翟 」。
【夏社】 夏後氏 的社宮。《史記·封禪書》:「其後三世, 湯 伐 桀 ,欲遷 夏 社,不可,作《夏社》。」《竹書紀年》卷上:「[ 殷商 、 成湯 ]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 亳 ,始屋 夏 社。」
【夏2礿】亦作「 夏禴 」。
謂天子諸侯夏祭。《周禮·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裸用雞彝鳥彝。」《禮記·明堂位》:「夏礿、秋嘗、冬烝、春社。」 清 袁枚 《隨園隨筆·摘注<論語>》:「 馬融 以為 魯 在東,春當朝,故祭禮但有夏礿、秋嘗、冬烝,而無春祠。」
【夏2苗】1.謂夏季田獵。《左傳·隱公五年》:「故春搜、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 杜預 註:「苗,為苗除害也。」 南朝 梁 沈約 《均聖論》:「春搜免其懷孕,夏苗取其害谷,秋獮冬狩,所害誠多。」2.夏季的禾苗。 唐 包何 《送韋侍御奉使江嶺諸道催青苗錢》詩:「近遠從王事,南行處處經。手持霜簡白,心在夏苗青。」
【夏2雨雨人】喻及時給人以教益或幫助。 漢 劉向 《說苑·貴德》:「 管仲 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參見「 春風風人 」。
【夏典】 夏 代典籍。《魏書·張彝傳》:「竊惟皇王統天,必以窮幽為美;盡理作聖,亦假廣采成明。故詢於芻蕘,著之 周 什,輿人獻箴,流於 夏 典。」《宋書·律歷志下》:「 唐 篇 夏 典,莫不揆量, 周 正 漢 朔,咸加該驗。」
【夏2典】即夏官。 唐 楊炯 《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堂碑》:「以之禮而國定,司空之官以成禮;以之義而國平,司寇之官以成義。掌山林於夏典,物得其生;聽獄訟於秋官,人忘其死。」詳「 夏2官 」。
【夏采】《周禮》官名。主管大喪事務。《周禮·天官·序官》:「夏採下士四人。」 鄭玄 註:「夏采,夏翟羽色。《禹貢》 徐州 貢夏翟之羽, 有虞氏 以為緌。後世或無,故染鳥羽,象而用之,謂之夏采。」 孫詒讓 正義:「夏,即謂染五色,象夏翟之羽采,即畫繢所謂五采備也。」《周禮·天官·夏采》:「夏采掌大喪,以冕服復於大祖,以乘車建綏復於四郊。」 鄭玄 註:「 鄭司農 雲:『復,謂始死招魂復魄。』……夏采,天子之官。故以冕服復於大祖,以乘車建綏復於四郊,天子之禮也。」
【夏服】良箭名。《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左烏號之雕弓,右夏服之勁箭。」 郭璞 注引 服虔 曰:「服,盛箭器也。 夏後氏 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一說指古之善射者 夏羿 的箭囊。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司馬貞 索隱。亦泛指箭或箭囊。 唐 許敬宗 《奉和九月九日應制》詩:「鷲嶺飛夏服,娥魄亂雕弓。」 唐 李益 《從軍有苦樂行》:「一矢弢夏服,我弓不再張。」
【夏2服】夏天的服裝。《韓非子·顯學》:「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喪三月,世以為儉。」 唐 白居易 《秋霽》詩:「冬衣殊未制,夏服行將綻。」
【夏育】 周 時著名勇士, 衛 人,傳說能力舉千鈞。《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烏獲 、 任鄙 之力焉而死, 成荊 、 孟賁 、 王慶忌 、 夏育 之勇焉而死。」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或雲 夏育 , 衛 人,力舉千鈞。」 晉 葛洪 《抱朴子·辨問》:「 夏育 、 杜囬 ,筋力之聖也。」後作為勇士的代稱。
【夏2宗】諸侯夏天朝見天子。《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賓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周禮·秋官·大行人》:「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儀,以親諸侯。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夏宗以陳天下之謨。」 鄭玄 註:「夏見諸侯則陳其謀之是非。」 賈公彥 疏:「夏見諸侯陳其謀之是非者,夏物盛大,形體皆異,可分別,故陳天下諸侯謀之是非。」
【夏2官】官名。《周禮》載 周 時設置六官,以司馬為夏官,掌軍政和軍賦。 唐 武則天 時,曾改兵部尚書為夏官,不久仍復舊名。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六》。後用為兵部的別稱。《歧路燈》第一○五回:「[ 嘉靖皇帝 ]定目細看,並非武將,卻是文臣……引見雖是夏官,旨意應下吏部。」
【夏2官正】官名。 唐 宋 以來均為司天官屬中管四時的官。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二》、《宋史·職官志五》。
【夏政】 夏 朝的政治、政事。《左傳·定公四年》:「命以《唐誥》,而封於 夏 虛,啟以 夏 政,疆以戎索。」 杜預 註:「亦因 夏 風俗,開用其政。」 南朝 梁 陸倕 《石闕銘》:「昔在 舜 格文祖, 禹 至神宗, 周 變 商 俗, 湯 黜 夏 政。」
【夏2政】夏季的時令、氣候。《管子·幼官》:「春行冬政,肅;行秋政,雷;行夏政,閹……秋行夏政,葉;行春政,華;行冬政,秏。」《文子·精誠》:「春政不失,禾黍滋;夏政不失,雨降時;秋政不失,民殷昌;冬政不失,國家甯康。」
【夏南】 春秋 時 陳 大夫 夏徵舒 的別名。《詩·陳風·株林》:「胡為乎株林?從 夏南 ?匪適株林,從 夏南 !」 孔穎達 疏:「 徵舒 祖字 子夏 ,故為 夏 氏; 徵舒 字 子南 ,以氏配字,謂之 夏南 。」《左傳·成公二年》:「 巫臣 曰:『是不祥人也,是夭 子蠻 ,殺 御叔 ,殺 靈侯 ,戮 夏南 ,出 孔儀 ,喪 陳國 ,何不祥如是!』」 杜預 註:「[ 夏南 ] 夏姬 子 徵舒 。」
【夏侯】復姓。《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有 夏侯嬰 。
【夏侯妓衣】簾的異稱。《南史·夏侯亶傳》:「[ 亶 ]晚年頗好音樂,有妓妾十數人,並無被服姿容。每有客,常隔簾奏之,時謂簾為 夏侯 妓衣。」
【夏庭】1. 夏 之王庭。 漢 班固 《幽通賦》:「震鱗漦於 夏 庭,匝三正而滅 姬 。」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 幽王 之惑 褒 女也,妖始於 夏 庭。」2.引申指 夏 王朝。 唐 駱賓王 《代李敬業檄》:「燕啄皇孫,知 漢 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 夏 庭之遽衰。」
【夏2首】夏初。 南朝 梁 王僧孺 《侍宴》詩:「麗景屬春余,清陰澄夏首。」 唐 王維 《資聖寺送甘二》詩:「柳色藹春余,槐陰清夏首。不覺御溝上,銜悲執杯酒。」 唐 韋應物 《始夏南園思舊里》詩:「夏首雲物變,雨陰草木繁。」
【夏室】 夏 朝世室之省稱。 夏 稱宗廟為世室。《北史·宇文愷傳》:「三王之世, 夏 最為古,從質尚文,理應漸就寬大,何因 夏 室乃大 殷 堂?相形為論,理恐不爾。」
【夏2室】夏天的居室。《楚辭·招魂》:「冬有穾夏,夏室寒些。」 南朝 齊 謝朓 《在郡卧病呈沈尚書》詩:「珍簟清夏室,輕扇動涼颸。」 南朝 梁簡文帝 《七勵》:「冬閨溫煦,夏室含霜。」
【夏宮】即 夏台 。《屍子》卷下:「 桀 為璇室、瑤台、象廊、玉牀、權天下,虐百姓。於是 湯 以革車三百乘伐於 南巢 ,收之 夏宮 。天下寧定,百姓和輯。」參見「 夏台 」。
【夏屋】1.大俎,大的食器。《詩·秦風·權輿》:「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余。」 毛 傳:「夏,大也。」 鄭玄 箋:「屋,具也。」一說指大屋。參閱 孔穎達 疏。2.大屋。《楚辭·大招》:「夏屋廣大,沙堂秀只。」 王逸 註:「言乃為魂造作高殿峻屋,其中廣大。」《禮記·檀弓上》:「見若覆夏屋者矣。」 鄭玄 註:「夏屋,今之門廡也,其形旁廣而卑。」 南朝 梁 劉孝標 《辯命論》:「瑤台夏屋,不能悅其神。」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錦瑟》:「行次,遙見夏屋中有燈火,趨之。」
【夏娃】希伯來文的音譯,一譯 厄娃 。《聖經》故事中人類始祖 亞當 之妻。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舊約》記神既以七日造天地,終乃摶埴為男子,名曰 亞當 ,已而病其寂也,復抽其肋為女子,是名 夏娃 ,皆居 伊甸 。」
【夏癸】即 夏桀 。 漢 張衡 《東京賦》:「則是 黃帝 合宮, 有虞 總期,固不如 夏癸 之瑤台, 殷辛 之瓊室也。」 宋 王禹偁 《仲尼為素王賦》:「悲夫, 商辛 、 夏癸 兮號獨夫,又安得比於儒者。」參見「 夏桀 」。
【夏耕】傳說中之人名。
【夏2耕】夏季的耕作。如:夏耕時節。
【夏2耘】夏天鋤田除草。《墨子·三辯》:「農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藏,息於聆缶之樂。」 漢 晁錯 《論貴粟疏》:「 農夫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
【夏時】 夏 代的歷法。《禮記·禮運》:「 孔子 曰:『我欲觀 夏 道,是故之 杞 而不足徵也,吾得 夏 時焉。』」 鄭玄 註:「得 夏 四時之書也。其書存者有《小正》。」《論語·衛靈公》「行 夏 之時」 宋 朱熹 集註:「夏時,謂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為歲首也。」
【夏2時】指夏天。《周禮·天官·食醫》:「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夏時自然思量父的熱,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
【夏2氣】夏令的節氣,夏天的氣候。《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夏三月,此調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之義》:「五行之隨,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音徵」 漢 鄭玄 註:「夏氣和,則徵聲調。」 南朝 宋 范曄 《樂游應詔詩》:「蘭池清夏氣,修帳含秋陰。」
【夏2條】夏天樹木茂盛的枝條。 晉 陸機 《從軍行》:「夏條集鮮藻,寒冰結沖波。」 南朝 梁 蕭統 《答湘東王求文集詩苑書》:「夏條可結,睠於邑而屬詞;冬雪千里,覩紛霏而興詠。」 唐 沈佺期 《夏日梁王席送張岐州》詩:「芃芃秋麥盛,苒苒夏條垂。」 唐 韋應物 《夏花明》詩:「夏條綠已密,朱蕚綴月鮮。」
【夏2候鳥】指夏季在某地區繁殖,秋季到較暖的地區去過冬,第二年春天再飛回原地區的鳥。如家燕、杜鵑等。
【夏卿】1.官名。 周 以夏官掌管軍事,為六卿之一。後遂以夏卿為兵部尚書之別稱。 唐 張說 《奉和餞王晙巡邊應制》詩:「六月歌《周雅》,三邊念夏卿。欲施攻戰法,先作簡稽行。」《舊唐書·來瑱傳》:「超登宰輔,光拜夏卿,列在三台,掩其一眚。」2.官名。 南朝 梁武帝 時,以太府、少府、太僕三卿為夏卿。《隋書·百官志上》:「 梁 初猶依 宋 齊 ,皆無卿名。 天監 七年……加置太府卿,以少府為少府卿,加置太僕卿,三卿是為夏卿。」參見「 十二卿 」。
【夏桀】 夏 朝末代君王。名 履癸 。暴虐荒淫。 湯 起兵伐 桀 ,敗之於 鳴條 ,流死於 南巢 。參閱《史記·夏本紀》。
【夏2凊】謂侍奉父母,夏天使之涼爽。《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孫希旦 集解引 方愨 《禮解》:「冬則溫之,以御其寒;夏則凊之,以辟其暑。」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講求夏凊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
【夏2浦】夏天的水濱。 唐 陳子昂 《春晦餞陶七於江南》詩:「芙蓉生夏浦,楊柳送春風。」
【夏海】大海。《呂氏春秋·求人》:「北至 人正 之國, 夏海 之窮, 衡山 之上。」 高誘 註:「夏海,大冥也。」《晉書·石勒載記上》:「今山川夷靜,星晨不孛,夏海重譯,天人系仰。」
【夏家】指 夏 朝。《左傳·襄公四年》:「武不可重,用不恢於 夏 家。」 杜預 註:「 羿 以好武,雖有 夏 家而不能恢大之。」 唐 韓愈 《奉和杜相公太清宮紀事陳誠上李相公十六韻》:「耒耜興 姬國 ,輴欙建 夏 家。」
【夏書】指記載 夏 代史事的書。《尚書》中《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共四篇,舊亦稱《夏書》。近人多以《禹貢》為後人所作,《五子之歌》和《胤征》為偽《古文尚書》,《甘誓》可能本是《商書》的一部分。《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楊伯峻 註:「三句在今《尚書·益稷》。」《國語·周語上》:「《夏書》有之曰:『眾非元後,何戴?後非眾,無與守邦。』」 韋昭 註:「《夏書》,逸《書》也。」
【夏黃公】 商山 四皓之一。 漢 初隱士。姓 崔 名 廣 ,字 少通 。 齊 人。因隱居 夏里 修道,故號 夏黃公 。見《史記·留侯世家》 司馬貞 索隱。 宋 司馬光 《陪致政太師內翰燕集為三公壽》詩:「忠純 汲長孺 ,高潔 夏黃公 。」
【夏2雩】古代夏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詩·周頌·噫嘻序》「春夏祈谷於上帝也」 唐 孔穎達 疏:「謂 周公成王 之時,春郊夏雩以禱求膏雨而成其谷實,為此祭於上帝。」
【夏2雪】1.夏季降雪。 漢 荀悅 《<漢紀>序》:「凡災異大者,日蝕五十六,地震十六……冬雷五,夏雪三。」《晉書·五行志下》:「 京房 《易傳》曰:『夏雪,戒臣為亂。』此其亂之應也。」2.夏季未消的雪。 南朝 齊 孔稚珪 《游太平山》詩:「石險天貌分,林交日容缺。陰澗落春榮,寒岩留夏雪。」 唐 元稹 《表夏》詩之九:「西山夏雪消,江勢東南瀉。風波高若天, 灧澦 低於馬。」
【夏2畦】1.指夏天在田地里勞動的

㈧ 甲骨文歷史,特點,來歷.

一、歷史

1、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2、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謹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3、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4、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5、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占卜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跡。

二、特點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圖形、線條把物體的外形特徵勾畫出來。

甲骨文基本是用刀刻在的龜甲和牛骨之上的,也有用類似毛筆一類工具書寫的。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多為方折筆,瘦勁挺拔;書寫的以圓筆居多,肥壯雄渾。

這些甲骨文的字體結構長短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無論疏落參差還是密密集嚴整,都顯得古樸多姿又自然流暢,另外,甲骨文沒有完全擺脫象形的原始特徵,也就是字形線條具有形體模擬的多樣性。

甲骨文也就迥異於一般的符號,可以自由地進行多樣化的線條運動和空間構造,因此使漢字具備了以形體姿態表現抽象化的情感和氣勢的能力,也就是說,中國的書法藝術,從甲骨文時代就開始發展了。

三、來歷

甲骨文除了少數用來敘事之外,大部分還是屬於當時王公問卜,所以又稱為「卜辭」或「占卜文字」,此外,甲骨文因為出土於河南省安陽縣,這里原來是殷代的古都,所以又稱之為「殷墟文字」。

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有到了甲骨文才可真正稱之為書法的開始,因為它已經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要素:用筆、結字、章法。之前的只能稱之為圖像或符號。

(8)孫詒讓名字含義和來歷擴展閱讀

1、甲骨文發現情況

甲骨文最早是1899年(最早人們當做「龍骨」葯材使用)由清朝時任國子監王懿榮(當時名聞朝野的金石學家,與翁同龢、徐郙、潘祖蔭、吳大徴、羅振玉、劉鶚等鑒藏家和學者交遊密切)發現。

它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其文字體系已經基本完備。

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以後又在甲骨上刻記所佔事項及事後應 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化過來的。甲骨文字目前發現的有四千字左右,但能辨識的不到兩千字。

2、甲骨文記載內容

甲骨文記載內容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管制、 刑法、醫葯、天文歷法等。

3、甲骨文發現意義:

甲骨文是中國發現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閱讀全文

與孫詒讓名字含義和來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