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甘肅省各市縣名稱的由來
1、蘭州:據《元和郡縣志》記載,是由皋蘭山得名。由於古人約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蘭一詞去「皋」留「蘭」,得名蘭州。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改州,金城郡改為蘭州,置蘭州總管府,府治子城,「蘭州」之稱即始於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1941年7月始設蘭州市。現為甘肅省省會。蘭州又稱「金城」,古時沿用此稱時間最久、流傳地域最廣。
2、嘉峪關:嘉峪關市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萬里長城西起點──天下雄關嘉峪關而得名。「嘉峪關」意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連山,北倚馬鬃山,東接酒泉盆地,西為平坦的戈壁,地處走廊西段最窄處。
3、金昌:金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東部。金昌一名,因金川河從境內流經,取金字,因金昌系從永昌縣析置,取昌字,二字相合而得名。漢置番和縣,明為永昌衛,清改永昌縣。1981年由永昌縣析置金昌市。金昌盛產鎳,其儲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同類礦床中,居世界第二位,因有鎳都之稱。
4、榆中:縣名。早在春秋戰國時,秦「辟數千里,以河為境,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因縣地處榆塞之中,故名榆中而得名。榆中縣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
5、白銀:白銀位於甘肅省中部,蘭州市東北部。早在明朝洪武年間就在這里建廠采礦冶煉金、銀。又因所采之礦多為白銀,故也稱「白銀廠」,白銀由此得名。
6、景泰:景泰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和騰格里沙漠的過渡地帶。據說以明代宗年號景泰命名。又曰建縣之時,以縣境由原靖遠縣北區、原紅水縣兩地組成,用靖字代靖遠區,用永泰的泰字代紅水縣地,先擬為靖泰,後取靖字諧音恰為景泰,含有永期景象繁榮、國泰民安之意,故名景泰。
7、武威:武威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東部,石羊河上游。武威在西漢初為匈媽所佔據,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徵服河西,為了紀念這一勝利,後來把這塊地方取名武威,並設武威郡,以顯示西漢王朝的軍威和武功到達河西而得名。
西漢時稱姑臧,東漢時改稱武威。明代改涼州衛,清代改武威縣。1985年改為武威市。
8、天水:地處甘肅省東南部,渭河中游和嘉陵江上游,地當陝、甘、川三省之要沖。天水地名的由來,《秦州志》記載:郡前有湖,冬夏無增減,故有天水之名。
相傳,漢武帝時期,在今天水市西南,有一日,突然地顯紅光,雷電交加,天搖地動,山崩地裂。地面裂開一道大縫,天水注入其間,遂成一湖。自此有湖水與天河相通之說,當地民眾稱為天水井。後來,漢武帝在湖帝建起城池,命名天水。天水縣之名始於五代。
9、張掖:張掖地名源自「伸張國掖,以通西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張掖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張掖本來是匈奴觻得王的地盤,故被稱為觻得,漢朝改其名為張掖,意思是伸張中國的臂掖,「以威羌狄」。
10、平涼:平涼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公元358年,秦符堅欲討前涼,於高平鎮置平涼郡,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由此得名 。
B. 蘭州名字的來歷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蘭州被吐蕃佔領。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敦煌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又被吐蕃佔領。
北宋真宗、仁宗年間,黨項族屢敗吐蕃諸部。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黨項元昊擊敗吐蕃,佔領河西及蘭州地區。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北宋乘西夏朝廷內亂,調軍攻夏,收復蘭州。此後宋、夏隔河對峙,時相攻伐。
南宋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蘭州在宋廷統治半個世紀後,被金將宗弼(即金兀術)攻佔。此後蘭州雖曾在金大定元年(1161年)被宋收復過,但旋即丟失。因此,南宋後蘭州又進入了金與西夏新一輪的爭奪之中。直至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滅金,佔領蘭州。
(2)蘭州名字的由來20字擴展閱讀
景點
1、白塔山公園
白塔山公園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北部,因山頭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該寺始建於元代、重建於明朝,寺平面呈長方形,白塔居中,塔身為八面七級,高約十七米,上有綠頂,下有圓基,通體潔白,挺拔秀麗。塔南是三大寺樓,北面是准提菩薩殿,東西各有配殿數間。
2、八盤峽
八盤峽旅遊度假區位於甘肅省蘭州市黃河上游最西端的八盤峽水庫。這里有雄偉的電站大壩,環境優美的廠區,寬闊的庫區水面。廠房內發電機組轟鳴,廠房外樹木成蔭,百花盛開,鳥語婉轉,風景如畫。溯河而上,沿岸棗林蔥郁,蘆葦搖曳,水鳥翔集,是工業旅遊及休閑度假的絕佳勝境。
3、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的榆中縣境內,南靠臨洮,東臨定西,西北與蘭州毗鄰,屬祁連山的東延余脈。保護區總面積約33301公頃。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類型為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主要保護對象為野生動物馬麝和天然原始老雲杉林及其生態系統。
C. 急!蘭州地名的來歷
蘭州,始建於公元前86年。據記載,因初次在這里築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置金城縣。十六國前涼時又移金城郡治於此。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於史冊。後來雖然州、郡數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蘭州一帶屬隴西郡地。
西漢初,依秦建制,蘭州仍為隴西郡轄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令居塞駐軍,為漢開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趙充國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後,西漢在金城郡的統治得到加強,先後又新置七縣。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並金城郡於隴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義,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遷至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十二年後又遷回允吾。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從此,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西晉建立後,仍置金城郡。西晉末年,前涼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屬的枝陽、令居二縣,又與新立的永登縣(在今蘭州市紅古區窯街附近)三縣合置廣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遷至金城,從此金城郡治與縣治同駐一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復改蘭州為金城郡,領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舉起兵反隋,稱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遷都於天水,後為唐所滅。
唐統一中國後,於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又改為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復改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蘭州被吐藩所佔,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州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就被黨項族占據。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屬陝西都指揮使司。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裁衛歸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復設蘭州衛。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陝甘分治,設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從此, 蘭州一直為甘肅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臨洮府治由狄道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又改州為皋蘭縣。當時蘭州府轄管狄道、河州二州;皋蘭、金縣、渭源、靖遠四縣。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陝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
辛亥革命後,於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州)設道,並蘭山、鞏昌二府為蘭山道,轄管皋蘭、紅水、榆中、狄道、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渭源、定西、臨潭、隴西、岷縣、會寧、漳縣等十五縣。道尹駐省會皋蘭縣。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為區,變蘭山道為蘭山區。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劃甘肅省為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皋蘭、榆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岷縣)。民國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7月1日,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置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市區面積16 平方公里,人口17.2萬餘人。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市區擴大,東至陽窪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里窯、皋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里店,面積達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從此,蘭州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國以來,蘭州市建置曾幾度變更。蘭州市現轄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紅古五個區和榆中、皋蘭、永登三個縣
D. 蘭州名字的由來
蘭州,始建於公元前86年。據記載,因初次在這里築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置金城縣。十六國前涼時又移金城郡治於此。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於史冊。後來雖然州、郡數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蘭州一帶屬隴西郡地。 西漢初,依秦建制,蘭州仍為隴西郡轄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令居塞駐軍,為漢開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趙充國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後,西漢在金城郡的統治得到加強,先後又新置七縣。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並金城郡於隴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義,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遷至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十二年後又遷回允吾。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從此,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西晉建立後,仍置金城郡。西晉末年,前涼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屬的枝陽、令居二縣,又與新立的永登縣(在今蘭州市紅古區窯街附近)三縣合置廣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遷至金城,從此金城郡治與縣治同駐一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復改蘭州為金城郡,領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舉起兵反隋,稱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遷都於天水,後為唐所滅。 唐統一中國後,於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又改為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復改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蘭州被吐蕃所佔,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州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就被黨項族占據。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屬陝西都指揮使司。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裁衛歸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復設蘭州衛。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陝甘分治,設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從此, 蘭州一直為甘肅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臨洮府治由狄道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又改州為皋蘭縣。當時蘭州府轄管狄道、河州二州;皋蘭、金縣、渭源、靖遠四縣。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陝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 辛亥革命後,於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州)設道,並蘭山、鞏昌二府為蘭山道,轄管皋蘭、紅水、榆中、狄道、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渭源、定西、臨潭、隴西、岷縣、會寧、漳縣等十五縣。道尹駐省會皋蘭縣。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為區,變蘭山道為蘭山區。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劃甘肅省為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皋蘭、榆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岷縣)。民國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7月1日,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置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市區面積16 平方公里,人口17.2萬餘人。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市區擴大,東至陽窪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里窯、皋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里店,面積達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從此,蘭州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國以來,蘭州市建置曾幾度變更。蘭州市現轄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紅古五個區和榆中、皋蘭、永登三個縣 。
E. 蘭州故事介紹蘭州的歷史或者蘭州的故事
1、蘭州的來歷
西漢時,匈奴以及羌族時常騷擾,到漢武帝時國力昌隆,為了堵截匈奴以及羌族之間的接頭,漢武帝於元狩二年春夏令驃騎將霍往病兩次過黃河,擊匈奴,在河西走廊擊敗匈奴,一連建河西四郡,漢朝把握了河西,'斷匈奴右臂'。
這年,霍往病派大行李息在黃河南岸今西固城附近構築城堡,設置設置設備擺設展排了金城縣。後來漢朝運營湟水流域,屹立漢縣,隨著漢縣的增多,於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設金城郡,郡治允吾(今青海民以及古繕),這就是蘭州的'雛形'了。
2、白馬浪的傳說
唐僧取經前去時,在蘭州碰著當年的通河漢金魚妖與東海龍王聯手,貪圖打劫佛經以及孫悟空手中的金箍棒。由於金魚妖雕蟲小技,利用花果山猴王出身時的仙石碎塊狐疑了孫悟空,使他中計被困而丟掉了金箍棒。後來太上老君、不雅世音菩薩趕來相救,都不能降伏妖怪。
這時候白龍馬現出原身盤起來緊緊護住佛經,身受輕傷而矢志不渝。後來多虧咱們甘肅的上古聖人伏羲趕到,他運用後天八卦運轉的威力,把變革成頭尾相銜兩條金魚的妖怪付出八卦盤中,構成為了齊全的太極八卦圖形。
伏羲又依白龍馬身上的血跡,點化成《河圖》圖形,副手白龍馬脫出逆境,並且與不雅音菩薩、太上老君聯手沖破金魚妖的魔陣,救出唐僧師徒。此後儒、釋、道三教合一,以龍形為其象徵,成為中華文明的泉源。為了紀念白龍馬在此地的超卓默示,蘭州人遂把這里命名為「白馬浪」。
5、蘭州牛肉麵的傳說
馬保子家景窮苦,為生計所迫,他在家裡製成為了暖鍋牛肉麵,肩挑著在城裡沿街鳴賣。後來,他又把煮過牛、羊肝的湯兌進牛肉麵,其噴鼻撲鼻,大師都喜歡他的牛肉麵,他突出一個清字。
接著他開了本人的店,沒必要沿街鳴賣了,就想著推出收費的「入店一碗湯」,有人來了,伙計就即刻端上一碗噴鼻暖的牛肉湯請主人喝,爽,醒胃。
馬保子的清湯牛肉麵名氣大振,馬保子運營到1925年,由其子馬傑三領受運營,馬傑三持續在清字高低工夫,時時改造牛肉麵,直到後來名振各方,被贈予「聞噴鼻上馬,知味停車」的頌揚。
F. 蘭州被稱為「金城」的由來
「金城」有三種說法
關於金城的來歷,有多種說法。有人曾經總結過,大概有三種:其一,掘地得金之說,傳說當初人們「築城時掘地得金」故有金城之說;其二,地勢險要之說,金城自古為戰略要地,是通往河西走廊和青海的咽喉,由於這里一面為河,一面為山,地勢險要,人們由地勢險要固若金湯之意而取名「金城」;其三,蘭州在京城長安的西面,從五行方位來說,西方屬金,所以命名金城。
漢金城縣軍事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一把控制黃河渡口的鐵鎖。從這里渡過黃河後,西北取道永登可達河西走廊,直抵西域;西南沿湟水而上,可抵青藏高原;南面越南山,可達今臨夏州和臨洮及關中地區。
隨著形勢的發展,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設金城郡,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金城郡由天水、隴西、張掖三郡分別取兩個縣組成,屬涼州刺史部管轄。
西域咽喉金城關
金城關是西北最有名的關城之一。有記載說它建於漢代,而《元和郡縣圖志》則說它是在隋開皇十八年由金城津改建而成。專家認為,金城津初時關址在今西固沙井驛大橋附近,至北周武帝時,移至今蘭州市黃河北岸中山鐵橋西約1公里處的金山寺西山腰處,一直使用到上個世紀中葉。
「倚岩百丈峙雄關,西域咽喉在此間。」金城關北倚高山,南臨大河是溝通中原和西域的要道。山與河之間,僅容一輛車通過。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對於金城關歷代都有修葺,其中規模比較大的兩次在明代。當時人們拓展了金城關的外圍,修築垛口,並且在城內還修建了真武殿。三十多年後,又將關城擴展到了黃河邊上,為了防止敵人火攻,在門上還修建了注水孔。
雄險的金城關,可以憑關固守,使黃河以西、以北的少數民族望而卻步。
黃河四大古渡之一的金城渡
蘭州是絲路重鎮,黃河穿城而過,這就註定蘭州是渡口眾多的城市。在蘭州眾多渡口中,最為有名的就是金城渡。
金城渡是今天西固區境內的黃河上眾多渡口的總稱。它涵蓋了從今天的蘭州西固八盤峽到鍾家河沿線的各個渡口,組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渡口群。人們把金城渡和芮城風陵渡、河套的君子渡、靖遠的陰口被人們稱做黃河四大古渡。
金城渡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金城渡的一個重要渡口青石津,千百年來這里就是金戈鐵馬的征戰地。《蘭州府志》記載:西漢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趙充國曾率萬余名騎兵,由此過黃河,出擊羌人。歷史長河也和黃河一樣,後浪推前浪。人們知道趙充國是從這條路上走過的,其他的人早已被時間所湮沒了。
G. 甘肅省名字的來源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甘肅,簡稱「甘」或「隴」,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蘭州,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地區,甘肅界於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通陝西,西達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寧夏、內蒙古,西北端與蒙古國接壤。甘肅省總面積42.59萬平方千米。
(7)蘭州名字的由來20字擴展閱讀
風景名勝
1、五泉山公園
五泉山公園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南側的皋蘭山北麓,是一處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遐邇聞名的旅遊勝地。
公園景點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築為主,海拔1600多米,佔地267000平方米,有明清以來的建築群10餘處,1000餘間,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園內丘壑起伏,林木蔥郁,環境清幽;廟宇建築依山就勢,廊閣相連,錯落有致。
2、崆峒山風景區
崆峒山風景區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主峰海拔2123米,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的要塞 。
3、麥積山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存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4、張掖丹霞地質公園
張掖丹霞地質公園地處祁連山北麓,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城以南30公里,是中國丹霞地貌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是中國彩色丹霞和窗欞狀宮殿式丹霞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遊觀賞價值。
H. 甘肅名字來歷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甘肅,簡稱「甘」或「隴」,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蘭州,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地區,甘肅界於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通陝西,西達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寧夏、內蒙古,西北端與蒙古國接壤。
(8)蘭州名字的由來20字擴展閱讀:
甘肅氣候特徵
甘肅各地氣候類型多樣,從南向北包括了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和高原高寒氣候等四大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0—15℃,大部分地區氣候乾燥,乾旱、半乾旱區占總面積的75%。主要氣象災害有乾旱、暴雨洪澇、冰雹、大風、沙塵暴和霜凍等。
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烏鞘嶺以西降水明顯減少,隴南山區和祁連山東段降水偏多。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佔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無霜期各地差異較大,隴南河谷地帶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數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間,年降雨量約300毫米(40—800毫米之間)。
I. 蘭州地名的由來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
蘭州,始建於公元前86年。據記載,因初次在這里築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兩漢、魏晉時在此設置金城縣。十六國前涼時又移金城郡治於此。隋開皇三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於史冊。後來雖然州、郡數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9)蘭州名字的由來20字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蘭州一帶屬隴西郡地。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令居塞駐軍,為漢開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
漢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並金城郡於隴西郡。
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從此,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隋煬帝大業三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復改蘭州為金城郡,領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
唐統一中國後,於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復置蘭州。
清朝康熙五年(1666年)陝甘分治,設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從此,蘭州一直為甘肅的政治中心。
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置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