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定市各個縣名字的由來
徐水縣
位於中國河北省中部。1990年人口53.32萬。漢族為主,有回、滿、壯、錫伯、瑤、苗、朝鮮、蒙古、藏等21個少數民族。面積735.8平方千米。西漢置北新成縣。北魏稱新城縣,後又改稱新昌縣。隋開皇十八年(598) 改名遂城縣。宋初置廣信、安肅二軍,宣和七年(1125)改安肅縣。金天會七年(1129)廣信軍立為遂州,安肅縣立為徐州。元至元二年(1265)遂州並入安肅州,後又復置遂州。明洪武元年(1368)遂州降為遂城縣,二年安肅州改為安肅縣,八年遂城縣並入安肅縣。1914年改名徐水縣。1958年容城、安新兩縣及定興縣部分地區並入。1960年12月恢復安新縣。1961、1962年定興、容城恢復原建制。礦產有板岩、高嶺土、石灰石、白雲石、八厘石、硅石等。土特產主要有「劉伶醉」酒、大白菜等。
易縣
位於中國河北省中偏西北部。1990年人口15.17萬,其中非農業人口2.72萬。漢族為主,有滿、回、蒙古、壯、朝鮮、水、布依、苗等少數民族,共2.77萬人。面積2534平方千米,耕地4.28萬公頃。
隋開皇元年(581)置易州,因境內易水得名,十六年設易縣。唐開元二十三年(735)析設五迥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淶水縣並入。遼復析置。金大定六年(1166)析置定興縣 。元初省縣入州,至元三年(1266)復置。明洪武初入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直隸州。1913年2月易州降為易縣。1940年7月析置龍華縣。1942年2月與定興、淶水組成定易淶聯合縣。1946年4月12日恢復原建制龍華,定易淶縣撤銷。1958年10月興縣和淶水縣鎮場、白澗、大河南三鎮並入 。1961年5月恢復定興縣。1962年1月恢復淶水縣。
金屬礦有金、鐵等,非金屬礦有磷、膨潤土、石灰石、煤、花崗石、石棉、蛭石等。葯用動物有蟬蛻、全蠍、五靈脂等。葯用植物有苦參、沙參、黃芩、知母、丹參、棗仁、柴胡等。土特產主要有京西大煙葉、易縣水硯、易縣豆腐乾、易縣大柿子。
名勝古跡主要有易州景區、紫荊關景區、清西陵景區、狼牙山景區、洪崖山景區。
滿城縣
位於中國河北省中部。屬保定市。1990年人口40.32萬。
漢族為主,有回、蒙古、滿、藏、壯、彝、苗、侗、瑤等19個少數民族。面積718平方千米。西漢置北平縣 。東魏興和二年 (540)析北平縣西北境置永樂縣。北齊北平縣並入永樂縣。唐天寶元年 ( 742 )永樂縣更名滿城縣。宋省入保塞縣。金大定二十八年 (1188)復置滿城縣。礦產有石灰石、粘土、大理石、石板礦等。野生動物有獾、鼬、兔、鷹、鷂、貓頭鷹、蛇、蠍等。野生植物有酸棗、荊條等。土特產主要有雪桃、磨盤柿子、草莓。名勝古跡主要有陵山漢墓、元蔡國公墓、曹仙洞、龍門湖、抱陽山。
2. 長汀名字的由來
汀州古城牆長汀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活動,至新石器時代,古閩族人在此繁衍生息。歷史上為州、郡、路、府所在地,八閩客家首府,「闤闠繁阜,不減江、浙中州」,曾是閩西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客家文化的發源地。 據《讀史方輿紀要》,唐置長汀縣。「天下之水皆東,惟汀水獨向南,南,丁位也。」縣名得自長汀村,因縣治遷此,故名。長汀村以境內有長汀溪為名。[3] 公元282年(西晉太康三年)為新羅縣境。 公元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福建經略使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汀州,於九龍水源長汀村置長汀縣,屬汀州。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改汀州為臨汀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復名汀州,時縣治已附於州郭,後隨州治遷至東方口(宋名縣基嶺)縣治仍附州郭。公元769年(大歷四年)。又隨州治遷白石村,即今縣治所在。 公元893年(景福二年),王潮克福州,稱留後,長汀縣屬王潮。公元909年(後梁開平三年),潮弟審之為閩王,公元933年(後唐長興四年),閩王王延鉤稱帝,改元龍啟,長汀縣仍屬閩。公元943年(閩永隆五年),閩富沙王王延政於建州稱帝,國號殷,改元天德,公元944年(天德二年),長汀縣屬殷,公元945年(天德三年),殷亡,長汀縣屬南唐。 公元975年(宋開寶八年),南唐亡。縣人宋版圖。公元985年(雍熙二年),長汀縣屬福建路。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改汀州為汀州路,長汀縣屬福建行中書省。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為囊加真公主賜地。公元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福建、江西二行中書省合並,置福建宣慰使司,長汀縣屬福建宣慰使司。 公元1398年(明洪武元年),改汀州路為汀州府,公元1399年(明洪武二年),置福建行中書省,長汀縣屬福建行中書省。公元1407年(明洪武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長汀縣屬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長汀縣始終為汀州、郡、路、府屬縣。 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廢府建置,長汀縣屬汀漳道,隸福建省。公元1919年八年(民國八年),閩軍與護法軍協議,長汀縣屬護法區。公元1925年(民國十四年),復錄福建省。 1929年3月,紅軍入長汀,建長汀縣革命委員會,為閩西、贛南第一個紅色縣組政權,蘇維埃政府於塗坊,屬閩西蘇維埃政府。1931年10月,建立汀州市蘇維埃政府於城關。12月,以南陽、才溪、通賢、畲心、塗坊、中屋村、水口、三洲、濯田等區建新汀縣,縣治設於濯田。以河田、四都、古城、長汀附城、汀東、童坊、張地等地為長汀縣,縣治設於河田。市、縣均屬西蘇維埃政府。1932年3月,建立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於汀州市;與此同時,撤銷新汀縣。才溪、通賢劃歸上杭縣,南陽劃歸新泉縣,其餘各區並長汀縣。10月,分長汀縣東北部分地建立汀東縣於館前;1933年9月,分長汀縣近汀州市部分地區建立兆征縣,縣治設省蘇維埃政府內,均屬福建省蘇維埃政府。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11月,紅軍作戰略轉移,撤離中央蘇區。長汀復由國民政府統轄,改用民國紀年,仍合稱長汀縣,隸福建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駐汀。翌年改隸省第七區解放軍接管長汀縣。18日,成立長汀縣人民政府,隸福建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1年至1997年,隸龍岩地區專員公署。1997年5月至2008年12月,隸屬地級龍岩市。
3. 金湖名字的由來
金湖風景名勝區,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山脈南端泰寧縣境內,是金溪新湖的簡稱。名勝區總面積136.5平方公里,現有景點180多處,分為南會、城西、金湖、弋口、壩區等景觀區。金溪是閩江上游富屯溪一大支流,迂迴穿行於閩西北萬山叢中。1980年夏,金溪蘆庵興建池潭水電站,金溪水被堵截後,上游形成一個全長60餘公里、湖面26平方公里的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湖——金溪新湖。湖周原是千姿百態、千岩萬壑的丹霞地貌,高峽出平湖後更顯得鍾靈毓秀。湖面浩瀚坦盪,碧波瀲灧。湖中綠島羅列,湖畔峰岩競秀,洞壑幽深。金湖融湖光山色於一體,流泉飛瀑、山環水繞,襯以翠綠蓊鬱的浩浩林海,鑲以久負盛名的古剎、府第、山寨等人文景觀,形成「碧水丹山、人文相映,絢麗多姿,幽秀奇絕」的獨具一格的風景。
十里金湖浩浩瀚瀚,水天一色,湖中島綠水也綠,湖岸丹岩千奇百怪,北岸雙乳峰生機勃勃;東岸金龜入海、雄柱峰等活靈活現;南岸「妙齡女郎」仰卧湖間;西岸虎頭寨幽谷迷津,景象萬千。湖中大赤壁巍然聳立,明人說:「黃州赤壁,浪得名爾!」,該赤壁倒映如畫,與黃州赤壁相比又是一種風韻。大赤壁為大山中裂一隙,兩邊懸崖,猶如神工一斧劈就,石色赤紅如霞,氣勢浩然。大赤壁右有一小湖,湖水漫漫,冬春時節有大群鴛鴦來此,故名「鴛鴦湖」;入口處一懸岩如慈祥老人,人稱「月老石」。湖中懸崖如一對情人,名「情侶峰」,崖邊有塊小石如娃娃,構成一幸福的「三口之家」。
金湖勝景多不勝數,已發現的180多處名勝古跡,盡置於碧水丹山之中。其中有16處被稱為「金湖十六佳」——水天一線、幽谷問津、盤斜雲徑、梵宇獨支、金貓浴日、虎踞雄寨、鴛鴦情綿、尚書府第、水漈懸瀑、醴泉清風、劍峰夕照、赤壁映輝、珠灑花澗、十里平湖、天台靈境、擎天一柱;前八景又稱為「金湖八絕」。
1.水天一線
此景為懸崖峭壁間開裂出的一條高百餘米、寬不足兩米、長半公里左右的狹窄水道,只容小船擦壁緩行駛入,稱水上一線天。仰望懸岩頂端雙壁拱合,僅留一縫,上有藍天一線;下視水中一脈開光。岩壁上有蘭花、翠竹、古藤等點綴其間,煞是好看。
2.幽谷問津
這是一條彎彎二十四曲、長達2公里的水上峭壁窄縫。劃船左曲右彎至水上二線天,此處一峰突兀,水道兩分;俯視水中,天亦分為兩線。谷中老樹古藤倒掛水面,棕櫚修竹成林。在此游覽清幽雅絕,凡塵頓清。
3.盤斜雲徑
登曲徑而上,但見一峰高聳入雲,中間呈斜曲面切開,沿此微裂的岩隙俯身貼壁摸索著往上攀登,又有「岩隙天梯」之稱。
4.梵宇獨支
甘露岩隱於形似神仙的鍾山、鼓山中間。岩中依坎坎岩石順勢架造甘露寺,始築於南宋初年。該寺重檐歇山式,重樓疊閣,木質結構,建造多處且奇特,僅靠一大木柱支撐,殿閣倚勢呈「品」字形,且不假片瓦,凌空而起,氣勢雄偉,酷似山西懸空寺。
5.金貓浴日
「金貓」昂首倦伏於十里平湖畔貓兒山巔,從湖中望去,它正豎起「雙耳」虎視東方,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旭日東升時,金貓倒影湖中,沐浴於燦爛陽光、粼粼碧波之中,構成一幅絕妙的「金貓浴日」圖畫。
6.虎踞雄寨
虎頭岩酷似雄踞湖畔、俯視滄波的老虎,形勢險要。相傳宋元年間即有人於此佔山築寨,有巾幗寨主統寨的傳說。附近有仙女池、石臼、古井、水牢等古跡。
7.鴛鴦情綿
鴛鴦湖為金湖的一部分。遊船拐進鴛鴦湖時,即見湖口立一巨岩,形似手牽紅線的月下老人,湖內的情侶峰更酷似一對情侶帶一稚子親密無間地依偎在一起。每年冬春之際,常有大批鴛鴦結伴棲居於此。
8.尚書府第
穿過泰寧尚書坊,沿具有明代風格的尚書巷東行,隨路進入以條石鋪砌的府第甬道,北為儀仗廳,「大司馬」額匾高懸;府第並列五幢,一字排列,幢間以雕花門樓相隔;每幢門樓分別懸「四世一品」、「柱國少保」等匾。府第主體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尚書府第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請問三明市名字的由來
「三明」稱謂緣由
三明名稱的由來,有其特定的涵義。在廣義上它泛指現今整個三明轄區范圍;就狹義而言,則是市區所在地之名,市治所古稱三元,歷來是沙縣境內的一方屬地。民國29年(1940年)始置三元縣建制。1956年7月,三元、明溪兩縣合並時,各取兩縣原名的首字,合為「三明」作為新建縣名,並一直被沿用下來。
「三元」名稱的由來及其變遷
三元原屬沙縣轄境,其地名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唐代,當地有一安氏產下三胞胎,長子取名龍元,次子取名獅元,末子取名豹元,三兄弟皆英傑有名於世,而取地名為三元。宋時,三元為沙縣二十二都的一個小村莊,直至明代中葉才辟墟設鎮,明清設三元里,民國後設三元鎮。民國28年(1939年),三元鎮從沙縣劃出設立三元特種區。民國29年,以三元鎮為基礎,增劃毗鄰的沙縣、明溪、永安縣部分地方設置三元縣,三元鎮改稱三民鎮。1950年解放時仍稱三民鎮,屬三元縣梅列區所轄。1954年,三民鎮改稱城關鎮,仍屬三元縣梅列區。1959年2月,成立三明人民公社,下轄城關、中村、莘口、岩前、雪峰、蓋洋、夏陽、胡坊8個農村人民公社。1961年8月,城關人民公社管委會改為城區辦事處,下轄城關、列東、列西3個分社。1970年地轄三明市下屬城區辦事處與陳大、岩前、莘口、中村4個公社管委會和荊西鎮政府。198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三明地區行政公署,原地轄三明市改為省轄市,設置市轄縣級三元行政區。
5. 福建省名字的由來
很多人對福建為何稱「七閩」「八閩」不甚了解,據我目前手頭掌握的資料,對閩、七閩、八閩與福建的由來寫成此文,以饗讀者。
福建始稱「閩」。漢代許慎編寫的我國最早的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中說:「閩,東南越。蛇種。」古人稱蛇為長蟲,可見福建古時是因多蛇,當地氏族以蛇作為圖騰崇拜而被稱為「閩」的。如今,我省的南平市延平區樟湖鎮和漳州、長汀等一些地方仍有崇蛇風俗。
「閩」的最早記載見於我國上古時的網路全書《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卷十》:「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西漢的劉歆認為,《山海經》「出於唐、虞之際」,為夏禹、伯益所作。東漢王充的《論衡》、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也都是持這種看法。明代何喬遠在《閩書》中也稱:「禹平水土,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著《山海經》。」
也有人認為「閩」的出處見於《周禮》中的《夏官·職方氏》。
從「七閩」到「八閩」的演變
「七閩」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夏官·職方氏》,書中說:「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郫、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東漢鄭玄註:「閩,蠻之別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國數也。」唐代的賈公彥所作的《周禮疏》中說:「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也。」
「七閩」起初是專指周朝時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為圖騰的閩族後裔部落,後來演變成泛指福建。如北宋年間,宋真宗趙恆賜給福州神童蔡伯唏的詩中就有「七閩山水多靈秀」之句,蘇東坡在《送張職方吉甫赴閩漕》一詩中寫道:「空使吳兒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閩路」,還在《處州八境圖八首並序》一文中說,江西贛州的地理位置是「東望七閩,南望五嶺。」
「八閩」之稱始於南宋。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置福建路,轄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劍州和興化、邵武兩軍,共六州兩軍。由於州、軍同級,到南宋時便有人開始稱福建為「八閩」。最早稱福建為「八閩」的當屬南宋狀元、樂清人王十朋和南宋大學者朱熹。王十朋於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任泉州太守時,曾在州屬衙門題聯:「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郡」。朱熹也曾在閩清白岩山題刻了「八閩岳祖」四個大字。不過到南宋末,一些史書仍沿用舊稱「七閩」,未稱「八閩」。「八閩」尚未取代「七閩」,而是交叉使用。「八閩」完全取代「七閩」,應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90年)莆田人黃仲昭編纂的《八閩通志》始。
福建不是因閩江簡稱「閩」
旅遊教育出版社一本介紹福建的書開篇第一句話便說,福建因閩江是省內最大河流,故簡稱「閩」。據我所知,持這種說法的人還不少,就連《辭海》對「閩」字的解釋,也有福建「一說因境內最大河流閩江得名。」其實,福建是先有「閩」後有福建,先有福建後有閩江。
福建早在夏禹、伯益時就稱「閩」,周朝時又稱「七閩」。「閩」的出現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了。福建之稱始於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當時,唐玄宗為了加強邊防武裝力量,在閩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相當軍區長官),並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使」,與福州都督府並存,起初專管軍事,後發展為福建觀察使、福建節度使,統轄福建各地的軍事、民政、財政等,取代了道一級,變成了地方最高長官。福建之稱至今已有1273年了。
閩江之稱到宋代尚未見史書記載。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福州郡守程師孟建道山亭時,曾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了一篇《道山亭記》。曾鞏在這篇記中說:「福州府治侯官,於閩為土中,所謂閩中也。其地於閩為最平,以廣四齣之山皆遠,而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其城之內外皆塗,旁有溝,溝通潮汐,舟載者晝夜屬於門庭。」可見此時的閩江仍稱「長江」。到了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5月,晉江人梁克家編撰的《三山志》成書時,書中載:「今城東南地勢崥平,潮上大江,自南台。」這時的閩江還是叫「大江」。
閩江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當屬明弘治庚戌(公元1490年)出版的由莆田人黃仲昭編纂的《八閩通志》。書中記載:「閩江源浙之龍泉,建之浦城、崇安,又合建、延、汀、邵及古田、閩清、永福大小諸溪之水,至此入海。」此後,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晉江人何喬遠編撰的《閩書》又原原本本引用了黃仲昭的記載。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黃仲昭和何喬遠兩人都誤將浙江的龍泉作為閩江的源頭。其實,閩江的源頭是在今我省的建寧縣均口鎮張家山。閩江之稱出現在史書上才500多年,比福建名稱的最早記載遲了757年,比「閩」的記載至少遲了3000多年。
6. 吉林省靖宇縣的名字的由來
因為抗日英雄楊靖宇在這里犧牲了,為了紀念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個縣
7. 福建龍岩市名字的由來
1,一種說法是,龍岩因龍岩山而得名。2,另一種說法是一個傳說從前,這里是新羅縣的苦草鎮,唐天寶元年(742年),在這里建縣時,因城南翠屏山上,有個著名的名勝古跡龍岩洞而取名龍岩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了。關於龍岩的來歷,有個傳說。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東海龍王有九個兒子。這九條小蛟龍生性殘暴,仗勢父王敖廣是四海龍王頭,便在東海沿岸為非作歹,興風作浪,使這里的百姓經常災難重重。老百姓對這九條小蛟龍的倒行逆施,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有一年,哪吒經過這里,聽到老百姓的怨言,很是同情,便去東海找老龍王算賬。因老龍王出差未返,九個龍太子出來應戰。這九個龍太子平時驕橫慣了,興風作浪可以,法術卻平平,根本不是哪吒的對手。它們交戰不到三回合,九個龍太子有8個被哪吒抓去剝了皮,抽了筋,棄屍骨於沙灘上。
且說第九個龍太子見兄長已死,嚇得戰戰兢兢,跑到海邊向哪吒求饒。哪吒看在龍老九太小,便手下留情,把它抓來苦草鎮關閉在翠屏山的一個溶洞里,用一塊鎮妖石鎮住洞口,讓它悔過自新,不讓他再殘害生靈,並把鎮妖石的鎖匙交給山下一位出家人看守後,便腳蹬風火輪騰雲駕霧回天庭去了。
由於小九龍在洞里,慢慢長大成了大龍。它嫌洞太小,便經常翻身用龍角、龍身把溶洞撐高一點,頂大一點,讓自己生活得自在一點。它撐呀撐呀,撐開了許多小石洞,上洞可通天,已有一縷陽光照射進來,下洞可通東海,卻有小魚蝦送米送鹽給它吃。原來,龍王敖廣巡海回來,看海灘上一群龍子被害得悲慘景象,心中非常悲傷,馬上叫蝦兵蟹將去收屍厚葬。忽聽烏龜將軍來報,只有八具龍骨,少一個龍太子,估計它還沒死,還活在人間。於是東海龍王馬上派出魚蝦水卒登岸四處尋找。它們溯九龍江而上,一直查找到龍津河畔的翠屏山麓,才找到龍王九太子,因它們推不動鎮妖石,只好通過各個小洞往裡送米送鹽,供龍太子享用,日子久了,這洞里已儲藏很多很多的米糧和食鹽。
有一天,正當龍太子把溶洞越撐越大的時候,看守鎮妖石的和尚出去化緣了,鱟門前有一個孕婦,她一共生了三個千金,就是不會生麒麟兒,經常受婆婆的打罵和白眼。常言道,生男育女,天生自然,她實在無法做主。便跑到翠屏山來尋短見,她想用頭撞鎮妖石自盡,因鎮妖石是聖潔的,非常怕惡露。當這孕婦用頭去撞鎮妖石時,才撞一下,鎮妖石便倒掉了,洞里馬上冒出一縷黃煙,當她暈頭暈腦往裡探視時,看見一條金龍正在溶洞的石壁上飛旋,她驚訝地說:「呀!金龍」,只見那條金龍從盤旋的洞頂,撐不住力氣跌落下來,在洞里難受地滾了滾,便奄奄一息。那孕婦看了也嚇了一跳,趕快跑到別處去了。從此,洞頂盤石上便留下「金龍」撐洞的痕跡。整條龍鱗都印在頂盤石壁上。當和尚化緣回來,發現鎮妖石倒掉,知道大事不好,便馬上重新封閉洞口,但他怎麼封也封不住了。結果,便派了一群小和尚看守洞門,不讓金龍跑掉。
再說這小金龍,經過三年的修煉,已悟出呼風喚雨的功能,便暗中許願,過去八位龍兄降災於苦草鎮,禍害百姓,才有如此悲慘下場。如今,待它出得龍洞,一定要為苦草鎮造福,使這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才輩出,還要有真龍降世。但由於和尚不理解小金龍的美好願望,還是搬來大石堵住洞口,生怕它出來降災。就在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小金龍再也閑不住了,因為這里遭受特大旱災,便來個大翻身沖出洞口。這一沖可不得了,驚動苦草鎮人,所有大小和尚及群眾都跑來,有的抓龍頭,有的抱龍尾,有的用繩子捆住龍的四爪,使金龍飛騰不得。結果,這好心的小金龍只翻騰到半山腰,就被烈日艷陽曬幹了,死在山上。久而久之,山上的小金龍脫去龍鱗,爛了龍肉,只剩下一具龍的骨架,留在山上,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小金龍,把這山嶺稱為龍骨嶺,而那幾個和尚為困死小金龍,也被太陽曬干在山坡上,最後化為石頭,被人稱為和尚石,而那被小金龍撐起的龍洞至今猶存,被人們稱為龍岩洞。洞里怪石嶙峋,洞頂龍鱗片片,清晰可辨。這事後來傳到當時的官老爺耳里,官老爺去看了龍洞,果不虛傳,在苦草鎮升級設縣時,便以此洞為名,取名龍岩縣,奏請皇上批准,這就是龍岩的由來。
8. 三明市名字的由來
清明\文明\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