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叫長沙
「長沙」的由來
「長沙」這個名字的由來,說法多種。影響較大的是「星象說」:古人按星宿分野,與社宿「長沙星」對應的這片地方就叫長沙。在長沙的網紋紅土下,有著寬廣的沙石層。在南郊石人村何紹基墓地附近,還可見到「土裹沙山」奇觀:山丘中,數米厚的表土下,竟是深厚的河沙。由於瀏陽河與湘江的交匯擺動,「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江中漸漸「生長」出長長的沙洲(遠非今日的桔洲)。古人在這塊長形沙地上,或祭祀,或生產,據其地貌,謂之長沙,久而傳遍天下。
據湖湘文化網報道 長沙位於湘中東北部之湘江下游,跨湘江兩岸,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
「長沙」的名稱始於西周時代,乃3000年楚漢古都,近代湖湘文化的策源地,中華民國時期素有「中國芝加哥」之美譽,可惜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的一場悲劇--「文夕大火」讓這座其時已經非常繁華的歷史名城「百年締造,付之一炬。」
長沙人文薈萃,有「瀟湘洙泗」之稱。早在宋代時,長沙就已成為全國文化教育事業最發達地區之一,形成了著名的「湖湘學派」,明清以來又先後出了王夫之、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等歷史名人。長沙又是一個「革命搖籃」,黃興、蔡鍔、陳天華、宋教仁等一批仁人志士曾在這里從事反清斗爭,為建立共和立下不朽功勛;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劉少奇等早年在此求學,為日後的革命活動打下堅實基礎。
長沙具悠久的文明歷史,有著燦爛的古代文化,境內古墓古跡遍布。悠久的歷史留給長沙眾多的名勝古跡,其中最著名的古跡有嶽麓書院、馬王堆、開福寺、天心閣等,有名的旅遊景點有嶽麓山、烈士公園、橘子洲等,這些地方都值得細細探訪。
⑵ 長沙名字的由來
長沙地名的來歷
據湖湘文化網報道 長沙位於湘中東北部之湘江下游,跨湘江兩岸,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
「長沙」的名稱始於西周時代,乃3000年楚漢古都,近代湖湘文化的策源地,中華民國時期素有「中國芝加哥」之美譽,可惜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的一場悲劇--「文夕大火」讓這座其時已經非常繁華的歷史名城「百年締造,付之一炬。」
長沙人文薈萃,有「瀟湘洙泗」之稱。早在宋代時,長沙就已成為全國文化教育事業最發達地區之一,形成了著名的「湖湘學派」,明清以來又先後出了王夫之、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等歷史名人。長沙又是一個「革命搖籃」,黃興、蔡鍔、陳天華、宋教仁等一批仁人志士曾在這里從事反清斗爭,為建立共和立下不朽功勛;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劉少奇等早年在此求學,為日後的革命活動打下堅實基礎。
長沙具悠久的文明歷史,有著燦爛的古代文化,境內古墓古跡遍布。悠久的歷史留給長沙眾多的名勝古跡,其中最著名的古跡有嶽麓書院、馬王堆、開福寺、天心閣等,有名的旅遊景點有嶽麓山、烈士公園、橘子洲等,這些地方都值得細細探訪。
「長沙」的由來
「長沙」這個名字的由來,說法多種。影響較大的是「星象說」:古人按星宿分野,與社宿「長沙星」對應的這片地方就叫長沙。在長沙的網紋紅土下,有著寬廣的沙石層。在南郊石人村何紹基墓地附近,還可見到「土裹沙山」奇觀:山丘中,數米厚的表土下,竟是深厚的河沙。由於瀏陽河與湘江的交匯擺動,「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江中漸漸「生長」出長長的沙洲(遠非今日的桔洲)。古人在這塊長形沙地上,或祭祀,或生產,據其地貌,謂之長沙,久而傳遍天下。
⑶ 長沙地名的由來
我來幫您回答吧,長沙之名的來歷有多種說法
長沙作為地名,應出現於城市形成以前。長沙一名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篇》,《逸周書》又名汲冢周書,傳為281年(晉太康二年)得於汲郡(今河南汲縣)戰國時期的魏安厘王墓中,則其成書至少在戰國以前,雖然戰國至秦漢時期篇章有所增變,但據歷代學者考證其記載的史跡多有根據。「王會篇」記載了公元前11世紀周公營建雒邑竣工後,周成王大會諸侯,方國的盛況。當時「長沙鱉」是作為方物貢獻給周王室的,據孔晁注「王會篇」,謂「長沙鱉」「特大而美故貢也」。方物以地而名,可見長沙當時已是很有名氣的地方,這是長沙之名出現有據可考的最早時間,此後在《戰國策·趙策》中有「長沙之難,太子橫為質於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有「長沙,楚之粟也」等等,長沙的名稱就屢見不鮮了。如果說歷史文獻在流傳過程中還有可能失實的話,還有一份最有權威的資料,1986年湖北荊沙鐵路修建時發掘的包山2號大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簡,其中2件有長沙之名,一為「長沙正」名「龔懌」,一為「長沙公之軍」。包山2號墓的時代為戰國中期,約公元前300年。以上資料證明,長沙地名的出現不晚於戰國中期,可能早於公元前11世紀。據《湘川記》雲:「秦分黔中郡以南之沙鄉地區置長沙郡,則長沙之名始於洪荒之世,而以之為鄉為郡,則在後世耳。」所謂洪荒之世,也是指有人類聚居生活之始。
長沙一名是怎麼得來的,歷來眾說紛紜,史籍記載各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說:
第一,得名於長沙星。古代天文學家觀測天象時選擇一批星象作為定位觀測的標志,創二十八宿之說。認為上有星象,下有相應的「星野」,《史記·天官書》雲:「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軫宿有一附星名為「長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長沙之地以應長沙星,認為長沙地名源於星名,故長沙又有「星沙」之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雲:「長沙一星在軫中,主壽命。」又雲長沙星明則「主長壽,子孫昌。」這些說法適應於封建社會人們的認識和心理需要,故長沙得名的此說影響最大,流傳最廣。
第二,得名於萬里沙祠。萬里沙祠一說最早見於晉闞馬因 所著《十三州志》:漢「有萬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里,故曰長沙。」此後,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志》援引《東方朔記》雲:「南郡有萬里沙祠,自湘州至東萊可萬里,故曰長沙。」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為長沙郡」的自注亦雲:「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於是以後的各代地方誌,多引此說作長沙得名之源,並加以闡發考釋,認為長沙在古代有祭禮沙土之神的活動。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11年)春,曾到山東東萊祈禱「萬里沙」(東來曲城有「沙徑三百餘里」的沙原),東漢應劭注曰:萬里沙,神祠也。長沙至東萊相距萬里之遙,人們將此事和此兩地聯系,於是有「長沙者,所謂萬里長沙也」之說。
希望對您有幫助,以後有歷史,物理,天文學問題均可問我
⑷ 長沙市地名的來歷
長沙簡介
長沙位於湘中東北部之湘江下游,跨湘江兩岸,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
「長沙」的名稱始於西周時代,乃3000年楚漢古都,近代湖湘文化的策源地,中華民國時期素有「中國芝加哥」之美譽,可惜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的一場悲劇--「文夕大火」讓這座其時已經非常繁華的歷史名城「百年締造,付之一炬。」
長沙人文薈萃,有「瀟湘洙泗」之稱。早在宋代時,長沙就已成為全國文化教育事業最發達地區之一,形成了著名的「湖湘學派」,明清以來又先後出了王夫之、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等歷史名人。長沙又是一個「革命搖籃」,黃興、蔡鍔、陳天華、宋教仁等一批仁人志士曾在這里從事反清斗爭,為建立共和立下不朽功勛;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劉少奇等早年在此求學,為日後的革命活動打下堅實基礎。
長沙具悠久的文明歷史,有著燦爛的古代文化,境內古墓古跡遍布。悠久的歷史留給長沙眾多的名勝古跡,其中最著名的古跡有嶽麓書院、馬王堆、開福寺、天心閣等,有名的旅遊景點有嶽麓山、烈士公園、橘子洲等,這些地方都值得細細探訪。
「長沙」的由來
「長沙」這個名字的由來,說法多種。影響較大的是「星象說」:古人按星宿分野,與社宿「長沙星」對應的這片地方就叫長沙。在長沙的網紋紅土下,有著寬廣的沙石層。在南郊石人村何紹基墓地附近,還可見到「土裹沙山」奇觀:山丘中,數米厚的表土下,竟是深厚的河沙。由於瀏陽河與湘江的交匯擺動,「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江中漸漸「生長」出長長的沙洲(遠非今日的桔洲)。古人在這塊長形沙地上,或祭祀,或生產,據其地貌,謂之長沙,久而傳遍天下。
⑸ 湖南的名字的由來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
截止2017年9月12日,湖南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區(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5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63個縣和7個自治縣。
(5)長沙市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湖南地理位置:湖南省位於長江中游,省境絕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稱湖南;湘江貫穿省境南北,故簡稱湘。地處東經108°47′~114°15′,北緯24°38′~30°08′,東以幕阜、武功諸山系與江西交界;西以雲貴高原東緣連貴州。
西北以武陵山脈毗鄰重慶;南枕南嶺與廣東、廣西相鄰,北以濱湖平原與湖北接壤。省界極端位置,東為桂東縣黃連坪,西至新晃侗族自治縣韭菜塘,南起江華瑤族自治縣姑婆山,北達石門縣壺瓶山。東西寬667公里,南北長774公里。
⑹ 長沙市在古代又叫什麼
長沙古名也是長沙,古又名潭州。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以長沙為中心,在北至湖北以南、南逾南嶺、東臨江西西北、西接沅水流域的范圍內建立起了「長沙郡」。
據記載,長沙地區夏時屬三苗國,後華夏族征服三苗族,長沙地區成為揚越人居住地,名「沙」,意為湘江兩岸白沙如帶,而加之古越語發語詞或虛敬詞「長」,得名「長沙」。
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以長沙有昭潭,改湘州為潭州,設立潭州總管府,改臨湘縣為長沙縣,此為長沙縣名之始。隋煬帝時廢除潭州而復置長沙郡,以長沙縣為郡治。隋代長沙郡跨越湘江至湘中地區,奠定了從此直到清代長沙建置的基本規模。
(6)長沙市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長沙另有星城一說,其從星宿由來,即來自軫宿中的「長沙」星,長沙也因此別稱「星城」。但二十八宿體系創立較晚,因此該假說應為後人附會。
商中期開始,「揚越之地」成為商周的「南服」並向其納貢。《逸周書·王會》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營建洛邑竣工,各諸侯與方國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鱉」,是「長沙」這一地名最早可考的史籍記載。
長沙古越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以石器為工具,過著刀耕火種的氏族生活。商中後期長沙地區受中原影響,進入青銅器時代,到西周後期出現了銅鋤、銅插(即耙);而且還製造出了精美的青銅容器、樂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沙
⑺ 長沙市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長沙市在古代叫潭州,潭州是隋朝至明朝時期州治或府治長沙的古稱。
潭州曾作為一級行政單位潭州行省,是大部分湖南地區以及部分湖北地區在古代的稱呼;也曾作為二級行政單位潭州或潭州府,地域包括今長沙、湘潭、株洲、岳陽南、益陽、婁底等地。
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以地有昭潭而名,改湘州為潭州,設立潭州總管府。隋煬帝時廢除潭州,另立一級行政單位長沙郡,但轄區縮小。
(7)長沙市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長沙現代的別稱星城
長沙星城的得名一說,記載較多,影響也大,所以在一些文人撰文賦詩時,往往把長沙與長沙星聯系在一起,稱長沙為「星沙」。
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在一首贊美長沙風光景色的詩中,就把長沙稱為「星沙」:「繞郭青山一座佳,登高滿袖貯煙霞。星沙景物堪凝眺,偏地桑麻偏囿花。」
⑻ 長沙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長沙得名於長沙星,二十八宿中軫宿有一附星名為「長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長沙之地以應長沙星,認為長沙地名源於星名,故長沙又有「星沙」之稱。
長沙,湖南省省會,是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長江中游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節點城市。
湖南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科技、金融、信息中心。東鄰江西省宜春、萍鄉,西連婁底、益陽,南接株洲、湘潭,北靠岳陽。長沙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京廣高鐵、滬昆高鐵、渝廈高鐵在此交匯。
(8)長沙市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96年,轄區區劃調整,撤銷東、南、西、北、郊5區,設立芙蓉、天心、嶽麓、開福、雨花5區。
2002年底,長沙市轄5區3縣1市,54街道79鎮39鄉,568居委會2727村。
2001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長沙市人民政府駐地由芙蓉區藩正街遷至嶽麓區嶽麓大道。
2007年,長沙市轄5個區: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4個縣(市):長沙縣、望城縣、寧鄉縣、瀏陽市。各區、縣(市)共轄83個鎮,比2006年增加3個,2007年共31個鄉,53個街道。各鎮、鄉和街道共轄村1258個,社區566個,與2006年相同。
2008年,望城縣坪塘、含浦、蓮花、雨敞坪四鎮劃歸嶽麓區,雷鋒鎮由望城縣委託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同年八月長沙縣榔梨鎮韶光社區居委會正式劃歸芙蓉區東岸鄉管轄。至此長沙市城區面積由573平方千米變為975平方千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沙
⑼ 求長沙一些地名來歷
地名是人類社會在其漫長的發展進程中所結出的一枚豐碩的果實。地名的命名總是有它不同尋常的由來和含義,一般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社會生活、民族習俗等密切相關,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文化起源、社會發展的真實記錄。長沙在漫長的滄桑歲月中,形成了具有本地文化特色,反映古城變遷的絕妙地名。仔細品味長沙城區那些豐富鮮明、風雅幽默、形神兼備、歷史悠久的街巷名稱,不僅使人驚嘆、令人叫絕,而且還可從中領略到古城長沙所特有的歷史風采。
長沙城區的許多地名非常古老,雖經歲月風雨的洗刷,長沙城市的概貌早已今非昔比,然從那些古老的地名中,我們可清晰地尋找到長沙古城發展的歷史軌跡。長沙一名本身就有其淵遠流長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長沙屬於楚國的版圖,有源出湘鄉、流經嶽麓山注入湘江的靳江水作證。傳說戰國時期楚大夫靳尚曾封於寧鄉,死後葬於靳江口,靳江之名即由此而來。漢代賈誼謫宦長沙,定王劉發築台望母,於是便有了太傅里、定王台千古之地。東漢末年,三國紛爭,長沙兵來將往,數度易幟。至今在民間傳說中仍把跳馬澗、驚馬橋、馬欄山、撈刀河這些古地名與關公戰長沙緊密相連。在長沙城南有一條小巷叫南倒脫靴,城西有一條小巷口叫西倒脫靴,其地名的由來更具傳奇色彩。傳說關公戰長沙時,鎮守長沙的太守韓玄命守將黃忠與其應戰,黃忠久戰不勝,韓玄十分不滿,誣其有反叛之心,下令處斬黃忠。素與黃交誼甚好的魏延大怒,拔刀相助,要刺殺韓玄。韓玄見勢不妙,竄下城樓,意欲從城南向北跑。為騙過魏延,跑過小古道巷一小巷時,有意將一靴子脫下,靴尖朝南放著,以示南遁時靴子脫落掉地,此巷後來即彼人們稱為「南倒脫靴」。魏延識破了韓玄的欺詐,朝北追去。韓玄經過城西臬後街的一條小巷時,又脫掉另一隻靴,仍將靴尖朝南放著,自己朝北門奔去。此巷後來即彼人們稱為「西倒脫靴」。韓玄最終未能逃過魏延的追殺,死在其刀下。這個故事干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其義雖屬穿鑿,但它卻反映了一種歷史的遐思。不過,長沙城內確實保存有三國時的遺跡,那就是位於今長郡中學內的韓玄墓,清汪應銓《韓玄墓記》載;玄「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寬厚愛人,玄與三郡俱降,兵不血刃,百姓安堵,可謂知順逆之理,有安全之德。」對韓玄評價甚高,似在為其正名。
長沙城千載流傳著東晉長沙郡公陶侃之母「截發迎賓」、「封責子」的故事。後人為紀念陶侃賢母,遂將陶侃母親曾居住之地黃興南路西側的一條街命名為禮賢街,1902年不知何故改為沙河街。不過長沙至今仍有兩個古地名與陶侃有關。明嘉靖(1522一1567)時,長沙知縣呂延爵於城南建惜陰書院,以倡陶侃惜「分陰」精神。其所處街道亦以「惜陰」為名,流傳至今。332年(咸和七年)陶侃卒於武昌,遺命歸葬長沙。今城南區樹木嶺有「陶公山」,相傳即為陶侃之墓。
唐宋五代,至宋元明各朝無不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及與其相關的地名。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與現代社會相距不遠,故留下的古地名更是比比皆是,尤其是以司署府衙命名的街道名稱甚多。如藩正街、藩後街因位於藩司(湖南布政司)之前後而得名;府後街是在長沙府署後側,糧道街是因此街駐有糧道衙門,鹽道署所設之地即稱之為鹽道坪,洪承疇經略湖廣時所建貯藏軍米之地謂之皇倉灣,而位於皇倉之後的街道顧名思義的是倉後街。稻穀倉則是因為長沙縣糧倉建在此。臬後街、都正街源於臬司、都司,寶南街因位於「寶南錢局」之南而得名。取「大修文治」之意命名的修文街是因臨近長沙府學宮及學院衙門,取「文運昌隆」之意命名的文運街,是因其位於清「貢院」之前,而順星橋也是因為臨近貢院,來省考生多住此,取順乎文星、得中高魁之意而命名的。
以歷史人物名字命名,是長沙市街巷名稱的另一種由來。如葯王街是紀念葯王孫思邈而得名,晉朝醴陵人丁鰲山,任太守,官清正,後世將其居所、葬地稱醴陵坡(今里仁坡)以推崇。近代長沙更是名人輩出,先有曾國藩、左宗棠,後有黃興與蔡鍔。1885年左宗棠逝世後歸葬於長沙東鄉白竹塘,時人在長沙湘春街建有左文襄詞以為祭祀,今祠雖不存,然左文襄祠之街名一直未變。至於以辛亥革命的元勛黃興、蔡鍔命名的黃興路、蔡鍔路更是使古城增輝。縱觀那上胡家花園、下黎家坡、大王家巷、馬家巷、王家坪、毛家坪、尹家巷、允家巷、馮家灣、左家井、古家巷、四家井、史家巷、江家巷、伍家井、向家灣、危家鋪、孫家坡、沙家巷、蘇家巷、楊西塘、吳家坪、何家巷、邱家灣、佘家塘、紐家巷、張家巷、陳家井、茅家嘴、和家坪、金家碼頭、洪家井、趙家坪、楊家洲、侯家塘、姚家巷、塗家沖、高家巷、郭家巷、唐家灣、袁家嶺、夏家沖、晏家塘、謝家塘、彭家井、蔣家碼頭、喻家沖、傅家巷、雷家園、廖家灣、潭家裡、潘家坪、肇家坪、魏家沖……這些雲集了百家之姓的大街小巷,不能不使人們對生活在這里的那些微不足道的芸芸眾生注目。這些以百家之姓命名的大街小巷,其數量大大地超過了那些以英雄豪傑之名命名的街巷,這不僅使我們再一次地認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因為正是他們,使長沙這座千年古城一次又一次從廢墟中拔地而起,正是他們,創造了古城長沙輝煌的歷史。
長沙古城有1000多條街巷,其名稱的由來除與古跡、典故、人物有關之外,還有很多與地形、特產以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相關,留意這些古樸、幽默、形象的原始地名,的確饒有風趣。讀著杏花園、芙蓉巷、荷花池、桂花並、紫荊街、批杷塘、槐樹巷、楠木廳、松柏里、桃子湖、檀樹坎、白果園、柑子園、棗子園、竹山園、芋園、梅園、梓園、子園……等優雅的名字,一種對這花木掩映之處的神往之情便會油然而生。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既有金沙里、木牌樓、水風井、火後街、土城頭這蘊含著「金、木、水、火、土」的世界最基本元素,也有五金俱全的金線街、銀盆嶺、銅盆湖、鐵鋪巷、錫慶里,而紅石嶺、赤崗沖、黃泥街、青石井、白沙井、黑石渡、碧湘街、紫竹林,更是色彩續紛,美不勝收。人們的衣食任行,七行八作離不了香鋪巷、線鋪巷、書鋪巷、衣鋪巷、當鋪巷、肉鋪巷、鍾表巷、扇子巷、鞋鋪巷、面館巷、茶館巷、銅鋪巷、草葯鋪巷、油鋪街、燈籠街;鴨公嘴、麻雀坡、馬駒塘、豹子嶺、白鶴巷、喜鵲橋、黑狗園、猴王廟、魚塘街、燕子嶺、蜈蚣山、螃蟹橋、貓公嶺、蝦子坪,不僅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而且野趣盎然,字字傳神;黃泥坑、糟坊巷、席草田、草牆灣、茅棚街、枯餅巷、芭茅洲,名雖不雅,卻真實地反映了市民居住環境的狹小、簡陋、惡劣,於是人們把對幸福生活的祈盼追求融進了吉祥巷、如意街、長壽里、和平巷、豐盈里、興隆巷、太平街、幸福里的字里行間。至於半湘街、一字澗、二倉里、三宮殿、四方塘、五家巷、六堆子、七里廟、八角亭、九尾沖、十間頭、百善台、千佛林、萬祠巷……則有如一幅絢麗多姿的風俗長卷,反映了千變萬化的長沙古貌。面對那些林林總總,不勝枚舉的街巷名稱,一些文人運用賦對仗工整、涵意深邃、情景交融、音韻鏗鏘的特點,將一些有特點的街巷名稱用賦的形式串連在一起,令人吟味無窮。本書之末便附有這樣一篇《長沙地名賦》,相傳為清康熙年間湖南巡撫趙申喬所作,讀者不妨一讀。
⑽ 「長沙」名字的由來
「長沙」這個名字的由來,說法多種。影響較大的是「星象說」:古人按星宿分野,與社宿「長沙星」對應的這片地方就叫長沙。
在長沙的網紋紅土下,有著寬廣的沙石層。在南郊石人村何紹基墓地附近,還可見到「土裹沙山」奇觀:山丘中,數米厚的表土下,竟是深厚的河沙。
由於瀏陽河與湘江的交匯擺動,「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江中漸漸「生長」出長長的沙洲(遠非今日的桔洲)。
古人在這塊長形沙地上,或祭祀,或生產,據其地貌,謂之長沙,久而傳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