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楊柳可渡的名字由來

楊柳可渡的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5-29 01:26:58

⑴ 「楊柳」的來源與隋煬帝

八個字: 弊在當時 功在千秋

現在的歷史,為了樹立李世民的大唐盛世,把楊廣貶低了,以抬高李世民的大唐盛世。實際上,楊廣是個很有才華、頭腦精明的人。人們現在通常大肆說他殘暴好色,李世民殺他的弟弟,把他爹嚇的要死怎麼算?楊玉環共俸兩個大唐的皇帝怎麼說?

可以說,沒有楊廣的大運河等等措施,李世民哪裡那麼快的就來個盛世?清朝的皇帝各個勤政,也是到了康熙時代才有了盛世的。

在歷史上,大運河是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中國軍事,交通、經濟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都起過重要的作用。

當然,隋煬帝時期,開鑿大運河,徵調大量力役,給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再加上勞民的遠征高麗等等,611年到614年,隋煬帝三次親征高麗,三次都均遭失敗,導致民不聊生,國內烽火頻起。最後被叛軍宇文化及於江都所殺。

隋煬帝楊廣(569年 - 618年3月11日,在位604年~617年)。隋朝的第二個皇帝,楊堅的次子。

楊廣一直在父親和母親獨孤皇後面前裝得很樸素,以討其歡心,終於令文帝廢長子楊勇。當楊堅病重時,他才露出真面目,對楊堅的寵妃不軌,最後東窗事發,殺掉楊堅。

他在位以後,開通大運河,擊潰吐谷渾、突厥、高句麗、契丹等國,闊疆五萬里,發明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廢,為中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二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47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在歷史上,大運河曾是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中國交通、經濟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都起過重要的作用。它自北而南穿過的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等都是物產富饒、經濟發達的地區。沿岸的北京、天津、德川、徐州、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和杭州等眾多的城市,猶如一顆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運河之濱。大運河是中國歷代勞動人民和工程技術專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勞動的結晶,是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的又一象徵。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唯一南北走向的長河,它比蘇伊士運河長10倍,比巴拿馬運河長20倍。運河是利用許多天然河流、湖泊開鑿成的人工運河。因其水量的大部分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因此各段的流向很不一致。大運河各段之間高差懸殊,全線各段「三起三落」。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制定了改造京杭運河的計劃,大運河的主要河段成為「南水北調」工程東線的重要通道。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開鑿於公元605~610年(隋煬帝大業六年)。由於中國東部地區,北起華北平原,南止杭嘉湖平原,平疇坦盪,沃野千里,數條東西走向的大河,給這一廣袤地域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同時也割裂了南北交通,沒有一條南北向的天然河道溝通由西而東並列平行的幾條大河,聯結相互分隔的不同流域。這種情況在古代大大影響了各流域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政治上的統一。因此,修鑿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就成為人們夢寐以求的奮斗目標。為將這一夢想變成現實,中華民族的祖先曾作過數千年的艱難探索。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當時割據一方的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競相修明內政,爭強稱霸,即開始鑿築多條人工運河。到了春秋末期,一條溝通長江下游與淮河下游的人工河道,在中國東部平原地區第一次出現了,這就是崛起於長江下游的吳國在公元前486年開鑿的邗溝。這條運河成為後來陸續開鑿的縱貫中國東部大平原的京杭運河的最早河段。公元589年,隋王朝結束了300多年的長期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全國。為了溝通國都長安與東南富庶地區的聯系,便於從黃河下游和江淮地區轉運漕糧,以及加強北部邊防,隋朝全面規劃了運河建設,大規模開鑿了以洛陽、開封為中心,北起涿郡、南達杭州的運河網,習稱南北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開鑿最早、水道最長的人工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浙江的杭州。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一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將五大水系連成統一的水運網。全長1794千米。

古代陸上運輸只有騾馬大車和肩扛人挑,運輸速度緩慢,運輸量又小,費用和消耗卻甚大。所以大宗貨物都盡量採用水路運輸。中國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從西往東橫向流動的。但是在黃河流域歷經戰亂破壞,而長江流域得到開發以後,中國就逐漸形成了經濟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軍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為保證南北兩大中心的聯系,保證南方的賦稅和物資能夠源源不斷的運往京城,開辟並維持一條縱貫南北的水路運輸干線,對於歷代朝廷就變得極其重要,明清兩代更在淮安府城專門設立漕運總督和下屬龐大的機構,負責漕運事宜。在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佔到全國的3/4。

運河邊的建築歷史上,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工程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

邗溝
東周春秋末年,位於太湖流域的吳王夫差為了與中原的晉國爭霸,於前486年修築邗城(今揚州附近)作為北上據點,並在城下開鑿運河到末口(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城北),溝通江、淮,以運輸軍隊和輜重。這條運河被後世稱為「邗溝」,長約150千米,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

隋朝的大運河
隋代統一南北以後,陸續開挖了首尾相接的幾段運河。

運河上的觀光船
運河上的貨船廣通渠:從京城長安至潼關東通黃河。長達300餘里。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宇文愷主持。以渭水為主要水源,除能滿足關中用糧外,還有很大富餘。
通濟渠:從洛陽附近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隋煬帝楊廣即位後,遷都洛陽,為了南糧北運和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制。大業元年(605年),命宇文愷負責營建東京洛陽,每月役丁200萬人。同時,又令尚書右丞皇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通鑒·隋紀四》)。通濟渠在黃河南岸,分為東西兩段。西段在東漢陽渠的基礎上擴展而成,西起洛陽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為水源,穿過洛陽城南,到偃師東南,再循洛水入黃河。東段西起滎陽西北黃河邊上的板渚〔zhǔ煮〕,引黃河水進入淮河的支流汴水,經今開封市及杞縣、睢縣、寧陵、商丘、夏邑、永城等縣,再東南,穿過今安徽宿縣、靈壁、泗縣,以及江蘇的泗洪縣,至盱眙〔xū yī虛移〕縣注入淮水。兩段全長近 2000里。施工時雖然也充分利用了舊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為有統一的寬度和深度,因此主要還要依靠人工開鑿,工程浩大而艱巨。可是歷時很短,從三月動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當然,代價是極其高昂的。在鑿渠和造船過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徑直向南,到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在修建通濟渠的同時,徵調淮南民工10多萬擴建。大體在邗溝的基礎上拓寬、裁直。兩渠是按照統一的標准開鑿的,合稱御河,兩旁種植柳樹,修築御道,沿途還建離宮40多座。御河鑿得很深,能夠通行龐大的龍舟。隋煬帝立刻從洛陽登上龍舟,帶著後妃、王公、百官,乘坐幾千艘舳艫〔zhú lú竹爐〕,南巡江都。隋煬帝在江都(今揚州)興建迷摟,廣攬江南佳麗,奢侈糜爛,也因此葬送萬里江山。
永濟渠:在黃河以北。從洛陽對岸的沁河口向北,利用衛河和蘆溝(永定河)等自然河道開挖加深,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大業四年(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紀》上)。當年完成。全長1900多里。大業七年(611年),煬帝自江都乘龍舟沿運河北上,帶著船隊和人馬,水陸兼程,最後抵達涿郡。
疏浚江南河: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蘇州)為中心,在太湖平原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這兩條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隋煬帝下令作進一步疏浚。《資治通鑒》卷一八一記載:「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鎮江)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會稽山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相傳夏禹曾大會諸侯於會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東海。隋煬帝好大喜功,也要到會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隋煬帝把後兩者合稱御河)、永濟渠和江南河等渠道,雖然不是同時開鑿而成,但是由於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長安、洛陽為樞紐,向東南和東北輻射,形成完整的體系,同時,它們的規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龍舟,而且互相連接,所以又是一條大運河。這條從長安、洛陽向東南通到餘杭、向東北通到涿郡的大運河,是古今中外最長的運河。由於它貫穿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對加強國家的統一,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價值的。

洛陽位於中原大平原的西緣,海拔較高,運河工程充分利用這一東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東流向的特點,開鑿時既可以節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時又便於船隻順利通過。特別是這兩段運河都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黃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證。這兩條如此之長的渠道,能這樣好地利用自然條件,證明當時水利科學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開鑿這兩條最長的渠道,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這樣就完成了大運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運河,史稱南北大運河。它貫穿河北、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運河水面寬30—70米,長約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區的經濟卻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資,特別是糧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為要解決糧食北運的問題。大量的物資要從江淮運到長安,甚至運到北方邊疆的軍事重鎮?所以,當時開鑿運河是時代的需要和歷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煬帝楊廣這個暴君窮奢極欲,愛好遊玩,當成主要原因。 沿江南運河到京口(今鎮江)渡長江,再順山陽瀆北上,進而轉入通濟渠,逆黃河、渭河向上,最後抵達長安。

但是,開鑿運河的艱巨工程對勞動人民卻是一場災難。隋煬帝強徵幾百萬民工修築運河,嚴重地破壞了生產,使成千上萬的民工慘死在運河工地上。隋煬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謀主管修河,強制天下15歲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徵發了360萬人。同時又從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擔負供應民工的夥食炊事。隋煬帝還派出了五萬名彪形大漢,各執刑杖,作為督促民工勞動的監工。因為勞動負擔很重,監工督責太急,所以不到一年,360萬民工死者竟達250萬人。

在長江以南,完成了江南運河,這是大運河的南段。實際上,江南運河的雛形已經存在,並且早就用於漕運。「漕」是利用水路運送漕米到集中地點的意思。漕運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中國古代向農戶徵收地租和田賦,在很長時期內,採取徵收實物的辦法。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區所產的糧食,不能滿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區徵收的糧食調運到京城,就成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措施,為封建統治者所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漕運在中國歷史上形成過一套較完整的制度,並有相應的一套管理系統。漕運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載運的糧、米,叫做漕糧、漕米。駕駛漕船的軍隊和民工,叫做漕軍、漕丁和漕夫。許多朝代都設專管漕運的官員。遠在秦漢時代,我國史書就已經有了關於漕運的記載,到了隋朝,漕運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元朝的大運河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後,要從江浙一帶運糧到大都。但隋朝的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間的一段,是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伸展的。為了避免繞道洛陽,裁彎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濟州、會通、通惠等河:

濟州河和會通河。從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東南產糧區,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間、臨清和濟州之間沒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來根本沒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貫通的關鍵就是在這兩個區間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臨清和濟州之間的運河,元朝分兩期修建,先開濟州河,再開會通河。濟州河南起濟州(今濟寧市)南面的魯橋鎮,北到須城(在今東平縣)的安山,長150里。人們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條件,以汶水和泗水為水源,修建閘壩,開鑿渠道,以通漕運。會通河南起須城的安山,接濟州河,鑿渠向北,經聊城,到臨清接衛河,長250里。它同濟州河一樣,在河上也建立了許多閘壩。這兩段運河鑿成後,南方的糧船可以經此取道衛河、白河,到達通州。
會通河是元代時為了使大運河南北貫通而修鑿的,河上曾建閘三十一座,以調節流量,故名閘河。但因水源不穩定,河道時患淺灘,不勝重載,故元一代漕糧北運仍以海道為主;元末,會通河廢棄不用。

壩河和通惠河。由於舊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與通州之間修建一條運輸能力較大的運河,以便把由海運、河運集中到通州的糧食,轉運到大都。於是相繼開鑿了壩河和通惠河。首先興建的壩河,西起大都光熙門(今北京東直門北面,當年這里是主要糧倉所在地),向東到通州城北,接溫榆河。這條水道長約20多公里,地勢西高東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較大。為了便於保存河水,利於糧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閘壩,因而這條運河被稱為壩河。後來因壩河水源不足,水道不暢,元朝又開鑿了通惠河。1292-1293年,負責水利的都水監郭守敬(1231-1316年),從昌平引水源到積水潭集蓄起來,然後經皇城東側南流,東南去文明門(今北京崇文門北),東至通州接白河。全長82公里。這條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後,從南方來的大批漕船可直達城內積水潭。積水潭成了繁華的碼頭,「舳艫蔽水」,熱鬧非常。
元朝開鑿運河的幾項重大工程完成後,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00多公里。京杭大運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運河不少河段,如果從北京到杭州走運河水道,前者比後者縮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目前國外著名的大運河有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等。這些運河的長度不但都比我國的大運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開鑿南北大運河的時間晚1000多年。 。

明清的大運河
明、清兩代,又對大運河中的許多河段進行了改造。京杭大運河分為以下七段:

通惠河
大運河最北的一段,自北京東南至通州,因水源不足,通航不正常。

北運河
通州至天津段,長186公里。利用永定河河道。漕運咽喉河西務,曾盛極一時。

南運河
從天津到至山東臨清。全長524公里。利用原有的衛河加以疏通而成。水流自南而北,至天津匯入海河,流進渤海。

魯運河
即會通河,北起臨清,南至台兒庄,貫穿山東省西部,長約380公里。明永樂九年(1411年),工部尚書宋禮奉命疏通。宋禮修築戴村壩,遏汶水濟運。從此大運河南北暢通。在濟寧設有東河總督,負責山東河南兩省河道。1855年黃河北徙,魯運河被沖毀淤塞,航運遂告中斷。

中運河
自台兒庄向南至清江浦(淮安)黃淮運三水交匯處,長186公里。中運河原為發源於山東的泗水下游故河道,後為黃河所奪,又為南北漕運所經,成為大運河的一部分。

里運河
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長江,長170餘公里。這是大運河最早修鑿的河段。有些河段水面高出地面四至五米。明、清兩代,在京杭大運河的樞紐部位(運河與黃河故道交匯處)淮安府城中心專門設立漕運總督和下屬龐大的機構,負責漕運事宜。在城西30里外南船北馬的水陸要沖清江浦設有南河總督,負責江蘇安徽兩省河道。來自徽州和山西富甲天下的兩淮鹽商,聚居在揚州以及淮安河下,競相建造精巧雅緻的私家園林。

江南運河
自鎮江至杭州330公里。貫通長江和錢塘江兩大水系。江南運河流經太湖流域水網地帶,沿線有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等東南重鎮,特別是擁有繁華富庶居全國之首,號稱「天堂」的兩個城市——蘇州和杭州。江南運河河面窄而航船多,終日熙熙攘攘,運輸繁忙。所經城鎮,兩岸人家盡枕河,座座石橋跨水上,富有江南水鄉特色。

明、清兩代,大運河的運輸量遠遠超過元代。直到近代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佔到全國的3/4。 明、清兩代,大運河沿線也集中了全國大部分的商業中心城市,在長江以北的半個中國,所有的繁華幾乎都集中在運河沿線:揚州,淮安-清江浦,濟寧和臨清。後來居上的天津,曾以"小揚州"自豪。

現代
2002年12月27日,京杭大運河成為中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環節和通道,通過它長江下游的水可以被輸送到北部缺水的山東和河北等地。

從古至今,為了吹捧李世民和大唐,隋朝被貶低的不能再貶低了.實際上,隋文帝是影響世界百名偉人中高居榜首,和他位置相近的是孔子和秦始皇,而唐朝和漢朝的皇帝或者榜上無名,或者在百名以外.隋文帝的兒子也很強的.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小名阿麽,又名楊英。開皇元年(585年)只有十三歲被封為晉王,並做了並州的總管,拱衛京城。(山西太原市)楊堅為了讓兒子得到鍛煉,日後能當大任。讓很有才乾的大臣王韶擔任楊廣的輔臣。煬帝年少好學,善詩文,有集55卷。

楊廣在位14年(604年——618年),文武雙全,才華橫溢,戰功卓著。「統一江山」、「修通運河」、「修建東都」、「西巡張掖」、「改革創新」、「三游江都」、「三駕遼東」、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

隋煬帝的功業:
修建暢通國家命脈(修通運河)、(修建東都)
隋文帝楊堅曾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公元605年(大業元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征發百萬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公元608年,又征發河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公元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隋煬帝先後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在江蘇的鎮江)到達餘杭(現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在的北京)的永濟渠。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里。隋煬帝在修運河同時,運河兩岸築起御道,種上楊柳樹。從長安到江都,沿途建造離宮40多處,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

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大運河不僅加強了隋王朝對南方的軍事與政治統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資能夠順利地到達當時的洛陽和長安,在有利於軍事和政治的同時,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強。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功萬代。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修建大運河是凝聚中國之舉。滿足了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隋煬帝為中國後代子孫萬代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他對中國的功績是不朽的、是很難有人比擬的......只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勞民傷財導致滅國。如此浩大的工程誰修建都不討好,誰建都會傷國體。有誰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還有誰敢做如此大的手筆?大概只有氣魄同樣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公元608年(大業四年),隋煬帝派軍滅了吐谷渾。開拓疆域數千里,范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並實行郡縣制度管理。使之歸入中國統治之下。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盪盪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斗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此峽谷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近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么遠的地方,只有隋煬帝一人。隋揚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中原與西方的各個方面的聯系與交往。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績。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遊人及車馬長達數十百里,這是舉世創舉。由於絲綢之路的暢通,不僅使張掖的國際貿易市場更加繁榮昌盛,還促進了中原一帶貿易市場的興起和發展,如關中的歧州(今陝西鳳翔)、西京長安、東都洛陽等。從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龜茲、疏勒、於闐、康國、安國、米國、吐火羅等國家的商賈使者來往於長安、洛陽一帶,絡繹不絕。隋煬帝還派司隸從事杜行滿出使西域,從安國帶回五色鹽。又派雲騎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國時,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隨至中原。隨後隋朝成為更開放的國度。

即使是隋朝滅亡前夕,各國也還臣服於大隋王朝。還給隋朝進貢送賀禮。「(大業)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靺鞨、訶多、沛汗、龜茲、疏勒、於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國並遣使朝貢。」——《隋書》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台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北河見武節,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於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這是隋煬帝在這次西巡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成為千古名篇。「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後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艷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復存。」,另一首隋煬帝寫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足以顯示他的文采。「能作雅正語,比陳後主勝之。」,「隋煬詩文遠宗潘、陸,一洗浮盪之言。惟錄事研詞,尚近南方之體。」隋煬帝的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隋煬帝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我國威、暢通絲路。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

公元610年(大業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隋煬帝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進行了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這些戰爭的勝利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區)、及台灣等地。在海南島上分置儋耳、珠崖、臨振三郡。北邊有五原郡(內蒙後套一帶)。此外隋朝還把強大的突厥分裂成東突厥與西突厥兩部,並在和東突厥的戰斗中取得勝利。這也為以後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有些現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

隋煬帝失敗的地方是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偉業了。三駕遼東不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軍隊,而且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運河就傷民大重,損傷國體。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也同樣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煬帝因過分自信與輕敵,導致第一次征高麗的失敗,並陷入戰爭泥潭。致使不滿的士兵發動兵變。人民也為逃避沉重的負擔紛紛起義造反,為大隋王朝的覆滅打下了伏筆。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義、叛亂的,這一點可以從他的手下李淵的軍隊後來平定叛亂看出。

⑵ 柳樹的名稱來歷是什麼

柳樹的得名源自柳樹的頭木頭作業法。木材至今仍是人們不可缺少的材料,古代工具簡陋,伐取粗大樹干非常困難,而用伐取兩寸來粗的樹枝則比劃方便。因此,先民所用木材主要是兩寸來粗的枝幹。在長期使用中,人們會發現,柳樹伐過枝幹後,茬口處能夠萌生新枝條,而且新枝通直,更利於使用。在我國鄉土樹種中,柳樹萌枝能力最突出。因此便形成了對柳樹的頭木作業,在一定高度截去樹冠,促進新枝萌生,每隔幾年伐取枝條利用。頭木作業的結果是保留樹干,以便持續利用枝條。這就柳樹得名的所在。「柳」字與「留」字讀音相同,「柳樹」就是「留樹」,表示保留樹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類樹。
《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這則故事中的刑天氏歷來被學者認為為古人虛構的神話人物,但筆者見到頭木作業不久的柳樹萌生新枝迎風搖曳時,總是不由得聯起這個不屈不撓的刑天形象。因此,筆者認為,刑天的原形就是被頭木作業的柳樹,特別是樹齡幾十年、樹干粗壯失去樹冠的柳樹,與斷頭後依然挺立的人屍非常相似,有時樹干還會形成一些傷疤,更是一付「以乳為目,以臍為舌」的形象。刑天故事說明,對柳樹的頭木作業法由來已久。

⑶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意思

意思是:身處黃河,抬眼遠望,天上有白雲一片,白雲下有城池一座,城旁有萬仞高的山峰。羌笛何須幽怨,楊柳與春風,度不過玉門關。

這首詞源自唐代詩人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傳說中一位書法家為慈禧寫這首詩,但是由於疏忽忘記寫了一個「間」,慈禧大怒,這位書法家靈機一動,說道:這是臣用王之渙的詩句填的詞啊!於是讀到: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拓展資料: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第二首詩反映的是唐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詩歌以漢代唐,寫一位邊地首領到唐朝來求和親而未能如願,通過描寫其行動與心理,從側面烘托唐朝國勢的強盛。

詩起於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

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

徵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徵人離思有關。《後漢書·班超傳》雲:「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

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後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

「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⑷ 楊柳名字的意義

繁體 拼音 筆劃 五行 吉凶
楊 楊 yang 13 木 吉
柳 桺、栁 liu 9 木 吉
卉 卉 hui 5 木 吉

天格-> 14(火)
人格-> 22(木)
地格-> 14(火)
外格-> 6(土)

總格-> 27(金)

天格14的解析
(破兆) 家庭緣薄,孤獨遭難,謀事不達,悲慘不測。
含義:浮沉不定,多破兆。家屬緣薄,六親無靠, 骨肉分離,喪親亡子、孤獨、不如意、煩悶、危難、遭厄、災禍迭至。為人慷慨,施恩招怨,勞而無功,辛苦凄慘。若其他運數配合不宜者,有傷天壽。然此數之人穎悟非凡,若「三才」配置善良者也會有極少數的怪傑、偉人成就大業。(凶 )
天格數是先祖留傳下來的,其數理對人影響不大。

人格22的解析
(秋草逢霜)秋草逢霜,困難疾弱,雖出豪傑,人生波折。
含義:秋草逢霜之象,脆弱無力。骨肉離散,孤獨生涯,百事不如意,徒勞無功,懦弱病弱,挫折困難,孤寂乏力,逆境不平,為此數者人生的寫照。但也有偉人、豪傑出此數者,不過其人生多波折。(凶 )
人格數又稱主運,是整個姓名的中心點,影響人的一生命運。

地格14的解析
(破兆) 家庭緣薄,孤獨遭難,謀事不達,悲慘不測。
含義:浮沉不定,多破兆。家屬緣薄,六親無靠, 骨肉分離,喪親亡子、孤獨、不如意、煩悶、危難、遭厄、災禍迭至。為人慷慨,施恩招怨,勞而無功,辛苦凄慘。若其他運數配合不宜者,有傷天壽。然此數之人穎悟非凡,若「三才」配置善良者也會有極少數的怪傑、偉人成就大業。(凶 )
地格數又稱前運,影響人中年以前的活動力。

外格6的解析
(六爻之數)六爻之數,發展變化,天賦美德,吉祥安泰。
含義:天德地祥俱備,天地人和。財祿豐盈,富裕安穩,家勢盛大,萬寶朝宗之運。然而滿極必損,盈極則虧。若其他要素配合不周者,恐或如流水而下,成為所謂樂極生悲之象。此數理為天賦之美,安穩吉慶終生。(吉 )
外格數影響命運之靈活力。

總格27的解析
(增長) 慾望無止,自我強烈,多受毀謗,尚可成功。
含義:慾望無止境,自信心過強,不容他人言語,多受誹謗攻擊,而易致失敗。始以其智謀,努力奮斗博得名利。待過中年,勢漸趨下,內外釀出不和,難以發達到老,假使自身溫順富有,也不免內部背後是非不息。大多為半途中折之象。或因其他運的關系而陷於刑罰、孤獨、死於逆難等。(凶 )
總格又稱後運,影響人中年至晚年的命運。

對三才數理的影響
成功運佳,向上發展容易達到目的,基礎、境遇俱佳而安泰,必定長壽享福,配置吉祥。(吉 )

對基礎運的影響
吉祥安泰,但天格為9或10時,則天格地格相剋而為凶兆。(吉)

對成功運的影響
上進順利,成功迅速,容易達到目的。(吉)

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稍有執拗性格或怪癖,猜疑心強,鄙視他人,但略有俠義之心,如能培養溫和的涵養,也可漸進佳境。易患腹部、皮膚病。(凶 )

人格22有以下數理暗示
孤獨運

地格14有以下數理暗示
敗財運、孤獨運、藝能運、美貌

外格6有以下數理暗示
男性雙妻運、女德運

總格27有以下數理暗示
剛情運、剛情運

總評及建議:
你的名字起得相當不錯,但別忘了要想成功,還要繼續努力喲。。
需謹慎處理財富
姓名評分:80

⑸ 楊柳的由來

「楊柳」一詞可代指樹,一般意義偏重於「柳」,有柔順的意思,與「松柏」相對的樹。
應該是取自柳永《雨霖鈴》的「楊柳岸曉風殘月」。 提起楊柳,大家都會想起很多的楊柳詞、楊柳枝、折楊柳詞等名作。為什麼從古至今人們常把楊柳聯系在一起呢?在植物志的分類中,楊柳是同科,其拉丁命名縮寫是Salicaveae,但不是同屬,如楊屬populus,而柳屬則是salix。在森林調查時有楊樹和柳樹之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這兩個樹種在無性繁殖的培育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培育出了許多亞種,品類繁多,尤其是當今人工培育的速生楊樹,有上千種之多。為加速森林生長,提高林分質量作出了貢獻。其實楊樹和柳樹在形態上是有明顯區別的。但是歷經千年,人們還是常把柳樹稱之為楊柳,其中自有典故:據《開河記》記載,隋朝時期,隋煬帝楊廣,乘龍舟下揚州看瓊花,開鑿水渠,就是今天的運河。為觀賞兩岸的自然風光,令兩岸的百姓在河道兩旁栽花種柳,一來作為綠化之美,二來可以護岸,三來可遮蔭納涼。為了帶動百姓栽花種樹的積極性,隋煬帝楊廣親自栽了一棵柳樹,並御筆賜之為垂柳,因隋煬帝姓楊,從此以後人們就稱垂柳為楊柳,從此柳樹也隨皇姓了。 由於柳樹是春天的使者,諸多的文學作品中,常常以楊柳為題材,逐漸就有了楊柳詞為曲牌,比較著名的如白居易的楊柳枝詞中的名句:依依裊裊復青青,勾引春風無限情。白雪花繁空撲地,綠絲條弱不勝鶯。」此詩描寫的就是垂柳,把柳樹枝的飄逸、輕俏、柔軟的風姿,勾引來春風吹拂,搖曳起舞,婀娜多姿,染得春色濃如酒的誘人景象,描繪得真切動人,風情無限。

⑹ "楊柳"名稱的來歷

隋煬帝游時,柳樹給他遮過陰。隋煬帝感激因此封柳樹,賜它姓揚,故稱"楊柳"

⑺ 天津楊柳青地名的由來

楊柳青名字的由來

一年初春,湖冰漸開,乾隆爺從通州上船一路南下就到了衛津鎮,在北河口休息,又順流向西南而去。行到古柳口(楊柳青),忽然目光凝滯,同行的大臣劉墉看到了趕忙循著乾隆爺的目光看去,只見岸上一位妙齡少女正提著竹籃向河邊走來。

這姑娘腰肢玲瓏,眉眼清秀,雖未施粉黛倒也有幾分婀娜。她走到湖邊,放下竹籃開始洗起衣服來,粼粼波光映在她的眉眼之間倒似加了一絲妝容,好一副玉女浣紗圖。乾隆爺看得出神,船隻雖然駛出去好遠,但是他的目光卻不曾離開那個姑娘半分,腦袋都要扭到脖子後面去了。

劉墉看了嘿嘿一笑,故意問道:「萬歲爺,您說這世界上什麼東西力氣最大?」乾隆的心思還在那姑娘上完全沒有想劉墉的問題,隨口答道:「虎!」劉墉搖搖頭說:「不對。」乾隆又說道:「豹!」劉墉又搖搖頭:「還是不對,您再想想?」乾隆有點不耐煩了,怒道:「又不是虎,又不是豹那你說是什麼?」

劉墉故作神秘的一笑,微微低下頭做了個請罪的手勢:「微臣不敢說。」乾隆爺一看他這副模樣到對這個問題來了興致:「朕恕你無罪,你倒說說這世界上什麼力氣最大。」劉墉說:「是女人。」乾隆爺一聽,臉上一熱:「愛卿此言怎講?」劉墉說道:「臣方才看見那岸上的女人把龍頭都牽過去了,您說是不是女人的力氣最大?」

乾隆爺一聽,可算明白過來了臉上一陣發燒,但還在狡辯:「朕不是看那女子,是看那堤上的楊柳。你看那參天的楊柳,婀娜的柳條,多麼青翠!」接著為了轉移話題,他隨口問了一句:「那劉愛卿,真也要問你個問題,這是個什麼地方啊?」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問得劉墉一愣,他並不知道這運河畔的小村鎮原叫太平庄,後又改名為古柳口。

不過劉墉足智多謀,他想到剛才乾隆爺說的話便答道:「這個地方啊,叫楊柳青。」乾隆爺一聽,知道是劉墉在拍他的馬屁,便會心一笑:「好,這個地方就叫楊柳青!」從那時起,天津西郊的那個村鎮就叫楊柳青了,楊柳青出美女也成了口頭禪了。

(7)楊柳可渡的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楊柳青鎮隸屬於天津市西青區,系西青區政府駐地,西青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楊柳青鎮初名「流口」,後復名「柳口」。金貞祜二年(1214)置「柳口鎮」,為該鎮行政建置之始,元末明初更名為楊柳青鎮。明代始建楊柳青鎮。

清代之前,楊柳青鎮先後隸屬章武、平舒、魯城、武清、靜海、天津等縣,民國時期隸屬天津縣,1949年為河北省直轄鎮,屬天津專區。

建國後,先後隸屬河北省、河北省天津專區、靜海縣、天津市南開區、天津市西郊區(今改稱西青區)。1958年建楊柳青公社,1962年成立西郊區,同時將楊柳青劃歸西郊區。1987年建鎮。

楊柳青的民俗文化氣息十分濃郁,小鎮舊有戲樓、牌坊、文昌閣,稱為楊柳青三宗寶,現在文昌閣尚存。清代有津門著名的崇文書院及古寺院40餘座。

現尚存普亮寶塔、報恩寺、白檀寺遺址等。位於鎮中的清末建築石家大院以其規模宏大、建築華美而馳名華北。這些文化遺址與古樸的清代街衢、四合宅院、古運河風光共同構成了楊柳青淳美的風俗畫卷。

有著600年歷史的楊柳青(位於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里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

⑻ 柳樹名字的來歷

  1. 據古代傳奇小說《開河記》記述,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隋煬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就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並親自栽植,御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柳樹的得名源自柳樹的頭木頭作業法。木材至今仍是人們不可缺少的材料,古代工具簡陋,伐取粗大樹干非常困難,而用伐取兩寸來粗的樹枝則比劃方便。因此,先民所用木材主要是兩寸來粗的枝幹。在長期使用中,人們會發現,柳樹伐過枝幹後,茬口處能夠萌生新枝條,而且新枝通直,更利於使用。在我國鄉土樹種中,柳樹萌枝能力最突出。因此便形成了對柳樹的頭木作業,在一定高度截去樹冠,促進新枝萌生,每隔幾年伐取枝條利用。頭木作業的結果是保留樹干,以便持續利用枝條。這就柳樹得名的所在。「柳」字與「留」字讀音相同,「柳樹」就是「留樹」,表示保留樹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類樹。

  2. 柳樹是一類植物的總稱。柳樹種類多,容易雜交。雜種生長勢和適應性強,易無性繁殖,可從天然或人工雜種群體內選擇,通過無性繁殖,獲得優良無性系品種;另外,也可用植物組織培養的方法快速獲取大量優質樹苗。以園林觀賞為主的育種,應重點改良其枝葉及樹形,提高抗污染、耐修剪整形的能力。用於園林觀賞,小區,園林,學校,工廠,山坡、庭院、路邊、建築物前。盛開時,樹枝展向柳樹四方,使庭院青條片片,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實為美化庭院之理想樹種。柳樹也是人們乘涼的工具之一,尤其是在夏天的午後,人們三三兩兩的去找乘涼的好去處,這時候碩大的柳樹蔭下是人們獨一無二的選擇。在春天,柳樹是最為迷人、最為「瀟灑」的樹木,也是千百年來詩人和作家們頌揚不已的題材之一。

  3. 形態特徵:柳樹枝條細長而低垂,褐綠色,無毛;冬芽線形,密著於枝條。葉互生,線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寬6-12厘米,兩端尖削,邊緣具有腺狀小鋸齒,表面濃綠色,背面為綠灰白色,兩面均平滑無毛,具有托葉。花開於葉後,雄花序為葇荑花序,有短梗,略彎曲,長1-1.5公分。果實為蒴果,成熟後2瓣裂,內藏種子多枚,種子上具有一叢綿毛。插枝繁殖。對空氣污染及塵埃的抵抗力強,適合於都市庭園中生長,尤其於水池或溪流邊。葉的形狀為線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約6~14cm,寬約5~12mm,邊緣有細鋸齒。每年的4--5月開花,葇荑花序,雄花序長2~4cm,雌花序長約2cm。楊柳科柳屬植物的總稱。有520多種,中國有257種,120個變種和33個變型。落葉喬木或灌木,芽鱗1枚,雌雄異株,雄蕊2、3、5或多數。蒴果,2裂。主要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地區。主要樹種有旱柳(高約20 m、胸徑80 cm)、垂柳(高約18 m)和白柳(高約30 m,胸徑1.5 m)。

  4. 生長習性:柳樹屬於廣生態幅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廣,喜光,喜濕,耐寒,是中生偏濕樹種。但一些種也較耐旱和耐鹽鹼,在生態條件較惡劣的地方能夠生長,在立地條件優越的平原沃野,生長更好。一般壽命為20~30年,少數種可達百年以上。一年中生長期較長,發芽早,落葉晚,南方個別種為常綠樹。

⑼ 柳樹的別稱由來 為什麼叫楊柳

柳樹是一種常見的植物,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種植,尤其是在河岸兩旁居多。柳樹的生長對環境具有很好的凈化作用。柳樹枝柔韌,葉狹長,春天會開黃綠色花,種子上有白色毛狀物,成熟後隨風飛散。柳樹沒有松樹的偉岸挺拔,也不像楊樹那樣正直不屈。它的主幹通常在二三米處就長出分枝,光滑柔軟的枝條狀若絲絛,紛披下垂。柳葉是單葉互生,葉片狹長但寬窄相宜,形如少女臉面細長的眉毛,人稱的柳葉眉就是眉形柳葉。對於楊柳樹,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據考證,在在距今~年間,青島膠州灣附近就已經有了柳。柳樹是國被記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圍最廣的植物之一,史前甲骨文已出現「柳;字。柳樹還有一個別稱叫楊柳,今天小編就要來講講柳樹的別稱為什麼叫楊柳。
為什麼叫楊柳
柳樹為什麼會被稱為「楊柳」呢?對此,清代杜文瀾在其編撰的《古謠諺》一書的卷九十引唐代傳奇《開河記》一書中的記載雲:「功既畢,上言於帝,決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陽遷駕大渠,詔江淮諸州,造大船五百隻。龍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別加修飾,砌以七寶金玉之類。於是吳越取民間女年十五六歲者五百人,謂之殿腳女。至於龍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纜十條,每條用殿腳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腳女與羊相間而行,牽之。時恐盛暑,翰林學士虞世基獻計,請用垂柳栽於汴渠兩堤上,一則樹根四散,鞠護河堤,二乃牽舟之人護其陰,三則牽舟之羊食其葉。上大喜,詔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縑,百姓競獻之,又令親種,帝自種一株,群臣次第種,方及百姓。時有謠言曰:『天子先栽然後百姓栽。栽畢,帝御筆寫賜垂柳姓楊,曰楊柳也。』」
也就是說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隋煬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就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並親自栽植,御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

閱讀全文

與楊柳可渡的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