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矛盾為什麼把自己的筆名叫矛盾
1927年8月,矛盾遭蔣介石通緝,不能用真名發表作品,在完成《幻滅》的寫作後,署名「矛盾」投寄《小說月報》。取「矛盾」這個名字,是因為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許多矛盾。代理《小說月報》編務的葉聖陶先生覺得「矛盾」二字一看便是假名,怕引起注意惹出麻煩,便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頭。
② 茅盾筆名的來歷
1927年8月,茅盾遭蔣介石政府通緝,不能用真名發表作品,在完成《幻滅》的寫作後,署名「矛盾」投寄《小說月報》。取「矛盾」這個名字,是因為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很多矛盾。代理《小說月報》編務的葉聖陶先生覺得「矛盾」二字一看便是假名,怕引起政府注意惹出麻煩,便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頭。
③ 茅盾原名是什麼,為何筆名為茅盾
1、茅盾,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
2、茅盾筆名的來源
1927年,大革命失敗,沈雁冰被迫隱居在上海,鬱郁不得志的他開始用筆來宣洩心中的情感,於是創作了小說《幻滅》。小說完成後沈德鴻開始投稿,可許多的報社卻不敢登他的文章。這使得他內心十分矛盾,於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後交給了《小說月報》的編輯葉聖陶,葉聖陶認為小說很好,但是看了這個名字卻提出了意見,認為這個名字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一個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並且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使用如此尖銳的筆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張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字頭,改作「茅盾」。沈雁冰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以後就一直以此為筆名了。
3、茅盾簡介
茅盾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④ 「茅盾」的名字是如何得來的
茅盾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大師。他寫的小說《子夜》、《春蠶》、《秋收》、《殘冬》等,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城鄉勞動人民深受壓迫、剝削和他們的反抗,在中國新文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但是,你可知道,茅盾只是他的筆名,他的真名叫沈雁冰。那麼,沈雁冰為什麼要用「茅盾」這樣一個奇怪的筆名呢?
原來,沈雁冰早在20年代初就參加了革命,後來還成了上海共產黨組織的負責人。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毛澤東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沈雁冰當了部長秘書。北伐戰爭時,他又去武漢主編《民國日報》。1927年4月12日,國民黨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人,革命轉入了低潮。沈雁冰躲在上海閘北的一間小閣樓上,他的心裡充滿了矛盾和悲憤;他看到反動派極其猖狂,革命陣營內部分化了,許多革命青年對前途感到迷茫和消沉,自己的思想也陷入了苦悶和矛盾之中。他將這種感覺寫成了一部小說,題目叫《幻滅》。他將這部小說送到葉聖陶編的《小說月報》上去發表,但自己的真名不能署了,他就信手在稿子上寫上了「矛盾」兩字。葉聖陶看了以後,覺得「矛盾」兩字不像名字,而且容易引起反動派的猜疑,就在「矛」字上面加上了草字頭,變成了「茅盾」。從此以後,沈雁冰就用「茅盾」這個筆名發表作品,以至於以後,大家都只知道他叫茅盾,而不大知道他的真名沈雁冰了。
⑤ 茅盾筆名由來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關於他的筆名茅盾,還有一段趣聞呢。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武漢的汪精衛和南京的蔣介石實行了臭名昭著的寧漢合流,對革命人士大肆屠殺,國內形勢急轉直下,非常險惡。沈雁冰由於參加革命活動,不得不離開武漢,最後到了上海,住在景雲里。恰好,這時魯迅和葉聖陶也住在這里。沈雁冰不便出門,又沒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現了問題,於是就動手寫起小說來。他把寫好的小說手稿給葉聖陶看,葉聖陶看後非常高興,就決定在《小說月報》上發表。
當時沈雁冰在手稿上署的筆名是「矛盾」,葉聖陶認為這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一個人的名字,就自作主張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字頭,改作「茅盾」。沈雁冰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以後就一直以此為筆名了。
茅盾當時寫的這部小說,就是著名的《蝕》三部曲:《幻滅》《動搖》和《追求》。
⑥ 茅盾筆名的由來
人物介紹: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筆名由來:
1927年,大革命失敗,沈德鴻被迫隱居在上海,鬱郁不得志的他開始用筆來宣洩心中的情感,於是創作了小說《幻滅》。小說完成後沈德鴻開始投稿,可許多的報社卻不敢登他的文章。這使得他內心十分矛盾,於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後交給了《小說月報》的編輯葉聖陶,葉聖陶認為小說很好,但是看了這個名字卻提出了意見,認為這個名字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一個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並且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使用如此尖銳的筆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張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字頭,改作「茅盾」。沈雁冰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以後就一直以此為筆名了。
人物生平:
1937年,2月,偶遇周恩來恢復與黨組織的聯系,但黨員身份已不明確。參與編輯的《救亡日報》、《吶喊》(後改名《烽火》)分別在上海創刊。年底,上海淪陷,茅盾離滬抵長沙。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省桐鄉縣烏鎮。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說月報》「小說新潮欄」編務工作。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編《小說月報》。
1921年,1月,參與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接編並改革《小說余月報》。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由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員轉為正式黨員。
1923年,辭去《小說月報》主編職務,轉商務印書館國文部工作
1925年,被選為出席廣州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26年,留廣州工作,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作秘書。3月,返滬。
1927年,1月赴武漢,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約4月,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7月間,從武漢至南昌不順,阻於牯嶺。8月,南昌起義失敗,試圖與黨組織取得聯系而不得,從此失去與黨組織失去聯系。9月,於上海以茅盾為筆名發表小說《幻滅》。
1961年,《茅盾文集》十卷出齊。
「文化大革命」中,茅盾始終與黨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
1981年3月27日,逝於北京。3月31日,中共中央根據茅盾生前的請求決定恢復他的中國共產黨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
1984年-199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38卷本的《茅盾全集》。
⑦ 為何叫「茅盾」
「茅盾」由來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武漢的汪精衛和南京的蔣介石實行了臭名昭著的寧漢合流,對革命人士大肆屠殺,國內形勢急轉直下,非常險惡。沈雁冰由於參加革命活動,不得不離開武漢,最後到了上海,住在景雲里。恰好,這時魯迅和葉聖陶也住在這里。沈雁冰不便出門,又沒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現了問題,於是就動手寫起小說來。可有許多的報社都不登他的文章,於是他寫文章的時候內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筆名是「矛盾」。後來,他把寫好的小說手稿給葉聖陶看,葉聖陶看後非常高興,就決定在《小說月報》上發表。可葉聖陶認為「矛盾」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一個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並且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使用如此尖銳的筆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張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字頭,改作「茅盾」。沈雁冰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以後就一直以此為筆名了。
⑧ 矛盾一詞的來歷
矛盾一詞在漢語中最早見於《韓非子》 ,指邏輯上的不一致。「 矛盾」指邏輯上的不一致。邏輯矛盾是一種思想上的矛盾,是思維混亂的一種表現,它不同於辯證法所說的的矛盾。舉兩個例子:
語出《韓非子 難一》。
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之。」以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白話翻譯: 有個賣盾和矛的楚國人,誇他的盾說:「我的盾堅固得沒有一個東西刺得破啊。」又誇他的矛說:「我的矛鋒利得沒有一個東西刺不破啊。」有人說:「用您的矛來刺您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可就回答不出來啦。刺不破的盾和什麼東西都刺得破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http://..com/question/83079966.html
⑨ 矛盾 筆名的 來歷
「矛盾」這筆名是他1927年發表第一部小說《幻滅》時用的。其用意是:大革命失敗 後感到思想矛盾,因而取筆名「茅盾」,當時的刊物不主張用假名,所以,刊物的編輯葉 聖陶在矛字上加了「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