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康兩個字的來由
「安康」、「金州」的由來
夏代,安康屬梁州的一部分,商周時成為庸國的封地,史稱上庸。公元前325年,秦惠王在安康設西城縣,漢中郡設在西城,從此,安康市成為陝西省國土的組成部分。西漢沿襲秦制,漢中郡下設五縣,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將漢中郡治遷移至漢中南鄭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佔漢中,分郡之東部即安康為西城郡。曹魏、西晉設魏興郡,轄七縣。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改安陽縣為安康縣,「安康」從此得名。南北朝時,安康先屬南朝,後屬北朝,先後稱直州、金州,隸屬魏興郡。隋朝復設西城郡。唐、五代、宋設金州安康郡,轄六縣。元朝設金州,明代前仍設金州,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漢江洪水覆沒金州城,遂於城南趙台山下築新城,並易名為興安州。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州府遷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設興安府。辛亥革命後,廢府設道,在清代六縣基礎上新增四縣歸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廢道而直隸於省;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設為陝西省第五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於1949年12月改為陝西省安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7月改稱陝西省人民政府安康專員公署,「文革」期間改稱安康地區革命委員會,「文革」結束後的第三年即1979年改為安康地區行政公署。中共安康地委和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安康地區撤地設市。新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員會、中共安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於2000年12月正式對外辦公,撤地建市後,原縣級安康市改為漢濱區。地級安康市於2001年元月1日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協安康市委員會、安康市中級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檢察院相繼對外辦公。
② 陝西省的名字由來
由來:陝西這個名稱始於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東」,由周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召公管轄。陝西因此得名。
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使,陝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式設陝西行省,並將今陝西南部地區並入管轄;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2)安康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源自陝縣以西,陝縣位於今河南省。起於西周,西周成王時,周公與召公分陝而治。陝,指古之陝塬,今河南陝縣。當時規定,周公治陝之東,召公治陝之西。陝西始見於史。陝西的簡稱是「秦」,最早指今甘肅天水一帶。
西周時,秦人先祖非子因養馬有功,受封於「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駕周平王東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國。從此,陝西始有「秦」的概念。
陝西在口語中還被稱為「三秦」:最早為楚漢戰爭之際項羽在關中設置的三秦王。楚漢戰爭初期,項羽封劉邦為漢中正王,為防止他北上,將三員秦國降將分封在以咸陽為中心的關中地區。
他們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現在的「三秦」,是指陝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陝南秦巴山區。
③ 安康市的發展由來及其歷史文化
安康市位於祖國版圖中部,幅員在北緯31°42′—33°49′、東經108°01′—110°01′之間,面積23529平方公里,占陝西省面積的11.4%。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嶺主脊,東西寬約20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漢江由西向東橫貫,構成「兩山夾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嶺東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縣漢江出境處),海拔高低相對差為2794.6米。安康地緣和區位優勢獨特,在省際之間,處於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即東與湖北省(竹山、竹溪、鄖縣、鄖西)連接,南與川渝兩省市(萬源、城口、巫溪)接壤,位處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故有方誌稱安康為「東接襄沔、西達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陝西省內,安康北與省會西安市(周至、戶縣、長安)和商洛市毗連,西與漢中市(佛坪、洋縣、西鄉)為鄰。
安康市地處於祖國內陸腹地,陝西東南部,居川、陝、鄂、渝交通要沖,介於北緯31°42′—33°49′、東經108°01′—110°01′之間,東西寬約20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北與西安周至、戶縣、長安縣以及商洛市的柞水、鎮安縣毗鄰;西與漢中市的佛坪、洋縣、西鄉縣接壤;南與重慶市的城口、巫溪縣、四川省的萬源縣相連;東與湖北省的竹山、竹溪縣、鄖西、鄖縣相接。安康處在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居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全市總面積23529平方公里,占陝西省土地面積11.4%,其中耕地面積199432公頃,林地1658496公頃,森林覆蓋率55.4%,荒山荒地91691公頃,水域面積39861公頃。
安康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屬於秦嶺地槽褶皺系南部和楊子准地台北部漢南古路的東北緣,分別由東西走向的秦嶺地槽褶皺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皺帶復合交接組成。具南北銜接,東西過渡的特點。安康以漢江為界,分兩大地域,北為秦嶺地區,南為大巴山地區,以漢水—池河—月河—漢水為秦嶺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現南北高山夾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點。全市地貌可分為亞高山、中山、低山、寬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種類型。月河是安康最大的支流,月河下游流經漢濱區恆口,五里 ,大同等地,經建民鎮許家台注入漢江。在本市土地面積中,大巴山約佔60%,秦嶺約佔40%,山地約佔92.5%,丘陵約佔5.7%,川道平壩佔1.8%。海拔高程以白河縣與湖北省交界的漢江右岸為最低(海拔170米),秦嶺東梁為最高(海拔2964.6米)。秦嶺主脊橫亘於北,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於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鳳凰山自西向東延伸於漢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間,形成「三山夾兩川」地勢輪廓,漢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秦嶺、大巴山主脊與漢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境內的主要山脈有秦嶺的東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龍山、鳳凰山、筆架山。
安康旅遊圖安康古稱金州,地處陝西省南端,周邊與四川、重慶、湖北毗鄰,漢江橫貫其中,陽安、襄渝和西康三條電氣化鐵路在安康交匯,旅遊區位優勢明顯。北接西安,南連三峽,東承湖北道教聖地武當山及神龍架自然保護區,西鄰漢中三國遺址,是連結國家規劃的「西安——三峽——張家界」綠色生態旅遊長廊中的重要驛站,又是陝西綠色生態旅遊的品牌。安康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北亞熱帶季風地區的一部分,也是陝西省水、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這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歷史遺跡遍布全境,有古遺跡、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遺址650 余處,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寺、上許家台南宋古墓、廟、觀、堂集中於安康市區,折射著先民的光輝。
秦巴漢水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安康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全市現已查明景區32處,景點78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南宮山國家森林公園、鬼谷嶺國家森林公園、千家坪國家森林公園 、天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上壩河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多處(擂鼓台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化龍山自然保護區),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現已開發的景區景點29處。
其他名勝有:漢江、中華太極城、瀛湖、香溪洞、天柱山 、巴山秋池、子午棧道、龍王山、旬陽縣博物館、文峰塔、呂河千里荷塘等。
安康,地處「秦頭楚尾」、陝西最南端,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歷史悠久。
陝西省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許家台古墓,近日在地處陝南的安康市建民鎮佘家窯村被初步發掘整理。該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將王彥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這座古墓全長三十二點零四米,墓道長二十四點七四米,寬二點零二米,墓深五點二四米。墓道由十九排九千三百餘塊方、條形封門磚砌成,墓底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墓門正面寬七點零五米,高三點五五米,為仿木結構磚雕建築。墓室門前立二石碑,左書「宋故贈武略大夫綏德府君王公之墓」,右書「宋故太碩人綏德府君王公妻馬氏」,該形制較為少見。碑刻文字介紹了墓主人姓名、籍貫、卒年,王彥官職、食邑,以及王彥於紹興三十年(即公元一一六零年)八月十五葬其父衣衾與其母遺體於金州石泉縣來蘇鄉越瓜里的經過。
王彥是與岳飛齊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在朝廷身居要職。他領導的八字軍英勇頑強,在抗敵衛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彪炳青史。此次發現的王彥父母合葬墓中,仿木磚雕結構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石碑上關於王彥的出生地、官階等記載可補充史書的不足。另外,據此還可推斷地理志所載石泉與今天石泉縣的范圍不同。
該墓葬在考古研究上還存在以下疑點:一是墓道雕花數量眾多而在墓室中卻找不到;二是墓中沒有人骨;三是南宋葬俗,墓中多俑,而該墓沒有任何陶俑殘片;四是碑文載「意先君平皆出處之大節也,見於志銘,故不復書」,其父母生平事跡應見於墓誌,而墓室中並無墓誌。這些疑點有待於專家在進一步研究中逐一揭密。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在越河川道及漢江兩岸繁衍生息。據文物部門調查和考古發掘,在全區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十餘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園柏樹嶺、柳家河、張家壩;嵐皋肖家壩;漢陰阮家壩;紫陽馬家營;旬陽李家那,龔家梁,新天鋪等遺址,比較完整地展現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時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類型的特點,也有廟底溝文化風格,同時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類型風采,又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點。
夏代,安康屬梁州的一部分。據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記載,將全國分為九州,稱「華陽黑水惟梁州」,唐代學者認為梁州為今漢中、安康、商洛一帶。
商周時期,安康成為庸國的封地,史稱上庸,為「群夷之國」。商朝建立政權後,對周圍的部族大加征討和掠奪,漢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倖免。在武王伐紂的戰役中,庸人參加,並能征善戰。西周時期,曾破昭王膠船,使昭王君臣溺死於漢水。後來穆王、宣王相繼南征,均無功而返。後王室衰微,郡國兼並,東周安康隸楚、隸蜀、隸秦,更變頻繁。這一帶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並。據《太平寰宇記》載:「金州於戰國為楚地,附庸地,後為楚所滅,復為楚地」。
春秋戰國時期,安康處「秦頭楚尾」,地扼南北要沖,公元前611年庸國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為秦楚必爭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在安康漢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設西城縣,屬漢中郡,郡治設在西城。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劃漢水上游為漢中郡,西城縣為漢中郡治,領十二縣,轄今漢濱、漢陰、石泉、紫陽、嵐皋、平利、鎮坪七縣。
西漢沿襲秦制,漢中郡下設西城、安陽、長利(今天平利縣)、旬陽、錫(今天白河縣)五縣,治所西城縣。西城縣轄今天漢濱區的大部和紫陽、嵐皋全境。東漢建武元年至六年(公元25-30年)劉秀遣將軍李通領兵,與巴蜀公孫述戰於西城,取漢中地,郡治改遷南鄭,隸益州刺史部。西城縣轄今漢濱區、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佔漢中,分郡之東部即安康為西城郡,劃歸荊州,西城郡轄今漢濱、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區。
三國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取「曹魏興盛」之義,設魏興郡,轄七縣。
西晉沿之。據《興安府志》載: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將安陽縣更名為安康縣,「安康」從此得名。
南北朝時期,安康先屬南朝,後屬北朝,先稱直州,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設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麩金得州名,隸屬魏興郡。北周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撤西城縣改稱吉安縣。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治所遷回西城,縣城改建漢江南岸,轄今漢濱、嵐皋、平利和鎮坪四縣區。北周末年廢縣,復設魏興郡。
隋朝復設西城郡。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稱吉安,屬金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設西城郡,吉安改稱金川,轄六縣。十三年(公元617年)郡縣俱廢。
唐、五代、宋設金州安康郡,轄西城、漢陰、平利、旬陽、淯陽、石泉等六縣。
元朝設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至元年間(公元1279-1294年),金州改為散州,下不轄縣,轄區相當於今漢濱、平利、鎮坪、白河、旬陽、紫陽、嵐皋、漢陰、石泉和鎮安十縣境地。
明代仍設金州,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漢江洪水覆沒金州城,遂於城南趙台山下築新城,並易名為興安州,屬漢中府。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興安州從漢中府劃出,直屬陝西布政司,領漢陰、平利、旬陽、紫陽、白河、石泉等縣。
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興安州遷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設興安府,並漢陰縣地設安康縣,領安康、平利、旬陽、白河、紫陽、石泉等六縣,屬陝西布政司領。
辛亥革命後,即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陝西省撤消府、州、廳,省下設道、縣兩級,安康在清代六縣基礎上新增四縣歸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廢道而直隸於省;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設為陝西省第五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十縣。
建國後,1950年設市,1954年撤銷安康市改設城關區,隸屬安康縣管轄。1988年9月15日復設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安康地區撤地設市。新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員會、中共安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於2000年12月正式對外辦公,撤地建市後,原縣級安康市改為漢濱區。地級安康市於2001年元月1日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協安康市委員會、安康市中級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檢察院相繼對外辦公。地級安康市下轄漢濱、漢陰、石泉、寧陝、紫陽、嵐皋、平利、鎮坪、旬陽、白河十縣區。
全市有回、滿、蒙、苗、白、侗、壯、東鄉等24個少數民族聚居,漢族占人口的98.2%,少數民族占人口的1.8%。
④ 安康紫陽縣名稱的來歷
紫陽縣,隸屬於陝西省安康市,位於陝西省南部,漢江上游,大巴山北麓,東為漢濱區、嵐皋縣,西為鎮巴縣,南為重慶城口縣、萬源縣,北為漢陰縣。介於東經108°06—108°43′,北緯32°08—32°49′之間,亞熱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全縣總面積2204平方公里,下轄21個鎮。
夏為古梁州之域;商代屬庸國;春秋屬巴。曹魏時屬荊州西城郡西城縣;魏文帝改西城為魏興。西晉泰始三年,分益州立梁州,魏興郡改屬梁州。1949年,屬陝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區轄;1950年,屬安康專區。1969年,隸屬於陝西省安康地區。
(4)安康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紫陽縣的文化
器樂曲
紫陽縣民間器樂曲主要有鼓吹樂和打擊樂兩種。
鼓吹樂以嗩吶為主,靠近四川的任河流域為川調派,四川情味濃厚;漢江流域為漢調派,是典型的陝南風味。兩派互相交融,產生了一些同曲異名或異曲同名的曲牌。
曲調的吹奏因時間、場合不同而異,如迎客到,首先吹「大開門」、「小開門」、「銀紐絲」;擺宴時,吹奏「廚調」、「滿堂紅」、「節節高」;迎親、送葬時,吹奏「長路引」、「四六調」等,不容混淆。
特別是「翻天空」、「辭朝 」、「太子游四門」等曲牌,過去被認為是最大的調子,非嗩吶名家不能吹奏,否則,還可能發生糾紛甚至動武。今則無多大忌諱。
紫陽社火
紫陽社火由民間群眾自發組織的一中民歌藝術活動。一般在新春佳節的夜晚舉行。紫陽民歌社火也叫玩燈,它是舞獅子、彩蓮船、龍舞、踩高蹺、地蹦子等各種雜耍藝術形式總稱。分為出燈、玩燈、卧燈和化燈幾個階段。
出燈儀式其實是全部節目的預演;玩燈時,按照一定的節目順序依次表演,唱詞多以吉祥語編成的順口溜;每個玩上玩到最後一家時,便卧燈,第二天晚又從這家開始接著表演;化燈是玩燈活動結束時,把用作表演的燈具集中火化,活動結束。
⑤ 安康瀛湖名字的來歷
安康詩人楊禮元游覽瀛湖後,詩興大發,揮筆填詞《永遇樂瀛湖頌》受到推崇。詞曰:極目瀛湖,雲橫天際,帆鼓江浪。漫岸蔥蘢,花燃絕壁,綠島鶯啼爽。縱艇騰雪,激珠濺玉,一片鷺飛霞漾。憑游處,風光旖旎,萬頃碧紅搖盪。群峰映翠,漁舟依暖,秀嶺茶歌翠唱。洞壑林森,溪泉瀉瀑,灘躍晶鱗亮。田疇阡陌,欣菌聯,裊裊沙洲曠朗。秦巴美,雄奇錦綉,萬千氣象。
⑥ 誰知道安康有哪些著名的旅遊景點包括它的名稱的由來
旅遊, 景點, 由來
⑦ 安康是何時叫這個名字的
安康:古代安康號稱「群夷之國」,至商周時屬庸國。秦時設西域縣,為漢中郡治所,西晉時設安康縣,治所在今漢陰縣。安康之名、取「安寧康泰」之意。
安康人喜歡稱安康為金州,原因有二:其一,安康盛產黃金,安康月河沙金的產最居全國之首。唐時,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貢金。其二,安康盛產丹漆。基於此,從西魏開始,政府在此設「金州」,可謂名副其實。
安康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南依大巴山,北靠秦嶺,有「中國萊茵河」美稱的漢江橫貫東西,安康地接重慶、湖北十堰等地,是重要的商貿集散之地。安康所管轄的白河縣為鄂陝門戶,故有「秦頭楚尾」和「小武漢」的稱謂,安康所屬紫陽縣,是中國七大茶區之一,出產的紫陽茶因有大量的硒元素,被冠以「富硒茶」的美譽。紫陽縣的得名與宋代著名道士「紫陽真人」張本叔有關,安康所屬的嵐皋縣,以藤編和南宮勝境聞名天下。嵐者,嵐河:皋者,河邊。城居嵐水之濱,故名嵐皋。
⑧ 陝西安康的地名由來
安康市地處「秦頭楚尾」,位於陝西最南邊,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歷史悠久。
陝西省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許家台古墓,近日在地處陝南的安康市建民鎮佘家窯村被初步發掘整理。該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將王彥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陝西安康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這座古墓全長三十二點零四米,墓道長二十四點七四米,寬二點零二米,墓深五點二四米。墓道由十九排九千三百餘塊方、條形封門磚砌成,墓底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墓門正面寬七點零五米,高三點五五米,為仿木結構磚雕建築。墓室門前立二石碑,左書「宋故贈武略大夫綏德府君王公之墓」,右書「宋故太碩人綏德府君王公妻馬氏」,該形制較為少見。碑刻文字介紹了墓主人姓名、籍貫、卒年,王彥官職、食邑,以及王彥於紹興三十年(即公元一一六零年)八月十五葬其父衣衾與其母遺體於金州石泉縣來蘇鄉越瓜里的經過。
王彥是與岳飛齊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在朝廷身居要職。他領導的八字軍英勇頑強,在抗敵衛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彪炳青史。此次發現的王彥父母合葬墓中,仿木磚雕結構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石碑上關於王彥的出生地、官階等記載可補充史書的不足。另外,據此還可推斷地理志所載石泉與今天石泉縣的范圍不同。
該墓葬在考古研究上還存在以下疑點:一是墓道雕花數量眾多而在墓室中卻找不到;二是墓中沒有人骨;三是南宋葬俗,墓中多俑,而該墓沒有任何陶俑殘片;四是碑文載「意先君平皆出處之大節也,見於志銘,故不復書」,其父母生平事跡應見於墓誌,而墓室中並無墓誌。這些疑點有待於專家在進一步研究中逐一揭密。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在越河川道及漢江兩岸繁衍生息。據文物部門調查和考古發掘,在全區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十餘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園柏樹嶺、柳家河、張家壩;嵐皋肖家壩;漢陰阮家壩;紫陽馬家營;旬陽李家那,龔家梁,新天鋪等遺址,比較完整地展現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時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類型的特點,也有廟底溝文化風格,同時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類型風采,又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點。
夏代,安康屬梁州的一部分。據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記載,將全國分為九州,稱「華陽黑水惟梁州」,唐代學者認為梁州為今漢中、安康、商洛一帶。
商周時期,安康成為庸國的封地,史稱上庸,為「群夷之國」。商朝建立政權後,對周圍的部族大加征討和掠奪,漢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倖免。在武王伐紂的戰役中,庸人參加,並能征善戰。西周時期,曾破昭王膠船,使昭王君臣溺死於漢水。後來穆王、宣王相繼南征,均無功而返。後王室衰微,郡國兼並,東周安康隸楚、隸蜀、隸秦,更變頻繁。這一帶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並。據《太平寰宇記》載:「金州於戰國為楚地,附庸地,後為楚所滅,復為楚地」。
春秋戰國時期,安康處「秦頭楚尾」,地扼南北要沖,公元前611年庸國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為秦楚必爭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在安康漢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設西城縣,屬漢中郡,郡治設在西城。秦統一六國(前221年),劃漢水上游為漢中郡,西城縣為漢中郡治,領十二縣,轄今漢濱、漢陰、石泉、紫陽、嵐皋、平利、鎮坪七縣。
西漢沿襲秦制,漢中郡下設西城、安陽、長利(今天平利縣)、旬陽、錫(今天白河縣)五縣,治所西城縣。西城縣轄今天漢濱區的大部和紫陽、嵐皋全境。東漢建武元年至六年(25-30年)劉秀遣將軍李通領兵,與巴蜀公孫述戰於西城,取漢中地,郡治改遷南鄭,隸益州刺史部。西城縣轄今漢濱區、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5年),曹操攻佔漢中,分郡之東部即安康為西城郡,劃歸荊州,西城郡轄今漢濱、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區。
三國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取「曹魏興盛」之義,設魏興郡,轄七縣。
西晉沿之。據《興安府志》載: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將安陽縣更名為安康縣,「安康」從此得名。
南北朝時期,安康先屬南朝,後屬北朝,先稱直州,西魏廢帝三年(554年)設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麩金得州名,隸屬魏興郡。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撤西城縣改稱吉安縣。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治所遷回西城,縣城改建漢江南岸,轄今漢濱、嵐皋、平利和鎮坪四縣區。北周末年廢縣,復設魏興郡。
隋朝復設西城郡。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吉安,屬金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設西城郡,吉安改稱金川,轄六縣。十三年(公元617年)郡縣俱廢。
唐、五代、宋設金州安康郡,轄西城、漢陰、平利、旬陽、淯陽、石泉等六縣。
元朝設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至元年間(1279-1294年),金州改為散州,下不轄縣,轄區相當於今漢濱、平利、鎮坪、白河、旬陽、紫陽、嵐皋、漢陰、石泉和鎮安十縣境地。
明代仍設金州,萬曆十一年(1583年)漢江洪水覆沒金州城,遂於城南趙台山下築新城,並易名為興安州,屬漢中府。二十三年(1595年)興安州從漢中府劃出,直屬陝西布政司,領漢陰、平利、旬陽、紫陽、白河、石泉等縣。
清順治四年(1647年)興安州遷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設興安府,並漢陰縣地設安康縣,領安康、平利、旬陽、白河、紫陽、石泉等六縣,屬陝西布政司領。
辛亥革命後,即民國二年(1913年)陝西省撤消府、州、廳,省下設道、縣兩級,安康在清代六縣基礎上新增四縣歸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廢道而直隸於省;二十四年(1935年)設為陝西省第五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十縣。
建國後,1950年設市,1954年撤銷安康市改設城關區,隸屬安康縣管轄。1988年9月15日復設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安康地區撤地設市。
國務院2000年6月23日國函〔2000〕81號批復:
一、同意撤銷安康地區和縣級安康市,設立地級安康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漢濱區。
二、安康市設立漢濱區,以原縣級安康市的行政區域為漢濱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五星街。
三、安康市轄原安康地區的漢陰縣、石泉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坪縣、旬陽縣、白河縣和新設立的漢濱區。[3]
新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員會、中共安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於2000年12月正式對外辦公,撤地建市後,原縣級安康市改為漢濱區。地級安康市於2001年元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協安康市委員會、安康市中級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檢察院相繼對外辦公。地級安康市下轄漢濱、漢陰、石泉、寧陝、紫陽、嵐皋、平利、鎮坪、旬陽、白河十縣區。
⑨ 安康市街道名字的來歷或典故(任意一條街道)
比如金州路,安康是絲綢之路包含的地方,古代的時候安康叫金州
雷神殿,以前雷神殿這一片十一個大廟。
⑩ 陝西名字的由來
由來:陝西這個名稱始於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東」,由周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召公管轄。陝西因此得名。
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使,陝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式設陝西行省,並將今陝西南部地區並入管轄;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10)安康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源自陝縣以西,陝縣位於今河南省。起於西周,西周成王時,周公與召公分陝而治。陝,指古之陝塬,今河南陝縣。當時規定,周公治陝之東,召公治陝之西。陝西始見於史。陝西的簡稱是「秦」,最早指今甘肅天水一帶。
西周時,秦人先祖非子因養馬有功,受封於「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駕周平王東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國。從此,陝西始有「秦」的概念。
陝西在口語中還被稱為「三秦」:最早為楚漢戰爭之際項羽在關中設置的三秦王。楚漢戰爭初期,項羽封劉邦為漢中正王,為防止他北上,將三員秦國降將分封在以咸陽為中心的關中地區。
他們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現在的「三秦」,是指陝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陝南秦巴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