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春名字由來
長春來自距今約7000年前古老的肅慎語「茶啊沖」,是古代肅慎祭天時候的祈福之語。因為祈福之地偽滿洲國國務院(舊址)
在喜都,後世漸用「茶啊沖」取代喜都(漢譯轉音為「長春」),成為地名。然茶啊沖歷史早於喜都數千載,實則後人混為一談。茶啊沖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稱謂。 長春始建於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肅慎王國之第二個王都。時為肅慎南支(滿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三個七字讀音Xi,為紀念肅慎擊敗外族報喜之義而得名),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喜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所以「喜」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公元前約1800年,肅慎南支的惠(穢)、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穢貊)部族(滿族前身一支),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國號為德惠(得穢),改「喜都」為「合龍(合隆)城」。西漢時期建立扶余國,漸與中原東漢文化交流。道教傳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滿語「關口二郎」當為灌口二郎轉音,實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內有許多二郎神廟。改國都合龍城為「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質建築。在此後漫長歲月里,這座古都雖改過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東北古代王國的王都。此時長春已人口近十萬的大城市,城牆面積擴大了數十倍。也因為這一時期中原文化廣泛傳入東北亞地區,此後千年一直影響東北民族文化發展方向。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領袖大祚榮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國,改「書山府」為「隆州府」,定為國都。後遷都「敖東城」,但隆州府仍為渤海國文化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萬。公元916年,契丹建國,逐漸強大。長春地區成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於契丹的一個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將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為「耶律德光城」。此後蒙古日益強大,攻佔寬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蒙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之地,才會久攻不下,遂下令將寬城子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將廢墟挖地三尺,夷為平地,所以今天幾乎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明朝後期女真再次勃興,建立大清帝國,長白山成為滿洲族(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祭祖的聖地,在原來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驛站成為去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千載古喜州,春光無限在寬城」的詩句,後來嘉慶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來到這個驛站時也發現這里氣候很涼爽,又聽說先帝說過的話,便在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
㈡ 長春名字的由來
多數學者認為,長春名字的由來跟長春堡有直接的關系。
新立城水庫北1公里處,是耿家店大橋。冬日的嚴寒里,河水凝固晶瑩,蜿蜒崎嶇,為我們指示著城市的方向。
關於長春堡和長春廳的關系以及長春廳治的地理位置,《長春縣志》也有過較明確的說法:「長春廳之設非在長春堡乃在堡東隔伊通河十里地方築土城,地方原無村落,且其地屬長春堡界,故舉以名之耳。後人以與長在春堡別,故有新立城之名」。
如今,長春堡是朝陽區永春鎮政府所在地。位於村裡這塊名碑,簡練地說明了長春堡的歷史沿革。據鎮政府檔案室的丁岩峰說,現在全鎮使用「長春堡」這個名字的,除了石碑,就是它身後的這家商店了。
二百年前,正是這個象徵著吉祥如意的名字,昭示了一個城市的誕生。
㈢ 長春春天那麼短,為什麼要叫「長春」「長春」名稱的由來是怎樣的
由來:
1800年7月8號,理事通判衙署的建立,是長春歷史上第一個行政機構。因為它當初建在了一個叫長春堡的小村子上。人們習慣的叫它長春廳。長春這個名字也就由此得來。長春市的歷史也就由這里開始了。長春堡離現在的長春市有25公里。當年的長春市還只是一個叫寬城子的村鎮。
地方政府管理機構遷到寬城子後,長春廳也由廳升為了府。原來的村鎮經過不斷的建設,到20世紀初,城區的面積約有7平方公里,城內初步形成了功能不同的街市。先後修築大小城門12座。寬城子這個名字退位成了現在長春一個老城區的區名。而長春成為了這個城市的名字。
(3)名字長春的含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長春:
吉林省省會、副省級市 、東北亞經濟圈中心城市。地處中國東北平原腹地松遼平原,西北與松原市毗鄰,西南和四平市相連,東南與吉林市相依,東北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接壤。位於北緯43°05』~45°15』,東經124°18』~127°05』,居北半球中緯度北溫帶。
截止2020年1月,全市下轄7個區、1個國家級新區(長春新區 )1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總面積20593.5平方公里。
㈣ 為什麼長春叫「長春」,長春的名字由來以及傳說都有哪些
長春市是中國吉林省的省會,位於東北的中部。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屬於世界著名的黑土壤帶,盛產大豆,曾有豆城之美稱。今天的長春佔地兩萬多平方公里,有近700萬人口。是一個以文化、教育為主要特色的現代化大都城市。
1644年清軍入關以後,東北是它的龍興之地,是滿族的故鄉,所以在清朝當中處於特別重要的地位,所以它給予在政治上,建立政治特區和文化特區,給予特殊保護,所以它從康熙以後,雍正的時候全面禁止關內老百姓的墾荒,限制蒙古,內蒙和東北漢人之間和滿族人的互相的往來,互相越界,就是維持東北生產和生活秩序,所以就在東北修一條柳條邊,什麼叫柳條邊呢,就是插柳為邊,以界蒙古。
不了解東北開發史的人,大概不會知道柳條邊,更不會知道柳樹與一座城市曾有著那麼重要的關聯
柳樹這個植物是非常容易活的,春天插上以後,到秋天就能夠長起來,所以生長非常快,而且它的分杈分的很密集,所以它就很快的形成一道柳條邊牆。」
清朝在東北最早修築的柳條邊牆已有350多年的歷史了。人們稱它為老邊。清朝人楊賓專門為此著書《柳邊紀略》。今天殘存在伊通縣、長春一帶的柳條邊叫新邊。是公元1681年,清康熙年間修築的。有近400公里長。
當年長春一帶大片的土地,清朝ZF把它封給了一位蒙古王爺。因為他幫助滿族人推翻明朝有功。
「蒙古族為了生計,所以他把他的土地招墾,就把關內的流民招來開墾土地給定居,然後收租,所以山東的人、河南的、河北的攜家帶口,闖關東就是這么來的。」
盡管招募漢人,開墾土地,在當時是違反清朝ZF禁令的。但蒙古王爺為了讓這大片的游牧地能生金吐銀,他和違禁的流民一道,沖破了歷史的藩籬,掘開了這道柳條邊。不斷聚集到這里的人們,開始在柳條邊外定居了下來。至今長春還保留著很多這樣的地名——靠邊吳、靠邊王。那就是靠著柳條邊定居下來的關里人的居住地。
由於涌來的流民太多,沒有個管理機構不行。1800年7月,清朝ZF不得不同意了當時的吉林將軍秀林的請求。建立了一個叫「理事通判衙署」的機構。專門管理當時的所謂「外來人口」戶籍,和訴訟、盜竊案等事務。
這時,長春一帶的外來人已達2330多戶,耕墾農田26萬多畝。柳條邊的歷史使命到此結束了。面對這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清朝ZF表現出了一種政治智慧,一種稱得上高明的變通。承認了現實,對歷史大趨勢作出了讓步。
1800年7月8號,理事通判衙署的建立,是長春歷史上第一個行政機構。因為它當初建在了一個叫長春堡的小村子上。人們習慣的叫它長春廳。長春這個名字也就由此得來。長春市的歷史也就由這里開始了。
長春堡離現在的長春市有25公里。當年的長春市還只是一個叫寬城子的村鎮。
1825年就從長春堡把長春亭遷到寬城子,寬城當時是一個集鎮,當時在長春亭管轄的范圍之內最大的集鎮,它在伊通河畔, 處於交通中心,所以地勢比較平坦,很方便,所以集聚了一個居民區,是個村鎮吧。
地方ZF管理機構遷到寬城子後,長春廳也由廳升為了府。原來的村鎮經過不斷的建設,到20世紀初,城區的面積約有7平方公里,城內初步形成了功能不同的街市。先後修築大小城門12座。寬城子這個名字退位成了現在長春一個老城區的區名。而長春成為了這個城市的名字。
所以長春這個城市應該叫流民城市,因為先有老百姓,先開墾土地了,後建機構,然後才逐步建成城的規模。」
1907年,長春城內的人口已有4——5萬人,長春也進入了城市的初創時期。
1908年,清ZF在長春設立了「吉林西南路道衙門」。這里就是道台衙門舊址。是當時長春的最高官府。佔地25000多平方米,造價為9萬多兩白銀。這在當時的長春,算得上是最宏偉、壯觀的建築了。
200來年,一段並不古老的歷史,造就了長春這座年輕的城市。開邊墾荒、築屋建城、軍閥壓榨、外寇襲擾,更造就了她萬難不屈的性格。今天,這座在柳條邊上站立起來的城市,到處都充滿著勃勃生機
㈤ 長春名字的由來
長春名稱的由來:
長春的地名來自於距今約七千年前古老的原始部落肅慎族的語言「茶啊沖」,這句話是當時肅慎人在祭天的時候說的祈福語言,就相當於現代人祈福時說「上天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等。
因為當時肅慎人祈福的地方在「喜都」,也就是現在的長春,後來當地的部落氏族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與漢族融合,慢慢開始說漢語了,「茶啊沖」與漢語的「長春」發音很近似,就將「茶啊沖」音譯為漢語的「長春」了,並取代了原來的地名「喜都」,成為這里的地名了。
「茶啊沖」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名稱。「茶啊沖」的歷史早於「喜都」這個地名數千年。
長春始建於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肅慎王國的第二個國王的都城,當時為肅慎部落南支(滿族的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稱這里為喜,肅慎的第二代國王在此修地修建了土坯城牆和宮殿,稱此地為「喜都」。當時已有人口近千戶,這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所以「喜」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
(5)名字長春的含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長春還有個老名就叫寬城子。清嘉慶五年五月,清王朝應吉林將軍秀林的請求,決定在蒙地上「借地設治」成立長春廳,設理事通判衙門。
這是清代開國以來在蒙地上設立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它標志著開發蒙地的開始,也標志著清政府封禁政策發生動搖。長春廳之名來源於長春堡,長春設治之前,清政府的各種文書都提到長春堡。長春廳最初在長春堡的伊通河東岸修建起一座小城,取名新立城。
設治以後,人口猛增,考慮當時政治與經濟形勢的需要,道光五年長春廳治從新立城遷到寬城子。
在今南關四道街修建廳衙。1865年,馬振龍起義軍攻城之後,開始修建木板城垣,並築崇德、全安、聚寶、永興、永安、乾佑六座城門。當時的寬城子,南北長約3.5里,東西寬約7里,東西廣於南北約一倍,所以有了寬城子之名。
因為南北線為子午線,東西線為卯酉線,子午為長,卯酉為寬,當然就是寬城子了。所以長春廳治所自新立城北遷後,長春的俗名又被稱為「寬城子」。
㈥ 長春的名字的來歷
以前古老的長春是一個非常清爽適宜的城市,一年四季都是春天的感覺。所以是長春
長春有著這樣的傳說:以前有位老爺爺上山去采葯,無意間救了一隻穿山甲。這只穿山甲為了報答老爺爺就告訴了他一個山洞的秘密,裡面有著很多寶貝。於是老爺爺和穿山甲在取寶中無意觸動了山洞中的禁止,於是放出了一對蛇精和蠍子精。兩個妖精作亂,讓長春變成了一個一年多為冬季的城市,凄冷無比。為了讓後人記住當年那個美麗的城市,所以族中長老起名為「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