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高郵名字由來

高郵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3-28 12:22:00

⑴ 有人知道江蘇高郵的邵姓的來歷么



一、 姓氏源流
邵氏的姓源較為純正,主要是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通摯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被稱位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他的子孫襲召公一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陝西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二、 遷徙分布
春秋時齊國有召忽,與管仲同事襄公子糾。秦朝有廣陵人召平,封東陵侯,秦亡後,因家貧種瓜於長安城東,其瓜稱「東陵瓜」。秦末有召歐,隨劉邦起兵於沛,西漢封廣侯。西漢有九江壽春人召信臣,元陽帝時任南陽太守,為民興修水利,被稱為「召父」。以上材料反映了三國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動的一些情況。
三國時,魏有邵樂丞邵登,河南人;吳有節義之氏邵疇。晉代有安陽人邵續,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內。南齊有武陵人邵榮興,八氏同居。唐代校書郎邵楚萇為閩縣人。由此可知,三國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繼續發展外,又有向北、南遷徙者。
宋、明時期,邵氏還分布於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陝西、山西等地。歷清朝至近現代,分布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有邵氏遷至台灣,後來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據有關的學者證實,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於今天的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甘肅等省。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1 博陵郡:東漢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晉置國,治所在安平。相當於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地。
2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穎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移至平輿。
3 安陽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正陽西南。西晉置縣,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陽西南西南。
【堂號】
1 安樂堂:宋時邵雍,好《易》理,把他的居所命名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顧頤稱贊他有內聖外王之學。
2 邵姓又以博陵為堂號。

四、 歷史名人
1 邵長蘅:武進人(今屬江蘇),清代詩人。
2 邵齊燾:江蘇昭文人,文學家。
3 邵普涵:今浙江餘姚人,著名的經學家、歷史學家,他曾參與纂修《繼三通》、《八旗通志》等書。又從《永樂大典》中輯錄《舊五代史》,並博採《冊府元龜》、《太平御覽》等書,按照原目,編排成冊,使《舊五代史》失而復得,列入正史。他還長於經學,以郭璞《爾雅注》為宗,兼采漢人舊著,撰有《爾雅正義》,成為訓詁學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庫全書》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4 邵雍:北宋著名的哲學家,他的祖先為河北范陽人。幼隨其父邵古遷居河南共城蘇門山下,後在蘇門聚眾講學,創辦「太極書院」
。三十歲時又居家遷至洛陽天津橋畔。並與居住在洛陽的退辭宰相司馬光、呂公著等人結為好友,研討學問,評議時政,期間屢次拒絕朝廷的錄用。他根據《周易》八卦,創立「象數之說」,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太極」。「太極」是永恆不變的,而天地萬物則有消長和終結
,循環變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退化的,提出:「皇、帝、王、霸」。四個時期的歷史退化論,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5 邵伯益:著名學者。
6邵信臣:東漢時任南陽太守,九江壽春人。曾歷任零陵、南陽太守。在南陽任職期間,曾利用水泉興修水利工程,組織民眾開溝築壩數十處。他與杜詩一前一後,在南陽都有惠政。時人稱之為「邵父杜母」,以表達對他們的敬愛。
7 邵林:青州刺史。
8 邵興:解州安邑人,南宋抗金將領。
參考資料:http://bbs.asiaci.com/viewthread.php?tid=63258&extra=&page=2

⑵ 作文(漢留的來歷)揚州高郵的一個小鎮名叫漢留,在歷史是什麼樣的故事保留下來的

漢留村是一個有著3000年歷史的古村。據說,此地之名來自於西漢,當時,韓信率軍打仗於此,遇一婦人背大孩子,拖小孩子。韓信問之,婦人答:「大孩子是叔侄,父母雙亡,小孩子是自己的。」韓信感佩婦人之仁,叫她回家在門前插芝麻秸保平安。婦人照此言而做,且叫全村人門前皆插芝麻秸。韓信手下遵令不擾門前插芝麻秸者,故此村留下來了,美其名曰「漢留」。

⑶ 高郵的歷史

高郵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江蘇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3 年在此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奏郵。漢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建縣,迄今己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縣以上城市中唯一以「郵」 命名的城市。早在13世紀,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就贊譽高郵「城市很大,很繁榮」。高郵人傑地靈,北宋著名詞人秦觀,明代散曲家王磐,清代訓詁學家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現代古生物學家孫雲鑄,棉花專家孫恩麟,蠶桑專家趙鴻基和已故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等都是高郵的賢達俊才,彪炳史冊。

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秦王嬴政時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又稱盂城。

漢武帝時建高郵縣,屬廣陵國。北宋至清代初期,歷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高郵州,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揚淮間繁華之地。乾隆年間改為散州。民國初年廢州為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郵、寶應、興化三縣交界地區幾經調整。1991年高郵撤縣設市。

⑷ 高郵是由什麼得名

公元前223年,秦王政時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盂城。後人又稱高沙、珠湖、盂城。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設高郵縣,屬廣陵國。南北朝時曾置廣鄴郡、神農郡,又析臨澤、三歸、竹塘三縣。隋初郡廢,三縣並入高郵縣。宋代先後築有二城,名舊城、新城。宋、元時期,因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淮揚間繁華之地。明代撤縣建州,轄興化、寶應兩縣。自清代乾隆時起,遂為散州。古代高郵,史稱「江左名區、廣陵首邑」。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為縣。是至今全國兩千多個縣市中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

⑸ 揚州高郵市有個伯勤鎮,請教伯勤這個名字的由來

您好,揚州百問 知道團隊為您解答!
是伯勤村,屬高郵卸甲鎮,名字很普通意思為勤勞的伯伯們。

⑹ 高郵的來歷

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3 年在此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奏郵。又稱盂城。漢武帝時建高郵縣,屬廣陵國。北宋至清代初期,歷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高郵州,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揚淮間繁華之地。乾隆年間改為散州。民國初年廢州為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郵、寶應、興化三縣交界地區幾經調整。1991年高郵撤縣設市。

⑺ 揚州地名由來

揚州,古代有時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後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楊州的名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淮海維揚州」。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個廣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黃海、長江廣大地域內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揚州地域內,唐代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這個揚州雖然包容了今天的揚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揚州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稱「邗」(邗國為周代的方國之一,後被吳所滅)、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北周時稱「吳州」。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這個刺史部管轄的范圍相當於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黃梅、廣濟;河南固始、離城等地。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後又改名建康)。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

⑻ 揚州附近的地名,這些地名的由來

★揚州地名由來
揚州這一地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淮、海惟揚州。」又載:「禹貢九州,既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也。」當時的揚州,位於淮海之間,東南臨海,西北至淮,轄今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廣闊地區和廣東的一部分。
揚州的得名,由古及今有多種解釋。
一是沿用古洲名。《尚書·禹貢》記述揚州為古九州之一,「淮、海惟揚州。」《周禮·職方》:「東南曰揚州。」《爾雅·釋地》:「江南曰揚州。」盡管當時的揚州包括地域很廣,但揚州這一地名為後世所用。
一是出於風土人情。東漢李巡《爾雅注》稱:「江南其氣燥勁,厥性輕揚,故曰楊。楊,揚也。」持同一說法的《隋書》:「江都人性躁動,風氣果決,平陳之後,頗變淳質。俗弊稍愈於古。」
一是因楊樹而得名。唐人許嵩《建康實錄》引《春秋元命苞》稱:「地多赤楊,因取名焉。」據清代訓詁學家高郵王念孫考證:「今書傳中楊字皆改從手旁,唯漢魏碑從木。」(王念孫《讀書雜志》)由此證明:古代的「揚州」原作「楊洲」。
一是源於「地苞百越」的「揚、越聲轉」。「揚州當因揚越得名」(見清人孫詒讓《周禮正義》)。近代學者顧頡剛進一步論證:戰國時期揚州屬越,按「揚」與「越」為雙聲,兩字可以通用,「揚州」實為「越州」(見《顧頡剛選集州與岳的演變》)。
還有一個說法是:宋人劉昌詩在續撰志書時,引用《太康地記》所載「揚」字的釋義:「揚州,東漸太陽之位,屢正含義,天氣奮揚,故取名焉。」(見劉昌詩《蘆浦筆記》)
以上所引各家之說,除風土人情之說有牽強之感,均有一定依據,擬可共存。

⑼ 揚州名稱的由來

揚州,古代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後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楊州的名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淮海惟楊州」。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個廣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黃海、長江廣大地域內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

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楊州地域內,唐代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這個楊州雖然包容了今天的揚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揚州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楊州刺史部。這個刺史部管轄的范圍相當於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黃梅、廣濟;河南固始、離城等地。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三國時魏、吳各置楊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後又改名建康)。

今天的揚州,春秋時稱「邗」、秦、漢時稱「廣陵」、「江都」、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北周時稱「吳州」。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

(9)高郵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揚州,江蘇省地級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具有傳統特色的風景旅遊城市,位於江蘇省中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有江蘇省陸域地理幾何中心(揚州高郵市)之稱,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又有著「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被譽為揚一益二、月亮城。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大運河揚州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揚州列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城市之一。

揚州是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和長三角城市群城市,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源地。下轄邗江區、廣陵區、江都區3個市轄區和寶應縣1個縣,代管高郵市、儀征市2個縣級市,是聯合國人居獎獲獎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溫泉名城。

揚州成功舉辦2017年世界體育賽事與旅遊峰會、世界地理標志大會、世界運河城市論壇,2018年世界運河風情民俗展演活動、江蘇省第十九屆運動會、第十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將舉辦2021年揚州世界園藝博覽會。

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公布,揚州市位列第45位。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⑽ 高郵市的八橋鎮的由來

八橋鎮是揚中的歷史名鎮,始建於1880年,因橫跨思議港和火叉港的兩座呈八字型的橋而得名,曾是太平廳、撫民府、縣政府所在地,1957年建立鄉黨委、政府,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1968年3月成立革命委員會,1983年建立八橋鄉人民政府,1985年8月撤鄉建鎮,2001年3月八橋鎮與永勝鎮合並為八橋鎮。八橋鎮地處長江中下游揚子江中,屬沖積平原,全鎮無山丘,地勢低平,海拔4米~4.5米,境內圩田成方,樹林繁茂,港河溝渠縱橫交錯,屬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區,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素有「魚米之鄉」之稱。

閱讀全文

與高郵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