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知道「岡州」的由來
「岡州」這個名字出現在隋唐時期。隋朝廢除郡縣制,原新會郡改名為岡州,原新夷縣改名為新會縣。岡州的名字實際只經歷了很短的時間,從隋朝到唐朝中期。那期間新會的海外鄉親成立了最早的僑團,叫「岡州會館」,後來台山和開平相繼分出去了,「岡州會館」的名字卻一直延續下來。這種文化現象很值得追究,為什麼一個在歷史上出現不到100年的行政區域名字,到現在大家依然在使用呢?原來,「岡州會館」成立的時候,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鼎盛的時期——唐朝,當時的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就相當於現在美國,海外鄉親希望用唐朝這么一個強大時代來支撐自己。「岡州」這個名字在海外鄉親心裡的地位很高,它也是一筆文化財富。
② 江門新會名字是怎樣來的
三國時期的吳國在今新會設縣,初名為「平夷」,意在對當地以土著居民為主的稀疏人口實行鎮撫。西晉時,縣級行政管理顯然取得了成效,這從西晉太康元年(230)將縣名由「平夷」改為「新夷」就可以體會到。「新會」一名最早出現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東晉元熙二年(420),當時叫「新會郡」,它是從南海郡劃分出來的,並與之平級,下轄新夷等縣。南朝一直沿襲未變。隋朝初年撤銷新夷,並且廢新會郡設新會縣,「新會」一名便延續至今。
③ 廣東江門地區為什麼叫五邑地區五邑有什麼含義
廣東省江門市所轄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個區縣市人文風俗基本一致,在海外有大量五邑籍的華僑並團結一致,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
「邑」就是縣的意思。歷史上這五個地方都是縣級單位,即使現在已經全部改稱市/區,但行政上還是屬於縣級市。關於這一地區,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三個有關名稱:四邑、五邑和六邑(加上赤溪)。其中四邑用得最多。
在1983年,鶴山劃入江門地區管理後,五邑成為官方名稱,但在海外華人小區,很多人仍沿用四邑的稱呼。
(3)新會的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江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明代心學奠基者陳白沙、近代維新先驅梁啟超、中國航空之父馮如故里;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讓大文豪巴金先生為之陶醉的小鳥天堂。
江門是粵港澳大灣區與粵西連接的重要交通樞紐,東鄰中山、珠海,西連陽江,北接廣州、佛山、肇慶。祖籍江門的華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人口眾多、分布全球五大洲,有「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
參考資料:網路-江門
④ 新會孔廟的歷史、由來。詳細一點
新會孔廟就是新會學宮新會學宮又名文廟、孔廟。位於會城馬山西側。佔地12189平方米,建築面積3225平方米,學宮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門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宋慶歷四年(1044年)。當時是按山東曲阜孔廟圖案,因地制宜建造。學宮在元代被毀於兵火,明代重建。以後歷代均有重修。1956年除重修遺存建築外,並在原遺址上,重建戟門(大成門)、東西兩庫、兩廡、兩廊和尊經閣、「蹈和」、「履中」兩殿。近年,又以仿古建築工藝,把學宮正門殿堂修葺粉飾一新。 民國24年(1935年)重修後,曾舉行過一次「祭孔」活動。1939年後 ,會城淪陷,學宮建築遭日寇嚴重破壞,僅存化龍橋、欞星門、石牌坊、泮月池和大成殿。大成殿是學宮的正殿,面寬5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頂、下檐斗拱為外轉六鋪作單抄雙下昂計心造,與故宮太和殿相仿。四周通廊置24根檐柱,內為12根金柱,正脊為「咸豐辛酉如壁店造」的花脊,上塑有雙龍擁珠,中間為葫蘆寶剎,重檐四角還掛有陶鍾。 孔廟是用來祭祀孔子的,但加封「學宮」之後,它更是文人學子搏取功名的先進之門。 由於科舉制度的建立,學宮歷來是生員統考入仕的考場。 新會孔廟還有個新會博物館,設在新會學宮內,成立於1958年9月。成立前後,通過民間徵集、群眾捐獻、考古發掘、上級調撥、市場購買,不斷充實館藏。現有上自遠古,下迄近現代各類藏品5000餘件。 至於具體的每年的歷史,沒有詳細的記載。
⑤ 為什麼把開平,台山,新會,恩平,鶴山稱為五邑地區
五邑的由來
江門五邑的行政建置,反映了中央政府對這一地域實施管理的政治意圖和行政措施。同時,也明顯地突出了海內外五邑人心日中存在的若干種地域觀念,就是「四邑」、「岡州」、「五邑」等,這是一種建立在本地區共用的文化傳統、民俗風情、宗教信仰等認同基礎上並深深積淀於當地民眾頭腦之中的地域文化標志。
這種地域文化觀念是從海外僑胞中逐步形成的。
南朝米永初元年(公元420年)置新會郡,隋開皇—卜年(公元590年)撤郡為縣,唐代則置岡州,四邑大部分地區均屈原新會或岡州所管轄的地域。
1848年,新加坡的新會、台山、恩平、開平的陳氏華僑成立了地緣與血緣相結合的「四邑陳氏會館」,這里的「四邑」已突破了作為政區名稱的「岡州」的行政范圍,將恩平和開平包括了進來。
1849年,五邑籍華僑在美國成立了第一個純地緣性的組織「岡州會館」,是華僑在美國最早成立的地緣性社團。
1854年,澳大利亞墨爾本「四邑會館」建立。
1906年英國成立了「四邑總會館」。
1919年日本橫濱的「四邑公所」建立。
「四邑」這個概念在很短時間內不約而同地出現在東南亞、美洲、澳洲和歐洲,說明四邑地區的民眾心目中存在著文化地理的認同,視「四邑」為心理上的文化地域概念。1903年,梁啟超在游歷北美時就發現了這種文化現象,他在《新大陸游記》中寫道:「凡外洋之粵民,皆有所謂三邑、四邑者,是最怪事。所謂三邑,則南海、番禺、順德也。所謂四邑,則新會、新寧(即台山。編者注)、恩平、開平也。會寧屬廣州府,恩、開屬肇慶府,而會、寧人昵其異府之恩、開,而疏其同府之南、番、順。」
「五邑」這個文化地域概念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在海外的五邑人心中形成了。1921年,香港成立了由台、開、新、恩、鶴5縣工商界人士組成的「五邑工商總會」。1983年,五邑從佛山地區脫離出來,江門市升格為地級市並管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邑」第一次成為一級政區的主體,成了作為心理文化區標志的「岡州」的現代翻版,直接揭示了幾百年來積淀於五邑人意識深處的文化地域認同,成為凝聚海內外五邑人的一面旗幟。
⑥ 廣東省江門市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廣東江門地名由來
江門市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395萬人, 轄蓬江、江海兩區及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個縣級市,是我國著名僑鄉。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江門建市前為新會縣屬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因商貿而興盛,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一個貿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帶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門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設江門北街海關,為廣東八大關之一。西方近代工業與文化也隨之引入和發展。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951年1月江門改為省轄市。以後又先後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1988年,陽江、陽春分出另設陽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新會撤市設區,並入江門市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
江門市歷史文化悠久,歷史上哺育不少著名人物,其中有明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陳白沙;近代維機關報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中國首位飛行師馮如;著名僑領司徒美堂等。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跡,有東漢時期的新會玉台寺、唐代一行禪師觀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元朝滅宋的新會崖門古戰場等。
⑦ 「新會」是城市還是區
新會在早些年還是一個市來的,建國初期,新會市在廣東的地位可是相當的高,只是現在沒落了,被江門所吞並而已。
你的作業題恐怕有點老了,所以「新會」這個答案並無不妥喇,應該也沒有更好的答案了~
⑧ 新會馮氏來源是何處
江門新會馮氏 陸居之民,皆中原種族,唐宋以後轉徙至」的「新民」。在新會東南海邊,「咸闢荒穢立家業」。秦漢之後各姓氏南遷新會定居,最早的是馮姓。437年(南北朝?宋),流亡在朝鮮的北燕帝馮弘,派兒子馮業率300人「浮海歸宋,因留於新會。」宋文帝封馮業為懷化侯,任新會郡太守。大批從朝鮮歸國定居新會者,縣志載:「這是漢族遷居新會見於史籍最早的一批。「他們帶來中原文化,加快教化夷人歸化為漢人.三世馮融,四世馮寶,五世馮仆至七世,均在粵西為官,因此,馮氏大部分從新會遷居粵西。有部分留在開平(屬新會郡),元初,第十九世馮寧邦,從開平甘村遷居新會,觀馮姓人口有一萬多人。其次是張姓。是唐朝名人張九齡後裔,907-923年從曲江遷來,現張姓人口2.8萬多人。 唐代的新會人,除了馮姓外,基本上是舊民,毛姓是舊民中的大姓。馮族是在新置新會郡17年後,由馮業率300人(逃亡在朝鮮的中原人)從朝鮮浮海到新會,馮業任新會郡太守,郡治在盆允縣,他們與早期的新會土著人(舊民)幾手是同步。 參考:http://worldfengshiweb.bokee.com/viewdiary.13848175.html
⑨ 江門的名字來源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江門建市前為新會縣屬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因商貿而興盛,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一個貿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帶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