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雕塑的名字和內容!
你是要做雕塑嗎?可以多了解下泥歌雕塑,www.nigediaosu.cn 或者www.art-chn.cn
② 傳統雕塑的含義急求,謝謝
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雕、刻通過減少可雕性物質材料,塑則通過堆增可塑物質性材料來達到藝術創造的目的。圓雕、浮雕和透雕(鏤空雕)是其基本形式。在同一環境里用一組圓雕或浮雕共同表達一個主題內容的叫組雕。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關,同時又受到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在人類還處於舊石器時代時,就出現了原始石雕、骨雕等。雕塑是一種相對永久性的藝術,古代許多事物經過歷史長河的沖刷已盪然無存,歷代的雕塑遺產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人類形象的歷史。傳統的觀念認為雕塑是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物體,通過雕塑訴諸視覺的空間形象來反映現實,因而被認為是最典型的造型藝術、靜態藝術和空間藝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在現代藝術中出現了反傳統的四維雕塑、五維雕塑、聲光雕塑、動態雕塑和軟雕塑等。這是由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出現,沖破了由牛頓學說建立的世界觀,改變著人們的時空觀,使雕塑藝術從更高的層次上認識和表現世界,突破三維的、視覺的、靜態的形式,向多維的時空心態方面探索。
雕塑的沿革
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 緊密相聯,同時又受各個時代宗教 、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如法國舊石器時代的圓雕裸女和牝馬、野豬等浮雕,中國陝西何家灣和遼寧凌源、建平等地發現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頭像等,反映了人類對自然力的崇拜和對動物的崇拜以及認識人本身、認識世界的過程。秦始皇陵兵馬俑再現了2000多年前的帝國大軍的威勢。雕塑是時代、思想、感情、審美觀念的結晶,是社會發展形象化的記錄。
雕塑的種類
雕塑按使用材料可分為木雕、石雕、骨雕、漆雕、貝雕、根雕、冰雕、泥塑、麵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
雕塑的三種基本形式:圓雕、浮雕和透雕
①圓雕。所謂圓雕就是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手法與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寫實性的與裝飾性的,也有具體的與抽象的,戶內與戶外的,架上的與大型城雕,著色的與非著色的等;雕塑內容與題材也是豐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動物,甚至於靜物;材質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質、木質、金屬、泥塑、紡織物、紙張、植物、橡膠等等。
圓雕作為雕塑的造型手法之一,應用范圍極廣,也是老百姓最常見的一種雕塑形式,本書將重點講述關於人像圓雕的雕塑技法。
②浮雕。所謂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並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築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由於其壓縮的特性,所佔空間較小,所以適用於多種環境的裝飾。近年來,它在城市美化環境中佔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內容、形式和材質上與圓雕一樣豐富多彩。
它主要有神龕式、高浮雕、淺浮雕、線刻、鏤空式等幾種形式。
我國古代的石窟雕塑可歸結為神龕雕塑,根據造型手法的不同,又可分為寫實性、裝飾性和抽象性;
高浮雕是指壓縮小,起伏大,接近圓雕,甚至半圓雕的一種形式,這種浮雕明暗對比強烈,視覺效果突出;
淺浮雕壓縮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種建築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體量感和起伏感;
線刻是繪畫與雕塑的結合,它靠光影產生,以光代筆,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給人一種淡雅含蓄的感覺;
③透雕。去掉底板的浮雕則稱透雕(鏤空雕)。把所謂的浮雕的底板去掉,從而產生一種變化多端的負空間,並使負空間與正空間的輪廓線有一種相互轉換的節奏。這種手法過去常用於門窗欄桿傢具上,有的可供兩面觀賞。
除上述兩種形式外,雕塑按其功能,大致還可分為紀念性雕塑、主題性雕塑、裝飾性雕塑、功能性雕塑以及陳列性雕塑五種。
①所謂紀念性雕塑是以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的人或事件為主題,也可以是某種共同觀念的永久紀念。用於紀念重要的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一般這類雕塑多在戶外,也有在戶內的,如毛主席紀念堂的主席像。戶外的這類雕塑一般與碑體相配置,或雕塑本身就具有碑體意識。如1990年建成的《紅軍長征紀念碑》,堪稱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雕塑藝術綜合體。
②主題性雕塑顧名思義,它是某個特定地點、環境、建築的主題說明,它必須與這些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並點明主題,甚至升華主題,使觀眾明顯地感到這一環境的特性。它可具有紀念、教育、美化、說明等意義。 主題性雕塑揭示了城市建築和建築環境的主題。在敦煌縣城有一座標志性雕塑《反彈琵琶》,取材於敦煌壁畫反彈琵琶伎樂飛天像,展示了古時「絲綢之路」特有的風采和神韻,也顯示了該城市擁有世界聞名的莫高窟名勝的特色。這一類雕塑緊扣城市的環境和歷史,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身世、精神、個性和追求。
③裝飾性雕塑是城市雕塑中數量比較大的一個類型,這一類雕塑比較輕松、歡快,帶給人美的享受,也被稱之為雕塑小品。這里專門把它作為一類來提出,是因為它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美化你的生活空間,它可以小到一個生活用具,大到街頭雕塑。所表現的內容極廣,表現形式也多姿多彩。它創造一種舒適而美麗的環境,可凈化人們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我們平時所說的園林小品大多都是這類雕塑。
④功能性雕塑是一種實用雕塑,是將藝術與使用功能相結合的一種藝術,這類雕塑也是從你的私人空間如「台燈座」,到公共空間如「游樂場」等無所不在。它在美化環境的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環境,啟迪了我們的思維,讓我們在生活的細節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功能性雕塑其首要目的是實用,比如公園的垃圾箱,大型的兒童游樂器具等。
⑤陳列性雕塑又稱架上雕塑,由此可見尺寸一般不大。它也有室內、外之分,但它是以雕塑為主體充分表現作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風格和個性,甚至是某種新理論、新想法的試驗品。它的形式手法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內容題材更為廣泛,材質應用也更為現代化。但不管怎樣它都給有才能的藝術家提供了創造性的空間,並保證了人類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之一——雕塑,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以上所說的五種分類並不是界線分明的。現代雕塑藝術相互滲透,它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擴大,如紀念性雕塑也可能同時是裝飾性雕塑和主題性雕塑;裝飾性雕塑也可能同時是陳列性雕塑
材料和製作方法
雕塑藝術往往因使用材料不同,製作方法也各有差異。
泥塑
泥塑的製作方法大致分二種:一種是近代從西歐傳入的雕塑的製作方法;另一種採用我國傳統泥塑製作方法。
從西歐傳入雕塑的製作方法是:先要有一個雕塑鐵架子,架子根據塑像的姿態、形體的比例大小,而決定內部骨架的形狀;在骨架四周紮上若干小十字架,它的作用是將泥巴相聯成為一個整體,不至於塌落,便於塑造。架子做好後,根據預先做好的泥巴構圖進行放大塑造。圓雕是立體的,要有一個整體觀念。先把四面八方的泥堆好,由簡而繁,逐步深入。第一步要注意每個角度的整體效果。第二步要分析形體結構是否准確,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是否統一和諧。第三步著重形象的細致刻畫,直到完成。泥塑因受氣候影響易裂變形,難以永久保存,故泥塑完成後一般要翻成石膏像。就成為一件作品。現在我們接觸到的雕塑作品,大都是石膏做成的,往往噴上各種顏色,使它產生青銅、木材、石頭等等的質感。關於翻石膏,有一套復雜的技術,這里就不介紹了。
我國傳統的泥塑製作方法則不同。在我國的寺廟里,許多神佛的塑像金碧輝煌,如果打碎一看,原來是一堆木材、泥團、棉花、斷麻、沙子、稻草、麥秸、葦秸、谷糠、元釘等等東西。它的製作程序大體是這樣的:第一步,根據神佛的題材、大小、動態、先搭好木製骨架,在骨架上捆上稻草或麥秸以增大體積,再用谷殼和稻草泥拌好的粗泥在骨架上用力壓緊、糊牢;第二步,等粗泥干到七成的樣子再加細泥(細泥用粘土、沙子、棉花等混合而成),把人物的神態充分刻畫出來;第三步,等泥塑全乾透後產生大小許多裂縫,再加以修補;第四步,等泥巴干透後,把表面打磨光潔,然後用膠水裱上一層棉紙,並加以壓磨,使表面一層更平正、細致、堅固,再塗上一層白粉(白粉加膠水);第五步是在白色的形體上,根據人物的需要上各種顏色,待全部顏色上好後,再塗上一層油,以保護彩色的鮮艷,到此就全部完成了。
木雕
我國木雕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殷、周就已流行。到了戰國時代,木雕的製作頗為盛行。由於木質材料易於腐朽和焚燒,所以木雕傳世不多。木雕用的材料因地制宜,一般有黃楊木、紅木、金木、白果木、龍眼木、樟木等等。
我國傳統的木雕製作方法:(一)因材料進行設計,充分發揮木頭的自然形態和特點。(二)一般先要畫出構圖或做出泥塑的稿子,即便有經驗的藝人也要細心研究和推敲,打好一個成熟的腹稿。(三)先打粗坯,如雕人物要初步雕出人物的動態、比例、形體以及空間體積等,把基本形態刻畫出來。(四)利用各種不同形狀的鑿子,用由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由簡而繁、逐步深入的方法,雕出形態生動、性格鮮明的形象。還有大型木雕,現在採用新的工藝:先做好泥塑,翻成石膏像,再以石膏像(模特兒)作依據,採用「點形儀」工具,在木材的前後上下四周找出點子(形體的部位)。用這樣的方法雕刻出來的作品,形象正確不走樣,效果很好。
石雕
石雕就是採用各種不同石料雕成的作品,它在歷史上占重要地位,不論中國或外國很早就發展了石雕藝術。
石雕一般採用大理石、花岡石、惠安石、青田石、壽山石、貴翠石等作材料。花岡石、大理石適宜雕刻大型雕像;青田石、壽山石的顏色豐富,更適宜於小型石雕。石雕的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根據石料性質和雕刻者的習慣各不相同,大致可分為二種:一是傳統的方法,構思、構圖、造型以及打石雕刻都是由個人獨自完成。而大型雕刻要在石料上畫好水平線和垂直線,打格子取料,用簡易測量定位的方法進行雕刻。二是採用新的工藝,即先做好泥塑,翻成石膏像,然後將石膏像(模特兒)作為依據,依靠點形儀,再刻成石雕像。
玉雕
玉雕總稱玉器,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在新石器時期已有玉佩出現,商朝的琢玉技藝就比較成熟了。玉雕的材料,有白玉、碧玉、青玉、墨玉、翡翠、水晶、瑪瑙、黃玉、獨玉、岫玉等幾十種。因為玉本身性質細致、堅硬而溫潤,或白如凝脂,或碧綠蒼翠,色澤光潔而可愛,適合製作名貴的裝飾品。玉雕藝人善於利用材料本身的花紋,因料設計色調和形態,通過精心構思創作出許多精美絕倫的玉雕珍品。如北京玉器廠製作的水膽瑪瑙製品《旭日東升》,就是一件珍品。什麼叫水膽瑪瑙?其中的水是在億萬年前火山爆發時,水蒸氣被岩漿密封,冷卻以後凝結而成的,因為它呈現膽狀,所以稱之為水膽。而水膽外面的岩漿隨著歲月的流逝,密度不斷增加,便形成了瑪瑙,這在自然界是極為罕見的。北京玉器廠藝人就是利用水膽瑪瑙的自然特點,雕刻出一輪紅日從海面上噴薄欲出、浪花飛卷、仙鶴齊鳴的景象,有如天成,令人稱絕!
至於玉石的製作,一般人以為是用雕刀刻成的,其實不然。玉石的質地很堅硬,雕刀刻不進去,而是採取琢磨的方法,即在製作時,用各種形狀的鑽頭、金鋼砂和水,根據作品形狀把多餘部分琢磨掉。因此完成一件玉雕作品要花很長的時間。
其它陶瓷、牙雕、磚刻等的製作方法與上面所談的類似,在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砂岩雕塑
現開發的主要產品有砂岩圓雕,浮雕壁畫,雕刻花板,藝術花盆,雕塑噴泉,風格壁爐,羅馬柱,門窗套,線條,鏡框,燈飾,拼板,梁托,家居飾品,環境雕塑;建築細部雕塑,園林雕塑,校園雕塑,抽象雕塑 ,名人雕塑,歐式構件、砂岩板、鏤空柱、鏤空花板、塑模假山、景觀雕塑(裝飾雕塑、水景雕塑)等。所有產品均可以按照要求任意著色、彩繪、打磨明暗、貼金;並可以通過技術處理使作品表面呈現粗獷、細膩、龜裂、自然縫隙等真石效果。主要生產顏色有黃砂岩、白砂岩、紅砂岩。純手工打造,耐磨、經久耐用、使用美觀。產品完全是無機材料人工合成,屬於綠色環保產品。可根據客戶來圖定做。
雕塑工具
工具是雕刻家從事創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侶。雕塑的基本工具有:
①雕塑刀。為泥塑工具,用於刮、削、貼、挑、壓、抹泥塑和造型 。又分為3種 :第一種為金屬工具,由鋼( 發藍防銹 )、不銹鋼 、黃銅等製成,刀頭分斜三角形、柳葉形、卯葉形和箭鏃形,有的邊緣為鋸齒狀。第二種為非金屬工具,由竹、木 、骨 、象牙 、牛角、塑料等材料製成。大型的刀具形狀有鞋底形、墨魚骨形、拇指形 、斜三角形等 ;小型刀具形狀有菱角形 、小腳形、球形、條形等。第三種為刮刀,可切削造型和做衣紋,有各種圓弧形和方形雙面刮刀等。
②石雕鑿。為鋼質桿形石雕工具,下端為楔形或錐形,端末有刃口,用錘敲擊上端使下端刃部受力,按刃部形狀分尖鑿、平鑿、半圓鑿和齒鑿,是石雕基本工具。
③石雕錘。為敲擊工具,用以敲擊石雕鑿或木雕刀雕刻石、木料,分大、中、小三號。花錘亦是石雕錘,直接以錘面敲擊石塊,造成粗獷厚重,渾然一體的雕塑感。剁斧用於直接剁砍石面,砍出工整平行的細線,能加強雕塑體面的方向感、韻律感。
④木雕刀。一般由刀頭、刀把和鐵箍構成,依刃口形狀分平口、斜刃、三角和圓口刀 4 種,按頸狀分有曲頸 、直頸兩種 ,每一類又各有大、中 、小 3 號。
⑤ 弓把 。為雕塑用卡鉗 。可測量距離 ,有兩個可開合的象牙形卡腳,也可隨時改變卡腳的彎度。
⑥比例弓把。是雕塑放大用的度量工具。
⑦點型儀。為三坐標定位儀,用於復制石雕與木雕。在石膏像上找出 3 個基準點,用點型儀上的定位鋼針對准並固定,利用點型儀上可滑動的部件和萬向關節及指針,可對准雕像上任何一個空間位置,把可移動的部件鎖定 。把點型儀 挪到石塊或木料上 ,鋼針對准 相應的基準點,指針能把石膏像上的點標於石頭或木塊上,就能准確地復製成石雕和木雕。
隨著工業的發達程度,雕刻工具也走進現代化 ,切割機,角磨機,電轉等機床或小型電動工具,都是雕刻師的好幫手
③ 這幾個雕塑叫什麼名字。有什麼寓意
第一個不知道,第二個是大衛,第三個是持瓶少女,為了反映人文主義思想
④ 中國雕塑有哪些(一)
中國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態是陶製品,它與其實用價值密不可分。一是以動物外形為器皿,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質鷹鼎,高36厘米,以鷹身為鼎體、以二足為3個支點,器形飽滿,為此類雕塑與器皿完美結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是裝飾部分的雕塑,題材有動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肅大地灣出土的陶瓶人頭像,可謂中國早期人物雕塑的開端。作者巧妙地將陶瓶的口部塑成一個人頭像,製作細膩,形象生動;三是小型動物或人物捏塑,這種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體小巧,帶有濃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豬可能是我國江南地區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7000年了。盡管作品只有6.3厘米大,可它的形象卻非常生動,可見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膩。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公元前21—前17世紀的河南二里頭文化現象。與原始陶塑的性質一樣,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也並非實際意義上的雕塑,而是用於祭祀、生活、樂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實用器物。有歷史學家將夏、商、周稱為青銅時代。這些大量的青銅器為奴隸主所佔有,也是某種統治、權威、財富的象徵。
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發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馬俑和銅車馬。秦始皇吞並六國以後,建立秦王朝,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等。秦代的雕塑題材更加貼近生活,從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獨立。秦代承襲了春秋戰國的朴實,作品趨於寫實。秦漢時期的總體雕塑風格比較恢宏,強調力度和氣勢。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具魄力的一個時期。如西漢霍去病墓,至今還存有一批傑出的石雕藝術作品,它們是為紀念西漢名將霍去病而創作製造的。馬踏匈奴高190厘米,作者用隱喻的手法,借戰馬的形象來體現霍去病的威猛和戰功卓著,充分體現出紀念性雕塑的概括性。整個雕塑渾然一體,四肢之間沒留空間,增強了體、量的沉重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雕塑藝術全面發展。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藝術蓬勃發展,改變了中國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
佛像藝術的第一種為石窟形式,甘肅的敦煌石窟、炳靈寺石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等等,都有明確的年號題記;一路開鑿的還有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河北邯鄲南北響堂山石窟、江蘇南京棲霞山石窟等等。
隋代又恢復了中央集權,曾在短期內出現了農、工、商繁榮富強的局面。佛教依然為思想統治的主要工具,統治者大力恢復被北周武帝毀壞的佛寺和雕像。主要成就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濟南玉函山石窟等處。其造型上的主要特點是,普遍較前代更為健碩,體態豐滿。但這一時期的另一個特點——也可以說是弱點,就是比例上的失衡,一些作品明顯的在結構和比例上不夠合理,如莫高窟的427庫的隋代菩薩像,頭顱顯大。這是一個過渡性發展時期,我國的雕塑藝術由隋代拉開了更加燦爛的序幕。
唐代的雕塑藝術,主要體現於宗教造像、陵墓隨葬。但這一時期,隨著工藝技術之發展,在材料運用上更加豐富,除石雕、木雕、陶瓷外,還大量使用夾薴、鑄銅等工藝材料。
初唐前期的雕塑風格,基本上還殘留著前代(北朝及隋代)的痕跡。初唐後期就開始出現興盛的徵兆,但對女性的塑造仍不及盛唐時那麼活潑動人。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促使人們的宗教觀念也發生了變化。盛唐時的整體社會面貌比較樂觀豁達,佛教藝術也出現世俗化傾向,繪畫、雕塑中的人物形象接近於現實生活中的形象。
唐代的佛教造像數量非常之大,主要還體現在石窟、摩崖石刻方面。現存的遺跡多集中於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山西天龍山石窟、陝西彬縣大佛寺、河北響堂山石窟、河南龍門石窟、山東雲門山石窟、四川廣元千佛崖、樂山摩崖石刻、雲南劍川石窟等等。
其中規模最大、藝術特點最明顯者,首推敦煌。唐代時期所開鑿的窟龕,佔全部敦煌石窟的半數。所塑造的菩薩造像,從形象上和裝扮上,基本上依據當時美人的典型形象,其坐姿出現了一腿盤起、一腿下垂的半倚坐式。世俗化的美麗已打破了宗教禁錮的氣氛,更為強調藝術效果,似與參拜者對話。我們可以把同時代著名人物畫家張萱、周昉等人的作品與之相比,可以看出它們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在體態比例上、儀表外形上更加具有活力。比之於前代宗教雕塑藝術的肅穆與出世,唐代的佛教造像很好地把理想與現實相結合,既有博大凝重的一面,又有典雅鮮活的一面;既又威武有力的一面,也有柔和細膩的一面。唐代的人物雕塑也很注意人物性格,尤其是在處理群雕的人物關系時,很好地把握了人物之間的內在情感交流。比如佛主與弟子迦葉、阿難三者的塑造,就有多種形象變化,兩個人物一老一少,一個是漢族人形象,一個是印度人形象,盡管都表露出虔誠的神態,但仍可以看出他們的心情之不同。再比如護法力士像,其職司決定了他們強力威武的形象,面部表情激烈、四肢肌肉發達,更加襯托出菩薩的慈祥。不同性格的人物塑像是群雕人物關系動靜結合,突出中心,符合了雕塑美的形式法則。
宋、遼、金的歷史階段,雕塑藝術出現了不同於前代的風格現象,也產生了一些較有影響的作品,但從總體上看,不如漢唐時期,在整個中國雕塑藝術史上不佔重要地位。
與宋代的繪畫藝術相比,其雕塑藝術的成就要遠遠落後了,這與統治者的好惡與重視程度有很大關系。通過類似科舉制選拔的宮廷畫家,都有較高的修為,而雕塑行業的從業人員卻得不到重視,甚至還受到歧視。隨著文人畫的興起,雕塑藝人的社會地位愈加卑下,此類造型藝術走向衰退就不足為怪了。
北宋從一開始就不斷受到外族侵擾,幾乎沒什麼心思像唐代那樣進行較大規模的石窟建造。有一些規模不大的石窟遺留下來,如延安清涼山萬佛洞石窟,北宋范仲淹曾有詩對其記錄。再如子長縣石空寺石窟,從造像題記上看,其開鑿年代當在北宋,最優秀的部分在於羅漢群像,姿態各異,形神兼備。四川大足石刻中屬宋代的,為數不少,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寶頂山的窟龕群。它利用自然山體,順崖壁開鑿,工程浩大,內容復雜。最為重要的部分是西方極樂世界,人物眾多,場面繁雜,但層次分明,描寫細致。與之相鄰的是地獄變相,逼真地表現除受刑者在地獄中的慘狀,並以寫實的雕刻手法再現了種種日常生活的場景。這些石刻雕鑿於距地面4—14米的峭壁上,總長度500餘米,前後施工了幾十年,雕塑之間關系密切、相互連接。整個布局高大而完整,雕刻技法嫻熟,細節刻畫生動,如地獄變相中的一個養雞婦女形象,完全是依據現實生活而創作的。大足石刻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硬碟坡、觀音坡、佛耳岩、北塔寺等處。整個開鑿歷時250餘年。應該引起重視的還有那些為數很多的供養人造像,均有題記以示他們的身份、地位和刻制年代,這是研究宋史難得的實物資料。浙江杭州的飛來峰也有比較集中的宋代雕刻,雖然尺寸不大,但其藝術水平卻在宋代雕刻中佔比較重要的地位。
明代文化藝術特點則明顯有追溯唐、宋風格的痕跡。在名目繁多的寺廟里,供奉著各式各樣的神像,從題材到表現手法上日趨世俗化、民間化。石窟雕刻方面已接近尾聲,雖然在敦煌等大型歷史悠久的石窟中仍有明代作品,但就其藝術價值而言,已不能為雕塑史一提了。十三陵現在已成為北京地區著名的旅遊景點,位於昌平縣境內,它是明代13位皇帝的陵墓集中區。
十三陵是以成祖長陵為中心線排列的雕塑群,與孝陵一致,但與前代有所不同。計有獨角獸2對、石獅2對、華表2對、石馬及石人物6對、石虎4對、石羊4對、官吏2對、伺臣28對,這條神道現為十三陵共同的神道,其他12座墓陵沒有各自的神道雕塑,只設牌坊、宮門、碑亭等建築。十三陵的石雕在體積上大於孝陵,從總體風格上看,雖有比較精細的技術處理,但與前代比較起來,缺乏藝術活力,有概念化的傾向。
在整個中國雕塑史上,清代的陵墓雕塑已經是尾聲了。
清代的城市工商經濟進一步縱向繁榮,手工業技術得到很大發展,工藝性雕塑藝術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宮廷設立專門機構,督促、組織生產,雕漆、石雕、牙雕、木雕以及瓷塑、金屬鑄造等藝術門類都有一些優秀聞世,並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雕刻名家。
⑤ 為一個雕塑取個名字。一定要很好很好!
未知
因為就書而言,每個人讀書都是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好奇或思考。所以自己覺得未知表明了其內在的含義。
⑥ 雕塑的意義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一股腦的上馬標志性雕塑,雕塑園或雕塑一條街作為政府形象工程的一部分。這種做法實在是大有違背雕塑和城市建設規律之嫌。一個城市的城市雕塑氛圍形成,是多年幾代人建設的結果,特別是作為標志性的作品,首先要被這個國家、這個地區的民眾公認和愛戴,這實際上是人們心裡的東西,是一種精神上的認可,就像一提起中國的標志,人們會首先想起天安門,想起華表。城市雕塑作為城市的象徵也是如此。一座雕塑,應當在它是誕生後與這座城市耳鬢廝磨,日久生情,然後才成了這座城市的標志、象徵,而不是在母腹中就與這座城市指腹為婚,那樣是得不到想要的結果的。
城市雕塑絕不是只工程,它有自己的規律與地位。城市雕塑首先必須融於一個大的公共環境,而不能只就雕塑本身來考慮,即便雕塑本身的藝術水平還不錯,但卻因與周邊環境、建築不匹配,也會影響城市雕塑的藝術效果,甚至破壞了周圍環境的美化;其次雕塑不是圖解,大型雕塑特別是主題性雕塑還必須體現出本地域的人文精神。
拿濟南的「泉標」來說,像那樣三條腿,中間一個球的東西,中國大地千千萬萬,它能代表濟南人心目中的「泉標」嗎?濟南自古被稱為「泉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趵突泉」,「趵突」的由來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三股泉水,「趵突」是濟南人心中的「趵突」精神,實為一種人文精神,它是對泉水、對濟南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高度總結與概括。而現在的泉標軟塌塌的溪流狀造型,拋開是否美觀不談,至少沒有一點精神可言,更難說有什麼文化內涵了。可見一件好的標志性雕塑設計時首先應該了解當地的人文精神,結合地域文化,在藝術美觀與精神含義上達到相同的高度。在設計泉城廣場、泉標之前,也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泉城人的人文精神」。
⑦ 中國最具有歷史意義的雕塑
《海的女兒》
海的女兒,這個有著神話化色彩的名字,不禁使人浮想聯翩:古今中外,為捍衛獨立、自由與人的尊嚴,人們憑借生活與想像創造了多少美麗無敵的女神形象。古希臘神話描寫有屹立山頭的智勇雙全的人面獅身女神斯芬克斯的形象,中歐早有手持盾牌利劍守護維杜瓦河的美人魚的民間故事,中國舊時也有過尚武的白蛇娘子、三聖母等等的神話傳說;昔日的人們不能也不敢相信會從人本身去尋找通往理想境界所需要的同自然和社會惡勢力搏鬥的不可征服的偉大力量,只得藉助於某些動物野獸才能具備的特殊天性(獅子的強猛無敵,魚、蛇在水中的自由自如,等等)。這是當時一定社會生產力在人們意識中的必然的理想化的反映。人類時代如今已經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導言」中描寫過15世紀下半葉西歐出現的那個「唯一地達到了科學的、系統的和全面的發展」的「偉大的時代」iv時,曾經熱情洋溢地贊美那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的特徵:
「他們幾乎全都處在時代運動中,在實際斗爭中生活著和活動著,站在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進行斗爭,一些人用舌和筆,一些人用劍,一些人則兩者並用。因此就有了使他們成為完人的那種性格上的完整和堅強。」v
在我們中華民族今天新的發展時期中,已具備有造就真正的巨人和全面發展的理想的新一代人的條件,也可以說,這理想的新的一代是為恩格斯贊揚的那一偉大的一代在今天更高級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社會發展基礎上的再現。《海的女兒》所塑造的這個中國女性形象之所以是成功的,正是藝術家從這一藝術地塑造的普通海防女民兵保衛者和戰斗者身上,從勞武結合、文武雙全這一角度,正好概括地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今天新時期新一代人「性格上的完整和堅強」,體現了他(她)們在自然、社會和思維領域,在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的齊頭並進中,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中,不斷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時代特徵與時代理想。雕塑《海的女兒》的深刻的典型意義也就在這里。可以說,「海的女兒」既是我們民族的現實存在的「手持盾牌利劍」抵禦外敵的「美人魚」,又是我們時代的躍入現代化大海的新的必然王國而又將自由駕御大海的人間女神。
雕塑《海的女兒》開創了雕塑藝術從內容與形式有機結合、從雕像主人公本身的肉體和精神境界方面進行深入的而不是膚淺的、細膩的而不是粗糙的、內在的而不是外露的、含蓄豐富濃汁的而不是味同嚼蠟的現代中國雕塑藝術實踐探索與發展的一代新風,取得了這一藝術領域的具有別開生面意義的最新成就。因為正是《海的女兒》真正第一次使雕塑從「四人幫」時代的「指手劃腳」型的僵化英雄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可以預言,隨著時間的推移,《海的女兒》所發揮、產生的思想力量和美學價值將為更廣泛的人們所注意和理解;而作為現代中國雕塑藝術進入新時期的里程碑,《海的女兒》的影響也將是極其深遠和無可估量的。因此我建議有關方面,應該把這尊雕像鑄成青銅,比真人稍大一點,讓她佇立在國家海洋博物館的大門口。
⑧ 給雕塑起名
陽剛的叫 拓 或 無堅 或 潮升
陰柔的叫 融 或 有容 或 輕波
⑨ 誰能看得出這個雕塑有什麼含義
這個雕塑沒有任何意義,西方的雕塑和中國的雕塑不同,任何一個中國的雕塑都有意義,但是西方的只有一個名字,這個和春天的神像很相似
⑩ 中國雕塑概況有哪些
中國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態是陶製品,它與其實用價值密不可分:一是以動物外形為器皿,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質鷹鼎,高36厘米,以鷹身為鼎體、以二足為3個支點,器形飽滿,為此類雕塑與器皿完美結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是裝飾部分的雕塑,題材有動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肅大地灣出土的陶瓶人頭像,可謂中國早期人物雕塑的開端,作者巧妙地將陶瓶的口部塑成一個人頭像,製作細膩,形象生動。三是小型動物或人物捏塑,這種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體小巧,帶有濃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豬可能是我國江南地區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7000年了。盡管作品只有6.3厘米大,可它的形象卻非常生動,可見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膩。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公元前21~前17世紀的河南二里頭文化現象。與原始陶塑的性質一樣,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也並非實際意義上的雕塑,是用於祭祀、生活、樂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實用器物。有歷史學家將夏、商、周稱為青銅時代。這些大量的青銅器為奴隸主所佔有,也是某種統治、權威、財富的象徵。
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發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馬俑和銅車馬。秦始皇吞並六國以後,建立秦王朝,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等。秦代的雕塑題材更加貼近生活,從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獨立。秦代承襲了春秋戰國的朴實,作品趨於寫實。秦漢時期的總體雕塑風格比較恢宏,強調力度和氣勢。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具魄力的一個時期。如西漢霍去病墓,至今還存有一批傑出的石雕藝術作品,它們是為紀念西漢名將霍去病而創作製造的。馬踏匈奴高190厘米,作者用隱喻的手法,借戰馬的形象來體現霍去病的威猛和戰功卓著,充分體現出紀念性雕塑的概括性。整個雕塑渾然一體,四肢之間沒留空間,增強了體、量的沉重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雕塑藝術全面發展。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藝術蓬勃發展,改變了中國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
佛像藝術的第一種為石窟形式,甘肅的敦煌石窟、炳靈寺石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等等,都有明確的年號題記;一路開鑿的還有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河北邯鄲南北響堂山石窟、江蘇南京棲霞山石窟等等。
隋代又恢復了中央集權,曾在短期內出現了農、工、商繁榮富強的局面。佛教依然為思想統治的主要工具,大力恢復被北周武帝毀壞的佛寺和雕像。主要成就,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濟南玉函山石窟等處。其造型上的主要特點是,普遍較前代更為健碩,體態豐滿。但這一時期的另一個特點——也可以說是弱點,就是比例上的失衡,一些作品明顯的在結構和比例上不夠合理,如莫高窟的427庫的隋代菩薩像,頭顱顯大。這是一個過渡性發展時期,我國的雕塑藝術由隋代拉開了更加燦爛的序幕。
唐代的雕塑藝術,主要體現於宗教造像、陵墓隨葬。但這一時期,隨著工藝技術之發展,在材料運用上更加豐富,除石雕、木雕、陶瓷外,還大量使用夾薴、鑄銅等工藝材料。
初唐前期的雕塑風格,基本上還殘留著前代(北朝及隋代)的痕跡。初唐後期就開始出現興盛的徵兆,但對女性的塑造仍不及盛唐時那麼活潑動人。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促使人們的宗教觀念也發生變化,盛唐時的整體社會面貌比較樂觀豁達,佛教藝術也出現世俗化傾向,繪畫、雕塑中的人物形象接近於現實生活中的形象。
唐代的佛教造像數量非常之大,主要還是體現在石窟、摩崖石刻方賣弄。現存的遺跡多集中於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山西天龍山石窟、陝西彬縣大佛寺、河北響堂山石窟、河南龍門石窟、山東雲門山石窟、四川廣元千佛崖、樂山摩崖石刻、雲南劍川石窟等等。
其中規模最大、藝術特點最明顯者,首推敦煌。唐代時期所開鑿的窟龕,佔全部敦煌石窟的半數。所塑造的菩薩造像,從形象上和裝扮上,基本上依據當時美人的典型形象,其坐姿出現了一腿盤起、一腿下垂的半倚坐式。世俗化的美麗已打破了宗教禁錮的氣氛,更為強調藝術效果,似與參拜者對話。我們可以把同時代著名人物畫家張萱、周昉等人的作品與之相比,可以看出它們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在體態比例上、儀表外形上更加具有活力。比之於前代宗教雕塑藝術的肅穆與出世,唐代的佛教造像很好地把理想與現實相結合,既有博大凝重的一面、又有典雅鮮活的一面;既又威武有力的一面、也有柔和細膩的一面。唐代的人物雕塑很注意人物性格,尤其是在處理群雕的人物關系時,很好的把握了人物之間的內在情感交流。比如佛主與弟子迦葉、暗阿難三者的塑造,就有多種形象變化,兩個人物一老一少,一個漢族人形象,一個是印度人形象,盡管都表露出虔誠的神態,但仍可以看出他們的心情之不同。再比如護法力士像,其職司決定了他們強力威武的形象,面部表情激烈、四肢肌肉發達,更加襯托出菩薩的慈祥。不同性格的人物塑像是群雕人物關系動靜結合,突出中心,符合了雕塑美的形式法則。
宋、遼、金的歷史階段,雕塑藝術出現了不同於前代的風格現象,也產生了一些較有影響的作品,但從總體上看,不如漢唐時期,在整個中國雕塑藝術史上不佔重要地位。
與宋代的繪畫藝術相比,其雕塑藝術的成就要遠遠落後,這與統治者的好惡與重視程度有很大關系。通過類似科舉制選拔的宮廷畫家,都有較高的修為,而雕塑行業的從業人員卻得不到重視,甚至還受到歧視。隨著文人畫的興起,雕塑藝人的社會地位愈加卑下,此類造型藝術走向衰退就不足為怪了。
北宋從一開始就不斷受到外族侵擾,幾乎沒什麼心思進行像唐代那樣較大規模的石窟建造。有一些規模不大的石窟遺留下來,如延安清涼山萬佛洞石窟,北宋范仲淹曾有其詩對其記錄。再如子長縣石空寺石窟,從造像題記上看,其開鑿年代當在北宋,最優秀的部分在於羅漢群像,姿態各異,形神兼備。四川大足石刻中屬宋代的,為屬不少,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寶頂山的窟龕群。它利用自然山體,順崖壁開鑿,工程浩大,內容復雜。最為重要的部分是西方極樂世界,人物眾多,場面繁雜,但層次分明,描寫細致。與之相鄰的是地獄變相,逼真地表現除受刑者在地獄中的慘狀,並以寫實的雕刻手法再現了種種日常生活的場景。這些石刻雕鑿於距地面4~14米的峭壁上,總長度500餘米,前後施工了幾十年,雕塑之間關系密切、相互連接。整個布局高大而完整,雕刻技法嫻熟,細節刻畫生動,如地獄變相中的一個養雞婦女形象,完全是依據現實生活而創作的。大足石刻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硬碟坡、觀音坡、佛耳岩、北塔寺等處。整個開鑿歷時250餘年。應該引起重視的還有那些為數很多的供養人造像,均有題記以示他們的身份、地位和刻制年代,這是研究宋史的難得實物資料。浙江杭州的飛來峰有比較集中的宋代雕刻,雖然尺寸不大,但其藝術水平卻在宋代雕刻中佔比較重要的地位。
明代文化藝術特點明顯有追溯唐、宋風格的痕跡。在名目繁多的寺廟里,供奉著各式各樣的神像,從題材到表現手法上日趨世俗化、民間化。石窟雕刻方面已接近尾聲,雖然在敦煌等大型歷史悠久的石窟中仍有明代作品,但就其藝術價值而言,已不能為雕塑史一提了。十三陵現在已成為北京地區著名的旅遊景點,位於昌平縣境內,它是明代十三位皇帝的陵墓集中區。
十三陵以成祖長陵為中心線排列的雕塑群與孝陵一致,但與前代有所不同,計有獨角獸2對、石獅2對、華表2對、石馬及石人物6對、石虎4對、石羊4對、官吏2對、伺臣28對,這條神道現為十三陵共同的神道,其他十二座墓陵沒有各自的神道雕塑,只設牌坊、宮門、碑亭等建築。十三陵的石雕在體積上大於孝陵,從總體風格上看,雖有比較精細的技術處理,但與前代比較起來,缺乏藝術活力,有概念化的傾向。
在整個中國雕塑史上,清代的陵墓雕塑已經是尾聲了。
清代的城市工商經濟進一步縱向繁榮,手工業技術得到很大發展,工藝性雕塑藝術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宮廷設立專門機構,督促、組織生產,雕漆、石雕、牙雕、木雕以及瓷塑、金屬鑄造等藝術門類都有一些優秀聞世,並出現了我很多優秀的雕刻名家。
婦好玉鳳
商周時期的玉雕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其精美程度可從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大量實物中見出。
婦好玉鳳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妃子。1976年,她的墓葬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西南側被偶然發現,出土文物1600餘件,玉器就佔了755件。其中一大批動物造型的玉雕作品生動傳神,工藝水平極高。如兩只毛色略呈褐黃的野兔,圓睜雙目,長耳後抿,短尾上聳,躬腰曲體,彷彿正在向前跳躍。此外還有巨口利齒的猛虎、華冠秀尾的鳳鳥、揚鼻嬉戲的小象、昂喙傲立的鳥、抱膝蹲踞的小熊、靈巧可愛的猴子。除飛禽走獸外,還有水族和草蟲,以及一些神話中的動物,總計不下20餘種,包括猴、兔、馬、牛、羊、鶴、鷹、鵝、鸕鶿、鸚鵡、魚、蛙、鱉、蟬、螳螂、龍、鳳和怪鳥等。其中有六七件小玉蟠龍,獸首蛇身,頸背處有長鬣飄拂,均作環形內屈,呈C字造型,使人聯想到它們與史前紅山文化C字形玉龍在造型和寓意上的延續性。
婦好墓出土的玉器中,僅鸚鵡一種就超過20件,都是扁體浮雕,造型上突出高冠、長尾、鉤喙等特徵,形態鮮明,富於情趣。以一件對尾雙鸚鵡為例,二鳥頭向相反而尾部靠連在一起,形成均勻對稱的構圖,自右鳥喙部下經胸、爪、尾至左鳥尾、爪、胸直至喙部,形成半圓形外輪廓線,顯得穩定而又連續;二鳥的冠羽高聳,背翅形成凹線,又顯得富於變化,使作品穩重中蘊藏靈動,耐人尋味。玉鸚鵡長尾的端面被磨成銳利的斜刃,可用作玉質刻刀,既具觀賞性,又具實用功能。
如圖所示商婦好墓玉鳳,河南安陽殷墟出土,通高13.6厘米,厚0.7厘米,黃褐色,雕刻精美細致,玉鳳亭亭玉立,作側身回首欲飛狀,喙、眼、冠似雞,短翅長尾,翅上用陽線鵰翎毛紋,身前有穿通鏤孔,更使鳳體豐滿迷人。婦好墓出土了755件玉器,而玉鳳僅此一件。此器為研究商代人心目中鳳的形象的最佳實物。
兵馬俑
秦皇兵馬俑的重大意義,在於開創了大型軍事體裁雕塑群像的先河,宏觀地把握大場面總體效果的雄渾博大與兵馬俑個體細部的精雕細刻之間的關系,不愧為古代雕塑藝術寫實主義的典範。
寫實是兵馬俑群塑的基本格調,兵馬俑的形象大小與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馬相似。陶俑裝束如鎧甲、戰袍等是當時軍隊服飾的模擬,為兵馬俑所配備的戰車、兵器則是真正的實物。從陶俑的造型來看,不但再現了各個兵種的實際陣容,而且成功地塑造了秦軍將卒不同年齡和性格的人物形象。這些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是秦軍將卒不同生命體的再現。
從人物的身份來看,那頭戴鶡冠、身著雙層戰袍、外披彩色魚鱗甲,拄劍佇立,昂首挺胸,體魄魁偉,氣宇非凡者,顯然是大智大勇、指揮若定的將軍;那些頭戴長冠,著戰袍,披長甲,面情嚴肅者,又極可能是善於謀略、輔佐將軍的指揮官吏;那些頭綰發髻,身著戰袍,足穿靴履,手持弓弩,背負箭鏃者,為秦軍輕裝銳士無疑;那些免盔束發,身著戰袍,外披甲衣,手持遠射或長兵者,顯為秦軍的重裝武士。從年齡上分,年老者,長須可,額頭上皺紋數道,顯得沉著老練、穩健多謀;壯年者,面闊耳大,天庭飽滿,眉字飛揚,顯得血氣方剛、威猛善斷;年輕者,頭微低垂,舒眉秀眼,顯得性格文靜、純朴。
從官兵的職能來看,頭戴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轡者,是御者形象;頭戴皮弁,外披短小鎧甲,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蹬短靴,立於馬前,抬頭挺胸,目視前方,一手牽韁,一手提弓,是機敏精悍的秦軍騎兵形象;頭綰發髻,身著戰袍,外披鎧甲,右膝著地,左腿彎曲,體斜轉於左側,雙目凝視左前方,是機警、勇捷的秦軍中跪姿射箭手形象;頭上束發綰髻,腰系革帶,脛著護腿,左腿微拱,右腿後綳,右臂曲肘於胸前,左臂向左側直伸,頭向左側,昂首注視左前方,是秦軍中立姿持弩欲射的彎兵形象。從民族上分,除絕大多數為關中漢人外,還有深目高鼻、兩腮須的胡人形象。
從面部表情上分,有面帶微笑、心滿意足者;有呆板木然、毫無表情者;有五官端正、面寬體胖者;有穩健風雅、表情隨和者;也有神不守舍、憂疑不定者。這些復雜多樣的面部表情和各類兵馬俑造型,真實地反映了秦軍的實際狀況,因而更具寫實主義的藝術特點。這是雕塑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運用寫實手法所獲得的成功典範。
秦兵馬俑雕塑寫實手法不僅表現在整體的把握上,而且在細部方面也體現了一絲不苟、形象逼真的特點。如秦俑的發型,有螺旋紋式、波浪式等。發辮有三股、六股,盤曲扭結,走向清楚,絲絲頭發,清晰可見,陶俑的發舍有單環髻、雙環髻、三環髻、四環髻等等,表現了現實生活中束發絡髻的各種式樣。發髻的帶頭,有呈扇面形,有為折波形,有的則表現飄擺翻卷。陶俑的服飾衣紋隨體曲折,刻畫得維妙維肖。甲俑鎧甲的甲釘疏密有致,也刻劃得絲毫不差。陶俑腰間所系革帶和帶鉤,腿部扎的行縢,以及靴、履等細部,與實際對比具有極高的相似性。連跪射俑右腳鞋底兩端密中間稀的排列,也是基於人腳著地後部位摩擦輕重不同的考慮。像手指上的骨節和指甲等也刻畫得十分逼真。就連陶馬口中的牙齒這一不為人注意的細節,也是頗具匠心,塑出6顆牙齒,以表示馬正處於青壯年時期,把寫實主義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其藝術上的地位和意義,不但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藝術發展史上都佔有光輝的一頁。
注重視覺效果是秦兵馬俑雕塑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兵馬俑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雖然基本格調是寫實的,但已突破了寫實的局限。即寫實手法中並不排除雕塑家可以馳騁自己的想像力,可以運用傳神、誇張、概括、寓意、象徵等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對於人體的某些局部特徵,並非一味地追求細微末節的真實,而力求抓住關鍵部位進行適當的誇張。這種誇張並不讓人感到虛假,反而給人一種明晰、洗練之感,使得人物的性格更加鮮明、突出。例如,人的眉毛和眉骨本來是沒有什麼厚度的,但秦俑眉毛加上了厚度,把眉骨塑得有角有棱。從視覺上,遠看形象明快、清晰,近看並不覺得失實。又如人的拇指本來比較粗短,但秦俑半握拳的手則有的把拇指塑得很長,高高翹起。因為這種手形拇指不與其餘四指並列,所以在視覺上也不會讓人感到不合比例,反而給人一種力感。還有秦俑個個挺胸鼓腹,難道秦軍戰士個個真的都是大腹便便?但這樣塑出來,從視覺上人們也不會覺得不合實際,反而會認為秦軍本來就應該是這種精神飽滿、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颯爽英姿。陶馬的塑造也是如此,馬頭方正,稜角顯露,兩耳短促,雙目大而有神,鼻廣口闊,馬身渾圓,腿部筋腱突出,造型生動逼真,顯得異常神駿。面對無言的兵馬俑,人們可以通過視覺感受產生聯想而領悟秦俑雕塑藝術風格的底蘊。
總之,精湛的秦兵馬俑雕塑藝術,是繼承了我國古代寫實藝術的傳統,又在藝術風格和藝術技巧方面開創新的境界,注重視覺效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它標志著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已趨於成熟,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
秦兵馬俑傳給人們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反映出它超群的藝術效果。它巧妙地處理了靜與動的關系,從而使大場面排列和個體形象的塑造更趨和諧,取得了完整統一的藝術效果。秦始皇陵兵馬俑是時代精神的產物,是古代寫實藝術的奇峰。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雕塑藝術和鑄銅工藝融為一體的傑出作品,在中國雕塑史上代表了東漢時期的最高藝術成就。銅馬昂首,四蹄翻騰,馬尾高揚,口張作嘶鳴狀,以少見的對側快步的步伐賓士向前。其三足騰空,後右蹄踏在一隻正在振翼奮飛的燕背上,燕顧首驚視,與之相呼應,奔馬頭微左顧,似乎也想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而這一切盡在瞬間。由於馬蹄之輕快,馬鬃馬尾之飄揚,恰似天馬行空,以至飛燕不覺其重而驚其快,更增加了銅馬凌空飛馳的氣勢。馬體重落一足,小小飛燕承之而可平置,體現了設計者之獨具匠心。馬與燕的線條流暢,比例勻稱,賓士與飛翔的動態表現的淋漓盡致,生動體現了駿馬賓士與飛鳥爭先的瞬間。該器堪稱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寶。現為中國旅遊標志,寓意一日千里,馬到成功。
天回山擊鼓說唱俑
天回山陶塑群,1957年發現於四川省成都市北門外10千米處的天回山崖墓中。時間為光和七年至建安二十五年(184~220)。
擊鼓說唱俑漢
陶俑有男女舞俑、聽琴俑、男女庖丁俑、持瓶(或鏡鏟)俑、武士俑、說唱俑;動物陶塑有:狗、馬、雞、鴨、長尾雞等,皆為漢代雕塑藝術之精品。
《擊鼓說唱俑》,灰陶制,高55厘米,製作於東漢時期,出土於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現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天回山陶塑,中國東漢晚期陶塑。
俑在漢代雕塑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從車馬出行到侍衛家奴,從庖廚宴飲到歌舞百戲,幾乎無所不包,反映了漢代五彩斑斕的社會生活。雖然這些俑比起秦代的同類作品尺寸相對較小,但表現出強烈的寫實主義風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四川地區的漢俑獨具特色,內容更為豐富,在出土的許多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這件《擊鼓說唱俑》。說唱俑席地而坐,頭部碩大,裹著頭巾,前額布滿皺紋,赤膊跣足,左臂環抱一個圓鼓,右手高揚鼓錘。這個說唱俑的表演彷彿已經進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動,表情誇張,竟不自覺地手舞足蹈起來……這是多麼令人激動的場面!雖然人們並不了解他說唱的具體內容,但一看到這位熱情、樂觀、充滿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藝人,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像到在這個說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興致勃勃的聽眾在傾聽著他出色的表演!可見,漢代的雕塑家們是多麼富有創造力和想像力。他們並非簡單地模仿生活中的場景,而是採用了極其大膽誇張的手法,著重表現說唱者那種特殊的神氣。作者採用虛擬方式,通過欣賞者的聯想作用,創造出一個隱含的充滿戲劇性的精彩場面。這種虛擬中的戲劇性場面,本身也體現出漢代藝術所特有的生動活潑的氣勢。這件作品同時也是研究漢代民俗和陶塑藝術的珍貴史料。
龍門石窟
2000年底,洛陽龍門石窟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全體成員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市表決,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古代鼎盛時期留給世界的雕刻藝術經典巨作,從此得到了世界的承認與保護。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城南12千米,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這里有一條伊水,因伊水東西兩岸之香山和龍門山對峙如天然門闕,故古稱伊闕,隋唐以後,習稱龍門。自北魏至晚唐的400餘年間,古代匠師在這兩座山上鑿窟建寺,使這里成了舉世聞名的石雕藝術的寶庫。
石窟造像開創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太和十年,公元493年)前後,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400餘年的大規模建造,其中尤以北魏和唐代為重,達150多年。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千米,兩山窟龕密似蜂窩。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葯方洞和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看經寺等,共計窟龕2100多個,造像9.73萬余尊,題記和碑碣3600多個,佛塔39座。石窟中的飛天,或在流雲中自由翱翔,或手捧果品凌空飛舞,或奏樂高歌,或布撒花雨,其姿態之輕盈,神情之優雅,令人嘆為觀止。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露天大龕。唐高宗初年開鑿,至上元二年(675年)竣工。佛龕南北寬36米,東西長41米,有盧舍那佛及其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9尊雕像。主佛盧舍那高17.14米,面容豐腴飽滿,修眉長目,嘴角微翹,流露出對人間的關注和智慧的光芒。這尊佛像和繪畫中武則天方額廣頤的面部特徵極其相似,所以人們說這就是武則天的化身。兩旁的弟子,迦葉嚴謹持重,阿難溫順虔誠,菩薩端莊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剛健。群像形神兼備,刀法嫻熟,是唐代雕塑藝術中的代表作。
龍門石窟氣勢博大,蘊涵深邃,雕刻精湛,是世界著名的藝術寶庫,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藝術的重要資料。
唐三彩馬
唐太宗李世民為了追念跟隨他征戰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戰馬,曾命當時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駿,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珍品,唐三彩對唐代馬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今天,通過館藏名貴馬仍然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在它們的身上,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昭陵六駿的影子。因此馬是唐代文化藝術中最常見的題材。
唐三彩
唐三彩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絢麗光彩,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認識中國唐文化歷史價值的寶貴實物資料,而且也使得一批又一批中外藏家為它的藝術魅力所傾倒。唐三彩馬長期受到國內外商家的關注,並穩坐中國陶瓷藝術品拍賣最高價的寶座。
到高宗、武後時期的墓葬中,隨葬俑群已顯示出盛唐的時代風貌。甲胄武士形貌的鎮墓俑已改為足踏卧獸的天王形貌的鎮墓俑,還出現了體高與天王狀鎮墓俑近同的盛裝文官和武官俑,文官俑戴介幘,武官俑戴弁冠,姿態端莊。自西晉以來作為出行俑群行列中心的牛車,已經為鞍轡鮮明的駿馬所取代。原來流行於南北朝至隋,以重裝騎兵為前導的軍事氣氛濃郁的出行對列,這時已充滿享樂歡快的色彩,重裝騎兵逐漸消失,大量出現的騎士或手臂駕鷹,或攜帶獵犬、獵豹,組成外出狩獵的行列。隊列中還有騎馬的鼓吹樂隊以及打馬球的騎手。
這一時期,出現了釉彩絢麗、造型生動的三彩俑,達到了中國古俑藝術的最高峰。這是以一種釉彩多變的低溫釉陶(燒成溫度在800℃~1100℃)製作的俑,釉色鮮艷但不透明,色彩以黃、綠、赭色為主,所以俗稱唐三彩。實際它的釉色並不止3種,還有藍、黑等色。
開元、天寶年間,社會經濟的空前繁榮導致人們崇尚奢靡之風,促使三彩工藝達到它的最盛期。這時三彩俑的人物造型,體態肥滿豐腴,特別是女俑,高髻長裙,面容富態,雍容大度,反映當時社會流行的審美風尚。人物造型准確,輪廓曲線富於變化,顯示了唐代人物圓雕取得的高度藝術成就。
唐三彩造型最為生動的是駿馬,最具代表性的是葬於723年的鮮於庭誨墓中出土的兩組4件三彩馬。它們的體高都超過50厘米,兩匹毛色純白,另兩匹是頸部帶有白斑紋的白蹄黃馬。4匹馬造型都極生動,長頸肥軀,體骨勻稱,馬尾結紮成彎角形狀,馬具鮮明,轡和鞍、鞦的革帶上都飾著漂亮的黃金花和杏葉。一對白馬的長鬃剪出當時流行的三花飾,另一對白蹄黃馬只將馬鬃剪出一花。鮮於庭誨墓中還出土了一件極為罕見的駱駝載樂俑,在駱駝背馱載的平台上,塑出四人樂隊和一名起舞的綠衣胡人男子。駱駝造型雄健優美,樂俑、舞俑形象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