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敦煌名字的由來

敦煌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1-03-28 15:57:29

『壹』 敦煌網名字的由來

敦煌網是採用了絲綢之路的寓意,希望促進全球通商。目前敦煌的買家已經遍布230個國家。未來希望賣家和買家都可以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成為全球交易的平台!

『貳』 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

唐藏〈金光明經疏〉中雲:「外國呼神亦為天。」印度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仙」,如「領先仙」、「天仙」、「赤腳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宋〈太平御覽〉卷622引〈天仙品〉中雲:「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雲飛仙。」墓葬中和羽人一起出現的還有各類神仙。戰國甚至更早期墓葬中就有升仙場景,東漢以後隨著神仙思想和早期道教的傳播更為流行。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把壁畫中的飛仙亦稱為飛天,是飛天、飛仙不分。後業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現在指的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後來成為中國獨有的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
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唐代慧琳〈音義〉上解釋說:「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間樂天,有微妙間響,能微妙音響,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為妻也。」乾闥婆與緊那羅被佛教列入天龍八部神後,隨著佛教理論和藝術審美以及藝術創作的發展需要,由原來的馬頭人峰的猙獰面目,逐漸演化為眉清目秀,體態俏麗,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飛仙了。 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有區別的。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凈土世界裡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 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凈土世界裡,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於去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莫高窟西魏時已出現了持樂歌舞的飛天。隋代以後,乾闥婆和緊那羅混為一體,已無法分辯了。只是音樂界、舞蹈界寫文章時,為了把他們和樂伎加以區別,把早期天宮奏樂的乾闥婆定名為天宮樂伎,把後來合為一體、持樂歌舞的飛天定名為飛天伎樂。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事融合為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是不長翅磅的不生羽毛、沒有圓光、藉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而凌空翱翔的飛天。敦煌飛天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叄』 莫高窟的來歷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




(3)敦煌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莫高窟結構

莫高窟開鑿於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南北全長1680米,現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分布於高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

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南區是禮佛活動的場所,各個朝代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唐宋時代木構窟檐五座,還有民國初重修的作為莫高窟標志的九層樓。蓮花柱石和舍利塔20餘座,鋪地花磚2萬多塊。

北區的243個洞窟(另有5個洞窟已編入北區492個號中),是僧侶修行、居住、瘞埋的場所,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土炕、灶坑、煙道、壁龕、燈台等,但多無彩塑和壁畫。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築、彩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

洞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佛龕窟、佛壇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繪結合的彩塑內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泥等。圓雕、浮雕除第96、130窟兩尊大佛,第148、158兩大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

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3身,多則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彌勒坐像為最高,小則10餘厘米。

網路—莫高窟

『肆』 敦煌的地名的由來

關於「敦煌」名字的含義,一直眾說紛紜。

  1. 《漢書·地理志》中注釋「敦煌」二字的意義「敦,大也。煌,盛也」,認為敦煌是一個繁華的城市。

  2. 《元和郡縣圖志》中解釋「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認為此地對於廣開西域有重要作用,所以名之為敦煌。

  3. 對於敦煌的漢名解釋,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許多學者都認為「敦煌」一詞應是當地土著少數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譯。但到底是哪一個少數民族對地名的稱呼,學術界也是莫衷一是,有匈奴語音譯、吐火羅的音譯、羌語的音譯等多種說法。

  4. 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敦煌」一詞既不是漢語的語詞,也不是少數民族的語詞,而可能與希臘人有關。現在得到大多數人認同的是,「敦煌」為少數民族語詞的音譯。

『伍』 漢武帝時代所設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張掖、敦煌的名稱由來

為了便於治理,漢武帝就在這片領地先後設立了酒泉郡、張掖郡、武威郡、敦煌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河西四郡。

1、酒泉郡是河西走廊四郡中最早設立的郡,因「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而得名;相傳霍去病曾在這里的金泉邊慶功,頃御酒入泉與將士同飲,遂名酒泉。

2、張掖郡,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張掖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重鎮,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

3、武威郡的名字由來:是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軍隊的「武功軍威」至此而得名,又稱雍涼之都。武威郡自古就是富足之地,為河西最大的堆積平原,兵家極其重視之地,處於河西走廊的東端,是絲綢之路的要沖與重鎮。

4、敦煌為盛大之意,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也是漢長城邊陲陽關、玉門關的所在地。

(5)敦煌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河西四郡的設立背景

在西漢初年,西漢邊境地區經常受到匈奴的騷擾,殺傷邊境居民,搶劫財物,破壞農業生產。到了漢武帝時,為了尋求他國共同抗擊匈奴,曾派遣張騫、甘父通使西域,意欲聯合大月氏。

由於此時大月氏已在大夏建國,不願再東返故里與匈奴為敵,聯合大月氏的目的沒有達到。到了張騫第二次通使西域以後,才逐漸完成了聯合烏孫和天山以南的諸農業國共同抗擊匈奴的目的。

西漢初年以來,西漢政府對匈奴一直沿襲著消極防禦的政策,除在沿長城邊界線駐兵防守外,並採用和親的辦法。

後來有著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再也不肯對匈奴採取忍讓的態度,改變消極防禦為主動出擊。僅武帝於公元前133年及以後的幾次派出大軍深入匈奴游牧區進行追擊。漢軍深入窮追二十餘年,從而削弱了匈奴的勢力。漢朝在長城以北建立了屯墾戍邊、移民開墾的大片農業區。

公元前121年游牧在河西地區的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投降漢朝。漢朝封渾邪為源陰侯,其下屬四人被封為列侯。其部眾4萬餘人被安置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稱為五屬國。

據《漢書·地理志》載:公元前104年,西漢政府設置酒泉郡與張掖郡,前101年設武威郡,前88年設敦煌郡。

『陸』 敦煌的由來

《漢書·地理志》中注釋「敦煌」二字的意義「敦,大也。煌,盛也」。分布現代研究,「敦煌」地名的詞源為漢朝以前的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之漢譯。
「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
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

『柒』 古代的時候敦煌有哪些稱呼也就是叫什麼名字

「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漢語字面意義來解釋「敦煌」地名,如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進一步發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但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敦煌」的詞源不是漢語。一般認為,《山海經》中記載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稱呼,而「敦薨」或敦煌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語音譯,至於是哪個民族,則是眾說紛紜。日本學者藤田豐八考證說,敦煌可能是都貨羅(Tokhara)譯音,而都貨羅也就是當時居住在敦煌、祁連間的月氏人;中國學者岑仲勉認為敦煌的詞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維認為「敦薨」或敦煌為「吐火羅」的音譯,並推斷敦煌為吐火羅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賢則認為敦煌為古羌人語言「朵航」(義為誦經地或誦經處)的對音。總之,「敦煌」地名的詞源為漢朝以前的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之漢譯,這點應是沒有疑問的。

『捌』 敦煌 因何得名的呢請問

敦煌的由來

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和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舉世無雙的「佛教藝術聖地」。「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相傳,遠古的敦煌,為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美麗富饒的綠洲,是由一塊綠色寶石變來的。漢唐以前,中國西部的匈奴,屢犯中原,而漢族統治者,為了避免戰爭,便採取「和親」政策,以求睦鄰友好。有一年,一位公主要遠嫁了。臨行時,皇帝給她金銀綢緞、茶酒馬匹無數,她皆拒收,說:「此行千里,一去難歸,我只要皇上後花園里的那顆綠色寶石。」皇帝只得依允,把綠色寶石交給了公主。但他卻派了兩個武官送行,暗示在途中盜回。公主看穿了其用心,時時提防。當護送公主的大隊人馬快到匈奴地界時,公主便把綠色寶石悄悄塞進皇母給她的那隻仙鶴嘴裡。第二天仙鶴死了,公主便差人把仙鶴埋進深沙里,同時告訴大家:「昨夜仙鶴被人害死,綠色寶石也被盜了。」武士們嚇得失魂落魄,那兩個武官只好溜走,回朝廷報信。從此,與匈奴和好,天下太平。沒過多年,埋了仙鶴的地方,卻出現一片綠洲,往來賓客商隊,稱它是絲綢之路上的綠色寶石。這地方就是現在的敦煌。

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時,武威、張掖、酒泉的命名都有涵義,獨敦煌用原名。敦煌一名的由來何也?這卻給歷史留下了懸案。

史書記載:敦煌古為三危流沙地,羌戎所居,舜「竄三苗於三危」。春秋戰國時,「允姓之戎」居之。秦及漢初為月氏、烏孫牧地。漢武帝前元六年(前174年)老上單於殺月氏君長,敦煌為匈奴所居。元狩二年(前121年)敦煌地屬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設敦煌郡。敦煌一名,首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漢書·西域傳》載:「烏孫與大月氏共在敦煌間」。東漢著作家應劭注曰:「敦,大也;煌,盛也」。李吉甫《元和
郡縣志》解釋為「敦,大也,以其開廣西域,故以盛名。」古時候取盛大輝煌之意,指這個地方對開發西域有很重要的意義。西漢王朝經營西域,開辟中西交通,「列四郡,據兩關」,「總湊敦煌是其咽喉之地」,使敦煌成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和關系全局的戰略要地,成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同時也孕育和發展了燦爛輝煌的敦煌文化。從敦煌方言也可看出,古代是「華戎雜處」的一個繁盛地方。「敦煌」一名,也有人認為有可能是上述游牧於此地古老民族的「胡語」。

《吉林社會科學》1988年1、2期刊載宮玉海文章說:戰國和秦時,敦煌至祁連山之間一直居住著塞種人、烏孫人和月氏人。月氏驅逐了塞種人(部分並入月氏和烏孫),烏孫人又征服了月氏;後來匈奴強大起來,把烏孫和月氏驅向西邊(今天山一帶)。敦煌既是烏孫故地,名稱由來烏孫語最有可能。敦,英語(烏孫語今讀)ne,意為(風吹積成的)沙丘;煌,英語為Whang,即一大片、一大塊的意思。兩詞連起來,就是一大片沙丘。這符合敦煌一帶的自然地理條件。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說中英兩國是親戚,她指的可能就是漢時與烏孫通婚的事。漢武帝元封年間,曾以細君公主、江都公主和解憂公主遠嫁烏孫。烏孫與中原各族同源,月氏即威爾士,現仍和英國人在一起。

敦煌真奇妙,「寶庫中有寶庫,明珠中有明珠」,奇跡不斷出現。莫高窟寶庫中的彩塑又堪稱為世界彩塑大寶庫;敦煌壁畫和藏經洞這個奇跡已被發現,然而莫高窟洞窟壁畫有的有三層,一、二層是什麼?藏經洞的遺書多為殘卷,正本又在哪裡?等等。所有這些猶如明珠還埋在大漠之中,有待識者發現和考證。漢代敦煌郡懸泉置遺址,又有重大考古發現,在海內外引起轟動,被譽為「大漠瑰寶」。在敦煌這座大百花園中又增添了一朵奇葩。

『玖』 簡述莫高窟名稱由來

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

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

在此期間,正是中國藝術的程序、流派、門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佛教與佛教藝術傳入後,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的佛教理論與佛教宗派,佛教美術藝術成為中國美術藝術的重要門類,最終完成了中國化的時期。


(9)敦煌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歷史價值

敦煌石窟營造及其歷史過程,敦煌的悠久歷史,當地有影響的世族與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圍民族與西域的關系,在歷史中沒有或很少記載。敦煌石窟有成千上萬個供養人畫像,其中有一千多條還保存題名結銜。能夠了解許多歷史狀況和歷史線索。

本生、佛傳、福田經變、彌勒經變、寶雨經變、楞伽經變及供養人題記,可幫助了解古代經濟生活的狀況。法華經變、涅槃經變提供了古代軍隊操練、出征、征伐、攻守的作戰圖,及兵器裝備的寶貴形象資料。

敦煌壁畫中保存有屬於體育屬性的資料,如騎射、射靶、馬技、躍馬、相撲、角力、舉重(舉象、舉鍾)、奕棋、投壺、武術、游泳、馬球、蹴踘等。

『拾』 敦煌古文的來歷

「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漢語字面意義來解釋「敦煌」地名,如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進一步發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但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敦煌」的詞源不是漢語。一般認為,《山海經》中記載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稱呼,而「敦薨」或敦煌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語音譯,至於是哪個民族,則是眾說紛紜。日本學者藤田豐八考證說,敦煌可能是都貨羅(Tokhara)譯音,而都貨羅也就是當時居住在敦煌、祁連間的月氏人 ;中國學者岑仲勉認為敦煌的詞源是「桃花石」(Taugas) ;王宗維認為「敦薨」或敦煌為「吐火羅」的音譯,並推斷敦煌為吐火羅人居住的故地 ;李得賢則認為敦煌為古羌人語言「朵航」(義為誦經地或誦經處)的對音。 總之,「敦煌」地名的詞源為漢朝以前的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之漢譯,這點應是沒有疑問的。

閱讀全文

與敦煌名字的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