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想知道: 濟源市 河南濟源虎嶺工業區 在哪
虎嶺工業園區在電業局大樓紅綠燈往西方向大概2公里,也就是黃河大道的西段。
㈡ 河南省濟源市 虎嶺產業集聚區富士康科技集團是在什麼鎮
就是濟源富士康的路北,再像西一點,不要過紅綠燈,哪裡有好多廠子,我去哪邊跑過業務,見過好多具休的我不記了
㈢ 濟源的歷代名稱.歸屬
濟源市歷史悠久,夏代第六代君王少康遷都原,即今濟源市區西北部火車站一帶。商代濟源一帶有向國、召國。東周時期,濟源一帶有原、樊、向、蘇、單等諸侯小國。春秋戰國 濟源一帶先屬鄭國,後屬晉國,再後屬韓、魏。 秦代(前221-前206) 濟源境內設軹縣。一說屬三川郡,一說屬河內郡。 漢代(前206-220) 濟源境內設軹縣、波縣(今裴城一帶)、沁水縣(今王寨一帶) 。三國時代(220-280) 濟源境內設有軹縣、沁水縣,屬魏國河內郡。 西晉(281-316)時濟源境內有軹、沁水二縣,屬河內郡。 東晉(317-420)時期,濟源屬前秦。 北魏後分為東魏和西魏。濟源東部屬東魏,境內有軹、沁水二縣。西部屬西魏,境內設有邵郡。轄萇平縣。 北周(558-580)和北齊(551-577)時期,沁水縣並入軹縣,改萇平縣為王屋縣。 隋開皇十六年( 公元5 9 6 年) ,析軹縣北置濟源縣,大業三年屬河內郡。從此有了濟源縣。唐代(618-907) 濟源一帶政區變化較大,屢建屢廢。唐末,濟源境內有濟源、王屋、河清三縣。其中濟源屬孟 州,王屋、河清屬河南府。 北宋時期,濟源境內有濟源、王屋、河清三縣,屬孟州。 金時期,濟源屬金國(1115-1235),設濟源、王屋二縣。屬孟州。 元代,王屋縣並入濟源縣,屬懷慶路孟州。明清濟源縣屬懷慶府。1913年屬豫北道,1914年屬河北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1932年屬河南省行政督察第四區。至1949年。 1942年7月,豫北道濟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3年春,王屋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6年,抗戰勝利後,抗日民主政府更名為濟源縣民主政府;1947 年7月,撤銷王屋縣,將王屋縣的一、三區劃歸濟源。 1949年8月屬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銷,屬新鄉專區,1970年,屬新鄉地區。 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設立濟源工區辦事處,工區下轄虎嶺區( 縣級) 、濟源縣。 1977 年5 月,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撤銷濟源工區辦事處,濟源縣重歸新鄉地區領導。 1986年3月,新鄉地區撤銷,濟源劃歸焦作市領導。 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歸焦作代管。1997年升格為省轄市。
㈣ 濟源市虎嶺產業集聚區的園區簡介
虎嶺產業集聚區位於濟源市西南部,是全省180家重點發展的產業集聚區之一。遠期規面積35平方公里,2020年前規劃建設8.1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煤化工深加工、先進裝備製造和服裝及輕工產業。集聚區現有企業32家,其中,有河南濟鋼(新區)、中原特鋼、豫港焦化、金馬焦化、金利鉛業等大型企業5家,規模以上企業16家。2010年集聚區工業總產值完成155.5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6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34.15億元,較2009年增長25.3%,利稅13.8億元,企業從業人數9800人,較2009年增長4.9%,新增建成區面積90萬平方米。2011年,集聚區堅持以創新為動力,搶抓機遇,統籌運作,第一季度完成固定資產投產6.75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2億元,利稅0.72億元,新增就業584人。該區以金馬焦化大型企業為依託,大力拉長煤化工產業兩條,全力打造河南煤化工基地。以中原特鋼機械製造為骨幹,大力構建裝備製造業基地。
㈤ 濟源屬於哪個市
濟源市(1997年成為河南省省轄市)是河南省省轄縣級市,不屬於其他市管轄。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總面積1931平方公里,山區丘陵面積佔88%,地貌復雜、河流縱橫、氣候多樣,森林覆蓋率44.39%,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較為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濟源地處太行山南端、黃河北岸,境內大山大河交相輝映,山水風光旖旎,旅遊資源豐富,培育了王屋山、黃河小浪底、五龍口、濟瀆廟等知名景區。王屋山是中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是國家AAAA級景區、世界地質公園。
黃河小浪底融小浪底水庫、黃河三峽於一體,煙波浩渺,壯麗秀美,被評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五龍口有緯度最北的獼猴群落,是國家AAAA級景區和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濟瀆廟集唐宋元明清歷代建築之精華,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
近年來,濟源旅遊發展融合愚公文化、濟水文化、道教文化、黃河文化、盧仝茶文化、荊浩畫文化等特色文化,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山水文化旅遊特色,榮獲「中國旅遊品牌榜最具人氣旅遊城市」稱號。
(5)濟源市虎嶺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濟源歷史沿革
濟源市歷史悠久,上古時代這里就是夏朝故都,夏代第六代君王少康遷都原,即今濟源市區西北部火車站一帶。商代濟源一帶有向國、召國。西周、東周時期,濟源一帶有原、樊、向、蘇、單等諸侯國。春秋戰國濟源一帶先屬鄭國,後屬晉國,再後屬韓、魏。
秦代(前221-前206)濟源境內設軹縣。一說屬三川郡,一說屬河內郡。漢代(前206-220)濟源境內設軹縣、波縣(今裴城一帶)、沁水縣(今王寨一帶)。三國時代(220-280)濟源境內設有軹縣、沁水縣,屬魏國河內郡。
西晉(281-316)時濟源境內有軹、沁水二縣,屬河內郡。東晉(317-420)時期,濟源屬前秦。北魏後分為東魏和西魏。濟源東部屬東魏,境內有軹、沁水二縣。西部屬西魏,境內設有邵郡。轄萇平縣。
北周(558-580)和北齊(551-577)時期,沁水縣並入軹縣,改萇平縣為王屋縣。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軹縣北置濟源縣,大業三年屬河內郡。從此有了濟源縣。唐代(618-907)濟源一帶政區變化較大,屢建屢廢。唐末,濟源境內有濟源、王屋、河清三縣。其中濟源屬孟州,王屋、河清屬河南府。
北宋時期,濟源境內有濟源、王屋、河清三縣,屬孟州。金時期,濟源屬金國(1115-1235),設濟源、王屋二縣。屬孟州。元代,王屋縣並入濟源縣,屬懷慶路孟州。明清濟源縣屬懷慶府。1913年屬豫北道,1914年屬河北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1932年屬河南省行政督察第四區至1949年。
1942年7月,豫北道濟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3年春,王屋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6年,抗戰勝利後,抗日民主政府更名為濟源縣民主政府;1947年7月,撤銷王屋縣,將王屋縣的一、三區劃歸濟源。
1949年8月屬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銷,屬新鄉專區,1970年,屬新鄉地區。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設立濟源工區辦事處,工區下轄虎嶺區(縣級)、濟源縣。1977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撤銷濟源工區辦事處,濟源縣重歸新鄉地區領導。
1986年3月,新鄉地區撤銷,濟源劃歸焦作市領導。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以原濟源縣的行政區域為縣級濟源市的行政區域,仍歸焦作代管。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不再由焦作市代管,由河南省政府直轄(副地級市)。2005年升格為省轄市(按正地級市所有行政管理機構配置)。
㈥ 濟源市虎嶺產業集聚區的介紹
虎嶺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濟源市區西南部,,是河南省180家重點發展的產業集聚區之一,規劃面積18.97平方公里,至2014年底,建成區面積達11.5平方公里;轄15個村(居)、7萬餘人。主導產業為先進裝備製造、電子零部件、鋼材深加工、精細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