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際航班 南方航空 名字 姓 寫反 急急急急!
1)據說國際段沒關系的。
2)還有人說:
甭聽南航忽悠!
財付通國際機票頁面的欄位是他們設置反了!
所以所有客人如果按照要求輸入了姓名,就都是反的!
3)還有人說:
問了南航的一個朋友,他問了相關人員,回答是:不用改,可以登記。所以問題圓滿解決了。經過一系列的電話和查找資料,我的幾個感覺:
1、南航財付通的客服是沒有許可權改系統中的,所以找客服吵架沒有用,只有升級到高層才能解決問題;(這個在南航內部的人員處獲得了證實)
2、客服好多問題都不清楚,也不願意承擔負責,只會引導客戶找其它部門,至於能不能解決問題,就不關他們的事了。
3、出現名字顛倒的事,還是有不少人出過類似的錯,都可以上機。
4)打了南航客服,他說他的職位不能給任何答復但是一般理論上都可以過的。
5)我的經驗是沒啥大問題,我有兩三次把姓和名搞反了 不過邊境都放了,只要護照號對得上
機場工作的老外基本都知道中國人的姓名順序跟西方不一樣,姓和名無論哪個在前都無所謂
不過有次出浦東機場還是被攔住問了半天,仔細核對了護照號和相片後才放行
6)一點問題都沒有,一般都讓過的,不必那麼擔心!
7)航空公司(登機手續)和邊檢(出入境手續)都沒問題
B. 名字的由來
66666666666666666
C. 航空公司縮寫的由來
航空公司向IATA(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申請,經批准後使用。因為中國的航空公司成立得比較晚,大部分代碼都已被其他航空公司使用,所以中國的航空公司的二字代碼只能挑那麼還沒使用的,有的甚至還是數字,所以顯得很沒有規律性。
如:川航是3U、廈航是MF、東航是MU等都是沒什麼意義的。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代碼CA是延續當年中國民航CAAC的代碼(當時中國還沒有航空公司,只有一個中國民航局,所有中國的航班都是CA開頭,民航改革成立航空公司後,CA就由國航使用了)而外國的航空公司申請得早,可以申請到與航空公司名稱相關性比較強的代碼。
如:美國航空公司是AA(American Airlines)、聯合航空公司是UA(United Airlines)、法國航空公司是AF(Air France)、日本航空公司是JL(Japan Air Lines)等。
每一家航空公司在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都是有編碼的,有兩種編碼二字編碼和三字編碼,其中二字編碼最為常用,其中MU就是東方航空公司的編碼,MU不是東航的英文縮寫。航班號:一般前兩位字母或字母與數字的組合代表航空公司,是國際航空協會規定的兩字代碼。
(3)南方航空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一、海南航空 HU
海航是中國四大航空公司之一,擁有波音787、波音737系列空中客車A350系列和空中客車A330系列為主的年輕豪華機隊,適用於客運和貨運飛行,為旅客打造獨立空間的優質頭等艙與寬敞舒適的全新商務艙。截至2019年2月,共運營飛機244架,[4]其中主力機型為波音737-800型客機,寬體客機73架。
二、山東航空 SC
山東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由山東航空集團有限公司、浪潮集團有限公司、山東華魯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省水產企業集團總公司和魯銀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起重組而成,其中山東航空集團有限公司由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省經濟開發投資公司等十家股東合資組成。
三、深圳航空 ZH
深圳航空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1992年10月,是由廣東廣控(集團)公司、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等五家公司共同投資的航空公司,1993年9月17日正式開航。
是一家位於廣東深圳的航空公司。2005年深圳航空有限責任公司進行了股權轉讓,深圳匯潤投資有限公司、億陽集團有限公司受讓深航65%股權,深圳航空成為民營資本控股的航空公司。
四、四川航空 3U
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Sichuan Airlines,簡稱「川航」)的前身是四川航空公司,該公司成立於1986年9月19日,1988年7月14日正式開航營運。
五、廈門航空 MF
廈門航空有限公司(XIAMEN AIR,簡稱「廈航」),成立於1984年7月25日,廈門航空是由民航局與福建省合作創辦的中國首家按現代企業制度運營的航空公司。
現股東為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55%)、廈門建發集團有限公司(34%)和福建省投資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1%)。廈門航空承運人代碼為「MF」,企業標志為「藍天白鷺」。
D. 星星港的名字由來
「星星港」的名字富有童話的色彩:湛藍的夜空,美麗的星星在璀璨,那是可愛的孩子們,他們沒有離開,去了一個更美的世界;地上有一片寧靜的港灣,家長們相依相守仰望星空,他們每天都關注著自己的天使,守望著他們的成長。對我們來說,這樣的解釋充滿了幻想,是那麼的不切實際,但對星星港的家長們來說,他們需要用這種美好的想像來安撫自己。「我多麼希望能有一部手機,可以和天上的孩子通話」,當一個50多歲的工程師說出他的這個願望時,我們的心裡有種說不出的酸痛。
E. 名字的來歷
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
其實在我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是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發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結發加筓」之禮以示可以嫁人了,這時也要取字。可見,古代的時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姓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還有小名、別名、綽號、乳名等。廣義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名稱;狹義的姓名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為名和字的合稱。在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今合稱「名字」,則指姓名或名。
(5)南方航空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名字的類別:
1、筆名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2、藝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3、乳名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4、學名
學名,就是一個人開始求學時使用的名字。
F. 南京祿口機場名稱的由來
機場是所在地是南京江寧的祿口鎮由此得名。
G. 航班三字代碼的由來
機場三字代碼是中國城市音譯的英文的縮寫,不過這些城市的英文名現在都不用了。比如北京原來的英文是Peking,所以北京的代碼是PEK;成都Chengtu,縮寫CTU;廣州Canton,縮寫CAN
南京:Nanking
青島:Tsingtao
西安:Hsian
珠海:Chu-hai
天津:Tientisn
桂林:Kweilin
寧波:Ningpo
汕頭:Swatow
潮州:Twochew
福州:Foochow
杭州:Hangchow
揭陽:Kityall
湛江:Tsamkong
蘇州:Soochow
揚州:Yangchow
梅州:Kaying
拉薩:Lhasa
呼和浩特:Hohhot
韶關:Shaokwan
烏魯木齊:Urumqi
惠州:Waichow
沈陽:Mukden
重慶:Chungking
H. 名字的 由來
名和字其實是兩個概念,名指的是對某個人的稱呼,名從有人類文明開始就有了,最早的名是隨便起的,父母想怎樣稱呼孩子就怎樣叫,再到後來因各個部落區別的需要在名的前面出現了代表部落的姓,這時對人的稱呼就叫做姓名了,如黃帝姓公孫,炎帝姓姜。商周時期開始人們開始對一些有地位有成就的人(主要是帝王)有了尊稱,這稱之為號,活著的人稱為尊號,死去的人稱為謚號,例如周文王的「文」就是謚號。大約春秋時期,人們開始在自己的名字外再娶個別名,稱之為表字,簡稱字一般都是表明自己的志向或者自己的思想的,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後來人們逐漸將名與字連起來形成指對別人稱呼的詞語,這就是「名字」的由來。
I. 火箭名字的由來
「火箭」一詞根據古書記載,最早出現在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在敵我雙方的交戰中,人們把一種頭部帶有易燃物、點燃後射向敵方、飛行時帶火的箭叫做火箭。這是一種用來火攻的武器,實質上只不過是一種帶「火」的箭,在含義上與我們現在所稱的火箭相差甚遠。唐代發明火葯之後,到了宋代,人們把裝有火葯的筒綁在箭桿上,或在箭桿內裝上火葯,點燃引火線後射出去,箭在飛行中藉助火葯燃燒向後噴火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飛得更遠,人們又把這種噴火的箭叫做火箭。這種向後噴火、利用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具有現代火箭的雛形,可以稱之為原始的固體火箭。
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通常火箭一詞也包括導彈、航天器,甚至煙花焰火。
最常見的火箭燃燒的是固體或液體的化學推進劑。推進劑燃燒產生熱氣,通過噴口向火箭後部噴出氣流。火箭自帶燃料和氧化劑,而其他各種噴氣發動機僅須攜帶燃料,燃料燃燒所須的氧取自空氣中。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氣層以外使用,而其他噴氣發動機不能。火箭發射時產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升入高空,隨著燃料不斷減少,火箭自身質量逐漸減小,在與地球距離增大的同時,質量和重力影響不斷下降,火箭速度也因此越來越快。
「土星」5號火箭啟程登月時,5台發動機每秒鍾消耗近3噸煤油,它們產生的推力相當於32架波音747的起飛推力。無法確定火箭發明的確切時間。大部分專家認為中國人早在13世紀就研製出了實用的軍用火箭。19世紀出現了幾項重大技術進步:燃料容器的紙殼改為金屬殼,延長了燃燒的持續時間;火葯推進劑的配方標准化;製造出發射台;發現了自旋導向原理等等。19世紀末,火箭開始用於非軍事目的,如用火箭攜帶救生索飛向海上遇難船隻。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戈達德和其他幾位專家奠定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礎,並發射了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
20世紀70年代,美國研製出全新的火箭動力航天運載工具即太空梭。它主要分3個部分:機身後部裝有3台主發動機的軌道飛行器;裝有液氫和液氧推進劑的外掛燃料箱(5分鍾後脫落),保證主發動機工作;裝有2台可分離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2分鍾後脫落),它們與軌道飛行器主發動機同時啟動,提供初始升空階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傳到歐洲之後,經改進,火箭曾被列為軍隊的裝備。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點散布大,以後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發展,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威力。
19世紀80年代,瑞典工程師拉瓦爾發明了拉瓦爾噴管,使火箭發動機的設計日臻完善。19世紀末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 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1944年,德國首次將有控的、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V—2導彈用於戰爭。1931年5月,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伯特領導的宇宙航行協會試驗成功了歐洲的第一枚液體火箭。到了1932年,德國軍方在參觀該協會研製的液體火箭發射試驗之後,意識到火箭武器在未來戰爭中具有的巨大潛力,便開始組織一批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集中力量秘密研製火箭武器。到40年代初,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先後研製成功了能用於實戰的V-1、V-2兩種導彈。其中V-1是一種飛航式有翼導彈,採用空氣噴氣發動機作動力裝置;V-2是一種彈道式導彈,採用火箭發動機作動力裝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和美國等相繼研製出包括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各種火箭武器。
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新型火箭。1970年 4月24日,用「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5年11月26日,用更大推力的「長征」2號運載火箭發射了可回收的重型衛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發射了新型火箭。1982年10月,潛艇水下發射火箭又獲成功。1984年4月8日, 用第三級裝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的 「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1988年9月7日,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將氣象衛星成功地送入太陽同步軌道。1992年8月14日,新研製的「長征」2號E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又將澳大利亞的奧賽特B1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些都表明火箭發源地的中國,在現代火箭技術領域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並已穩步地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
在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方面,中國的錢學森、德國的馮·布勞恩和蘇聯的S.P.科羅廖夫齊奧爾科夫斯基等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編輯本段]【火箭的故鄉在中國】
清朝以前,中國始終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箭和火箭技術最高的國家,甚至在明朝時期一度是世界上唯一掌握火箭武器技術和大規模應用火箭技術的國家,大約在南宋時期,人們用球狀火葯包裝在箭頭桿附近,點著引線之後,用弓箭射出去殺傷敵人,這就是後來的「萬人敵」。後來,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裝著細小的「定向棒」點燃引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就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在明朝舊火箭技術達到高峰並廣泛應用於實戰,從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到萬曆時期的援朝抗日戰爭,在到後來對英國人的戰斗中都有大規模使用的記載,《武備志》一書中更是記載了當時琳琅滿目的火箭類武器,從單發的簡單火箭,到多管連發的一窩蜂等火箭炮,在到多級火箭出水火龍,基本以形成了現代火箭的所有門類,根據《明史》記載在當時明朝同蠻族的戰爭中,一場戰斗動用幾萬支火箭是司空見慣的。更有一位叫萬戶(可能是官名)的人將47支大型火箭綁在椅子上,同時點燃,想利用反推原理飛上太空,單可惜最後以失敗告終。這是可考的世界第一次載人火箭發射(以當時的條件,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明朝先人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勇氣!),而當時在華的竇瑪麗等人也都部分記載了相關史料,參見《竇瑪麗雜記》,對中國的火箭技術也有一定得記載。
後來,中國在滿清政府的殘酷統治之下,因為採取的抑制火器發展和閉關鎖國的愚蠢思維,中國的火箭技術逐漸停滯並嚴重倒退,直到1958年,中國才造出第一支現代火箭,不但晚於美國,蘇聯,更晚於日本等國,不得不因人深思。